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太上感应篇浅释:例举居家之恶(一)


   日期:2016/6/28 9:1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太上感应篇》接下来例举了八组居家之恶,原文是这样的:“嗜酒悖乱,骨肉忿争;男不忠良,女不柔顺;不和其室,不敬其夫;每好矜夸,当行妒忌;无行于妻子,失礼于舅姑;轻慢先灵,违逆上命;作为无益,怀挟外心;自咒咒他,偏憎偏爱。”
      所谓居家之恶,就是在家庭中所犯下的恶业。这些恶业直接是对家人造下的,因而会导致家庭的痛苦与不和谐。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孩童幸福成长的摇篮,是父母安享天伦之处,是夫妻共创未来的平台,是兄弟姐妹友爱的场所,在一个家庭中如果有人怀着私心,对家庭其他成员作恶危害,则将导致整个家庭成员的痛苦,所以罪业尤其深重。下面我们一一观察这八组居家所犯的恶业。
      一、嗜酒悖乱,骨肉忿争。
      嗜酒,就是喜欢喝酒;悖,就是违背常理;乱,就是不守规矩;因为喝醉酒而导致自己做出违背常理、不守规矩之事,叫嗜酒悖乱。骨肉,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忿,即忿怒;争,即争吵;父母与子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相互忿怒地争吵,叫骨肉忿争。
      嗜酒而丧德败行,导致家庭破败的事例不在少数,所以要想有一个幸福的家庭,首先不能染上嗜酒的恶习。《大智度论》宣说了嗜酒的三十三种过失:1、使自心失控;2、耗尽财物;3、使自己身染众病;4、造成很多争斗;5、醉酒后裸露赤脚,如同牛马;6、醉酒后手舞足蹈地骂人,被人所憎恶;7、导致应得到的财物得不到;8、导致已得到的财富失去;9、酒醉后会将隐私之事和盘托出,醒后又追悔莫及;10、醉酒后有很多失态,醒后惭愧;11、身体精力都会趋于衰弱;12、面色衰败;13、心志迷惑;14、智慧受蒙蔽;15、不知敬父母;16、不知敬鬼神;17、不知畏人言;18、不知畏王法;19、和酒肉朋友聚会酗酒造恶;20、疏远贤善之人;21、无惭愧心;22、易暴怒;23、面对父母兄弟姐妹翻脸不认人;24、酒后会纵欲无度;25、遭到正派人的舍弃;26、内心会天不怕地不怕,无畏惧之心;27、把白天当黑夜长睡不醒;28、事业全部荒废;28、臭名远扬;29、弃舍善法;30、远离涅槃;31、种下来世痴狂的恶业;32、去世之后堕于三恶道;33、若得为人,心恒狂乱,一切外物资具,悉皆败坏。居家嗜酒,有如此多的罪过,智者应当毫不犹豫地舍弃。
      秦浩,字千顷,聪明盖世无双,读书过目不忘,能诗善画,才华横溢,人都以为他将来能大有作为。不料他却嗜酒如命,视父母妻子情淡如水,甚至不惜典当衣物来换钱喝酒,且饮无不醉,醉了必发酒疯。父亲不把他当儿子,兄长也不认他为弟弟,亲戚朋友视之为洪水猛兽,避之唯恐不及,与他相交的不是挑夫牧童,就是市井无赖。父兄见其人品卑劣,都把他赶出去,不愿和他住在一起。他在外面以茅屋三间为居室,冬不挡风,夏不遮雨,困苦憔悴,日甚一日。一次全家已饿两天,妻子向她姐姐借了五百文钱,秦浩居然拿四百五十文买酒,只用五十文买米,畅饮了一夜。酒后又耍酒疯,把已经解衣就寝的妻子从破被子里拽出来,扔到了河里,妻子大呼救命,四邻惊起,看到其妻赤身露体,不便上前相救,只好把女眷们叫出来去救,被救起时已被淹了个半死。第二天,他岳父呈请学师教训了他三十棍,人人都为他感到羞耻,他却毫无忏愧心。邻家有个姑娘叫秀姑,有几分姿色,他乘夜越墙而入,想图谋不轨,被秀姑家人擒获送官,剥去衣服,重枷监禁。关押期间,他还令他妻子每日给他送喝酒的钱,妻子拿不出钱供给,怕他被放回家后又来凌辱自己,干脆就自杀了。秦浩被放出来后,无人理睬,四处流浪,数年不归。后来他在邻近乡村私塾教书,与一个村妇私通,酒醉后熟睡,被该村妇的丈夫杀死。父兄恨他不成器,对他的死置之不理。贪酒竟然使人能够堕落到这种地步,真是可怜!所以,所有贪酒的人应该以此人为鉴,戒除贪酒之恶习。
      造成家庭骨肉忿争的原因主要是认为自己对、别人错,对不同意见缺乏包容与忍耐。如果觉得自己的想法以及所作所为是对的,家人的想法与所作所为是错的,理所当然就觉得家人要服从自己。他们坚持自己的主张,觉得家人以错误的想法或言行阻碍了自己,所以内心就要忿怒地指责与争吵。《格言联璧》中说:“见人不是,万恶之门;见己不是,万善之根。”古语说:“小人无错,君子常过。”所以,要想骨肉不忿争,需常思己过,即便家人错了,也要包容。
      有个公案是这样说的:某村有两户人家,东边王姓人家经常吵架,可谓骨肉忿争,全家人都生活得很痛苦;西边李姓人家,一团和气,家里人人笑容满面,全家人都很幸福。有一天,王姓人家的家长实在忍受不了家庭成员间的争吵,就前往李姓人家请教。王姓家长问:“你们家为何能彼此一团和气呢?”李姓家长回答说:“因为我们常做错事。”王姓家长正感疑惑,忽见李家的媳妇匆匆由外回来,走进大厅时不慎跌了一跤,正在拖地的婆婆立刻跑了过去,扶起她说:“都是我的错,把地擦得太湿了。”站在大门口的儿子,也跟着进来充满歉意地说:“都是我的错,没告诉你大厅正在擦地,害你跌倒。”被扶起的媳妇则愧疚自责地说:“不!不!都是我的错,我自己太不小心了。”前来请教的王姓家长看了这一幕,立即明白了李姓家长的回答了。如果拖地的婆婆责怪跌倒的媳妇:“怎么走路不长眼睛,真是活该!”其他家人若不理会跌倒媳妇的感受而哈哈大笑,那么李家还会有温馨和谐的家庭气氛吗?
      争吵的人心中有个错误的观点,认为争吵可以解决问题,可以让别人服从自己,这其实是一个极其错误的邪见。实际上,争吵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使得本来可以解决的问题变得无解,本来只是一件简单的小事却变成难以解决的大事。更可怕的是,争吵会迅速减损家庭成员间彼此的亲情,增加彼此的怨恨。怨恨积聚在心中,就像服下了毒药一般,让人感到整个灵魂都不对劲。所以,只有那些极其愚痴的人,才会在家庭成员之间用争吵的方式来证明自己是对的。痛苦的争吵,争到的是一文不值的“理”,甚至连“理”也争不到,可是输掉的却是自己一生的幸福,还有一家人一生的幸福。相反,即便承认自己错了,给对方让个路,顺从一下对方,又能怎样呢?一个人连家人都不愿顺从,肯定不是一个善良的人。所以,家庭不是讲谁对谁错之“小理”的地方,是讲和谐忍让之“大理”的地方。在一个家庭中,彼此的相互敬重和谐,是超过一切是非对错的“硬道理”。
      如今的社会,人们的道德水平已经极度恶化,恶化到像过去“父母、多个兄弟、孙子孙女”式的三代同堂家庭很难存在了。即便是夫妻两人组成的最小单元的家庭,也常是“战火不断”,相互忿争,女指责男对自己缺乏关心体贴,男指责女不做家务事,只会享乐。家庭幸福最大的杀手可能就是彼此之间的忿怒争吵了。所以,即便是夫妻组成的最小家庭,也要多找自己的过失,不找对方的过失,即便发现了对方的过失,也要生包容之心。
      明朝浦江郑濂家有一千多口人,二百年来家族人丁兴旺,号称“天下第一家”。明太祖即位后,召郑濂进京,马皇后对太祖说:“此人能够治理一千多口的家庭,绝非庸凡之辈,您可以多与他交流,他的齐家之道对您的治国没准会有帮助。”于是太祖问郑濂:“你是用什么方法,使亲族和睦相处的呢?”郑濂回答说:“没有别的方法,就只是不听老婆的话而已。”太祖听了会意地哈哈大笑。当时正好有人进献香梨,为了试探郑濂的治家之道,太祖就故意赐给郑濂两枚,让他带回家,并令人暗暗跟踪,看他怎样处理,让全家人彼此不因这两个香梨而闹矛盾。郑濂双手把梨举在头上走出了皇宫,回家之后,召集族人,向皇宫所在方向叩首谢恩,并用两大缸水,把香梨打碎放入缸内,每人分一口缸水。这样一来,全族人每人都吃到太祖所赐的香梨了。太祖听了郑濂处理这两个香梨的方法之后,对他的治家之术大加赞叹,亲笔写下“孝义家”三个大字送给他。

      摘自《太上感应篇浅释》(明如居士 著)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明如居士       太上感应)(五明学佛网:明如居士       太上感应)  

 太上感应篇: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净土法门法师:《太上感应篇讲记》(华藏整理版) 

 太上感应篇: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太上感应篇》:知善不为 

 蔡礼旭:我们奉行《太上感应篇》,要给大众信心 

 印光大师极力推荐的《太上感应篇》《集福消灾之道》精简本 

 净土法门法师:《太上感应篇》讲记(华藏整理版) 

 净土法门法师:《太上感应篇》讲记(小本珍贵版)(全) 

 《太上感应篇》原文及白话文 

 太上感应篇(精校版) 

 《太上感应篇图说》09: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读懂古今第一善书《太上感应篇》:祸福无门,惟人自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