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慧净上人:心念弥陀,身有光明


   日期:2016/7/18 9:5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海昌村民某,有老媪死,附家人言平生事,及阴府报应甚悉,家人环而听之。某在众中忽摄心念佛,媪谓曰:“汝常如此,何患不成佛道。”问何故?曰:“汝心念阿弥陀佛故。”问何以知之?曰:“见汝身有光明故。”

  村民不识一字,瞥尔顾念,尚使鬼敬,况久修者乎?是故念佛功德不可思议。

  (莲池大师《竹窗随笔》)

  这一段是从明朝末年,净土宗的第八位祖师莲池大师所写的一本书,叫作《竹窗随笔》所摘录出来的。

  海昌村就是一个村庄,民某就是这个村庄的老百姓,到底是男众还是女众,是年轻或是年老,并没有说清楚,只说有一个人。这个村中有一个老太婆死了,这个老太婆虽然死了,但依然存在。怎么存在呢?她的神识会附在她的家人身上来讲平生事,讲这个老太婆所知道,而其他人不知道的这一些平生的事情,同时讲阴府报应的事情,而且讲得很详细。

  阴间的报应我们哪能够知道呢?我们还没到阴间去啊!又没有天眼通能够看到阴间的人物跟所做的事情;也没有天耳通能够听到阴间众生所受苦的声音。如果有阴间的人能够回来附身说话,我们就能够了解阴间的事情。有一本《玉历宝钞》就是专门讲阴间事物的。

  “家人环而听之”,家里面的人环绕在四周听她讲平生事,讲阴间的报应。人都是有好奇心的,尤其是我们所不了解,同时却跟我们可能有切身关系的,那我们就更会好奇,同时重视这件事,想去了解,所以家人环而听之。

  “某在众中忽摄心念佛”,那一个人在大众之中,当下突然专心念佛,摄心就是专心。“摄”就像《楞严经》〈念佛圆通章〉所讲的“都摄六根”,“都摄六根”就是摄心的内涵。这里的摄心表示是专心,不妄想杂念,因为他还是跟大家在一起,还是有看到被附身的人,听到被附身时所讲的话,不过内心却很虔诚专心的在念佛。

  这个鬼魂当下就赞叹的说:“汝常如此,何患不成佛道”,你如果能够常常这样的话,不怕不会成佛。对方经这么一问,觉得很讶异,怎么这个鬼魂对我这么样崇高的赞叹?就问她为什么这么说。

  这个鬼魂就说了:“汝心念阿弥陀佛故”,因为你心中念阿弥陀佛的缘故啊!也就是说,只要常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必定成佛。

  “问何以知之?曰:见汝身有光明故”,你怎么知道呢?他就回答:因为我看到你身上有光明。

  其实一切众生都有光明,乃至植物都有光明,只是各不一样。善人有善人的光,恶人有恶人的光,当下起什么样的念头就有什么样的光。同样地,诵经有诵经的光,持咒有持咒的光,念菩萨有菩萨的光,那么他身上的光是什么光啊!是佛光。因为他是念阿弥陀佛才显现出来的光明,如果他不念佛的话,就只有他本身心性的光,当下起心动念的光。

  “村民不识一字”,莲池大师就说,这个村民没有读过书,是一字不识的乡巴佬,表示这个人当然不能读经,不能深入经藏,所以说“不识一字”。

  “瞥尔顾念”,“瞥尔”就是当下、短时间的;“顾念”就是想念、思念、眷念的意思。也就是说,心中专念这句佛号。

  “尚使鬼敬”,尚且能够使这个鬼那样的赞叹、恭敬。

  “况久修者乎”,何况已经念佛很久、很多的人呢?不但是鬼敬而已,天地神明都会来赞叹、恭敬。

  “是故念佛功德不可思议”,念佛有什么样的功德?功德有多大?我们凡夫不可能想像得来,既然不可能想像得来的话,当然也赞叹不出来,也说明不出来。

  这个典故不长,但是对我们念佛人来讲,能启发信心、增长智慧,而主动的念佛。

  念佛所显现的光当然是佛光,那佛光的作用是什么呢?经典上说: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作用就是在摄取不舍念佛众生。“摄”就是摄护、保护──平生保护;“取”就是迎接──临终来迎。

  也就是说,不管男人、女人、老人、小孩,不管出家、在家,有修行、没修行,不管是善人、恶人,不管是深入经藏有学问、有智慧的,或者是不识一字,甚至是愚钝的,乃至是鬼道的众生,或者是畜生道的众生,一概不论。不论身分,不论资格,只要念佛,当下他都有佛光,不只是善人的光明,也不只是天人的光明,不只是菩萨的光明,而是跟佛相感通的光明。

  也不论他信不信、净不净、知不知、求不求──就是说,不管他有信仰或没信仰,有信受这个法门或没信受这个法门,也不管他有没有断除烦恼或降伏烦恼,也不管他心是清净或者污秽,也不管他知不知道念佛必定有光明,也不管他有没有求希望念佛能够有光明,这些都不管,只要念佛,都必定有光明。

  因为念佛是因,光明是果,乃是天性自然,可说不藉勉强,不求自得。这一种天性、自然的道理,若以世间的现象来比喻的话,譬如煮饭,饭必定会熟;烧水,水必定会开;吃饭,必定会饱;喝水必定会解渴;穿衣必定会温暖;打开开关,灯就会亮;坐飞机,就会上升天空;坐轮船,就会到达彼岸。所谓“种豆得豆,种瓜得瓜”,是一种天性自然。

  在世间,我们播下种子,若要获得收成,必须要有一定的时间性;可是念佛而有光明却是当下的、立即的,对人而言是这样,对畜生来说也是这样。譬如鹦鹉鸟只是无心、惯性的随人念佛,它身上也有佛光,虽然我们人看不到,可是鬼,就像那位老人家一样,必定看得到;那鬼都看得到了,何况天神、何况菩萨?更何况具足三明六通的阿弥陀佛,哪能不看到、不听到、不知道呢?

  甚至,中阴身念佛,当下身体、境界也会改变。怎么改变?境界会成为极乐世界的境界,身体会成为极乐世界菩萨的身体。不过,既落入中阴身的话,会主动念佛的机率恐怕比较少,因他若平生已习惯于念佛,将不至于落入中阴身。

  但是,第二十愿有讲“植诸德本”,他生前曾经薰习到这一句弥陀名号,虽然不是一向专称,但毕竟阿赖耶识里面有这句佛号,所以在中阴身转换的过程当中,佛号若浮现的话,当下境界就改变了;境界改变,命运就改变了。所以中阴身念佛当然有佛光。

  佛光跟佛名是一体的,佛名又离不开佛体,而佛的本体充满了无等无伦最上最胜的功德在里面,岂不是一切众生──包括中阴身,念念称名(包含心中念佛)当中都跟阿弥陀佛交融在一起,当下获得阿弥陀佛的摄取而往生!

  我们行住坐卧都能够念佛的话,那行住坐卧都在放光,都与佛同在。念佛有佛光就能够消业障、增福慧,能够逢凶化吉,遇难呈祥,能够保平安获安康;同时我们四周若有怨怼、有冤家债主来讨债,或者是有其他的鬼神,也能够化解冤怼,甚至超度他们到极乐世界。

  论刚提到的那个在大众中念佛的人,他一字不识,却能够当下立即有这么殊胜的功德瑞象,是靠他的智慧吗?不是!靠他的学问吗?不是!靠他的修行吗?也不是!靠他的善、恶吗?也不是!不是靠他自己,完全是这句名号的功德力用,所以不论他是何人,只要他当下念佛,当下光明就显现,表示阿弥陀佛的无量光显现在他的身上。在他还没有念佛的时候,这个老太太的灵魂看不到弥陀的光明,因为弥陀的光明非常非常的微细,是在某一种因缘之下才会显现出来,阿弥陀佛的光明在那里?在这句名号上,所以这一句万德洪名──南无阿弥陀佛也叫“光明名号”,因为这一句名号跟阿弥陀佛无碍的光明是一体的两面,名号是有声音的光明,光明是无声音的名号,两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光明是智慧的显露,所以智慧是体,光明是相,阿弥陀佛的光明跟阿弥陀佛的智慧是一体的,阿弥陀佛的光明智慧显现在念佛人的身上。我们由以上故事说明,可以了解,念佛非常简易方便,而且殊胜的瑞象又是当下立即。

  “三经”或者是“祖论”所讲的教理,理上我们都能够体会,但是如果没有事上的证明,我们的信一般不会很深固,如果以理来显事,以事来证理,这样一般人的信心比较会深入,所以有关念佛感应的事迹,我们要多看,一个专修念佛的人也会喜欢去了解这样的事迹,为什么?因为每一件每一件的事迹都是我们的救主,也就是我们的大悲慈父的不可思议功能的显现。

  有一句话说“念佛无枉费之功”,念一句是一句的功德,念两句是两句的功德,所谓一念有一个无上功德,十念有十个无上功德,百千万亿念有百千万亿的无上功德,真正可说功不唐捐的就是念佛。如果不念佛的话,必定是念妄想杂念,妄想杂念使我们身心污浊、沉重,而念佛不仅不费神,如果摄心念佛,更能使身心轻安。行住坐卧、时处诸缘,只要不动脑筋,都可以念佛,更不用花半毛钱,当然,也不会亏本,可说是一本万利,有百利而无一害。

  《念佛感应录》第一集有一五一则的念佛事迹,大家知道第一则是什么?第一则跟念佛无关,可是可以启发念佛与不念佛的天壤之别。也就是说,念佛天神会来倾听、护卫、恭敬;不念佛念妄想杂念,甚至说是是非非,起情绪烦恼,或者比较计较的话,则是天神离开、恶鬼吐痰,福消业增,引来灾厄。

  念佛与不念佛,善恶立判,罪福分明。五逆十恶,但能念佛,佛也欢喜赞叹地称他为善男子。

  有一句话说:“一日修来一日功,一日不修一日空”,所以应把念佛养成一种习惯,所谓“生活即念佛,念佛即生活”、“念佛生活化,生活念佛化”。

  (讲于〈第十八愿善导释〉(十三)

  《易行品》〈本愿释〉略解(三)开示)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净土宗       慧净上人)(五明学佛网:净土宗       慧净上人)  

 唐思鹏居士:《佛教三字经》新注 净土宗 

 净界法师:圆修和专修--净土宗两大传承 

 宋智明居士:佛教净土法要 第二卷 净土持念法要 净土宗功 

 宋智明居士:佛教净土法要 第二卷 净土持念法要 净土宗行 

 宋智明居士:佛教净土法要 第二卷 净土持念法要 谈谈净土 

 宋智明居士:佛教净土法要 第一卷 净土白毫观修法 第二章 

 温金玉教授:玄中寺在中国净土宗史上地位的再检讨 

 蔡惠明居士:明代的净土宗 

 黄忏华居士:佛教各宗大意—净土宗大意 

 贾题韬居士:密宗与净土宗——学佛的思悟 

 贾题韬居士:修净土宗渐次触及实质 

 明奘法师:禅宗、净土宗、律宗……宗派各不相同,我个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