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没有归根,归属感,是心理病的根源


   日期:2016/5/22 21:3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现在人最大的病,不是癌症,而是没有归属感,安全感。这个不安全感,可以从保险业的发达就知道。为什么没有安全感?因为跟土地的接触明显不足。

  城市聚集人太多,而且水泥一铺,就断掉了人和大地的接触,又加上现在高楼都是好几十层,大家睡觉都飘在空中,邻居对面不相识,进门要锁好几道门,窗户也锁的紧紧。人跟土地接触少了,就会出现很多状况。

  人要学会归根。道德经说的,“夫物芸芸,各归其根。 ”大家去体验一下。芸芸,好比云一样灿烂,最后都要归根。落叶归根。归根要归到哪里?归到土里。现在人精神烦躁,精神病,脾胃虚,通通跟没有把自己归到土里有关。不踏实的。人是泥土所生,人天性中就有土的成分。

  其实乡土情结不是中华民族才有的,全世界所有民族都有。什么都是故乡的好。因为人一出生,人身上带着父母曾经生活过的地方的信息,以及成长的地方带着的山水泥土的信息,你身体上就有这个信息。抗战时,很多人跑到台湾去,现在要来认祖,就要归根。归根是人的本能。

  中国战乱年份多,迁徙的规模也很大,像福建广东,都是从河南等地方迁徙过来的。迁徙后,他也会把祖先的牌位给带走。家家都有牌位,村村都有宗祠。不仅世俗人如此,出家人也一样,出家人每个庙都要供祖堂,佛教历代祖师的牌位。为什么?这就是人本能的要归根。

  现在迁徙的很厉害,尤其是从农村到城市,我看很少人把城市当成故乡,却常把农村当成故乡。为什么?在山里头,你可以跟土地完全的接触。人的安全感要来自大地。而城市里头没有。你享受不到和泥土接触的欢乐。

  从这一点就知道现在小孩教育的问题。现在人很急功近利,尤其是有钱的,想要把孩子培养成最好的。教育有两种,一种是智识教育,一种是慧根教育。老师教的,书本给的,都是大脑的东西。但灵性的东西要怎么给,就要靠山河大地给了。人本来是大地所生,宇宙大地是我们真正背后最伟大的母亲,但我们都忽略了她。

  现在小孩苦,从小就要上培训班,学钢琴,画画,学英语,很折腾。其实小孩七岁前要让他玩,玩山玩水,估计现在人没有福报了,山水不多,变成玩手机游戏。要让他玩,热爱自然,热爱山水,以后他才热爱生命。他才能跟大地连接,生命中才会有安全感。安全感是人生快乐的源泉。

  印度修道人对人体的观察,人和大地的接触,主要海底轮。海底轮很好的人,做事比较踏实,不会浮躁,他跟大地连接能力很强。你一旦跟大地失去连接,很多精神上的病就来了。

  人生命失去安全感,就会出现很多问题。尤其是精神上,这问题是医生治不好的。南怀瑾先生说,二十一世界的疾病是精神病为多,精神病的根源就是没有安全感,感到漂泊。中国人一般都要“民重死而不远徙。”真正幸福的状态,是安居乐业。能安住下来,就是幸福的。

  现在人很努力拼搏,其实还是苦,因为没有归根。有钱了,也是苦,没钱也是苦。所以说,“芸芸众生”,像云一样没有根,到处漂。就很苦。

  修道和做事业一样,要安住下来,能安住下来的人,就是找到根了。在一个道场服务个十年八年的,不要到处跑,跑了没有意义。没有根,你跑就是漂泊。民重死而不远徙,这个重死,其实也是重归根,归到根本上,你就不会到处迁徙。

  人归根都是本性使然。出家人也一样。像唐朝时许多祖师到外地去开山建寺,都把山和家乡的山同命名。像黄檗祖师,他家乡在福州,有黄檗山,他在江西建寺,也把山命名为黄檗山。近代广钦老老和尚到台湾,他建寺叫承天寺。以前他年轻就在泉州承天寺修行。虽然出家人四海为家,可一样也要归根。虚云老和尚是开悟的大德,到了晚年也会去找山,找到了云居山,虚云,云居,觉得跟自己有缘,晚年就在云居山圆寂。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安全感       学佛)(五明学佛网:安全感       学佛)  

 静波法师:如何学佛 

 圣轮法师:念彼观音力 波浪不能没─ 学佛人的「口德」修养 

 果煜法师:破茧而出 发心学佛 

 果煜法师:禅林风雨 1.修学佛法的几个通则 

 果煜法师:一苇过江 附录:十年学佛出家的心路历程 

 果煜法师:一苇过江 修行篇 放下——学佛参禅的不二途径 

 果煜法师:一苇过江 教理篇 青年学佛次第之我见 

 果煜法师:安全感的需求 

 杨云唐居士:学佛十字路口—择法觉支 

 果煜法师:从指月的比喻,看学佛的旨趣 

 沈家桢居士:学佛缘由 

 沈家桢居士:沈家桢自述学佛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