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原创

 太上感应篇浅释:例举八组害他之恶(二)


   日期:2016/5/27 12:2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第四组恶:窃人之能,蔽人之善。

窃人之能,就是将他人的功劳据为己有。例如,将别人写作的文章署上自己的名字发表,将别人所想出的策略说成是自己想出来的,将别人取得的业绩说成是自己的业绩等等。蔽人之善,就是将他人的善德或善行隐蔽起来,不让大众知道。善德,是指内心所具备的美德;善行,是指利益他人的行为。例如,某人内在很有德行与学问,领导明明知道,但故意不用;某人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地工作,但出于嫉妒,就是不愿意此人的这个优点让别人知道,于是绝口不提,甚至故意诋毁此人。

“能”与“善”是他人获得安乐的因,对待他人的安乐因,要么据为己有,要么加以隐藏、不欲人知。很显然,这样的人内心深处被“不愿意他人获得安乐,只愿自己获得安乐”的丑陋心态所占据着,指望全世界只有自己“一枝独秀”,这其实就是凡夫深重的“我爱执”。只爱惜自己、不爱惜他人,就会将他人的成绩剽窃过来妆点自我;只爱惜自己、不爱惜他人,就会惧怕他人的优点会掩盖掉“自我”,让“自我”失去获得安乐的机会,于是就想方设法掩盖别人的善。

凡夫拼命维护的“自我”到底存在不存在呢?大觉世尊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我们之所以觉得存在,完全是因为内心的执著而产生的认知上的错觉。凡夫的心有一个特点——只要内心对某个境生起执著,就会产生这个对境真实存在的感觉,只要内心的执著一直存在,对境的真实感也会一直存在着。例如,当一个人沉溺于电视情节时,就会觉得电视里面的人与真人无异,电视里面的事物与真实的事物没有差别;同样的道理,现实中的一切只不过是一些光影传播到人眼而已,但内心坚固执取,于是这些“光影”就好像成了一个个实有的境,这都是凡夫自心之上存在的根深蒂固的习气。所以,“自我”只不过是凡夫心执著的产物,在真相中并不存在。我们应当反复思维佛陀教导我们的这个殊胜的“无我真谛”,让内心对其生起定解,然后在定解的摄持下,通过禅修,让心能够做到“对境无执”,这样“自我”的存在感就会消失掉。

周国的梁山崩塌了,阻塞了河流,眼看就要发生水灾,晋君就召集大夫伯宗商量对策。伯宗在见晋君的路上,问给他驾车的车夫:“你听说了梁山崩塌之事了吗?”车夫说:“听说了!梁山崩塌了,而且阻塞了河流,晋君才召集大夫您见面商讨对策。”伯宗问:“有什么对策呢?”车夫说:“让晋君率领所有大臣悲伤地哀吊此事,然后就为此事祭祀天地鬼神,这样河流就会通畅,不会发生水灾了。”伯宗见晋君之后,果然这样对晋君说了,晋君照办之后河流果然通畅了。晋君问伯宗说:“你怎么知道这样做可以让河流通畅呢?”伯宗回答说是自己知道的。孔子听了此事之后说:“伯宗的后代不可能再有禄位了,窃取他人之善故。”后来,伯宗果然遇害,伯宗的官位也到此为止,后代果真再也没有禄位了。由这个公案可见,剽窃他人的一句话尚且有如此果报,更何况剽窃他人其它的大功劳呢?

晋朝的陈寿奉旨编写《三国志》时,对丁梁州说:“你如果能借我一千升米,我就为你父亲生前的事迹写上一笔。”丁梁州没有答应陈寿的要求,于是陈寿就没有将他父亲的事迹在《三国志》中作传。陈寿编写的这部三国史出来之后,受到了不少人的讥讽,他后来也遇害了,这是蔽人之善所得的恶报。

江阴有两个书生,负责修订县志。见到老县志中记载了两个节妇的事迹,平平无奇,于是就删掉了。城隍庙有个道士,夜里听到这两个节妇向城隍哭泣着控诉说:“我们一生苦苦守节,死后事迹记录在县志上,现在无端被人削去了。”城隍说:“这两个书生本来命中位登黄甲,享受禄位,现在既然蔽人节义,应该削去他们的禄位。”于是这两个妇女泣拜而去。道士将此事告知这两个书生,他们并不以为然,并斥责道士说妄语。次年,他们果然没有考中,后来二人都愤怒抑郁而死。

第五组恶:形人之丑,讦人之私。

“形人之丑”有两层意思,一是用言语在大众面前形容他人的丑态或丑行,二是用身体表演他人的丑态或丑行,例如在大众面前模仿他人的口吃、驼背或其它生理缺陷等。讦人之私,是指在大众面前指责别人已有或现有的不光彩之事。

形人之丑,讦人之私,或出于幸灾乐祸,或出于嫉妒,或出于想压制他人,总之,都是不希望他人获得安乐,希望他人活得不如自己。

佛陀告诉我们,外境都是自心的投射,就像梦心投射了梦境一样。有福之人,就会做好梦;无福之人,就会梦见诸多恶人恶事。凡夫不明白这个道理,误把外境当成与自己毫不相干之事,将“自他”对立起来,执著为是两个别别他体的存在。这实际上只是凡夫的二取执著所造成的一厢情愿的错觉,这个错觉永远改变不了万法唯心所现的事实。

所以,每当我们见到他人的丑态、听闻他人的丑事时,应该深深自责:“是我内心没有福了,自心才在外境上投射这样的事情。”就这样一遍遍训练,养成习惯。不应该像愚昧的凡夫一样,听闻他人丑事之时,内心立即就兴奋起来,仿佛中了头彩大奖一样。我们要一遍一遍提醒自己:“愿他人不快乐,就是愿自己不快乐;对他人幸灾乐祸,就是对自己幸灾乐祸;我加在别人身上的一切,实际上都是加在自己身上。”

说他人过失的后果是什么呢?就是,说一次自己的福报减损一次,说两次自己的福报减损两次,就这样,我们的福报在自己不断谈论他人的过失中,渐渐丧失殆尽了。其实,不用嘴上说出来,哪怕是内心想一次别人的不好,也会减损自己的福报。所以,智者应该参透此理,痛下决心,从此绝不谈论他人的过失,内心只持有“愿一切人获得安乐”的善心。

过去有个人叫刘仲辅,在新婚之夜有小偷入室,被刘公撞见,发现是自己所认识的人,刘公对小偷说:“我知道你是贫穷得没有办法了才出此下策。”于是拿了两个首饰交给小偷,并且说:“我不会对任何人提起此事的,你以后也不要再做这样的事情了。”然后就让小偷走了。后来夫人询问这个小偷的姓名,刘公说:“我已经承诺他不说,你以后也不要问了。”刘公离世时,有一个人,先前是无赖,后来开始学好了,穿着丧服,在刘公面前悲伤地哭泣,家人怀疑这个人就是当初刘公放走的小偷。刘公的孙子刘璲,后来做官做到尚书,死后皇上赐予谥号“庄襄”。

过去有一个叫席匡的人,有相面的人说他某年就会死。席匡很是忧愁,有一次遇到人谈论他人的闺门丑事,席匡面对此人,端坐而表情严肃,并且一言不发,谈论的人心生忏愧,于是就停止了,这件闺门丑事因此就没有被传播开来。到了相师预言说他要去世的那年,居然还安然无恙。后来,席匡做官做到了“台辅”的位置。古人说过:“在与他人的座谈之中,如果对面之人谈论他人的是非过失,自己就一人端坐,沉默不语,自然可以消除别人的谈论,这是在行不言之教。”像席匡,就是落实这句话的榜样。

过去有个聂从仪的人,喜欢嘲笑他人。别人只要有丑行,他一定编成诗赋歌谣,使这件丑事广泛传播开来,难以掩盖。因此,他破坏了不少人的婚姻,使许多妇女感到羞耻,让很多本来和睦的眷属,彼此产生了隔阂。后来,他因触犯法律被流放登州而死。

摘自《太上感应篇浅释》(明如居士 著)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明如居士       太上感应篇)(五明学佛网:明如居士       太上感应篇)  

 太上感应篇: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净土法门法师:《太上感应篇讲记》(华藏整理版) 

 太上感应篇: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太上感应篇》:知善不为 

 蔡礼旭:我们奉行《太上感应篇》,要给大众信心 

 印光大师极力推荐的《太上感应篇》《集福消灾之道》精简本 

 净土法门法师:《太上感应篇》讲记(华藏整理版) 

 净土法门法师:《太上感应篇》讲记(小本珍贵版)(全) 

 《太上感应篇》原文及白话文 

 太上感应篇(精校版) 

 《太上感应篇图说》09: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读懂古今第一善书《太上感应篇》:祸福无门,惟人自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