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最常见的佛教词汇,原来是这个意思!


   日期:2016/7/20 12:1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求 佛

  求佛,并不是求佛菩萨保佑我们平安、发财、健康,而是他们的教法在指导着我们、引导着我们远离伤害。

  求佛,是向内祈求,向自己的如来藏祈求。求佛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自身通过多闻熏习,如理作意,积资净障,降伏客尘烦恼,恢复清净自性,显发种种殊胜妙用的过程。

  佛 像

  佛像是时时刻刻提醒我们,不要忘记佛陀的教诲,看到佛像,就联想到佛在经典里面对我们许许多多的教训。

  有时候把它忘掉了,一看到佛像提起来了。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有没有遵照佛陀的教训去做?

  磕 头

  磕头,表示对佛的礼敬,向觉悟者学习,在觉悟者面前反省、忏悔自己的错误、罪过,是为了制伏傲慢心。

  佛菩萨是觉者,我们磕头是为了众生觉悟,是生惭愧心的时候。很多众生还有从无始劫以来形成的高慢心,每当我们磕头的时候,为所有众生去掉这颗高慢心。

  木 鱼

  佛门法器中的木鱼,是用木头做成鱼的形状,诵经时敲打鱼头,其用意在于:鱼有一特殊习性,不管是在水中游或静止不动,眼睛都睁着不休息,佛门取其精进的特性,敲打木鱼来策勉修道者要用功不要懈怠。

  另有普贤警众偈的经文:“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香、花、水果、灯、烛、水

  香真正的意义是戒定真香!持戒、得定、开慧那才是真正的修行!烧香的真实意义在于表达对佛陀的尊敬、感激与怀念。

  去染成净,奉献人生,觉悟人生。

  花代表因,代表修德。供花是给人们自己看的,提醒人们平时一定要注意修德。

  花开了以后,才会结果,花开得好,果才能结得好。因此,只有常修善因,将来才能够得到好的果报。

  水果表示成果。水果不是供给佛菩萨吃的,是教我们看到果时,就能想起“希望得到什么样的果报,就应该要修什么样的因”。从佛理上讲,果代表性德,是圆满智慧之果。

  灯代表光明,凡是光明都表示智慧,所以我们看见一切光明的时候,就要想到应向智慧的路上走。

  烛代表要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这是佛教给人们,要想求智慧,就要能够舍己为人,去以自己的智慧、自己的体力、自己的技能服务社会,帮助一切众生,而不求报酬。也就是要人们提倡“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

  水代表心境。水很纯净,代表心要清净。水不起波浪是平的,代表平等。所以供养这杯清水,看到它就想到我们的心也要像水一样清净、平等。

  这是供具里面最最重要的,你甚至可以不烧香、不点蜡烛,也没有鲜花和水果,但是不能不供养一杯清水。看到水就要想到自己在一切境缘当中,诸如在人事环境、物质环境中,要知道修清净心、平等心,清净心、平等心就是佛心、就是真心。

  业 障

  业障在于自心的执着,如果我们对相上不执着、不分别,那么,我们内心里面的业障就不存在。

  什么事情看不开就会有业障,要是什么事情都看得开,那么业障就不存在。烦恼也是一样,如梦幻泡影,不实在的东西。克服心里障碍自然消除,相由心生,境随心转。

  因 果

  因果,因就是原因,果就是结果。每件事都有一个因,没有因的话,是没有果的。

  当这个果结了后,我们要找因,这个果肯定和我们所做的事有关联,或许一句话,或许一件事,或许我们做了什么,都是我们种下的因。

  当果出来后,我们不要沉浸在悲伤里,我们只能找方法,去面对。我们应该好好检讨自己,不对的改正,对的就吸收。

  修 行

  修正我们的错误想法和行为!

  “行”是思想、见解、言语、造作、行为有了错误,把错误修正过来,就是“修行”,把佛法当作镜子照自己,千万不能照别人!自己度自己!

  发现自己想错了、看错了、说错了、做错了,就是开悟。悟后起改,改正了错误就是“修行”。

  持 戒

  因为我们常常造恶业,佛教我们“持戒”,断恶向善;学佛者皈依佛法僧三宝,自觉求受佛陀正戒,以戒律的规范约束自己的言行,制约心的粗显活动,令不作诸恶。

  学佛是为了能够更加智慧的去生活,当破戒比守戒更加智慧时,我们应该破戒,功大于过。

  口 业

  由口而说的一切善恶言语。

  口业里有妄语、绮语、两舌、恶口。妄语包括谎言、恶口(即骂人的话)、两舌(也是不实之言,即对人三面两刀,挑拨离间之类)、绮语(即YIN秽的语言,或者其他无礼仪不正经的语言)。

  布 施

  布施主要表达了一种慈悲心意,布施能克服我们内在的悭贪和吝啬,布施可以克服我们对财物的贪着。

  一个肯布施的人,他对财物的贪着就会比不肯布施的人要小。如果经常修布施,久而久之,贪着心就会越来越小,越来越淡,而一个贪着非常重的人,他看什么都好,什么都舍不得。因为我们有贪心,所以佛教我们修布施,布施就是舍,舍贪心。

  忍 辱

  忍辱不是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忍辱是一种智能、力量、承担,真正懂得忍辱的人,在大众利益之前,任何牺牲都在所不惜。

  我们有嗔恚、所以佛教我们修“忍辱”,忍辱是对治嗔恚。

  精 进

  精进又叫做勤,即努力向善向上。我们有懈怠、懒惰,所以佛教我们用精进来对治懈怠、懒惰。

  禅 定

  “禅”是外不着相,不执着一切境界相是为禅;“定”是内不动心。

  禅定是修菩萨道者的一种调心方法,它的目的是净化心理、锻炼智慧,以进入诸法真相的境界。

  我们散乱,所以佛教我们用禅定来对治自己的散乱。

  般 若

  佛教用般若指如实理解一切事物的智慧,为表示有别于一般所指的智慧。

  般若智慧不是普通的智慧,是指能够了解道、悟道、修证、了脱生死、超凡入圣的这个智慧。这不是普通的聪明,这是属于道体上根本的智慧。

  所谓根本的智慧,就是超越一般聪明与普通的智慧,而了解到形而上生命的本源、本性。

  这不是用思想得到的,而是身心两方面整个投入求证到的智慧,这个智慧才是般若。我们有愚痴,所以佛教我们用般若对治自己的愚痴。

  开 悟

  开悟就是我们破除了迷执,见到了人生宇宙的真实相。开悟是开智慧,名事理的意思,不论身在何处都能用安静平和之心对对待生活中的风风雨雨。

  开悟者能够正确地圆融地对待生活,因为他体证宇宙世间和自己的本来面目之后,知道什么才是真实无虚,而什么是虚妄烟云,所以就能够正确和圆融地对待生活。

  莲 友

  念佛人互相之间称“莲友”,意思是像“莲花一样的朋友”。必须是无贫富之别、无贵贱之分、爱我恨我、逆我顺我,皆永为其友,随时帮助,从不舍弃,历久弥新,才称得上莲花一样的朋友。

  这实在是最吉祥、最美丽、最尊贵的称呼。真心普愿、恒愿一切众生念佛成佛,不论其贫富贵贱、作恩作怨、逆我顺我,常做此想,是即莲花之德。

  随 喜

  随喜根据《俱舍论》的观点,就是指无有任何嫉妒心,对别人所做的一切善根发自内心地欢喜。

  对于一切众生的善根,我们要随喜;对声闻缘觉的有学、无学道的善根,我们也要随喜;对所有佛和菩萨的善根,我们还是要随喜。

  随喜的时候一定要分清对境,一切善法应该随喜,一切恶法不能随喜,否则自己照样有这些过失。

  随 缘

  随缘,要能随顺缘,也要能随逆缘。如果只能随顺善缘,不如我意的缘我就变了脸,那叫随什么缘?如果能随顺逆缘,则逆缘也能化为顺缘,恶缘也能化为善缘。

  随缘不是随波逐流,更不是同流合污,在修持上要中心有主,不随境转,在生活上要随顺因缘,一切不勉强。至于其间的分寸,就要靠自己的智慧来抉择了。

  回 向

  “三个殊胜”中的后行回向殊胜,就是把所做的一切功德都回向给一切众生。

  我们做功德,种善根,积福德,都不是为自己解脱,自己成佛,而是为了众生,所以要把自己所做的这些都舍给众生,让众生得到利益,使它们成为众生解脱成佛的因缘。

  我们做任何事都不求回报,就是回向。括干家务,只是付出,不求回报,不要看别人的脸色。

  我们要仔细观察自己的心,我们为家人做事的时候,为大众做事的时候,为他人做事的时候,是不是没有要求,不求回报?

  如果有要求,求回报,想得到一些好处,这样统统都是发心不纯正。发心一定要纯正。不求回报地去付出,这才是菩萨的行为,这才叫回向。

  放 下

  放下,真正的放下,不是应付了事,而是用心做事。真正的放下,不是放弃学习,而是放下知见。真正的放下,不是放弃修行,而是放下强行。

  真正的放下,不是放弃万物,而是放下错误。有智慧的放下、真正意义的放下!真正的放下,不是放弃追求,而是放下妄求。

  无 明

  无明是指不知意识心之虚幻,不明白道理,亦即愚痴的别名。我们的世界,如果没有光明,就会一片黑暗。我们人生路上,没有智慧,人生就一片黑暗,这里的黑暗即为无明。“无明”就是我们完全不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

  念 珠

  念珠是念佛、持咒、诵经时用以收摄心意,消除妄念,专注精进的法器,同时又是修行的工具,念佛、持咒存乎一心。

  “静虑离妄念,持珠当心上”。佛珠的数量、构造和质料都只是助道的助缘,不可过于着相和执着:“相由心生,境由心转,心系诸佛,珠可助道”。

  功 德

  功德,功劳和恩德,功是指善行,德是指善心。

  一切众生本体中具有如来的智慧德相,这是本性固有的妙德,叫做“性德”。虽本有性德,但以缠缚在妄想执着之中,性德无法显现,故须依靠自身修持的功德,来扫荡一切尘劳妄想。

  譬如明镜,镜面上盖满了种种污垢,镜光不能显现。镜子竟同废物。但当我们努力去擦除尘垢,一旦功效圆满,尘垢全消,“镜净心明,本来是佛”。

  打 坐

  打坐是一种养生健身法。闭目盘膝而坐,调整气息出入,手放在一定位置上,不想任何事情。打坐既可养身延寿,又可开智增慧。

  打坐也是一种涵养心性,增强意力的途径。打坐的特点是“静”,“久静则滞,久动则疲”。因此,打坐结束后,要活动筋骨,如:打拳、舞剑、踢毽、自我按摩等等,做到“动静结合”。

  逆 境

  不顺利的境遇,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与挫折,也就是人生的低谷。

  人的一生当中,总会有各种各样不幸的遭遇出现,在这个世界上,没有谁是一帆风顺的,但除了经历种种困难,身边美好的画面也从未断过。

  如果我们的一颗心总是被灰暗的尘土所覆盖,干涸了心泉、黯淡了目光、失去了生机、丧失了斗志,那么,我们的人生轨迹又岂能美好?而如果我们能保持一种健康向上的心态,即使我们身外逆境、四面楚歌,也一定会有“山重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那一天。

  加 持

  加持即是转变被加持者的心,也就转变了他们的力量。

  所谓神力的加持,主要在于帮助被加持者安心、安身而度过难关,加强他们的勇气和毅力面对现实,不是叫他躲债、逃债、逃避现实。

  加持最主要是给予加持者一个好的心态和自信心,相信这一切都会顺利。

  罪 业

  《地藏经》上讲得清楚,“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罪业就是起心动念,就是打妄想。

  忏 悔

  忏,忏除过去所犯的过错;悔是后悔,改过自新。

  忏悔是对自己所犯的错误,生起悔过之心,痛改前非,保证永不再造。一个人有缺点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犯了错误,没有悔过之心。忏悔不单是嘴中说,更重要是行动,所谓身口意皆应忏悔。

  涅 槃

  涅槃,是指清凉寂静,恼烦不现,众苦永寂;一般指一种从痛苦中解脱出来的状态。

  涅槃就是来无来相,去无去相,增也没有增相,减也没有减相,也没有什么是跟非,也无所谓的对跟错,简单讲涅槃就是不落入对立,是绝对的智慧,绝对的包容。

  人绝对的包容就无诤,社会绝对的包容就不会战争,国家跟国家绝对的包容就没有争战。那么人民就会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如果一个人懂得涅槃的心,不管他走到那里都是那么的忍辱,那么的平和,那么的安详,包括他晚上睡觉都不作恶梦。

  这是佛弟子要积极追求的就是涅槃的智慧心,菩提心。

  超 度

  超度含义有三:

  一者,令现生中迷妄者、邪见者导归正见,在思想上纠正之、破迷启悟,此为思想之超度;

  二者,另现生中能依正见而起修,因修而得悟,得悟而入涅槃,从而得以解脱,此为现生超度;

  三者,肉体灭后,家眷以虔诚之心请出家人念佛诵经、做佛事等以求亡灵得以归往生净土,此为善后超度也。

  放 生

  放生就是救护那些被擒、被抓、将被宰杀、命在垂危的众生的命,而众生最宝贵的就是自己的生命得以重拾生机,救他们的命!

  将被捕获的鱼、鸟等生类放之于山野或池沼之中,使其不受人宰割、烹食,便称之为“放生”。

  放生主要体现在对生命尊严的维护,体现了佛门广大慈悲的救度精神。

  菩提心

  菩提是觉悟、智慧的意思,学佛要找到佛的根,佛的根是发菩提心。

  只要有一个众生,你不喜欢他、讨厌他、嗔恨他、不想度他,你就没有菩提心。念念想众生,念念想社会,菩提心就现前,念念想自己,菩提心就没了。

  清净心

  一心念佛,一心是清净心。是一种“不迷于万法万相”的境界。

  在工作中、爱情中,放下执著、放下分别、放下妄想,心就清净了。念佛求的是清净心。持戒念佛得清净心,愈念心愈清净,妄念少了,烦恼轻了,智慧自然就长。

  心清净,身一定清净。心是身的主宰,身心清净,外面的环境就清净,境随心转。

  本 性

  人一出生就具备的遗传既有的特性,叫做本性。但是,人的本性染上了虚妄后,本来具有的德行和才能被虚妄盖住了,再也显现不出来了。人的本性就好比一面镜子,本来是光明的,但是染上了尘垢,就会被尘垢所蒙蔽,尘垢就好比镜子的虚妄,当镜子被尘垢蒙蔽之后,就失去了表面的光滑,反射光线的能力,不再光明。

  那么为什么人的本性会染上虚妄呢?其实虚妄本身就存在于人的本性里,就比如金子是与石沙混杂在一起,经过熔炼出来才能成为金子。镜子去掉一分尘垢,就会多一分光明,去掉十分尘垢,就会多十分光明。

  人的本性去掉一分虚妄,即会得到一分的德能(德行和才能)。去掉十分虚妄就会得到十分的德能。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佛教词汇       修行)(五明学佛网:佛教词汇       修行)  

 其它法师:修行者的消息(恒实、恒朝法师)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二、布施圆满愿 ( 

 大寂尼师: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深入修行意义 「解脱道 

 大寂尼师: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深入修行意义 在家居士 

 大寂尼师:礼佛忏悔的修行意义 礼忏问答 

 大寂尼师:礼忏是入道的前方便 (礼佛、忏悔「经忏、拜忏的 

 大寂尼师:菩萨修行次第上册 自序 目录 

 大寂尼师: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广释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下集) 

 大寂尼师: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广释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上集)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