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达真堪布:入行论讲记88[静虑品]


   日期:2016/6/6 20:1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接着讲《入菩萨行论》。

  寅二(广说)分二:一、断除贪身;二、善用此身之方式。

  卯一(断除贪身)分二:一、贪执之过患;二、贪执不合理。

  辰一(贪执之过患)分二:一、真实宣说;二、旁述知足之功德。

  巳一、真实宣说:

  汝愈献殷勤,护此不净身,

  彼愈趋退堕,衰朽极脆弱。

  你越是对身体(自己)百般珍爱、呵护,总是惯着、顺着,它就会变得越来越软弱无力、腐朽不堪。

  一切法都是如此,你越承受不了,就越不敢面对。比如,很多人为了身体或者为了自己,总说“不能吃凉的,要吃热的。”“不能穿薄的,要穿厚的。”结果稍微吃点凉的,肚子就坏了;稍微穿少点,就感冒了。现在条件越来越好了,人们就总惯着身体,以前没有那么多事,现在事儿越来越多了。不能这样,否则事儿特别多。你越这样做,身体就越弱,越变成没有抵抗力的一种东西了。所以,不要总这样惯着自己,顺着自己。

  现在我们开始修行了,不能总顺着烦恼和习气,要去对治它们,学会放下,学会勇敢。要思维“我可以”“我来做”“我来承受”……在前面讲过,自己的痛苦都是自己应得的,没办法,自己该承受的必须要承受,自己该面对的必须要面对。不仅要承受自己的痛苦,还要去替他人、替众生承受痛苦,“我来代受,我来代替!”就要学会这样。这样身心就会变得越来越坚强,越来越勇敢。我们都希望自己富裕一点,希望自己条件好一点。其实你越富裕,你内心的贪心、欲望可能就越大;你条件越好,身心可能会变得越弱。

  有些人总依赖别人、依靠他人,一旦身边没有人了,一旦没有人来帮助了,就觉得很无助,就觉得完了。有什么啊?尤其我们现在已经出家了,要学会独立,学会自立。“无论什么事都要由我一个人来承办、面对,我不依赖别人,不依靠他人。众生可以依赖我、依靠我,但是我不依赖众生,不依靠众生。不用说众生了,连佛菩萨我都不依靠。”现在很多人学佛修行,总依靠上师的加持、佛力的加持。“哎哟!上师加持我;哎哟!佛陀加持我。”有这种依赖性。其实,你越依赖上师、佛陀,事儿就越多。应该思维:“我已经皈依佛了,我已经皈依上师了,让我来保护佛,保护上师;让我来照顾上师,照顾佛;我要替上师利众,我要替佛陀利众。”这才是对的!

  我不是说过嘛,要稳重,要勇敢,不要慌。遇到事情了,稳重一点,不管面对什么,勇敢一点,没有事。你不把它当事,它就不是事。天没有塌,地也没有陷,一切都会好的,都会有解决的办法。因为佛的智慧、上师的智慧是圆满的。首先稳定心态,再去解决问题,就很容易了。无论面对任何事情,都要勇敢一点。若是这样,什么事都不是事。

  我们是学佛人,尤其是大乘修行人,就更不能对自己客气了。如果你不学大乘佛法,那就另当别论;如果你要学大乘佛法,就要开始学做菩萨了。我们天天发菩提心,天天在佛面前发誓。既然已经发菩提心了,那就是菩萨了,你就要做菩萨了。你学做菩萨,不是要别人来保佑你,而是你要去保佑别人;不是让他人来利益或帮助你,而是你要去利益他人,帮助他人。你不是想做菩萨吗?就要这样做。

  本来没有什么事,但是因为你自己太自爱、太想保护自己了,所以就会给你带来巨大的痛苦和烦恼。你为什么要这样自寻烦恼,自找痛苦呢?

  真的,我再跟大家说一遍:作为修行人,要稳重,要勇敢,不要心慌意乱,手忙脚乱。遇到问题的时候,遇到事情的时候,若是你能稳重,问题就好解决了,就没有事了。一切本来都是很正常的,你之所以觉得很可怕,甚至天塌了、地陷了,这都是你自己的妄想;你觉得根本没有余地了一样,这都是你的幻觉。

  有时候,人的心一乱,这样一胡思乱想,就会有这种感觉。比如,之前也是在某个地方,自己没有觉得有什么事,但是后来别人一说这里有鬼或者闹鬼,自己心里开始胡思乱想,一执着,就觉得真的有声音了,有动静了,然后就害怕,根本睡不着,甚至呆不住。若是真有这些事,那之前怎么没有呢?都是心嘛!这是举个例子。

  其实都是自己想出来的,都是自己吓唬自己的,都是自己没事找事造成的。即便就像现在这些世人所说的“天塌了!地陷了!”那又有什么啊?比如说结婚、离婚,有的人说“结婚是人生大事!”现在这个年代,结婚、离婚比吃一顿饭还容易。今天结婚,明天离婚,这么随便,这算什么大事?若是以前,那肯定是大事,现在就不是大事了。什么都是这样的,都是自己的心。

  身弱欲爱增,大地一切物,

  尚且不餍足,谁复惬彼欲?

  逐欲未得足,生恼复失意。

  若想:只要承办所有欲妙就不会产生痛苦了。如此堕落下去,那么它的欲望无有止境,无法满足,即便整个大地上的所有财物还不能予以满足,那谁能满足它的所有贪欲呢?本来无有承办欲妙的能力却想承办,依此而苦恼、疲惫、嗔恨等,由于愿望未得以实现或不满足而大失所望,生起忧愁。

  人就是这样,贪心、欲望无止境,拥有的越多就越贪。刚开始身上一分钱也没有,这个时候就想:若是身上有几万块钱,解决了吃住等问题,这样就满足了。但是一旦身上有了几万块钱,就想有几十万了,几万块钱远远不够。一分钱也没有的时候,几万块钱对他来说真的够了,因为这个时候贪心小,欲望小。一旦有了几万块钱时,就觉得不够了,因为贪心增长了,欲望高了,这个时候的目标是几十万,觉得有几十万就够了。然后为了这几十万劳累、奔波,历尽千辛万苦。等挣到了几十万的时候,又觉得不够了,这个时候想的是几百万,觉得有几百万就够了。等真有了几百万,又觉得不够了,因为贪心和欲望又增长了,这个时候又想要几千万、几个亿;真有了几个亿,就想要几十个亿、几百个亿……凡夫世人不会有满足的时候。

  若是真正能知足少欲,几百块钱也觉得够了,也会满足。但是,知足少欲不是谁都有的,那是通过修行最后要达到的境界。若是不知足少欲,可以说没有修行;若是没有修行,有了几个亿,还想有几十个亿,甚至有几百个亿、几千个亿……不会有满足的时候,永远都是这样的。我们现在可能想不到:“不可能吧?几百个亿还不够啊?几千个亿还不够啊?”这个时候他的贪心和欲望更高了,这点钱根本就不够用。

  人就要学会知足、学会少欲,有多大福报就享受多大福报,这就行了。人要学会一切随缘,有就有,没有就没有,来了就来了,走了就走了。一切都是缘聚缘散,没有什么可执着的。来去、生灭、高低、贵贱,可以说都是缘起法,都是无常的,也可以说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的。所以说,人没有满足的时候,谁能满足他的欲望呢?没有人能满足。凡夫世人都是这样,最终还是大失所望,最后还是在忧愁和烦恼当中离开这个世界。所谓的世界首富、大明星里也肯定有很多佛菩萨再来,肯定也有有修有证的人,这都不用说了。

  大家要学会知足少欲。知足少欲不是说要穿破的、吃烂的,不是非要住山洞,不是必须要住森林。所谓知足少欲,就是有多大福报享受多大福报,无论怎样都很开心,很快乐,很轻松,很自在。

  若是知足少欲了,住别墅、住平房真的没有差别。修行人不是必须要住平房,修行人也不是必须要住别墅,住哪里都一样。有福报就住别墅,住别墅也很轻松自在,很开心快乐,一点儿都不影响心情,一点都不影响自己的内心。别墅算什么啊?别墅又怎么了?就是几块石头嘛,最后还要留下来,没有什么啊!修行人住平房也行,也很开心快乐,很轻松自在。这就是境界。如果你觉得自己是修行人,特意住平房,特意住小小的房屋,那也是执着。

  若是执着,若是装模作样,无论怎样做都是一样的。装富人、装穷人有什么差别?装贵人、装贱人有什么差别?没有差别,都是装的。“我不能在高处,我要在低处。”这也是装的。所谓“不能在高处,要在低处。”这讲的是心态。不用特意求在高处,也不用特意求在低处,一切随缘。让你坐在高处就坐在高处,心里没有一点傲慢心等烦恼;让你坐在低处就坐在低处,没有一点嫉妒等烦恼。这就是境界啊!想修行就要这样修。

  怎么装都是一样的,装清净也是装。有的人就装清净,认为自己很清净。其实,真正的清净还用装吗?若是清净,怎么都是清净的;若是不清净,怎么都是不清净的。清净还是不清净,主要是看内心,并非看外表。

  巳二、旁述知足之功德:

  若人无所求,彼福无穷尽,

  乐长身贪故,莫令有机趁,

  不执悦意物,厥为真妙财。

  “若人无所求,彼福无穷尽”:当人无所求的时候,福报无有穷尽,内心有满足感,这才是最大的富有。若是你拥有了整个世界的财富,但内心里没有满足感,你还是个贫穷者,一无所有。若心里真正有满足感,不是装的,那么你就是最富有的人。

  当你的心态放下的时候,才是清净的;若是放不下,怎样都是不清净的,所以要学会放下。我们有一句法语:你把自己的心放平了,一切都会风平浪静;你把自己的心放正了,一切都会一帆风顺。这是我说过的话,自己过后也不知道当时是怎么说出来的?含义很深啊!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说之法都包含在这两句话里,恐怕你们不明白,不接受啊!虽然我是个凡夫,但是在这两句话里包括了一切。现在有些人说要学这个、修那个,有的说要修加行,有的说要修正行,有的说要磕头,有的说要念咒中之王百字明,也行,先这样做吧。其实,仅这两句话就够了,若是真的吃透了,就可以了。但是没有办法啊,都是擦肩而过。

  佛法是谁学谁得,谁修谁得。谁有善根、福德,谁就能成;若没有善根,没有福德,就不能成。如果你不相信,不接受,那就算了,没有办法。烦恼的是你自己,痛苦的是你自己,我不会烦恼,我不会痛苦。真的没有什么,谁埋怨谁啊?我讲得这么好,我传的法这么好,若你们不明白,也不学,这也没有什么。其实埋怨大家或者批评大家,这是错误的。

  既然把话说出去了,肯定有意义,但这是“千江有水千江月”,有缘的众生在哪里,这句话就能在哪里起作用。

  “乐长身贪故,莫令有机趁”:世间的快乐越增长,对身体越好,对自我的贪心就会越重,所以别给它欲乐的机会。

  “不执悦意物,厥为真妙财”:不要贪执自己最喜欢和最贪爱的东西。当你不贪恋或者不喜欢、不执着的时候,这叫“真妙财”,即圣财。

  《亲友书》中云:“佛说一切财产中,知足乃为最殊胜,是故应当常知足,知足无财真富翁。”

  辰二(贪执不合理)分二:一、由于低劣故贪不合理;二、由于不知利害故贪不合理。

  巳一、由于低劣故贪不合理:

  可怖不净身,不动待他牵,

  火化终成灰,何故执为我?

  “可怖不净身,不动待他牵”:一切的恐怖都是因为我们贪爱身体产生的。这个身体就是个不净物,也是一切恐怖的来源、根本。身体是依靠心的牵引才活动的,如果没有心识来牵引,它就不能动。当它不动的时候,就是又脏又可怕的尸体了,如棺材里的尸体。不用说见到尸体,当我们见到棺材时,就会觉得心慌,甚至觉得很晦气。

  这具尸体之所以能活动,能走,说话,跟你一起聊天,一起生活,这都是因为有心(灵魂)的牵引。一旦灵魂离开了,没有心的牵引了,它就无法活动,不能说话,不能走,不能跟你聊天,也不能跟你在一起生活了。灵魂是灵魂,尸体是尸体,一个是精神,一个是物质,这二者可以说根本没有关系。因此,这个身体有什么可贪着的?

  “火化终成灰,何故执为我?”最后,这个身体火化后,又变成了一堆灰。为什么把它执为我?为什么要为了它而让自己受尽折磨呢?这值得吗?

  大家要好好想想,好好思维这些内容,这样才能对治贪心、贪欲,才能对治我执,否则不可能。

  无论生与死,朽身何所为?

  岂异粪等物?怎不除我慢?

  无论是活,还是死,这个虚假的身体又能对我做什么呢?这样仔细分析,以智慧观察,它和粪便没有差别。若是你非要把它执着为我,为什么不把粪便也执着为我呢?对这样的一个身体,为什么不遣除将其视为“我”与“我所”的慢心,也就是我执我爱的心呢?

  奉承此身故,无义集诸苦,

  于此似树身,何劳贪与嗔?

  “奉承此身故,无义集诸苦”:你所珍爱的这个身体,你所保护的这个身体,它给自己带来的都是痛苦啊!为什么要这样呢?

  “于此似树身,何劳贪与嗔”:这个身体和那颗树没有什么差别,你为何要对这个身体贪执、嗔恨呢?

  身体和大树这二者有什么差别?我们把这个身体视为“我”、执着为“我”了,而没有把那颗大树视为“我”、执着为“我”,仅此而已。你为什么不把那些不净物执着为“我”?为什么不把大树执着为“我”呢?有很多这种情况,比如孤独地狱的众生把树执着为“我”,当有人砍树、锯树的时候,他就觉得痛苦。

  其实,这个身体没有什么可贪的,也没有什么可恨的,它和你没有关系。在前面也讲过,灵魂就像游客、旅客,这个身体就像旅店,旅客临时凑和住在这个旅店里,二者就这么个关系而已。当旅客离开了,他和旅店就没有关系了。自己的心识(灵魂)和身体二者就是这种关系,你把握好这种关系就行了。

  巳二、由于不知利害故贪不合理:

  细心极爱护,或弃鹫兽食,

  身既无贪嗔,何苦爱此身?

  “细心极爱护,或弃鹫兽食”:自己很精心地珍爱、保护这个身体,其实这个身体最终就是鹰鹫、豺狼、野狗的食物。

  你这样百般珍爱、保护这个身体,一会儿说“不能冷”,一会儿说“不能饿”,连他人随便看一下都不行,更不用说碰了。但是到最后,身体和心识已经分开了,它就是那些鹰鹫、豺狼、野狗的食物而已,你为什么还要这样珍爱、保护它呢?

  “身既无贪嗔,何苦爱此身”:既然这个身体既无贪心,也无嗔心,你为何要苦苦地贪爱它呢?

  何毁引身嗔?何赞令身喜?

  身既无所知,殷勤何所为?

  什么样的诋毁能令身体嗔恨?什么样的赞叹能令身体喜悦?既然身体无有心识,有人诋毁它,它不会生嗔恨心;有人赞叹它,它也不会欢喜。它自己什么也不知道,什么反应也没有,你为什么还要为了身体而费力取舍赞毁呢?真的不值得,不应该啊!

  若人喜我身,则彼为吾友,

  众皆爱己身,何不爱众生?

  有人喜欢你的身体,你就把他视为朋友。“他喜欢我的身体,就可以保护我的身体。”所以你把他视为朋友。若是这样,众生都一样爱自己的身体,都一样保护自己的身体,那你为什么不喜爱这些众生呢?

  你为什么把他视为朋友呢?“因为他喜欢我。”喜欢你什么?“喜欢我的身体呗。保护我,就是保护我的身体呗。”他既不可能喜欢你的心识,也保护不了你的心识,他只能喜欢你的身体,只能保护你的身体。若只是因为他喜欢你的身体,保护你的身体,你就把他视为朋友,然后去帮助、利益他。那么,一切众生都一样,都是爱自己的身体的,都是能保护自己的身体的,那你为什么不去把一切众生视为朋友,去帮助或者利益他们呢?

  卯二、善用此身之方式:

  贪欲心、执着心都是轮回的因,都是痛苦的根。所以,之前讲的都是对治贪欲,尤其是对治我执的方法。这个身体没有什么可贪的,也不值得贪。它原本就是个虚假的东西,也没有什么实质性,就是个假象而已。如果你明白了这个道理,就没有贪欲了,也不会执着了,这样也就断掉了痛苦的根、轮回的根。

  故应离贪执,为众舍己身,

  此身虽多患,善用如宝筏。

  虽然这个身体过患多,是个不净袋,但若是你会利用,它就会变成如意宝。若是你把自己的身体施舍给众生,用它来承办利益众生的事,你就可以令自己解脱、圆满,获得圆满的果位。若是这样,它就成为如意宝了。

  那么,这个身体到底是不净袋,还是如意宝?就看你自己的心。关键在于你怎么看待它,怎样利用它。若是你真的会利用,它就是如意宝;否则,它就是不净袋。

  我们现在发愿要利益众生。我们先要放下自利,在这个基础上才可以利他。没有了欲望,才有真正的愿望。欲望是轮回的根,愿望是成就的根。如果对世间的贪心和欲望都没有放下,就别说利益众生了,这是不可能的。

  对世间没有贪心、欲望,才有真正的利他心,才能真正地利益他人。所以我经常强调,先修出离心,在这个基础上再发菩提心。我要求大家注重学修四外加行。四外加行是生起出离心的方法,在这个基础上再去修五内加行,才能真正成就。否则,没有用。

  现在有人说:“我要完成加行的数目,我得修完加行啊!”什么叫“修完加行”?仅仅完成这个数目有什么用?欺骗的是谁啊?还是自己嘛。虽然念完了十万遍百字明,但是业障不仅没有消,甚至还增长了;虽然念完了十万遍发心偈颂,但还是自私自利……这样做有什么用?真的,我不赞同这种做法。我刚开始在汉地弘法的时候就讲过,不要追求数目,要保证质量。数量不重要,质量最重要。我觉得若是没有出离心,修什么都是空中楼阁,真的。所以,四外加行是最重要的,出离心是最重要的。

  你发慈悲心、利益众生,我没有说不好,也说“好”。但是,这个慈悲心不是谁都可以发出来的,利益众生也不是谁都可以做到的。若是没有一定的能力就去利益众生,这不叫利益众生,而叫伤害众生。也许你不信服,“怎么能是伤害众生呢?我给他们讲道理,让他们念这个咒、念那个咒,不好吗?”不一定,真的不一定,你这是利益,还是伤害不好说。若是以盲引盲,就是伤害,不是利益,这是害己害他。

  慈悲心不是谁都能够发出来的。我在讲加行的时候,讲得很清楚,发菩提心首先要有四无量心的基础。若是没有深信因果,没有深信轮回,不会有四无量心;若没有四无量心,不会有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但是对有些人而言,我怎么说都没有用,我也没办法。你这样做,还想成就,就犹如海里捞针,那是不可能实现的事。

  所以,这不是着急的事,要学会放下这种心态。佛讲的是心态,别总想这个,想那个,总求这个,求那个。我没有别的意思,我的意思是:你这种漂浮不定的心态是不会成就的。珍惜自己的缘分,珍惜自己的福报,把心态放下来,尽量学会安住。法都是殊胜的,你所遇到的一切的一切都是你的福报。福报不用再去求,缘分不用再去追,这就是缘分,这就是福报啊!珍惜缘分吧,珍惜福报吧!若是你总是觉得还要去求,那就没有办法了。我是怕你耽误你自己,如果你不接受,我也没有办法,这也不是勉强的事,总而言之,一切随缘!

  庚三(共同之事宜)分二:一、遣除教诫之障;二、精勤对治。

  辛一、遣除教诫之障:

  愚行足堪厌,今当随圣贤,

  忆教不放逸,奋退昏与眠。

  “愚行足堪厌”:仔细一分析观察,贪执愚夫无义的行为真的是“足堪厌”。

  “今当随圣贤”:所以从现在开始就不能跟世人学,跟凡夫学;不能跟世人一样,跟凡夫一样。此处“圣贤”指的是菩萨、佛。若是真的想学佛修行,就彻底跟菩萨学,跟佛学。凡夫和佛菩萨是两种思维、两种境界,思维方式不一样,境界不同。也许二者在身份上没有差别,外表上没有差别,但是思维方式、境界绝对是有差别的,寂天菩萨已经对此讲得很清楚了。佛法广大奥妙,但是寂天菩萨慈悲,以又简单、又易懂的方式给我们讲得很清楚了,圣贤看人、看事、看物肯定是不一样的。

  “忆教不放逸,奋退昏与眠”:忆念佛的教义,也可以说是寂天菩萨的教义,再也不能放逸,精进努力地断除禅定的五种障碍——昏沉、掉举、贪欲、疑惑、嗔恚。

  若是真的明白了,就要与这些划界限,现在就要跟佛学,跟菩萨学了。忆念佛的教言,忆念菩萨的教言,不放逸,精进努力去断除禅定的五种障碍,修三摩地,也就是禅定。

  辛二、精勤对治:

  如佛大悲子,安忍所当行;

  若不恒勤修,何日得出苦?

  从现在开始,就要像大慈大悲的佛菩萨那样断绝一切罪过,坚韧不拔地奉行一切善法,夜以继日,精进不怠。若是不这样精进努力学修,什么时候才能解脱痛苦呢?自己的痛苦何时才能完结呢?一定永无终止。

  大家自己看吧,若是还想接着痛苦,还想轮回,就不说了;若是再不想轮回,再不想痛苦了,就要按佛的要求去做,现在就要乖乖地听从寂天菩萨的,没有别的选择了!

  己三、修胜义菩提心:

  为除诸障故,回心避邪途;

  并于正所缘,恒常修三昧。

  “为除诸障故”:“障”指的是烦恼障、所知障。若是要彻底毁坏二障,就要依靠人无我、法无我两种智慧,要有证悟人无我和证悟法无我的智慧。证悟人无我的智慧,是对治烦恼的;证悟法无我的智慧,是对治所知障的。烦恼障障碍解脱,所知障障碍成佛。这两种智慧能对治两种障碍——烦恼障和所知障。这里说的人无我、法无我也是第九品《智慧品》里要讲的内容。

  “回心避邪途”:心避开欲望、分别等邪道。若是有了这两种智慧,两种障碍自然而然就会迎刃而解。

  “并于正所缘,恒常修三昧”:专注真实善法所缘,恒常修持禅定。

  禅定是基础,之前讲的主要是禅定,也就是寂止;第九品《智慧品》要讲智慧了,也就是所谓的胜观。寂止和胜观要双运,才可以对治烦恼,对治所知障。前面讲了世俗菩提心,接着要讲胜义菩提心。这段偈颂也是两品之间的连接文,起连接作用。

  第八品禅定(静虑)讲解圆满。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入行论讲记       达真堪布)(五明学佛网:入行论讲记       达真堪布)  

 达真堪布:末法时期的众生有两个特点 

 达真堪布:六度新解(二)疫情期间如何修持安忍、静虑、智慧 

 达真堪布:若是你有智慧到处都是阿弥陀佛和观音菩萨 

 达真堪布:疫情期间如何修持佛法? 

 达真堪布:让隐身的化身佛切换到在线状态 

 达真堪布:拜财神灵验的关键是什么? 

 达真堪布:透过无常找到永恒 

 达真堪布:认真不是执着,放下不是放弃 

 达真堪布:为了平安幸福,不要吝惜你的祈祷 

 达真堪布:今年,你要集的福都在这儿 

 达真堪布:相爱何必要相伤 

 达真堪布:当下的美,你感受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