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达真堪布:《亲友书》讲解(二)


   日期:2016/6/11 22:2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达真堪布宣讲于2016年6月7日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接着讲龙树菩萨的《亲友书》。

  于大能仁之众教,王汝虽先已精通,

  犹如石灰依月光,岂非较前更美妙?

  “于大能仁之众教,王汝虽先已精通”:“大能仁”指佛祖释迦牟尼佛。佛祖释迦牟尼佛的教法包括三转法轮——初转四谛法轮,中转无相法轮,三转分别法轮。乐行王以前可能学过很多佛法,因为龙树菩萨在那里待过一段时间,对他比较了解,所以才说乐行王已经精通了这些内容。乐行王肯定不会像龙树菩萨那样精通佛法。但是国王有那么一点点傲气,龙树菩萨对他也很客气:“你虽然很精通佛理,但是我今天给你讲的这些佛法或道理,对你绝对有帮助,可以让你的善根增长,让你的智慧增长。”然后通过比喻来说明。比如这面墙是用石灰抹上的,石灰是白色的,抹好后上面再涂一层漆,这个墙就很洁白,很明亮了。但是一旦月亮的光映射在墙上就更洁白、更明亮了。意思是虽然你很精通佛理,今天再给你讲一遍,也许你更能生起信心或增长智慧了。还有另就是一层含义,龙树菩萨对乐行王很客气,同时也很低调,这也是给信众的一种表法。

  无论你的境界有多高,智慧有多深,都要谦虚、低调,越有功德的人越低调。我觉得有些人是特意低调或谦虚。其实,真正有成就、有功德的人,不用特意低调,而是自然而然地低调。我们有时候想展现自己,想突出自己,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说明你还没有完全超越,不然还需要这些吗?伟大的佛陀释迦牟尼佛就是这样,是自然流露。他出生的时候就说了这样的话:“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佛是最圆满的,智慧是最究竟的,没有谁能与佛相比。跟现在有些人说的不一样,“我要自信,我是全能。”这只是说说而已,你怎么可能是全能的呢?但佛确实是真正的自信。

  真正有功德、功德圆满的人,真正有福德、福德圆满的人,不会炫耀,也不会突出自己。那些真正的大德高僧,自然而然就很谦虚,也很低调,没有一点刻意的痕迹,是一种自然表现。这些就是告诉我们要低调。我们有一句法语:当你把自己放在最低处的时候,其实你在最高处;当你把自己放在最高处的时候,其实你在最低处。

  另外一层含义是,虽然乐行王很精通佛理,但是龙树菩萨说:“你还应该谛听,还应该认真地学修。”意思是我们行持善法的行为没有尽头。如果真有机会,真有因缘,就要行持善法,我们利益众生的事业没有结束的时候,也不能有结束的时候。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里讲:“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烦恼尽,我行持善法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众生界尽,烦恼界尽。”众生不可能有界尽的时候,烦恼不可能有界尽的时候,虚空也不可能有界尽的时候,同样,我们行持善法无有界尽。

  现在有些人有这种想法:“我参加百日共修,一百天里精进学修,结束后是不是就可以了?”有些人觉得:“我学完加行了,现在是不是可以放松了?我什么时候才可以不学?什么时候才可以放松?”没有这样的时候!有些人还可能有这种想法:“虚空没有界尽的时候,烦恼没有界尽的时候,众生没有界尽的时候,若是这样,我的学修可能也没有界尽的时候,那我太忙了,再修也没有尽头,再修都没有究竟的时候,这样我学修也没有多大意义。”这样说,可能有的人一下子就没有心情了。

  以前也给大家讲过,如果你真正得到了佛法,真正明白了佛法的时候,你学修佛法是一种极大的享受。这本身就是解脱,本身就是圆满。若是你想轻松,看自己的心态。如果心态转变了,就能轻松自在;如果心态没有转变,就没有轻松自在的时候。“我成佛了还要学?还要修啊?”是!成佛了还要学还要修!你的念转过来了,就解脱了,可以说成佛了。你心里真正产生了佛法的功德的时候,就可以轻松自在了。学修没有尽头。“为什么我解脱成佛了,还要学还要修?”因为这时你不是为自己学,不是为自己修,而是为众生学,为众生修。众生无有界尽,烦恼无有界尽,所以你的学修也没有界尽。“莲花不住水,日月不住空。”虽然你在六道里,与凡夫打交道,但是不会被染污,也不会有任何烦恼。没有烦恼,没有痛苦就是解脱,就是成佛。

  但是要发心。这是为众生,度化众生有很多善巧方便,其中一个就是同事,就是跟众生一起学修,这时不是为自己,自己的烦恼习气已经断了,是给众生表法。

  菩萨的四弘誓愿也是这样的:众生无边誓愿度。虽然众生是无边无际的,但是也度化。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四弘誓愿是菩萨应当具有的心态。若是你真正发出心来了,心态放下了,这也是解脱成佛的一种方法,一种窍诀。

  有的人总想:我什么时候才能学完,什么时候才能修完?很期待,这也是一种嗷嗷待哺。这种心态是有问题的,你仔细观察一下。你要干什么啊?想懈怠、想放逸啊?你懈怠放逸了,还是轮回,还是倒退么!成佛了不可能懈怠,不可能放逸。有的人就是想懈怠,想放逸。那时,睡觉可以睡到自然醒,吃饭也是慢慢吃、慢慢嚼,因为有很多时间,那时就不用学修了嘛。穿衣服也是,慢慢试,不行再换再试。这种心态是有问题的,不能有这种心态。

  刚才讲了,行持善法的行为无有尽头,利益众生的事业无有结束,众生界尽烦恼界尽,利益众生的事业,行持善法的事业无有穷尽。要有这种精神,这很重要。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还要尽量去调整心态,要尽量做到。

  我们讲精进度的时候,有一个叫不满精进,就是不能有满足的时候。有的人认为:“我今天念了多少遍咒,应该好好休息一下了;我今天磕了多少个大头,应该放松放松……”这都是满足。不能满足。修行要像饥饿的牦牛吃草一般,不是学牦牛吃饱了去睡觉。牦牛吃草的时候,前一口还没吃完就看着下一口,恨不得把所有的草都吃尽,我们要学这种劲儿,这种心态。

  领会上不能有错误,它吃饱不是我们学习的对境,它吃草的时候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学佛修行就要这样,没有满足的时候。今天念了一千万莲师心咒,觉得不够还要念,应该有这种心。有了这种强烈的希求正法的心,这种欲望,才不会觉得累,才不会有烦恼,才不会有违缘。

  有的人处处有违缘,参加百日共修没有几天,就觉得腿不行了,家又怎么怎么了……违缘重重,障碍重重,就是自己发心不到位,求法的心态有问题。我们要解脱,要成佛,要想真正获得正法,必须要有那种精神。以前成就者多,但他们是以什么样的毅力、精神成就的?比如释迦牟尼佛,仅仅为了四句佛法,经历了千辛万苦,舍弃了无数次的生命。以前的大德高僧跋山涉水,经过千辛万苦,最后才成就的。没有舒舒服服,轻轻松松解脱成佛的。

  我们现在就是这样,包括我,想舒舒服服的成佛。这是不可能的事。若是真心想解脱,想成佛,真心想求法,真心想得到法,必须要有这种求法的精神,必须要有这样的发心。其实没有发心,求法的心不强烈的人,到朗措玛寺参加百日共修也没有多大意义。这种精神很重要,这种发心很重要。在此处,我们主要强调这点。我觉得这点对大家很重要,我觉得这种毛病很普遍,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这种毛病,所以今天强调这点,这叫应机说法。

  如来殷切而告言:佛陀妙法与僧众,

  施戒天尊六随念,各功德资常忆念。

  这里有六种随念,随念是念念不忘的意思。我们要随念什么?要对什么念念不忘?

  第一,随念佛陀,念念不忘佛陀。现在有些人为什么那么尊重佛,恭敬佛?因为佛有广大的神通,我们是不是要时时忆念,念念不忘佛广大的神通?不是。有的人觉得佛福报大,然后尊敬佛,恭敬佛。他们心目中的福报,就是钱、权等东西。然而这些都不是真正的福报。法福才是福,财福不是福。但是有些人没有明白,一说佛福德圆满了,就觉得佛太有福报了。我们是不是时时忆念佛的福报,时时忆念佛的福报圆满,念念不忘佛有福报?不是。

  佛有两种:一种是自性清净的佛,另一种是断证圆满的佛。众生都不是断证圆满的佛。现在我们要忆念的是断证功德圆满的佛。断是断疑惑,疑惑指烦恼障、所知障等障碍。还有心灵上的障碍,相续中的染污;证是证菩提,指的是无我空性的智慧,就要忆念这些。

  佛是通达无碍的,没有任何障碍。为什么会这样呢?他的证(智慧)圆满了,才会通达无碍。这里说的障碍指心里的障碍。心里没有障碍了,就不会有其他的障碍,因为一切障碍都是从心里产生的,都是心的显现。如果没有障碍了,就是大自在了。为什么没有障碍?因为他通达、明白了诸法的究竟实相,无我空性等真理。

  我们要时时忆念佛断证圆满的功德,这样做对我们有什么帮助和利益呢?可以得到加持。我们对功德生起了欢喜心,在我们的相续中,自然会生起这些功德。比如说,我们特别喜欢人民币,我们口袋里不知不觉就不缺人民币。有的人喜欢人民币,得到的就多一些;有的人不是很执着人民币,得到的就少一些。同样的道理,我们对这些功德产生了欢喜之心,自然就会得到这些功德。

  我们现在为什么不精进,是因为我们对这些功德没有产生意乐,还没有产生希求之心。就像《大圆满前行引导文》里讲的,在狗的面前放青草一般,再好再新鲜的草放在狗面前,它也没有感觉,也不会有任何欲望。同样我们对佛法没有兴趣,也没有意乐,所以得不到法。当我们有意乐,有希求心的时候,佛法包括佛的功德,自然就在我们的相续中产生。

  第二,随念法。我们要时时忆念无欺。佛法、正法是无有欺惑的,不会是假的。比如说从世俗谛,从名言谛的角度讲,因果轮回是究竟的实相。轮回有大轮回和小轮回。今天你欠我,明天我欠你;今生你欠,来世你还……不断地欠还欠还,这也是一种轮回。

  因果轮回,善恶因果是自然规律。什么叫善?能产生善果,能带来快乐的就是善。什么叫恶?能产生恶果,能带来痛苦的就是恶。善恶是不虚不假的,无论从哪个角度讲轮回都是一样,都是诸法的究竟实相。你不相信也得相信,你不接受也得接受。这点跟你相信不相信,跟你接受不接受没有关系,这是自然规律,这是自然现象。

  从胜义谛无我空性的真理来看哪里有我?我们执着的我,就是四大结合,就是五蕴的总相,没有一个恒常的、独有的我。“诸法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从胜义谛的角度讲是诸法的究竟实相,也可以说是自然规律,这叫无有欺惑。我们有不明白时候,可能还没有真正证悟。但是诸法的究竟实相是不会变的,自然规律是不会变的,所以这都是无有欺惑的。

  佛法不是佛创新的,不是佛想出来的,佛经历了三大阿僧祇劫才成佛,发现了诸法的实相,发现了整个法界的自然规律,然后佛转法轮,将真理告诉大家。佛说我们愚痴颠倒,我们的所想和所行都是背道而驰的。

  我们为什么烦恼痛苦?都是自己带来的。七八岁的小孩子不懂事,觉得好玩,往头上扔石头,掉下来砸了自己的头,才知道疼,才知道哭,但是一切都晚了。我们跟七八岁的孩子一样,因为颠倒。如果我们真正深信了佛法,真正明白了佛法,就不颠倒了;不颠倒了就不会烦恼,不会痛苦。

  我们的功德福德为什么不圆满,也是因为颠倒,如果不颠倒自然就圆满了。忆念佛法就要忆念这些。佛法真正的功德就是这些。

  第三,随念僧。我们时时忆念僧宝,时时忆念僧众,就不会退转。真正的僧宝是什么?是不退转的,因为他对诸法的究竟实相,对因果轮回、无我空性这些真理生起了定解,即使遇到再大的违缘,遇到再大的磨难也不会退转。这就是三宝的加持,这就是僧的加持。我们要深信,这样我们也可以像他一样不退转。我们能忆念他,跟随他,就能顺利的到达彼岸,不会走弯路。有些人没有好好亲近僧宝,没有真正的道友,导致了走弯路。

  第四,随念布施,真正的布施圆满是对物质、对法、对自身没有贪着。那怎样才能放下财物和受用呢?怎样才能不贪着?我们要知道,这些都是无有实质性的,都离不开无常,都是虚假的。为什么说是虚假的?因为即使你有再多的物质,再多的受用,在心情不好的时候,内心烦恼的时候,起不到任何作用。我们之所以贪着这些,是认为这些可以给我们带来快乐,让我们愉快。但这些都是虚假的,没有办法让我们如愿以偿。是否快乐主要取决于你的心情和心态。你心情好了,心态好了,一无所有也会快乐;你心情好了,心态好了,赤手空拳也会很愉快。

  无常就是这些东西都不长久,说有就有,说没有就没有。当你要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一分钱也带不走,一样东西也带不走。这样忆念与思维,贪着就没有了。

  身体也是这样,身体有什么可贪着的?有的人特别执着自己的身体,我的头发,我的眉毛,我的牙齿,头发留二十年了……你的头发又怎么了?舍不得剪,这是对头发的执着。留二十年了也是头发,留二十年算什么,即使留一百年也没什么,跟我的头发没有区别。二十年的头发跟几天的头发没有区别,如果不相信,可以找个地方验一验。

  我们特别执着身体,我的身体不能碰,不能随便看,否则心里就不舒服。你的身体有什么不能碰的,也不是珠宝做成的,就是不净袋,里面没有一样东西可以用。如果拿出来,没有一样是我们概念中的干净,我们没有站在佛的境界讲,都是站在自己的境界讲的,我们认为这个干净,那个不干净;这个好,那个不好。如果你不相信,到天葬台看看。有的人到了天葬台除了恐惧就是肮脏,没有别的。有些人到了天葬台非常害怕,那是没有气的人,这个有气的人能动,你却不怕,也不觉得脏。天葬台里的尸体有什么可恐怖的,也不能动,就是种概念而已,我们可以在前面放个全尸,自己躺在旁边,你有气,他没有气;你能呼吸,他不能呼吸,没有别的差别。

  身体就是这样一个不净袋子,里面装的全是不净物。有的人不仅贪着自己,还贪着别人,又多了一个不净袋。人就是这样,都是自己的概念,都是自己的心,没有实质性。这样一观察,自然就不贪着了。有些人对法有贪着,我们有法布施,对法的执着也要断掉。你执着的时候,它就不是法了。你现在没有明白什么叫佛法,有一天你真正明白了,就知道了,自然就不贪着了。

  有些人说,佛讲了,善根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的快乐与利益,如果我有善根,可以心想事成……你贪着善根,它也许会给你带来一些利益,实际上给你带来的都是痛苦。有的人有钱,却给自己带来了灾难、压力和烦恼。权力也是一样。华智仁波切讲:有一匹马就有一匹马的痛苦,有一块茶叶就有一块茶叶的痛苦。没有放下就是这样,放下了就不是这样了。主要是自己的心,主要在心不在物,在心不在境。

  我们现在也能看到,也能感受到,这都属于善果。我们肯定在宿世中积累了很多功德,今天终于成熟了。如果善果成熟的同时给我们带来烦恼痛苦,说明以前我们种善根的时候是不清净的,掺杂着贪心、嗔恨心、嫉妒心等烦恼。现在我们学修了佛法,稍微有一点点知识的时候就傲慢了,这里面掺杂着傲慢。有时候嫉妒别人,掺杂着贪心、嗔恨心等烦恼。你是种下了福,但这不是清福,将来它们的产生果报的时候也是不清净的,也是一种染污,这都是没有意义的。这样一想,你就不贪着了,就要这样忆念。

  第五,随念戒律。戒是取舍,人必须要取舍善恶。能取舍善恶就能保护自己的相续,保护自己的善根,将来真正成就的时候,以身作则,也是给众生表法,给众生看,要这样行持善法,要这样断除恶业。你这样做,给别人看,都是戒。这样做的最终的目的是让自己的相续清净,让众生的相续清净。戒是清净。你受的戒条再多,表面上持戒再严格,如果心地不清净,相续没有变清净,还是没有功德,没有戒。

  第六,随念天尊。这点有两种说法,两种解释。第一种,断恶行善可以升天做天人、做仙人。有些人知道天人的条件好,可以享受安乐,忆念这点,对断恶行善很有帮助。以前的难陀就是这样。佛陀把他带到了天界,他看到天人的福报太大了,天天享受。他转来转去转到了一个空的宫殿,里面有很多天女,却没有天人,便问原因,天女说,将来难陀要投生到这里,这是给他留的。他知道了以后,回到人间特别精进地学修佛法,就是为了升天。人都喜欢世间的福报,愿意享受安乐,他们知道了天界福报特别大,就开始断恶行善,开始精进了。第二种解释是,人在做,天在看,这样没有暗处和明处的区别。天尊们都有天眼,都能看得到,若是不精进,不好好取舍善恶,他们就会知道,就会惩罚自己。

  佛经里明确说过,有些天人特意下来,看谁在行善,谁在造恶,然后汇报给玉皇大帝,某某人在行持善法非常好,某某人在造恶业非常不好,然后开始惩罚。比如每月十五、三十的时候,就有天人在察看。我们经常讲,人在做天在看,这叫忆念天尊。哪里都有天尊,我们吃饭的地方有,睡觉的地方有,行走的地方也有,安住的地方有,无处不在,无所不知。

  我们现在有这种心态,没有人没事,看不见没事……佛为了不让我们造业告诉我们,无论是在明处造业还是在暗处造业,无论是在当面造业还是在背后造业,都会染污自己的相续,都会给自己带来烦恼。明白了这个道理,也是保护相续的一种方法。人要有修养,这也是一种方法。

  佛不是搞迷信,不是吓唬我们,确实是这样的。我们觉得这个房间里只有自己一个人,没有人,没有众生……你看不见就没有了?你这个肉眼能看到什么?可能跟你一样的凡夫,跟你一样可怜的众生你能看得到,其他的很多众生你看不到,一个空间里有很多很多众生。十法界讲不同的空间,其实十法界都在一个空间。地狱众生,饿鬼众生在这里,佛、菩萨也在这里,都在一个空间里。时时忆念天尊,念念不忘天尊,这是第二种解释。

  我觉得还可以有一种解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本尊,什么是自己的本尊?就是跟自己最有缘份的佛菩萨。我们要念念不忘自己的本尊,时时忆念自己的本尊。念本尊就是念一切本尊,不忘自己的本尊就是不忘一切佛菩萨。大乘佛法,尤其是密宗里特别强调本尊!当你有本尊的时候非常殊胜。观音菩萨、文殊菩萨、大势至菩萨、药师佛、阿弥陀佛等都是自己本尊的显现,都不离自己的本尊。本尊是诸佛菩萨的总集,念本尊就是念一切佛菩萨,这就是专修专念。专修专念不是想一尊佛,念一个咒。当你真正认定本尊的时候,你就可以专修专念了。你可以念观音菩萨,念文殊菩萨,但是都不离自己的本尊,都是自己本尊的一种显现。文殊菩萨是自己本尊智慧的总集,智慧的象征;观音菩萨是自己本尊慈悲的总集,慈悲的象征。修一位念一位本尊,等于修一切念一切佛菩萨。这也是一种回归自性的方法,也是一种一心不乱的方法,也是专心的方法,可以这样理解,这样解释。

  我们时时忆念,念念不忘这六种随念,功德自然增长、圆满,我们解脱成佛的资粮也自然增长、圆满。《正法念处经•十善业道品》云:“若不坏法意,常于法中住,则不行生死,彼白法具足。”“不行生死”指不轮回,“白法具足”指一切善法、佛法都具足,时时忆念佛、法、僧、布施、持戒和天尊,

  身语意门当常依,奉行十种善业道,

  杜绝一切醇美酒,欢喜贤妙之维生。

  要断十种恶业,行十种善业,就是十善业道,就是佛讲的“诸恶莫作,纵善奉行”,就是断恶行善。什么叫断恶行善?第一,从心里下决心做决定:从现在开始,不杀害任何众生的生命。第二,爱护自他的生命。这个决心,这个决定才是戒体,才有能量。有的人认为我不杀生就可以了,我爱护自他生命就可以了,不用立下誓言吧。不立下誓言就没有戒体。所谓的戒体,大乘佛法里指决心。下决心做决定就是戒体,否则就没有戒体。今天我们就要这样受持十善业。

  “我从心里下决心做决定,不偷盗,断除不与取,行持布施。”这个决心、决定就是断恶行善。不偷盗是断恶,行持布施是行善。出家人不YIN欲,在家人不邪YIN,受持戒律。不邪YIN是断恶,受持戒律是行善。心里能下决心做决定就能产生戒体,产生能量。有这个戒体、有这个能量才能对治内心的烦恼和习气,否则是对治不了烦恼,对治不了习气的。这是由身体造做的三业。

  不打妄语,不说假话,说谛实话,说真话。不妄语就是断恶,说谛实语就是行善。不两舌,不说离间语,要化解他人的怨恨,化解怨恨就是行善。不两舌,不挑拨离间,就是下决心断恶。不恶语,说悦耳语,好听的话。不绮语,说这些是非,没有用的话叫绮语。要断绮语,就要持咒、念佛。主要是通过语言来造、成立的,所以是语四业。

  意三业。不贪,别人有一些拥有自己想得到,甚至想“对方得不到,自己能得到多好”,这都是恶。要断除贪心,修施舍心,行持布施给他人。不害心,没有恼害众生的心,有饶益心,想利益他人。不邪见,没有邪知邪见,保持正知正见。

  这就是断十种恶,行十种善。若是心里能下决心,做决定,比如在佛面前或上师面前受戒也可以,若是观想在上师或佛面前受戒也可以,十善业戒是很重要的,这是真正的断恶行善。

  “杜绝一切醇美酒”:喝酒就会放逸,越喝越想喝,很难控制。喝多了就醉了,醉了就疯了,就无恶不作了,会造很多业,犯很多错。佛当时特别强调,严格管理不饮酒。他说过这样一句话:谁喝哪怕是草尖上的水珠那么一点点酒,他就不是我的声闻(弟子),我也不是他的导师。

  喝酒会放逸,放逸就会犯戒,放逸就会造业,佛为了弟子们不犯戒,不造业而制定了这条戒。若是能不犯戒、不造业,喝酒也没有什么。但是如果喝酒后丧失了理智,喝酒后内心迷茫了,喝酒后什么都做了,就不允许喝。

  以前有一个人很精进,很有信心,受了八关斋戒后,有人给他制造障碍。让他必须从一瓶酒,一只羊,一个女人中选择。他想:杀生不好,邪YIN也不好,喝酒好一点,还是喝酒吧。于是就选择了喝酒,结果喝醉了,其他两条戒都犯了。这个公案说明喝酒后会犯错误,会犯其他的戒律。

  龙树菩萨也是这样告诫乐行王的,虽然是个在家修行人,但是不要喝酒。一个真正的修行人身口意要保持清净,喝酒、抽烟会让身心不清净,这样不好。

  “喜欢贤妙之维生”:就是千万不要以邪命活。邪命活是通过造业得来的,比如说抢来的,骗来的都叫邪命活。即使有再多的钱,有再大的权也没有用,也叫邪命活。

  喝酒、抽烟、吃肉,尤其是现在社会上有的人要吃活的,这都是邪命活。这样活着还不如不活着。应该“喜欢贤妙”,身口意保持清净,要跟出家人学,吃东西尽量吃素的、清淡的。穿衣服不要穿华丽的。睡觉不要睡在高贵的床褥上等等。我们受八关斋戒的时候有很多这样的要求。

  这是龙树菩萨教导乐行王,也可以说通过书信的方式告戒乐行王。当然主要是为了我们这些后学者。其实印度、藏地、汉地的大德高僧,造的论典犹如天空的繁星一样多。但是藏地不分宗派,都特别重视《亲友书》。一些道场、寺院都会学、都会讲《亲友书》。因为这是龙树菩萨的教言,是龙树菩萨的殊胜窍诀。还有一个原因是内容也非常殊胜。这都是实实在在的修行,讲的是实实在在的佛法,所以大家不要轻视,我们也是以窍诀的形式讲的,大家听完之后要好好消化,好好去对照自己,改变自己,这是最重要的。今天就讲到这。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达真堪布       善业)(五明学佛网:达真堪布       善业)  

 其它:浅析“十善业”(邹相) 

 净界法师:警告所有的修净土者:你不要一天到晚想着你的善业 

 锺茂森博士:回归本性本善《十善业道经》学习心得08 

 锺茂森博士:回归本性本善《十善业道经》学习心得07 

 锺茂森博士:回归本性本善《十善业道经》学习心得06 

 锺茂森博士:回归本性本善《十善业道经》学习心得05 

 锺茂森博士:回归本性本善《十善业道经》学习心得04 

 锺茂森博士:回归本性本善《十善业道经》学习心得03 

 锺茂森博士:回归本性本善《十善业道经》学习心得02 

 锺茂森博士:回归本性本善《十善业道经》学习心得01 

 周叔迦居士:佛说十善业道经注 

 宽运法师:十善业道之不偷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