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达真堪布:入行论讲记75


   日期:2016/4/27 20:0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接着讲《入菩萨行论》。

  只有自己喜欢寂静处,才会去寻找寂静处,依止寂静处。所以,首先要明白依止寂静处的功德,对寂静处生起欢喜心。否则,不会去寻找寂静处,也不会依止寂静处。

  壬一(于静处生欢喜)分四:一、向往静处之友伴;二、向往静处之住所;三、向往静处之受用;四、向往心之功德。

  癸一、向往静处之友伴:

  林中鸟兽树,不出刺耳音,

  伴彼心常乐,何时共安居?

  “林中鸟兽树,不出刺耳音”:在自己没有一定的修行和定力的时候,还是要寻找如山洞、森林等寂静处。在这样的寂静处,以各种鸟类、野兽、草木等为友伴,它们不会说是非,也不会搞是非,就没有“刺耳音”,这样自己的内心也容易平静。

  若是在红尘,跟凡夫在一起,经常会听到自赞谤他等很多是非,这些“刺耳音”会影响自己的心情,也会影响自己的修行。所谓的“刺耳音”,也包括绮语、恶语等,泛指那些会令自己受到影响,心容易散乱的话题。

  尽管应当依止山洞或森林等寂静处修行,但是先要有足够的闻思,这样做才是比较如法的。现在有很多这样的人,自己没有足够的闻思,没有生起真正的定解,在这种情况下,直接到山洞、森林,或者寺院,去闭关修行。有些人到了寺院,也不愿意闻思,就想闭关或者禅修等。其实,这样做没有多大意义。真正到山洞、森林、庙里闭关修行时,不用再背那么多书,不用再背那么多仪轨,对这些应该都了如指掌,已经有一定的定解了,才可以这样做。有的人就喜欢闭关修行,但是如果你不明佛理,也没有任何定解,这样直接闭关修行没有多大意义,也不会有任何成就。还有些人不闻思就打坐修法,这样做也没有多大意义。

  必须要有足够的闻思。我们经常说闻慧、思慧、修慧,先有闻慧、思慧,最后才有修慧。若是没有闻思,不会有修慧的。在有正确见解的基础上,才会有真正所谓的修行,否则是不会有的。仅仅口头上念念咒,念念佛号,这不叫修行,因为你内心里没有生起正见,没有生起定解。

  首先你要有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的见解。圆满次第有有相圆满次第和无相圆满次第。无相圆满次第指的是大空性,刚才讲的就是无相圆满次第。你要有证悟空性的智慧,在这个基础上,才会有生起次第。生起次第是不离圆满次第的,圆满次第也是不离生起次第的。即使你已经观出坛城或本尊,有那种境界,但若是你没有证悟大空性,没有空性的见解,这也只是空中楼阁而已,最后都会成为邪魔外道之类,不会有真正的成就。

  现在有些人说“修本尊法嘛,可以直接念一些咒,直接观坛城或者本尊……”也有这样进行修持的。但是,如果你没有圆满次第的摄持,只观佛、观本尊,尤其是观那些愤怒本尊,不但不会有真正的成就,反而会变成恶魔。出现这种情况的不乏其人,这都是很不好的。如果仅仅修生起次第,要真正修到那种境界也是非常难的,即使通过努力、精进修行而达到了,若是没有圆满次第的摄持和基础,容易变成恶魔或者鬼之类的。所以你想真正成就本尊、成佛,必须要在空性的境界中才会有这个结果,否则是不会有的。

  我们念阿弥陀佛、念佛号也是如此。如果没有因果正见、轮回正见、无我和空性的见解,只念佛号,不会有什么成就的。

  所以,大家要先明理,在相续中生起定解,这是非常重要的。当自己有这些定解,没有疑惑,已经很坚定的时候,可以到山洞、森林或寺院闭关,依止这样的寂静处去修炼。在有一定的成就的时候,还是要回到红尘,回到世间,利益众生。否则,你总是在山洞、森林或者闭关修行,也利益不了众生。

  “伴彼心常乐,何时共安居”:自己明白佛理以后,若是有机缘,刚开始修行的时候,可以到森林、山洞或清净的寺院闭关修行。到了这些殊胜的寂静处,以动物作为友伴,内心自然就能安静,就能欢乐。

  自己先了解依止寂静处的功德,然后对寂静处、对这样殊胜的修行场所有向往或欢喜心,心里就有这种渴望:“我什么时候能到寂静处啊?我什么时候能把这些鸟、野生动物、草木等作为自己真正的友伴啊?”

  癸二、向往静处之住所:

  我在前面也讲过,若身边多了一个凡夫,肯定就多了很多烦恼,同时也会增长很多痛苦,所以没有什么意义。自己到了寂静处,没有凡夫做友伴,也就没有这些是非,可以把鸟类、野兽、草木作为自己真正的友伴。

  何时住树下,岩洞无人寺,

  愿心不眷顾,断舍尘世贪?

  这是向往寂静处之住所。到森林,坐在大树下;到深山,住在岩洞里;“无人寺”指清净的寺院。到了这些寂静处,抛弃以往的家庭等尘世,不再眷恋。

  你到了山上,到了寺院,就不能再有眷恋,不能再有牵挂,不能总想着世间的事,总牵挂着这些亲人。反之,若仅身寂静而心不寂静,这样还是不寂静的。既然自己已经上山了,甚至在寺院剃度出家了,该放下的应该彻底放下,一心学佛,这是很重要的。

  何时方移栖,天然辽阔地,

  不执为我所,无贪恣意行?

  什么时候我才能一无反顾、无有挂碍居住在谁也未执为我所、天然广阔的地方,不依赖任何人而自由自在地修行,无牵无挂。

  癸三、向往静处之受用:

  何时居无惧,唯持钵等器,

  匪盗不需衣,乃至不蔽体?

  自己心里想:什么时候我才能居住在寂静处,只有基本的资具,比如说三法衣(五法衣)、钵等。吃的是一些植物等,穿的也是别人用过的,甚至不穿衣服都是可以的。

  以前,密勒日巴在山上修法的时候,没有穿的衣服,无忧无虑,无烦恼,不用防盗,不用担心这个,担心那个。我们现在在寺院,也算是依止寂静处,但是大家所拥有的资具是很丰富的。

  癸四、向往心之功德:

  何时赴寒林,触景生此情:

  他骨及吾体,悉皆坏灭法。

  什么时候我才能到尸陀寒林(如天葬台等),看着那些尸体,心里如是观想:他人以前的骨骼、扔在尸陀林的尸体,与我的这个身体一模一样,没有什么区别,都是最终坏灭之有法,都是无常的,都是不净物。

  这样观想,可以断除对身体的贪着。

  壬二、断除于彼不喜之因:

  吾身速腐朽,彼臭令狐狼,

  不敢趋前尝,其变终至此。

  自己的灵魂离开肉体以后,这具尸体被扔在尸陀林中,因为腐烂而散发出臭气,连那些狐狸、柴狼等众生都不愿接近,更不用说其他人,包括我们的亲人了。

  我们的身体最终会变成这样的一个东西,所以也没有什么可贪着的。

  孑然此一身,生时骨肉连,

  死后各分散,何况是他亲?

  这个身体生下来的时候就是骨肉相连的,但最终也会支离破散,其他那些亲朋好友相互别离,就更不用说了。

  身体不值得我们贪恋,我们身边的这些亲朋好友也不值得我们贪恋。所以,要放下对身体和亲朋好友的贪恋。如果不贪恋,利用这个人身可以做很多有益的事情,通过这些亲朋好友,也可以利益很多众生,这样才是有意义的。但若是贪恋这些,就是没有意义的。

  生既孤独生,殁复独自亡,

  苦痛无人摊,亲眷有何益?

  生的时候是孤身一人,死的时候也是孤独一人,我的痛苦他人无法代受,即便是亲戚朋友也无法代受,只有自己一个人独自承受,障碍善法的这些亲友又有何利益呢?

  若你总是牵挂这些所谓的亲朋好友,总跟他们在一起,就会影响自己的修行,也会影响自己承办究竟的利益,所以这些亲朋好友、家亲眷属都没有什么可留恋的,没有什么可贪着的。

  如诸行路客,不执暂留舍,

  如是行有道,岂应恋生家?

  譬如,行途中的旅客们不会执着暂时的落脚处。同样,无论是我们的身体,还是自己所拥有的财产、亲友,也都是暂时的。我们的身体是暂时的,就像旅店;我们的神识是暂时的,就像游客。我们的亲朋好友,也是暂时的。今生是亲朋好友,但不可能永远是亲朋好友,来世可能就会变成仇人、敌人等;今生的仇人、敌人,到了来世,可能会变成我们的亲人。我们的住所,所拥有的财产也同样都是暂时的。所以,没有什么可留恋的,应当断除对这些的贪着。

  壬三、教诲依止静处:

  迨及众亲友,伤痛及哀泣,

  四人掮吾体,届时赴林间。

  我们在还没有死之前,应该趋往寂静处修行。等到死亡来临之时,四个人扛起我的尸体,送到尸陀林就可以了,没必要有很多亲朋好友围着大哭。

  世间人都希望自己有病的时候,甚至在临终的时候,自己的儿女、亲友都在身边围绕着,伤心、难过地大哭。其实,作为一个真正的修行人,这时是不希望身边有人,尤其是不希望身边有这样伤心、难过的人,因为到那个时候这些都是障碍。

  现在很多出家人总是担心:若自己生病了,身边没有人照顾怎么办;若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没有人管怎么办。对一个真正的修行人来说,特别希望身边没有亲人,没有人。有病了,谁也不知道;死在山洞里了,谁也不知道,这样可以安安静静地离开这个世界,不会受到影响,也不会受到干扰。

  世人总是积累财产,希望有好房子,希望有很多钱,希望有人陪伴,其实到临终的时候,这些都是障碍。若是能放下也没有什么,但放下是非常难的,没有一定的修行,没有真正的智慧,根本不可能放下。也许你认为自己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不会受到什么影响。你可能想不到,到那种关键的时刻,放下非常难,根本不可能放下,这样这些就会变成一种障碍。

  作为一个修行人,尤其是作为一个出家人,临终的时候,身边的人应该越少越好,这些受用越少越好,否则到时候都是障碍。

  无亲亦无怨,只身隐山林,

  先若视同死,殁已无人忧。

  与谁也不亲,与谁也无怨,只身一人居于寂静处,亲戚朋友等看待我好像早已死去了,这样一来,即使在真正死亡时也无人忧伤。

  一个人在深山里,病了没人知道,死了也没人知道。无论你是小乘修行人,还是大乘修行人,这个精神必须要有。虽然一个大乘修行人可以不远离闹市,但是必须要有这种精神,也可以说必须要有这种境界。这样,你肯定不会有“有没有人管我”的顾虑了。

  现在有的人为什么不敢出家?山下也没有什么牵挂,自己完全具备出家的条件,但是却不肯出家,为什么?就是怕出家了,有病了谁管?死了怎么办?若是你心里真的有这些顾虑,说明你还不具备出家的资格,你不出家也是对的。尽管这些顾虑是多余的,但是它说明你心里还是放不下。

  其实,这些取决于自己的福报。无论是有孩子,还是没孩子,若是你有这个缘分,到时候一定会有人照顾你,一定有人管你的;若是你没有这个福报,你有几十个儿女也没有用,到时候一个也不会在你身边,你还是会一个人孤零零地离开这个世界。这个时候,你心里会更痛苦,更怨恨:“我养育了这么多儿女,但是到关键的时候,最需要人的时候,一个人也没有。”你若怀着怨恨离开这个世界,真的完了,这样还不如没有孩子,还不如没有养育过他们。尽管没有孩子,但是自己有这个福报,身边有人照顾,那时你心里肯定更快乐或者更感恩,在这种快乐的状态下,在这种感恩的心情下,离开这个世界,那多好啊!

  我经常讲“要活在当下”,意思就是没有必要想那么多,没有必要想过去的事、未来的事。把握当下,让自己活一天快乐一天。若是这样过日子,这样活着,是最明了的,也是最自在的。也许世人会认为,天天没心没肺、傻呼呼的,活得很糊涂,活得不自在;其实并非如此,智者谓之“傻人有傻福”。

  四周既无人,哀伤或为害,

  故修随念佛,无人扰令散。

  临终前,身边没有人干扰,内心也没有牵挂,我也不会有因见到忧伤者而心情不悦,因此就能想到佛和菩萨,就能忆念佛、菩萨了,不会因他人干扰而内心散乱。

  作为学佛人,对佛菩萨并非没有丝毫的信心,但若是身边有这些人,一受到他们的干扰,就无法忆念佛菩萨了。有些人一心念佛,特别想往生,但若是临终时,身边有这些人,自己心里没有放下,念佛是很难的。阿弥陀佛肯定会来,但是你自己无法能够念佛,也就没法跟佛相应,没法知道佛的到来,没法得到佛的接引。

  故当独自栖,事少易安乐,

  灵秀宜人林,止息众散乱。

  所以,应当只身一人住在环境优雅、琐事鲜少、舒心悦意、能息三门一切散乱的林间。

  自己若是能依止寂静处的话,心情自然就能愉快,内心自然就能平静,这些分别念、妄念自然就会息灭。

  这里讲的都是寂静处的功德,主要是为了让我们对寂静处生起欢喜心。身要远离愦闹,依止寂静,这是修静虑、修禅定的基础、前行。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达真堪布       入行论讲记)(五明学佛网:达真堪布       入行论讲记)  

 达真堪布:末法时期的众生有两个特点 

 达真堪布:六度新解(二)疫情期间如何修持安忍、静虑、智慧 

 达真堪布:若是你有智慧到处都是阿弥陀佛和观音菩萨 

 达真堪布:疫情期间如何修持佛法? 

 达真堪布:让隐身的化身佛切换到在线状态 

 达真堪布:拜财神灵验的关键是什么? 

 达真堪布:透过无常找到永恒 

 达真堪布:认真不是执着,放下不是放弃 

 达真堪布:为了平安幸福,不要吝惜你的祈祷 

 达真堪布:今年,你要集的福都在这儿 

 达真堪布:相爱何必要相伤 

 达真堪布:当下的美,你感受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