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佛教故事

 德育故事:《二十四忠》【三集卷三】


   日期:2010/7/27 17:0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三集卷三 《二十四忠》 

  
  忠篇
  
  一、【子文告新】
  令尹子文。三已无愠。旧政告新。去留随分。
  【原文】
  周楚斗谷於菟。字子文。为令尹。缁布以朝。鹿裘以处。日晦而归食。朝不及夕。以忧勤社稷。成王每朝。设脯糗以羞之。及出禄。必逃。当斗般杀子元时。子文自毁其家。以纾国难。三仕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孔子称其忠。
  
  患得患失。固鄙夫所为。无论矣。乃至于三仕无喜。三已无愠。其中心坦白为何如乎。且非特无愠也。必将旧日己所行之政事。一一告诸新任。人能如子文之处处以国事为重。尚何权利思想之有哉。
  
  【白话解释】
  周朝时候。楚国的斗伯比的儿子。起初是丢在梦泽地方。因为老虎来给他吃奶。所以才抱回来的。楚国人的方言。乳叫做谷。老虎叫做於菟。所以把他叫做斗谷於菟。表字就叫子文。后来在楚国做了宰相。上朝时候穿着黑布做的礼衣。在家里穿着鹿皮做的衣服。每天总要到太阳落山。才回家里吃饭。这样的从清早直到晚上。在朝里忧虑勤劳国家的政事。楚成王每每在朝上设着干肉干粮给他吃。但是成王要赏他俸禄。他必定逃走弗受。当初斗般杀楚文王的弟弟叫做令尹子元的时候。斗子文就自己破了产来救楚国的灾难。斗子文做宰相。三次上任的时候。他脸上也没有什么喜色。三次卸职的时候。也并没有烦恼的颜色。旧任行政的方针。一定去对新任宰相说得明明了了。孔夫子也称美他的忠心。
  
  二、【申生忧国】
   申生被谮。死于无辜。使辞狐突。君国是图。
  【原文】
  周晋献公听骊姬谗言。将杀其世子申生。公子重耳谓之曰。子盍言子之志于公乎。申生不可。曰。然则盍行乎。申生亦不可。使人辞于狐突曰。吾君老矣。子少。国家多难。伯氏不出而图吾君。伯氏苟出而图吾君。申生受赐而死。再拜稽首乃卒。是以为恭世子也。
  
  张南轩曰。申生无辜而死。不但无一怨言。而爱君忧国之心。至死不变。忠孝之道。申生其曲尽矣。许止浄谓申生曲尽忠孝。除舜以外。孰能企及。所以没而为神。祸福晋国。天帝亦惟命是听也。
  
  【白话解释】
  周朝晋国的献公。听信了骊姬枕边的话。就要把世子申生杀了。公子重耳对申生说。你何不把你原来的志向。去对君上说了。申生不肯。重耳又说。你既然不肯把这件事的是非曲直、去剖个明白。那末你不妨逃到外国去吧。申生又不肯。后来申生差了个人。去辞别狐突说。我的父亲年纪老了。儿子年纪又小。国家将来正多着危难呢。你不肯出来、替我君上想着安邦定国的计划。假使你有一天能够出来、替君上谋着定国安邦的计划。那末我申生就是死了。也受了你的恩惠多多了。于是行了一个最恭敬的礼死了。因为申生这样的孝顺爱国。又有恭敬的礼节。所以他的谥法。叫做恭世子。
  
  三、【御己农谏】
   老农御己。谏筑层台。庄王罢役。民歌薪莱。
  【原文】
  周楚庄王筑层台。延壤百里。大臣谏者皆死。有诸御己者。违楚百里而耕。谓其耦曰。吾将谏王。其耦曰。吾闻谏人主者。皆练达之士。今子、老农耳。何谏为。御己曰。若与余并耕。则比力也。至于说人主。不与子比智矣。委其耕而入谏。楚王善之。遂解层台而罢民役。
  
  楚人之歌曰。薪乎莱乎。无诸御己。讫无子乎。莱乎薪乎。无诸御己。讫无人乎。楚人感之切骨如此。盖苦役劳民。莫斯为甚。谏者且死。谁复敢言。而一农夫。卒能谏止之。孰谓君国事。小民无与乎。
  
  【白话解释】
  周朝的楚庄王。造了一个很高的台。那个台的面积。差不多有一百里的大。国里的大臣、去劝谏楚王不要造这个台的人。都给楚王杀死了。这时候、有个种田人叫诸御己的。在楚国百里以外的郊野里种田。他就对着同伴种田的人说。我要去劝谏楚王了。同伴说。我晓得去劝谏国王的。一定是人情很谙练。事理很通达的人。现在你不过是个老农夫吧了。去谏什么呢。诸御己说。你同我种田。那末我们两个人的能力是相等的。至于去劝谏国王。那我和你两个人的智力。就大不相同了。于是就丢弃了锄头。到楚宫里去劝谏楚王。楚王竟赞成他的话。就不再造高台了。并且又把以前叫来做工的百姓。也都叫他们回去。
  
  四、【史鳅正君】
  史鳅直谏。生死怀忠。置尸牖下。卒悟灵公。
  【原文】
  周卫史鳅、字子鱼。仕为大夫。灵公不用蘧伯玉而任弥子瑕。史鳅骤谏不从。病将卒。命其子曰。吾生不能正君。死无以成礼。置尸牖下。灵公往吊。怪而问之。其子以父言对。公愕然曰。寡人之过也。于是进伯玉而退子瑕。孔子闻之曰。直哉子鱼。既死犹以尸谏。
  
  史鳅以直道事君。孔子尝称其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而蘧伯玉之洁身退藏。孔子亦称其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夫固各有所长也。至鳅以尸谏。益见其忠君之念。没世不忘已。
  
  【白话解释】
  周朝时候。卫国的史鳅。表字子鱼。在卫国做了大夫官。这时候、卫灵公不任用贤人蘧伯玉。可是很信任佞臣弥子瑕。史鳅屡次劝着。卫灵公终是不肯听。史鳅生了病。快要死的时候。就对他的儿子说。我活着的时候。不能纠正了君王的过失。死了以后。不可以成礼的。可把我的尸首。放在窗下就是了。后来史鳅死了。卫灵公就去吊丧。见了他的尸首放在窗下。觉得很奇怪。就问他们这是什么缘故。他的儿子把父亲的遗嘱。都对卫灵公说了。灵公听了。仓猝惊遽地说。这个确是我的过失呵。于是就用了蘧伯玉。斥退了弥子瑕。孔夫子得知了这回事。就说。子鱼的为人。的确忠直得很。死了还要用尸首去谏劝人主的。
  
  五、【樊哙鸿门】
  樊哙护主。直闯鸿门。发指眦裂。生啖肩豚。
  【原文】
  汉高祖为沛公时。与项羽会宴鸿门。羽有杀沛公意。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樊哙带剑拥盾入。瞋目视羽。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羽曰。壮士。赐之卮酒。一生彘肩。哙立饮啖之。羽曰。复能饮乎。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沛公欲亡去。哙力护之。遂脱归霸上。
  
  先君曰。樊哙不愧壮士。其请沛公还霸上之语。责项王背前约之辞。貌虽赳赳。而言殊侃侃。高祖病。枕宦者卧。哙敢排闼直入极谏。可谓忠心耿耿。不避艰险之臣矣。
  
  【白话解释】
  汉高祖姓刘名邦。起初做沛公的时候。同了楚霸王项羽。在鸿门地方一同宴会。这时候、项羽有杀沛公的意思。项羽手下的项庄。拔了宝剑舞着。他的意思也想把沛公杀了。樊哙得知了沛公的危难。就带了宝剑、拿了藤牌、走进军门里去。怒气冲冲地看着项羽。连头发都向上竖了起来。连眼眶子也破裂了。项羽见了就说。这真是个勇敢的人。就赏给他一器酒。一只生的猪肩。樊哙马上就把酒饮完、肉吃完了。项羽说。你还能吃么。樊哙说。我就是死也不肯逃避。何况吃些酒。算得怎么一回事呢。沛公觉得在这里非常的危险。就想逃了出去。樊哙竭力保护着沛公。于是才得逃到了霸上地方、自己的军队里。
  
  六、【许杨械解】
  许杨忠信。屡次感灵。下狱械解。道晦光荧。
  【原文】
  汉许杨、汝南人。郡有鸿却陂。久毁。太守邓晨欲修复其功。闻杨晓水脉。召与议之。因起塘四百余里。民得其便。初、豪右谮杨受赂。晨收杨下狱。而械辄自解。狱吏白晨。晨曰。果滥矣。我闻忠信可以感灵。今其效乎。即夜出杨。是时天晦。道中若有火光照之。时人异焉。
  
  考鸿却陂向为翟方进奏毁。民失其利。多至饥困。邓晨用许杨言修复。累岁大稔。许止浄谓传云。民、神之主也。造福于民。自得神祐。故下狱而械自解。道晦而光照临。晨为杨起庙图形。声香俎豆。宜哉。
  
  【白话解释】
  汉朝时候。有个许杨。是汝南地方的人。那地方有个鸿却陂。已经毁坏的有许多时候了。太守官姓邓名晨。要想修好这个畜水的陂、回复他原状。使人民可以得着许多便利。听得人家说许杨是晓得水脉的。于是就请他来大家商量着。就在那边造了一条四百多里长的塘。百姓们很受到了这条塘的利益。起初的时候。汝南的土豪说许杨受了贿赂。邓晨就把许杨下在监牢里。可是锁着他手足的刑具。常常自然会解散的。监狱官就把这件奇怪的事、去对太守说了。邓晨听了就说。这个果然不是真有罪的呵。我晓得忠信是可以感动神明的。现在的事。就是忠信的效验呵。当夜里就把许杨放了出来。这时候、天色已经很暗了。路上好象有一道火光。照着他走路的样子。当时的人。都觉得非常的奇怪。
  
  七、【班超不疚】
  班超投笔。西域立功。去妻释邑。帝称其忠。
  【原文】
  汉班超、字仲升。投笔从戎。立功西域。诸国皆遣子入侍。李邑譖超拥爱妻。抱爱子。安乐外国。无内顾心。超遂去其妻。章帝知超忠。乃责邑诣超谢罪。令受超节制。超即遣邑将乌孙侍子还。徐干曰。邑前毁君。今不可遣。超曰。内省不疚。何恤人言。快意留之。非忠臣也。
  
  先君曰。班定远候、英杰也。治戎有术。深得大体。诫任尚以宽小过。总大纲。惟其措置得宜。故能久镇西域。至被李邑所谮。帝使谢罪。仍释邑使归。其宽容大度。忠于为国者。概可见矣。
  
  【白话解释】
  汉朝有个姓班名超的人。表字仲升。他放弃了笔墨生涯去从军。在外国西域地方立了功劳。于是外国国王。都差了儿子到朝廷里去侍奉皇上。这时候、有个李邑在皇帝面前。说班超带了爱妻。抱了爱子。一同在外国很安乐地住着。没有顾到自己国家的心了。班超得知了这回事。就把妻子离异了。可是章帝晓得班超的忠心。就叫李邑到班超那儿去谢罪。并且命他受着班超的管束。李邑到了以后。班超并不去为难他。叫他带了乌孙国国王的儿子回到朝里。旁人见了倒有点替他不平。徐干就对班超说。以前李邑在皇上那儿。说着你的坏话。现在到了你这里。是不可叫他回去的。班超说。这是不要紧的。一个人只要自己觉得心里没有惭愧的事。那里怕人家的说话呢。若是把他留下了以快私意。这不是忠臣所做的事呵。
  
  八、【张纲埋轮】
  张纲受命。独埋车轮。奏劾梁冀。忠直罕伦。
  【原文】
  汉张纲、字文纪。少明经学。负气节。顺帝朝。为御史。与杜乔周举周栩冯羡栾巴郭遵刘班八人。分行州县。表贤良。察贪污。乔等受命之部。纲独埋其车轮于洛阳都亭。曰、豺狼当道。安问狐狸。遂劾奏大将军梁冀河南尹不疑等奸恶十五事。书奏。京师震竦。
  
  先君曰。张文纪、骨鲠直臣也。因劾梁冀等无君之心。冀思中伤之。适广陵剧贼张婴作乱。遂出为太守。文纪单骑诣婴垒。剀切劝谕。婴率所部万余人归降。惜任职未几。遽而病终。不能久扶社稷耳。
  
  【白话解释】
  汉朝有个张纲。表字文纪。幼小时候。就懂得经书。有种忠正的气节。在顺帝朝里做了御史官。同了杜乔周举周栩冯羡栾巴郭遵刘班一共八个人。大家分头到各州各县去调查。各地方的官吏。有贤良的、有贪污的。都叫他们举发出来。杜乔等七个人。受了皇上这个命令以后。就到指定的地方调查去了。独有张纲不去。并且把他坐的车轮。埋在洛阳都亭的下面。他说。州县官吏的害人。还是小的事。朝廷里为百姓大害的、正多着呢。我们应该先解决了大的。好象豺狼在道路上害人。还去问什么狐狸呢。于是就弹劾当时的权臣大将军梁冀、和河南太守尹不疑等等、十五件作奸犯法的种种恶事。他这封奏章上到皇帝里去。以后京师的人。大家都有了怕惧了。
  
  九、【钟雅独侍】
  侍中钟雅。亮直刚方。百僚奔散。独在帝傍。
  【原文】
  晋钟雅、字彦胄。少有才志。累迁至侍中。苏峻既至石头。百僚奔散。惟雅独在帝侧。或谓雅曰。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古之道也。君性亮直。必不容于寇仇。何不用随时之宜。坐待其毙耶。雅曰。国乱不能匡。君危不能济。而各逊遁以求免。吾恐董狐将执简而进矣。
  
  当苏峻乱时。效忠者如俞纵桓彝。相继死于王事。温峤毛宝。尽力战于石头。均有足多者。至若钟雅独侍成帝之侧。仿佛嵇绍独卫惠帝之躬。嵇绍、侍中也。钟雅、亦侍中也。晋代先后二侍中。其揆一也。
  
  【白话解释】
  晋朝的钟雅。表字彦胄。幼小的时候。就很有才干。很有志气了。后来做到了侍中官。这时候。有个苏峻造了反。军队反到了南京。朝上的百官都散了。只有钟雅独自在皇帝的身边护着。有人对他说。觉得可以的。我就进去。见得难行了。就退走出去。这才是古人的道理。况且你的生性忠直。那班反贼来了。必定不能够见容的。还不如随机逃走了吧。何必一定坐着等死呢。钟雅回答他说。国家有了乱事。不能够去平乱。皇上有了危险。又不能够去救济。大家各自逃了去。保自己的性命。我恐怕董狐要执了竹简来。写他们不忠的行为了。
  
  十、【谒之引颈】
  谒之正谏。言直志高。临刃不变。齐帝投刀。
  【原文】
  北齐裴谒之、字士敬。少有志节。好直言。文宣帝末年昏纵。朝臣罕有言者。谒之上书正谏。言甚切直。帝将杀之。白刃临颈。辞色不变。帝曰。痴汉何敢尔。杨愔曰。此子望陛下杀之。以收后世名。帝投刀曰。小子望我杀尔以取名。我终不成尔名也。遣人送去。
  
  历代忠臣。以杀身成名者多矣。然在忠臣。初无成名之心也。谒之白刃临颈。辞色不变。何尝有取名之心乎。特杨愔欲救之。故为此言耳。文宣帝亦不愿自侪于桀纣。而谒之卒以成名。千古不朽矣。
  
  【白话解释】
  南北朝时候。北齐有个裴谒之。表字士敬。从小就有志气和节操。喜欢说着正直的话。文宣帝到了晚年的时候。非常昏暗放纵了。当时朝廷里的臣子。没有一个敢去说话。裴谒之就上了一封书。很正直地去劝谏皇上。里面的话、说得非常切实。文宣帝生了气。要把他杀了。像雪一样白的刀。放在他的项颈上面。可是裴谒之的说话和脸色。一些也不改变。文宣帝说。你这个呆子。怎么敢这样呢。杨愔在旁边说。这个呆子。是想要皇上把他杀了。才好得到了后世的名望。文宣帝听了。就把刀丢在地下。说道。你要我杀了你。好求名誉。可是我偏不给你造成名誉呵。于是差了个人。把他送了出去。
  
  十一、【处俊至忠】
  唐郝处俊。谏分二朋。议后摄政。竭力纠绳。
  【原文】
  唐郝处俊因高宗观音乐。使雍王贤主东朋。周王显主西朋。角胜为乐。乃以推棃让枣谏。上以为远识。上苦风眩。议使天后摄政。处俊曰。魏文帝着令。虽幼主不许皇后临朝。以杜祸乱。奈何不传之子孙。而委之天后乎。中书侍郎李义琰曰。处俊之言至忠。上乃止。
  
  先君谓郝处俊预杜祸乱。武氏虽不信任。然高宗崩后。亦未闻贬斥。其时直臣颇多。如王义方之叱李义府。王求礼、苏良嗣、李昭德之锄奸佞。杜景俭、徐有功、李日知之用法平恕。均公忠自矢者也。
  
  【白话解释】
  唐朝有个姓郝名处俊的。有一次、他为了高宗皇帝去观音乐。叫了雍王名贤的、管了东边的音乐队。叫周王名显的、管了西边的音乐队。东西两边争着献技斗胜。郝处俊见了以为这不是友弟的行为。于是就把古人推棃让枣、兄弟友让的故事去劝皇上。皇上听了。就说他的识见很远大。高宗后来生着头眩眼花的病。觉得非常的痛苦。就想叫武后去代理国政。郝处俊说。这是不可以的。从前魏文帝立下了一个命令。说、无论国君如何幼小。不许皇后来代理国政。防止种种的祸乱。为什么皇上不把国政交给了子孙。反而交付了武后呢。中书侍郎李义琰也说。郝处俊所说的话。的确是很忠心为国的。于是才把高宗的念头打消了。
  
  十二、【仁杰直奏】
  仁杰直奏。面折廷争。武后止拜。问以谮卿。
  【原文】 
  唐狄仁杰好面折廷争。高宗每许之。武后僭政。亦屡屈意从其谏奏焉。后谓曰。卿在汝南。甚有善政。欲知谮卿者乎。答曰。陛下知臣无过。臣之幸也。不愿知谮者名。每入见。武后常止其拜。曰、每见公拜。朕亦身痛。及薨。武后泣曰。朝堂空矣。天夺吾国老何太早耶。
  
  先君曰。狄梁公。忠臣也。颇有机变。所行德政。为万姓感戴。从谏如流。选贤任能。至公无私。人且称其天下桃李。悉在公门。虽相武氏。而时以复唐为念。故中宗睿宗。均念其功。屡为追赠。
  
  【白话解释】
  唐朝的宰相狄仁杰。他做官的时候。在朝廷里常常很正直地劝谏皇上。高宗也常常称许他。后来武后做了皇帝。也屡次屈服了自己的意思。听从狄仁杰的话。有一回、武后对他说。你在汝南地方做官的时候。成绩很不错。可是当时很有说你坏话的人。你要晓得他们的姓名么。狄仁杰回答道。只要你皇上晓得我没有过失。这就是我的幸运了。至于说我不好的人。我却不愿意晓得他们的姓名。狄仁杰每次去上朝见武后的时候。武后常常叫他不要下拜。说、每见了你拜着。我身子也痛了起来。等到后来狄仁杰死了。武后也不禁流下眼泪。很哀伤的说。从此以后。朝堂里就没有人了。上天为什么把我国里的元老。这样很早的夺了去呢。
  
  十三、【嘉贞言路】
  嘉贞虽贵。弗立田园。恐塞言路。不坐诬言。
  【原文】 
  唐张嘉贞历秦梁二州都督。政以严办。或告其反。按无状。帝令坐告者。嘉贞曰。恐塞言路。且为未来之患。帝以为忠。迁中书令。嘉贞虽贵。不立田园。有劝之者。答曰。近世士大夫。务广田宅。为不肖子孙酒色费。我无是也。子延赏。孙宏靖。皆同平章事。时号三相张家。
  
  律例诬告反坐。嘉贞既被诬告。玄宗令坐告者。理所当然也。乃以恐塞言路止之。其忠不可及矣。至不立田园。步武孔明之法。许止净谓嘉贞不为子孙立田园。而子孙相继为相。正可谓善立田园也。
  
  【白话解释】
  唐朝时候。有个张嘉贞。曾经做过秦州梁州两个地方的都督。他行政的方针是很严厉的。有人在皇帝面前说他反了。皇上就差人去考察了一下。并没有造反的罪状。皇帝要把那个诬告的人办了罪。张嘉贞就说。若是把那个人办了罪。恐怕将来没有人、敢在你皇帝面前说话了。后患是很大的。所以还是饶了他吧。皇帝以为张嘉贞这一番话。很是忠心为国。就把他升做宰相了。张嘉贞虽然贵了。可是他不给家里置立产业。有人去劝他。他回答道。现在做官的一班人。只晓得买了良田。造了大屋。那里知道将来这都是给那不好的子孙。做了酒色花费的用途啊。所以我无论如何。是不肯这样做的。后来他的儿子名叫张延赏。孙子名叫张宏靖。都做到副宰相的大官。那时候的人。把他们叫做三相张家。
  
  十四、【韩休峭鲠】
  韩休为相。玄宗无欢。言之必尽。帝退乃安。
  【原文】
  唐韩休性峭鲠。及为相。守正不阿。甚允时望。玄宗尝猎苑中。或大张乐。必视左右曰。韩休知否。已而疏至。尝引监。默不乐。左右曰。韩休为相。陛下无一日欢。何不逐之。帝曰。吾虽瘠。天下肥矣。萧嵩顺旨。吾退不安。韩休力争。吾退乃安。吾用韩休。为社稷耳。非为身也。
  
  韩公为人峭直。不干荣利。萧嵩荐休志行。遂拜黄门侍郎同平章事。初、嵩以休柔易。故荐之。休临事或折正嵩。凡时政得失。言之未尝不尽。宋璟闻之曰。不意韩休乃能如是。所谓仁者之勇也。
  
  【白话解释】
  唐朝韩休。生性正直。等到做了宰相。对于一切事情。只从国家利害上面着想。并不肯顾全私人的情面。因此他在当时候很有好的名誉。玄宗皇帝有时候在宫里面的园子里打猎。或者铺张了音乐队听着。他一定问着左右的人说。今天的事情。韩休知道不知道。果然过了一回儿。他劝谏皇上的奏章到了。有一次、玄宗对着镜子。心里很不高兴。一声也不响。左右的人就说。韩休做了宰相。你皇上没有一天欢喜的时候了。何不把他逐了出去呢。玄宗皇帝就说。他做了宰相。虽然我是很瘦。可是天下的百姓。都是很胖的了。萧嵩很顺从我的意旨。我当时虽觉得高兴。可是回去一想。就令我心里不安。韩休虽然竭力反对我。我当时虽觉得烦恼。可是回去一想。就令我心里很安然了。我的所以用韩休做宰相。就是为了国家。不是为了我个人呵。
  
  十五、【张巡杀妾】
  张巡食尽。坚守睢阳。罗雀掘鼠。杀妾为粮。
  【原文】
  唐张巡守睢阳。被尹子琦久围。城中食尽。巡谓许远曰。瞧阳、江淮保障。若弃之去。是无江淮也。不如坚守以待。罗雀掘鼠充饥。鼠雀尽。巡出爱妾。杀以食士。城中莫有叛者。城陷。巡西向再拜。与南霁云雷万春等三十六人皆被杀。李翰为之传。表请追赠。官其子孙。
  
  先君曰。张瞧阳。名将也。行兵不依古法。使兵识将意。将识士情。器械取之于敌。未尝自备。守睢阳时。以寡击众。以弱制强。保江淮以待救兵。慷慨激励。与城同亡。其声名与许远辈。均可千古不朽矣。
  
  【白话解释】
  唐朝安禄山造反的时候。张巡守着睢阳城。被尹子琦围住得很长久了。城里面的粮食都吃完了。张巡就对许远说。睢阳城是江淮一带地方的保障。若是放弃了睢阳。那就是放弃江淮了。还不如我们两个人。很坚地守着。等候救兵。食粮没有了。就网着鸟雀。掘着老鼠。吃了充饥。等到鸟雀都完了。张巡就把自己所宠爱的小老婆。杀了给兵士们吃。因此城里的人。没有一个是有投降贼人的心肠。后来城头攻破了。张巡就朝着西方拜了几拜。和南霁云雷万春等一共三十六个人。都被杀死了。李翰给他做了一篇传。到皇帝里去。请求追封他的官爵。并且把他的子孙也封了官。
  
  十六、【廷玉何悔】
  唐蔡廷玉。不轨不从。忠义何悔。下狱从容。
  【原文】
  唐蔡廷玉、昌平人。德宗时。朱泚为幽州节度使。谋不轨。廷玉在幕府。不从。被囚岁余。出之。泚曰。而今亦悔乎。廷玉曰。导以为逆。即悔。勉以忠义。何悔之有。复系之。问曰。能省过否。不尔且死。廷玉曰。不杀我。公得名。杀我。我得名。泚不能屈。待之如初。
  
  余家远祖蔡仲。受成王之命曰。惟忠惟孝。尔乃迈迹自身。克勤无怠。以垂宪乃后。载在周书。图传家乘。故我蔡氏用式祖训。历朝来忠臣孝子。代有闻人。史册昭垂。不可胜数。兹敬录一则以概之。
  
  【白话解释】
  唐朝蔡廷玉。是昌平地方的人。在德宗皇帝的时候。有个朱泚。在幽州地方做了节度使。就想造反。这时候蔡廷玉正在他的手下。不肯跟了他谋反。于是朱泚就把他关在监牢里。过了一年多。把蔡廷玉放了出来。对他说。你现在改悔了吗。蔡廷玉说。假使劝你做了谋逆的事。那当然是改悔了的。现在我劝你是要忠义。这要什么改悔呢。朱泚听了。又把他幽禁了。又问他道。你觉悟你自己的过失吗。否则是要把你杀死的呵。蔡廷玉说。你不杀我。那是你有了好的名声。你杀了我。那是使我有了好的名声。朱泚终于不能屈服他。仍然和从前一样的看待他了。
  
  十七、【韩琦撤帘】
  韩琦为相。奏对方嚴。请后还政。厉声撤帘。
  【原文】
  宋韩琦为相。喜愠不见于色。仁宗崩。英宗年幼。曹太后临朝。两宫交构。琦决大策以安社稷。琦欲太后撤帘还政。乃取十余事禀上。上裁决悉当。琦即诣太后覆奏。后每事称善。琦因求去。后曰。相公不可去。我当居深宫耳。遂起。琦即厉声命撤帘。帘落。犹见后衣也。
  
  韩公处危疑之际。知无不为。或曰。公所为诚善。万一蹉跌。身家不保。琦曰。人臣尽力事君。死生以之。至于成败。天也。闻者悚服。王安石创新法。议开边。琦上疏力谏。上曰。琦真忠臣。虽在外不忘王室。
  
  【白话解释】
  宋朝时候。韩琦做了宰相。他的面上从来不表现出喜怒的颜色。仁宗皇帝死了。这时候、英宗皇帝的年纪还很小。于是由曹太后代理国事。可是英宗和曹太后的两方面。很多搬弄口舌是非的事。韩琦心里想这总不是国家幸福的事。要决定一个计划去安定国家。那非把曹太后请回深宫不可。于是就拿了十几件事禀到皇帝里去。英宗判决得都很适当。韩琦就到了曹太后那儿去覆奏。说、这都是皇上判决的。曹太后件件事都称赞他判得很好。韩琦就向太后要求罢官回去。太后说。宰相那里可以回去呢。还是我应当回到深宫里去。于是就立起身了。韩琦就马上大声的说。太后已经退位归政了。把听朝的帘子收了去。那帘子收落的时候。还看得见曹太后的衣服哩。
  
  十八、【富弼防意】
  富弼论事。忘杖独行。家书不启。防意如城。
  【原文】
  宋富弼守口如瓶。防意如城。受命使契丹。闻一女卒。再往。闻一男生。皆不顾。得家书。未尝发。辄焚之。曰、徒乱人意。上屡迁屡辞。以司空致仕。深居不出。谢客。常令二苍头掖之以行。一日。与邵雍论天下事。喜甚。不觉独步下堂。雍戏曰。忘却拄杖矣。年八十薨。谥文忠。
  
  先君谓郑国公始终劳谦。有仁人之量。名闻夷狄。辽使每至。必问其出处安否。言不妄发。当其敢言。奋不顾身。忠义之性。老而弥笃。须臾未尝忘朝廷。至其屡疏君子小人之辨。尤为千古不易之定论。
  
  【白话解释】
  宋朝有个姓富名弼的人。他平生的说话很谨慎。立意很坚定。所以他在坐屏上写着八个字。说、守口如瓶。防意如城。有一次、皇上差他到契丹国去。他刚刚听得家里的一个女儿死了。他不去理会。第二次差他到契丹国去的时候。家里又生了一个男孩子。他也不去理会。收到了家里来的信。他从没有拆开来看。就把家信放在火里烧了。他说。看了徒然扰乱人的意思。皇上屡次要给他升官。他老是辞谢了。后来做到了司空。就告老回来。住在家里、不走出来。谢绝了一切来看望他的客人。常常差了两个底下人。在两旁扶着他走。有一天、同了隐士邵康节先生。谈论着天下的事务。心里非常欢喜。不觉独自一个人走到堂下来。康节先生笑着对他说。呵、你这番忘却了拐杖了。后来年纪活到八十岁的时候才死。谥法叫做文忠。
  
  十九、【昌世迎驾】
  司理昌世。迎驾入城。尽忠为国。衣诏殊荣。
  【原文】
  宋何昌世、字正卿。高宗南渡时。任台州司理。时虏势猖獗。官吏望风遁去。昌世守职。迎驾入城。上问曰。卿见为何官。曰。台州司理何昌世也。慰劳再三。翦御衣尺许。书云。朕南渡以来。事力未辨。独汝能尽忠为国。可执此为照。特改宣教郎。除大理寺丞。终司农少卿。
  
  一司理耳。而能于虏势猖獗。官吏皆遁之时。从容独力迎驾入城。其尽忠为国何如耶。况当南渡之秋。宋室存亡。危于累卵。设非孤忠接驾。则江山半壁。能否偏安。且难逆料。其翦衣诏之也宜矣。
  
  【白话解释】
  宋朝时候的何昌世。表字叫做正卿。高宗皇帝南渡的时候。在台州地方做了司法官。这时候、金兵的势力非常强盛。一班怕死的官吏。老早就逃了去。只有何昌世很安定地守着他的官职。高宗逃到台州。何昌世就去迎接皇上进了城。高宗就问他。你现在做了什么官。何昌世回答道。我就是台州的法官何昌世。高宗大大的慰劳了一番。就把龙袍翦下了一尺多长。写了几个字。说、我自从到了南方以后。一切办事用力的人。都没有认识。你能够这样的尽忠报国。特地用这个做了护照。升你做了宣教郎。后来又做了大理寺丞。最后做了司农少卿的官职。
  
  二十、【秀夫负帝】
  秀夫报国。鞠旅勤王。崖山负帝。投海而亡。
  【原文】
  宋陆秀夫、盐城人。元兵执恭宗。益王卫王走温州。秀夫追从之。至福州。奉益王即位。王殂。群臣欲散。秀夫曰。度宗皇帝一子尚在。古有一旅一成中兴者。乃立卫王。徙居崖山。迨崖山破。秀夫驱妻子先入海。即负帝投水。后宫及诸臣多从死者。尸出于海十余万人。
  
  陆丞相当君臣播越海滨之际。犹俨然正笏立如治朝。且日书大学章句以劝学。时在行中。凄然泣下。以朝衣拭泪。衣尽浥。左右无不悲恸。皇路已倾。负帝投海。世称其为海底忠、与石头孝并传佳话。
  
  【白话解释】
  宋朝末年。有个陆秀夫。是盐城地方的人。这时候、元朝的兵士。把恭宗皇帝捉去了。益王卫王就逃到温州去了。陆秀夫也跟着追了上去。到了福州地方。奉了益王做皇帝。后来益王死了。一班臣子觉得当时元朝的势力很强。就想大家趁此走散。陆秀夫说。度宗皇帝还有一个儿子在着呵。况且从前时候。有只剩五百个人、十里地方、竟成功了中兴事业的。于是把卫王立做了皇帝。居住在广东海中崖山地方。后来崖山又给元兵攻破了。陆秀夫就把自己的老婆和儿子们。先叫他们投了海。然后自己背了皇帝投在海里死了。宫里的人和一班臣子。跟着死的人很多。后来尸首在海面上浮起的。有十多万。
  
  二十一、【绛山瘗烬】
  完颜绛山。既忠且信。奉命焚轩。瘗君余烬。
  【原文】
  金哀宗自缢。权点检斜烈等从死。遗言焚幽兰轩。火方炽。城破。众皆遁。奉御完颜绛山独留。元兵入。执问故。曰。吾君终于是。吾候火灭灰寒。瘗其骨耳。兵曰。若狂者邪。命且不保。能瘗而君邪。曰。果瘗吾君。虽寸斩不憾矣。兵以告其帅。曰。此奇男子也。许其瘗而免之。
  
  完颜绛山明知元兵之不能遗己也。徒以人各事其君。君有天下十余年。功业弗终。身死社稷。不忍使其暴。露遗骸。与士卒相等耳。落落数言。竟得毕葬余烬。再拜号哭。将赴汝水死。彼军士且救之矣。
  
  【白话解释】
  金国的哀宗皇帝。因为元朝的兵把京师快要攻破了。于是就自己吊死了。代理执掌侍卫扈驾的官。叫斜烈的一班人。就跟了哀宗同死。将要死的时候。遗命把哀宗吊死的房屋、叫幽兰轩的用火烧了。火头正是很盛的时候。城头攻破了。敌兵走了进来。一班人都逃去了。只有做奉御官的完颜绛山。独自留着不走。元朝的兵士就把他捉住了。问他为什么不逃走呢。完颜绛山说。我的皇帝就是死在这里的。我要等着火烧完了。灰冷了。再去收葬他的尸首。兵士说。你是个有神经病的人吗。到现在的时候。性命都也保不住了。还能够葬什么皇帝的尸骨吗。完颜绛山说。果然能够达到了我安葬了皇帝尸骨的愿望以后。就是把我一寸寸的割死了。我也没有什么恨的。兵士们就把这回事去对元帅说了。元帅说。这真是个好男子。答应了他去葬哀宗的尸骨。并且免了他的罪。
  
  二十二、【绍宗生奠】
  绍宗闻寇。大书壁间。命妻生奠。一去不还。
  【原文】
  明易绍宗为象山县钱仓所千户。倭登岸剽掠。绍宗大书于壁曰。设将御敌。设军卫民。纵敌不忠。弃民不仁。不忠不仁。何以为臣。书毕。命妻孥具牲酒生奠之。诀而出。密令游兵间道焚贼舟。贼惊救。绍宗格战。追至海岸。陷淖中。手刃数十贼。遂被害。朝廷勒碑旌之。
  
  尽忠报国者多矣。至大书于壁。自命妻孥生奠以诀。则上下数千年未之有也。其以卫民为心。仁矣。密令游兵间道焚舟。智矣。追贼海岸。陷淖中犹刃贼数十。勇矣。其妻携孤入奏。勒碑旌之。不亦宜乎。
  
  【白话解释】
  明朝时候。易绍宗在象山县里。做着钱仓所的千户官。这时候、日本强盗。上了岸来抢劫。易绍宗就在墙壁上面写了几个大字。说、设将御敌。设军卫民。纵敌不忠。弃民不仁。不忠不仁。何以为臣。写完了以后。就叫妻子们备了牲酒生祭了他。又和家人诀别了。暗地里差了游兵从冷路里过去。把日本强盗的船。用火烧了。强盗知道了。非常的惊慌。就回去救护。易绍宗就和强盗大战。追到海岸边。一个不小心。就陷在泥塘的里面了。还亲手杀死了几十个日本强盗。于是易绍宗也就给他们杀死了。朝廷里就把他这番忠义的事迹。刻在石碑上面。拿来表扬他的忠义。
  
  二十三、【钟同感马】
  钟同幼岁。志入忠祠。上疏死谏。马亦先知。
  【原文】
  明钟同幼入吉安忠节祠。见所祀欧阳修杨邦乂诸人。叹曰。死不入此。非夫也。景泰间、官御史。因上疏论时政及沂王事。策马出。马伏地不肯起。同叱曰。吾不畏死。尔奚为者。马犹盘辟再四乃行。同死。马长号数声。亦死。英宗复辟。赠同大理寺丞。谥恭愍。祀忠节祠。
  
  许止净谓赵襄遇刺。过桥马惊。侯景将败。马卧不起。至钟公之马。初欲救主于生前。终竟殉身于死后。方诸烈士。何以加焉。殆亦公忠义之气。有以相感者欤。斯人斯马。足以愧天下怀二心以事君者。
  
  【白话解释】
  明朝有个钟同。他幼小的时候。走到吉安县地方的忠节祠里去。看见祠里所祭祀着的欧阳修杨邦乂等几个人。就非常佩服。他叹息着说。我若死了以后。不入这个忠节祠。那就不是丈夫了。景泰年间。钟同做了御史官。为了上奏章到皇上那儿、去讨论时政、和故皇太子沂王的事。就要骑了马出去。可是那头马伏在地上。不肯起来。钟同喝着说。我并不是怕死的人。你这样的做什么呢。那头马盘旋了好几次才走。奏章上了去。果然钟同就得了死罪。钟同死了以后。那头马也长叫了几声就死了。后来英宗第二次重做皇帝的时候。追封钟同大理寺丞。谥法叫做恭愍。入祀忠节祠里。
  
  二十四、【杨爵泰然】
  杨爵濒死。处之泰然。既释复逮。呼妇屏前。
  【原文】
  明杨爵官御史。直言极谏。下诏狱搒掠。死而复苏。爵处之泰然。帝扶鸾宫中。感乩仙语。立出之。未逾月。复令东厂追执之。爵抵家甫十日。校尉至。与共麦饭毕。即就道。尉曰。盍处置家事。爵立屏前。呼妇曰。朝廷逮我。我去矣。观者为泣下。后以大高元殿灾。诏急释之。
  
  许止净曰。世宗昏庸暴戾。以奸邪为腹心。嫉忠良如寇仇。明之亡。盖基于此矣。爵等幸得神佑。至再至三。不然、已先张经杨继盛而为冤死鬼矣。临终而大鸟至。爵或伯起之再来欤。
  
  【白话解释】
  明朝有个姓杨名爵的人。做御史官的时候。用了很正直的话去劝谏皇上。皇帝生了气。就把他下了监牢。动了刑具。把他打得死去。后来才活了转来。可是杨爵的心里。非常安泰。一点儿也不忧虑。有一天、皇帝在宫里扶乩。给乩仙的话感动了。就把他放了出来。没有到一个月的时候。又叫内监掌权的办事衙门里。把他仍旧捕了来。这时候杨爵回到了家里。只有十天的工夫。来捕他的校尉就来了。杨爵同他一共吃了麦饭。就预备去了。校尉说。你有什么家事。何弗处置好了。然后我们再去。杨爵就立在屏风的面前。喊着妻子对他说。朝廷里来捉我。我现在去了。旁观的人。都替他们流着眼泪。后来宫里的大高元殿有了火灾。才下诏把杨爵释放了。
     
  【绪余】
  孔子曰。忠焉能勿诲乎。又曰。忠告而善道之。此皆教人以善之义也。王曾原忠篇云。忠之义大矣。忠之理微矣。忠者、中心也。中于道而合乎心之谓也。中不合道。则理有倚偏。道不中心。则道有未尽。故不偏不倚之谓中。中道中心。忠名乃定。忠之义则无所不包。大而格天地。感鬼神。光日月。壮山河。固社稷。卫生民。小则敦孝悌。和夫妇。信朋友。睦宗族。化乡邻。厚风俗。且不特为人宜忠。而自为亦当忠。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德育故事       )(五明学佛网:德育故事       )  

 其它:佛学与医学(陈全忠) 

 其它:会泉大师及其门下在闽南和东南亚佛教界的地位和贡献( 

 其它:性愿大师对闽南与菲律宾佛教的贡献(陈全忠) 

 其它:闽南医僧述略(陈全忠) 

 其它:新时期佛教医药事业的回顾与展望(陈全忠) 

 其它:怎样学古文(陈世忠) 

 王雷泉教授:忠烈祠•如来使•磨镜 

 楞严悲华法师:温柔的忠告 

 董群教授:略论禅宗对儒家伦理的会通——以礼、孝、忠为个案 

 董群教授:略论禅宗对儒家伦理的会通——以礼、孝、忠为个案 

 韩焕忠博士:熊十力的佛学观 

 韩焕忠博士:经典的凝重与禅思的飞扬——读吴言生博士《禅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