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掌握不自知论,会很快证果


   日期:2016/9/12 8:3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我们大多数学佛人,平时学佛的方法,都是在外围打转,没有直接切入佛法核心,因此学得很累,学得很慢,无法在短时间内证果,无法在短时间内证入极乐世界。事实上,如果掌握了以下这个理论,你会觉得佛法非常容易学,而且会在极短的时间内证果。

  这个理论就是“不自知”论。我们用手电筒来作比喻。手电筒只能照别人,却不能照手电筒自己。这就是不自知,不自照。我们心的任何一个状态(每一个识),都具备这个特点。比如意识,它现在正在津津有味地品尝一顿美餐,完全乐在其中,根本不会知道这是我在享受,也就是说,此时只有作用,而显现不了作用的主体,这就是“不自知”。

  我们在《佛学要旨心地法门》中画的那个双层灯笼,里面的蜡烛,就是我们的如来藏,外面的两层灯笼纸,就是我们的第六第七识,我们平时的人就生活在外面,现在怎样才能回到里面呢?

  我们的每一个识不是都具有“不自知”这个特点吗?那么为了解放它,为了一层一层向灯笼里面进,那就用其他识来照他。比如意识,现在正沉浸在美好的沉思中,正在做白日梦,那就用第七识的分别我执来照他,这样就能把它,从沉思中解救出来。

  所以,你要经常暗示自己,吃饭的时候,你要知道我正在吃饭,贪图美味的时候,你要知道我正在贪图美味;赏花的时候,你要知道我正在赏花;说话的时候,你要知道我正在说话;沉思的时候,你要知道我正在沉思;走路的时候,你要知道自己在走路;昏沉打瞌睡的时候,你要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正在打瞌睡等等。

  如此这般,无论何时何地,你都要牢牢地抓住和应用我执,千万不要须臾舍离,这就是让心定于一个识(定),并用这个识去破另一个识(慧)。只要能这样,你就绝对不会跟着感觉(意)走。

  禅坐时也是如此,住(定)于我执观(慧)念头(意的相续性),念头来了你要清清楚楚知道念头来了,昏沉来了你要清清楚楚知道昏沉来了,腿痛了你要清清楚楚知道腿痛了,你所要做的就是知道和监督意根此时的一举一动,你的角色就是一个监察员,就是一个侦察兵,就是一个执行特别任务的特务。只要你能忠于职守,你将很快突破意识这一层灯笼纸,你会发现念头再也不会出现了,意识终于老老实实地伏下了。接下来该解决这个我执了。

  只要再突破我执这一层,你就进入了灯笼里面,你就证到了真心,你就来到了诸佛净土。怎样解决?同样用“不自知”理论,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这时候如果你用我执来断我执,是根本不可能的,同样因为不自知的原因,我执此时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我执。

  许多人的修行就错在这里,他整天在努力地断我执,这就像让手电筒照自己,很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许多人觉得学佛太难太难,这个我执用尽各种方法也无法断掉。这就是理论上的混沌导致修行上的不得力,问题就在于:对佛陀所讲的理论,没有一个深入透彻的理解和全面系统的掌握。用什么来断我执?当然不会用我执了。

  那现在只能用真心了。真心是什么?经典告诉我们是大慈悲。因此这时候就用无我大慈悲。当你发起无我大慈悲观的时候,分别我执识立刻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现在就剩下孤零零、赤裸裸的如来藏了。你终于来到了灯笼里面,回到了能让你常住的老家。

  如来藏同样不自知。当你来到如来藏中,你的思想很活跃,一切都清清楚楚,和以前所不同的是你失去了爱恨情仇的能力,但是你绝对不可能知道这就是如来藏,只有当你从如来藏出来时,在那个让你吃惊的心动产生后,在那第一个念头“我”产生后,在那一对对念头相继产生,和相续念像瀑布一样不断相续起来后,你才恍然大悟,原来人竟然还有这样一种状态。

  原来一直都白活了,原来一直都活错了,因为你曾经从来都是把“我”放在多么重要的位置,但现在你发现原来真我是无我的,“我”只不过是一个念头。在这个时候,你会有一种深深的失落感,因为你发现,人本来就有这种状态,即使你不学佛,也丝毫不会少,现在花了这么大的代价,却毫无所得。这是一种很深的失落感,以至于你一点儿都不想去告诉别人,因为人人都有啊,你不说人家也一点不少啊,何必多此一举。

  到了这时你才知道,原来所谓的弘法其实都是戏论,因为你无非是在告诉人家,他也长了个耳朵。所以,此时你一点都不想去告诉别人。这种想法会很长时间占据着你的思想,经过很长时间的斗争,你才决定告诉别人,因为你不说,他就不知道原来人还有这样一个状态。

  不要认为开悟的时候你会高兴,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你会深深的失落,这就是无所得,有所失的感觉,你并没有得到一丝一毫的,所谓叫做佛果的东西,它从来就没有丢失过。有的人到了此时,甚至会哭出来,正所谓,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打击越大。

  所以,一个开悟的人心境是非常平静的,他丝毫不会以此为自豪,更不会津津有味地向别人提起,因为只有疯子才会向别人炫耀自己长了个耳朵。为什么有的人会高兴呢?因为他没有真正证入如来藏,他落入了偏空或者其他,因而他是有所得的,只有有所得的人才会高兴,因为他觉得他的辛苦没有白费,就象买彩票的人中了大奖一样,因此他会控制不住地哈哈大笑。

  将来你会发现你证道时的心态和佛陀证道时的心态完全一样,一丝一毫也不会错,正所谓:千人一面。天上只有一个月亮,任何人看到的结果都是一样的,你证道的情形绝对不可能和佛陀证道时的情况不一样,千佛万佛也必然如此。如果你证悟的情况和佛陀的不一样,那你肯定错了。这就是真理,真理具有无可争辩的严格的可重复性。

  下面把“不自知”理论应用的步骤作个总结:

  提起我执,应用我执:这时候要时时提起我执,用我执这个手电筒去照“意的相续念”,只要你去照,你就会发现意的相续念这时候会像露水珠见到太阳一样烟消云散,再也不会相续下去了,离开了相续念的你,此时甚至会感到一时很难适应,你需要有很长一段调整适应的时间。

  无我大悲,断掉我执:在这里要住于无我大悲,只要你观无我大悲,我执就会立刻消失。

  整个过程就是这样,用一个识去打掉另一个识。你会发现这其实就是观心,一点不错,的确是这样,佛法是圆满的,不需要我们再去发明什么,一切方法和最好的方法,佛陀都告诉我们了。

  我们所要做的无非是,整理出一个让现代人一目了然的系统,从而不至于面对浩繁的典籍无所适从,甚至走冤枉路。用“不自知”论指导学佛,就是这样简单,就是这样容易,人们之所以感到很难,那是因为走错路了,走了一个很大的冤枉路,是哪些冤枉路呢?

  因为许多人并不能轻而易举地掌握观心法门,所以,佛陀在无奈的情况下教给我们禅定法门,这是一个外道也有的东西。禅定,其实是在意的相续性上用功,其实也是一种相续念。人们在散乱心的状态下,相续念的前一个念头和后一个念头,内容不一样,因而能引起你的兴趣,使你不停地轮转下去。

  但在禅定时,你的前一个念头和后一个念头完全一样,比如都是咒语或佛号等。这是它们的唯一区别。因为你是在意上用功,根据“不自知”理论,你此时并不知道你其实是在意上用功,你把全部的注意力都用在了净念相继、一心不乱,因此,你绝对不可能夹杂进一个消灭自己的念头,你根本不可能知道,你现在就住在意的相续性上,所以,你不可能主动去断掉意,你会一直一心不乱下去。

  这样就出现一个极其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如果没有合适的外缘,你会一直在这个旋涡里轮转下去,那么你即使到了很高级的禅定,你也不可能摆脱意,因为你不自知。

  这样你极有可能着魔,因为所谓的魔,也是意的产物,你和他们拥有了同样的基础,因此必然会结出同样的累累硕果,那就是魔。而在“不自知”理论指导下的修行就绝对不会产生这个问题。

  所以,佛陀才重点向我们推荐观心法门,就是因为观心法门快捷、稳当,甚至不需要别人在你面前指手画脚,禅定就不行了,就必须有过来人一路相伴。

  如果稍加留意你就会发现在“不自知”理论指导下的修行是定慧等持的,在这里你一直专心地住于一个识,这就是定,你用这个识去照、去消灭另一个识,这就是慧。正是因为定慧等持。真正的定慧等持只有如来藏有,这里仅是相似而已,所以不会出错。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说的禅定是四禅八定的禅定,欲界定在初禅以下,虽然说是初禅前的一个阶段,但是还不能称之为严格意义上的禅定。我们平常说的要培养定力,指的是欲界定,因为欲界定有定力,同时心不死,具足慧力,可以说是定慧等持的。

  因此,这里是开悟的一个关键,是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和牢牢把握的,所以不要因为禅定会出问题而连欲界定也不要了,那就失去了开悟的最起码的基础。

  一个人在轮回的烦恼中时间长了,忽然一下子来到如来藏中,他发现现在再也不能爱了、不能恨了,以前那种波涛汹涌的心,现在再也无法大浪滔天了,所以,此时他对以前的状态,还有一种怀念,就像一个人爱怀旧一样,这就是习气。在习气的作用下,他会时不时地从如来藏出来玩一会儿,这时候的他可以用“贪玩”来形容。既然出来了,再怎样回去呢?他们通过以下两个途径回去:

  1、 对于位次高的菩萨,比如七地,他只需想一下如来藏的情况就可以立刻回去,这就是作意,他不需要有所缘,因为此时的他一方面定力具足,另一方面他对如来藏甚为熟悉,因此,只要与如来藏相应,他就能立刻回去。

  2、对于位次比较低的菩萨来说,因为他对如来藏的情形还没有做到像对自己故乡那样熟,同时他一直以来都是把六道轮回当作自己的老家,所以他无法通过作意重新回到如来藏,只能通过我们这里说的“不自知”论,用一个识去破另一个识,通过观心,从而证入如来藏。

  他不会选择通过四禅八定回如来藏,因为一旦证入四禅八定,他将会堕入意的相续性,就像佛陀那样,虽然证入了很高级的禅定,但却无法证入如来藏。佛陀尚且如此,更何况我等凡夫,所以,不要妄想自己比佛陀还要厉害。这就是过去禅宗的一些大德说的:禅定是鬼窟里用事,磨瓦成镜,死水不藏龙。

  所以,他会在欲界定这个地方,通过观无我大悲,一转身就进了如来藏,因为在欲界定这个地方,意的相续性已经被打破,只剩下分别我执了,是很容易证入如来藏的。等他们到了八地,就完成了“常住”这个任务,再也没有出入了,因为没有出入,所以就失去了退转的外力,再也不会退转了,这就是不退转地。

  南无阿弥陀佛!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证果       自知)(五明学佛网:证果       自知)  

 自立法师: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 第一章 出家证果 

 傅味琴居士:不改变习气,修行修不起来,证果证道就渺茫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一 明心见性与证果三者的区别 

 法界法师:从修行的角度讲老子的《道经》第三十三章 自知者 

 苏行三博士:四十二章经讲录 第一章 出家证果 

 仁焕法师:健康来自知足常乐 

 元音老人:元音老人文集菁华录 第五章 证道 3 证果时间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卅章 证果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原书教材 第卅章 证果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第三十章 证果次第  

 永本法师:天台小止观 证果实相 十二 

 永本法师:天台小止观 证果实相 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