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定慧仁者学习《道德丛书》之《孝史》心得报告


   日期:2016/5/1 11:1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学生:《道德丛书》——学习《孝史》之心得报告。

  尊敬的师父上人,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老师和学长们,惭愧弟子定慧今日恭敬汇报的题目是「《道德丛书》之《孝史》心得报告」。

  【前言:孝史简介】

  《道德丛书》之《孝史》共收录一百七十四则孝道故事,编者陈镜伊先生根据故事内容将其分为七个部分:寻亲篇、救亲篇、养亲篇、侍疾篇、葬亲篇、孝感篇、显亲思亲篇。内容言简意赅,写实刻画古代圣贤如何落实孝道,阐述千百年间诸多古籍记载的真实例子,令读者阅之肃然起敬,感佩古人以至诚至孝之心,战战兢兢,无微不至的侍奉双亲。《孝经.开宗明义章》开篇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中华文化五千年传承的至德要道,是以孝为众德之根本,诸教之源头。正所谓「百善孝为先」,孝道的落实,能开启自性本善,所作所为自然与伦常道德相应。好似树木的根干,「根深干壮,木繁茂而花芳」,树木根深蒂固,树干才能茁壮,枝叶才能茂盛,继而开出芬芳的花朵。(图一、《孝史》封面)

  《孝史》一百七十余篇真实事例,可谓是《二十四孝》故事的引申,不仅有助今人於日常生活中引以借鉴,更能唤起孝敬父母乃及周遭人、事、物的真诚心,敦伦尽分,闲邪存诚。

  《孝史》开头即是「寻亲篇」,记载古代孝子找寻分离失散之亲人的故事。关於此书之编排,初阅时百思不解,为何镜伊先生会将找寻亲人的故事定为首篇呢?然而细加观察,才明了先生的深广智慧及其对后代子孙的呵护与期望。净公老教授云:「孝为中华文化根」,孝字於中国造字的六书当中,是属於会意字,即通过至少两个初文的组合,体现它的意思。「孝」字上面是「老」,代表上一代,下面是「子」,代表下一代,上一代还有上一代,下一代还有下一代,过去无始,未来无终,无始无终结合成一,乃是孝之意义。近两百年来,中华传统文化式微,祖宗的智慧、理念、方法之承传面临危急存亡之秋,道德伦理教育的疏忽导致价值观的扭曲,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出现问题,亲子之间存在代沟,夫妻不能和睦,家不齐何以平天下?社会因此动荡不安,孝字已然分崩离析。

  清末民初时期的镜伊先生,亲身经历时局的炎凉,深明老祖宗的教诲是立身行道的根基,是延续华夏民族万古常盛的妙宝,故特於开篇提醒世人要「寻亲」,即寻回孝敬的根本,追本溯源,深体中国古圣先贤的立教与存心。末后则以「显亲思亲篇」来呼应《孝经》所言:「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教导我们何为真正圆满的孝道。

  下面节选《孝史》「寻亲篇」与「显亲思亲篇」所收录的四则故事,让我们坐上时光机,一同回溯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辉煌年代。

  【壹、万里寻母】

  明朝吴璋的母亲被选入皇宫内廷,后跟随亲王的妃子到韶州。吴璋思母心切,决意离开家庭,出外寻母。於寻母的旅途中,他在所搭乘的船上供奉了一尊观音菩萨圣像,每日哀切的向菩萨祈祷,发愿誓必与母亲相见。费尽千辛万苦终於抵达了韶州,却听闻母亲已经前往饶州,於是吴璋只好重新出发,一路上疾行如飞向饶州而去。吴璋於布满沙石的路上不断前行,直到把鞋子都磨破了,仍坚持赤著脚走,走得皮开肉绽。一日夜里,他借宿於寺庙的走廊上,巧遇一位道人,自称姓焦,不忍吴璋为母亲奔波,脚上伤痕累累,於是自怀中拿出药膏,替吴璋敷在伤口上,结果伤口随即愈合。

  有一次,吴璋经过庾岭时,被一条墨黑色的毒蛇咬伤了脚,痛晕在地,此时焦道人再度出现,并为他涂药治疗,吴璋脚上疼痛遂止。又有一次,吴璋行至一座荒凉的村庄,投宿於草屋里,有一位美丽的女子欲留他同宿。吴璋一心寻母,回答道:「我这颗心就像枯藤一样,哪里还会有贪图美色的欲念呢?」话一说完,吴璋就奔出门外,而那间草屋也突然消失了。当时地上的雪深数尺,吴璋一步步缓慢的前进,途经一座古庙,正打算暂时歇息时,焦道人又现身於面前,扶著他孱弱的身躯说:「你为了寻找母亲而忘却自己身体上的煎熬,真是铁铮铮的男子汉!上天不会辜负你的一片苦心,不久你就可以见到母亲了。」语罢,焦道人便掏出一块饼送予吴璋,时顷之间吴璋挨饿受冻之苦顿消。待天亮之后,吴璋继续赶路,最后到达饶州终於与母亲相聚,陪伴母亲回到家乡,终身侍奉。后来,吴璋的儿子吴洪和孙子吴山皆官拜尚书。

  古时交通不如今日发达,往往几十里的路便需用上好几天的时间才能抵达。同样於明朝年间,郑和下西洋整整用了三年,相比之下,今日从中国到英国搭一趟飞机只要十几个小时,实在是天渊之别啊!在地理环境恶劣,交通与资讯皆不便利的情况下,是如何强大的毅力与心志,驱使著这位孝子坚持寻找母亲!

  寻母过程尽管荆棘丛生,吴璋对母亲的那分思念却不曾停歇,双脚踏过千山万岭,不畏寒暑,肉体的苦痛比不上思念母亲的焦急,吴璋一往直前。面对美色的诱惑,他守礼慎独,赤诚真心不为所动。如此至心恳切,日日向观音大士虔诚祈祷,唯求得见母亲,他的至诚心终於感动了苍天。吴璋饥寒交迫、命悬一线之时,感得菩萨化身焦道人先后三次相助,后得闻焦道人「天不负汝苦心,见母不远矣」一语,印证了太上所言「所谓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修善因、得善报,吴璋的子孙都官至尚书,至纯至善的孝心积得厚福,福泽绵延后代,「近报则在自己,远报则在儿孙,百福骈臻,千祥云集」,果然真实不虚!(图二、吴璋万里寻母的石碑。碑文内容为:寻亲廿载,迎母令终,负骨归葬,曰全孝翁。)

  【贰、万里寻父】

  明朝人赵重华七岁时,父亲赵廷瑞好游历江湖,长年未归。赵重华长大成人后,决定出外寻找父亲,并一路背著「万里寻亲」四个大字,还另写几千张纸,注明父亲的姓名、年龄、相貌、籍贯、家庭地址等信息。他这一番出门寻父,足迹遍及州县,不惜跋山涉水,走到哪里就把这些纸张贴到哪里。

  赵重华行至武当山祈福,经过太子岩时,发现岩石背面刻有一行文字:「赵廷瑞朝山至此。」赵重华看到这行字颇为振奋,心想:「想不到今日能巧遇父亲旧游之地,也许我们父子相逢之日已为期不远。」於是他在这些字后写道:「赵廷瑞之子重华,寻父至此。」

  赵重华从华山下来,信心倍增,继续跋涉,结果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依然没能找到父亲。一日,赵重华经过丹阳,遇到一位老和尚问他寻父的情况,赵重华一一说明,老和尚笑著告诉他:「你父亲住在无锡南禅寺里。」

  话刚说完,老和尚忽然就不见踪影了。於是重华急忙奔向南禅寺,果然在南禅寺中见到了父亲,父子相认,抱头痛哭。最后赵重华把父亲接回了云南,安养父亲晚年。(图三、赵重华万里寻父)

  父亲外出游历、长年在外时,赵重华尚值总角之年,可以想见稚子会多么想念出游的父亲。於是重华长大后,秉著孩童时期的记忆,试图寻找熟悉又陌生的父亲,他不惜跋山涉水,走遍州县,虽然父亲下落不明,生死未卜,但重华求见父亲的愿望未曾动摇。佛经有云:「父母於子,有大增益,乳哺长养,随时将育,四大得成。」父母对於子女有无尽深恩,三年乳哺,教训养育,含辛茹苦方能将稚嫩的幼儿抚育成人。又云:「右肩负父、左肩负母,经历千年,正使便利背上,然无有怨心於父母,此子犹不足报父母恩。」佛陀为父母重恩难报做了个比喻,即使於千年间右肩担父、左肩担母,父母便溺於背上,而毫无怨尤,仍不足以报答亲恩。

  中华文化绵延至今逾五千年,伦理教育第一条即是「父子有亲」,骨肉至亲,血浓於水,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爱是天性,是性德的显露,吴璋寻母真心如是,赵重华幼时失怙,成年后万里寻父亦如是。古语有云:「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即使吴璋的母亲被选入皇宫内廷服务,不能在家相夫教子;重华七岁后便未能再见过游历四方的父亲,两位孝子依然不忘自己为人子的本分,面对亲人的别离,心中不起丝毫怨怼,直以一颗孝心使家庭完聚。

  身为二十一世纪的子女,万里不只是空间的距离,更是心灵之间的距离。无论父母亲是否居住在身边,我们要落实「孝」字所呈现的理念,时刻守候父母在心间。为何要将父母紧记在心呢?父母心心念念总不离:儿女的生活是否顺遂、平安、健康?「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唐朝诗人孟郊的《游子吟》细致的勾勒出一幅游子远行前,慈母缜密细心的为儿做衣的景象。母亲一针一线,惟恐亲儿长久在外无人为其缝补衣服,更藉由手中的针线承载望子平安归来的冀盼。作者於诗末感叹:「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小草接受太阳的滋润才得以生长,当有一天小草想回报太阳赋予生命、供给养分的恩德时,要如何才能报得尽呢?父母对我们的养育恩情就好比春天的阳光,无私的关爱我们,为尚且懵懂的我们点亮一盏名为温情的灯。沉浸在慈爱深恩中成长的我们,当有一天想要报答时,才发现亲恩昊天罔极,无以回报。我们又如何能够忘却?

  中华民族的孝道涵义深广,其宗旨在於饮水思源,报本反始。《了凡四训》云:「远思扬祖宗之德,近思盖父母之愆」,祖宗与我们是生命共同体,水乳交融,一脉相承,了凡先生於此提醒我们需时刻铭记著祖宗的教诲,以身作则,弘扬祖宗之德,成为世人的榜样,这才是落实孝道。

  《论语》云:「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慎终名丧,追远名祭,丧祭之礼能够带动民风归於纯朴,培养人心的厚道,是孝敬精神的教育,也是文化命脉的传承。古圣先贤慈悲,唯望后代子孙回归本善、享有幸福美满的人生,将数千年之精粹智慧流传至今,透过祭祖之礼提醒我们怀念祖先之德泽与志节,同时也提醒我们体内淌流的是华夏民族之血,承传中华文化精髓之人舍我其谁!

  【参、度亲超升】

  福建人林承美,於幼年时丧父。自从父亲早逝后,母亲坚持守节不再嫁,艰苦抚养幼子,独自将儿子拉扯成人。后来承美成亲不久,母亲便撒手人寰。承美思念父母之恩,苦於无法报答亲恩,经常垂泣不已。因缘际会下,他遇到一位禅师开示道:「这位孝子啊!父母既已逝世,你因为思念亲恩而痛哭是没有益处的,应当以诚心修善,救度双亲,使父母冥中得福,这才能报答亲恩。」承美幡然醒悟,从此以后戒杀放生,行善积德。数年之后,承美在梦里见到去世的父亲说:「由於你为我和你母亲行善积德,我们都已超升到天界,你自己也获得厚福。」承美后来享九十六岁高寿,子孙后代皆考取福建一带的科举状元。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云:「於诸世间,何者最富?何者最贫?悲母在堂名之为富,悲母不在名之为贫。」世间最富者莫过於父母能在身旁,共享天伦之乐。俗语有言:「有妈的孩子像个宝」,母亲的谆谆教诲,嘘寒问暖,子女能承欢膝下,是人生最幸福的一件事。林承美失去双亲的切肤之痛,感召菩萨悲悯,出现一位禅师教导他如何为双亲广修福善、积累功德,真正落实孝养父母,助其得获真实利益。

  镜伊先生於修善一事特别补注:「善功成而能代父母祈求於天,胜於做道场。」诠释孝子的真诚心乃是修积功德的关键,「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如是而已矣。承美奉行众善,从戒杀放生下手,并将一切功德回向父母,可谓善体天心。龙树菩萨於《大智度论》教导我们:「诸余罪业,杀业最重。诸功德中,放生第一。」因为一切有生命的众生,无一不是珍惜自己的身命,《普贤行愿品》有言:「众生至爱者身命,诸佛至爱者众生」,拯救众生的身命,即是成就诸佛的心愿,是以印光大师云:「一切生物,佛皆视之如子,救一物命,即是救佛一子,诸佛皆大欢喜。」

  诚如《太上感应篇》所言:「吉人语善、视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果然不出几年,承美於梦中得知先亲得度,自身得长寿善果。后於期颐之年寿终正寝,并且儿孙皆考取功名,印证因果报应真实不虚。孝道的圆满於《孝经》所言蔚为明晰,以自身德行显耀双亲是孝的终极,林承美广修福善,立身行道,诚为报答亲恩的典范。

  【肆、母是活佛】

  明朝无际禅师乃佛门一代高僧,道行高深,名闻遐迩。有一位名叫杨黻的读书人,慕名前去四川拜访无际禅师,向禅师请教佛理。禅师回答:「你难道没有见过活佛吗?」杨黻问:「佛在哪里呢?」禅师答:「你只要回家,见到一位肩上披著衣服,倒穿著鞋子的人,那个人就是佛。」杨黻拜别禅师后,连夜赶回家。抵达家门口,他的母亲听到敲门声,想到是她离家多日的儿子回来了,於是随手抓起一件衣服披在肩上,急急忙忙跑出去开门,结果连鞋子都穿反了。杨黻一见到母亲这副模样,竟与老僧所描述的佛完全一样啊!他蓦然醒悟,原来孝敬父母就是奉事佛陀,父母就是在世的活佛。(图四、杨黻蓦然醒悟:母是活佛。)

  无际禅师一语警醒世人,与弥勒菩萨的偈子:「堂上有佛二尊……若能诚敬得他,何用别求功德?」不谋而合。

  儒家的教学以孝敬为核心,佛法教学也是以孝敬为核心,《观无量寿佛经》「净业三福」第一条以「孝养父母」为首要条件,和中国古圣先贤的教育理念无二无别。佛陀对众生的慈悲,如同父母对子女的爱心,是性德自然的流露,永恒不变。无论儿女之良莠,父母心如大地,全都欣然接受,无怨无悔的付出,因为这是自性里真爱的表现。

  曾经有一名儿子,因为养不起年迈的母亲,决定把她背上山丢弃。一日傍晚,儿子向母亲提议至山间走走,在上山的路途中,儿子背著母亲一边走一边想,走远点再丢下她。突然他看到母亲在他背上偷偷往路上洒豆子,便很生气的质问:「你洒豆子干什么?」没想到母亲的回答却让他泪流满面:「傻儿子,我怕你等会儿一个人下山会迷路。」这位妈妈知道儿子要抛弃她,却只担心儿子於回程迷失方向,回不了家。人一辈子,兴许只有父母对我们的爱是无条件的、无止境的。无论我们犯了多大的错,多伤父母亲的心,他们都能够原谅我们,都愿意再给我们一次改过的机会。杨黻的母亲,一听到儿子返家,只想到快一点迎儿子进门,顾不得自己披衣倒屣的模样。这正是天下父母心!古德云:「父慈子孝」,教导我们父母待子女以慈,子女则以孝侍父母。孝敬父母乃人之天性、常情,孔夫子亦云:「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乌鸦有反哺之恩,畜生也懂得孝养,不敬,何以别乎?杨黻的实例教导我们:一切法的成就不离孝敬二字,「圣人因严以教敬,因敬以教爱」,因为父母我们才明白爱敬之道从何做起,父母的慈爱精神吾人当珍惜且效仿。

  【结语、以孝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中国人尊崇孝道的教育,此价值观使中华文明在历史的洪流中能够屹立不摇,这是其他文明所望尘莫及的。孝道符合天理人情,所以才生生不息,其中衍生出的智慧更是博大精深。孟夫子曾说道:「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当我们能够孝敬自己最亲的人,自然能把这一分爱心向外延伸出去,亲爱他人、亲爱人民,再从亲爱人民扩展到爱护万物。这样的理念一直存在於华夏文化之中,是古代帝王的立邦之道,也是人民所依止的道德礼法之核心。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恩比博士曾断言:「十九世纪是英国人的世纪,二十世纪是美国人的世纪,二十一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此地所指「二十一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净公老教授做了圆满的解释:不是中国武力,不是中国政治,也不是中国的经贸、科学技术,而是中国文化,更确切的来说,是中国的儒释道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能团结全世界的文化,老祖宗的教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习主席所倡导的中国梦,也是每一位祈求世界和平的有志之士都会怀抱的世界大同之梦。

  时至今日,寻回中国老祖宗千万年智慧传承的使命已刻不容缓,此乃众炎黄子孙应肩负起的重责大任。民族自信心的恢复还须仰赖教育的回归,今日吾辈有幸恭读《道德丛书》,实蒙诸佛菩萨、祖宗慈悲护佑。此套丛书博览道德、伦理、因果等圣贤教育,可谓为当今世界不可或缺、极具价值的教科书。「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无所不通。」至诚感通不可思议,吾辈当效法古圣先贤的万分诚敬,以自性光明感应人心向善,世界和平。殷切期盼诸位大德仁者共襄盛举,一齐实现「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大同之治。

  以上是惭愧弟子恭敬学习《道德丛书.孝史》「寻亲篇」与「显亲思亲篇」之粗浅心得报告,定有错漏之处,至诚祈请尊敬的师父上人与诸位大德、老师惠予批评斧正,无尽感恩!阿弥陀佛!惭愧弟子定慧顶礼叩呈。

  老法师:定慧仁者的报告,我们听到了、看到了,大家有什么感想?我们这些年来,学佛了,出家了,有些什么成就?回过头来深深的反省,我们的过失多过念佛,我们的负面胜过正面太多,所以功夫不得力。原因是什么?这一篇讲的是根,孝敬是根,这两个字没做到。在家里不能孝顺父母,在学校里不能尊敬老师,孝敬完全没有了。所以,虽然上学,从小学念到大学,拿到博士学位了,跟古人比较,差远了。古人没有博士学位,甚至於学士学位也没有,他懂得做人,他懂得孝道,他懂得实践孝道,最后所得到的果报都不是自己梦想的,那个果报是什么?积功累德所感应到的。古人说的两句话说得好:「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谋事在人,在人什么?在人的孝敬,自自然然上天有报,有厚报给你。说明了业因果报丝毫不爽,这是真理,这是事实真相,佛家所讲的实相,实相就是现在人所讲的真相。

  学了之后,这是一篇,这套书分量很大,内容非常丰富。不要说是学佛,你个人这一生能不能享受到幸福美满的生活,方东美先生所说的「人生最高的享受」,可不可以做到?可以。怎么做到?你把这套书《道德丛书》,你把它读完了,中国人讲遍数,换句话说,你能把它念上一千遍,你就是大孝子,你就能落实孝道,你就能得到孝道里面所有的感应,这是真话不是假话。

  所以我们学了,要效法,要落实。他在那么艰难困苦环境之下,能释放孝敬的光明;我们今天比过去方便多了,但是孝亲的念头、孝亲的心凉了,为什么?自私自利。今天不孝父母的人有多少,不敬尊长的人有多少,让我们看到痛心。我们自己要反省,我是不是其中的一员?如果是的,赶快回头,回头是岸;如果不是的,勉励自己一生当中不犯错误。要把孝敬父母、尊师重道这种心态用在实际生活上。与人接触,年龄跟父母差不多的,父辈,要孝顺;看到小孩,年龄跟自己儿女差不多的,是自己的儿孙,要爱护他,要帮助他长成。胸怀拓开,遍法界虚空界是一个自性,自他不二,生佛一体,众生跟佛一体,这个里头有圆满的孝敬、圆满的道德,自性本自具足。古人知道,且能发扬光大,现在是自私自利把这个门封起来了,不通了。

  我们算是不幸当中有幸的,遇到圣贤教育,遇到佛陀的教育,对中国传统文化沾了一点边,这是我们的生机,我们要明了,要庆幸,要认真努力学习,把它再传给下一代。自己工作圆满了,以这个功德回向求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欢喜,这是好人。动了个念头想到极乐世界来,佛就能来接引你,为什么?跟佛同一个心愿。凡是善行都是佛事,诸佛如来所干的事,凡是恶行恶念都是魔事,妖魔鬼怪所干的事,你愿意靠哪一边?要常常反省,常常提醒,一步不能错,一个念头不能错,我们就会有成就,我们有把握。

  摘自:无量寿经科注第四回学习班 第一九三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净土法门       心得)(五明学佛网:净土法门       心得)  

 果煜法师:一苇过江 附录:禅七心得 

 如本法师:净土法门 

 其它:心得解脱(吕芳民) 

 陈兵教授:净土法门实似论 

 净界法师:净土法门的特色 

 净界法师:念佛不等于修净土法门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第五讲 净土法门的实修与检非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第四讲 净土法门修持的正助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第三讲 净土法门的特异方便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第二讲 净土法门的特质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第一讲 净土法门是大乘佛法的真实之教 

 净界法师:修学净土法门应该注意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