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相劝行念佛 悉名行大悲


   日期:2010/7/18 9:5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相劝行念佛  悉名行大悲
──2009年7月19日上午,于「江门念佛会」开示(一)
 

智莲社安提法师,妙渡法师、各位法师、各位莲友:

南无阿弥陀佛

今天在这里和大家宣讲弥陀慈悲救度的法门,是一件很殊胜、难得的法缘!稍早外面的风雨还很大,但现在却是风和日丽,这是各位莲友虔诚的感召,希望大家能够把握这良好的法缘,专心听闻阿弥陀佛慈悲、平等、广度众生的救度法门。

今天早上要讲的内容,就是大家手上的这一张「江门念佛会赞颂词」,请大家看内容: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道不虚行,遇缘即应。

什么是「法」?什么是「道」呢?「法」的范围非常的广,宇宙间,任何事、任何理,有形无形,凡是存在于世间的一切都可以说是法,例如我们的身体,所住的环境,所处理的事情,乃至思想观念……等等。可是任何一法皆不可能单独存在,一定必须仰仗各种缘,例如我们这个身体,从婴儿到长大,也都是仰仗种种的缘。首先,婴儿的出生基本上必须具备三种缘,就是父亲的精子,母亲的卵子,以及他本身的神识来投胎,然后经十月怀胎成长,这几个因素缺少一个,就不可能出生。而婴儿出生后,能够健健康康的长大,正正当当的为人,也是要靠种种因缘。

今天,这里可说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这也是要靠种种因缘,这就是「法不孤起,仗境方生」;如今,善导大师的纯粹净土法门能够在这里兴起,首先是有净土宗慧莲净苑妙渡法师、香港净宗学会的总干事,以及广州念佛会的莲友所促成,当然,还因为有智莲社安提法师的发心共襄盛举,提供这个佛法的道场,作为专弘专修念佛的念佛会,这叫做「道不虚行,遇缘即应。」

任何有形无形事件的产生与建立都必须要靠「缘」,所以佛陀说:「万法因缘生,万法因缘灭」,家庭的美满,团体的和谐,社会的安定,人心的净化,也都要靠良好的缘,因此大家要尽量创造良好的缘,使得存在于生活中的一切都能够获得美满、和谐、幸福的果。

接下来:

《大悲经》言:
若能辗转相劝行念佛者,此等悉名「行大悲人」。

这段法语,意义很深广,是由我们净土宗的另一位祖师──道绰大师,在他的《安乐集》首先引用。这一段的全文是:

何名为大悲?若专念佛相续不断者,随其命终,定生安乐。
若能辗转相劝行念佛者,当知此等悉名行大悲人也。

意思是说,如果能相续不断的称念阿弥陀佛,命终的时候,阿弥陀佛一定会来迎接我们往生极乐世界;如果能将这个念佛的法门相互传播,不但自己念佛,也劝大众念佛,这种传播念佛的人,就是在行大悲,这样的人就是「行大悲人」。

要称为大悲人是不容易的,这个世界上能够完全称为大悲人的只有佛,所以佛又称为「满足大悲人」──彻彻底底、圆圆满满、毫无缺陷地在行大悲,所以只有佛才堪受这样的尊称。

可是,虽然我们仍烦恼强盛,但是只要我们自己念佛,也劝人念佛,虽然我们还不是佛,释迦牟尼佛就赞叹我们说:「你也是在行大悲,你也是行大悲人。」因此,只要我们念佛愿生极乐,也劝人念佛愿生极乐,我们就足够被称为行大悲人,所以念佛人尊贵不尊贵?(众答:尊贵)释迦牟尼佛在《观经》说:

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芬陀利华。

念佛人是地球上六七十亿人口当中的「芬陀利华」。芬陀利华是什么花呢?是非常尊胜、非常高贵、非常难得、非常稀有的大白莲华。芬陀利华本来是用在尊称佛陀的,在这个地球上,能被赞叹为芬陀利华的只有释迦牟尼佛,可是释迦牟尼佛却也赞叹我们念佛人是人中的芬陀利华,念佛人可贵不可贵?(众答:可贵)那就应该好好珍惜我们念佛的法门,尽一辈子专念阿弥陀佛永不改变。如果退转了,岂不是失去芬陀利华的尊称?也失去了往生这么一件大好的利益?

宗祖善导大师在《观经疏》说:

若能相续念佛者,此人甚为稀有,更无物可以方之,故引芬陀利为喻。
……
若念佛者:即是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稀有人,人中最胜人也。

其实这五种尊称,只有佛才配得上,佛是真正的「好人」,这跟一般的好人不一样,所以又说是「妙好人」,是一般人中的「上上人」,在此世间,成佛的只有一个,是最「稀有」的,因此是「最殊胜」的,没有任何人能够跟祂比,所谓「天上天下无如佛」。可是释迦牟尼佛却以芬陀利华来赞叹我们,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现在念佛,临终就必定往生,往生就必定快速成佛,就必定会广度众生,所以念佛是因,往生成佛是果。

往生,不是逃避到极乐世界,也不是到那里享受,往生到极乐世界之后,我们的心量自然就会广大,不但所有的烦恼业障能够消除,而且也能够生起跟佛一样的慈悲智慧,因此现在的念佛人就是未来之佛。

当然,一切众生都有佛性,将来也都能成佛,但就如刚刚所讲的「法不孤起,仗境方生」,虽然有佛的种子,将来会成佛,可是如果没有依仗念佛的因,缺少往生的缘,那就无法快速成佛。所以念佛的法门,就是成佛的法门。

凡是学佛就必须学佛的大悲心,学佛大悲心是菩萨的愿,《大乘经》就说:「菩萨的愿有两种,一种是上求菩提,另一种是下化众生。」上求菩提的目的,就是为了救度众生,可是如果自己没有度脱,怎么有能力度脱他人呢?就好像沉溺在海中载浮载沉,身不由己的人,他自己都没能力游上岸来,怎么能够普遍救度沉溺在海中的人呢?同样的道理,在生死的大海中,如果彼此都还是凡夫,尚且需要靠别人来救度他,他哪有什么能力去救度别人呢?所以已发心的菩萨,他一定要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后,才有能力彻底的救度众生。而我们依念佛往生极乐世界,这些目的就通通能够达成了。

《庄严经》说:

我若成正觉,立名无量寿;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刹中;
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圆满;亦以大慈悲,利益诸群品。

这一段法语非常的好,才四十个字而已,希望大家能把它背起来。这段的大意是说,阿弥陀佛祂当初发愿的时候说:祂如果成佛的话,祂的佛名要叫作「阿弥陀佛」,如果有众生听到这一句阿弥陀佛的名号,晓得这一句名号是平等、没有条件的要救度所有众生,因此就随顺祂的誓愿,专念南无阿弥陀佛,愿生极乐世界,完全依靠祂,接受祂的救度,如果这样,十个人念佛十个都往生,一百个人念佛一百个都往生。一切众生,不论是谁,是出家众还是在家众,有修行没修行,只要他愿生极乐世界,专念弥陀的名号,阿弥陀佛就说──「具来我刹中」,全部让他们都往生到极乐世界。

那往生到极乐世界之后的外相是怎么样的呢?──「如佛金色身」,就像佛一样的金色身。阿弥陀佛是紫磨真金色,为什么是金身呢?所谓「真金不怕火炼」,佛身是最真实的,永远不会生老病死,永远的存在而不改变,这个就是金色。我们现在都有烦恼,都是虚假不真,身体都会生老病死,不能永远存在,可是一旦往生极乐世界,心是真实不虚的,生命也就永恒的存在,不再生老病死了。

佛身是金色,金色也代表祂是完全的纯净,没有贪瞋痴的烦恼,没有业力的障碍,也不会有妄想杂念,所以心非常的平静,因此就感得了金色之身。我们凡夫在这五浊恶世,烦恼重重,杂想纷飞,可是极乐世界是涅槃的境界,我们一旦往生,心就清净了,也就感得跟佛一样的金色之身,所以说「如佛金色身」。

「妙相悉圆满」,阿弥陀佛相好庄严,无以伦比,佛有三身:法身、报身、应化身。法身是没有形体的,我们看不到、听不到、摸不到,也想像不到。但是佛的报身却可以看得到,报身有多大呢?如同虚空之大,在《观无量寿经》中就用「八万四千相好」来形容阿弥陀佛的高大身及相好。以应化身来讲是三十二相,我们往生极乐世界,这些妙相就通通圆满具备,一样也不缺少。三十二相就是佛的身相,如果不是佛,是不具备三十二相的,只要成佛,一定是三十二相,这是从释迦牟尼佛在我们这个世间的应化身来讲的,所以释迦牟尼佛是三十二相。

在三十二相当中,我们有具备其中一相吗?很惭愧,我们连一相都没有具足,如果能具备其中一相的话,我们的智慧、福报、慈悲就很广大。不过,不用自卑、也不要遗憾,到了极乐世界,不只一相,三十二相、百千万相、八万四千相就通通圆满具足。所以「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圆满」是表示我们往生极乐世界后,就是跟阿弥陀佛一样的无量光、无量寿。

「亦以大慈悲,利益诸群品」,往生之后,相是佛的相,心也是佛的大悲心,有大悲心就可以利益群萌,广度众生了。因此,念佛人──尤其是辗转互相劝化行念佛的念佛人,释迦牟尼佛就赞叹他是「行大悲人」。

佛说了八万四千法门,要我们所有的法门都学是不可能的,可是只要专称弥陀佛名,功能和力用就等同广学无量法门。所以,念佛必定往生,往生必定成佛,念佛往生,往生成佛,就是「上求菩提」,之后回入娑婆广度众生,就是「下化众生」。因此,不论上求菩提也好,或者下化众生也好,在专一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当中,就都圆满成就了。

可能有人会认为,往生是往生了,可是往生并不表示成佛,往生之后还要好长好长的时间才能成佛,而且我们凡夫往生到极乐世界,跟那边的大菩萨不能相比,尤其跟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更不能比,其实这种观念是错误的。为什么呢?因为净土法门本就是不可思议的法门,不可以用我们凡夫的见解去解释它,这样一定是错误的,我们应该看经典的解释,依经典所讲的来理解净土的现象才是正确的。

《无量寿经》言:

智慧高明,神通洞达,咸同一类,形无异状;但因顺余方,故有天人之名。

极乐世界虽然有菩萨、声闻、人天这一些名称,但是这只是随顺其他佛土名称而讲的,他如果是菩萨往生去的,我们就称他为菩萨;他是声闻、缘觉往生去的,那就称他声闻、缘觉;若是天道的众生、人道的众生,往生去的,就称他为天、人,这是从他原来的身份来讲的。但往生极乐世界之后,内心的证悟、外显的神通,以及外相,跟佛都是一样的,所以才说:「智慧高明, 神通洞达,咸同一类,形无异状。」也就是说,外貌同是金色身,妙相都是圆满的。

到了极乐世界,我们跟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是一样的,只是祂称为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而我们没有称为这一种名称,但其实都是一样的。所以往生极乐之后,观世音、大势至菩萨的功德没有更多,我们去,功德也没有更少,是平等平等的。佛法的可贵,就是平等,所谓「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平等无有高下的法就是佛法,这样的法才是正法。如果我们往生去了,跟佛不一样,这就不平等、有高下,那就不是佛法。

我们都有佛性,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的佛性没有比我们增加,也没有比我们的佛性更清净;我们的佛性跟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的佛性比,没有减少,也没有丝毫的污秽。佛性是一样的、平等的、没有差别的,佛性当中有无量的慈悲,无量的智慧,无量的神通,无量的愿力,无量的道心,能够广度无量的众生,到了极乐世界,我们的佛性自然就展现了。

我们现在虽然有佛性,但是因为被我们无始以来的无明与烦恼盖住了,所以真实清净的佛性展现不出来,展现出来的都是烦恼的、情绪性的、追求五欲的,一点也不真实;不过,也因为我们的无明烦恼是虚假的,不是真实的,所以可以被消除,而无法消除的,就是我们的佛性,因为佛性是真实的,永恒存在,永不改变的,所以永远不会被消除。但是若靠我们自己的力量,要在这个娑婆世界清除无明烦恼是绝对不可能的,可是到了极乐世界,当下就能够清除。

祖师用一种比喻来说明:有一个很大的房间,一劫、百劫、千劫、万劫、无始劫以来,这个房间都是黑暗的,有一天,这个房间长久被密封的窗户被打开了,外面的阳光照进来了,那这个房间的黑暗当下能不能够消除?(众答:能。)这个房间黑暗已经好久好久了,无始劫以来一直都是黑暗的,为什么光明一来黑暗立刻就消除了呢?因为它的黑暗不是真实的,光明才是真实的,所以光明一到,黑暗当下就消除了,这是同时的,很难说是光先到,暗才消除,或者是暗先消除,光才到。

极乐世界是怎么样的世界呢?极乐世界也叫「无量光明土」,目的就是要消除所有众生无始以来的无明之暗,所以我们一旦往生极乐世界,我们的无始无明、烦恼业障,就像光来暗去,当下消除。由此可知,只有往生极乐世界,才是快速成佛的境界,我们净土宗的一位祖师昙鸾大师就说「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过,这当然不是靠我们的功夫,也不是靠我们的功德,我们凡夫没有这个力量,完全都是因为阿弥陀佛的愿力。阿弥陀佛在因地还是法藏菩萨的时候,就发了四十八大愿,要建设清净庄严的国土,而且这个国土的清净庄严是超越十方净土的,使我们不清净的凡夫到了那里,就能够清净,这是阿弥陀佛的大悲心啊!

念佛往生不只是大慈悲,也是大智慧,没有大智慧,不会选择念佛;念佛也是大福报,没有大福报,怎么能够遇到念佛法门呢?我来说一件故事,在北宋时代,有一位高僧元照律师,元照大师或许大家比较陌生,可是研究佛教的人,或是曾在佛学院上课的学生,尤其是研究戒律的,肯定知道,因为他是律宗的一位祖师。元照大师他深入经藏,非常有学问,也很有智慧,在北宋时代是鼎鼎有名的。

元照大师开始学佛的时候是不念佛,也不求生极乐世界的,他要生生世世在娑婆世界广度三恶道的众生,他认为往生极乐世界是去享受,所以看到念佛的人,他就会轻视,认为都已经遇到佛法了,怎么还要到极乐世界去呢?应该生生世世在娑婆世界弘扬佛法广度众生才对啊!他这样对不对呢?也对,也不对,我们继续探讨下去。

元照律师一直都尽量在培养大悲心,也常做空性的观想,为什么要做空性的观想呢?了解一切都是因缘法,没有主体,是变化的,以此来破除执着亲人恩爱的心,执着五欲贪求的心,执着不平不满瞋恨的心,进一步让心也空了,使生生世世不会因为执着而堕落;而培养大慈大悲的心,才能够进一步来度众生,这就是元照大师当时的观念。可以说他是志在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只是这样真能够圆满吗?不可能的。

有一天,他身染重病,在病苦当中,他的身心只有痛苦,痛苦来的时候,身心烦躁不安,平常观空的功夫一点也用不上,此时此刻,如何才能让痛苦降伏下来,是他最大的愿望了,这个时候大悲心也生不起来了,只想希望能够早一天离开这个病苦。所以,在健康的时候,认为自己要生生世世在娑婆广度众生,可是他功夫还没有到呀,单单这个病苦,他就受不了了,平常的空观、大悲心可以说是烟消云散了,他只有希望自己能够快点好起来。

不久,他的身体好了,他就很忏悔,知道自己以前那种观念是不切实际的,所以他就开始留意念佛往生净土的法门。刚好他看到天台宗智者大师所写的《净土十疑论》,智者大师说:「初发心的菩萨,还没有得到无生法忍的果位之前,必须要往生有佛的地方,亲近佛,跟佛学,不要离开佛,直到你证了无生法忍,才可以离开佛,到十方世界救度众生。」这个时候元照律师才彻底的醒悟,而专修念佛,愿生极乐世界,要亲近阿弥陀佛。

在《净土十疑论》中,智者大师也引用了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说:「具缚凡夫,有大悲心,愿生恶世,救苦众生者,无有是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具缚凡夫就是指烦恼还没有降伏的凡夫,这样的凡夫说他有大悲心,要在这个五浊恶世救度痛苦的众生,这是不可能的。他虽然发了菩提心,想行菩萨道,但是就像婴儿一样,不可以离开父母;虽然他也是人,可是他现在还只不过是一个婴儿,还不能走、不能跑,要跟大人一样做粗重的事情是不可能的;也好像一只幼鸟,它虽然是鸟,有翅膀,但它还是只幼鸟,不是大鸟,要它在高高的天空上飞翔,是不可能的。所以,要先在树枝间练习,训练它的翅膀,将来就可以在高空中飞翔。元照大师看了这一些法语,就彻底了解,必须先往生极乐世界才能够圆满他的大悲心,圆满他的菩提心。

所以,自己念佛,也劝他人念佛,就能够圆满大悲心,这样的人,释迦牟尼佛就赞叹他是大悲人。今天早上我们就先讲到这里。

南无阿弥陀佛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念佛       大悲)(五明学佛网:念佛       大悲)  

 傅味琴居士:怎样念佛 

 傅味琴居士:念佛开示 

 傅味琴居士:纪念佛成道,从清净中修成琉璃世界(释迦牟尼佛 

 会性法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讲录 

 傅味琴居士:大慈大悲愍众生,成就无上菩提道(2004年观 

 洪启嵩居士:念佛三昧初探﹝下﹞ 

 洪启嵩居士:念佛三昧初探﹝上﹞ 

 果煜法师:涟珠甘露 念佛与十方净土 

 杨云唐居士:观音耳根法门与运心念佛 

 妙莲法师:灵岩甘露第二集 壹、念佛法义 

 妙莲法师:灵岩甘灵第一集 壹、念佛法义 

 圣严法师:念佛生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