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星云大师:悟前悟后的观念宛如天壤之别


   日期:2016/8/6 9:1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星云大师

  内容摘要:1983年11月2日,星云大师于台北国父纪念馆开示《人证悟之后的生活怎么样?》,全篇共分为悟是什么,如何开悟,悟后观念,悟后生活四个部分,详细的描述了修行证悟的始末。在此进行连载,以飨读者,欢迎关注。

  悟后的观念

  开悟之前,世界是一片迷蒙浑沌,开悟之后,又是一番怎样的气象呢?开悟之前,人生是一场贪瞋痴爱,开悟之后,将是一段如何的风光呢?悟后的观念,与未证悟之前会有什么不同的转变呢?

  古人说:“千般易淡,未淡者美酒三杯;万般可忘,难忘者闲名一段。”世间上的人执迷于尘劳五欲,一面系缚自己,一面又要别人帮助他解脱。悟,是观念的改变,智慧的体现:未悟之前,心里种种执着,贪恋功名富贵,计较人我是非,沈溺虚幻情爱,放不下也解脱不了;开悟之后,能挣出名缰利锁的綑绑,冲破情关慾海的迷离,朗朗观看世间,顶天立地生活于宇宙。

  有人以参禅前后的不同感受来说明悟后的心境;没有参禅的时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参禅的时候,“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等到开悟之后再看,仍然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因为我们内心贪求执着,不能体会山水的清明,因此看山是山,与我无关,看水是水,于我何益?但是经过一番历练提升之后,再来看看山水万物,“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水鸟树林都是我的朋友,溪声流水都是我的知音。一草一木、一花一叶,无非真理法身;一沙一石、一山一水,无不是如来妙谛,山河大地、宇宙虚空乃至一切众生,都是从我清净自性所涌现出来的。山水不再是心外的山水,而是我心内所流露的智慧活泉。

  宋朝的大文豪苏东坡参禅颇有见地,曾经做了三首诗偈来表明他参禅悟道的三个过程。第一个阶段是尚未参禅的情形:“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指的是心被光怪陆离的假相所迷惑,而不能认清真正的自己,彷佛置身于虚无飘渺的山峦之间,却看不清庐山的峻峭面目。第二阶段是参禅而尚未开悟的心情:“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到来无一物,庐山烟雨浙江潮。”虽然千般寻觅,却被迷蒙的山岚云气遮断了去路,纔下眉头,又上心头,没有悟道,实在心有不甘。蓦然回首,才知道庐山就在那烟雾江潮之中。放下思虑,才知道吃饭还是吃饭,睡觉还是睡觉,只是滋味不一样了。因此第三个阶段即是悟道之后的境界:“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涓涓的溪流、青青的山峦,都是如来的真理化身了。

  开悟之前看一切万法,如翳在眼,雾里观花,不能了解事物的真相;开悟之后再返观世间诸有,如盲重光,烟雾尽散,可以如实看清山河大地的本来面目。悟前、悟后的看法,宛如天壤之别。

  那么悟道之后的观念,究竟有什么不同呢?

  (一)处在苦境中,却能不自苦

  唐朝有一位禅师,住在山顶里,由于没有剃头刀,因此头发髭须虬生;深山之间取水困难,无法时时沐浴,蓬头垢面,衣衫不洁。有人看到了就对他说:

  ‘禅师!你何必如此自苦呢?’

  禅师却怡然自得地说:‘你认为我的须发没有剃除很肮脏吗?但是我的烦恼早已断绝了。你以为我的身体没有洗涤很污秽吗?但是我的身心早已清净了。你觉得我没有更换衣服很卑贱吗?其实我早以佛法的无上法衣来庄严我的生命了!’

  物质生活的欠缺,在禅悟的人看来不是苦恼,反而是修道的逆增上缘,所谓“忧道不忧贫”。禅者所追求的是“去年贫,犹有立锥之地;今年贫,贫无立锥之地。”的洒脱生活。在悟者的心中,处苦境固然不觉得苦,处乐境也不以为乐。譬如宋朝的道楷禅师,皇帝屡诏不赴,最后皇帝降罪,派官审问他。官吏尊敬禅师年高德重,教他托疾免罪的方法,但是他却宁愿受罚也不肯欺骗作诳。对禅师而言,荣辱苦乐是平等一如的,悟道者由于能够勘破世间苦乐的虚妄性,泯除苦乐的差别见,因此处于任何环境、任何时空,都能悠然自在,放旷逍遥了。

  (二)处在矛盾中,却能不矛盾

  悟道的禅师们有些言行举止及观念,让人觉得很怪异,譬如禅师们说:“益州的马吃草,牧州的牛发胀。”这话好比是说:高雄的马在吃草,台北的牛肚子胀起来了。这句话乍看之下很不合常理。在我们的观念里益州和牧州是南辕北辙的两个地方,牛马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动物,彼此具有质碍性,如何能够融合在一起呢?由于我们对于事相总是抱持对待化、个别化的心态加以观察,无法融合化、整体化,全局观照,因此展现在我们眼前的便是一个重重障碍、支离破碎的世界,但是悟者的境界,却能把时空从矛盾障碍之中调和起来,泯绝彼此、物我的对待差别,因此所看到的世界是重重无尽、圆融统一的世界。

  傅大士有一首诗,最能表现这种矛盾而统一的境界:“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在禅悟者看来,空手不仅可以握住一柄锄楸,空手更能拥有整个宇宙虚空;也唯有“空”心,才能真正拥有宇宙而不贪着。对悟者而言,须弥固然能够包容芥子,芥子也能够纳摄须弥;雨打花萎、风吹絮扬是自然现象,而“不雨花犹落,无风絮自飞”也是平常稀松的事。透过禅悟的功夫,宇宙的本体与现象、现象与现象之间,不再是彼此矛盾隔碍的状态,而是互相融摄调和的关系。但是悟者这种境界并不是一般人所能胡乱猜度的,没有禅悟的体证功夫,而随意模仿禅者的言行,有时候反而会画虎类犬,贻笑大方。

  有一个年轻人在打坐,看到老禅师走过来了却不起身问讯,禅师就数落他:

  ‘你这个年轻人,看到老人家来了,怎么不站起来迎接呢?真是不懂礼貌!’

  年轻人学禅的口气说:‘我坐着迎接你,就是站着迎接你!’

  禅师一听,上前打了年轻人一个耳光,年轻人愤愤地说:

  ‘你怎么打我?’

  禅师笑道:‘我打你耳光,就是不打你耳光!’

  禅不是世智聪辩,禅更不是装模作样,禅悟之后的智慧是自然的流露,不是忖臆仿效所能得到的。

  (三)处在妄心中,却能无妄心

  有一位信佛虔诚、严持戒律的王居士,平时谨言慎行,洁身自好,受到众人的敬仰。但是后来有些同修们发现,一到薄暮黄昏,王居士就独自一人向后街的烟花柳巷走去,难道一向自持严谨的王居士也禁不起女色的诱惑,自毁清誉吗?大家在背后议论纷纷,有一个好事者,按捺不住心中的好奇,有一天尾随在王居士的背后,想去探个虚实。两人穿街走巷,来到了一家“翠花阁”的地方,里面妍美俏丽的姑娘们,一看到王居士来了,纷纷莺莺燕语地向王居士殷勤问好,然后簇拥着王居士上楼去了。这人愈发迷惑,也跟着偷偷上楼,霎时被一幅动人的景象慑住了:原来刚才那群喧闹嘻笑的姑娘们,个个正襟危坐地坐在庄严的佛堂之前,安安静静、凝神贯注地在倾听王居士说法。原来王居士是到生死海中来大转*轮,处杂染而不污;在烈火堆中栽植净莲,化慾恼为清凉。王居士这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无畏精神,正是地藏菩萨“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慈悲胸怀,而王居士热闹场中当道场,虚妄境而不动摇的定力,实为禅者随缘放旷、任运逍遥的妙行!

  (四)处在分别中,却能无分别

  药山禅师有一次在山顶上散步,看到山边有两棵树,一棵长得很茂盛,另一棵早已枯萎了。这时候,他的徒弟道吾禅师和云岩禅师走过来了,药山就问他们:

  ‘你们说,哪里一棵树好看呢?’

  道吾说:‘当然是荣的这棵好看!’药山点点头。

  云岩却说:‘不,我倒觉得枯的那棵好看!’,药山也点点头。

  旁边有个侍者就问药山:‘师父,道吾说荣的好看,您点头;云岩说枯的好看,您也点头,到底哪里一棵好看啊?’

  药山于是反问侍者说:‘那么,你认为那一棵好看呢?’

  ‘枝叶茂盛的那棵固然生气勃勃,枝叶稀疏的那棵也不失古意盎然呀!’侍者回答说。

  万有诸法自性平等一如,没有善恶、美丑、高下、贵贱的分别,因此在禅者的眼中,荣茂的树木和枯萎的树木都一样美好了。

  在有名的《维摩诘经》里,诸天菩萨和二乘罗汉海会云集维摩丈室,聆听维摩诘菩萨讲说“不二法门”,美丽的天女们听到会心处,从天上纷纷飘洒五彩缤纷的花朵,供养菩萨,表达心中的赞叹。这些绚丽的花朵飘在大菩萨的身上,轻轻地自然掉落;但是落在二乘罗汉身上,却好像黏住一样,无论如何用力也取不下来。《金刚经》上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因为二乘人的心中还有姹紫嫣红的“花”相,起了差别虚妄的念头,执着花而不放,花因此附着而不掉。大乘菩萨证悟诸法性空的道理,泯除一切假相,纵然是“百花丛里过”也能“片叶不沾身”,何况是朵朵的天花,自然随身飘落无碍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开悟       星云大师)(五明学佛网:开悟       星云大师)  

 果煜法师:禅悟密法 从参禅、入中脉、透顶到开悟 

 果煜法师:法云灌顶 开悟与解脱 

 南怀瑾居士:开悟的十个标准 

 惟觉法师:开悟三帖药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开悟机缘和佛力加持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开悟的境界与悟后保任 

 宋智明居士:禅观入门 九、禅的诗偈与要诀 开悟要诀二十颂 

 宋智明居士:垟山禅悟录 开悟前提录 

 仁清法师:开悟和往生 

 其它法师: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德行法师) 

 其它法师: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德行法师) 

 星云法师:星云大师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