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佛教故事

 德育故事:《二十四信》【二集卷四】


   日期:2010/7/27 17:1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二集卷四 《二十四信》 

  信篇
  
  一、【定姜戒诬】
  定姜戒衎。神不可诬。子有三罪。奈何告无。
  【原文】
  周卫定公之夫人定姜。生子早死。定公卒。立敬姒之子衎。是为献公。暴虐而慢侮定姜。卒见逐。献公出亡至境。使祝宗告亡。且告无罪于庙。定姜曰。不可。无神何告。若有、不可诬也。子有三罪。奈何告无。告亡而已。无告无罪。
  
  舍大臣而与小臣谋。蔑视冢卿师保。侮慢先君夫人。此定姜所谓三罪也。有罪而告无。是不信也。不信于人且不可。而况神乎。刘向称定姜聪明远识。能以辞教。卫之所以不亡也。
  
  【白话解释】
  周朝时候。有个卫国里的定公。他的夫人名称。就叫做定姜。生了一个儿子。早已死了。后来卫定公死了以后。就立敬姒的儿子名叫衎的。那就叫做卫献公。卫献公的性情。非常暴虐。并且时常慢侮他的嫡母定姜。所以给人家驱逐了。卫献公出走、到了边境上。就差了一个司祝官到卫国里去说献公已经出亡了。并且再向宗庙里去告着没有罪。定姜就说。这是不可以的。假使没有神的。那么何必去告。倘若是有神的。那是不可以欺骗的。你已经有了三种罪名。怎么可以说没有罪呢。只叫他到卫国里去。说着你出亡就是了。不可以到宗庙里去说着你没有罪的。
  
  二、【溧女投水】
  溧阳史女。授食伍员。投水明信。守礼钗裙。
  【原文】
  周楚伍员逃难。过溧水。见浣纱女携食筐。因乞焉。女授之。食已。告曰。追者至。幸勿言。女诺。伍员言之再三。女曰。吾以女而授男餐。非礼也。已诺而言之再三。疑我不信也。不信而无礼。不可以生。乃投水而死。子胥救之不及。迨入吴。破楚归。乃投千金于溧水以报之。
  
  考溧女姓史。溧阳黄山里人。行年三十。尚未适人。今悯子胥穷饿。一再乞食。不得已。权授以餐。又因其再三叮嘱。疑己不信。遂投水以自明。烈矣哉。斯女也。
  
  【白话解释】
  周朝时候。楚国里有个大夫。姓伍名员。因为逃难。走过溧水的地方。肚里十分饥饿。看见浣纱女子拿了一篮饭食和菜蔬。伍员就问他讨些吃。浣纱女子就给他吃。伍员吃完了以后。就对浣纱女子说。假使有追兵追到这里。你不要告诉他们。浣纱女子答应了。伍员恐怕他说出来。所以对他说了三次。浣纱女子说。我是一个女子。把饭给男子吃。已经是不合礼。又为了这一件事情。我已经答应了。又对我说了两三次。这是恐怕我没有信用。我既然没有礼。又没有信。那是不可以活在世上了。就跳到溧水里死了。伍员要救他。已经来不及了。等到伍员逃到吴国。后来打破了楚国回来。就拿了一千两金子。投在溧水里。去报答浣纱女子的恩德。
  
  三、【贞姜待符】
  贞姜守约。待符而行。江水大至。重信轻生。
  【原文】
  周楚昭王夫人贞姜。齐侯女也。王出游。留姜于渐台上。与之约。相召必以符。会江水大至。王使迎姜。忘持符。姜不行。使者曰。水大至。还而取符。恐不及。姜曰。妾知行必生。留必死。然弃约求生。不如死。使者还取符。水涨台崩。姜竟溺焉。王悯其持信以死。谥之曰贞。
  
  吕坤谓无符而行。纵有王命。非其初约。即偶忘符。难以信心。贞姜有死而已。或曰。贞姜随使者来。昭王罪之欤。曰。王惧其死而方喜其来也。奚罪。贞姜亦信其从召而王不罪己也。以信故。宁死不往耳。
  
  【白话解释】
  周朝楚国昭王的夫人、就叫贞姜。是齐国的女儿。有一天。楚昭王到外面去游玩。留贞姜在渐台上。并且和贞姜约定。假使我来叫你。必定有信符来的。那里晓得江里大水发了。差不多这个台将要沉没。楚昭王就差人去迎接贞姜。可是忘记拿了信符。贞姜不肯出去。差来的人说。大水要浸没台了。假使我再回去拿信符来。恐怕来不及呢。贞姜说。我晓得出去必定活了性命。留在这里必定死了。然而我违背了约定的去求活。那还不如死的好。差来的人听得这样说。就回去拿信符。等到拿来。水势已经大涨。那个台已经摊坏了。贞姜竟因此溺死。楚昭王非常可怜他。因为他是守信死的。就给他的谥法叫做贞了。
  
  四、【越姬信心】
  楚国越姬。心已许之。王病自杀。不负心期。
  【原文】
  周楚昭王姬姒氏。越王句践女也。昭王与蔡越二姬游而乐。约同生死。蔡姬愿从。越姬未之许。及王病危。越姬请以身祷。先驱狐狸于地下。王止之。越姬曰。昔者妾虽不言。心已许之矣。妾闻信者不负其心。义者不虚设其事。妾死王之义。不死王之好也。遂自杀。
  
  传载楚子以将相为股肱。不忍移害。越姬大其言。愿从君死。吕坤曰。贤哉越姬。不可及矣。柔情昵好。生死为轻。此YIN邪者之童心耳。越姬不死于情。而死于义。不死于言。而死于心。岂非贞信君子哉。
  
  【白话解释】
  周朝时候。楚国里昭王的如夫人姒氏。是越王句践的女儿。所以又叫越姬。有一次、楚昭王同了蔡姬越姬两位如夫人游玩。高兴极了。就和他们约定同生同死。蔡姬允许了。可是越姬没有答应。等得后来楚昭王生病非常危险的时候。越姬就请求亲自去祷告。情愿自己的身子先死了。到地下去替君王驱逐狐狸们。楚昭王叫越姬不要这样。越姬说。从前约我同生同死。我虽然没有说出口来。可是我的心里已经答应了。我听得古人说、守信的人。决不肯欺骗自己的心。有义的人。决不会虚设事情。现在我死。是为了君王的义气。不是为了君王的私好呵。于是越姬就自杀了。
  
  五、【母师止闾】
  鲁有母师。与诸妇期。未夕而返。止闾待时。
  【原文】
  周鲁寡母、有九子。皆授室矣。腊月、祀毕。从少子归视私家。与诸妇约曰。尔辈慎房户之守。吾夕而返。会天阴。早还。止于闾外。至夕始入。鲁大夫从台上望见之。怪焉。使人视其家。家事甚理。益怪之。召询其情。言于穆公。穆公延入宫。使教诸姬。号曰母师。
  
  年老归宁。必得诸子许诺。从少子俱行。返时尚早。不欲遽入。以掩人之不备。止于闾外。俟夕乃入。刘向称母师能以身教。吕坤谓母师谨而信。洵不诬也。
  
  【白话解释】
  周朝时代。鲁国里的寡母。有九个儿子。都已娶过亲了。十二月里祭祀完了以后。鲁寡母就同了最小的儿子、到娘家去。他要出去的时候。同那一班媳妇约定了。说、你们很谨慎地看守着门户吧。我到晚上回来。后来因为天气阴沉。所以不到夜就早早回来了。他就立在闾门外。等候天色晚了。方才进去。这时候、刚巧鲁国的大夫官在台上望见了。觉得很奇怪。着人到他的家里去观看。他家里的事也非常有理。愈加觉得奇怪极了。就去叫了他来。问他是什么意思。鲁寡母就把这个实情告诉他。鲁大夫又把这件事告诉鲁穆公。穆公就请他到宫里。叫他去教导宫里的人。到后来都叫他母师。
  
  六、【义母践诺】
  义母诺夫。善视前子。愿杀己儿。以代其死。
  【原文】
  周齐宣王时。有斗死于道者。兄弟二人立其傍。吏讯之。各争为己杀。期年不决。王使相问其母。母曰。当坐少者。问何谓。母曰。少者、妾所生也。长者、前妻所生。其父将死。嘱曰、善视之。妾曰诺。今背言忘信。是欺死也。因泣下沾襟。相以告王。王皆赦之。号其母曰义母。
  
  吕坤谓继母视前子。仇仇也。彼其先吾子之年。共吾子之业。又虑为吾子他日害。虽前子孝养恭诚。未必肯谅其心。而恒不乐其有。况肯救其死。又以己子代之死乎。若义母者。千载下尚能使人挥泪。
  
  【白话解释】
  周朝齐国宣王的时候。路上有一个给人家打死的人。他旁边有兄弟两个人立着。官就把他们兄弟俩捉住。问他们是那一个杀的。哥哥说、人是我杀的。弟弟说、人是我杀的。过了一年。这桩案件还不能够判决。齐宣王就差丞相去问他们的母亲。他们的母亲说。应当把年龄小的去抵罪。那丞相就问这是什么意思。他们的母亲说。年龄小的、是我自己所生的。年龄大的是前妻所生的。他的父亲临死的时候。嘱咐我好好的看护他。当时我就答应下来。现在假使叫年龄大的去抵罪。岂不是不能够守信吗。那是欺骗我的丈夫了。说完了这几句话。就哭得眼泪直流。把衣服也弄湿了。丞相看了这样情形。回去告诉齐宣王。宣王就把他们两兄弟统统免了罪。并且称他们的母亲为义母。
  
  七、【高行刑余】
  梁媛高行。抚孤贞慎。君王聘之。割鼻全信。
  【原文】
  周梁媛。荣于色而美于行。夫早死。抚孤不嫁。梁贵人争取之。不得。梁王闻之。遣使往聘焉。媛曰。妾闻妇人之义。从一不改。以全贞信之节。今忘死趋生。是不信也。弃义从利。是不贞也。乃持刀割鼻曰。妾已刑矣。刑余之人。殆可释矣。王乃复其终身。号曰高行。
  
  红颜薄命。今古同然。梁寡妇既荣于色。又美于行。早丧其偶。独守其孤。富贵不能YIN。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吕坤曰。王侯且不能夺其守。况卿大夫乎。坚于金石。凛若冰霜。吾于梁媛见之。
  
  【白话解释】
  周朝时候。梁国里有一个美好的女子。就把他叫做梁媛。他的容貌十分美丽。他的行为也非常端正。可是他的丈夫早已去世了。梁媛抚养他的儿子。不再嫁人。当时梁国里有许多贵人。都想娶他。他总不肯。后来梁王听到这个消息。就差了官员去下聘。梁媛说。我晓得做妇人的道理。是从一而终的。不可以因为丈夫死了。就去改嫁。应该要保全贞信的名节。现在假使忘记了死去的丈夫。再去另寻生路。这是没有信了。抛去了大义、去为了自私自利。这就是不贞了。于是就拿一把刀把鼻子割去。说、我已经是受过割鼻刑罚的余生了。受过刑罚余剩下来的人。谅来或者可以饶赦了我吧。梁王就免了他终身的徭役。称他是高行的妇人。
  
  八、【陈妇一诺】
  汉陈孝妇。夫戍边隅。嘱以养母。一诺不渝。
  【原文】
  汉陈孝妇。淮阳人。年十六而嫁。未有子。有夫当行戍。托妇终养其母。妇应曰。诺。夫死不还。妇纺绩养姑不衰。母哀其年少。将嫁之。妇曰。弃托不信。背死不义。欲自杀。母惧乃止。终身养姑。姑年八十四而终。卖其田宅以葬之。文帝闻之。诏赐黄金四十斤。
  
  吕坤谓孝妇年甫十六耳。又未有子。乃受夫所托。终养其姑。别时一诺。持以终身。既不失信。又能尽职。几经艰苦。不二其心。设非孝妇。母也不为沟壑之枯骨乎。
  
  【白话解释】
  汉朝时候。有一个姓陈的孝妇。是淮阳地方的人。年纪十六岁的时候。就出嫁了。没有生得儿子。他的丈夫应当出门从军去的时候。托着陈孝妇奉养自己的母亲到老。陈孝妇就一口答应了。后来他的丈夫在外面死了、不得回来。陈孝妇就纺纱织布。奉养婆婆。一些儿没有懈怠。但是婆婆哀怜他年纪太轻。将要把他另嫁。陈孝妇说。抛弃了托付的说话。是没有信。违背了死故的丈夫。是没有义。就要自杀。他的婆婆怕起来。就不敢再叫他嫁人了。他就终身奉养婆婆。他的婆婆活到八十四岁才死。陈孝妇就卖了田地房屋来安葬婆婆。汉文帝听得了。就下了圣旨。赏给他黄金四十斤。
  
  九、【荀采粉书】
  荀采信守。不贰其心。粉书遗字。以尸还阴。
  【原文】
  汉荀爽女采。年十七。适阴瑜为妻。早寡。采信守不嫁。父强载采以归郭奕。采度不得免。乃伪为欢笑。命建四灯。盛妆饰。请奕入相见。坐谈终夜不辍。奕敬惮之。不敢近。及曙而出。采命左右备浴。掩户。以粉书扉上曰。尸还阴。阴字未及成。惧有来者。以衣带自缢而绝。
  
  吕坤谓采求死不得。而委曲以成仁。花烛共谈。而此心不少变。可谓贞矣。临死遗字。尚嘱以尸还阴。可谓信之至矣。独怪爽为八龙之冠。不容其女之守节。何哉。
  
  【白话解释】
  汉朝时候。有个荀爽的女儿。名字就叫荀采。当他年纪十七岁的时候。嫁给了阴瑜做妻子。可是很早的就守了寡。荀采就守着信。不肯再嫁人了。他的父亲硬把荀采拉上车去。强把他嫁给郭奕了。荀采心里想了一会。晓得这件事。决定不能够免了。就假装着欢笑的样子。叫仆人们替他点了四盏灯。他自己妆饰得很好。请郭奕进来相见。不住口的坐谈了一夜。郭奕又敬重他。又忌惮他。不敢和他相近。到了天亮出去。荀采就叫仆人们打水来洗浴。就关了房门。用粉在门上写着尸还阴三个字。但是阴字还没有写完。恐怕有人进来。就用自己的衣带子上了吊绝命的。
  
  十、【令女毁形】
  夏侯令女。断发守贞。父母逼嫁。劓刵自明。
  【原文】
  魏夏侯令女、曹文叔妻也。早寡。无子。父母欲嫁之。令女乃断发以明信守。后曹氏族灭。父母以其无依。必欲嫁之。令女又截其两耳。断其鼻。蒙被而卧。流血满床席。母譬劝不从。司马懿闻而嘉之。听乞子字养。为其家后。及卒。里人为立祠焉。
  
  吕坤曰。曹氏之族赤矣。独令女在。父母是依。设不毁其形。宁免夺志之谋乎。令女苦节。盖不得已耳。后之信守者。倘亲志可回。则全面目以见亡人。安用自残为哉。
  
  【白话解释】
  三国时候。魏国里有个双姓夏侯名叫令女的。就是曹文叔的妻子。早早的守了寡。并且也没有儿子。他的爷娘要他再去嫁人。夏侯令女就把头发翦脱。表示他的信守。后来曹家灭族了。他的爷娘因为他没有依靠。必定要把他嫁人。夏侯令女这时候、又割下了两只耳朵、一个鼻子。把条被遮着头、困在床上。他的血、床里席上都流满了。这个时候。他的母亲还是用种种的比喻去劝他。他决意不肯。后来司马懿听得他有这样的行为。十分嘉励他。并且由他拣了一个儿子去抚养大来。做了他家的后代。等到夏侯令女死了。乡里的人、给他造了一个祠堂来纪念他。
  
  十一、【魏房泉壤】
  房氏夫危。诀别陈辞。割耳殉葬。泉壤相期。
  【原文】
  北魏魏溥妻房氏。年十六。溥病笃。曰、母老。家贫。子幼。奈何。房泣曰。妾承家训事君。宁肯以身贻恨。及溥大殓。房割左耳投柩中以誓曰。鬼神有知。相期泉壤。时房生子缉。未十旬。房遂鞠育室内。未尝归宁。及缉年十二。始返母家。母家尚有异议。房急逃归。不复返。
  
  吕坤谓房氏年才十六耳。抚孤养母。守节终身。岂不难哉。割耳投棺。相期泉壤。一以成永诀之信。一以息夺嫁之谋。十二年后。始归宁其父母。卒以母家有异议。一去竟不复返。贞妇之心。金石同砺矣。
  
  【白话解释】
  北魏魏溥的妻子房氏。十六岁的时候。魏溥有病。十分危险。就对他说。我的母亲年纪老了。家里又穷。儿子又小。怎么好呢。房氏流着眼泪说道。我受了家父的教训。来事奉你。那里肯把身体羞辱呢。过了几天。丈夫死了。等到魏溥入殓的时候。房氏就割了左边的耳朵。放了棺材里面。发了一个誓愿。说、鬼神有灵。黄泉相见。这时候。房氏生下的儿子名叫魏缉的。还不满百日。房氏就养育他在房里。不出门外。也不到娘家去。到了他的儿子魏缉十二岁的时候。方才回到娘家。娘家里的人。还想要他嫁人。房氏就立刻逃到夫家来了。从此永不再到娘家去。
  
  十二、【贾董封发】
  董氏誓守。束发绳缠。别夫廿载。封帛依然。
  【原文】
  唐贾直言妻董氏。河朔人。直言坐事贬岭南。以董氏年少。乃谓之曰。生死不可期。吾去汝即嫁。无须也。董氏不答。引绳束发。封以帛。使直言署之。誓曰。非君手不解。越二十年。直言始归。署帛依然。乃亲解其发。及沐。发堕无余。
  
  今之妇女。轻于离别者有之。夫在家而暧昧其行者有之。狗彘行为。固不足论。但妇女出嫁从夫。夫命别嫁。似亦可以已矣。乃观董氏对夫封发。廿年之久。署帛依然。非贞信而能若是乎。
  
  【白话解释】
  唐朝时候有个贾直言。他的妻子董氏。是河朔地方的人。贾直言犯了事。将要充军到岭南地方去。因为董氏正在青年的时候。就对董氏说。我的死活。是不可以预料的。我去了以后。你赶紧嫁人。不必再等我了。董氏不去回答他的话。就拿了一条绳。把自己的头发束缚起来。并且再拿了一块绸。把头发封起来。叫贾直言在绸上面签了一个字。他就发了誓愿说。不是你的亲手来解开来。就从此不解开来了。后来过了二十年。贾直言方才回来。那签字的绸仍旧和从前一样。贾直言立刻亲自替他解开那头发。到了洗发的时候。因为封的年代太久了。所以头发都完全落下来。没有余剩的了。
  
  十三、【史叶遵嘱】
  史妻叶氏。遵夫遗嘱。教育孤儿。守身如玉。
  【原文】
  宋史简、为鄞县从事。尉受贿。杖平民。简悯之。尉怒。杖简几死。临终。嘱其妻叶氏曰。汝方娠。若生女、当嫁。果男也。幸谨视之。后果得男。叶乃毅然信守。邻曰。一呱呱褓中儿。宁可恃。叶不为动。子长、使从师读书。晚岁家产寖饶。益务俭约。享寿八十六而终。
  
  一呱呱褓中儿。可恃与否。诚难预期。但临终嘱咐。寝馈不忘。茹苦含辛。抚孤成立。且尝诫其子曰。读书以行己为先。操笔作文辞。务得圣贤本旨。以身作则。宜其福寿康宁。克享天祐也。
  
  【白话解释】
  宋朝有个史简。在鄞县地方做着助理官。有一次、鄞县里的县尉受了贿赂。把平民捉来拷打。史简觉得很可怜。县尉就发起怒来。把史简打得要死。史简临死的时候。嘱咐自己的妻子叶氏说。汝刚才怀孕。假使生了女儿。你可以再嫁人了。果然生了男儿。请你很谨慎的看待才好。后来叶氏果然生得一个男小孩。叶氏就决定守信不嫁。邻舍的人都劝他道。一个刚才生下的小孩。难道可以靠得住吗。还不如另嫁别人。叶氏听了一点也不动心。到了儿子长大了。就叫去从了先生读书。等到叶氏老年的时候。家里的财产渐渐的丰富起来。他益加的勤俭节省。活到八十六岁才死。
  
  十四、【范吕立志】
  吕宗翊女。改嫁不从。夫妻守约。久别重逢。
  【原文】
  宋吕忠翊女。为寇所掠。以妻范希周。捕兵至。女愿刎以明信。范止之。女曰。妾虽生。当为君守。范曰。我得脱。亦不更娶。城破。女缢。适其父为捕兵巡辖。解之归。欲改嫁。女誓死不从。后有贺承信以公事至吕家。女窥其貌酷肖。以告父。父询之。果希周也。亦未娶。遂复合。
  
  愿自刎以明信。女之志坚矣。及夫止之。乃曰生当为君守。夫亦以誓不更娶答之。夫妻二人。身虽离而信不可背。厥后不期而至。久别重逢。殆冥冥中默佑之矣。
  
  【白话解释】
  宋朝时候。吕宗翊的女儿。被强盗抢了去。把他配给范希周做妻子。后来官兵来剿匪了。吕宗翊的女儿情愿自杀了、表明他的信义。范希周阻止他。吕宗翊的女儿说。我虽然活着。但是一定为你守节的。范希周说。那末这次我假使能够逃得脱。也一定不再另娶了。后来官兵打破了城头。吕宗翊的女儿就上吊。刚巧他的父亲。做着官军里的巡官。看见是自己的女儿上吊。就放下来。带了他一同回家。要他改嫁。吕宗翊的女儿立誓、情愿死也不肯改嫁。到后来有个叫贺承信的。因为公事到吕家来。吕宗翊的女儿偷看姓贺的相貌、很像范希周。就对他的父亲说了。他的父亲就问贺承信。果然就是范希周。也没有另外娶过亲。于是两个人仍旧再做夫妇了。
  
  十五、【王梁死约】
  梁氏诀夫。更娶告我。再生姻缘。言信行果。
  【原文】
  宋梁氏、归王家。数月。元兵至。与夫约曰。吾必死兵。若更娶。当告我。兵至。俱被执。军千户欲纳梁。梁绐以释夫方可。迨夫去远。梁乃拒骂。被杀。越数年。夫谋更娶。屡不谐。因告妻。夜梦妻云。我死后生某家。当复为君妇。遣人聘之。一言而合。询其生。与梁死年月日正同。
  
  吕坤曰。梁氏全夫之智。临变不迷。从一之贞。再生不易。死约之信。坚守不失。事不必其有无。然金石之操。两世犹事一夫。世顾有事一夫而怀二心者。梁氏传不可不读。
  
  【白话解释】
  宋朝末年有个女子梁氏。嫁给姓王的做妻子。过了几个月。元朝的兵打进来。梁氏和他的丈夫约定道。我是一定死在兵的手里。假是你要再娶。应当告诉我一声。后来元朝的兵一到。把他们两个人都捉了去。元军里的军官、要收纳梁氏做妻子。梁氏骗那军官说。你放了我的丈夫。才可以答应你了。军官就放了他的丈夫。等到他的丈夫去远了。梁氏就拒绝军官、并且大骂起来。结果就被军官杀死。过了几年。他的丈夫要想再娶。屡次不能够成功。因此就祝告妻子。夜里就梦见妻子说。我死了以后、就投生到某家里。日后应当再做你的妻子。他的丈夫醒来。就差人去说婚。果然一说就成功了。问起生下来的日子。刚巧和梁氏死的年月日子都相同的。
  
  十六、【程妻守鞋】
  程鹏举妻。相夫心坚。易鞋卅载。破镜重圆。
  【原文】
  元程鹏举及妻。本为张万户所掠。强婚焉。妻嘱程逃去。程疑其试己。以告张。张箠其妻。他日复请。程益疑。复告张。张怒。鬻于市人家。妻临行。以一绣鞋易程一鞋。期执此相见。程大感动。遂遁。妻以纺绩偿鬻为尼。三十余年。程虽显。不复娶。及访得。挟鞋迎之。乃偕老。
  
  程妻爱夫心切。致受种种苦难。临别易鞋为信。至市人家。寝不解衣。操作甚勤。以纺绩值偿鬻、而为尼。贞洁之心。三十年如一日。天悯其志。故破镜得以重圆也。
  
  【白话解释】
  元朝程鹏举同他的妻子。本来都是被那张万户掠来的。后来强迫他们两人结婚。妻子叫程鹏举逃走。程鹏举疑心他是来试我的志向。就去告诉了张万户。张万户就把程鹏举的妻子打了一番。过了几天。他又叫程鹏举逃出去。程鹏举越加疑心了。又去告诉张万户。张万户就发怒了。把他卖给人家。程鹏举的妻子临走的时候。把自己一只绣鞋。换了程鹏举一只鞋子。并且对他的丈夫说。将来我们拿了这只鞋子相见。程鹏举到了这时候。大大的感动。知道妻子的好意。于是就逃走了。程鹏举的妻子把纺纱织布的钱、积蓄下来。偿还了这一笔的身价银子。就到庵里去做尼姑。过了三十几年。程鹏举虽然富贵了。但是不再娶妻。等到后来打听得妻子在庵里做尼姑。就拿了他的一只绣鞋去迎接他来。结果两个人仍旧做夫妻到老。
  
  十七、【解胡截耳】
  胡广之女。指腹为婚。守盟截耳。卒归解门。
  【原文】
  明胡广、解缙、同直文渊阁。上曰。广缙少同业。仕同官。缙有子。广宜妻之。广曰。臣妻有妊。未知男女。上曰。必女。后果生女。迨缙遭谗徙边。广欲使女改适。女以刀截耳曰。薄命之婚。皇上主之。父面承之。一语之盟。终身不改。越数年。解氏蒙宥。女卒归解氏。
  
  未嫁守信。不免过情。而非所论于胡广女也。其父指腹为婚。其女实未受聘。若改适。则其父失信。而其女实无信之可失。乃守盟不改。卒归解氏以全父信。其信也。其贞也。即其所以为孝也。
  
  【白话解释】
  明朝里的胡广和解缙两个人。一同跟着皇帝在文渊阁里。皇帝对胡广说。你们两个人。幼小的时候一同读书。现在又同在一处做一样的官。解缙有个儿子。你应该把女儿给他做媳妇才好。胡广说。我的妻子现在虽然有孕。但是还没有知道是男是女。皇帝又说。一定是生个女。后来胡广的夫人。果然生了一个女儿。过了几年。有人在皇帝面前说解缙不好。就充军到边疆去。胡广想把女儿另外许给人家。这女儿就拿了刀、把自己的耳朵割去。说我薄命的婚姻。是皇上做媒的。并且又是父亲当面承认的。一言既定。就终身不可以更改的。又过了几年。解家受了皇恩免罪了。胡广的女儿。仍旧嫁到解家去的。
  
  十八、【钱林心许】
  林应麒女。未嫁夫挛。翁命更配。心许不迁。
  【原文】
  明钱灼妻。林应麒女也。未嫁而夫病挛。灼父遗书使更配。麒不忍。越十年。病如故。灼父复遗书。申前议。麒乃以书示女。女曰。命也。或曰。尔未嫁别就。亦何不可。女曰。人之所贵者心。心既许之矣。麒嘉其志。为治妆归灼。灼病亦旋愈。
  
  夫病而谋更配。固为不可。乃夫家遗书至再。已历十年。父心亦为所动。则从父从夫。均无缺憾。似亦可矣。女则曰。人之所贵者心。心既许之矣。落落两言。诚巾帼中丈夫哉。
  
  【白话解释】
  明朝时候。钱灼的妻子。是林应麒的女儿。在没有嫁去的时候。他的丈夫就生了一种身体弯曲、不得伸直的怪毛病。所以钱灼的父亲。写信给林应麒。叫把女儿另外许配。林应麒有点不忍。后来过了十年。钱灼的毛病、仍旧和以前一样。一点没有好。所以钱灼的父亲。又写信给林应麒。仍旧照从前说法。再叫林应麒把女儿别许。林应麒就把这封信给女儿看。女儿就说。这是我的命运如此。旁边另外有个人插嘴道。你还没有嫁过去的。就是另外嫁到别家去。也没有什么不可以的。林应麒的女儿说。一个人最要紧的是一个心。心里已经是许给他了。林应麒听了这句话。非常赞成他的志愿。就办了嫁妆和钱灼结婚。结婚之后。钱灼的毛病、也就好全了。
  
  十九、【潘金止旌】
  金氏守节。止闻于官。得旌降岁。于心未安。
  【原文】
  明潘绍宗妻金氏。昆山人也。年三十而寡。矢志守节。及老。里人欲上其事以请旌。金氏闻而止之曰。朝廷定例。二十九得旌。三十不得旌也。里人曰。降一岁有何碍。金氏曰。是非吾心所安也。遂不上。后享寿八十余而卒。
  
  一岁之差。以之报旌者多矣。况年虽三十。计其日月。每有不满二十九者。乃里人欲为请旌。金氏闻之。以为欺妄。于心不安。其平时之守信。可以概见矣。
  
  【白话解释】
  明朝时候。有一个潘绍宗。他的妻子金氏。是昆山地方的人。年纪到了三十岁的时候。他的丈夫潘绍宗就亡故了。金氏就立定志向替丈夫守节。决意不再去嫁人。等到年纪老了。乡里的人。要把他守节的事情。奏到皇帝那儿去请旌表。金氏听得了就去阻止他们。说、朝廷规定的条例。是二十九岁守节的。可以得到旌表。我是三十岁死丈夫的。当然不可以报上去的。乡里的人对他说。我们给你写低一岁就好了。这有什么妨碍呢。金氏说。这样的办法。就使得我心里很不安了。因此到底不奏上去。金氏后来活到八十多岁才死的。
  
  二十、【李王践盟】
  李康侯妻。未嫁夫瞽。谨守盟言。不背亡父。
  【原文】
  明李康侯聘妻王氏。饶州人。父以字康侯。及父殁。康侯亦目瞽。王氏诸父有异议。女曰。先父早许李氏。盟言在耳。岂忍背信。且既盟而瞽。弃瞽不义。背父不孝。诸父嘉其志。从之。王氏归李后。勤执妇道。内外无间。乡里称焉。
  
  女子在家从父。父已亡矣。康侯亦瞽矣。诸父又有异议矣。然父身虽亡。父言犹存。背盟不信且不孝。而人每以为难者。由其信德不及王女耳。录之以为从父之训。
  
  【白话解释】
  明朝时候。有个李康侯。聘定了一个妻子王氏。是饶州地方的人。王氏的父亲在世时候。把女儿许给李康侯的。后来王氏的父亲亡故了。李康侯的眼睛也瞎了。王氏的几位伯父叔父们。都有异议。要想把他改嫁。王家女儿说。我去世的父亲、早已把我许配李家。两方面的盟言。还存在耳朵里。难道很忍心去违背这个信用吗。况且又是定婚以后才瞎的。抛弃了瞎的。这是不义。违反先父的主张。这是不孝。几位伯父叔父听到这些话。非常佩服他的志气。也就听了他。王氏嫁到李家以后。十分勤俭。严守做妇人的道理。里里外外。寻不出他的漏洞。乡村里的人都称赞他。
  
  二十一、【刘冯钉肉】
  刘氏信守。誓无二心。啮钉抉肉。卓越古今。
  【原文】
  明刘庆妻冯氏。年十九岁。夫亡。矢誓守节。其姒讽之曰。少妇居孀。守未易言。非咬断铁钉者不能。冯即拔壁上铁钉。啮之。剨然有齿痕。复抉臂肉。钉着壁上。曰脱有异志。此即狗彘肉。至老、取视壁上钉肉尚不腐。齿痕犹新。
  
  案述异记载节妇郑氏。一言信守。割去两耳。俄而双耳复生。依然如故。已为奇矣。乃冯氏壁上之肉。至老不腐。钉上齿痕。经久如新。苦行异节。卓越古今。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其斯之谓欤。
  
  【白话解释】
  明朝时候。有个刘庆的妻子冯氏。年纪十九岁的时候。他的丈夫刘庆就亡故了。他就发了咒替丈夫守节。他的姆姆劝他道。一个年纪很青的妇人。要想守节。这是件不容易的事。假使不是咬断铁钉一样坚决的人。是不能够守的呵。冯氏听了这句话。就拔了壁上的铁钉。放在口子里咬了一口。剨的一声响。铁钉上就有牙齿的痕迹。又割了一块手臂上的肉、钉在墙壁上。并且说道。假使我有了另外的志向。这个就是狗肉猪肉了。到得后来冯氏的年纪老了。拿着墙壁上钉着的手臂肉一看。还没有朽腐。并且铁钉上的牙齿痕迹。还同新咬的一样鲜明哩。
  
  二十二、【郭李诞女】
  郭妻李氏。慰夫病危。遗腹生女。绝命赋诗。
  【原文】
  明郭太顺妻李氏。程乡人。读书能诗。年十七。郭病危。嘱曰。尔今有妊。若生男。幸为我计门户。若生女。则尔可自便。李曰。苟生男。则谨守君命。生女。即从君后可也。及腊。诞女。遂赋绝命诗一章。跃而绝。其诗末句云。岁寒始见天地心。梅花今夜冷如铁。
  
  郭之遗嘱。惟以生男相期。而李则以生男从君命。生女从君后慰之。卒以诞女绝命。呜呼、烈矣。然女子出嫁从夫。夫死从子。既无子可从。计惟一死。从命从后。生死皆以从为主。是女子之善用其从者。
  
  【白话解释】
  明朝时候。郭太顺的妻子李氏。是程乡地方的人。从小读书。并且能够做诗。年纪十七岁的时候。郭太顺病得很危险。嘱咐他说。你现在身子有孕。假使生下一个男孩。那末请你替我好好撑住门户、传我的后代。倘若运气不好。生下来是个女的。那末你就可以自便。李氏说。我假使生下男儿。当然谨遵你的命。倘然生了女。那末我就跟在你的后面到黄泉里来就好了。到了十二月里。李氏生下了一个女儿。就做了一首绝命诗。跳下去绝命了。那首诗的末两句说。一年工夫、必定要到得冬天极寒冷的时候。才可以见到天地的心。但是这几点梅花。今夜里却是冷到像铁的一样了。
  
  二十三、【璧枝不负】
  明朱璧枝。未婚誓守。既嫁夫亡。终身不负。
  【原文】
  明任某、聘朱璧枝。未婚先纳妾。朱父怒。欲渝盟。璧枝翦发自誓。父不得已。仍归任。婚三日。妾生子。璧枝爱如己出。越二年。任亡。父唁之曰。任子负尔甚矣。尔何处不可容身。璧枝曰。宁彼负儿。儿不可负彼。父怒骂之。欲携归。璧枝逃匿不出。食贫力作。抚妾子终其身。
  
  任某未婚先纳妾。朱父怒欲渝盟。人之常情。婚三日。妾生子。居二载。夫又亡。朱父唁之。璧枝以不可负对。父怒而詈之。欲携以归。乃竟逃匿不出。食贫力作。抚妾子以终身。其信德尚矣。
  
  【白话解释】
  明朝有个姓任的人。同朱璧枝订了婚。没有娶过门来。就先办了一个小老婆。朱璧枝的父亲得知了这件事。很生了气。欲把朱璧枝另外再许人家。朱璧枝就翦下头发发了誓。一定不可。他的父亲没有办法。仍旧同任家结婚。结婚以后。过了三天。任家的小老婆。就生了一个儿子。朱璧枝就当着自己生的一样爱惜。过了两年。姓任的死了。朱璧枝的父亲就劝他说。任家这个人对你不住、达于极点了。你那里地方不可以安身。何必这样好心对他呢。朱璧枝说。宁可他来对不住我。我却不可以对不住他。朱璧枝的父亲就发了怒骂他。一定要同他回去。朱璧枝就逃开躲起了不走出来。后来因为任家里很穷。尽力操作过着日子。把小老婆生的儿子、抚养到长大、才了。
  
  二十四、【玉贞无妄】
  玉贞避选。暂归朱氏。朱子病殇。佯狂誓死。
  【原文】
  明范恭女玉贞。年十二。适讹言选女。恭以女暂归朱敛璧为子妇。讹言息。朱氏子殇。恭别许字。女不栉不沐。时曝烈日中。或立大雨下。不食不卧。毁容截发。若癫狂然。母曰。尔父贫窭。若不嫁。衣食安给。女曰。当以缝绩自给。不给宁饿死。母乃还别家聘。女以处子终。
  
  玉贞之归朱家。范恭藉以避选而已。未受朱家之聘也。朱子殇而父欲别许。亦何不可。女乃毁容以全其信。宁饿死以守其贞。卒能茹荼饮蘖。以处子终。诚令人钦佩无已也。
  
  【白话解释】
  明朝范恭的女儿、叫范玉贞。年纪十二岁的时候。逢到有一种谣言、说皇帝要选宫女。范恭没有法子。只好把女儿暂时给朱敛璧的儿子做童养媳妇。等到谣言平静。朱敛璧的儿子没有到长大、就死了。范恭就把女儿别许人家。范玉贞就天天不梳头发。也不洗面。并且时常立在猛烈的太阳里。或者立在很大的雨里。也不吃。也不睡。把自己的容貌弄得非常丑陋。又翦去了头发。好像疯婆子一样。他的母亲对他说。你父亲非常穷苦。假使你不嫁人。怎么有衣穿、有饭给你吃呢。范玉贞说。我可以自己缝纫。得几个钱来过生活。假使不够。我情愿饿死。他的母亲只好退还了别家的聘金。范玉贞就困苦的过了一世。到了死的时候。还是一个处女。
  
  【绪余】
  信者。所以立世也。一片真诚。无一可假。无一可伪。人参三才而立。伦常最重。五常、信居其末。而仁义礼智。实皆不可假。故信贯五常。五伦、信属朋友。而君臣父子夫妇兄弟。实皆不可伪。故信又贯五伦。其为德也。心口如一。言行相顾。历始终而弗贰。处常变而不移。大信不约。岂仅在然诺盟誓间乎。女子之信。尤以守贞为主。故大易言坤之体曰利永贞。文言曰。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贞一不二。信守靡他。则得矣。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德育故事       )(五明学佛网:德育故事       )  

 果煜法师:破茧而出 信徒在那 

 其它:在正信的基础上 发菩提心 学三大尊(吴信如) 

 其它:增上信学(杨郁文) 

 妙莲法师:灵岩甘灵第一集 参、明信因果 

 王雷泉教授:观音信仰与佛教慈悲精神——在普陀山观音文化论 

 惟觉法师:智慧的信仰─正信 

 惟觉法师:正信的佛法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八、信实不妄修善口 

 净界法师:信愿是智慧的观照力 

 净界法师:念佛之前所要具足的信心 

 净界法师:信愿具足判定的标准 

 净界法师:他力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