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四书五经名句集锦


   日期:2016/5/1 7:5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大学》

  《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经一章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八个条目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十章分别解释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本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名言名句: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第一章)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第二章)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第二章)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第三章)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第三章)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第三章)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第三章)

  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无诸已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人者,未之有也。(第十一章)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第十二章)

  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第十四章)

  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第十六章)

  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第十六章)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第十七章)

  ◆《中庸》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旧说《中庸》是子思所作。其实是秦汉时儒家的作品,它也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论著。

  中庸就是即不善也不恶的人的本性。从人性来讲,就是人性的本原,人的根本智慧本性。实质上用现代文字表述就是“临界点”,这就是难以把握的“中庸之道”。人性的不善也不恶的本性,从临界点向上就是道;向下就是非道。向上就是善;向下就是恶。

  名言名句: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第一章)

  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第六章)

  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第六章)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第二十章)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第二十一章)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第二十二章)

  ◆《论语》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经典语句,箴言,“论语”即是论纂(先师孔子的)语言。《论语》成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英文:Confucius。兄弟排行第二,故也有人称为孔二,春秋后期鲁国人,汉族。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夏历八月二十七日)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日)逝世,享年72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南岸(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名言名句:

  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学而》

  贫而无谄,富贵无骄。(学而)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君子务本。(学而)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篇》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

  君子周而不比(勾结),小人比而不周。(为政)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八佾》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里仁)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里仁)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

  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公冶长》

  不迁怒,不贰过。《雍也》

  君子周急不继富。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雍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述而)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子罕)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颜渊)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

  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宪问〉

  古之学者为已,今之学者为人。〈宪问)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

  可与人言而不言,失人(错过人才);不可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卫灵公)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

  躬自厚而薄责人,则远怨矣。(卫灵公)

  道不同,不相为谋。(卫灵公)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友便佞,损矣。(季氏)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微子)

  大德不逾闲(遮拦阻隔之物),小德出入可也。(子张)

  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论语.子张》

  ◆《孟子》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山东邹城人,汉族。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父名激,母邹氏。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生于周烈王四年,死于周赧王二十六年。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师承孔伋(孔子之孙一般来说是师承自孔伋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有《孟子》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注意是人性向善,不是人性本善。

  名言名句:

  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梁惠王上)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梁惠王上)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梁惠王下)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充足)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公孙丑上)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公孙丑上)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公孙丑上)

  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滕文公上)

  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离娄上)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离娄下)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也。生亦所所欲,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告子上)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使内心震动,坚韧本性),曾(增)益其所不能。(告子下)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子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尽心上)

  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尽心下)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尚书》

  《尚书》是我国最古的官方史书,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尚书》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但有些篇是后来儒家补充进去的。西汉初存28篇,因用汉代通行的文字隶书抄写,称《今文尚书》。另有相传在汉武帝时从孔子住宅壁中发现的《古文尚书》(现只存篇目和少量佚文)和东晋梅赜所献的伪《古文尚书》(较《今文尚书》多16篇)。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就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和编本。

  《尚书》所录,为虞、夏、商、周各代典、谟、训、诰、誓、命等文献。其中虞、夏及商代部分文献是据传闻而写成,不尽可靠。“典”是重要史实或专题史实的记载;“谟”是记君臣谋略的;“训”是臣开导君主的话;“诰”是勉励的文告;“誓”是君主训诫士众的誓词;“命”是君主的命令。还有以人名标题的,如《盘庚》、《微子》;有以事为标题的,如《高宗肜日》、《西伯戡黎》;有以内容为标题的,如《洪范》、《无逸》。这些都属于记言散文。也有叙事较多的,如《顾命》、《尧典》。其中的《禹贡》,托言夏禹治水的记录,实为古地理志,与全书体例不一,当为后人的著述。自汉以来,《尚书》一直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既是帝王的教科书,又是贵族子弟及士大夫必遵的“大经大法”,在历史上很有影响。

  名言名句:

  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尚书·尧典》

  静言庸违,象恭滔天。《尚书.尧典》

  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尚书·大禹谟》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尚书·大禹谟》

  视远惟明,听德惟聪。《尚书·太甲中》

  若网在纲,有条而紊。《尚书·盘庚上》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尚书·旅獒》

  玩人丧德,玩物丧志。《尚书.旅獒》

  以公灭私,民其允(信)怀(归向)。《尚书.周官》

  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

  满招损,谦受益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

  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

  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

  无侮老成人,无弱孤有幼

  德日新,万邦惟怀;志自满,九族乃离.

  能自得师者王,谓人莫己若者亡

  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立爱惟亲,立敬惟长,始于家邦,终于四海

  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

  视远惟明,听德惟聪

  与治同道,罔不兴;与乱同事,罔不亡

  若升高,必自下;若陟遐,必自迩

  弗虑胡获?弗为胡成

  德无常师,主善为师

  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

  惟事事,乃其有备,有备无患

  非知之艰,行之惟艰

  股肱惟人,良臣惟圣

  貌日恭,言日从,视日明,听日聪,思曰睿

  树德务滋,除恶务本

  志以道宁,言以道接

  不矜细行,终累大德

  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

  为善不同,同归于治;为恶不同,同归于乱

  不学墙面,莅事惟烦

  惟日孜孜,无敢逸豫

  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

  尔身克正,罔敢弗正

  ◆《礼记》

  《礼记》一书的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关门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名言名句:

  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礼记曲礼上》

  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善学者,师逸而功信,又从而庸(归功)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民,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有其声;不善待问者反之,此皆进学之道。

  贤者狎而敬之,畏而爱之。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礼记·曲礼上》

  凡官民材,必先论之,论辨然使之,任事然后爵之,位定然后禄之。《礼记·王制》

  知为人子,然后可以为人父;知为人臣,然后可以为人君;知事人,然后能使人。《礼记· 文王世子》

  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礼记·礼器》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礼记 ·学记》

  故学然后知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礼记·学记》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礼记·学记》

  ◆《周易》

  《周易》又称《易经》,在我国在世界的影响都极为深远,但却是秦汉后直至今日无人真正通晓的上古典籍。《周易》分为经部和传部,经部之原名就为《周易》,是对四百五十卦易卦典型象义的揭示和相应吉凶的判断,而传部含《文言》、《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共七种十篇,称之为“十翼”,是孔门弟子对《周易》经文的注解和对筮占原理、功用等方面的论述。

  《周易》共有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因而相应的也有六十四则卦辞和三百八十四则爻辞(由于《乾》《坤》两卦各有“用九”和“用六”的文辞,故将其并入爻辞之中,即总计三百八十六则爻辞)。

  “传”实际上是阐释《周易》经文的专著,即《彖传》上下、《象传》上下、《文言》、《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共计七种十篇。因其阐发经文大义,如本经之羽翼,故汉人称之“十翼”,后世统称《易传》。

  名言名句: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卦·第一》

  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周易·乾卦·第一》

  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周易·乾卦·第一》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 坤卦·第二》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周易 系辞 上》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 系辞下》

  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

  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周易·益卦·第四十二》

  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

  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师出以律,失律凶也

  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

  遏恶扬善,顺天休命

  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慎言语,节饮食

  独立不惧,遁世无闷

  君子以虚受人

  不恒其德,无所容也

  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

  言有物而行有恒

  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

  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

  君子以思不出其位

  君子以居贤德善俗

  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

  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

  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

  上交不谄,下交不渎

  ◆《春秋左传》

  《春秋》,又称《麟经》(《麟史》)。是鲁国的编年史,经过了孔子的修订。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一书的史料价值很高,但不完备,王安石甚至说《春秋》是“断烂朝报”。亦是儒家经典之一。

  《春秋》中的文字非常简练,事件的记载很简略,但242年间诸侯攻伐、盟会、篡弑及祭祀、灾异礼俗等,都有记载。它所记鲁国十二代的世次年代,完全正确,所载日食与西方学者所著《蚀经》比较,互相符合的有30多次,足证《春秋》并非古人凭空虚撰,可以定为信史。然而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它在文字上难免有论脱增窜之类的问题。

  《春秋》最初原文仅18000多字,现存版本则只有16000多字。在语言上极为精练,遣词井然有序。就因文字过于简质,后人不易理解,所以诠释之作相继出现,对书中的记载进行解释和说明,称之为“传”。其中左丘明《春秋左氏传》,公羊高《春秋公羊传》,谷梁喜《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列入儒家经典。现《春秋》原文一般合编入《左传》作为“经”,《左传》新增内容作为“传”。据《汉书·艺文志》记载,为春秋作传者共5家:《左氏传》30卷;《公羊传》11卷;《谷梁传》11篇;《邹氏传》11卷;《夹氏传》11卷。

  其中后两种已经不存。公羊传和谷梁传成书于西汉初年,用当时通行的隶书所写,称为今文。左传有两种,一种出于孔子旧居的墙壁之中,使用秦朝以前的古代字体写的,称为古文;一种是从战国时期的荀卿流传下来的。

  名言名句:

  多行不义必自毙。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末大必折,尾大不掉。

  ◆《诗经》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风》又称《国风》,一共有15组,“风”本是乐曲的统称。15组国风并不是15个国家的乐曲,而是十几个地区的乐曲。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桧、齐、魏、唐、秦、豳、陈、曹的乐歌,共160篇。国风是当时当地流行的歌曲,带有地方色彩。从内容上说,大多数是民歌。作者大多是民间歌手,但是也有个别贵族。对于《雅》的认识有各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是指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雅”有“正”的意思,把这种音乐看作“正声”,意在表明和其他地方音乐的区别。也有人说“雅”与“夏”相通,夏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称呼。还有观点认为,《雅》是指人人能懂的典雅音乐。《雅》共105篇,分为《大雅》 31篇和《小雅》74篇。《雅》多数是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的作品,有一小部分是民歌。其内容几乎都是关于政治方面的,有赞颂好人好政的,有讽刺弊政的。只有几首表达个人感情的诗。但是没有情诗。《颂》是贵族在家庙中祭祀鬼神、赞美治者功德的乐曲,在演奏时要配以舞蹈。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其中《周颂》31篇,认为可能是西周时的作品、多作于周昭王、周穆王以前;《鲁颂》4篇,认为可能是鲁僖公时的作品;《商颂》则认为是春秋以前宋国的作品。

  名言名句:

  关关雎鸠,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周南·桃夭》

  赳赳武夫,公侯腹心。《诗经·周南·兔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诗经·周南·汉广》

  未见君子,我心伤悲。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夷。《诗经·召南·草虫》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诗经·邶风·柏舟》

  静言思之,不能奋飞。

  我思古人,实获我心!《诗经·邶风·绿衣》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邶风·击鼓》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诗经·邶风·凯风》

  胡为乎泥中!《诗经·邶风·式微》

  天实为之,谓之何哉!《诗经·邶风·北门》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诗经·邶风·静女》

  委委佗佗,如山如河。《诗经·?br />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br />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卫风·硕人》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诗经。卫风。氓》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诗经·卫风·木瓜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人之多言,亦可畏也。《诗经·郑风·将仲子》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诗经·郑风·风雨》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郑风·子衿》

  河水清且涟猗。《诗经·魏风·伐檀》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修我甲兵,与子偕行!《诗经·秦风·无衣》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诗经·陈风·月出》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称彼兕觥:万寿无疆!《诗经·豳风·七月》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诗经·小雅·鹿鸣》

  如月之恒,如日之升。《诗经·小雅·天保》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乐只君子,万寿无疆。《诗经·小雅·南山有台》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诗经·小雅·鹤鸣》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诗经·小雅·斯干》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诗经·小雅·十月之交》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小雅·小旻》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小雅·车辖》

  天步艰难,之子不犹。《诗经·小雅·白华》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四书五经       集锦)(五明学佛网:四书五经       集锦)  

 刘元春教授:佛教在二十一世纪——日本池田大作先生佛教思想 

 观音菩萨《大悲咒》的修学神奇感应集锦 

 修地藏法改变人生感应最新集锦20例 

 好吃美味的素饺子素包子制作大集锦 

 菩提视界 观音菩萨造像集锦 

 慧律法师:佛教幽默故事集锦(开心一刻) 

 持诵《大悲咒》问答集锦 

 贪YIN好色《YIN祸案》集锦的5个案例 

 般若波罗蜜多咒超级强大!统摄一切法门!资料集锦 

 诵持大悲神咒的问答集锦 

 四书五经分别是什么,你能脱口而出吗? 

 妙江法师:净土修行必读故事集锦第二册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