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礼旭:文言文,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第20集)


   日期:2016/8/29 15:2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我们接著来学习《论语》里面的「学习」。刚刚我们提到弘一大师的书签,大师是道德学问有高度的成就,而且非常爱国家民族。老人家在抗战的时候写很多歌曲,振奋全国的人心,爱国爱民族,弘一大师是好榜样。而且大师从《格言联璧》当中,挑出对於我们现代人特别重要的教诲,也是我们最常犯、没有注意到的这些生活的应对进退的道理,挑得非常好,大家可以去拿《格言别录》、《弘一大师晚晴集》,里面都收录得非常精彩,对於我们道德学问、人情练达有很好的提醒。

  虽然我们现在没有面临战争,事实上我们面临的是文化的断层,以至於是世界的存亡。现在谈这一句话不夸张吧?大家有没有注意这几天的新闻?马来西亚天气还挺好,都没注意吗?不能只有看到马来西亚,要胸怀世界。科威特五十二度,印度四十七度,大陆很多地方都超过四十度,这天气非常异常。我们读经的都很清楚,人心才是天灾的根源所在,人心转了,这些天灾就能够化小、化无。但人心要靠教化,教化得有圣贤的教诲、经典弘传开来。所以哪一个地方最能用英文把中华文化弘传到全世界?我要常常给你们复习一下,因为我英文不行,大家既然有这样的基础,有文化的薰陶,又有语言的能力,有了还不做叫什么?叫见死不救。没有,那还另当别论。我们又是炎黄子孙,又有这些语言的基础,要好好充实,一定能够让中华文化,我们尽力把它弘传开来。

  当然,对於世界的安危,当下我们就可以尽一分力。从哪里做起?「时习之」,时时保持善念、正念,对世界是大贡献。科学也证明了,江本胜博士的水试验,人善念,那个水结晶非常漂亮;恶念,水就很丑陋。人心恶了,天灾人祸不断。不只用水做实验,还有用麦子。那个种子还没种下去,给它一些善的言语、意念,结果那个种子种出来的麦子就比没有的长百分之二十五。所以现在不只水证明了,麦子也证明了,好多物质都证明了。还有一次是证明,在那个打仗的现场,聚集一堆人发出和平的念头,结果没多久,过没几天,这两军就停战,签和平协议了。这个都是我们当前世界发生的事情。所以一个人的善念都有很大的力量,更何况是一群人,甚至是一个国的人?所以治国是真的可以平天下。一国的人都是善心、善念、善行,全世界的人都要向他效法学习了。

  奇怪了,最近天气异常,怎么马来西亚都没事?看新闻怎么都没有马来西亚的新闻?世界各地都报了,我们台湾台北都三十八度了,三十八度叫发烧。我后来想一想,原来是我们马来西亚的首相提出来一个马来西亚的理念。八月三号,我们要召开一个世界宗教和平论坛,全世界很多宗教和平人士都会到我们马来西亚来。而且首相是今年的卫塞节亲自到佛教的寺院对著媒体讲,要把马来西亚建设成宗教和谐、社会和谐的一个示范国。大家要了解,一个念头是动天地,更何况是一个国家的首相,那个产生的善念、善力是很大的。有这样的首相,他的人民很多都会起而响应效法,那都是善念,这个国家就有福了。大家要搞清楚为什么马来西亚最近不热。学习传统文化就是要学当一个明白人,问题出在哪我们很清楚。

  当然,「人饥己饥,人溺己溺」。我们当下时时是善念、善言、善行,从当下做起,有机缘了,赶紧把古圣先贤的教诲能够介绍给他人,把它弘传开来。而这个介绍最好的就是自己做好榜样,人家一看就生欢喜,让人如沐春风。怎么让人如沐春风,对圣教很有信心?那就要言行一致,要时时保持都是跟经典相应的行为,不能人前一个样,背后一个样,人家就不能认同了。所以我们刚刚讲到这个时习之,就要慎独,没人在的时候都一样。真的没人在的时候是另外一个样,人在的时候,有时候都会露出马脚。甚至於说坦白话,真正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我们是装的了。为什么?眼睛不真诚。我不是说大家,我是说孟子讲的,「观其眸子,人焉廋哉」,藏不了的。你是应付的,还是「诚於中,形於外」的,这看得出来的。

  所以这个慎独再延伸,就让我们反思,我们是用真诚的心在学、真实的心学的,还是应付的心?比方领导在跟领导不在的时候都一样,这个就是真的了。像我们以前在学校读书,老师在跟老师不在不一样,那这个就不行了。包含,我们今天对领导恭敬,对下属也恭敬。不能对领导好得不得了,对下属凶得不得了,这个都是不正确的心态。对领导好,对下属不好叫什么?对上叫谄媚,对下叫虐待,那怎么修道?「你看我对领导多恭敬」,那都是假的。我曾经刚好跟一个人在谈话,然后他对我挺客气的,讲讲讲,讲完了,结果他刚好回头,他一个下属过来了,他一回头,劈里啪啦就骂他一顿,把我给吓坏了。我说那个跟不知道哪一省的表演很像,叫变脸。那个快到那种程度,我人还站在那里,你看他功夫高不高?发起脾气来如入无人之境,然后更夸张的是什么?骂完以后回来又是一张笑脸,「蔡老师,我们接著说」。

  所以圣贤人不是这样教我们的,你看我们《礼记》打开来,「曲礼曰:毋不敬」。这个毋不敬用意很深,不只对一切人恭敬,对一切事物都恭敬。为什么?你对人恭敬,对事物不恭敬,那这个学问就没了,道德就没了。有学问的人应该是处处都是保持这颗恭敬心才对。「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恭敬心还可以有时候用一下,有时候藏起来,那就不是在修道了,一切皆恭敬才对。所以,上班下班都是一个样,台上台下一个样。最重要的要时时提醒自己,假如台上台下不是一个样,不要说弘扬传统文化了,那是给古圣先贤脸上抹黑了,不只无功,过很大了。所以我们在弘扬的人要「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我们说,这个「时」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点,能提醒自己时时保持,学问境界就能上升,这是一个关键。

  【不亦说乎。】

  所以这个「学」就是信解。「时习」,实践了,时时保持了,这个就是行,去力行了。力行以后,境界提升了,证,契入那个境界。什么境界?『说乎』,法喜充满。大家尝过没有?这种味道就是连睡觉都会笑醒,很欢喜。为什么?心里面丢掉这些烦恼牵挂了,常生欢喜心。我打一个比喻大家就知道了,那个刚出生的孩子,你注意去看他,他动不动就露出微笑,有没有?一、二岁的孩子平均一天笑一百七十次,成年人平均一天笑七次,有够惨。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今天大家已经破了平均值了。你看孩子没有这些欲望,没有这些习气,他很容易就微笑了,看到妈妈那种笑容真是灿烂,知足、无欲。

  我们习染太多了,放下愈多,身心就愈愉快。所以这个「说」得要自己亲身去感受、去体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比方孔子讲的,「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孔子读书乐到都忘了自己几岁了。我们每天还在那里想,皱纹,那一定是没有契入读书的乐趣;有乐趣了,手不释卷,欢喜。像我们以前在读《论语》,念中学的时候读《论语》,「一箪食,一瓢饮」,讲颜子,「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其实我念完的时候心里面都说,真的吗?那个时候感觉不到,因为那个时候的状态是在追求,把人生的目标是享乐,那就根本不可能去体会到深入经典的乐趣。

  现在我们常常读经典,常常听师长讲经,很多道理一明白,习气一放下,就好像心上那块石头掉下来了,舒不舒服?掉下来就别再把它拿起来了,别干傻事了。道理搞明白,理得心安。比方我们念《弟子规》,也是孔子的教诲,「见人善,既思齐,纵去远,以渐跻」,一个人每天效法别人,非常的积极进取,很有朝气,很有笑容;「见人恶,既内省,有则改,无加警」,善人恶人都是他的好老师,他每天都从接触的人事物当中提升自己的境界。所以把夫子这一句教诲记在心上了,常常都很欢喜。为什么?今天没有空过,很充实,从这些人和事物当中得到启发、提升了。所以,今天假如觉得笑不出来,就是这一句话忘了,赶紧「见人善,即思齐,见人恶,即内省」,这一天就没有空过。这个「学而时习之」是成就了自己的道德学问。接下来下一句讲: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自己真的有学问,那就可以跟人家切磋,可以利益他人,可以觉悟他人。真正有修养的人他慈悲、仁爱,别人能得利,他比他更高兴;别人能闻圣贤教诲,他比他更高兴。所以能跟人切磋,能跟人介绍经典,他快乐、高兴。这个大家有没有经验,人家有好事,你比他更高兴,有没有?有。那个就是仁爱之心了。那我们要来勘验一下,我们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多久了?可能有几年了。我们一开始接受圣贤教诲的时候,别人假如有兴趣,哪怕已经十一、二点,我们都以最快的速度高高兴兴把经送给他,有没有?他能得利益太好了,他的孩子都能教得好,比他更高兴。可是过了三年、五年了,我们这一分热情还有没有保持?「你那里有没有《弟子规》?」「有!好了、好了,以后再拿给你。」这种人家高兴我们比他更高兴的心态有没有退了?那就愈学愈油条,愈学愈麻木。

  所以有一句话叫「发心容易,恒心难」,一开始接触的时候非常勇猛,巴不得每个人都好;学著学著,没有依教奉行,烦恼伏不住了,烦恼做主,就只想自己没想别人了。所以真正心胸宽阔了,掌握每一个好的机会给人家介绍经典,让他开智慧,让他利益他的家庭、后代。所以修道修这一颗心,真诚心有没有提升?利人的心有没有提升?谦卑的心、恭敬的心?有提升了,那我们才是在进步。假如发现不耐烦了,假如发现比较有情绪了,哪怕我们学十年、二十年,实质上讲还是退步了。所以一个人修学的态度,首先一定要打破的第一关,不自欺。到底我是在进步还是在退步,不能欺骗自己,时时守好这一颗心,时习之。而且修身的基础,慈悲仁爱为本,不断扩宽自己的心量,那就有动力去对治自己的习气,「我赶紧习气要去掉,我的学生早一点得利,我的孩子早一点得利」,有这样的动力,「我身边的人早一点得利,只要我学得好」。下一句: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我们刚刚提到的,求学问是成就自己,不是装个样子给人家看的。所以我们今天有道德学问,人家不能理解,我们也不贪求、也不难过。会难过了就是虚荣心作祟了,患得患失的心作祟了,那怎么会有道德学问?所以你有学问,你一心一意为人家好,人家还误解你,你都不放在心上,不难过,这是功夫。你为这个人尽心尽力,他背后还毁谤你,你难不难过?你们想像一下!不难过,君子风范。假如我们一难过了,失君子风范,赶紧调过来。而事实上,君子是很安住在当下的。《中庸》讲,「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他随时都是保持在平和仁慈的状态,他绝对不会在当下去挑,「这个人我不顺眼,这件事我不喜欢」,在那里怨天尤人,这都不是君子了。所以素媳妇,行乎媳妇;素员工,行乎员工;素丈母娘,行乎丈母娘,是不是?扮演每一个角色都尽心尽力,不逃避、不退缩、不抱怨,这才能『人不知而不愠』。

  所以我们很容易把责任推给他人,推给境界。「你看我这么有智慧、这么有能力,就是某个人嫉妒我,让我没办法发挥」,有没有道理?「都是谁障碍我,才让我没发挥」、「都是这个领导没眼光,没有重用我」。听起来好像很有道理,事实上想一想,没道理。为什么?任何人都不可能障碍我们。该是你的福报,谁能抢得走?抢不走。福田心耕,一个人有福气是他修来的,哪是别人障碍得了?所以不明理,都是把责任推给别人。

  有一个真实的故事,印度有一个国王跟他女儿讲,女儿,你今天这么富贵,你知道不知道原因是什么?那当然,他女儿读了这些经典,就跟他父亲讲,父亲,感谢您的照顾,而人的福报也跟他修行有关,心胸好、善良,他能修到很多福。她爸听了不怎么高兴,我当国王了,你才当公主,什么也是靠自己修的,好,那你修修看,那你别当公主了!这是真实的故事。「我找个乞丐,你嫁给他,我看你还有没有福?」真的,到大街上找了个乞丐,让他女儿嫁给他。他女儿有经典薰习,不恐惧。心有所忧患,不得其正;有所恐惧,不得其正。当然听故事很容易,现在找个乞丐嫁给你,你敢不敢?你没有真实的信心,很多境界就把我们转了。他的女儿心里很平静,就跟著这个乞丐走了,聊啊、聊啊、聊啊,原来这个乞丐以前是望族,后来沦落了。「那你们以前的家族在哪里?」就带著这个公主去看。结果都已经是一片废墟了,看著看著、聊著聊著,这个夫妻俩促进彼此的了解沟通。结果讲著讲著,突然那个断壁,那个残破的墙,就倒下来。一倒,里面藏了一些黄金、珠宝,结果他们就富贵了,然后这个女儿又回去看他爸。

  所以告诉大家,福报是修来的,谁也抢不走。今天你有福了,不管你做哪一个行业,你就有钱了,这是明理。不明理了,「我以后会不会有钱?我儿子以后会不会有钱?」每天烦恼不断,「有一少一」,「适小具有,又忧非常」。有一点了,又想要更多。不知足,绝对没有平静的日子过。再来,智慧,谁能把我们的智慧拿走?谁都不可能。甚至於什么?遇到愈困难的境界,遇到愈恶劣的人,他愈懂得历事炼心,他的学问成就愈高,不可能障碍得了。「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他愈早成圣人,哪有说谁障碍得了我们?我们看大舜,他遇到的家庭,谁能比他恶劣?有没有?没有。好不好?他没有好坏,他真诚面对,德行成就了,福报现前了,从农民变成天子。不只变成天子,后代子孙现在都还很兴旺,是吧?现在还在跟我们一起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你没有福报你经典还遇不上,你遇到经典了,思想一改了,自己的命跟后代的命都转了,「经书不可不读」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我们在处众当中绝不能怨天尤人。我们以孔子来思考,孔子一辈子没有一个国家用他,请问大家,有没有影响孔子利益世世代代的子孙?没有。没有官做,孔子认真教学,后代都得利了。所以安住当下提升自己,尽心尽力,绝对能够利益人、利益后代,任何人挡不了的。而且往往我们很想要去做一件事,可是为什么就不能让我们去做?那是在提醒我们,我们的学问、德行、能力还不够,这个时候我们要更沉下来在当下好好提升;这个时候还在那里指责这个人、指责那个人,那更是提升不了。「天将降大任於斯人也」,都没有通过考试,怎么去服务大众?是不是?都没「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我们习性都没有去掉,然后就上岗了,然后就去发脾气了,那叫添乱,「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所以在《论语》里面都强调这一点,「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怕没有位置服务他人,就怕自己真做了,真有这个机会了,自己有没有德行能力去做好?都是提醒我们,「居易以俟命」,就在当下提升自己的道德跟能力,等待天命的安排。所以真明白这些道理,绝对没有抱怨、没有恐惧、没有牵挂。这个是《论语》第一句给我们学习的一个教诲。我们接著看第二句: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一句大家都很熟悉,它也讲出了学习的根本在孝悌。「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而这里提到『弟子』,那范围就很广了,所有学习古圣先贤教诲的我们都是弟子。包含在家庭里面,我们是父母的弟子;在学校,我们是老师的弟子;在团体、企业里面,在古代都是领导者叫君父,皇帝叫君父,我们移孝作忠,「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於君」。今天我们在一个单位里面,对领导不能尽忠,铁定孝道有亏。真的,其实我们在处事待人接物只要出现对立、摩擦、冲突,保证我们孝道有亏,就是孝悌没做好。一个人真正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他的心是平和的,他形成的人格是太和之气。这个都可以观照我们根出了问题,要反思,要再下功夫。今天某种情境跟他人闹情绪了,是不是在家里同样情境也会跟父母家人闹情绪?求学问跟治病一样,我们得把病根找到,才好对症下药。我们讲到这里,又是同样的问题,不可以自欺,要自知之明。真的有自知之明了,真诚就不断提升,不掩饰了,「倘掩饰,增一辜」,就更不可能真诚了。所以这个「弟子」范围很广。

  而假如我们把它当孩子看的时候,这个弟子我们就要很注意了,「童蒙养正」,《易经》上面讲,「蒙以养正,圣功也」。所以当老师,幼儿园老师的功德最大,因为他教的那个时期最关键。大学老师也可以,但时节点就没有幼儿园这么好了,是不是?你要对社会长远的影响你要会看。所以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我们对於孩子,刚刚讲到的,「胎幼善教」,从胎中,三岁看八十,七岁看终身,三岁以前的教育,小时候的教育,非常重要。

  而打下了这个德行的基础,『入则孝,出则弟』。而我们看,事实上人这一生,他人与人的相处,都是从家庭的伦常自然扩散到整个社会的,就是「孝悌」两个字了。在家是父母、兄弟姐妹;到学校,师父、师兄、师弟、师姐、师妹,还是伦理;学校毕业了,到各行各业去,比方做医生,那拜师学艺,也是师父。各个行业真正要学到本事,得手把手教。告诉大家,哪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他只有看书看出来的,您听过哪一个?往往都是他在事业的过程当中,遇到某一个让他最佩服的人,然后他跟著他学习,给他太多的启发。内行人看门道,得要有这些过来人点出来,我们就开窍了。

  我很幸运在我还没有到小学去教书以前,刚好我要去补习班补习,结果我一个同学,他很老实,交了个女朋友,带来让我帮他看看。所以告诉大家,我不只会做精力汤,还能给人家参谋参谋。结果来了,跟他女朋友谈话(她现在是他夫人),谈著谈著,他这个女朋友讲著讲著,就很自然,「我们老师说做人要怎么样怎么样」。谈了几十分钟,「我们老师说」出现好几次。今天她假如小学二年级,我是觉得很正常。一个二十几岁的人,都要当老师的人,口口声声都是「我们老师说」,我就很好奇,「请问您指的是您什么时候的老师?」她说小学。这个我就很惊讶了,一个小学老师对她的学生影响这么大。我就,能遇到这样的老师,向她学习多好。我就一下子很冲动,脱口而出,「那我可不可以见见你们老师?」她也很欢喜,「好,我跟我们老师问一下。」

  当天晚上,我就有点觉得太冒昧了。人家老师是长辈,教书教三十几年,可能也一定很忙,我这么一要求会不会给人家添麻烦?我就起了这个念头。我是容易比较不好意思的人。我就打个电话,「以后再说吧,你们老师方便的时候再说吧,不用这么急。」我话还没说,她先说了,「我跟我们老师讲了,礼拜几跟你见面。」约好了。结果多巧,他们老师跟我们家住得离五百公尺。所以,人生的缘分不是外面决定的,自己的心。假如我们没有生起对教育的使命感,可能这一位陈老师一辈子都遇不上。所以人与人距离不在外面,在哪?心。心相契了,天涯也咫尺;心不相契,咫尺也天涯。所以真的心不相契了,住在隔壁,才几户人家都不认识;真正心相契了,千里都来相会。所以有人说,「我这一生都没遇到贵人」。反求诸己。我们现在的心念、我们对人生的价值追求,值得不值得这些贵人、有德的人来相助?我们才起个念头,都还没真正去做,你看老天爷多慈悲,你有善心,那赶紧就给你鼓励、给你支持,这样的好老师来带我们。

  所以我印象很深,第一次见面,陈老师回头第一句话,先入为主,我都还没开始教书,第一句话是,「这三十几年来,我的学生教我很多东西。」教学相长!接著她又说,「孩子犯错就是我们教他最好的时候。」这些观念,一个人还没有去教书,他就建立了,他一去带班,一看到孩子犯错,他会怎么样?「机会来了,教他的机会来了」,他会很欢喜平静的去面对这些情况。可是假如没有这种心理建设就去教书了,一看到学生,「又来给我添麻烦了,又来给我找麻烦了」。那一个老师用这样的心态去处理学生的状况,我想一定是气急败坏的,一定是跟这些孩子都结怨了。先入为主很重要。

  而后来这位陈老师,我还介绍我很多同学去跟她学习。跟她学习的时候,去了以后,从她第一节课看到最后一节课。这才是真功夫。哪有说一个老师准备两个月,你看他四十分钟,看完,say good-bye,那学到什么?他准备两个月上四十分钟的课,你能不能学?请问大家,你有这样的时间吗?学要学真实的东西,平常是怎么样才能教。所以我们假如都去看那个准备两个月,一大堆道具才演出来的课,我们愈看愈挫折。为什么?「要教成这样,我簿子都改不完。」你要看真的东西才行。从第一节看到最后一节。看完,所有看的同学统统围过来,今天哪一节课、哪一句话、哪个情境你有感悟,或者你有问题,马上问,交流。所以假如能跟这样的老师学习,那会有很多感悟的。

  陈老师刚好暑假还有办一个「德行养成班」,对社会大众的,报名已经超过一百五十人了,人很多,大班。我们马来西亚有四个老师要去。以后有这个机会,我们古文班的人优先,到时候再帮大家安排这个机会。真的,手把手教非常受益。陈老师刚好昨天跟今天早上,我们在台湾有办五天的课程,她今天还在讲,晚上还给学员做Q&A,因为她教书今年是四十三年了,可以就一些实际状况跟第一线老师做交流。所以真的,其实人真想学,真有使命,很多好的缘都会渐渐出来的。为什么?这些有经验、有道德的人,他是以民族、以世界天下为重,他不会吝啬的。我们这颗心真发出来,这些缘慢慢就接上了。

  所以刚刚跟大家讲到的这个弟子,愈小教愈好。而且这个孝悌,其实就是立住他的德行、人格,他到学校、出社会跟人相处就不会有问题了。

  接著,『谨而信』。在经典当中有提到「庸言之信,庸行之谨」。你们怎么好像表情有点失望的感觉?人家能去,你要替他们高兴,刚刚才讲,人家高兴跟我们高兴一样。重来一遍,你就露出人家高兴我也高兴的笑容出来。所以告诉大家,想学,时空是障碍不了的,是不?我给大家保证,我一定把陈老师请来这里带班。但是重点不是我请来的,是大家的心去感来的。真的,你们真心了,我不请她都来;你们心不够切,我请她也不来。「庸言之信,庸行之谨」,这个庸,我们就可以感觉得到,古代的人求学问都是在平常的一言一行当中下功夫。那不是说见到很有权力的人我们才表现得很好,不是这个逻辑。

  而这个「谨」,比较强调的是行为;「信」,比较强调的是言语。所以一切言语行为都懂得谨慎,那他道德容易保持提升,他跟人相处才能够跟人和谐,进而把事办好,才能利益团体社会。一个人不讲信用,言语都不谨慎,铁定不能在人群立足,铁定会给人家添麻烦。所以我们的孩子一定要把谨、信的态度要扎根。「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而这个「谨」,其实一言一行谨慎,合乎礼法,合乎礼貌。所以孔子为什么说「不学礼,无以立」,就可以了解谨的重要,生活的一言一行要有规矩。一讲到孔子最重要的教诲,就有感应,「不学礼,无以立」、「人无信不立」,就可以感觉到「谨而信」的重要。至於怎么落实,《弟子规》从生活的这些细节来提醒我们,来勉励我们,甚至来约束我们,让我们能循规蹈矩。

  『泛爱众』。人是群居的生活,所以对家人、对团体他都懂得去爱护。而这个很重要的,要有平等的心、包容的心,心量要大。心量不大,到哪都跟人家不愉快。所以「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我看大家都明白了,我就不写了。有容乃大。而且人要忍得住脾气、忍得住习性,才能把事情接续做好,不然就添乱子了。所以大家看,现在团体里面做事,困难不是困难在外面,困难在里面的人冲突、内耗,每天要安慰这个人、安慰那个人,那个是最累了。自己的人,家人、团体,团结在一起,不闹情绪,见和同解,三、五个人力量都大得不得了。「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而且这个「泛爱众」也是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在马来西亚的同胞推展《弟子规》,也让很多马来的同胞来一起学习,这也是我们华人的风范,希望这些教诲能利益到不同的种族、不同的宗教,这很可贵。我们曾经接触马来的校长,他说,「我们《古兰经》强调孝道」,认同,「而这个《弟子规》,中华文化里面经典讲孝讲得很仔细,很有系统,所以我们应该学」。所以中华文化能协助、能提升所有的民族的文化跟他的宗教。这是我们传统文化的可贵,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大家看,佛教是印度的学问,传到东土,传到神州大地,不只学得好,还发扬光大,比在印度的时候还殊胜。包含回教在东土、在大陆、在华人的地方,学回教的人都融入了传统文化,这性格都非常好,非常温和,绝对不会被那些恐怖分子利用。所以我们愈增广见闻,愈能体会到文化的价值。

  『而亲仁』。常常能亲近仁德之人,用这些良师益友来勉励自己,来提升自己。我们之前也常常跟大家共勉,「德比於上则知耻」,常常「神交古人」,以孔孟圣贤为榜样。当前哪一些人我们特别佩服,常常效法,跟著他切磋。而且,这种「亲仁」的心达到至诚就感通了。所以孟子跟孔子学习,孔子已经不在了,经典在,看到经典就像看到孔老夫子一样,亚圣,学得最好。所以我们学不好,没有任何藉口,是不?孟子都演出来了,我们要有羞耻心,人家做得到我们也做得到。

  下面讲到『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个「行有余力」,其实这个行字,它是强调前面五桩事情的重要性,而五桩事情其实它就不离德行。所以这里彰显的就是一个人学习,他一定要是「德者本也」,才能、才艺是为德所用。所以这个余力,就是说好好落实这五项工作,还有时间再「学文」。其实这个是彰显什么?先后次第,孰轻孰重,哪一个是最基础、最重要的,一定是先落实德行,并不是说不要学文,彰显这一点,让我们去体会。而且这个学文,这个文就是千古文章,「文以贯道」。我们学习韩愈的精神,他写的文章是文以贯道、文以载道、文以明道的学问。

  所以这一句行有余力,其实就是提醒我们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要求学问的根本,求其本,「本立而道生」。很多的人研究传统文化研究了一辈子,连他太太都常跟他闹情绪,都不服他,那可能就是一辈子在中华文化下功夫,但没有在本上下功夫。因为真下功夫了,正己一定可以化人才对,一定可以像经典当中说到的,「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所以这个「而后」就是自然发展的轨迹。人能真正从本下手,根本掌握好了,施肥灌溉了,它自然就可以茁壮。它茁壮了,我们这一生的价值也会随著不断的提升、扩展。

  接下来我们看下一段,下一句也是在「学而第一」篇里面: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这一段其实也彰显了德行是本,而且也点出了学习的重要内容,就是伦理道德。这一段话里面提到了五伦的四伦,我们来看一下。『贤贤易色』,第一个「贤」是动词,就是崇敬爱慕圣贤的学问,叫「贤贤」,或者崇敬有道德的人,常常去跟他学习,这都是贤贤。「易色」,就是他崇尚道德的那一分心胜过於好色的状态。其实说实在的,一个人真的贤贤了,他那个对於欲望的追求就淡了,自然的。一个人很重视精神层面的提升,他物质的需要、欲望不用刻意,慢慢就淡下来了。为什么?因为一个人尝到「不亦说乎」的时候,他就觉得世间那些欲望没味道,那不能比。而且世间的欲望有副作用。格物重要,那些欲望你享受完了,乐就没了,苦就来了。吃完了还想吃,下礼拜才能吃,常常流口水。到底苦的时间多还是乐的时间多?所以人这些看明白了,再肯提升自己的灵性,就知道那种快乐不是世间的享受能比的。

  所以孔子曾经感叹了一句话,「已矣乎!」已矣乎翻作现代话就是「哎呀!」所以以后大家看《论语》只要看到「已矣乎」了,要聚精会神,不能让孔老夫子二千五百多年的叹息白叹。我们要依教奉行,让老人家二千五百多年之后还露出微笑,「孺子可教也」,这是至诚感通。你真把孔子叹息的这几句经文你都做到了,可能你晚上作梦,孔子就会,「好学生」,抚其背。孔子说:「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人重色他就轻德,重色轻德,他感来的另一半就麻烦了。没有德了,他夫妻相处不好了,他这个家庭怎么延续?我们文化里面常常提醒,娶一个好太太旺三代。娶一个不好的太太呢?一败涂地,拉不起来了。所以以前为什么对婚姻这么重视?要门当户对,最重要的看德,看她的价值观。一个人假如不好色了,重德了,他的福报就要来了。

  虽然讲了这么多,我们跟一些年轻人强调德重要,他们听完就是,「德很重要,不过漂亮也很重要」。所以你就知道不容易,转变这个态度不容易。给他讲了两个小时,「德很重要,不过漂亮也很重要」。而且说实在的,无德而有色,看不了多久。看一天,隔天就开始破口大骂了,两个人就受不了了。所以我听说现在有早上结婚,下午就要离婚,大家去了解看看,这样的夫妻铁定都长得不错。就是好看,撑啊撑啊,撑多久?所以人要愈看让人愈舒服。闽南话讲,愈看愈可爱,愈有人缘。因为我看大家有的听不懂闽南话,好像皱著眉头,我要翻译一下。真的,人有德,是愈看愈漂亮,愈庄严。我们记忆当中,看到老人家六、七十岁,穿著很端庄的衣服,一看心里非常舒服,感觉到她那个气质。

  而为什么把「贤贤易色」摆在前面?这代表夫妇要重德,这个家道就可以立起来了。所以在《中庸》里面讲到,「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君子就是学伦常大道。而五伦,有夫妇而后有父子,而后有兄弟,而后有君臣(从父子关系延伸出去是君臣关系),而后有朋友(又从兄弟关系延伸到朋友关系)。五伦跟夫妇关系息息相关,它是根,就这样延伸出五个伦常。

  好,所以这个提醒我们男士重德。不过在这个时代也要提醒女士。因为我常在机场一出来的时候,有时候会刚好碰到一群女孩子尖叫,「啊!啊!」一看,某个歌星来了。都是她们觉得长得很帅的。爱那个歌星远远超过她父母,你说她是真爱吗?我前一阵子刚好听到一些新闻让我非常震惊。就是有女士专门喜欢交外国人,长得很高大,穿著牛仔裤,开著高级的车,她们就要去跟他交往。结果后来发现都是骗子,结果她们的钱也被骗了,甚至於还有一个大著肚子,还不知道她被骗了。你看,重色,「万恶YIN为首」,毁了自己一生。所以这个年头,男女都要戒色,色字头上一把刀。

  接著夫妻落实孝道,『事父母能竭其力』,孝顺为齐家之本。『事君能致其身』。我们在社会各个行业,人生以服务为目的,尽我们的本分。当然在单位里面,要很好的辅助单位、辅助领导、主管,让我们的团队发挥对社会的力量。尤其公务员,在台湾,小学老师都是领公家的薪水。这个「事君能致其身」,还要面对所有的人民,要尽力、要尽忠,这是公务员的本分。因为我们领的是公家的俸禄,我们要对得起所有的纳税人,当好国家跟老百姓的好桥梁,跟我们一接触就觉得,国家有希望了!这是公务员的本分。人民跟我们一接触,国家没救了!那还领薪水,你看这个糟糕不糟糕了?

  下一个是朋友,『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这个「信」不只是言语的信用,包含我们说到的「信实」,从我们的言行当中,人家觉得我们很实在,觉得我们很可以信任,跟我们相处不恐惧、不担忧。假如我们言而无信,人家跟我们讲一句话都还要担心半天,「他嘴巴挺大的,会不会又出去到处宣传?」所以交朋友要守住朋友的道义,「不言家丑」,不可以言朋友家的丑事。朋友把一些秘密的事情告诉我们是信任我们,我们绝对不能把这个事情又让其他的人知道,那就有愧於这朋友对我们这么高度的信任。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虽然他说他没有学习过,我们也觉得他一定有学。一个人能明白这个伦常大道,他一定透过学习的。因为「人不学,不知道」、「人不学,不知义」。这个时代我们再来体会体会这一句话,很有味道。今天你跟一个博士讲,「你没有学习,你没有学问」,他同不同意?他找你理论,「我读书读了二十年,你说我没有学问?」反而真有学问的都说,「我没怎么读书,我没有文化」,反而这样的人真懂伦理;反而那个学历很高,走的时候头都是这样的,他真不懂。所以我们这个伦常大道的学习有赖於家道的承传、家族的影响。我们的爷爷、奶奶那一辈不识字,这些道理比我们清楚得太多太多了,都做给我们看。你说是他有学问还是我们有学问?这个「未学」事实上就是父母长辈的身教,让他学会了。所以家庭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太大了。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这一句跟学习也很有关系。我们看『不重』,这个「不重」就是不庄重、随便。一个人要稳重、有定力,他才有智慧。所以我们的教育里面,先让孩子学稳重。现在的社会太浮躁了,孩子都是慌慌张张的,走起路来没个样子。到飞机场去,开玩笑,在那儿翻跟斗、打闹,不成熟、不稳重。你说不注重他的威仪,不稳重,不可能成为栋梁之才。而一个人不稳重,就轻浮,他的习气都伏不住,他格物就不可能。而且他一不稳重,人家就更不可能信任他,他没有威严、没有威仪。现在有个说法说,「要跟人家打成一片」,还有当老师的跟学生勾肩搭背,他真有威吗?所以现在很多所谓新的潮流、思想,大家也要冷静,要把不变的原理、做人的原理原则掌握了,才能在这个社会当中懂得怎么样去活学活用。假如连根本都不知道了,听一下人家怎么说了就去做了,都学得乱七八糟。所以一个人要创新,首先要把不变的做人做事承传了,他的创新才能利人利己。他假如那个创新违背了仁义礼智信,那他那个创新叫祸国殃民。比方仁,仁慈的人会不会去设计杀人游戏?杀人游戏是发明,好不好?

  所以现在人思考忽略了德跟根在哪里。都在强调「我们学校非常注重启发孩子的创造力」。大家去注意看,这个学校的孩子是不是浮躁得不得了,稳都稳不下来?一个人假如真正有孝心跟爱心,他随时都有创造力。当妈妈生病了,他一个人去张罗东张罗西,很多时候根本没教过他,他都做出来了。他的创造力从哪里来?就是从这个善心、本善的心流露出来的。大家看,林则徐先生都几百年前的人,圣贤人,他做的坎儿井现在还利益新疆多少人。创造出来的东西能利益几百年、几千年的,都是从爱心出来的。大家去福建看,蔡襄先生建了一个桥,大陆有几大名桥。宋朝到现在多久了?最起码都八百年以上了,桥还在!你看那个设计多用心。一个人能创出八百年的桥,他在设计的时候会没想到后人吗?大家现在看,现在那个路、桥,都估计什么?三年就要维修了,还要多久?甚至於三个月以后就出状况了。所以,要产生愈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是从爱心、德行来的。

  所以,首先要稳重、有威严,人家信任我们,我们才能够去帮忙,做事。而这个重,重言语、重行为、重自己的容貌、威仪,重自己的爱好,四重,言、行、貌、好。「重言」,他讲话就「口无择言」,他讲话都符合礼法。「重行」,他一切行为他都非常慎重,「庸行之谨」,那他就有德。「重貌」,他不会随便乱笑,一打起哈欠来,河马张口,他会很谨慎,把口捂住,人家就觉得他很有威仪,重貌则有威。「重好」,这个人的嗜好,学习中华传统文化,跟这个人的嗜好是赌博,那就差很多了。所以重好则有观,就是说人家觉得你这个人很有料,很值得跟你观摩学习,很值得跟你交这个朋友,还跟你交朋友会有好的影响。所以底下说『无友不如己者』。所以这一句话,「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就是指一个人学习的毛病,首先要把浮躁、轻浮去掉,要稳重,不急躁。

  接著,怎么样治这个病?『主忠信』,时时对人尽忠、对事尽忠,言而有信。人有这种忠信的存心,他做事非常谨慎、战战兢兢,就可以对治这个毛病。而且还重视环境的防范,他自己忠信来对治习气以外,又能够在好的环境提升自己,交良师益友,「无友不如己者」。更重要还有,『过则勿惮改』,去掉过失,去掉习性,就能成就自己的道德。尤其这个「重」还有一层意思,是看重自己,「我这一生要成圣成贤」,他的威仪就出来了,他就时时能提得起来「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

  好,那这一节课就跟大家交流到这里,我们这一次把这四句下一次都背起来好不好?大家可能说,小case。现在大家的水准提升了,我们下一次再继续上《论语》里面的「学习」。孔子留的都是好东西。然后还是要背另外一篇。太多了是吧?你们把这四句多读几遍,以后再考。下一次考「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一篇也不算太长,大家背一下,常常练功,这个记忆力会愈来愈强。那这一个「论学习」谈完了,我们再一起来学习《礼记•学记》。好,谢谢大家。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蔡礼旭       文言文)(五明学佛网:蔡礼旭       文言文)  

 蔡礼旭老师:真正有德行的人讲话厚道 

 蔡礼旭老师:导正孩子骄傲、不负责任等坏习惯 

 蔡礼旭老师:夫妻之间要相敬如宾 

 蔡礼旭老师:中国文化的心法是君、亲、师 

 蔡礼旭老师:教育孩子要顺乎自然 

 蔡礼旭老师:仁德之人必谦卑 

 蔡礼旭老师:仁德之人必定是以身作则 

 蔡礼旭老师:夫妻相处不好怎么办? 

 蔡礼旭老师:伦理道德教育影响一个人 

 蔡礼旭老师:夫妇关系要慎于始 

 蔡礼旭老师:学贵力行 

 蔡礼旭老师:相夫教子的心境就是去成就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