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太上感应篇浅释:例举居家之恶(六)


   日期:2016/7/7 9:1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六、轻慢先灵,违逆上命。
      先灵,是指父母、祖父以上的先人去世之后的魂灵;若认为人死如灯灭,在他们去世之后,不按礼节下葬,或迟迟拖着不安葬,或在丧期内生活没有节制,肆无忌惮地娱乐吃喝,没有丝毫悲伤与怀念,或祭祀时马马虎虎,内心不真诚,或长时间不去扫墓,对先人没有丝毫怀念与尊敬,甚至经常出言谈论先人的过失、内心对先人怀恨等等,这都是轻慢先灵之举。
      祖先,是每个人的根,对于自己都有莫大的恩德,在他们离世后,平时想到时或到祭祀之日,除了真诚地怀念他们之外,还应该经常为他们念观音菩萨心咒“嗡玛讷巴美吽”,观想他们在观音菩萨的加持下,顺利往生到了极乐世界,应这样来尊敬告慰先灵。事实上,人死后会随着自己生前的所作所为去往六道,如果先灵得不到安慰,在痛苦中生活,自己一生的家庭、事业、健康也会遭受诸多不顺。过去有将自己祖先安葬在风水宝地,后代就兴旺发达的例子,这充分说明,先灵是否得到安乐,对自己现世的生活是有很大影响的。
      梁朝的昭明太子,性情仁慈孝顺,母亲丁妃去世时,不思茶饭,内心悲伤,身体瘦下去很多,梁武帝劝他不要悲伤过度,才开始进食。
      陈杲,到京师做贡生,到神庙祈梦,看自己明年能不能中科举,梦见神说:“你还没有安葬父亲的灵柩,不能中科。”陈杲起先内心不信。但后来果然没有考中,于是返乡安葬完父亲的灵柩后,又参加考试,才登第。
      违逆上命,特指违逆父母的教诲、意愿及吩咐之事。实际上,不违背父母的教诲、意愿及吩咐就是孝,违逆就是不孝。父母含辛茹苦地将我们抚养大,如果对他们不孝,这样的人内心肯定是没有什么感恩与仁慈的。而没有感恩与仁慈的人,无论走到哪儿内心都不会有真正的快乐,而且一生也不会有什么建树。《孝经》上说:“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意思是,一个人在家对父母亲爱恭敬,出门就不会对他人仇恨与傲慢。又说:“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也就是说,用侍奉父母的孝对待上级就是忠诚,用侍奉父母的恭敬对待长辈就是恭顺,一个人内心只要有忠诚、恭顺,就不会没有饭吃。
      《论语》中记载,有一次孟懿子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回答他说:“无违”。“无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对另外一个人樊迟解释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意思是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行孝;他们去世后,要按礼安葬和祭祀,这就是“无违”。
      此外,对于父母吩咐之事,经反复观察,如果确认是对自己和他人都有伤害的恶事,就应好言相劝,不应愚痴地去执行。《孝经》中说“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意思是,一个父亲若有儿子经常提醒他,就不会做下不义之事;所以,父母有不义之事,儿子不可不提醒。当然,在提醒时,要按礼仪去提醒,如《弟子规》中所说:“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七、作为无益,怀挟外心。
      作为无益,是指居家不去积善累德,不去为父母子女的幸福努力,也不去为社会做贡献,而是沉溺在一些没有意义的事情之上,浪费生命。没有意义的事情有两类:一类是吃喝玩乐,一类是愚昧迷信。例如,整天打麻将赌博、看电视、下棋、唱歌跳舞、养鸟或其它宠物等等,这些事情偶尔为之,可能不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但整天将大把大把时间都花在上面,就会玩物丧志,对自己和家人都没有利益。又如,不去正当创业却去搞传销坑人,生病不去医院而只是求神拜鬼,父母无人照顾、孩子不去教育,却去跑这个庙那个庙,做一些根本没有修心内涵的外相之事,信奉邪教邪法等等。上面所说的都是所作无益的例子。
      总之,一个居家之人,如果内心缺乏为家庭成员谋幸福的目标,而只是随着自己的愚昧与喜好,任意作为,这都是不负责任的表现。一个人的心力与精力放在何处,何处就会兴旺发达,这是心灵的规律与奥秘;如果不将心思放在家庭之中,家庭就不会兴旺发达。作为无益,就是“心不在家”所导致的后果。
      怀挟外心,是指背叛家人,内心向着外人。例如,儿子背叛父母,投向父母的敌人;妻子背叛丈夫,与其他男子相好;丈夫背叛妻子,与其他女人相好;弟弟背叛兄长,与兄长的敌人相好;兄长背叛弟弟,与弟弟的敌人相好。
      一个家庭,如果出现以上怀挟外心的不团结之事,基本上意味着这个家庭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分崩离析。一个怀挟外心的人,必定是内心不忠诚的狡诈之人,以不忠诚与狡诈的习气,最后必定会感召无立锥之地的果报。
      明朝越中有一个人,对他妻子感情很深厚,但这个女人却对邻家少年心怀仰慕,时常偷偷看这个少年。虽然与他丈夫共处一室,但内心却心心念念想着那个少年。后来,她丈夫生病去世,丧期未满她就改嫁了。一天夜里,她梦见前夫来对她说:“我死后你改嫁,这一点我不责备你;但我在世时,你却怀挟外心,实乃可恨。”说完就用一铁棒,击打她的背。不久之后,这个女人就吐血而亡。
      八、自咒咒他,偏憎偏爱。
      自咒咒他,是指喜爱与家人或他人争吵并赌咒发誓。例如,现在有人与家人争吵说:“假如我是这样的人,就让我遭雷劈;假如我不是这样的人,就让你遭雷劈。”是就是,不是就不是,为何要说这种自咒咒他的恶语呢?因为发誓赌咒的时候,发誓的“心像”被强烈植入心田,因而具备生果的大力量。如果心里经常被强烈植入“遭雷劈”这样的恶劣心像,最终“遭雷劈”果报就会成熟在自己身上。
      堰典的妻子,与他人私通,又盗窃了邻居家的一条手巾。邻家就辱骂他,他于是自咒咒他地赌咒说:“如果我老婆真的与人私通并偷了你的手巾,就让我被雷劈死;如果没有,就让你被雷劈死。”不久,堰典夫妇都遭雷劈而亡,人们发现堰典胁下有四个字:“痴人保妻”,他妻子胁下也有四个字:“行奸为盗”。
      偏憎偏爱,是指对所有的家人不能平等对待,厌恶其中一个,溺爱其中另外一个。例如,有些父母因重男轻女,对女儿偏憎,而对儿子偏爱;也有父母对儿子偏憎,对女儿偏爱的。又如,有些婆婆,对儿子偏爱,对媳妇偏憎;而有些女子对孩子偏爱,对公婆偏憎。又如,有些男子对妻子偏爱,对父母偏憎;另有一些男子则对父母偏爱,对妻子偏憎。当一个人不能平等爱别人时,此人对他人的爱实际上是自私的,完全是出于自私的动机,以这种自私的爱根本不可能获得善报,而且还会导致家庭的不和谐以及衰败。
  东海徐甲,前妻许氏,生了一个儿子叫铁臼。许氏早亡,徐甲改娶陈氏,陈氏性情凶狠、嫉妒心强烈,时常生起要杀掉前妻之子铁臼的恶念。后来陈氏生了一个儿子,陈氏就起名叫铁杵,因为“杵”可以捣毁“臼”的缘故。陈氏经常殴打铁臼,致使铁臼饥饿受冻而死,当时铁臼只有十六岁。死后十多天,铁臼的鬼魂忽然来家说:“我是铁臼,我母亲到天帝面前伸冤,得到天曹的允许来雪恨,让铁杵病死,与我受苦时一样。” 陈氏想尽方法试图驱鬼,但不能成功。当时铁杵六岁,忽然腹胀体痛,遍身青紫而死。通过这个公案,我们应该知道,平时切莫造作任何恶业,若一不小心作恶,就要立即忏悔;否则,等到恶报成熟时再后悔,已经来不及了,只有亲自感受当初所造恶业的难忍苦报了。摘自《太上感应篇浅释》(明如居士 著)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明如居士       太上感应篇)(五明学佛网:明如居士       太上感应篇)  

 太上感应篇: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净土法门法师:《太上感应篇讲记》(华藏整理版) 

 太上感应篇: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太上感应篇》:知善不为 

 蔡礼旭:我们奉行《太上感应篇》,要给大众信心 

 印光大师极力推荐的《太上感应篇》《集福消灾之道》精简本 

 净土法门法师:《太上感应篇》讲记(华藏整理版) 

 净土法门法师:《太上感应篇》讲记(小本珍贵版)(全) 

 《太上感应篇》原文及白话文 

 太上感应篇(精校版) 

 《太上感应篇图说》09: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读懂古今第一善书《太上感应篇》:祸福无门,惟人自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