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达真堪布:入行论讲记76


   日期:2016/4/28 21:0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接着讲《入菩萨行论》。

  前文讲了身要远离愦闹,依止寂静处。要对寂静处生起欢喜心,就要了解住在闹市的过患和寂静处的功德。

  住在闹市区,修行就会受影响,受到干扰。了解了闹市的这些过患,才会对闹市、对世俗间生起真正的厌离之心。若是不去了解、思维这些过患,不可能生起厌离心,这样永远都不能远离闹市,远离世俗。

  能依止寂静处,就能生起禅定。思维寂静处的这些功德,才会对寂静处生起欢喜之心,才会依止寂静处,才能真正依止寂静处。对寂静处生起欢喜之心,然后自己能够依止,这样才是真正的依止寂静处。若是对寂静处没有生起欢喜心,也不知道依止寂静处有何种意义和功德,虽然身在寂静处,但是心不寂静,也没有意义。若是对寂静处生起真实无伪的欢喜心,以这种心态去依止,这些欲望、所谓的妄念自然就会息灭,心相续中自然就会生起禅定的功德。

  前面讲了身寂静和心寂静,心寂静是最重要的。若是心寂静,即使身没有离开闹市,但一定能成就。若是心不寂静,即使身在寂静处,但仍然会有很多妄想、欲望,这样不会有真正的修行或成就。

  若要心寂静,首先就要断除欲望,放下妄念。妄念越少,内心越寂静。

  庚二(弃妄念)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辛一、略说:

  尽弃俗虑已,吾心当专一,

  为令入等至,制惑而精进。

  心除了思维善法以外放下一切,只是一心一意千方百计使我的菩提心增上,为了以寂止入定、以胜观调柔而精进。

  书上讲“心除了思维善法外,要放下一切”;我们也有一句法语:“除了学佛修行,世间的一切都要放下。”这二者是一个意思。

  除了提起善念,保持善念,除了行善,除了学佛修行,其他一切都要放下。有些人会有疑惑:“那是不是就不能生活,不能工作了?”不是这个意思。

  若是你以佛法、以智慧去生活、工作,这本身就是学佛修行,最终能解脱,能圆满。我们为什么要生活?为什么要工作?就是为了解脱,为了圆满。若是你离开了学佛修行,就是你离开了正知正见,离开了佛法、智慧,这样生活、工作不会快乐,也不会圆满。这样生活、工作,都是没有意义的,可以说是造业,也可以说是搞轮回,给自己带来的只有痛苦和烦恼。

  出家也好,在家也好,各有各的生活、工作。作为出家人,弘法利生是我们的工作。无论是出家,还是在家,都不能离开佛法,离开智慧,这样才能达到目的,才能实现愿望,才是真正的生活、真正的工作,这样才是快乐的。

  我们现在之所以烦恼,痛苦,就是因为我们不会生活,不会工作。若是会生活、工作,结果肯定都是圆满的;但是我们不会生活、工作,所以结果就是烦恼的,是不圆满的。如果你离开了佛法、智慧,生活和工作都没有意义了,这不叫真正的生活,也不叫真正的工作。

  生活、工作不离学佛、修行,学佛、修行不离生活、工作。除了生活,除了工作,没有学佛,没有修行。生活本身就是学佛,工作本身就是修行。若是你离开了佛法,离开了智慧,你不会生活,不会工作,这不是真正的生活,也不是真正的工作。生活、工作不离学佛、修行,学佛、修行不离生活、工作。二者是不矛盾的,是一体的。这就是佛法里经常讲的二谛双运。

  所谓二谛双运的真理,通俗易懂地讲解,就是生活、工作不离学佛、修行,学佛、修行不离生活、工作,二者说一也是一,说二也是二。我们讲“二谛双运”的时候,讲到空分、现分或明分,这时是两个,但空性不离显现,显现不离空性,显现本身就是空性,空性本身就是显现,这叫二谛双运。同样,生活、工作本身就是学佛、修行,学佛、修行本身就是生活、工作。若是二者脱节了,没有圆融,这叫造业,也叫轮回。若是二者没有脱节,能够圆融,就是涅槃。涅槃是不烦恼的,轮回是烦恼的,这是差别。烦恼即轮回,涅槃即无烦恼,息灭一切烦恼是涅槃,有烦恼就有轮回。若二谛分开了,就是分别、执着,烦恼就是这样引起的;若二谛能双运,就没有烦恼了。

  所以,心除了思维善法以外,放下一切。也就是说,除了学佛修行,其他世间的这些都随缘。随缘了就放下了,放下了才能随缘,都是一个意思。

  这里可能还有这样的疑惑:“既然说除了思维善法以外,一切放下,那么这个善法就不用放下了?”不是。看似不能放下善法,其实善法本身就是放下。放下,叫善法;没有放下的时候,没有真正的善法。

  “除了学佛、修行,一切都要随缘”,也是如此来理解。难道学佛、修行就不能随缘了?不是,学佛、修行本身就是随缘。若是你不随缘,就不叫真正的学佛;你不随缘,也不叫真正的修行。

  偈颂中讲“尽弃俗虑已”,所谓俗虑,也就是妄想。什么叫妄想?想过去的事,想未来的事,想现在的事。其实忆念、想本身没有错,但若是没有放下分别、执着,这才是错,这都叫妄念,都是没有用的。因为一切法都离不开无常的本性,都离不开因缘和合的真相。一切法都没有实质性,这就是因缘和合。比如,十个人聚在一起而成“团”,当这十个人散开时,就没有“团”了。所以,“团”只是我们以自己的分别念假立的而已。一切法都是如此,都是因缘和合的,都是没有实质性的,都是无常的,都在刹那刹那当中变化,实际上不存在。所以,你去分别、执着过去的事、现在的事和未来的事,都是多余的,这叫妄想。

  我们可以向内观察自己:我们的思想没有停留过,我们的意念也没有停止过,它们都在想什么?就是东想西想,胡思乱想,都是妄想;想什么都想不透、想不明白,只是瞎想;看什么都没有看透,只是在那儿瞎评论。

  不要增加自己的分别念,不要增加妄念,大家应该去寻找真相、真理。只有找到了真相,明白了真理,内心才能专注。什么叫转识成智?当你明白真相、真理时,意识就会变成智慧,尽管这个时候也想过去,想未来,想现在,但这是“智”,不是“识”,成为智慧了。之所以这样说,因为这个时候不会再迷惑了,你已经明白了真相、真理,心里有正知正见,这些都是智慧。很多人都认为,这个时候,思想和情绪是不是都不能有了?不可能没有。有大海就有波浪,但是没有事,大海不影响波浪,波浪不影响大海。有大海、波浪,这都是正常的。大海、波浪二者说一也是一,说二也是二。这是比喻,说明有心就有心的作用,但是这个时候,转识成智了。

  有些禅宗的大师们讲:“不知道上有天,下有地,中间有人。”这种状态似乎如同傻子一样,其实不是,这是不执着任何东西的意思。如果什么也不知道,那就不是成佛,而是成傻子了。这是不可能的事,成就的状态怎么能是这样的呢?若什么也不知道,不知道吃饭,不知道睡觉,也不知道走路……哪有这样的佛?

  自己以寂止入定,以胜观调柔,精进修行,这是最重要的。我经常跟大家讲:学佛是最重要的,修行是最重要的,应该把学佛修行放在首位。这样一说,看似生活不重要,工作不重要,其实不是这个意思。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不离开佛法,不离开智慧,这是最重要、最根本的。只有这样,你才可以解决生活上的问题,才可以解决工作上的问题,才能对治烦恼,解脱烦恼。你看,佛法重要吧!

  很多人都不明白这点,一听说“学佛、修行最重要,其他的都不重要。”就又开始有偏见了:“那是不是不能生活了?是不是不能工作了?”不是这个意思。

  学佛修行是最重要、最根本的。无论在山上,还是在山下,无论是在家修行人,还是出家修行人,若是没有修行,没有智慧的话,都是烦恼、痛苦的;若是你有智慧,有修行的话,都是快乐的,都能圆满。若是自己没有修行,没有智慧,即使剃度出家了,内心里仍然充满了烦恼,充满了痛苦。即使身在这样一个清净的道场里,本应无忧无虑,但还是在自寻烦恼,自找痛苦。若是没有修行,没有智慧,在哪里都一样烦恼、痛苦;若是自己有修行,有智慧,在哪里都一样快乐、圆满。所以,无论在何处,任何时候都不能离开学佛修行。

  学佛修行是什么意思?就是不离佛法,不离智慧的意思。若离开了佛法,离开了智慧,就没有所谓的学佛修行。真正的学佛修行是三门不离佛法,不离智慧,尤其是内心。身和语是随心的。若心里有佛法、智慧,你的行为也是佛法,也是智慧的,你的行为不会造业,也不会犯戒。若是你心里没有佛法,没有智慧,即使行为上很精进,也没有用,实际上也都是造业的。

  现在有的人表面上很精进,也很精通佛理,但是一会儿对这个人嫉妒,一会儿又对那个人傲慢,内心里充满了烦恼和痛苦。若内心有嫉妒心、傲慢心,本身就是一种痛苦,因为有烦恼的控制和束缚。犹如一个人被关在牢狱里,手和脚都被绑起来了,虽然没有对他做其他的什么事情,但是对他来说,这本身就是痛苦。

  主要是心,内心里要有佛法,有智慧。也就是说,你的内心、观点、见解和世人都应该是相反的,你不能以世俗的眼光或者分别心去看事、做事,因为这都是错误的。

  比如,世间人会想:“我有病的时候,希望身边有人照顾。”而修行人则会希望:“这时身边没有人照顾才好。” 大家好好观察、观察自己:假设今天你生大病了,自己希望身边有人照顾,还是没有人照顾?假设你今天就要离开这个世界,即将面对死亡了,自己希望可爱的儿子、女儿以及亲朋好友在身边,还是不在身边?大家好好观察、观察自己,看看自己到底是怎么想的。

  现在为什么很多人都不敢出家呢?就是担心:万一有病了,没有人照顾怎么办?其实,如果你真正超越,真正成就了,当你面对死亡的时候,身边无论是有人,还是没有人,都无所谓了。若那时身边有人,没有事,他们干扰不了你,哭就哭呗,说就说呗,自己已经自由了。自己知道:哭都是假的,说一大堆的话也都没有用,自己不会留恋,自由地走,不会受干扰,也不会受影响。如果那时身边没有人,也没有事,正好。所以,若真正超越,真正解脱了,就是这种状态。

  但是,在修行刚开始的阶段要有出离心。因此,这时应该持“我不希望身边有人,不希望他们在身边”的想法。思维:若这时身边有人,会影响我,会障碍我。这是刚开始的一种基本的理念,最基础的一种修法。出离心是大乘、小乘共同的修法。大家都看看自己,如果你连出离心都没有生起来,心里就没有佛法,没有智慧了。

  所谓智慧,就是对世出世间的一切法都看得很明白,观得很透彻。从时间上,无始无终;从空间上,无边无际。这正是佛的伟大之处!如果时间有始有终,空间有边有际,就是分别。心里有没有佛法、智慧,就要这样进行观察。

  心里有佛法、有智慧,才叫学佛,才有修行,因为“佛”是智慧。有佛法、智慧,才可以对治烦恼、习气,才可以息灭妄想、分别。

  大家都说:“我在修行,我要修行……”什么叫修行?你去对治烦恼、习气,放下分别、执着,这叫修行。若是你没有对治烦恼、习气,没有放下分别、执着,即使天天在那儿打坐、诵经也没有用,你没有学佛,也不是修行。所以,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啊!别人欺骗不了你,别人糊弄不了你,自己才会欺骗自己,自己才会糊弄自己。有的人说:“别人欺骗了我,糊弄了我……”都是自己的善恶因果啊!这个因是你自己种的,这个缘是你自己结的,归根结底还是你自己的问题。若是你没有种这个恶因,没有结这个恶缘,怎么会有恶果啊?不会有的。所以,别人不会欺骗你的,是自己欺骗了自己;别人不会糊弄你的,是自己糊弄了自己。

  我们现在学佛都是在表面、形式上做,口头上说自己在学佛、修行,其实内心很傲慢:“我学佛了,我修行了,我剃头了,我出家了……”如果学佛就是剃头,那太容易了。为什么要剃头?是断烦恼。为什么要穿袈裟?是要放下世间。若是你没有断烦恼,你剃头也是白剃,没有用;若是你没有放下世间,你穿袈裟也是白穿,没有用。剃头了,就要断烦恼了。烦恼是什么?是贪嗔痴。以什么来断?以戒定慧来断。

  辛二(广说)分二:一、于欲妙生起厌烦;二、于静处生起欢喜。

  壬一(于欲妙生起厌烦)分三:一、观察果报可怕;二、观察本体不净;三、观察因有害。

  癸一、观察果报可怕:

  现世及来世,诸欲引灾祸,

  今生砍杀缚,来世入地狱。

  舍弃妄念,主要是要断除欲望,无论是贪人,还是贪财,都一样要舍去。贪欲心是轮回的根,会给我们的今生、来世带来灾难和祸害。

  一切的灾难和祸害都来自于自己的贪欲心。我们经常怪那些鬼神、怨敌,认为是他们给我们带来了灾难,是他们让我们遭遇了祸害,其实并非如此。看似鬼神在伤害我们,看似怨敌在给我们制造障碍,这些都是一种假象,一种迷惑。自己的贪欲才是幕后黑手,它有很多诱惑我们的方式、方法。

  看似鬼神在给我们制造障碍,看似怨敌在伤害我们,然后我们就怨恨这些鬼神怨敌,甚至去伤害他们,其实这就是一种诱惑。现在有些人以盲引盲:“你家里有东西,身上有东西,要把他们赶出去。”其实,你能不能把他们赶出去?不能。但是你这个恶念存在了,这个心不好了,这些鬼神都有他心通,他们也是凡夫,心里肯定对你生嗔恨,这样你们又结上了恶缘,这才是恶性循环。你之所以会造这样的恶业,就是因为你有贪欲心,为了自己的利益,为了保护自己而导致的。这样的人现在特别多。

  有些人说:“现在我皈依佛门了,不能再供这些鬼神了,只能拜佛,不能拜他们,只能供佛,不能供他们。”这叫“敬佛不敬众”,也是错误的。只有恭敬众生,才是真正地恭敬佛,但很多人都不明白这个道理,然后又去伤害这些众生。

  对怨敌也是如此。我们认为是他们在给我们制造障碍,就心生嗔恨,甚至以怨报怨,以牙还牙,去伤害他们,这样就又造恶业了。

  其实,这些都是魔王波旬的诱惑,是我们贪欲的诱惑,别上当了!我们不能上魔王波旬的当,不能上欲望的当!佛已经告诉我们:这是他们的诱惑,这是他们给我们设下的圈套!真的,如果你钻进去了,就跑不掉了,很难跑掉。我执这个“魔王波旬”本身就是贪欲。

  我们今生之所以会遇到这些灾难、不幸,就是因为有欲望,有贪欲。我们贪财、贪人,然后造恶业,因此遭杀,被束缚,受害。我们为了钱财或者所谓的爱人而不择手段,结果自己遭受了种种的灾难,这都是因为贪欲心。无论是追求财富,还是追求人,都是自私的,自己想独自霸占,难道这不是贪欲吗?很多人今生被抓、被杀,身败名裂,家破人亡等,种种的烦恼痛苦、灾难祸害都是因贪欲心造成的。贪财、贪人本身就是一种痛苦,但是凡夫把苦当成乐,他就愿意烦恼,就愿意受苦,不烦恼不行,不痛苦不自在。

  不仅今生不幸,来世还要堕落地狱,堕落恶趣,要遭受无穷无尽的痛苦,这一切都是贪欲造成的。所以,我们要断除贪欲心。

  贪欲心是想占有的那种心,“我要”“这是我的”,这里面没有利他心,只有自私心。若是自私的,自己想得到,不想失去,就是贪欲;若不是自私的,就不叫贪欲,而是有利他心的。若想有利他心,就要放下自我。很多人都是找借口,说“我是为了利益众生,我是为了恒顺众生。”这都是找借口。为什么?你完全放下了自我,才没有了自私心,这样才可能有真正的利他心,之前说“有利他心”也是假的,嘴上说是为了众生,其实是为了自己。你没有破除我执,没有放下自我,所以无论是行持善法,还是做功德,都是自私的,别的就更不用说了。

  现在有很多这样找借口的人,口头上说“我是为了众生,我是恒顺众生。”你就“恒顺”吧,到时候你看阎罗王能不能恒顺你。谁也欺骗不了谁,因为因果是不虚的!你造恶业或者行持善法,其实都是你自己的事,将来果报都是你自己要承受的,和别人没有什么关系。若是你造恶业了,将来是你要遭受恶果;若是你行持善法了,将来是你能得到利益,这都是你自己的事,谁也欺骗不了谁。

  做人要表里如一,不能有当面和背后的差别,因为谁也欺骗不了谁,你自己的因果是不虚的嘛。很多人在别人面前,尤其在上师面前,装得都很清净、善良;跟道友在一起的时候还可以,跟上师在一起的时候就更可以了,但是一旦离开了上师,离开了道友,就不是那么回事了。作为凡夫,造业是正常的,但是可以忏悔。忏悔就是不覆不藏,但是作为凡夫,谁能做到不覆不藏啊?若是能做到不覆不藏,业障就消除了,不覆不藏本身就是消业。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有这样一个公案:从前,奔贡嘉格西到一位施主家里的时候,施主们都到外面去了。他想,我没有茶叶,应当偷一些,以后作住山修行时煮的茶叶。当他把手伸进茶叶袋里时,立即以正念摄持。于是,他大声呼喊施主们:“我这个人正在(偷茶叶),将这只手从手腕砍断。”

  若是将公案里的奔贡嘉格西换成我们自己,肯定做不到这样。我们能提起正念,能停止这种行为就不错了,根本不可能这样大声告诉众人。其实,我们这种想隐藏、隐瞒的心,本身就是一种过失。

  以前佛在世的时候,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成就者呢?因为他们没有隐瞒心。若是犯戒了,一见到佛就会说出来,有什么事就说什么事,不会有一点隐瞒。他们的思想多单纯,内心多清净啊!

  其实,犯错误、犯戒不怕,因为都是凡夫,不犯戒是不可能的,不犯错误也是不可能的。只要能够不隐瞒,就可以了。佛关于戒律方面,讲了三个层次的内容:第一,怎样受戒;第二,受戒后应当怎样保护戒体;第三,万一犯戒了,怎样去弥补与恢复戒体。

  并非任何人都可以得到戒体。得到戒体是有方式、方法的,通过这些方式、方法去受戒,才能得到戒体。

  得到戒体以后要保护戒体。保护戒体也是有方式、方法的,你以这些方式、方法去保护戒体,才能保护住这个戒体。佛讲了堕罪之四门,也就是犯戒、造业的四种原因:第一个是不明白,第二个是没有相信,第三个是烦恼重,第四个是习气重。若你不明白,可以学。若你没有深信,可以通过再三地思维、观察而生起坚定的信心。若你因贪心、嗔恨心等烦恼特别强大、强烈而难以对治和克服,或者因无始劫来的习气深重而不知不觉地造业、犯戒,这样就要去降伏烦恼、习气,这要通过修行慢慢解决,不是一下子就能断掉的。比如,罐子里的葱容易倒出去,但是里面的葱味儿要慢慢才会散除。烦恼犹如大葱,习气就如同葱味。习气更难改,断掉习气是有过程的。

  对自己所犯的错误要不覆不藏,哪怕在佛面前或在上师面前能做到也行啊,但是很难做到。所以,大家要想彻底忏除业障,忏悔就要不覆不藏。

  这里主要讲的是贪欲的果报。所有的不幸和灾难都是我执、贪欲引发的。如果没有破除我执,没有放下自我,那肯定就是自私的;若是有自私,就有贪欲。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达真堪布       入行论讲记)(五明学佛网:达真堪布       入行论讲记)  

 达真堪布:末法时期的众生有两个特点 

 达真堪布:六度新解(二)疫情期间如何修持安忍、静虑、智慧 

 达真堪布:若是你有智慧到处都是阿弥陀佛和观音菩萨 

 达真堪布:疫情期间如何修持佛法? 

 达真堪布:让隐身的化身佛切换到在线状态 

 达真堪布:拜财神灵验的关键是什么? 

 达真堪布:透过无常找到永恒 

 达真堪布:认真不是执着,放下不是放弃 

 达真堪布:为了平安幸福,不要吝惜你的祈祷 

 达真堪布:今年,你要集的福都在这儿 

 达真堪布:相爱何必要相伤 

 达真堪布:当下的美,你感受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