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曾国藩祖父积德的故事!


   日期:2016/6/29 14:3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曾国藩,字伯函,号涤生,谥文正。中兴晚清四大名臣之一。担任过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以捍卫孔孟圣道为号召组建湘军与太平军作战。以读书人为骨干的湘军迅速成长,使晚清出现了“中兴”的局面。湘军将领及其幕僚成为当时中国军政的主角。位至总督、巡抚者多人,其他大小文武官员则更多。各地的优秀人才皆投奔曾国藩,还包括如数学家李善兰、中国近代化学的启蒙者徐寿、从耶鲁大学留学归来的近代早期改良主义者容闳等一批进步人才。
       曾国藩祖上原本世代务农。没有显达之人。迁湖南湘乡的曾孟学一支的六世孙出了曾元吉,即曾国藩的太高祖。曾元吉致富,积聚了数千金产业,在衡阳、湘乡等地置有土地、房产,但是同一般家庭一样,曾元吉将田宅家产平均分给了六个儿子。仅留衡阳四十亩田留作养老。以后到曾元吉的儿子、孙子皆如平常。直到曾元吉的后人中出了一个叫曾玉屏的。常常“ 积德累仁”“救难济急 ”。才开始改写了曾家的命运。曾玉屏年少时。喜欢游玩。性情懒惰。大白天还睡大觉。年长的人讥讽他浮薄。将成为败家子。后来曾玉屏觉悟改过。三十五岁开始认真务农。家计也渐渐好起来。
       我在《大界墓表》里面读到曾国藩的祖父自己说过的一些话。从中可以知道曾玉屏以“后世虽贫,礼不可堕;子孙虽愚,家祭不可简”为理由。为了尊重和祭祀祖先。改变以往没有祠宇的状况。主动和宗族的长者商量。发起建立祠堂并每年定时致祭。曾玉屏认为自己很早就没有读书。壮年以为耻。所以喜欢接待读书之人。常愿有学问的宿儒来自己家走访。对有品德的正人君子。尊重敬礼。不敢怠慢。对待乡邻族里“吉则贺,丧则吊,有疾则问,人道之常也,吾必践焉,必躬焉,财不足以及物,吾以力助焉”。邻里争讼的。曾玉屏常出来主持公道。遇到无礼者则厉辞诘责。有时摆酒席请人吃饭。使相争的人“一笑散去”。遇到桥梁道路废坏无人管的。或是孤寡残疾无助的人。曾玉屏都会及时出钱出力。还认为这些事如果要等到富有了以后再去做,“则天下终无可成之事”。这位曾玉屏,号星冈公。是一位有德的长者。正是曾国藩的祖父。也是曾国藩一生最敬服的人之一。我在道光二十一年四月十七日曾国藩给祖父的家书上读到这么一段文字“伏念祖父平日积德累仁,救难济急,孙所知者,已难指数。如廖品一之孤、上莲叔之妻、彭定五之子、福益叔祖之母及小罗巷、樟树堂各庵,皆代为筹画,曲加矜恤。凡他人所束手无策、计无复之者,得祖父善为调停,旋乾转坤,无不立即解危,”可见曾国藩的祖父所做的。不仅仅是对曾姓族人。就是非曾姓的乡邻。也多有救济帮助。而且做了很多善事。所以曾国藩才发出“孙所知者,已难指数”的感慨。也许是积德累仁的缘故。曾玉屏的儿子曾麟书首先打破了其家几百年无秀才的局面。曾麟书首取湘乡曾氏家族中的第一个秀才后,生活在僻居穷乡的曾麟书家族子孙中,由此科名大开,产生了曾国藩、曾广钧两个进士,秀才、贡生、举人更是多达20余人。而曾麟书的五个儿子中。显达扬名者,除曾国藩以外。还有一个曾国荃。曾国荃,字沅甫,号叔纯,他是曾麟书的第四子。因为在族中排行第九,故湘军中人称其为“九帅”。曾受加太子少保,封一等伯爵。历任陕西、山西巡抚,署两广总督。光绪十年署礼部尚书、两江总督兼通商事务大臣。光绪十五年(1889)加太子太保衔。翌年卒于位,谥“忠襄”。
       曾玉屏的积善余庆所致。两位孙子曾国藩和曾国荃皆担任过两江总督。我从初学佛时。师傅就常对我讲“因果之事绝不虚妄。可从现实中去找寻。若不信因果。则佛也不须学”。后来因为常凭读史以观察古今。所以深信因果报应之事。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行善       积德)(五明学佛网:行善       积德)  

 法界法师:《金刚经》释义 第二十三品、净心行善分 

 仁焕法师:断恶行善念佛才有用 

 仁焕法师:行善积德之微妙 

 衍慈法师:护生行善 

 大安法师:《西方确指》不念获罪无量、守此四法、终身及行善 

 卢志丹居士:行善改苦命,好命是修来的 

 药师山·紫虚居士:发爱心行善与佛教不能画等号 

 蔡礼旭老师:行善要敬重尊长 

 蔡礼旭老师:行善要爱敬存心 

 蔡礼旭老师:未论行善先须改过 

 只有做对了这件事,行善才有功德,可惜许多人却都不懂得 

 蔡礼旭老师:行善的次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