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学佛是永远幸福的秘诀


   日期:2016/6/13 8:0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文/观珩

  转眼,加入三级修学已有月余,从刚进班时的一腔热情和一知半解,到现在经过四个章节法义的学习,自己究竟有没有收获,有没有认识上的改变呢?可能最好还是从最初的两个问题——为什么要学佛,为什么要皈依来回答吧。

  关于为什么要学佛的问题,我想大致有以下几点原因:

  1.学佛让我正视生活的苦恼

  2.学佛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

  3.学佛让我学会了感受幸福的智慧

  以前遇到求而不得、得而复失的情况,常常会带点阿Q精神地自我安慰:“知足常乐”。其实说的时候心里是酸酸的、无奈的,因为心底还是觉得拥有更好。现在,我明白真正的知足常乐,不是求而不得的自我安慰,而是因为有正确的观念和良好的心态,所以能够伸手可及而不取。之所以不取,是因为知道自己根本不需要那么多终将成为生活和人生包袱的东西。

  以前也跟风“断舍离”,处理掉挤满生活和家庭空间的各种东西,一开始觉得一切井然有序,心里很轻松,但很快又招架不住各种“买买买”的呼声。于是各种新的东西又填塞满了空间,身心重新回到了那种疲惫的状态。

  当心情很烦躁的时候,我也尝试过用各种方法来寻求内心的平静。比如学书法、国画,弹古筝,但是除了提高一点自己的艺术修养,对解决人生的困惑似乎一点帮助也没有。

  在《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篇章中,法义告诉我们中国哲学、文学、艺术和民俗道德中,都能找到佛教的思想,并且它们密不可分。可是如果在这些领域里寻求解脱之道,并不会有效。因为究竟的人生智慧,还需要在佛法中寻求,解决人生问题还需要从根本上去改变心行。要在因上努力,才能通往幸福人生。否则,观念和心态不改变,即便去到天堂,想必烦恼还是如影随形。

  在《人生五大问题》中又学习了“什么是我”。正如法义所言,自己历来就是把这个躯体执著为“我”,把所有的思想,包括观念、情绪,执著为“我”。于是,别人在地铁里挤到“我”,“我”会不高兴;有人说“我”的想法是错的,我会去争辩;别人说“我”坏话,“我”会生气难过。就是在这种日复一日不断强化“我”的重要性的过程中,无意中就和身边的人对立了起来,很容易产生矛盾和纷争。

  当然,不可能学佛一日就真的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会有情绪,现在照样还是有。只不过以前情绪是来得快、去得慢,对方话没说完,自己已经开始暴怒,甚至宣言老死不相往来。现在情绪是来得慢、去得快,一旦发现自己有情绪,就开始分析情绪产生的原因,很快就能释怀。时间久了,有些原本一定会引发情绪的事,慢慢就会平和地去看待了。

  幸福一直是苦苦追求的东西,可究竟什么是幸福呢?为人母以后,更多地去思考这个问题,因为我希望在祝福孩子永远幸福的同时,能够告诉他如何才能幸福。虽然自己曾非常困惑,因为父母希望我幸福,我又常常看到他们自己好像并不那么幸福。那他们告诉我的那些幸福要素究竟对不对呢?

  以前对我来说,幸福就像是高高建立起来的楼阁,支撑着幸福感觉的是爱情、事业、家庭、亲情、经济、社会认可等等。总以为支柱越多,幸福就会越稳定。可让我困惑的是,这些支柱本身一直在变化。爱与不爱,一念之间;有钱没钱,跌涨之间;亲人在否,呼吸之间……

  一切变化既捉摸不透,又不能掌控,所以就像《人生五大问题》里说的:幸福只是一种不稳定的感觉。如果想要一种稳定的幸福感,唯有将其支柱改变为正确的观念和良好的心态。所谓正确的观念,就是如何正确去看待爱情、事业、家庭、亲情等;所谓良好的心态,就是如何去面对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当孩子掌握了这两点幸福秘诀以后,我觉得再也无需担心什么。

  佛法的智慧,给我带来了正见和平和,让我更接近稳定的幸福感。所以,当然要学佛,要通过改变观念,到改变心态,最终改善生命品质。

  关于要不要皈依的问题,我从来没有纠结过。当我第一次在寺院里听到远远传来的佛乐,当下心生欢喜和清净,那种感觉我从没有在别处找到过。所以,在我对佛法还一知半解时,就已经皈依了。但是以前学佛只停留在自己看书,了解法义,偶尔运用于解决生活烦恼上。似乎不皈依都不妨碍学佛,按照佛法去做就好。皈依只是一种形式或者说是仪式。

  《当代宗教信仰问题的思考》中说到,信仰不是可有可无的生活点缀。当面对人生大事时,面对社会普遍认同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无法解决的问题时,信仰就会是黑暗前路里的明灯,会是内心无处不在的警察,保护着自己所有的善念。

  当我们讨论活着为什么的时候,我深刻地体会到,如果人真的只有这一世,那活着就是不断地靠近死亡,这是没有终极意义的。因为过程中再多的繁华荣耀,离世时和自己都没有任何关系。我不会因为有家财万贯、高冕头衔而死得更开心,反而可能更不甘心。那么我为那么多和自己没有关系的事耗尽全力,又是为什么呢?

  活着,就是要去了解生命的真相,从无尽的轮回里获得解脱。如果解脱是一条漫长而艰难的道路,那我又要依靠什么不让自己迷失,不让自己在遇到违缘时退却,不让自己在强大的业力和串习中沉沦呢?一定是需要一股强大的信心来支撑的,所以皈依便是深信,因为深信而能更好地前行。三宝,指的是佛法僧三宝。如果不信佛,就好比不信成功故事里的主角有一天会是自己,那自然不会向他学习,精进努力。如果不信法,就好比我信自己也会取得他那样的成功,但是我不按他的成功方法去做、去思考,而是按自己以往的串习。那往往是现在如何,将来依旧如何。如果不信僧,就好比我们说自己可以自学,不需要别人指导、教授。可是就算读到了博士,尚还需要导师,何况我在浩如烟海的佛法中只是个无明的婴儿,又要如何只靠自己修成博士后呢?

  所以,学佛一定是要皈依的。坚定自己的信念,有依靠、有方法、有指导,才能到达彼岸。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学佛       幸福)(五明学佛网:学佛       幸福)  

 普献法师:十个幸福方程式 

 静波法师:如何学佛 

 圣轮法师:念彼观音力 波浪不能没─ 学佛人的「口德」修养 

 果煜法师:破茧而出 发心学佛 

 果煜法师:禅林风雨 1.修学佛法的几个通则 

 果煜法师:天心明月 2.幸福贴心 

 果煜法师:一苇过江 附录:十年学佛出家的心路历程 

 果煜法师:一苇过江 修行篇 放下——学佛参禅的不二途径 

 果煜法师:一苇过江 教理篇 青年学佛次第之我见 

 杨云唐居士:学佛十字路口—择法觉支 

 果煜法师:从指月的比喻,看学佛的旨趣 

 沈家桢居士:学佛缘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