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土宗十三祖印光法师:与卫锦洲居士书


   日期:2010/7/10 19:4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净土宗十三祖印光法师:与卫锦洲居士书
           
 

因邻火延烧,物、屋一空,其妻惊骇病故,遂心神迷闷,如醉、如狂。

  世间不如意事常八九,难免遭遇逆境。熟读此篇,心地释然。

  《法华经》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

  见《法华经》卷二、譬喻品第三、偈颂中。

  天之所以成就人者,有苦、有乐、有逆、有顺、有祸、有福,本无一定,唯在当人具通方眼,善体天心,则无苦非乐,无逆非顺,无祸非福矣。是以君子乐天知命,上不怨天,下不尤人,随遇而安,无往而不自在逍遥也。

  乐天知命:谓顺应天命而自乐也。易、系辞上:乐天知命,故不忧。疏:顺天施化,是欢乐于天;识物始终,是自知性命;任自然之理,故不忧也。(《中文大辞典》)

  不怨天不尤人。谓不怀恨于天,不责怪于人也。《论语·宪问》:子曰,不怨天,不尤人。注:君子不用于世,而不怨天;人不知己,亦不尤人:

  所以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者、现在也。行者、优游自得之意。富则周济贫穷,贵则致君泽民。尽其富贵之分,是之谓:“素富贵行乎富贵”也。)

  素贫贱行乎贫贱,(若家无余财,身未出仕,则守乎贫贱之节,不敢妄为。)

  素夷狄行乎夷狄,(若尽忠被谗,贬之远方,如云、贵、两广、黑龙江等,则心平气和,不怨君上,不恨谗人,若自己就是彼地之人一样。)

  素患难行乎患难。(或者不但远贬,且加之以刑,轻则楚打监牢,重则斩首分尸,或至灭门,仍然不怨君上,不恨奸党,若自己应该如此一样。人与之患难,尚然如是,何况天降之患难,岂有怨恨者乎?如是之人,则人爱之,天护之,或在此生,或在后世,或在子孙,决定有无穷之福报,以酬其德矣。)

  此“素富贵”等四句,出《中庸》。兹录原文如下:“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中庸新解》,释曰:“素、是‘现在’的意思。君子做人,在怎样的地位,就怎样法,不希望做地位以外的事。在富贵的地位,就照富贵的地位去做人;在贫贱的地位,也就照贫贱的地位去做人;就是在夷狄的地位,也就照夷狄的地位去做人;在患难的地位,也照患难的地位去做人。君子不论在什么地位,都是随遇而安,悠然自得,不作非分之望,所以能‘无入而不自得焉’。”

  居士虽有好善之资,未明儒佛至理,以故一遇逆境,便发狂乱耳。

  凡夫总是“心随境转”,所以碰到逆境,难免发狂。《楞严经》说:“若能转物,即同如来”矣。

  今谕之曰:世间最博厚高明者,莫过天地日月;而日中则昃,月盈则食,高岸为谷,深谷为陵,沧海变桑田,桑田成沧海。

  沧海桑田:喻世事变迁之巨。《神仙传》:麻姑谓王方平曰:“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水浅,浅于往者会时略半也,岂将复还为陵陆乎?”书言故事、地理类:“山河改转,曰:沧海桑田。”精注雅俗故事读本、上、地舆:“沧海桑田,谓世事之多变”。(《中文大辞典》五)

  古今最道高德备者,莫过孔子,而且绝粮于陈,被围于匡;周游列国,卒无所遇;只有一子,年才五十,即便死亡;幸有一孙,得绵世系。

  纲鉴一:“壬子,(周敬王)三十一年(西纪前四八九),春,孔子自蔡如叶(楚邑),楚子(昭王)遣使来聘孔子。”纪:“楚子闻孔子在陈蔡之间,使人聘孔子。陈蔡大夫谋曰:“孔子用于楚,则陈蔡危矣!”相与发徒,围之于野,不得行,绝粮。使子贡至楚,楚子兴师迎孔子,然后得行。”

  被围于匡:《史记》四七:“(孔子)将适陈,过匡,颜刻为仆,以其策指之曰;“昔吾入此,由彼缺也。”匡人闻之,以为鲁之阳虎,阳虎尝暴匡人,匡人于是遂止孔子,孔子状类阳虎,拘焉五日。”索隐:“匡、宋邑也。”正义:琴操云:“孔子到匡郭外,颜刻举策指匡穿垣曰:‘往与阳货正从此入。’匡人闻其言,告君曰:‘往者阳货今复来。’乃率众围孔子数日,乃和琴而歌,音曲甚哀,有暴风击军士僵仆,于是匡人有知孔子圣人,自解也。”

  《史记》:“孔子生鲤,字伯鱼。伯鱼年五十,先孔子死。伯鱼生伋,字子思,年六十二,尝困于宋。子思作中庸”。

  降此而下:颜渊短命,冉伯牛亦短命;子夏丧明,左邱明亦丧明。

  颜回,字子渊,少孔子三十岁。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年三十二)。(《史记》六七)

  冉耕:字伯牛,孔子以为有德行。伯牛有恶疾,孔子往问之,自牖执其手,曰:‘命也夫!斯人也,而有斯疾,命也夫!’(《史记》六七)——案:史记缺载年岁,逝时几岁,无从查考。

  卜商,字子夏。少孔子四十四岁。孔子既没,子夏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其子死,哭之失明。(《史记》六七)

  左丘明:春秋、鲁太史。孔子作春秋,左丘明述其意而作传,曰《左氏春秋》。后人因其失明,称为“盲左”。(《人名辞典》)

  屈原沈江,(屈原尽忠被谗,后以怀王被秦所留,不胜忧愤,而力无能为,五月五日,沈于汩罗江中。)

  屈原:战国楚人。名平,号灵均。博闻强记,文辞雅丽,为后世词赋之祖。仕楚为三闾大夫。怀王重其才,靳尚辈,譖而疏之,乃作“离骚”,冀王感悟。顷襄王时复用谗,谪原于江南,原作“渔父”诸篇以见志,于五月五日,自沈汩罗而死。(《人名辞典》)

  纲鉴一:秦伐楚,取八城,秦(昭襄)王乃遗楚(怀)王书曰:

  “寡人愿与君王会武关,面相约,结盟而去。”楚王欲往,恐见欺;欲不往,恐秦怒。昭睢(楚之族)屈平(字原)曰:“毋行,而发兵守之耳。秦,虎狼也,有并诸侯之心,不可信也。”王稚子(名)子兰劝王行,王乃入秦,秦王令一将军诈为王,伏兵武关,劫之与西,遂留之。时楚太子横方质于齐,昭睢诈赴(告丧也。俗作讣)于齐,齐王归楚太子,楚人立之(是为顷襄王)。初,屈平为怀王左徒(官名。犹后左右拾遗)志洁行廉,明于治体,王甚任之。后以谗见疏……其后,子兰又譖之于顷襄王,王怒,迁之于江南,原遂怀石自投汩罗(江名。在今湖南省湘阴县北)以死。(时周赧王十六年(西纪前二九九)壬戌、五月五日。)

  子路作醢。(醢、音海,肉酱也。子路仕卫,卫蒯聩与其子辄争国,子路死于其难,遂被敌兵斩作肉酱。)

  仲由,字子路,一字季路。孔子弟子。性好勇,喜闻过。事亲孝,尝为亲百里负米。有政事才,初仕鲁,后仕卫,为孔悝邑宰,孔悝母伯姬与竖良夫谋立太子蒯聩,迫孔悝盟而劫出公,出公奔,子路将入,子羔止之,子路曰:食焉不避其难。遂入。蒯聩使人攻子路,以戈击之,断缨,子路曰:君子死,冠不免。结缨而死。(《中国人名辞典》)

  天地日月,犹不能令其常然不变;大圣大贤,亦不能令其有顺无逆。唯其乐天知命,故所遇无不安乐也。而且千百世后,自天子以至庶人,无不景仰。以当时现境论之,似乎非福;以道传后世论之,则福孰有过于此者?

  此总结上文。

  人生世间,千思万算,种种作为,究到极处,不过为养身口、遗子孙而已。然、身则粗布亦可遮体,何必绫罗绸缎?口则菜羹仅可过饭,何必鱼肉海味?子孙、则或读书,或耕田,或为商贾,自可养身,何必富有百万?且古今为子孙谋万世之富贵者,莫过秦始皇:吞并六国,焚书坑儒,收天下兵器以铸大钟,无非欲愚弱其民,不能起事。

  秦始皇:姓嬴,名政。庄襄王之子。西纪前二四六年登位,时年十三岁。十七年灭韩,十九年灭赵,廿二年灭魏,廿四年灭楚,廿五年灭燕,廿六年灭齐,全国统一于秦,定皇帝称号。收天下兵器,销以为钟、鑢、金人,置宫延中。卅四年,烧诗书百家语。三十七年(西纪前二一○年)七月,东巡至沙邱而崩,时年五十岁。

  谁知陈涉一起,群雄并作。一统之后,不上十二三年,便致身死国灭,子孙尽遭屠戮,直同斩草除根,靡有孑遗!是欲命子孙安乐者,反使其速得死亡也。

  西纪前二○九年,秦二世胡亥元年,阳城人陈胜(姓陈名胜字涉)、阳夏人吴广起兵,刘邦、项梁等应之。故云“群雄并作”。

  始皇于二十六年统一全国,三十七年死于沙邱,前后不过十二年。胡亥三年,赵高弑之,而立子婴。次年,项羽入关,杀子婴,掘始皇冢。

  汉献帝时,曹操为丞相,专其威权,凡所作为,无非弱君势,重己权,欲令自身一死,子便为帝。及至已死,曹丕便篡;而且尸犹未殓,丕即移其嫔妾,纳于己宫。死后永堕恶道。历千四百馀年,至清乾隆间,苏州有人杀猪,出其肺肝,上有“曹操”二字,邻有一人见之,生大恐怖,随即出家,法名“佛安”,一心念佛,遂得往生西方。事载《净土圣贤录》。

  《净土圣贤录》卷六:“佛安,字誓愿,苏州人。年三十馀,邻家杀猪,出其腑,有文,曰‘曹操’。瞿然发心,投上津桥天竺庵为僧……以念佛为课……乾隆四十一年(西纪一七七六)二月,有疾,遣徒往狮林寺请僧礼净土忏三日,演瑜伽焰口一坛。期满,明日,设斋筵,召客为别,称佛名,其徒和之。香三炷。日午,曰:‘行矣’。端坐而逝。”

  夫曹操费尽心机,为子孙谋,虽作皇帝,止得四十五年,国便灭亡。而且日与西蜀、东吴互相争伐,何曾有一日安乐也?

  曹丕于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庚子(西纪二二○)十月篡位,至陈留王曹奂(操之孙。在位六年(咸熙二年乙酉(西纪二六五)十二月,司马炎依样画葫芦,曹魏亡。计四十五年。

  下此:若两晋、宋、齐、梁、陈、隋,及五代之梁、唐、晋、汉、周,皆不久长。就中,唯东晋最久,仅一百三年。其他、或二三年,或八九年,一二十年,四五十年,即便灭亡。

  西晋自西纪二六五至三一七年,东晋自西纪三一七至四一九年,两晋合计一百五十五年。

  南朝:刘宋五十九年(西纪四二○——四七八),萧齐二十三年(西纪四七九——五○一),萧梁五十五年(西纪五○二——五五六),陈三十二年(西纪五五七——五八八)。隋二十九年(西纪五八九——六一七)。

  五代:后梁十六年(西纪九○七——九二二),后唐十三年(西纪九二三——九三五),后晋十一年(西纪九三六——九四六),后汉四年(西纪九四七——九五○),后周九年(西纪九五一——九五九)。

  此乃正统,其馀窃据伪国,其数更多,其年更促。推其初心,无非欲遗子孙以富贵尊荣。究其实效,反令子孙,遭劫受戮、灭门绝户也。

  末代帝王遭劫受戮之事,史书具载;兹且引南朝刘宋末代史实如下:《纲鉴易知录》卷三:

  “己未(西纪四七九)夏四月,齐王(萧)道成称皇帝,废宋主为汝阴王,徙之丹阳。——宋主下诏禅位于齐,而不肯临轩,王敬则勒兵入迎,启譬令出,宋主收泪谓曰:“欲见杀乎?”敬则曰:“出居别宫耳。官先取司马家亦如此。”宋主泣而弹指曰:“愿后身、世世勿复生帝王家!”(宫中皆哭!——通鉴一三五)五月,齐王道成杀汝阴王,灭其家!”

  刘裕做梦也没想到他的后裔如此下场!

  且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尚不能令子孙世受其福,况区区凡夫,从无量劫来,所作恶业,厚逾大地,深逾大海,可保家道常兴、有福无殃也耶?

  这根本是不可能的事。

  须知:世间万法,悉皆虚假,了无真实,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

  《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倓虚大师释曰:“一切者、包括无遗之意。三界一切有为生灭之法也。如梦者、众生界内,迁流造作,皆是虚妄,譬如睡时似有,觉了全无;万法迷时似有,悟了全无;故曰如梦。如幻者、有为诸法,悉皆如幻;如幻师削木为人,结草为马,本无实体;万法缘生,亦复如是,故曰如幻。如泡者、风击水成泡,忽有忽无,乍起乍灭;万法不实,亦复如是,故曰如泡。如影者、影即影像,依形而有,是为依他起性,全是假名,故曰如影。如露者、露即朝露,见日即晞,万法是愚昧暗结,智照即灭,故曰如露。如电者、电即电光,一闪即灭,一切有为法,其不实也,亦复如是,故曰如电。”(《金刚经亲闻记》)

  如水中月,如空中花,如热时焰,如乾闼婆城(梵语乾闼婆,此云寻香,乃天帝乐神。其城乃幻现非实,世俗所谓蜃楼海市即此也。)

  水中月,水中所现之月影也,以譬诸法之无实体。空中花,眼膜于空中所见之种种花。热时焰,即阳炎,热、空、尘等因缘和合,于旷野中现水相者也。乾闼婆城,蜃气映日光于大海上现宫殿之相者也。

  唯自己一念心性,亘古亘今,不变不坏;虽不变坏,而常随缘。随悟净缘,则为声闻,为缘觉,为菩萨,为佛;由功德有浅深,故果位有高下。随迷染缘,则生天上,生人间,堕修罗,堕畜生,堕饿鬼,堕地狱;由罪福有轻重,故苦乐有短长。

  《楞严经》,佛问波斯匿王:“汝见变化,迁改不停,悟知汝灭;亦于灭时,汝知身中有不灭耶?”王答:“我实不知!”佛言:“我今示汝不生灭性。”乃至云:“汝面虽皱,而此见精,性未曾皱;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元无生灭,云何于中受汝生死?”熟读楞严,可知“不变随缘”之义。

  若不知佛法之人,则无可如何。汝既崇信佛法,何不由此逆境,看破世相,捨迷染缘,随悟净缘,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从兹永出六道之轮迴,高证四圣之果位,岂不是因此小祸,常享大福耶?而乃昧昧不了,如醉如狂,倘若焦思过度,或致丧身失命,则长劫难出轮迴矣!而且弱妾孤子,何以自立?本欲自利利他,反成自害害他,(他谓妾与子也。)何愚痴一至于此也?

  若能“素患难行乎患难”,若知逆境、苦难是良师,“恶因缘是好因缘”,则不致如此愚痴矣。

  经云: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恐遭恶果,预先断除恶因,由是罪障消灭,功德圆满,直至成佛而后已。众生常作恶因,欲免恶果,譬如当月避影,徒劳奔驰。

  彻底显示迷痴凡夫的病根!

  每见无知愚人,稍作微善,即望大福;一遇逆境,便谓作善获殃,无有因果,从兹退悔初心,反谤佛法。岂知报通三世,转变由心之奥旨乎?

  若知报通三世,则不致退心谤法矣。

  报通三世者:现生作善作恶,现生获福获殃,谓之现报;今生作善作恶,来生获福获殃,谓之生报;今生作善作恶,第三生、或第四生、或十百千万生、或至无量无边劫后,方受福受殃者,谓之后报;后报则迟早不定。凡所作业,决无不报者。

  问:现报示人,方知畏惧;迟至后世,皆谓渺茫。天何不使人速受其报乎?

  答:报之迟速,自业所招:善人前孽既至,不能先报其善;恶人宿福既临,不能先报其恶。譬如治圃之人,先植桃而后植李,虽巧于灌溉,不能使尺寸之李,先成于拱把之桃也。若必俟现报而信,亦愚之甚矣!(《万善先资》三)

  转变由心者:譬如有人,所作恶业,当永堕地狱,长劫受苦;其人后来生大惭愧,发大菩提心,改恶修善,诵经念佛,自行化他,求生西方,由是之故,现生或被人轻贱,或稍得病苦,或略受贫穷,与彼一切不如意事,先所作永堕地狱、长劫受苦之业,即便消灭。尚复能了生脱死、超凡入圣。《金刚经》所谓:“若有人受持此经,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貌三菩提。”者,即转变由心之义也。

  略引江味农居士《金刚经讲义》释之:

  “若”者、倘若也,或者有之之意。“为”者、被也。“轻”者、不重之意。“贱”者、不尊之意。不被人尊重,正是“皆应恭敬”反面。云何轻贱?浅言之,如讪谤屈辱等;广言之,凡遇困难拂逆之事,皆是。

  “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明其被人轻贱之故。先世、有二义:一、指前生、前生者、通指今生以前而言,非但谓前一生也。一、指未持说此经以前。三十年为一世。所作之罪,应堕恶道,其重可知。应堕者、明其后世必堕,盖罪报已定,所谓“定业”是也。

  凡人造业,无论善恶,皆是熟者先牵,谓:何果先熟,即先被其索引受报。前生造恶,今生未堕,待诸后生者:因其前生造有善业,其果先熟,或多生善果之馀福未尽,而恶果受报之时犹未到,所以今生尚未堕落者、因此。然而、有因必有果,若非别造殊胜之因,速证殊胜之果者,定业之报,其何能免?所谓“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是也。应堕恶道句,正明此义。

  “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两句,昔人有释为“转重业令轻受”者,此释不宜局看;若局看之,便与佛旨多所抵触。何谓与佛说抵触耶?试观上文,于“为人轻贱”之下,即接曰:“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正明其被人轻贱,是由夙业所致;亦即应堕恶道之见端也。其非别用一法转而令之如是也,彰彰明甚。

  此中“消灭”之言,不可误会为善恶二业两相抵消。佛经常说“因果一如”之理,所谓“如是因、如是果”,又曰:“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足见善恶二业,各各并存,不能抵消矣。即如此经:前云:“能信此经,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若可抵消者,先世罪业早已抵消矣,何致今世依然应堕恶道?将前后经文合而观之,其为各有因果,各各并存,不能抵消,显然易明。而“转令轻受”之言,含有抵消之意,故曰多所抵触。然则奈何?惟有极力消灭恶种之一法耳。何谓抵消?譬如帐目,以收付两数,相抵相消,只算其馀存之数。善恶因果,不能如是抵消,只算馀存之或善或恶以论报也。何以故?帐目中,虽各式银钱,无所不有,然有公定之标准,可以依之,将不一者折合为一,故可抵消。若善恶之业,轻重大小,至不一律,既无标准,以为衡量折合之根据,从何抵消乎?故经百千劫,其业不亡也。何为消灭?譬如田中夙种,有稻、有稗,今惟培植稻种,令得成榖,稗子发芽,则连根拔去,是之谓消灭。人亦如是,八识田中,无始来善恶种子皆有,惟当熏其善种,令成善果,则恶种子无从发生,纵令夙世恶种,已经发展,但能于恶果尚未成熟期间,勇猛精进,使善果先熟,则恶果便不能遽成,若久久增长善根,则枝叶扶疏,使恶果久无成熟之机会,将烂坏而无存矣。此约世间善行及出世间法不了义教而言。若依最上乘了义之教,修殊胜因,剋殊胜果,便可将夙世所有恶种,连根带叶及其将成未成之果,斩断铲除,岂止善果先熟,不令恶果得成而已哉!

  此段十分重要,请细读,勿厌繁,是幸!

  世人稍遇灾殃,不是怨天,便是尤人,绝无有作偿债想,生悔罪心者。须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稂莠则不能得嘉榖,种荆棘则勿望收稻梁。作恶获福者,宿世之栽培深也;若不作恶,则福更大矣。譬如富家子弟,吃喝嫖赌,挥金如土,而不即冻馁者,以其金多也;倘日日如是,纵有百万之富,不几年即便家败人亡、扫地而尽矣!作善遇殃者,宿世之罪业深也;若不作善,则殃更大矣。譬如犯重罪人,未及行刑,复立小功,以功小故,未能全赦,改重为轻;倘能日日立功,以功多且大故,罪尽赦免,又复封侯拜相,世袭爵位,与国同休。

  为使人易懂,方便设此譬喻耳。切勿看作抵消。

  大丈夫生于世间,当具超格知见,岂可使身外之物,累坏自身?譬如金珠满屋,强盗来抢,只宜捨之速逃,岂可守财待死?良以金珠虽贵,若此身命,犹然轻贱,既不能两全,只可捨金珠而全身命耳。且汝财物已烧,空忧何益?惟宜随缘度日,竭力念佛,求生西方,则尽未来际,永离众苦,但受诸乐,如是,则由此火灾,成无上道,当感恩报德之不暇,何怨恨迷闷之若是耶?祈以予言详审忖度,当即释然解脱,如拨云雾以见天日;从兹、即灾殃翻为善导,转热恼直下清凉矣!倘犹执迷不悟,势必发颠发狂,则本心已丧,邪魔附体,纵令千佛出世,亦不能奈汝何矣!

  卫居士读此书后,未知情况如何?想必“释然解脱,拨云见日,即灾殃翻为善导,转热恼直下清凉”矣!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印光大师       印光法师)(五明学佛网:印光大师       印光法师)  

 净界法师:净界法师:印光大师说佛号的功能 

 楼宇烈教授:略论印光大师的念佛法门 

 蔡惠明居士:印光大师与弘一大师的法缘 

 蔡惠明居士:至诚恭敬 修习净业——纪念印光大师圆寂五十周 

 正如法师:印光大师的佛学思想 

 陈星桥居士:印光大师与佛教自身建设--纪念印光大师圆寂六 

 张秉全居士: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印光大师殊胜开示之六 

 张秉全居士:学习《净土决疑论》摘记——印光法师殊胜开示之 

 张秉全居士:发大菩提,生真信愿。竭诚尽敬,唯佛是念——印 

 张秉全居士:八句名言,往生津梁——印光大师殊胜开示之三 

 张秉全居士:是心作佛,是心是佛。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张秉全居士:印光大师殊胜开示的句解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