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南怀瑾:《圆觉经》略说


   日期:2016/6/20 12:1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圆觉经是可以彻底解决人生痛苦烦恼的经典,是指引如何修行成佛的经典。本书的讲解,深入浅出,初学易懂,且明白指出如何明心见性,以及修行过程中的诸多问题。有心习禅或参研佛法者,不可不读!

  原版说明

  本书南怀瑾教授于1983年,在台北十方丛林书院讲述“圆觉经”的记录,由古国治同学负责整理校对。在未完稿前,曾陆续在“十方”杂志连载,获得广大读者们的热烈回响,纷纷要求尽早出书。如今,这本书终于完成,我们希望对于海内外的学佛人士有些助益。

  佛称我们的世界为婆娑世界,意谓缺憾不完美,是充满着痛苦的。所以,许许多多的人想从佛教或佛学中,求得心灵上的慰籍,或寻求解脱痛苦的方法。看到这样的现象,我们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喜的是人们终于接触到了难得难闻的佛法,好不容易在茫茫苦海中找到了慈航;忧的是人们对于佛法不知如何下手。有的认为佛经艰深难懂而不敢阅读,有的唯(惟)恐走火入魔而不敢修行,即使修行亦抓不住要点,有的则到处听经听演讲求秘诀求灌顶,对于真正的佛法却未能得利,这真如释迦牟尼佛说:至可怜悯者众生。

  圆觉经是了义经,这是可以彻底解决人生痛苦烦恼的经典,这是指引如何修行成佛的经典,而且经文文字优美,读来真是一大享受。这部经透过南怀瑾教授深入浅出的讲解,对初学者而言,浅显易懂,没有文字上的障碍,可作为学佛之入门;对于有心习禅或参研佛法者而言,书中有多处如何明心见性的明白指示;至于修行上的诸多问题,如修止、修观、修禅那,亦作了原则性重点的提示。所以,无论是顿悟或渐修,在见地、修证及行愿上,均详细举例说明。然而,站在南怀瑾教授的立场而言,对于此部大经,还只是略说而已。

  最后,我们忠心期待读者透过这本书能够获得正知正见,解脱烦恼无挂碍;能够经过闻思修慧,依教奉行入觉海;即便不能,至少能够管窥佛法之大概。如此则不负释迦牟尼佛当年说法之初衷,不负十二位圆觉大菩萨之悲愿矣!

  缘起

  1. 三十年前的一段往事

  2.大经之真伪

  3.释佛陀多罗传

  4.佛经翻译在中国

  5.憨山大师注解圆觉经

  6. 圆觉经的十二位菩萨

  1. 三十年前的一段往事

  今天是我第一次讲“圆觉经”,在讲“圆觉经”之前,首先跟诸位提一下,有关这本经在台湾第一次印行的故事。

  事隔三十多年了,1948年,我首次从南京来到台湾,当时带了很多佛像、佛经,打算碰到合适的朋友就送,让佛经留在台湾。结果,到台湾一句话都听不懂,在基隆的旅馆住了三个月之后,又把佛经带回去了。

  1949年2月底,又到了台湾,也同样在皮箱里,放了些佛经。直到1949年底,从各路来台的人很多,尤其是从四川重庆、西康来的老朋友,都来到我那在基隆的“招待所”。那时侯,我家每餐吃饭席开六桌,我内人及煮饭的,都累得受不了;晚上睡觉时,在日本式的榻榻米房间里,到处睡的都是人。

  那个时候我到街上逛,看见书店里摆着的,都是一些日文书,找不到几本中文书,好的四书买不到,佛经则更谈不上。

  我的一位老同学朱镜宙先生,也来到了台湾,也住在我家。有一天他告诉我,有一件大事要做。我说什么事?他说不得了,台湾连一本佛经也没有。我说岂止没有佛经,连普通书都缺乏。他说我们要做一件功德,办个印经处。我说好呀!你去搞!你去搞!因为他是章太炎的女婿,做过财政厅长、银行董事长,地位高,名气大,做了很多事。

  过了一个多月,有一天他愁眉苦脸回来,告诉我说,台湾印经处搞不起来。我问为什么?他说钱不够。我心里想,你老哥身边的黄金拿几条出来,不就成了吗?但是,此话不能讲,虽然是老同学,人到了某个阶段,不能随便开玩笑。我顺手把抽屉一拉,将里面所有的钞票抓出来,对他说都给你够不够?他赶紧数,大概是二千多吧!我忘了,那时黄金一两是二百二十元。数完,他高兴得把手举起来说,够了!够了!阿弥陀佛!菩萨保佑!台湾印经处这下开成了!

  我说,好了,你赶紧到台北去办吧!我再问:你第一部印什么经?他说唉呀!这又难了,佛经不晓得到哪里找?我说你等着、等着!送官送到县,送佛送上天,我的皮箱里还有几本佛经。一翻!“圆觉经”,好不好?好,就印圆觉经。

  以上是三十年前的一段往事。所以,今天我手里拿着“圆觉经”无限感慨,天下事之因缘多奇妙,想不到三十年后在此讲“圆觉经”。

  2. 大经之真伪

  我平常不太喜欢讲“圆觉经”,为什么呢?这真是一本大经,太大了。若分科判教的话,则归入最大的华严宗,华严宗是中国唐代以后新兴的佛教宗派。其根本经典“华严经”的内容包罗万象,是佛教的大宝库,所谓“不读华严,不知佛家之富贵”。“华严经”的重点是讲“一真法界”,处处皆是佛,一切众生人人皆是佛,“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的确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法门,真是太大、太直截了。所以,我平常很少讲“华严经”及“圆觉经”。

  再说,所有的佛经,乃至所有发宗教,看人生都是悲观的,认为人生是痛苦的,要求解脱;都认为这个世界是缺陷的。,悲惨的。唯有“华严经”所讲的,认为这个世界无所谓缺陷,即使是缺陷,也是美的;这个世界是至真、至善、至美;是一真法界,万法自如,处处成佛,时时成道。这也就是所谓的华严境界。

  “圆觉经”讲的是一乘圆教,没有所谓大乘、小乘之分,只有“见性成佛”,而且是无所偏的圆教。

  但是,清末民初很多学者,认为这本“圆觉经”是伪经,因为当时的学术注重考据,疑古之风盛行。中国的学术思想,在近三百年来,偏重于考据实证之学,这是因为清朝的知识分子,看到明代讲理学谈心性,最后把国家都亡掉了,所谓“平时静坐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修养好有什么用?所以,满清以后之学风,转为重实践及考据。到了清末,受到西洋文化的影响,疑古之风盛行。当时梁启超等说“圆觉经”、“楞严经”、“大乘起信论”是伪经。他认为这是后代的得道高僧所伪造,不过,假亦假的好。妙的是佛经里文字最美的便是这二经一论。

  “圆觉经”是否就如梁氏等所说,是后代大禅师所伪造?不见得。我可以说这的确是真正的佛法。“圆觉经”与“楞严经”,应该说是佛教的无上密部,只因为“圆觉经”、“楞严经”的文字实在太美了,而一般佛经的文字没有那么美,所以有些学者认为是伪经。

  下面我们来看翻译这本经的佛陀多罗的传记。

  3. 释佛陀多罗传

  宋高僧传卷第二记载:释佛陀多罗,华言觉救,北天竺罽(JI4:用毛做成的毡子一类的东西。)宾人也。(注:唐称迦湿弥罗,今新疆西南部克什米尔地区,盛产绵羊。)来多罗英,誓化支那,止洛阳白马寺,译出大方广圆觉了义经。此经近译,不委何年?且隆道为怀,务甄(ZHEN1:审查)作妄,但真诠(QUAN2:事物的理。)不谬,岂假具知年月耶?救之形迹,莫究其终。大和中圭峰密公著疏,判解经本一卷,或分二卷成部,续又为钞,演畅幽邃,今东京太原三蜀盛行讲焉。

  佛祖统记卷三十九:唐高宗永徽六年(西元六五五年)罽宾国佛陀多罗,于白马寺译大方广圆觉修罗了义经一卷。

  佛陀多罗中文的意思是觉悟救世,他是北印度罽宾人。罽宾是国名,唐朝称为迦湿弥罗,在新疆的西南边,现代称为克什米尔,当地盛产绵羊。佛陀多罗带来梵文佛经,(古代印度人,把佛经写在多罗树叶上,称为多罗荚。)发愿将佛经弘扬到中国来,他到了洛阳白马寺,在那里翻译出“大方广圆觉了义经”。至于来了多久才通晓中文,以及哪些人帮助翻译,那无从考据,所以后人怀疑是伪经。

  近代指称这部经是唐朝翻译过来,但是,不晓得何年翻译出来的,由此可见,此经自古就有人开始怀疑了。但“隆道为怀,务甄作妄”,为了宏扬佛法,我们务必仔细甄别此经是否有错误之处。但是研究的结果,不须怀疑,此经所阐释真如的道理,一点也不偏差,“真诠不谬”。既然是真正的佛法,那又何必一定要确知何年何月所翻译的呢?站在护法的立场,只要此经大义无误,不须过于在考据上钻牛角尖。佛陀多罗这位高僧,最后何时离开中国,到哪里去了,都没有资料可查考。

  唐代太和年间,禅宗的圭峰宗密禅师,将“圆觉经”加以整理注疏,著成判解经本一卷,或分为二卷成为一部书。圭峰禅师后来又继续著述,阐扬“圆觉经”深奥的道理。宋代时,东京汴(BIAN4:河南开封市的别称)梁、山西太原、四川三蜀一带,都盛行讲“圆觉经”。

  另外根据“佛祖统记卷三十九”的记载,唐高宗永徽六年,即西元六五五年,罽宾国的佛陀多罗,在白马寺释译了“圆觉经”一卷。

  4. 佛经翻译在中国

  在此,顺便向各位大略提一下,佛经在中国翻译的慎重情形。

  诸位都知道在中国历史上,翻译佛经很有名的一位外国和尚,就是鸠摩罗什法师。在南北朝时代,秦王苻坚为了请鸠摩罗什到中国来,派出了二十万大兵,消灭了两个国家。在世界人类文化史上,只有中国才会有这种事,为了请一位学者,一位出家法师,居然派出二十万大军去接护,中国文化就有如此气派。

  派去接鸠摩罗什的大将姓吕,接到了新疆,准备进入国境时,听到秦王苻坚已经失败,他遂在甘肃自立为王,称为西凉。鸠摩罗什在西凉待了好几年,等到西凉亡了,才进入中国长安。

  鸠摩罗什到达长安以前,与中国军队相处了许多年,所以,他的中文已有了根基。再加上皇帝对他的供养与器重,他的中文当然好。而且,当翻译佛经时,参加的人很多,不是他一个人。方法是由他讲一句,其他人讨论再讨论,字字斟酌,往往为了一个字,讨论了几个月,才确定一句佛经。

  再说唐代玄奘法师的译经院里,拥有三千人之多,包括在家、出家,集合了全国有智慧、有学识的人才,而且还包括了基督教的传教士。玄奘法师甚至将祆(XIAN1:拜火教,波斯人琐罗亚斯特所创立,崇拜火,南北朝时传入我国)教的经典也翻译了,有一部摩尼竺天经,不是佛经,那是祆教的经典。玄奘法师还不只如此,他把中国的老子、庄子翻译成梵文,送到印度去,可惜现在找不到了,因为印度人不知文化之贵重。不过,现代的中国人,也已不像以前那么重视文化了,这也是中国文化的悲哀!

  5.憨山大师注解圆觉经

  各位手上拿的“圆觉经直解”,是明末四大老莲池、藕益、紫柏、憨山之中的憨山大师所著。憨山是他的号,法名德清,道德文章好得很,“梦游集”是他一生之著作。另有“憨山大师年谱”希望大家详加研读,尤其是出家的同学们更应细读,看人家如何读书,如何出家,如何修行,如何修道。

  憨山的母亲很了不起,对儿子读书督课甚严。他年纪小被母亲逼得紧,便问母亲为什么读书,母亲说:“考功名做官呀!他问:做什么官?怎么做?母答:从小做起,最高可到宰相。又问:做了宰相,然后如何呢?母亲答说:最后就是罢官(退休免职的意思)。他说:那有什么意思?一生辛苦,到后头罢了,做他何用?有没有可以不罢的?母亲亦觉得此儿思想特殊,就告诉他说:那你当和尚好了,行遍天下,自由自在,努力修行的话,还可以成佛做祖。他一听,好!做这个好!所以,十二岁的时候,他妈妈就把他送到庙里。

  他的祖师亦了不起,看这个小孩骨气不凡,为他请了许多名师,教他读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历史、诗、词、古文等等。他的祖师一直培养他,并没有马上要他出家,而且要入世或出世,随他自己的意思。到了十九岁,他才要求祖师为他披剃。各位看看古人的胸襟气派,不像现在,一进庙里就把你的头剃得光光的。

  他的一生,对国家的政治、社会、宗教等各方面,贡献都非常之大。他后来当了国师,连明朝的皇太后都归依他,万历皇帝没有儿子,皇太后急死了,皇帝没有儿子很严重,请憨山主持法会代帝求子,恰巧生了儿子。皇太后对他倍加尊重,同时也因此而涉及到官廷政治,曾经被贬到广州地区。在那里,他复兴了曹溪六祖的道场,岭南的佛法也因他而弘扬开来。

  以上是对“圆觉经”的译者佛陀多罗,及注者憨山大师,所作概略的介绍。至于此经题目“大方广圆觉修罗了义经”,暂时不讲,等全经讲完之后,再回过来解释。现在我们看经文:

  【如是我闻,一时。】

  如是就是这样。我闻,我听到。一时,某个时候。这是佛弟子当年集结佛经时,记性第一的阿难,将释迦牟尼佛所说过的话,凭着记忆原原本本地重讲一遍。为了征信于在场五百位已得神通的大阿罗汉们,每一部佛经,开头都是“如是我闻”,表示是我阿难听到佛这么说的,并不是阿难自己随便说的。“一时”的道理以前我已说过很多,此处不赘。

  【婆伽婆。】

  婆伽婆,梵音,亦名婆伽梵,是佛之果号。翻译佛经时,从来不翻,而只是音译,因为没有相等的字义。英文则叫作BUDDHA

  婆伽婆这个名称包含六个意义:

  一、自在:证了道,成了佛,一切自在。假如一身都是病,痛苦不堪,烦恼多多,这样就不自在了。

  二、炽盛:功德炽盛,智慧炽盛。般若经上说菩萨之功德如孔雀食毒。孔雀鸟吃了蜈蚣、毒蛇等百毒后,不但不死,羽毛反而更艳丽更漂亮。大菩萨对于世间法、出世间法、魔法、外道等一切法门悉皆深入,而且愈深入,般若智慧愈广大。所以,大般若经上亦说诸菩萨之智慧如大火炬,无论好的如黄金、白银、金刚钻、坏的如臭袜子、烂东西等等,丢进大火里,全被烧得精光,化为火焰光明。

  三、端严:端正而庄严,无量相好。举足投足,任何动作都中规中矩,令人钦敬。

  四、名称:名称普闻,天上天下,无所不知,因为佛是人天之师。

  五、吉祥:大吉利,大吉祥。成佛是真正的大吉大利大吉祥,不是世间普通的吉祥。

  六、尊贵:佛称世尊,此“世”不只是指人世间,还包括物质世界、众生世界,乃至佛菩萨世界,所谓“天上天下”,惟(唯)我独尊”

  婆伽婆有此六种意识(意义),只称大自在或世尊,均不恰当。因此,一真法界的“圆觉经”,翻译时为避免以偏概全,“婆伽婆”只好译音不译义。

  【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来光严住持。】

  “神通大光明藏”是自性境界、大光明定境界。真正证了道,自然进入此大光明定中,同时也得大神通成就。此神通不是变幻魔术,而是大智慧大般若。此神通更不是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宿命通,因为这五通是小神通,鬼神都有。另外第六通--漏尽通,鬼神所无,唯有大阿罗汉才有。佛当然六通具足,然而此六通尚非佛境界,佛之大神通比此六通更为广大。

  大光明藏是人人具足的自心本性,亦是第八阿赖耶识转成大圆镜智的大光明境界。此光是常寂光,无相之光,永远清净。

  三昧正受,三昧是梵音,三味就是正受。正受是真正得大定,正定的境界。禅静入定有八万四千不同的境界,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亦是八万四千境界中的一种。但是,唯有大彻大悟成佛以后,才有此三味正定。也就是说,一切凡夫将第八阿赖耶识转成大圆镜智之后,才进入正受三昧的境界。

  一切如来光严住持,并非一两个佛有如此境界,任何一个佛成就以后,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有此境界。任何一个凡夫众生,自己本身本来就具备这个境界,只是没有悟道,没有证道。只要证了道,一定进入此神通大光明藏三味正受。所谓佛佛道同,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光严是光明庄严,住持是永恒不变保持,住持正法,亦谓护持正法。除非悟了道,才有资格称住持,称护法。后来禅宗丛林中,也尊称寺庙之大方丈为“住持”

  【是诸众生清净觉地。】

  以上所说是佛之境界,但是,假如众生一念清净,也一样可以进入此神通大光明庄严境界中。此境界人人具足,本来就有。不只是人,就连猫、狗、牛、老鼠乃至小小细菌等一切众生,本身都有此境界。

  而一般众生为什么不能达到此清净光明境界呢?因为住在无明黑暗中,不能自悟自性,不能清净,自性光明被障碍了。被什么所障碍呢?因为一世众生昼夜始终沉没在“散乱”与“昏沉”两个境界中。我们一天到晚胡思乱想,都在散乱中,所谓散乱包括善念、恶念、无记(不善不恶),普通谓之妄想。不散乱的时候便落入昏沉,晚上睡觉是大昏沉,大瞌睡是细昏沉。人生就在此两个境界中,不是散乱,就是昏沉;不是昏沉,就是散乱。散乱与昏沉合起来谓之妄念。有此妄念,所以不能清净,自性光明就被障碍了。

  为什么要禅坐、念佛、念咒、观想?就是要做到既不散乱又不昏沉。不散乱又不昏沉就是戒,心中没有善念,没有恶念,也没有无记,一片天真,这是持戒,也就是定;因为没有散乱没有昏沉,也就是慧,因为就在清净般若智慧觉地之中。那么,又如何能达到此清净觉地呢?

  【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十方,不二随顺,于不二境现诸净土。】

  若能把握住这段经文,“圆觉经”不需要讲,已经讲完了,再讲就是多余,再讲就是第二义。以下我们姑且作多余的讨论。

  严格来说,学佛禅坐之真正目的,乃在于求得身心寂灭,而不是为了头疼、肾脏病等各种病痛,或是除去烦恼,逃避现实等等。一般人学佛打坐都是“垂老投僧,临死抱佛”的心理,不然就是像做生意贪求好处。

  那么,身心如何寂灭呢?现代人不要说寂灭,得止就很难了,平时我们的心不在散乱就在昏沉中,念佛愈念愈烦,打坐愈坐愈乱,如何寂静得了?注意!不只是“心”要寂灭,灭掉一切烦恼,灭掉一切妄想,“身”也要寂灭。心寂灭还可以想象,“身”如何寂灭得了?这个肉身之躯处处给我们障碍,你念佛可以三天三夜一心不乱,可是你三天不吃东西,便饿得受不了,而且打起坐来,不是这里痛,就是那里痛,不能安详,此身如何寂灭?

  要达到清净觉地,必须做到“身”“心”寂灭,才可以进入自心本性的清净觉地,才可以了解到,我们的自心本来在神通大光明藏中,也就找到自己的自心本性了。不只是心要寂灭,身也要寂灭。纵然你修到心能寂灭,但是身未必能够如此。所以,我近年要各位遵照释迦牟尼佛的指示,赶紧修不净观--白骨观。必须走这条路,“身”才能得寂灭。否则,无论什么气脉、明点,单身法、双身法都没有用。因为末世的众生业力重,哪有可能修成这些法门?非修不净观、白骨观不可,千万注意。

  【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十方,不二随顺,于不二境现诸净土。】

  若能把握住这段经文,“圆觉经”不需要讲,已经讲完了,再讲就是多余,再讲就是第二义。以下我们姑且作多余的讨论。

  严格来说,学佛禅坐之真正目的,乃在于求得身心寂灭,而不是为了头疼、肾脏病等各种病痛,或是除去烦恼,逃避现实等等。一般人学佛打坐都是“垂老投僧,临死抱佛”的心理,不然就是像做生意贪求好处。

  那么,身心如何寂灭呢?现代人不要说寂灭,得止就很难了,平时我们的心不在散乱就在昏沉中,念佛愈念愈烦,打坐愈坐愈乱,如何寂静得了?注意!不只是“心”要寂灭,灭掉一切烦恼,灭掉一切妄想,“身”也要寂灭。心寂灭还可以想象,“身”如何寂灭得了?这个肉身之躯处处给我们障碍,你念佛可以三天三夜一心不乱,可是你三天不吃东西,便饿得受不了,而且打起坐来,不是这里痛,就是那里痛,不能安详,此身如何寂灭?

  要达到清净觉地,必须做到“身”“心”寂灭,才可以进入自心本性的清净觉地,才可以了解到,我们的自心本来在神通大光明藏中,也就找到自己的自心本性了。不只是心要寂灭,身也要寂灭。纵然你修到心能寂灭,但是身未必能够如此。所以,我近年要各位遵照释迦牟尼佛的指示,赶紧修不净观--白骨观。必须走这条路,“身”才能得寂灭。否则,无论什么气脉、明点,单身法、双身法都没有用。因为末世的众生业力重,哪有可能修成这些法门?非修不净观、白骨观不可,千万注意。

  平等本际,修持达到身心寂灭以后,更进一步就是平等本际。西方希腊哲学亦提倡政治人权之平等,释迦牟尼佛则更彻底提出一切众生平等,不管你有地位没地位,有钱没钱,受教育没受教育,四肢五官健全不健全,都一律平等。连狗呀!猫呀!牛呀!猪呀!也都和人一样平等。甚至连诸佛菩萨也一律平等,如文殊师利菩萨及观世音菩萨早就成佛了,仍现菩萨相度众生。文殊师利菩萨是七佛之师,早远劫前即已成佛,他的徒弟当教主,他化身为菩萨,辅助徒弟教化众生。无论是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只要达到身心寂灭,清净觉地,一念圆觉以后,都一律平等。没有说过去佛比我早在几千亿劫前成佛,我现在成佛,功夫不及他吧!没有这回事,只要你悟了道,与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一律平等,这是形而上道体的平等。什么是本际?此际不是国际,不是人际,这是一切众生自性根本,一切佛法根本,“本”是形而上的道体,任何三世诸佛与一切六道众生在形而上的道体上,是完全平等没有差别的。

  修持做到了身心寂灭以后,才能达到平等本际。到了平等本际,自然是圆满十方。在诸佛菩萨自性平等本际里,没有一处不清净,没有一处不圆满。圆满就是没有缺陷,没有渗漏,不生不灭,不增不灭,不垢不净。充满十方,无所不在。东西南北上下谓之十方,充满整个空间,超乎空间,不是局限于某一方隅(YU2:角落)不是固定于某一处所。

  “不二随顺”,不二就是唯一,一真法界,也既是圆觉境界,干净处有佛,不净处有佛,不净处有佛;天堂有佛,地狱有佛;善人心中有佛,恶人心中有佛,一切众生性平等,此谓不二法门。出世是圆觉,入世亦是圆觉;成佛是圆觉,众生亦是圆觉,无处不圆觉。

  “于不二境现诸净土”,到此不二境界,自然就是净土。既不散乱,亦不昏沉,一念清净,真正净土现前。

  6. 圆觉经的十二位菩萨

  【与大菩萨摩诃萨十万人俱,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辨音菩萨,净诸业障菩萨,普觉菩萨,圆觉菩萨,贤善首菩萨等而为上首,与诸眷属皆入三昧,同住如来平等法会。】

  这部经是大经,佛说此经时,与十万个大菩萨在一起,此十万大菩萨不一一列举,在此仅举出十二位菩萨名号,“圆觉经”是释迦牟尼佛答复此十二位菩萨所提问题的经典,所以大陆上的圆觉寺,一进门便供着这十二位大菩萨。这些大菩萨与其眷属小菩萨们都同样进入三昧,进入神通大光明藏三昧中,同住如来平等法会。大小菩萨都一律平等,都无我相。无我才能平等,大家无我,同一法界。

  现在各位看看这十二位菩萨的排列有没有道理?读经要用第三只眼--用脑筋想想看,此为思维修。“圆觉经”这十二位菩萨的排列,已经告诉我们佛法大乘道的修法。第一位大智文殊师利菩萨代表智慧成就,悟了道智慧成就以后,就要起“行”。光想自己入修,不入世,不修菩萨行,那是不对的,所以古人骂禅宗容易流入小乘偏空之果,非菩萨道也,这骂得也不无道理。但是,达摩祖师的禅不同,有理入及行入,理入智慧成就以后,须入世修菩萨行。所以文殊师利菩萨以后,接着便是大行大愿普贤菩萨。

  但是入世可不容易,必须手眼通天,千手千眼,手是手段方便,眼是智慧方便,所谓“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所以大乘菩萨无论魔道、妖道、鬼道、外道、小乘道无所不通,法门无量誓愿学,因此才能有很多的方便,才足以摄受折服各种不同的众生。这就是普眼菩萨的道理。

  有了普眼菩萨的境界以后,修持才能达到金刚藏菩萨颠扑不破的境界。金刚藏的意思一是不为外界所迷惑动摇,再则是粉碎外界的邪魔歪道。

  再以后是未来继承佛位的弥勒菩萨,弥勒菩萨现在在欲界天的中心--兜率天为天主。兜率天与我们一样声色犬马,五欲俱全,吃喝玩乐样样都来,并不清净。但是,其中有座内院,摒除一切声色犬马,弥勒菩萨在此说法,“瑜伽师地论”便是弥勒菩萨在此内院说的。印度的无著菩萨夜晚入定上兜率天,听弥勒菩萨说法,早晨出定,作记录,如此写成一百卷之“瑜伽师地论”。弥勒菩萨下一生就要像释迦牟尼佛一样,剃光头,以出世法表相,现出家相成佛。

  要如何成佛呢?必须先得到清净智慧,有了清净智慧,才能威德自在。如文殊菩萨于释迦牟尼佛上座即将说法时,引磬(QING1)一敲说:“说法竟”。释迦牟尼佛一句话未说,又进去了。文殊菩萨此时说了两句话:“我为法王,为法自在。”这就是大威德大自在,然后就是辨音菩萨,辩才无碍,法音清净。辩才无碍,必须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这是由多生累世说法之功德而来。并且还要净诸业障,我们的业障可并不那么容易消除,“楞严经”说:“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业障不是一下子去得掉的,要慢慢一步一步地消。业障除净以后,才能普觉圆觉等妙二觉,等同于佛。成了佛之后如何?是否就不来了呢?不,还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像贤善首菩萨所代表的意义。

  “圆觉经”的十二位菩萨各有不同的表相,代表着十二种法门。看懂了这十二位菩萨的排列,才有资格来研究“圆觉经”。

  好,下面好戏要开锣了!

  第一章 文殊师利菩萨

  什么是成佛的本起因地

  如何发起清净心

  发了清净心有什么好处

  如何不堕入邪见

  什么是无明

  什么是空

  无明妄想如何断

  什么是成佛的本起因地

  【于是文殊师利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告佛言:】

  第一位出场代表问法的是文殊菩萨,文殊菩萨乃七佛之师,又名诸佛之师。在佛教造像上,文殊菩萨骑着狮子,狮子代表百兽之王,狮子吼,百兽脑裂,威猛无比。在密教的塑像上,文殊菩萨则是一手拿宝剑,一手拿经典,此剑乃智慧之剑”,拔开慧剑,斩断情丝,代表着智慧成就。如何成就智慧?“金刚经”告诉我们,必定要福德够了,智慧才得以开发,也是自求多福,自我解脱的道理。学佛是靠自己,不是靠别人帮忙,也不是靠佛菩萨保佑。世界上最大的福报就是智慧,纵然当上皇帝,或是财福多足以买下整个地球,仍然买不到智慧;智慧不是权力金钱所能换取得来的。成佛是福德够了,智慧到了,不是工夫问题。以上是对文殊菩萨简单的介绍,也点出学佛首重智慧。

  “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这些是印度的礼节,如同中国古礼的打躬作揖,三跪九叩。顶礼要五体投地,两手两足着地,额头要碰到长辈的脚。右绕三匝,合掌向右绕三圈,口中还要赞叹一番。叉手不是两手插腰,是合掌的意思。

  【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来法众,说于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及说菩萨于大乘中发清净心,远离诸病,能使未来末世众生求大乘者,不堕邪见。】

  “大悲世尊”就是说大慈大悲天上天下最值得我们尊敬的佛啊!世尊是对佛的尊称,“世”不只指我们人世间,包括天上天下,“尊”即天人师表。“愿为此会诸来法众”,希望您为这里在座那么多从各处来求佛法的大众们解说。说什么呢?“说于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如来就是佛,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谓之佛,大彻大悟成佛之后,就称如来。“金刚经”上说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我们拿“金刚经”来注解“圆觉经”,或以“圆觉经”来注解“金刚经”,就很清楚了。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指得就是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本起是成佛的根本,如做生意要以钞票做本钱,写字总得拿支笔,成佛靠什么呢?--清净,清净是成佛第一步,成佛的基因、因地。法行是法门,如何能做到清净?达到清净的法门是什么?清净的反面就是不清净,也就是烦恼、散乱、妄想。我们要求得身心清净很难,人心都不清净,是不是?

  以上是文殊菩萨所问的主题,接下来还有副题。“及说菩萨于大乘中发清净心”。菩萨等于中国文化中圣贤里的贤人,如孔子、老子、释迦牟尼佛等有大成就者就是圣人;那些正在进德修业,尚未达到圆满境地,而小有成就者是贤人,如子思、曾子。菩萨是梵文“菩提萨埵 ”翻译的简化,中文有时翻译为大士或开士,然而大士或开士尚不足以概括菩萨的意义。菩萨有觉悟有情之义,觉悟是自己已经悟道,但是功德没有圆满,世界上最多情的人便是佛菩萨,大慈大悲度尽一切众生,众生那么多,怎么度得完?你的痛苦我来挑,你的烦恼我来解决,你的困难我来帮忙,你说多情不多情?这就是菩萨行为,中国文学里有两句诗:

  “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

  文殊菩萨所问的第一个主题,是如何成佛?文殊菩萨也在此点出了问题的答案,要想成佛,就是要得到本起清净因地法行,身心随时都在清净中,如此修行就可以成佛。假使心中有所求,有修道清净,想图个清净,那就不清净了,必须摆脱这一念,才是毕竟清净。不过,这个境界太高了,不容易达到,因此,文殊菩萨退而求其次,而问大菩萨如何发起清净心?

  如何发起清净心

  我们经常听到佛教的朋友们说发心,一般所说的发心,不外乎出点钱出点力,这是发小的心。经典上说发菩提心,什么是发菩提心?大彻大悟而成佛,这是真发心。发菩提心又叫发大悲心,真开悟了,才可以无我,才可以牺牲自我度一切众生。大悲心是菩提心的行用,菩提心是大悲心的体,那么,菩提心的相呢?就是“圆觉经”此处所讲的清净心。诸大菩萨虽然大大慈大悲中,自性却是清清净净。菩提者觉悟也,悟了道,得了清净心,才进入大慈大悲菩萨道。

  发了清净心有什么好处

  发了清净心又什么好处?可以远离诸病。什么病?头疼、牙痛、胃痛、心脏病、肝脏病、肾脏病,这些是肉体地水火风四大不调所引起有形的病,还有属于心理无形的病,诸如一切烦恼,一切希求,一切妄想,贪、瞋、痴、慢、疑....等等都是病。

  佛眼看世间,一切众生皆在病中。病从何来?病从业生。每个人的因果报应不同,身体健康情况都不同,有些人天生身体健康,到了七八十岁,还步履轻便,精神奕奕;有的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不在病中即愁中;另有些业力重的人,没病还自认为有病,到处求神问卜找药吃。业从哪里来?业由心造。换句话说,要如何才能身心无病呢?很简单,发清净心,就可以远离诸病。

  如何不堕入邪见

  文殊菩萨问了菩萨如何发清净心,远离诸病的问题后,还问了另一个副题,如何能使未来末世众生求大乘者不堕邪见。我们现在还没有到末世,到了末世末法时代,连佛像、经典都没有,只剩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我们现在是像法时代,还有佛像、经典流传,还算好的时代。到了末法时代,那就很惨了,人类互相残杀,连草木都可杀人。文殊菩萨的慈悲心顾虑很周到,请求释迦牟尼佛,设法使未来末法时代有善根求大乘菩萨道的众生,不堕入邪见中。此所谓邪见,是指不正,歪了,偏了,凡是偏离了佛法的正知正见,都属邪见;也可以说,凡是学佛修道离开了此清净心,都是邪见。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这是印度礼仪对师道佛法的尊重。文殊菩萨说完了这些话之后,五体投地,行大礼,如同中国传统礼节的顿首稽颡(额头)在此顺便提一提中国的丧礼。像我现在年纪大了,看报纸所关心的不是红字的喜事,而是黑字的讣(FU4:报丧,也指报丧的通知)文,看看哪位朋友又走了。看这些讣文,经常笑话百出,死在医院里,也称寿终正寝。正寝是指家里的主卧室,我们以前都是把家里最好最大最主要的房子给父母住。子女无论官做得多大,地位多高,也不敢睡正寝。寿终正寝是说死在家里的主卧室里。

  如是三请,终而复始。同样的话重复讲三次,表示慎重。如同国家的法律条文,在立法院里要三读才能通过。这是印度古礼,表示对老师对真理的尊重。

  【尔时世尊告文殊师利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咨询如来因地法行,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求大乘者,得正住持,不堕邪见。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此时释迦牟尼佛告诉文殊菩萨说:好的!好的!善男子(尊称也),你们能够为诸菩萨,询问如何成佛的基本法门,以及为末世一切求大乘道的众生,得到正确的认识,使得正法保持在世间,使众生不堕入邪见之中。你现在仔细地听,我为你说。

  时文殊师利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时文殊师利菩萨听到了释迦牟尼佛答应说法之后,心里很喜欢,退回到自己的座位,其他大众也静静地洗耳恭听。

  【善男子,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蜜,教授菩萨,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善男子”,等于说诸位同学、各位女士、各位先生。由此可见,释迦牟尼佛很客气很谦虚,慈爱而谦和,有如论语中孔子的学生形容孔子,“望之俨然,即之也温。”看起来好像很威严,跟他一接近,就觉得他和蔼慈祥。

  “无上法王”,成了佛才有资格称无上法王。佛是至高无上的万法之王,超乎一切群众之上,超乎一切国土之上,他是人类精神的皈依。释迦牟尼佛亦称为空王,如同中国称孔子为素王,素王是纯净的意思。西藏密宗有位大宝法王,是密宗花教的拔斯巴,年十五岁即六通具足,当忽必烈征服西藏时,拜他为师,奉为大元帝国国师,并封为大宝法王。后来代代相传,袭称此号,但是也只敢称为大宝法王,不敢称无上法王,只有佛才有资格称无上法王。

  陀罗尼是梵语,总持,总纲的意思,它是八万四千法门的根本总法。密宗称一切咒语为陀罗尼,陀罗尼还含有能持能遮的意思,能持是使善法不退,能遮是使恶法不生。

  成了佛的无上法王,有个大总持的法门叫作“圆觉”,圆代表圆满,没有缺陷,没有渗漏,圆也包括了一切时间,包括了一切空间,无时不在,无所不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成佛,随时随地可以圆满觉性,随时随地可以悟道。

  此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蜜。清净在中国文化讲来,就是斋戒沐浴,洗头洗澡,把身体从头到脚洗得干干净净,然后心里不敢胡思乱想,不敢随意动念,这叫持斋。吃斋乃指斋心,内心清清净净。持斋不是吃素,一般把吃素叫作持斋,这是不对的。不吃葱、蒜、韭、芥末、兴渠等五荤叫吃素,后来人搞错了,便将错就错。

  流出一切真如,什么是真如?真如乃道体也,真心之体,禅宗所谓明心见性,就是要见到此真如道体。净土宗的三经一论--“阿弥陀佛”、“无量寿经”、“大乘起信论”,其中马鸣菩萨著的“大乘起信论”所讲的,便是真如门与妄想门。烦恼妄想是一切众生造业的根本,烦恼妄想清净了,证得真如,即便成佛。真如翻译得极妙极佳,真如,如真,好象真的。

  菩提是觉悟的意思,前面已经解释过了,不再重复。“金刚经”的重点,在强调如何证得阿耨(古代锄草的器具)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如何悟道成佛。西藏密宗宗喀巴大师写了一本“菩提道次第广论”,叙述成佛的次第方法。

  释迦牟尼佛临走前,讲了一部“涅槃经”,涅槃就是如来自性的别名。涅槃也是寂灭的意思,寂灭不是什么都没有了,而是本来清净,本来寂静。涅槃不是死亡,而是永远存在。所以,释迦牟尼佛临走前说“常”“乐”“我”“净”,把以往所说的“无常”“苦”“空”“无我”全都推翻了,不要以为他真的走了,没有,佛无所从来,亦无所去。

  波罗蜜就是到彼岸,学菩萨道,要修六波罗蜜,布施波罗蜜,持戒波罗蜜,忍辱波罗蜜,精进波罗蜜,禅定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修此六种波罗蜜,到达彼岸。彼岸指哪个岸?成佛之岸,脱离苦海之岸。

  圆觉含盖了此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波罗蜜,乃一切大法之总法,一切大法之总源。读“圆觉经”,不得不令人肃然起敬。

  所有佛都是依此圆觉法门教授历代菩萨,此圆觉法门是佛法之根本大法。

  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凡是要想成佛,都必须根据此圆觉修法,才能成佛。

  本起因地--成佛的工具从哪里找?在我们自己这里找。在我们普通凡夫里有个东西,就是会思想,会起烦恼的东西,人的一切活动都依靠他,要把他找出来,他是成佛的本起因地。

  观照念头并不是要你不想,唉哟!我怎么又去想?好像“想”与你是冤家似的。有念头来,不用怕,要知道人的思想念头是留不住的,不信,你留留看!留得住吗?人的思想妄念留不住,但是,要送也送不走。你不去想它,它偏要想,很可恶!对不对?人的思想就那么怪,注意,这就是无明。例如念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咦?外面下雨了!门晓得有没有关?糟糕!妄想又来了,不应该!不应该!我们一天到晚就在后悔妄想里转,如此妄想无明如何清净得了。

  那么,有些人打坐,静静地坐在那里不动,是否就圆照清净了呢?一点也不,忙得很,心里想的可多呢!我坐了那么久,气怎么还没有动?是不是上了当?我怎么还没有开悟?如来大法难道是这样吗?那不叫圆照,换一个字,叫怨照,各位想想看,是不是这样?

  当你察觉妄想来的时候,就是清净,因为妄想早已跑掉了,当下清净,本来清净,不用再去想把妄想空掉,妄想不空而自空。如此一念清净下去,圆照下去,慢慢修下去,便可以永断无明,便可以成佛。

  什么是无明

  云何无明?

  什么是无明?无明是佛学的名词。在小乘佛法里,无明是十二因缘的起首,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我们的思想情绪都是无明,生从哪里来?死向何处去?父母未生前,我究竟是谁?死后是否真有轮回?有没有我?这些一概不知,皆在无明中。大无明就是一切的大疑问,学佛不从这里入手,一切都是空事,没有用,不识本心,学法无益,此是因地法门。

  其次,我们心念的来去,以及思想情绪控制不住,自己做不了主,反而做了思想情绪的奴隶,这些妄想烦恼从哪里来?是唯心?是唯物?是生理?是心理?自己永远搞不清楚,这就是无明。假如这个因地法门认识不清,只求佛保佑,求佛加庇,说老实话,这正是无明烦恼。

  佛说永断无明,方成佛道。文殊菩萨担心我们不但无明断不掉,连无明是什么东西都莫名其妙,所以,特别代我们提出问题:云何无明?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譬彼病目见空中华及第二月。】

  什么是无明?实在很难作答。我们知道凡是善于说法者,都善用比喻。人的思想与感情经常无法用语言来表达,人世间的语言文字有限,所以,人与人交谈,要面对面,看表情、手势、动作才能了解得清楚。

  其实,语言加上这些表情动作,还无法真正完全明了,否则,人与人之间,不会有那么多误会。要想以世间的文字语言,来表示形而上的道,非常困难。因此,大教主都善于用比喻,佛经里比喻最多,故事也最多,基督教的新旧约圣经里比喻也特别多,犹太人的法典里比喻也是一样多。比喻是语意表达最好的方式,但是,我们人反而受比喻的影响,抓住比喻当真话,例如问说:月亮在哪里?便用手指一指,月亮在那里,结果,把手指当作月亮了!这是很可怜的事。现在,释迦牟尼佛也只好用比喻来解释。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无明就是颠倒,颠倒乃佛经所提出,而意义特别深远。佛说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其实这句话已经把一切佛法都讲完了。我经常说个笑话,人本来就颠倒了。你看!上帝造人就造颠倒了。两只眼睛都长在前面,后面什么都看不见,所以走路会被车子撞倒,假如眼睛一只长在前面,一只长在后面,就不会有那么多车祸了。眉毛长在手指头上的话,早晨起来当牙刷用,多方便。鼻子倒过来,吃完饭,把筷子往鼻子一插;下雨打伞也方便,往鼻子上一插,不用手撑着。嘴巴假如长在头顶上,吃饭往头上一倒,免得浪费时间。口袋里的钞票脏得要命,又不能当饭吃,却要数了又数,然后还要放在保险箱里。人不吃它就会死的米、麦,却摆在那里没有人理,你说众生颠倒不颠倒?黄金、钻石能作什么用?却珍惜得不得了,贵得要命,结果,还惹来杀生之祸,颠倒不颠倒?说什么打是情,骂是爱,颠倒!

  人世间没有一样不颠倒,众生颠倒,知见不正,样样颠倒。不颠倒,就成佛了。佛是什么?中国禅宗祖师说佛是无事的凡人,没有事的平凡人,哪个人能够做得到?都是无事生非,都在颠倒之中。

  中国禅宗的傅大士,南北朝时代人,弥勒菩萨的化生,于达摩祖师见过面。他写了一首颠倒的偈子: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

  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这首偈子千古以来,有几个参透?如果能参透,你就悟道了。有些学道的人说这是密宗啊!空手把锄头,打坐阳气一动,两手赶紧结个手印。步行骑水牛,哦!任督二脉通了。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口水是甜的,赶紧咽下去。这样讲真是乱七八糟,颠倒中的颠倒。我当年的禅宗老师说:这首偈子永远参不透的。我说先生(我们以前称老师为先生),您露一点消息给我们好不好?“好呀!”他说:“半夜起来贼咬狗,捡个狗来打石头,从来不说颠倒话,阳沟踏在脚里头。”哈!更颠倒!

  所有众生一动思想,一有情绪就是颠倒。世法与佛法是同样的道理,我常常鼓励出家的同学要懂世法,世法懂了,佛法就通了。红楼梦里有句话:“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贾宝玉一辈子最讨厌这两句话,这两句话是贾宝玉的父亲亲自所写,挂在贾宝玉的书房里,借此教育他,后来,贾宝玉懂了这两句话,也就出家当和尚了。其实,什么是世间法?什么是出世法?红楼梦全部都给你点出来了,只是一般人看不懂罢了。我们从颠倒的观念来看世间,很多人做人处事,无一不颠倒,时时颠倒,处处颠倒。本来很简单的一件事,好好的一件事,搞到后来,吵起架来,大家弄得不愉快,就是因为世事不能洞明,人情不够练达,把事情搞颠倒了。

  再说,人们不只是世间法颠倒,严格说来,念佛打坐想成佛,是不是也颠倒?这是个大问题,因为佛不在念中求,佛不在坐中求,更不在拜拜中求。那么,佛究竟从何处求?假如这个问题没有搞清楚,目标都迷迷糊糊,你说你学佛,岂不颠倒焉哉?

  下面佛再解释什么是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释迦牟尼佛在此作了一个比喻,如同我们走路,走到一个地方,突然迷失了方向,一时迷糊,东西南北分不出。地球是圆的,本来没有方位,东西南北是人定出来的,根据太阳及地球磁场定出来的。那么,谁令你迷失方向呢?无主宰,不是鬼,不是神,也不是上帝,而是你自己迷失掉了。

  如何四方易处呢?如何迷失的呢?学佛必须要把这个原因找出来,学佛第一步必须先认识清楚什么是不颠倒的,什么是的,不过,佛没有讲,他说妄认四大为自身相,他说我们搞错了,弄颠倒了,把肉体当成我,肉体是四大合成,地水火风四大合而成。坚固的物质谓之地大,如石头、土地、高山,在人体说来就是骨头肌肉。水大,地球上的雨水、冰雪,人体上的血液、脓痰、尿、汗都属水大。火大,外界的太阳能,人体内的体温都属于火大。风大,大自然的气流,人体里的呼吸谓之风大。我们的身体是由这些四大合成的机器,但是,这些不是我,只是我之所属,只是拥有几十年的使用权,走的时候要交还给大地。我们住的大地对我们太好了,给我们吃,给我们住,给我们用,我们还给它什么呢?吐口水,拉大便,倒垃圾,空气污染,水污染,脏的都给它,最后死的时候,臭的还归给它。它也不生气,照单全收。佛说一切众生把这个肉体认作是我,颠倒了,所以,很多人学道打坐尽在身上搞,气脉通到这里罗!又通到那里罗!最后全通到殡仪馆去!身体四大是假的嘛!你把它当真的我,是不是颠倒?

  再来呢?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什么是六尘缘影,外面的光,眼睛看得见的东西。声,耳朵听得见的声音。香,鼻子闻得到的气味。味,舌头尝得到的味道。触,身体感受得到的感觉。法,意识想到的思维。四大所合成的肉体则有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机能。外界的六尘,六种物理现象,与肉体的六根相互作用,产生了影像,谓之六尘缘影。例如,照片、电影、电视都是缘影,都是假像,可是,这些缘影很厉害(口+体)!都会引起我们的喜怒哀乐。看到它们痛苦,我们也痛苦;看到它们高兴,我们也高兴。你看!我们人多么颠倒!明明知道是假的,还是要受它影响。

  想想我们的思想,都在六尘缘影中颠倒。例如最近流行的电影甘地传,看完回到家,还在感叹甘地真伟大。其实,甘地已死了好久,电影中的甘地又是假的,可是,这部电影就是那么感动人,感动得当场掉眼泪,为什么呢?就是因为被六尘缘影所欺骗。人生的一切事物都是六尘缘影,昨天所发生的事情能留得住吗?能再把它摆在眼前吗?不能,这些都过去了,都是六尘缘影。可是,我们经常想起昨天的事,都会气愤得不得了,难过得不得了,一切众生都在六尘缘影里玩,把六尘缘影当作自己的心。

  好,现在释迦牟尼佛把这一切都否定了,教导我们四大合成的身体不是真的我,六尘缘影也不是我。再深入研究,如果这身心不是我,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我?这是很严重的问题。

  下面佛又用了一个比喻,他说譬彼病目见空中华及第二月。我们现有的身心不是我,但是,并没有离开我,它是我们真正生命的反映,如空中花,空中哪有花?把眼睛揉一揉,在空中出现一点一点的,或者头发昏,看到眼前一点一点的小星星。又如你们打坐看到亮光,看到佛菩萨,对不起,臂彼病目......不能认真,当真你就错了。及第二月,各位有没有看到过第二个月亮?月亮只有一个,对不对?可是,月亮多得很,古人有句诗:

  “千江有水千江月”

  只要有水的地方,就出现一个月亮。水中的月亮是不是真的月亮?不是,是天上月亮的反映。

  到这里,各位看,佛经写得多美。“圆觉经”、“楞严经”、“维摩诘经”这三部经典的文字,真的美到极点。透过这美丽的文字,我们要了解到这个身心不是真我。

  学佛的第一步就是破除无明,不要弄颠倒了,不要把这个假的身心当成真我,把它看得牢牢的。想想看!我们一生时间中百分之九十五都在为这个躯体而忙。它需要睡觉,躺在床上,人生已去了一大半。它会饿,吃三餐饭,可有得忙了,买菜、洗菜,要煮、要炒,吃完了,还要洗,吃下去也挺麻烦,又要排泄出来。早晨起来,还要洗脸;冷了要加衣服,热了要脱衣服。为了生活奔波,要工作,要受气,忙了一辈子,结果,它还是不属于我的,最后属于殡仪馆的焚化炉。你看!我们被它骗得多苦!众生颠倒!除此之外,又是名,又是利,那更有得忙了,忙了一辈子,结果如何呢?人真是可怜啊!

  要透过这些假相来寻求真正的生命,不要被这些六尘缘影骗住了。其实,大家念佛打坐也是在玩自己的六尘缘影,尤其是学道学密宗最喜欢讲梦,跑到我这里来,老师啊!我昨天做了一个梦......如何如何,唉呀!我听一个头三个大,明明是梦,明明是假的,偏偏讲了又讲,最后还说这个梦是真的,你说众生颠倒不颠倒?

  【善男子,空实无华,病者妄执,由妄执故,非唯惑此虚空自性,亦复迷彼实华生处,由此妄有,轮转生死,故名无明。】

  释迦牟尼佛告诉文殊菩萨说:虚空中实际没有花,虚空就是空的,没有东西,因为眼睛有病,所以看起来有花。如精神分裂症的人看到鬼看到神,在他脑海里、眼睛的确有鬼。

  说到精神病,谁有病?谁没病?很难判定。绝对没有病正常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已经圆寂的释迦牟尼佛,一个是还未出生的弥勒佛。每个人都有病,因为都在颠倒妄执之中。以前我到精神病院看那些病人,待久了,我就发觉不对劲,全体都是病人,你说他们不正常,他们才觉得你不正常呢!后来我对两位精神病科的医师说:你们小心(唷)!搞久了,你们也会变精神病,结果,不出所料,几年以后真的也都变成精神病。因为众生颠倒,谁对?谁错?搞不清楚。

  病者妄执,妄执就是把假的抓住当真的。眼睛病了,看到虚空里花朵的存在,就是妄执。因为这样搞久了搞习惯了,不但迷惑了虚空的样子,连真的花的样子也忘记了,都把假的当成真的了。

  由此妄有,轮转生死,故名无明。我们生了又死,死以再来投生,如此生生死死,轮转不停,就是因为妄执的缘故,就是因为把假的当真的缘故。此“妄执”就是其他经典所讲的“业”。

  我以前经常和几位神父说笑话,我说你们的圣经内容涵意很好,可惜,翻译得很糟,那种白话文是明朝时代翻译的,没有文学价值,所以,在中国弘扬不开。佛教之所以在中国能生根发展,佛经翻译文字优美,具有高度的文学价值,折服了中国的知识分子,这一点是很大的原因。圣经中译不但文字不美,说理也有问题。你说人生来就有罪,令人听起来就反感,老子我生来就没有罪,我妈妈也没有罪,我爸爸也没有罪,我的老祖宗也没有罪,为什么上帝说我有罪?不通嘛!但是,上帝说的没有错,只是你们不懂,你们没有办法依文化背景适当翻译。人生来不是有罪,而有缺憾,不完美,不圆满,也就是说人生来就有业,有善业、恶业,以及不善不恶的无记业,这个业不是罪,而是一股力量,牵着你跑。

  【善男子,空实无华,病者妄执,由妄执故,非唯惑此虚空自性,亦复迷彼实华生处,由此妄有,轮转生死,故名无明。】

  释迦牟尼佛告诉文殊菩萨说:虚空中实际没有花,虚空就是空的,没有东西,因为眼睛有病,所以看起来有花。如精神分裂症的人看到鬼看到神,在他脑海里、眼睛的确有鬼。

  说到精神病,谁有病?谁没病?很难判定。绝对没有病正常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已经圆寂的释迦牟尼佛,一个是还未出生的弥勒佛。每个人都有病,因为都在颠倒妄执之中。以前我到精神病院看那些病人,待久了,我就发觉不对劲,全体都是病人,你说他们不正常,他们才觉得你不正常呢!后来我对两位精神病科的医师说:你们小心(唷)!搞久了,你们也会变精神病,结果,不出所料,几年以后真的也都变成精神病。因为众生颠倒,谁对?谁错?搞不清楚。

  病者妄执,妄执就是把假的抓住当真的。眼睛病了,看到虚空里花朵的存在,就是妄执。因为这样搞久了搞习惯了,不但迷惑了虚空的样子,连真的花的样子也忘记了,都把假的当成真的了。

  由此妄有,轮转生死,故名无明。我们生了又死,死以再来投生,如此生生死死,轮转不停,就是因为妄执的缘故,就是因为把假的当真的缘故。此“妄执”就是其他经典所讲的“业”。

  我以前经常和几位神父说笑话,我说你们的圣经内容涵意很好,可惜,翻译得很糟,那种白话文是明朝时代翻译的,没有文学价值,所以,在中国弘扬不开。佛教之所以在中国能生根发展,佛经翻译文字优美,具有高度的文学价值,折服了中国的知识分子,这一点是很大的原因。圣经中译不但文字不美,说理也有问题。你说人生来就有罪,令人听起来就反感,老子我生来就没有罪,我妈妈也没有罪,我爸爸也没有罪,我的老祖宗也没有罪,为什么上帝说我有罪?不通嘛!但是,上帝说的没有错,只是你们不懂,你们没有办法依文化背景适当翻译。人生来不是有罪,而有缺憾,不完美,不圆满,也就是说人生来就有业,有善业、恶业,以及不善不恶的无记业,这个业不是罪,而是一股力量,牵着你跑。

  我们在大颠倒之中,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搞不清楚,一切都在妄执,都受业力影响,都被错误的思想左右。为什么有烦恼?为什么有痛苦?因为自己妄执。所以中国禅宗说到所有的佛法,只有一句话:“放下。”但是,人就那么可怜!偏偏放不下。听了禅宗的放下,天天坐在那里,放下!放下!如此又多了一个妄执--“放下”。

  “须知诸相皆非相,若住无余却又余,

  言下忘言一时了,梦中说梦两重虚,

  空花哪得兼求果,阳焰如何更觅鱼,

  摄动是禅禅是动,不禅不动即如如。”

  “金刚经”所讲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一切皆空,一切诸相皆非相。有余无余是佛学的名称,得了道的境界是无余涅槃,也叫作无为。有余涅槃是小乘境界的道果,无余涅槃是在大乘境界的道果。言下顿悟,一切解脱,谓之“言下忘言一时了”。人生本来是梦,我们的所作所为,都是梦中之梦,都是妄执,都是假的。佛告诉我们自性本来空,既然是空,还要求个果位?还想得个道?所以,“空花哪得兼求果”。阳焰就是光影,夏天在高速公路上,就可以看到前面路上漂浮着水,这就是阳焰,这是假的光影幻境,怎么会是水呢?“摄动是禅禅是动”,把两条腿盘起来,把心里的念头拼命压下去,以为这就是学佛,以为这就是静,其实,这才动得厉害。假如你不求清净不求空,“只缘无事可思量”,自然而然,这就对了,“不禅不动即如如”。

  懂了白居易这首诗,才能了解“圆觉经”这一节,佛所告诉文殊菩萨的话,一切众生皆因妄执而生,人都把假的当成真的。

  (节选)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圆觉经       南怀瑾)(五明学佛网:圆觉经       南怀瑾)  

 南怀瑾居士:驳《楞严》伪造说 

 南怀瑾居士:开悟的十个标准 

 王雷泉教授:高高山顶立 深深海底行——南怀瑾先生文化史观 

 慈法法师:圆觉经讲记(圆觉要义) 第二十九集 

 慈法法师:圆觉经讲记(圆觉要义) 第二十八集 

 慈法法师:圆觉经讲记(圆觉要义) 第二十七集 

 慈法法师:圆觉经讲记(圆觉要义) 第二十六集 

 慈法法师:圆觉经讲记(圆觉要义) 第二十五集 

 慈法法师:圆觉经讲记(圆觉要义) 第二十四集 

 慈法法师:圆觉经讲记(圆觉要义) 第二十三集 

 慈法法师:圆觉经讲记(圆觉要义) 第二十二集 

 慈法法师:圆觉经讲记(圆觉要义) 第二十一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