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洛桑陀美金刚上师:大乘道之根本菩提心(二)


   日期:2016/8/31 9:0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孟郊的《游子吟》这样写道:“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孩子一生下来,从呱呱坠地开始,母亲用乳汁来喂养,不嫌脏,不怕累,把一切心血都奉献给子女,母亲的心思全心全意地用在我们身上,母亲觉得自己是无比的快乐和幸福。我们成长路上的每一次跌倒、每一次生病都有母亲的爱护、照料、关怀。小的时候为我们的身体牵挂,上学后为我们的成绩操心,毕业后为我们的工作担忧,成家后为我们的家庭和睦费心,我们有了子女时,又去照顾我们的子女。母亲为了养育自己的子女,可以做最下贱的工作;为了保护子女,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我们外出远行,母亲在家牵肠挂肚,我们受到一点点的痛苦,母亲都痛在心上,向佛菩萨祈求,希望自己能够代子女受苦。

  可是我们何时想过母亲?又有多少人不孝顺母亲啊!《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中详细地告诉我们,母亲对子女的恩德有多么深重。《入大乘佛法》中说,人生中最大的恩人是自己的父、母亲,尤其是母亲。我们的人身是父、母亲给予的,母亲十月怀胎,受尽煎熬,从生死的边缘上生下孩子后,百般溺爱,抚养成人,一点点私心都没有,你就是把自己的身体奉献出来也报答不了母恩。甚至很多动物也是对自己的后代百般爱护、关怀备至。以至于为了自己的孩子,牺牲自己的性命也在所不惜。

  经过详细的思考,我们会认识到每个众生都作过我们的父母,都曾对我们有天大的恩情,我们怎么能不报答母亲的恩情呢?这样我们就会生起对众生的慈悲心和同情心。这种慈悲心和同情心就是佛心的闪光。真正普度一切众生的菩提宝心,就是在慈悲心和同情心的基础上产生的。我们发菩提心是无价之宝!在这个世界上除了菩提宝心之外没有什么可贵的东西,这是一种伟大的价值观念。在这种金光灿烂的太阳一样的价值观念面前,其他的一切价值观念都变得微小、黑暗无光。所以,大乘佛法就是把众生看作自己的父母。如果有了为众生奉献的心,有了承担众苦心,你虽然是普通人,但你已成了凡间菩萨,这样,诸佛菩萨非常欢喜,你也可以得到空行护法的保护,鬼神也不敢相害。

  贡唐文殊师利菩萨讲:母亲十个月怀胎,三年哺乳,七年培育,十年教导,这个过程中的酸甜苦辣都得尝,多不容易呀!为了报答慈母众生的恩德,要平等地看待一切众生,把一切众生观想成自己的亲生父母一样,这就是菩提心,就是大菩萨了。

  所以,我们每天修法之前要发菩提心,无论修哪个法门,菩提心是最主要的。在发菩提心后,观想一呼一吸之间也不忘记众生,观想在这个呼吸气的过程当中,把众生的苦难、痛苦、业力障碍等化为气吸入自己的体内,让自己承受、感受,把自己修心的功德、慈悲、智慧以及从上师三宝那里得到的加持力全部呼出去给众生享用,让众生快乐、幸福、自在、解脱,祈请上师三宝的慈悲加持,使自己的菩提宝心迅速成熟起来,能够真实救度生死苦海中有情的众生。有了救度众生的心,还需要救度的能力,光有心还不够。众生无数,受苦无数,谁能救度呢?只有佛菩萨才能做到。那么,自己就要按照菩提道次成就佛果,最大程度地救度众生,为众生受苦,做一切有利于众生的事,承担起救度众生的重担。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洛桑陀美金刚上师       菩提心)(五明学佛网:洛桑陀美金刚上师       菩提心)  

 傅味琴居士:不退菩提心为解救众生倒悬之苦 

 傅味琴居士:学习释迦佛,祈请善知识为胜为导,不退菩提心( 

 普献法师:宝积经讲记 不失菩提心的正行 

 普献法师:宝积经讲记 退失菩提心的邪行 

 傅味琴居士: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100~104) 

 傅味琴居士: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90~99) 

 傅味琴居士: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70~79) 

 傅味琴居士: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60~69) 

 傅味琴居士: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50~59) 

 傅味琴居士: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40~49) 

 傅味琴居士: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30~39) 

 傅味琴居士: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2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