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礼旭:曾子讲的,吾日三省吾身


   日期:2016/7/29 20:0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是传孔子的道统,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曾子马上能体会,「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所以「曾子」承传道统,曾子这些教诲,对於我们为学、立德、修业都是个关键。曾子怎么提升他的学问的?每一天要反省自己,从三个角度来反省自己,为他人办事,有没有尽心尽力,『忠』是尽心尽力;与朋友交往,有没有「凡出言,信为先」,讲求信用。『传,不习乎』,「传」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讲,就是老师传授的学问,有没有好好的温习,进而解行相应去实践?「时习之,不亦说乎」,习就是做,是真干。这个反省很重要,老师教的我有没有真干?另外因为曾子他们之后也是从事教学,他也是反思,传给学生的,自己有没有习乎?这个习就是自己落实了没有。

  孟子讲「人皆好为人师」,这个好为人师,是满容易起来的一个习性。尤其假如从事教学工作,讲著讲著都是讲道理给别人听,那自己到底落实多少?这个也是一个教学者,自身很重要的反省。可不能落到都是讲别人,自己讲的自己都没有做,这会产生流弊。接受的人会想:你都叫我们做,你自己也没做。这个信心就会丧失,那我们不只没有达到弘道的效果,可能还障道。所以古人特别强调,言行一致,这样的风范很重要,教学者如此,为人父母者也是这样。我们叫孩子做,自己没做,孩子不服气;我们当领导的要求下属做,结果自己不做,下属很难信服我们。孔子的道德风范,很多学生很会观察,他就能看到很多非常重要的德行,所谓内行人看门道。曾子很老实、心很静,就能观察到夫子,甚至於是同学学问高超的部分。

  您看「泰伯第八」,曾子讲了一段话,「以能问於不能,以多问於寡」,自己能力很好还请教比自己能力差的,自己学问很渊博还请教学问不如自己的人,以多问於寡。「有若无」,很有学问,但是很虚心,「实若虚,犯而不校」,人家侵犯他,从来不跟人家计较。曾子讲的话,他看到谁有这个修养?颜回,曾子说「昔者吾友尝从事於斯矣」。怎么不是其他师兄弟看到,怎么是曾子看到?那是曾子善学。后来在书上又记载,曾子说我看到夫子有三个德行,但是我都还没做到很惭愧,能看到就不简单,当然这应该也是曾子的谦虚。曾子说夫子处世待人有三个非常难得的风范,「见人一善而忘其百非,是夫子之易事也」,很容易亲近,很容易事奉,为人很有包容、很随和。「见人有善,若己有之,是夫子之不争也」,见人家有好的德行、好的善行,跟自己有一样高兴,见人之得,如己之得。成人之美,一点嫉妒心都没有,决定不跟人家争,甚至於让给人家,让人家好好去表现,他也很高兴。甚至於让人家做,从旁协助他,也不邀功,成人之美。

  第三「见善必躬亲行之,然后导之,是夫子之能劳也」,见到好的教诲,必定躬亲行之,就是亲自自己先把这道理落实、实践了,然后再去引导、再去教导别人。这是用心良苦!这些道理必须自己亲证体会了,然后教给别人。假如自己没有去落实,有时候是想像的,想像有时候体证不到,想错了可能给别人教错,就麻烦了。而且他自己先去做了,这也是言行一致;不是变成他听了这些教诲、经典,然后变成教书匠,都是讲给别人听。而且在讲给别人听的时候,都没有深刻的体证、感悟,学生受益也有限。因为他没有做,没有真实的感悟,其实也只是记问之学而已。所以我们看夫子这句做到再说,自己先去做,体证了,把最好的体悟再供养给学生,这是用心!我们看师长修学六十年,每一次讲经的时候,都是把六十年的精华、体悟给我们学生。所以能体会到师长的良苦用心,老实、听话,这个受用就是最大的,我们在修学的路上少走很多弯路了。所以谁最有福气?老实人最有福气。我们闽南话说,「天公疼憨人」,老天爷疼憨厚的、老实的人。

  我们从曾子这一段话来反思,孔子见人一善忘其百非,看到人家有好的表现,他以前的不好都不放在心上:真难得,浪子回头。我们假如见人一恶而忘其百善,哪一件事你看他不顺眼,他好像什么都不好。甚至於人家说,他最近有比较好:不可能的,我对他很清楚的!那是对人有成见,你对人常常都有成见,人家跟你相处很有压力。你能包容别人,甚至人家有好,你马上肯定他,人家觉得跟你相处如沐春风,很受鼓舞,所以叫易事。所以学生说孔夫子是「望之俨然,即之也温」,靠近夫子觉得夫子很亲切,都能够鼓舞别人。这要去掉心胸狭隘,要欣赏别人、包容别人,转这个心念。

  再来,「见人有善,若己有之」,比别人还要高兴:他愈来愈进步太好了,他表现这样太好了,对团体太有帮助。这是有随喜成人之美的心。但是我们假如心胸狭隘,看到人家好,酸酸的:有什么了不起?运气好而已。我为什么分析得这么透?因为我以前都是这样,现在很努力的在调整。所以这不能有嫉妒,不能有跟人对立、争斗的态度,君子无所争。「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不要跟人争斗,一跟人争斗是造成家庭、造成团体最大的损害,再有能力,都是在损害家庭、团体。父母跟上司就光为了你这些事,就一个头两个大,还帮什么忙?很多人都忽略:我能力很好,单位里面没有人比我高。所以人一傲慢,只看到能力,没看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所以有一句俗话讲得好,「良好的个性胜过卓越的才华」。而这种话其实我们都读过了,但是我们很少能非常警觉去体会它,因为真正有才华的人还是会有傲气,他还是会自我欣赏,感觉良好,他这个态度放不下他就看不到问题。因为傲从哪里来?从我慢来的,我很了不起、我很厉害。有我了就障住自己客观的观察能力,有我就没有人,有我就感受不到别人的心。你说一个人傲慢起来的时候,讲那个话都刺到人家的心,他知不知道?他知道还讲?所以这些习气,都会让人感受不到别人的心,感受不到团体的困难。有一句成语说我行我素,就不理想了。可是你个性良好,又都是像孔子这种风范,跟人很好相处,人家好拍拍手,鼓励人家,整个团体的团结、向心力都因为你而增长,这看不到的,可是对团体是最重要的叫人和。

  在《大学》里面,有一段话对选取人才很精辟,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应该之前有跟大家讲到到。「若有一介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肚量,「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家有能力跟他有一样高兴。「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人家有德行、好圣贤学问,他在旁边很仰慕他:你这太好了,对,就是要听孔夫子的。这种人看起来不是很有才华,可是他是栋梁,他不嫉妒人,他才能提拔人;他能包容人,他才能鼓舞人,这是无形当中的磁场。接著说,「人之有技,媢嫉以恶之」,又有另外一种人,人家有能力就嫉妒他,要破坏他、障碍他,这就不是国家的栋梁。这是闵南话讲「养老鼠咬布袋」,就是养的老鼠然后去把米袋统统咬破了,变成栽培他,最后还来破坏团体,就是变成这个样子。夫子这段修养,对我们处世待人启发还是很大。

  曾子善於学习,对自己下的功夫也深,『三省吾身』,绝不懈怠。而成败在忠信,《大学》有一句话讲「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一个国家、一个团体兴旺,忠信。大家看一个团体负责的事情,尽心尽力、诚信待人、言出必行,一定兴旺。骄态以失之,「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有的团体有很好的开始,但很难保持,为什么保持不了?只要他有骄泰的习气上来就毁掉了。骄傲,泰是什么?奢侈、放纵。所以大家看这些理都是相通,《孝经》里面教导诸侯,「在上不骄,高而不危」,他位置很高不会危险。「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制节谨度,就是不要奢侈、不要放纵,都是在骄泰这毛病不能犯,骄泰就失之了。而大家冷静去看,一个人有忠信,他的学业跟事业才能成就。以学业来讲,我们学圣贤之道,要为民族尽心尽力,要期许自己是民族的栋梁。甚至於要为下一代培养出栋梁,这是忠,人有这样的期许,他学习不用人家推。我这个肩膀是要荷担民族文化的承传,忠。

  信,我们老祖宗的信,不只在行为上的信,自己起了这个念头,发了这个愿誓,任何人都不知道,终身要尽到这分诚信,他怎么会没动力!一个人没有动力了,忠信没有了。您看「季札挂剑」的风范,「始吾已心许之」,我的心已经说给他,「岂以死背吾心哉」,不能因为他的死而违背了我的心,违背了我的良心。我们自己在内心里面已经这样发了愿,终身要尽心尽力往这个目标去走,这是学业成就的动力。家庭里面也是,你要忠於父母、忠於另一半、忠於这个家,你就很有责任感。对自己的另一半要诚信,自家要没有秘密,不然就变虚伪、掩饰了,那就不能至诚感通!所以您看忠信,学业也是这样、家业也是这样。

  孔子教学,孔子四教文行忠信,孔门四科德行跟行相应;言语,言语要守信,是个很重要的准则;政事,政事是为国家服务尽忠职守;文学,它的精神是相应的。而我们看这文行忠信,文,用经典长人的正知、正见,叫发其蒙。我们还没读经典以前很多道理不懂,您看夫子这些教诲它是很有次第的,发其蒙,我们蒙昧靠经典来知道是非善恶邪正,这是文的部分。行,积其德,行是德行,德行要不断的积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所以这个行要积其德。忠是立其节,要有节气,要有这种气节,立其节;信,一个人有诚实守信的态度,他终身奉行圣贤教诲,进而终身实践他所发的愿,全其忠。你看子路答应夫子:夫子,您的教诲终身奉行!他临终的时候是被杀害的,临终最后一口气把帽子调正,夫子教我这个冠要正。您看临终死前的念头还是遵照老师教诲,这一分心难得,所以全其忠,能成就他完美的德行。这是从整个修学的一种接引,文行忠信。而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就把德行摆在前面,为什么?这是本,本在德行,末在文学,这从本末谈,都是很有道理的。

  摘自:《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十四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蔡礼旭       三省吾身)(五明学佛网:蔡礼旭       三省吾身)  

 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三省吾身的实践 

 蔡礼旭老师:真正有德行的人讲话厚道 

 蔡礼旭老师:导正孩子骄傲、不负责任等坏习惯 

 蔡礼旭老师:夫妻之间要相敬如宾 

 蔡礼旭老师:中国文化的心法是君、亲、师 

 蔡礼旭老师:教育孩子要顺乎自然 

 蔡礼旭老师:仁德之人必谦卑 

 蔡礼旭老师:仁德之人必定是以身作则 

 蔡礼旭老师:夫妻相处不好怎么办? 

 蔡礼旭老师:伦理道德教育影响一个人 

 蔡礼旭老师:夫妇关系要慎于始 

 蔡礼旭老师:学贵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