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定弘法师:净宗根本戒 第16集


   日期:2016/8/17 21:2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尊敬的诸位大德同修,大家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净宗根本戒」。请看《大乘无量寿经》第三十五品,我们这一次讲到第三恶,这一品是讲五恶、五痛、五烧,第三恶是YIN恶,我们把这段经文先念一念:

  【其三者。世间人民。相因寄生。寿命几何。不良之人。身心不正。常怀邪恶。常念YIN佚。烦满胸中。邪态外逸。费损家财。事为非法。所当求者。而不肯为。】

  上次我们讲到这一段,这一段讲到的是「忘命YIN佚」。里面第一小段,这是属於「败家逾礼」,败坏家风,违背礼法,这一段黄念老注解当中引用了《沙弥律仪》里面的经文。《沙弥律仪》是明朝莲池大师会集的,蕅益大师也有一个会集本,两个《沙弥律》都是非常好的戒本。这里引用的是莲池大师《沙弥律仪》的话,「《沙弥律》曰:在家五戒,惟制邪YIN;出家十戒,全断YIN欲。但干犯世间一切男女,悉名破戒。乃至世人因欲,杀身亡家。出俗为僧,岂得更犯。生死根本,欲为第一。故经云:YIN泆而生,不如贞洁而死」。

  《沙弥律》这一段既讲到在家之人,也讲到出家之人,要断欲。在家的居士真正学佛必须要持五戒,这是最根本的戒律,不杀生、不偷盗、不邪YIN、不妄语、不饮酒,这是保住我们得人身的标准。如果五戒十善都做不到,来生人身就难保。五戒跟儒家讲的五常是相应的,五常讲的是仁义礼智信,不杀生是仁,仁慈;不偷盗是义;不邪YIN是礼;不妄语是信;不饮酒是智,饮酒就没有智慧了。五戒之中前面四个是叫根本戒,杀盗YIN妄,那也叫性戒,意思是说不管你有没有受戒,只要犯了,都属於有罪。如果是受了戒还要犯戒,罪加一等,除了犯了性戒以外,还有破戒的罪,性罪加上破戒的罪,破戒之罪比性罪要更重,那都是堕地狱。

  在家人持五戒,佛在YIN戒上对在家人有开缘,就惟制邪YIN,没有需要全断YIN欲,因为在家人这个很难做到。不邪YIN,就是不属於正常夫妻关系,而违反了礼法,做出YIN欲之行,这都属於邪YIN,在家人不邪YIN。出家要求就高了,出家人需要受沙弥十戒,如果没受沙弥戒,不能叫做出家人,剃了头而已,有在家人也有剃头的,出家的人受了沙弥戒才算是出家。沙弥十戒前面五条基本相同,只是这个YIN戒来讲,第三条要求是全断YIN欲,不仅说不能邪YIN,他没有这个夫妻关系,YIN欲心都要断除,更不可以有这样的行为。如果受了戒,还要做出这种行为,这是破戒,但干犯世间一切男女,这就属於破戒了。世间不仅是包括人道,六道众生乃至十法界众生都属於,世间一切的男女这干犯了,就是YIN欲之行。

  在家的居士要持五戒,能保住人天。而出家的十戒是为了了脱生死,证得涅盘。涅盘以净戒为因,不修净戒就出不了三界六道,所以菩萨修行对戒律是精严持守,丝毫不犯。经上有个比喻,譬如说我们现在掉到大海里,有一个救生圈,经上讲是浮囊,就我们现在讲救生圈,这救生圈是用气吹鼓起来的,塑胶的。如果这个浮囊(或者是救生圈)有一个针孔那么大小的洞就完蛋了,因为它里头的气就会全跑出来,我们就要沉到海底了。所以在《涅盘经》上就讲,如果有一个罗刹跟著你在海上,他向你来祈求,要你的这个救生圈,那你当然不肯答应,因为给他了,自己就肯定死掉,所以宁舍身命都不肯给他。这个罗刹又说,你不能够全给我,你给我一半也好,这个浮囊给我一半行不行?你当然也不能给他,给他一半不等於也没了吗?后来这罗刹又说,那给我一点可不可以?一点都不行,乃至微尘许。我们说,就是针扎的一个小孔这么大也不可以给他,因为给他了就等於全破了,那一定就会沉到海里。这是比喻菩萨持戒这样的精严,即使是微尘少许的戒都不肯破掉,重戒、轻戒都是这样的敬重、坚固,等无差别,所以他能够度生死的苦海。

  底下文中又讲,乃至世人因欲,杀身亡家。世间的人,我们看到,为了YIN欲而身体遭到了严重的损毁,或者是因为色欲而造作极重的罪业,遭到了惨重的报应,还有甚至得到家破人亡的果报。古来的很多帝王都是因为色欲而导致杀身亡家,破国殃民。你看夏朝末代的皇帝夏桀,商朝末代的皇帝商纣王,西周末代的皇帝周幽王,都是因为女色而败坏道德,置天下人民於水火而不顾,最后导致国破人亡。我们看看历史,这些事情太多。

  在印光大师的《文钞》里面有讲到他的一个弟子的故事。他有个弟子叫罗济同,四川人,四十六岁,是一个船商,家里也比较富有,为人也很忠厚,而且深信佛法,跟一些同修一起创办了净业社,就有点像我们现在讲的净宗学会,一起念佛修行。后来他想上灵岩山去皈依三宝,礼请印光大师授他皈依,但当时临时有事就没能实现。后来第二年就病了,全身膨胀,就是像我们讲的水肿,都很危险,中西医都没有效果。他花了很多的医药费,最后他自己也都失望了,而且很生气,不再做医疗,说我宁愿死了也不要再吃药。他有一个妾,民国时期还有妻妾的这样一个做法,所以他有个妾,这个妾也是学佛的,在佛前祈祷,发愿为他的先生终身吃素、念佛,以求她的先生早日痊愈。结果当天下午他的病情就有转机,泻了很多的水,结果真的不用吃药,身体就康复了。

  之后,印光大师有一天应邀到他的净业社,罗济同也在场,印祖看到他,知道他身体正在康复,还没有完全恢复健康,但是气色很不错,佛力加持,跟普通人没有两样。於是印光大师就应他的祈请,给他和他的妾在太平寺授了三皈五戒。之后他们在一起吃饭,请印光大师。印光大师在谈论间就对罗济同说,「父母唯其疾之忧」,这是孔老夫子在《论语》里面说的,意思是说我们做儿女的要孝敬父母,如果身体不好,父母就会忧虑我们。真正的孝子,除了健康问题可能会导致父母忧虑,其他的都不会让父母忧虑。换句话说,我们还是要好好的保重身体,不要让父母忧虑。印光大师就特别叮嘱他,说你现在的病虽然好了,但是还没有完全复原,应当慎重。印祖当时,这出家人也不好意思说得太白,他这个慎重具体是指什么。结果这个罗济同当时也没有仔细听懂。

  过了一段时间,印祖又见到了罗济同,当时看到罗济同,他的面色就像死人一样,死相都露出来了。印光大师就知道他一定是犯了房事,果然没有几天,这个罗济同就病逝了。印光大师当时还感觉到很后悔,没有很明显的提醒他要慎重房事,只是说要慎重。就觉得非常痛心。他这是大病初愈,没有慎重的话,对於身体的伤害是非常严重。所以古人讲「色字头上一把刀」,这个杀人都不见血的,如果在欲望上不能节制,伤害身体就严重。虽然罗济同不算是犯邪YIN,正常夫妻之间也需要节制,尤其是身体在虚弱的时候。这是《沙弥律》上讲的,世人因欲,杀身亡家。欲望确实不是好事,欲望愈淡愈好,真正到了没有欲望的时候,这个人就叫纯阳之体,他完全是生活符合自然,这是最健康了。

  出俗为僧,岂得更犯。如果是出家做了僧人,怎么可以更犯YIN欲之事?生死根本,欲为第一。这是给我们指出,我们为什么会搞六道轮回?爱欲是根本,因为我们有爱欲,所以生生世世就在这六道里面缠缚,不能出离。所以经上讲,宁愿贞洁而死,不为YIN欲而生,这是讲一个真正修道人必须严持戒律。蕅益大师在「戒YIN文」里面讲到,「宁碎身粉骨,终不与一切男女污秽交遘」。这个欲望要把它伏断,我们这一生了脱生死才有这样的把握。

  在经上有这样的例子,《楞严经》上讲的,佛陀时代有一位比丘尼叫宝莲香比丘尼,她私行YIN欲,破戒了。她自己说,YIN欲又不是杀、又不是偷,这杀盗YIN妄,杀人、偷盗这是害人的,那当然不可以做;自己行YIN欲是你情我愿,应该没有什么罪报。结果这样的见地错误,破戒还有得救,破见就难救,更何况她是又破见又破戒,所以她说完这个话,立刻感得身出猛火。这经上讲,她先从自己的女根生出大的猛火,然后身体节节被猛火燃烧,堕入无间地狱,破戒,这是犯了比丘尼戒。所以经上讲,宁愿贞洁而死,你死了之后只是这一期生命完了,因为你能持戒,你来生如果不往生西方,必定得人天的善报。YIN欲而生,你能活上几年,你能享受到几年?犹如刀尖之蜜,舔一舔舌头都被割掉,代价太高,不值得!

  《无量寿经》上讲,「虽一世精进勤苦,须臾间耳,后生无量寿国,快乐无极」。我们现在能够严持戒律,清净修行,只是须臾间耳,很快就过完这一生了,几十年光阴像穿梭一样,很快,命终即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快乐无极,极乐!哪里是世间这些五欲之乐可以比拟的?五欲之乐不是真乐,那只是像吸毒一样,像打吗啡一样,暂时得到那种刺激的快感,后患无穷。所以真正觉悟的人,把欲望看作是恶魔,看作是毒蛇猛兽,它吞噬我们的法身慧命。

  印光大师特别告诫修道人,断除欲望,用不净观。《安士全书》里面有一部「欲海回狂」,特别提倡用不净观的方法。人为什么会起爱欲?男的见到女的会被那个假相所迷惑。这个美色其实就是表面的一张皮而已,《聊斋》里面讲的「画皮」很有意味,真的就是表面一张皮,这里头包的全是肮脏东西,你要看得破。你看身体里面都是脓血屎尿,臭不可闻,吃进去的东西排出来的是什么味道,你就知道这身体是一个什么东西,那真的是一个粪袋而已,两头还张著口的粪袋,这头进那头出。倓虚老和尚他说,假如现在我们这讲堂,有人担了两个大粪袋进来,扎著口的,你们看到之后都捏著鼻子忍受不了。你要知道,我们每个人都是粪袋,而且两头还张著口,哪有什么可乐!所以真正想要这一生修断欲法,应该好好的研读《安士全书》里头的「欲海回狂」,印祖特别提倡,还有《寿康宝鉴》,还有《不可不可录》,这些都是教人断除YIN欲的好书。

  印祖教人观想不净法,有个更简单的法门。这男众一般的欲望比较多,女众情感比较多,情、欲两个都是不好的东西。印祖教我们男众观女众,女根像毒蛇的口,你这样一观就不敢了。确实欲比毒蛇还毒,世间人因此而杀身亡家,修道人因此破戒堕落,将来在地狱受苦。在地狱里面,在佛经里讲了很多,YIN欲心重的人,男堕抱柱地狱,女堕铁床地狱。为什么会堕入这些地狱?这是业力使然,在地狱当中,因为造恶的众生YIN欲心重,这种YIN欲心就变现出美女的样子,所以他看到烧得通红的铁柱、铜柱,就以为是美女,就往前抱,这一抱全身被烧得焦烂,就死了。死了还没完,地狱里面阴风一吹,他又复活了,地狱是化生不是胎生,你这个一念心又化出一个身体来,然后你又一看,前面那个铜柱还是美女,又往前抱,又烧得焦烂。如是这样重复无数次,《地藏经》上讲,一日之中,万死万生。为什么无数次他还不觉悟?业力太重了。你看看我们现在的世间人,真的有这样的人,YIN欲心很重,他就是停不下来,明知前面是火坑,他还得往前跳。

  中医上讲纵欲之人伤肾精。彭鑫博士,这是北京中医学院的博士,他行医的时候就遇到有一位企业家,找他的企业家很多,很多的都是因为纵欲导致身体亏损。有一位男士三十二岁,肾亏,找彭博士开药。彭博士告诉他,什么药都不如你节制房事管用,你现在身体已经很虚弱,必须要断欲一年,这房事一定要节制一年,否则很可能将来有中风的危险。中医上讲中风有一种原因,就是严重的肾气不足容易中风,肾是主脑,肾气不足,脑就会容易得病,中风属於脑的病。这企业家说我做不到,你看佛经里面有两个字叫欲奴,他成了欲望的奴隶。那做不到没有办法,医生已经警告你了。结果半年之后开始出现了中风现象,说话不太流利;一年之后就严重中风,眼角、嘴角都歪斜,说话说不成片,站不起来了,最后坐著轮椅,三十二岁。他所包养的几个情妇最后都离开他了,因为他这一病,事业当然一落千丈,很可怜。所以这个欲真的比毒蛇还毒,不仅杀人的身命,杀人的慧命。唐朝吕洞宾有一首诗就讲,二八佳人体似酥,腰间仗剑斩愚夫,虽然不见人头落,暗里催人骨髓枯。催人骨髓枯,那就是把人的精气神都耗尽了,更何况修道的人,那法身慧命也就被斩断了。

  在佛陀时代,我们知道佛的大弟子迦叶尊者,《无量寿经》他也在座听,这是专修苦行、专修梵行的人,梵行就是持戒,他是持戒第一、苦行第一。他出身於名门望族,不是穷苦人家出身,而出家能修苦行,这就非常了不起!当时在劫比罗城有一个大婆罗门,婆罗门就是贵族,而且是地位很高的贵族,当时这个家族是劫比罗城的首富,财富之多可以跟国王相等。这个大婆罗门有一个女儿,容貌非常的出众,女孩不仅容貌出众,而且很有德行,禀性非常善良,父母给她取名叫妙贤。迦叶当时也是另外一个城,叫尼拘律城的大婆罗门家族的人,也是非常的富有。父母只有他这个独生子,就很想给迦叶娶亲,找一个好媳妇。迦叶不想结婚,这是大修行人再来,我们知道是古佛再来做示现的,他对於男女之事一点都不感兴趣,就很喜欢修行。可是父母之命又不敢违抗,父母要他去娶亲,他就找了个藉口说,你这样,你们拿紫金造一个美女的像,如果能找到一个女孩子,能够让这个美女的紫金像失去光芒,那我就娶她。这父母也就答应了,於是就用最好的金子造了一个美女像,就摆在那个城里头,而且循环的去展示,看看有没有女孩子的光芒能够让这个金像失去光彩。

  结果这个像后来被抬到了劫比罗城,就是妙贤这个女子的城中,当时很多人都出来看热闹,看到这个像那么好看,而且大家都在传,凡是看到这个金像的人都会得到五种利益,特别是讲这女孩子。五种利益,第一生富贵家,第二嫁贵族,第三不被丈夫轻视,第四生育有德的儿子,第五丈夫能够非常尊重她,就是你能够得到很好的丈夫。这个宣传让整个劫比罗的少女们全都出来瞻仰这个神像,希望得到这些福报。结果妙贤的父母他也很希望自己的女儿出嫁,听说有这么一个神像能得到这五种利益,就鼓动妙贤去看。妙贤就对她爸妈说,我的性格跟其他女孩子不同,我是不愿意嫁人的,更不希望生子,也不求有一个什么如意郎君,所以就不要去看这个神像。妙贤的父亲就很委婉的说,既然你不愿意,有什么求愿也可以,不妨去看一看,反正也不是什么坏事。妙贤没办法了,只好去看看,家里有很多侍女就陪同她一起去礼拜供养这个紫金美女像。

  没想到,这妙贤一出来的时候,那些街上在看金像的男男女女就被妙贤美貌所吸引,大家都不去看金像,全来看妙贤了。大家这么围拥过来,就簇拥著妙贤走到这个金像旁边,没想到那个金像的光芒忽然就失去了光彩,结果后来妙贤离开之后,那个金像才恢复它的光彩,这下子风闻到全城。后来迦叶的父母知道,终於找到了,赶紧上这个妙贤家里去提亲。没办法,因为迦叶他自己已经同意了他父母,本来是编这么一个藉口,说能够逃避这个婚姻,结果居然还赶上了,真的遇到一个使金像都失色的美女,那只好同意了。迦叶还不甘心,他想亲自去看看到底这个美女是真是假,於是就乔装打扮,打扮成一个乞丐去乞食。在古印度对乞食的人都比较尊重,这是修行人,苦行僧,所以都很尊重。而且在妙贤的那个劫比罗城,就有这么一个规矩,凡是有乞士来乞食,必须是这家里的少女出来供养,所以迦叶就有机会看到妙贤。结果迦叶来到她家乞食,妙贤出来供养,於是迦叶就说:很可惜,如此的美貌无双,但是虚度了年华,很可惜!妙贤听了之后忽然有感悟,就问:难道你是说我的未婚夫已经去世了吗?她不知道迦叶就是她的未婚夫。

  结果迦叶就说,他还没有去世,只是他是一个不贪爱欲的人。结果妙贤就很惊奇,就说:真的吗?这实在是很稀有的奇事,因为我也是一个不贪爱欲的人,只是不忍违背父母的心意,所以才答应了这桩婚事。结果迦叶就告诉她说:我就是你准备要嫁的这个迦叶,既然你有这样的心志,那我们就共同立誓,父母的慈命我们不要违背,但是除了在结婚必须按照婚礼的礼仪握手之外,以后我们彼此肉体都不要接触。於是妙贤当下就跟迦叶发了这个誓愿。后来尼拘律城的这个家族用重金来做聘礼,迎娶妙贤,把妙贤接到了家中,两人成婚了。成婚之后,他们真的遵循先前的盟誓,即使是在同一间卧室里面居住,各睡一边,互不影响,而且从来都没有接触。他们彼此都立志要求出世道,要修行,而且互相都劝勉说,我们要看破生死的祸害,这个爱欲是根本,世人愚痴不知道爱欲损害我们的慧命,所以一定要保持觉悟。

  结果有一天晚上,妙贤已经睡著了,迦叶还在禅坐用功,忽然看见一条毒蛇从房外面进来,准备要咬妙贤的手。迦叶看了之后,就马上用扇子的柄(那个把柄)把妙贤的手抬起来,然后就把那毒蛇赶走了。这一下子把妙贤就惊醒了,她就以为迦叶用手接触了她的手,就对迦叶说:你不要违背我们的盟誓。迦叶就说:不是,我没有违背,是刚才有一条毒蛇要伤害你,所以我把它赶走。妙贤当时就说:我宁可让毒蛇咬死,也绝对不可以违背誓愿,而互相我们有任何接触。因为毒蛇只是让我们这一身死亡,但是爱欲之毒是无有边际,生生世世都把我们害惨。迦叶听了之后,对妙贤的道心非常的感佩,就把实情告诉她,说刚才我真的没有接触你,是拿扇子的把柄把你的手臂抬起来,没有违背盟誓。这时候两人才安心继续休息。

  就这样,两个人度过了十二年冰清玉洁的生活,这真是世上难有,非常难得稀有,彼此就这样的互相勉励,一心以清净的道业为重。十二年之后,迦叶的父母过世了,因为迦叶的财产非常多,他就把所有的财富全部布施给贫穷的人,自己就毅然出家修道,跟释迦牟尼佛出家。因为他道心坚固,等接受佛陀教诲九天就证得阿罗汉果,阿罗汉是离欲阿罗汉。妙贤后来经过几番周折,也跟释迦牟尼佛出家,不久也证得阿罗汉果。这是两位修道人给我们做示现。这是《沙弥律》里面讲的,YIN泆而生,不如贞洁而死,永断生死根本。当然我们一般人做不到像迦叶和妙贤这两位尊者这样的道行,但也需要淡化自己的欲念。怎么淡化最好?用念佛,当我们念头一起,立刻就提起佛号,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真为生死,发菩提心。知道如果不把爱欲放下,那生死就难出,即使是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些都要把它伏住。伏住,就是不要让它起现行,不要让它起作用,求三宝加持,令自己烦恼尽量的能够压住不起来。断估计很难,断欲那是阿罗汉才能做到,但是伏住,只要我们真有道心,人人都可以做到。要伏住欲,最关键的我们制心一处,用《无量寿经》,用阿弥陀佛的佛号,把我们的心拴住,不要让它到处跑,人有这样专注的心,欲念它自然就断了。

  像历史上记载,宋朝的宰相司马光,司马温公,他非常好学,因为中年无子,所以妻子就给他买了一位妾,这个妾长得非常的美丽动人。妻子买来之后,就把妾送到书房来陪伴司马光。司马光正在认真读书,其他的这些人、事他都没有管。这个妾就把茶水递上去,就故意来问司马光说:你现在看的是什么书?司马光听到有人问,他是学儒的,很有儒礼,很儒雅,立刻就恭恭敬敬站起来,一拱手:这是《尚书》。那个妾感觉得很不好意思,司马光也没有理会她,继续去读他的书。所以欲心要淡下来,是你自己真正要专注在圣贤之学上。

  我们以《无量寿经》做为我们的主修科目,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每天听经不间断,读经不间断,人能够制心一处的话,欲念它自然就没有,不断而断,更何况你要发自真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必得三宝加持,十方诸佛护念。就怕自己信不真、愿不切,对世间种种有很多幻想、很多留恋,这个心就不定,很容易受境界影响。人心要是不定,烦恼容易起现行,遇到境界了,你阿赖耶识的种子起现行,业力发动,这就很麻烦。所以一定要专,《无量寿经》教我们要一向专念。

  「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是整部《无量寿经》的纲宗,发菩提心,蕅益大师解释就是深信切愿求生净土。你真能深信切愿求生净土的,一定会一向专念,就一个方向专念阿弥陀佛,包括专读《无量寿经》、专听《无量寿经》,这都是讲念佛,因为《无量寿经》就是讲阿弥陀佛,讲名号功德。专心是得定的前方便,人真正得定,得三昧了,戒自然就持好,这叫定共戒。假如要是得定久了,就能开智慧,开悟了,这叫道共戒。像刘素云老师给我们做的榜样,人家得到念佛三昧,你要仔细观察,她日常行持没有犯戒的,时时处处自然就跟戒律相应,定共戒。这是我们在末法时期希望能够保住戒行唯一的方法。如果不是这样认真努力的专修净土,靠自己的力量要有持戒,我们的戒力不深,而外面境界诱惑又很大,你想得到、保持你的戒行是非常难。尤其是现在法弱魔强,你真想修行的时候,魔来干扰,真正发勇猛心,好了,退缘就很多,可能这一退,比你原来的那个水平还不如。为什么?这就是法弱魔强,末法时期的现象。所以要持戒也必须要靠他力法门,他力就是靠阿弥陀佛、靠十方诸佛护念,否则你靠自力,难!

  所以世尊讲正法时期以戒律成就,像法时期禅定成就,持戒修定这都属於自力,但末法时期持戒修定不行,你自己的力量抵不过魔军的力量。谁是魔军?周围都是魔军,电脑、电视、媒体、报纸杂志,你走到街上,这些男男女女他们所穿的衣服,挂的广告牌,全是魔军,都在诱惑你,让你起贪瞋痴慢,起这些烦恼。自力确实难,靠他力可以。怎么能靠得上他力,靠得上阿弥陀佛?就是你要深信切愿。假如这个心要是一放松、一松驰,信愿松了,佛力就淡了,这佛力一弱下去,不是佛本身的力量弱,是我们靠不上,那很容易就堕落。所以最重要是自己要提高警觉性,念佛不中断。

  在黄念老的注解里面他又引「《无量寿经钞》曰:夫YIN欲者,流转生死之根源矣。远离解脱之因缘也。如太贤云:生死牢狱,YIN为枷锁,深缚有情,难出离故」,这是讲到YIN欲之害,烦恼里面最重的。这是六道受生,因缘很复杂,但是最主要的一个因缘就是YIN欲,所谓「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净土」,一切境界都是你念头变现。六道的境界怎么来的?就是因为你有爱欲,有见思烦恼,这是执著,所以YIN欲者是流转生死之根源。

  我们想要远离YIN欲,就这样拼命想远离,也很难,这个烦恼不容易离。怎么做比较好?这是我自己的感受,把注意力转移,把注意力专注在这部《无量寿经》上,还有黄念老《净土大经解》上,一心的深入,像司马光读书一样,专注的读。我们师父讲,假如你真的把这部书连著注解读上一千遍,你决定得念佛三昧。古人讲「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这里头的意思你全懂了,你信愿具足,你念佛自然就能成片。你得到了成片,这是最低的念佛三昧,那就决定往生西方,虽然没有断见思烦恼,往生西方是凡圣同居土;如果是见思烦恼断了,欲望断了,往生至少是方便有余土,甚至是实报庄严土。所以要「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我们在这个世间,为什么对这个世间很多的事情还那么有兴趣,不肯求解脱,不肯真正舍离六道?原因还是你自己对宇宙人生真相不够清楚,对於极乐世界怎么美好、怎么样的庄严,和对这个娑婆世界有什么样的苦,你不明了。你没有那种对比的反差,就生不起「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心。所以还是要深入经教,把道理都搞清楚、搞明白了,你才能真愿意求往生,真愿意舍离这个五浊恶世。

  你看在这里修行真难,进一退九,进一步退九步,你刚进步一点,结果恶缘来了,一下就把你拉到后退好多。还有一个解释,就是这个世界里面进步的人少,退步的人多,一个人进步,九个人会退。那你会是这一个人还是那九个人,看你自己。关键问题是你能不能真正深入到净土的经教,把净土真认识清楚了,明理才有深信,深信就有切愿,切愿就有力行,你念佛才会不中断。就好像,假如我们现在要办移民,不少人很想移民到国外,譬如说移民到澳洲、移民到加拿大,香港人比较多。移民前,先到那个国家去考察考察,觉得真好,都了解清楚了,你就决心去办移民,花大力气,终日劳碌奔波,要办移民签证。什么原因?他真信,他相信要移民去的那个国家比他自己那个住的地方好,所以他就使劲办移民,这个道理很简单。

  我们现在想要去西方,就必须要对西方极乐世界要了解、要明白,当然现在让你去西方极乐世界是不可能,你现在也去不到。要相信阿弥陀佛,相信释迦牟尼佛的介绍,就是这部《无量寿经》,你把这部经反覆读,反覆去思考、去琢磨,极乐世界真搞清楚,你就愿意去了。去西方极乐世界不用办签证,只要想去,阿弥陀佛就来接引,比你去移民还简单、还方便,而且还殊胜。你去办移民,你去澳洲移民,澳洲总理不会来接你。你去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是极乐世界的教主,他亲自来接你,把你当作上宾接待,你想想,更殊胜!所以凡是不想去的,或是这里舍不得的,没有立定志向求生净土,都是因为对道理不明白。

  所以我们现在特别感恩师父上人为我们反覆讲解《净土大经解》,详详细细的把《无量寿经》给我们讲清楚,让我们懂得极乐世界那么美好,生起由衷的向往。你要反覆听,听的印象愈深刻愈好,你就不会忘,你就不会迷。昨天师父老人家在协会这里给大家开讲「极乐世界二十九种庄严」,这是特别开出的专题。他说以后每次礼拜六、礼拜天来协会讲经,他都讲这个专题。二十九种,昨天只讲了三种庄严,底下还有二十六种。这是老人家慈悲,我们真正明了极乐世界庄严才会心心向往。这是断除生死根本的好方法,不用那么辛苦,也不用跟这个烦恼对立,自然得到解脱。如太贤云,太贤大师是唐朝朝鲜国,当时叫新罗,新罗国的法师,他讲到,生死牢狱,YIN为枷锁,深缚有情,难出离故,这是大德的教诲。生死牢狱指的就是六道轮回,六道轮回是牢狱,我们还有个枷锁,那是更加的系缚,就是YIN欲把有情众生深深的绑缚起来,所以众生很难出离六道。谁绑的?别人没有绑,自己绑,全是自作自受。

  黄念老又引「《智度论》云」,《大智度论》龙树菩萨造的,「YIN欲者,虽不恼众生,系缚心故,立为大罪」。这种YIN欲之罪,一般人讲情执深重,虽然说没有恼害众生,而且众生还觉得这事挺快乐,但是这个是加重系缚,把众生牢牢绑住在六道里面,我们这个心就不能出离,所以它是大罪。这一点,刚才讲的宝莲香比丘尼就不懂,她以为YIN欲又不杀、又不盗,应该没有对众生有什么危害。危害大了,更何况YIN欲为万恶之首,YIN欲心起来了,带出杀盗妄的恶,就会造出无穷的罪业。底下《无量寿经》的经文就讲到,由YIN而引杀机,感得三途受报,所以这些烦恼佛劝我们要放下。

  下面引《瑜伽论》里面的经文,「诸爱之中,欲爱为最。若能治彼,余自然伏。如制强力,弱者自伏。然此欲法有三种过:苦而似乐故;少味多灾故;不净似净故。又云:何耽刹那之微乐,应受永劫之大苦」。这几句话说得好,众生在六道里面情执非常重,有情执就出不了六道。而诸爱之中,一切情执里头,欲爱是最重,也是危害最大的,所以,如果能够把这个欲爱之心降伏住,治就是对治,对治它、降伏它,余自然伏,剩余其他的烦恼就很容易伏住。

  欲爱广泛来讲包括很多,一般讲五欲,财色名食睡,这是属於贪的烦恼,贪是一切烦恼的根。每个人的根性不同,烦恼不一样,要知道自己哪一个烦恼最重。譬如说我是贪财比较重,那要对治这个烦恼,先把这个最重的烦恼降伏住,其他就比较好办;有的人贪色比较重,那就要先对治这个烦恼。就像人治病一样,你哪个病最重得先治,那要命的,其他轻的病可以慢慢来治,先治最重的病。而治病最好的药就是念佛,经上讲这句佛号叫阿伽陀药,阿伽陀的意思就是包治百病的药,万灵丹。

  我们烦恼的心虽然很污秽、很染污,但是一句佛号注入心田,那个染污自然就清净。中峰国师《三时系念》的开示当中就说到,他用个比喻,印度有一种宝叫清珠,清水珠,跟我们现在用的化学药品明矾可能差不多,它能够净化污水。清水珠放到那个污水里头,入水一寸,一寸的水就清洁;入水一尺,一尺的水就清洁,从这个水面一直入到水底,全部的水都清洁了。用这个作比喻,清水珠好比是这句佛号,当我们的心很乱、很污浊,一句阿弥陀佛提起来,这个佛号就能够净化我们的心灵,一句接一句这么念下去,心自然就清净了。所以提起佛号,乱心也变成佛心,这是最有效的方法。可贵的就是你要信得深、守得稳,这句佛号要紧紧守住,不间断、不夹杂,也不怀疑,坚信这是最有效的方法,阿弥陀佛加持我们,念佛一声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那些烦恼业障自然就消掉。强的烦恼被制伏了,弱者,就是烦恼弱一些的自然就被伏住,这是用念佛方法对治。所以当我们起这些种种污染的念头,不要管那些念头,把这句佛号管住,心不离佛号,那个妄念自然就没有。

  然此欲法有三种过,这种欲望有三种大的过失。这三种过失,第一苦而似乐故,YIN欲是苦,它让人焦躁不安。底下经文讲的,『烦满胸中,邪态外逸,费损家财,事为非法』,这苦。一个人YIN欲心起来了,他自己烦躁,就像热锅上的蚂蚁不能自控,这是苦,心里没有清凉,不得自在。但是又好像很乐,所以世间人追求这种所谓的乐受,不知道这是刀头舐蜜,就是在锋利的刀尖上的蜜,你拿舌头去舔它,没尝到甜味,只有痛,苦痛。少味多灾,味道很稀少,根本没什么乐趣,但是后面代价就太大了,灾难很多,前面讲的「杀身亡家」。

  在今年五月三十一号,「京华时报」报导了一个新闻,说有一个男子在北京朝阳区东郊市场,东门外通惠河河段,当街非礼一位女子。当时这位女子在拼命喊救命,结果有一位路人,姓张的先生,立刻在大吼,这个男子就赶紧吓得离开了。结果就看到他纵身跳入那个通惠河,可能想逃跑,跳到河里之后不见踪影了。结果岸边的路人立刻帮助报警,警方赶到现场,还是找不到这个跳河男子的踪影。结果过了一天,第二天上午,在河段里浮出一具男尸,警方把这个尸首打捞起来,鉴定确实就是前一天目击者看到的非礼女子的那个男人。当时记者在现场看到,这河里的男尸仰面朝天,面部都呈青黑色,颈部以下的身子在水里,这是现报。你看这是「烦满胸中,邪态外逸」,这个人就是愚痴到这样的地步,贪所谓的这种滋味,后头的灾难立刻现行,他跳到河里被淹死了,这是现报、花报,来生果报决定是在地狱。

  这三种过,还有第三种不净似净故。这是非常污染、污浊的事情,一点都不清净,而世间愚痴颠倒的众生,以这个欲事为乐,对这个污秽的身体就觉得很干净,这些都是颠倒。所以《瑜伽论》里面有讲到,「何耽刹那之微乐,应受永劫之大苦」,为了这刹那之际一点点的所谓的乐,换来后头永劫的大苦恼,那就是生死轮回,甚至是三恶道报。

  下面念老又引「《诃欲经》云」,诃欲,诃是诃斥,把这欲望诃退。《诃欲经》说到,「女色者,世间之枷锁,凡夫恋著,不能自拔;女色者,世间重患,凡夫困之,至死不免;女色者,世间之衰祸,凡夫遭之,无厄不至」。经文上讲女色,这专对男子而言,对女子当然也可以叫男色,男女都是一样的,爱欲双方都有。这个爱欲就是世间的枷锁,凡夫贪恋执著它就不能自拔了。

  我记得有一位同修跟我讲过,说现在的年轻人,十三、四岁,十五、六岁,刚刚进入青春期,男孩子,结果天天看网路上黄色的内容不能自拔,然后就手YIN,天天没有办法自制,对身体造成严重的伤害。甚至学佛的人家孩子都是一样,都免不了。有一个同修的孩子,就是因为天天看网路这些黄色的内容,身体非常亏损,走路都直不起腰,说有一次到佛堂里都爬著走进来的,好像只有十三岁的孩子。我们看到了非常痛心,这身体几乎是废了。所以这是世间的枷锁,真正觉悟要永离。女色也是世间重患,这色欲,患是患难,大灾难,凡夫困在里头,至死不免。还有世间之衰祸,色欲使世间带来很多祸害,凡夫沾染这里头,遭遇到这样的灾难,无厄不至,厄就是厄难,种种灾难因之而起。

  在《安士全书.欲海回狂》里面就讲到,他引用《感应篇广疏》里面南昌兄弟的例子。说南昌有两兄弟,这是双胞胎,音容、相貌长得是一模一样,父母都难以辨别,只能是让他们俩穿不同颜色的衣服来辨别这兄弟。是同年同月同日同时生,八字都一样,八字一样那命运应该是一样。结果真的这两个人同时长大、同时读书、同时婚娶,荣枯得失,无一不同,命是两个一模一样。结果有一天兄弟俩去应试,走在路上,就在一个旅馆住下,这个旅馆有一个女孩比较轻佻,就挑逗这个兄长,双胞胎那个兄长。这兄长就拒绝了她,而且告诫自己弟弟,千万不要跟这个女孩子来往。弟弟当时就起了一念邪心,邪念起来了,於是就假装应承他的兄长。

  结果女孩子来挑逗,因为这两兄弟长得一模一样,这女孩子不知道,弟弟就假装称他自己兄长的名字,晚上跟这个女孩子就发生关系了,而且好言好语跟这个女孩子讲,说我现在上京赶考,等我考中了,我一定回来迎娶你。结果两兄弟赶考,考试,这个女孩子当时信以为真,把自己的家财都拿来供养这个弟弟,做为他赶路的资粮。然后这两兄弟考试完发榜了,结果那个兄长考中了,弟弟落榜,两个命运就开始不一样。那个女孩子以为跟她私通的是那个哥哥,因为他假装他哥哥的名字,一看到发榜的是他哥哥的名字,很高兴,以为这哥哥马上来迎娶她,就在家里等啊等啊,结果一直都没有来提亲,这女孩子后来就忧郁怨恨而死。结果后来这个兄长做了大官,而且得到高寿,子孙都很荣盛。那个弟弟没有子嗣,而且很早就死了,夭折了。

  你看这两个兄弟的例子就看得很明显,命相吉凶都由前生善恶之心所造的。你宿世曾经做过善事,你为人厚道善良,你这一世来投胎已经带著贵相,出胎的时候必定是逢上良辰吉日,就是你八字就会好。如果我们过去生中造了很多恶业,入胎就已经注定了你的那个境遇将来就不好,出胎的时候自然赶上的那个时辰也是不好,所以你拿八字给人算,人家就说你的命运不好。这都是前生善恶之业感召,《太上感应篇》讲,「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然而圣贤教我们,「命由我作,福自己求」,我们如果生的八字不好,但是我们力行善事,像了凡先生、像俞净意公,他们断恶修善,他们的命运就能改造,原来不好就能变好。但是,如果我们原来的八字很好,命很好,不肯行善,而且还造恶,好命也变得不好了。这两兄弟就非常的明显,本来八字一样,命运应该一样,结果在暗室之中,兄长能够保持他的德行,而弟弟却是做了亏心事,立刻两人前途就完全不同,所以祸福之根本在於我们的心。命相虽然有定,但是我们的心是无定的,起一善心善念,命就变好,过去不好,以后会变好;起一恶念,那个命就开始往下坡路走了。这里《诃欲经》上讲,世间重患,凡夫困之,世间衰祸,凡夫遭之,都是讲这个YIN欲。

  还有一个故事也是《安士全书》上的。说明朝有个读书人到南京应试,他所住的地方对面对门是一个指挥使,一个做官的。这个官有一个女儿也比较轻佻,常常来偷看这个书生。这个书生读圣贤书,懂得有天地鬼神监察,所以有一天晚上,这个女孩让婢女带著口信来,约这个书生晚上一起相会,书生就推辞不去。结果跟他同室的一个室友看到这样的一个机会,他就很轻佻,就伪作书生名义答应这个请求,晚上就跟婢女一起到了那个指挥使的小姐的房间,跟这个女孩私通。结果晚上因为忘关门了,第二天一早,她父亲从外面归来,来看他的女儿。看到门打开著,进去一看,发现这一对男女,这父亲非常的气愤,立刻拔出腰间的剑,就把这一对男女都斩了。后来那个读书人,就是没有去约会的那个读书人,很有贞操的,发榜之后他居然名列榜首。所以安士先生有一个评论,评论得很好,说,「一登举子录,一登鬼子录,荣辱苦乐,皆天渊矣」。这两个人同室的室友,一个登上举子录,做了举人,名列榜首;一个登了鬼子录,去见阎王爷去了,荣辱苦乐天渊之别。这一念虽然产生於非常微细的一瞬间,但是那个果报确实一个天一个地,岂能不生敬畏?

  下面讲到,经文上讲,「烦满胸中,邪态外逸」,就是刚才这几个例子,我们看出来了。「费损家财,事为非法」,费是耗费,损是减少,为了满足自己的YIN欲,宁愿倾家荡产都不肯回头。事为非法,意思就是所为之事不合法度,甚至干犯法律,所谓败德犯法。『所当求者,而不肯为』,所当求的是道德仁义,是提升自己的灵性,而这些事情完全不放在心上,一天到晚想的都是邪思邪念,念头里跟伦常道德都是相违背。这里讲所当求,是不求自立、不务正业、不求出离(不出离生死),不知求福、求慧、求生净土,所求的他没有去求。世间人要求自立,要做正业;出世那要求出离六道,求福、求慧、求往生,这些全没有上心。所以他不信有轮回,不信有因果,做的事情就变得是无法无天,肆无忌惮。果报却不因为他不相信而消失,天理昭彰,人不干好事,那必然会有灾害、会有祸患。

  现在我们看到地球灾难很多,这些灾变在过去很少见到这么频繁、这么严重,现在导致人心惶惶,都有人在担心二0一二年是不是世界末日?这也有马雅古预言讲到这个问题,我们分析原因在哪里?原因,中国儒家一部古书《尚书》,有两句话就讲得很清楚,「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人要是行善积德,天降下吉祥,自然就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人要都造作不善,那就有灾殃了。前年八月,师父老人家派我跟一些同修一起到澳洲悉尼开会,听取了几位科学家的报告,其中有一位原来是美国太空总署的科学家,量子科学家,这人叫布莱登博士,他就讲到这个二0一二的灾难问题。他说,如果我们希望能够化解灾难,让地球能够有更好的走向,必须我们弃恶扬善、改邪归正、端正心念,如果能够这么做,那二0一二是一个好的转机;如果不能这么做,那估计灾难很难幸免了。佛法里讲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灾难是众生的共业。而断恶修善最好的方式,要接受圣贤教诲,接受佛法。人明白了因果报应的道理,自然就能够改邪归正了。

  所以我们就要大力的去推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佛陀教育,尤其是这些教育里面的伦理、道德、因果,这些教育能够让社会安定,让人心向善,这灾难才能够化解。佛氏门中讲有求必应,我们求什么就能得到什么,我们现在求化解灾难能够得到,但是要如理如法的求。怎么叫如理如法?那就是要通过圣贤教育。圣贤教育,在西方以宗教教育的形式出现,这一切古老的宗教能传得下来的都是精华,这些教育里头都有伦理、道德、因果,都禁止我们造作恶业,杀生、偷盗、邪YIN、妄语,这几乎所有宗教都是禁止的,我们统统来提倡。

  上个月我跟师父老人家到泰国曼谷参加多元宗教高峰论坛,师父老人家就提倡,所有宗教携手合作,共同来推动宗教教育,拯救现在社会的危机。这个危机不是什么经济危机,也不是什么自然气候危机,那些危机是表面的,根本的危机是人心坏了,要拯救人心才是化解危机之道。那要靠什么?就靠宗教教育。我们现在先率先跟著师父老人家做示范,佛教也要回归教育,所有宗教都要回归教育,要用讲经教学。我们天天来一起学习,一起深入经教,不仅自己断除烦恼、消除业障、远离灾祸,也能帮助整个社会所有众生消灾免难。今天的时间到了,我们就学到此地。有讲得不妥的地方,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定弘法师       净宗根本戒)(五明学佛网:定弘法师       净宗根本戒)  

 定弘法师:如何降伏YIN欲 

 定弘法师:虽YIN佚而生,不如贞洁而死 

 定弘法师:YIN欲伤身 

 定弘法师:想求生净土,要伏YIN欲 

 定弘法师:表哥患脑血管瘤,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 

 定弘法师:佛制不饮酒这条戒,是防止我们犯前面四条根本重 

 定弘法师:酒​有十过 

 定弘法师:深信因果,​求生净土 

 定弘法师:遇到重大问题,念观世音菩​萨是否比 

 定弘法师:用功德回向给冤亲债主,他们就得到​ 

 定弘法师:最重​要是心出家 

 定弘法师:早晨一小时念佛、拜佛、想佛,是用念佛机代念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