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达真堪布:误见大空性,毁坏慧浅者


   日期:2016/6/19 18:5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未证诸法如幻相”:是不是证悟了诸法的实相、大空性?真正证悟大空性的时候,一切显现如幻如梦,也没有什么可执着的。但是,下述这种人并非如此。

  “身语行为不约束,故受众人之呵责”:自己的言行没有约束。之所以这样,是不是他真正证悟大空性了?是不是了知诸法如梦如幻的真相了?不是。是不是真正大自在、万缘放下的那种人?也不是。

  从世间的角度来讲,有些人没有什么主见,也没有什么人生目标,跟谁都经常混在一起。哪里有什么热闹,就跑到哪里;哪里有什么事情,他都参与。说话也是,随便顺口而说。时间久了以后,大家都会对他生起厌烦,会呵责他,说他的坏话,甚至会远离这种人。

  其实,若是没有特殊意义的情况下,热闹的地方是不能去的。一些事情也要通过观察,以智慧来判断,自己该不该参与,该不该去做。有些是自己不该参与的,或不能做的。如果自己什么都参与,什么都做,不但没有什么结果,甚至会令人厌烦、远离。

  从出世间的角度来讲,有些人不约束言行,觉得自己已经证悟空性了,觉得自己已经获得大自在了,说话、做事都很随便。现在社会上有很多这样的人,不约束行为,吃肉喝酒等等,无恶不作。很多愚痴的人还把他们当做成就者,恭敬供养,这个时候他们更猖狂了。

  有的人爱说大话,“没有善,没有恶,不要取舍善恶”……有这样的说法。其实他们没有明白真正的意义。在禅宗里讲,无论是白狗还是黑狗,咬出来的血都是红的。同样,无论善念还是恶念都是障碍,都要放下。的确如此,如果不执着,就是这样的。如果执着了,就都不是这样的,不可能没有善恶,不可能没有取舍,但是有些人不明白。在大圆满里也讲“无取无舍”,没有取舍。从诸法的自性,从空性的角度来讲,是这样的;但是从显现、因果的角度来讲,不是这样的。他堕落无边了。当见解上有这种过患的时候,其言行上面也会有很多的偏差,这是造业的。佛在经中也讲“误见大空性,毁坏慧浅者”,如果没有正确地认识大空性,会彻底毁坏智慧浅薄的人。

  有这样一个公案:一个地方开法会,来了很多人。当时主持法会的上师给大家讲空性。法会结束以后,有个人回去逮住一只羊说:“没有你这样的所杀,也没有我这样的能杀。”于是他就杀了这只羊。他没有真正明白空性的真理。

  现在社会上的一些人也是如此,认为“没有取舍”,吃喝嫖赌,什么都做,这都是错误的。

  大家一定要有智慧,有辨别的能力,不能盲目地信任、崇拜。无论他的名气有多大,无论他的势力有多大,都是没有用的。我们要依法不依人。应该“依法”,以佛法来衡量,以智慧来衡量,正确就是正确的,不正确就是不正确的;不应该“依人”,不能因为他的名气大、势力大,然后就盲目信任、盲目崇拜,这是错误的。若是一个智者,即使对方权力再大,势力再大,名气再大,威望再大,他也不可能盲目信任和崇拜。若是你的行为不如法,就是不如法;你造恶业了,就是造恶业了。佛当时之所以说“依法不依人,依了义不依不了义”,这样强调是有必要的。所以大家不要盲目信任、盲目崇拜。

  不仅在汉地有这样的现象,藏地也有这样的情况。一些藏民不懂佛理,不明白取舍之处,也是盲目崇拜、盲目追随。有些人说:“你看,那些藏民拿着哈达礼拜、供养他,这个人肯定是个大成就者,否则藏民怎么也都去礼拜他呢。”藏民去又怎么了?藏民也是人啊,他们也是迷茫者。这样的人无论在哪里都一样,都是迷茫的人、愚痴的人。

  我们是依法不依人。我们通过闻思,了解了很多佛法,掌握了很多取舍之处,以后应该以佛法为标准,观察取舍之处,衡量对或不对,这是很重要的。否则,若盲目崇拜、信任和追随,最后毁坏的是自己,伤害的是自己。

  从世间的角度讲,强调自我保护。从出世间的角度讲,尤其更要自我保护,这一点更为重要。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保护解脱之命,也可以说是慧命。慧命是不能轻易断掉的,也是不能轻易毁掉的。大家一定要有这种智慧和能力,这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现在学修经典和论典,也是为了具有这种智慧、能力。提高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这是很重要的。有些人到这里来和大家听一听,过后都忘了。有些人虽然身在闻法的行列里,但是根本就没有谛听,没有用心去体会。这些都属于闻法方式中所讲的“覆器之过”,是一种过失,是闻法、修法的过程中要断掉的一种过失。有些人虽然在这里也听了,相对来说听得也很明白,但是一会儿出了这个大门后,就好像全部都抛在脑后,或都留在大殿里一样,这是“漏器之过”。我们闻法、修法等任何时候都要断掉这种过失。还有一些人也来听法、修法,但是内心里经常生起分别念,生起烦恼。看这个人生起贪心,看那个人生起嗔恨,看这个人生起嫉妒,看那个人又生起傲慢。大家都观察观察自己的心相续,看看自己的起心动念。你来这里后,东瞅西瞅,有些作为对境而生贪心;有些作为对境而生嗔恨心;看着表现比较好的人,就嫉妒了;看着表现不好的人,就傲慢了,“我比他强,我比他好”……这叫傲慢。心总是在分别,总是在动。看看自己的这些念头,是善还是恶?基本都是恶的。烦恼的根是什么?是愚痴。贪嗔痴慢疑五毒俱全,在这听法、闻法、修法,不但没有功德,反而有罪过。这就是闻法时的“毒器之过”。你的容器里有很多好吃的,但是掺着毒,这样就不能吃,吃了会要命的。同样,虽然是清净道场,虽然都在闻法修法,但若是你掺杂烦恼分别,不但没有功德,反而有罪过,将来是要遭受痛苦的。

  我们闻法、修法都要如理如法,同时要提高自己的辨别和取舍能力,这是很重要的。

  “此乃放逸之过失”:这也是一种放逸的过失,也是因为没有智慧,没有进行观察,没有郑重、谨慎而导致的。否则,不会有“身语行为不约束”这种情况。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空性       达真堪布)(五明学佛网:空性       达真堪布)  

 赵跃辰居士:七十空性论今诠 结束语 

 赵跃辰居士:七十空性论今诠 第十章 结义劝学 

 赵跃辰居士:七十空性论今诠 第九章 真、俗、空、有 

 赵跃辰居士:七十空性论今诠 第八章 流转还灭 

 赵跃辰居士:七十空性论今诠 第七章 根、境、识等 

 赵跃辰居士:七十空性论今诠 第六章 业、果、作、受 

 赵跃辰居士:七十空性论今诠 第五章 即相破法 

 赵跃辰居士:七十空性论今诠 第四章 特究生灭 

 赵跃辰居士:七十空性论今诠 第二章 即法破相 

 赵跃辰居士:七十空性论今诠 第一章 标宗立义 

 赵跃辰居士:七十空性论今诠 导读 16.愚昧、理性与智慧 

 赵跃辰居士:七十空性论今诠 导读 15.习惯认识与功能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