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达真堪布:入行论讲记74


   日期:2016/4/26 21:2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接着讲《入菩萨行论》。

  前文从愦闹过患的角度劝诫要远离愦闹,接下来是从寂静处功德的角度教诫依止寂静处。

  辛二(从功德角度教诫依止静处)分三:一、于静处生欢喜;二、断除于彼不喜之因;三、教诲依止静处。

  壬一(于静处生欢喜)分四:一、向往静处之友伴;二、向往静处之住所;三、向往静处之受用;四、向往心之功德。

  癸一、向往静处之友伴:

  要远离愦闹,依止寂静处。寂静有身寂静和心寂静。身寂静是身要远离闹市,心寂静是心要远离欲望。身、心依止了寂静就远离了闹市,也可以说远离了欲望。这里讲,一个修行人要依止寂静,身要寂静,心也要寂静。寂静这里有四种情况:一、身寂静,心也寂静;二、身不寂静,心也不寂静;三、身寂静,心不寂静;四、身不寂静,心寂静。

  第一种情况,身寂静,心也寂静。身远离了闹市,心也远离了欲望。比如龙钦巴大士、密勒日巴等大德,一直住在深山、森林里,身远离了闹市。他们内心没有欲望,把世间的一切都真正看破、放下了,心也寂静。若是身寂静,心也寂静,这种人一定能成就,一定能圆满。

  第二种情况,身不寂静,心也不寂静。现在大多数世人都是这样的。为什么身不寂静呢?因为没有远离闹市。为什么心也不寂静呢?因为心里充满了欲望,充满了贪心等。

  第三种情况,身寂静,心不寂静。我们有些学佛修行人,虽然身寂静,远离了闹市,但是心不寂静。因为心里还有欲望,还有牵挂。虽然上山了,在寺院剃头了,出家了,身寂静了,但是心不寂静,还有很多欲望,有很多的牵挂。自己好好观察、观察自己嘛。如果这样的话,虽然身出家了,但心没有出家;虽然身寂静了,但是心没有寂静。那这种人到底是不是依止了寂静处呢?不是;到底能不能成就呢?不能。主要是心要寂静。若是心不寂静,身寂静没有用,即使身寂静了,也是假的。心没有出家,身出家了,这叫逃避,叫放弃,根本不是放下,根本不是自在。

  心寂静是最重要的。如果心寂静了,即使身不寂静也没事,也能成就。如果心出家了,即使身没有出家,也不要紧,也能成就。主要是心,佛法里强调的就是心,修行最要紧的就是心。

  虽然身寂静了,但是心没有寂静,有没有功德?没有。因为心不是寂静的,心里还有欲望。龙钦巴大士在《三十忠告论》中云:“佛像供物经论炉灶等,虽携所需行于寂静山,暂具用品争纷痛苦因,依无所需即是吾忠告。”若是在山上弄这个、搞那个的,这叫抛弃大家,建立小家。现在有很多人,虽然在山上,但是经常往山下打电话,问这个事、那个事,你这样做有用吗?“有用啊!这些都是有缘众生,我要度化他们呀!”若是你真有度化他们的能力,就不用通过电话了,通过神通吧,一观察就能知道,一忆念就能保护,根本就不用打电话关心,问这个,问那个的。问完以后,自己在这里内心还不安,总是哭。这种人出家了还不如不出家,虽然身寂静了,还不如在家,还不如搞世间法,这样至少不会拿佛法造业,至少不会染污清净的道场,至少不会成为佛教的败类,至少不会成为佛教的油子。

  有的人一剃度、出家,就觉得自己很了不得似的。“我出家了,我是师父,必须要叫我师父。”若是有人没叫自己“师父”,心里就生气。什么叫师父?什么叫出家人啊?如果心不寂静,你是师父,是出家人吗?

  这是第三种情况。这种情况很容易出现在我们身上,我们很容易变成这种人,自己好好观察、观察自己,是不是心寂静。

  第四种情况,身不寂静,心寂静。虽然身没有远离闹市,但是心里没有贪心和欲望。比如很多现在家身份的大成就者、修行人,他们身不寂静,没有远离闹市,有家,有工作,但是心寂静,心里没有贪心,没有欲望,以悲心和愿力度化众生,以悲心和愿力了缘了债。虽然身在家,虽然是世俗人,但是内心寂静,内心没有贪心和欲望。“若是这样,他怎么过日子啊?怎么去工作啊?”他没有贪心,没有欲望,但是有悲心,有愿力。

  现在很多世间人认为:没有贪心,没有欲望,就没有动力了,就是消极的。不是的,有悲心和愿力,这个动力更大!若是真正有悲心、愿力,就像观音菩萨一样,有一千只眼,一千只手,昼夜不停,想尽一切办法度化有缘众生。千手千眼只是种形容,形容她的悲心和愿力。

  “哎呦!要是这样的话,我是不是不能生活,不能工作了?”不是,根本不用担心。这样你会生活得更好,工作得更好:只有付出,不求回报;只有奉献,没有占有。为什么说更好呢?因为只有付出,不求回报时,回报才是无止尽的。

  世人都是求回报的。若是得不到回报,就没有动力,就不做了。但是大成就者只有付出,不求回报,他的付出是没有止尽的,没有停止的时候,所以回报也没有穷尽的时候。他只有奉献,不求自己要获得什么。

  其实我们要获得解脱,要获得佛果,有这样的想法也是错误的,有所求就有欲望,你不求才会有。你不求解脱、不求佛果的时候,就是解脱,就有佛果。

  虽然心寂静,但是身不寂静,这样有没有过患?不要紧,若心寂静了,心不受外在的影响,不受世间的束缚,身也就寂静了。虽然没有远离闹市,没有离开自己的家,但是心寂静了,所以身也寂静。若是心不寂静,身寂静也没有用,实际上身还是不寂静。

  很多在家修行人真的非常渴望解脱,非常精进。他们认为:“我们没有到山上,也没有在寺院,没有远离闹市,是不是不能成就啊?”不要担心,能成就。尤其我们是大乘修行人,虽然在红尘,在世间,但是一切都可以转为道用。因为大乘佛法里有很多方便法门,尤其修金刚密乘,更是这样。若是一切都能观为清净,当下就是寂静,当下就是成就。

  小乘里强调,先要身远离闹市,然后心再远离欲望;大乘佛法强调的是“烦恼为菩提”,一切转为道用。尽管身不远离闹市,心也很难远离欲望,但是大乘佛法里有很多不共的窍诀,通过这些窍决,即使身没有远离闹市,心也可以远离欲望。

  若心里没有欲望,虽然身没有离开红尘,也没有事。所谓的出离心,主要是断除对世间的贪欲。心出家了,断除了对世间的贪欲,也可以说没有欲望了,即使身不出家,也是有出离心。若心出家了,心寂静,即使身不寂静,也没有事。只要心出家,身不出家不要紧,但是能不能做到这一点,这是个问题!按一般的程序是做不到的,但是大乘佛法里有很多和小乘不共同的窍诀,“一切转为道用”,“烦恼为菩提”,这都是窍诀。

  说实话,在小乘里这些窍诀很少,所以他们是要远离闹市的。佛刚开始讲的别解脱戒,都是小乘法。当时佛的弟子和眷属,基本上都是出家修行的。大乘佛法里是“烦恼为菩提”,烦恼转为菩提;密宗里是“烦恼即菩提”,烦恼本身就是菩提。都是要断烦恼,但是方法不同。比如说毒药,对于没有能力的人,毒药就是毒药,不能碰,一碰就完了;但是对于有能力的人,他有诀窍,可以把毒转成药,这样就可以喝、用了;对于更有能力的人,直接喝毒药也没有事,对他来说那不是毒药,起不到毒药的作用。

  现在,真正的大乘修行人,尤其是修密法的人,少之又少。“哎哟,我在修密法,我在修金刚乘……”那你是怎么修的?“我在念咒”,“我在修本尊法”……你念咒是怎么念的?修本尊是怎么修的?只在表面上念个咒语,念个简单的仪轨,是不是就OK了?其实,有没有念咒,有没有修持仪轨,就看你内心的见解有没有达到那个层次。

  见解是最重要的,乘的次第或道的次第,是以见解划分的,不是以行为划分的。有见,然后有修,最后有结果——最终的成就。见是基础。若修小乘法,其真正的见是无我的正见,也可以说是证悟人无我的智慧,但是出离心是基础。大乘则分菩萨乘和金刚乘。菩萨乘以愿、行菩提心为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有空性的见解,有证悟空性的智慧;金刚乘的基础和菩萨乘的基础是一样的,都是以愿、行菩提心为基础,还要有大光明的境界和大空性的空性见——它不只是空分,还有明空不二的见解,尤其是对明分——大光明的境界有所了解,即使没有真实的见解,也要有相似的见解,否则根本谈不上修密法,这都是很重要的。

  有没有剃头不重要,有没有披袈裟也不重要,见解很重要。很多人一出家,一披上袈裟,就傲慢了。没有什么可傲慢的,自己应该好好观察自己,说不定自己最后会成为佛教的油子,就是拿正法也无法调伏。佛菩萨、具德的上师们都不怕所谓的魔,不怕所谓的鬼,就怕佛教油子。魔王波旬不可怕,妖魔鬼怪不可怕,这些都是可怜众生,都不是恐怖的对象,不要害怕。但是魔有心魔、外魔,心魔不得了,外魔没有事。因为心魔不起,外魔不现。那些妖魔鬼怪,都是我们宿世的父母,都是可怜的众生,有什么可害怕的?这都没有事。

  所谓的刚强难化,是不是天天杀生、喝酒、吃肉、不听法、不修法?不是。真正刚强难化的是佛教油子,佛法对他们也没有办法。表面上什么都会,理论上都懂,但是内心充满了傲气,谁都看不起,对这种人佛法就没有办法了。即使是天天喝酒吃肉的人,也没有事,可以找个机会,用些方法,一定能度化;再不行就等机缘,一旦机缘成熟了,一定能度化。但是对佛教油子就没有办法了,表面上的东西,理论上他都懂,但是和他无法沟通超越的境界,对这样的人就无法度化了。

  我们都应该好好反省自己,观察自己,不要让自己成为佛教油子。

  对我们而言,最好要做到第一种,即身寂静,心也寂静。身寂静,在山上、寺院中,天天跟这些野生动物打交道,跟这些野草、野花做伴,天天能呼吸新鲜空气,舒心悦意;更要紧的是心寂静,没有贪心,没有欲望,内心更清净,更自在。

  如果虽然剃度出家了,但还总放不下红尘,放不下世间,白天念,夜间想,就没有意义了。有的人心里昼夜想的不是佛,不是菩萨,而是亲人、儿女,你的这种牵挂和贪恋会伤害他们的,这是害己害他。只有你不牵挂,不贪恋,才能真正保护他们。就如《极乐愿文》中所讲的,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时候,你就可以天天保护家人、关照家人了。为什么呢?因为没有牵挂了,放下了;没有贪恋,已经断掉了,所以就能关照到,就能保护他们了。否则,如果你没有放下,死后你就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而会变成王鬼,只要一想到要保护这些家人,他们就会遭受灾难,就会受到伤害。之所以会这样,就是因为你有牵挂,有贪恋。所以,你们现在在山上,如果真想保护他们,就放下牵挂,放下贪恋。能不能听进去啊?很多人好像听不进去。你要理智一点,牵挂是害他们,不牵挂才是真正的护佑、利益他们。

  到我这里来的,很少是因为犯戒、造业而求忏悔的,更没有因此而痛哭的,大多数都是因为家里有事了,而来求啊、哭啊,真是颠倒!所以,我现在不太想见这些人。没人来忏悔,也没人来做法供养,只有来求这个、求那个的。

  既然大家已经在寺院了,甚至已经剃度、穿上袈裟了,能不能学会放下啊?即使心里放不下,但是也要装一装啊!没办法,刚开始能装出来也行,一步一步来嘛。虽然心动了,但表现上不当回事也行,也是一种表法。但若是自己也像凡夫一样,接到电话后,跟那些家人一起着急,跟那些世人一起伤心、难过,能解决问题吗?如果能解决问题也行,但是解决不了问题啊!不是给大家讲过嘛,作为一个出家人、修行人,家里有事了,朋友有事了,在电话里听到了,或是亲眼看到了,应该先稳重、稳定下来。然后,慢慢开导对方:“没有事,一切无常;没事,都会过去的……”应该这样劝才对。但是,你们总是说:“完了,天塌了,地陷了,怎么办啊?那我看看吧,去问问,去求求。”学佛不是求的,而是内心有智慧。

  当遇到问题,遇到对境时,自己应该先淡定下来,然后很理智地去解决、去面对,这就是学佛。你们把佛当神去求,那叫神道、外道。我们不能跟那些世人一起犯这种错误啊!作为出家人,作为修行人,不能和那些普通的世人、凡夫一样!在对境面前若是和他们一样,你就跟他们没有什么差别了。

  有很多同修道友还无法离开红尘、世间,但是也不要紧。很多人都认为:“若是不剃度,不出家,就不能成就……”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剃度出家也要靠机缘,没有这个机缘也不要太勉强!我们学佛人要放下,不是要放弃。放弃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所以说放弃是罪过。“那我在家里,以这种身份,到底能不能成就?”能!你好好地、认真地学修佛法,这是最主要的。

  我们应该拿佛法对照自己,改变自己。我们有一句法语:发现错误叫开悟,改正错误叫成就;发现了所有的错误叫彻悟,改正了所有的错误叫圆满。发现错误,改正错误,都是要靠佛法的。依佛法去发现自己的错误,依佛法去改正自己的错误。佛法是智慧,佛法是真理、真谛。以它为镜子而发现的错误,才是真正的错误;以它为镜子而改正错误,才是真正地改正错误。如果你不以智慧、佛法为标准,即使你发现了错误,也不一定是错误;即使你改正了错误,也不一定能真正地改正。很多世人所确认的错误,不一定是错误;他们所认为的改正错误,也不一定是真正的改正错误。所以,我们必须要依佛法、依智慧,不能跟世人学,一定要跟佛学。

  所谓“依智不依识”,识是错误的,而智慧是正确的。所谓“依法不依人”, 把佛法当镜子照自己,把佛法当妙药,治疗自己的贪嗔痴等疾病。无论你发现错误,还是改正错误,都要靠佛法。

  我们要跟佛学,不能跟世间学,二者是境界、观点上的差别,不是形状上的差别,更不是身份上的差别。乞丐里有佛,国王里也有佛。佛和凡夫境界不同,一个是平等的,一个是分别的;一个是不执着的,一个是执着的。二者看待事物的观点也是不同的,一个是清净的,一个是不清净的;一个看问题是客观的,一个看问题是不客观的。佛是寻找诸法的实相和真理的,是以实相、真理说话,不是以自己的观点说话。

  在家一样可以成就。无论你是在山上,还是在山下,无论你是出家身份,还是在家身份,都一样要以佛法、智慧去发现自己的错误,去改正自己的错误。发现和改正错误都是有过程的,不可能一下子都发现和改变,但是有那么点儿发现和改变也可以。虽然改变得不大,虽然只发现了一部分错误,也没有事儿。只要有改变,有进步,就可以了。

  作为一个学佛人,作为一个修行人,应该重视!日日有改变,日日有进步,这是上等修行人。自己看看能不能达到这个标准,如果能达到是最好的,就了不得了;月月有改变,月月有进步,这是中等修行人。如果自己能达到这个标准也不得了,真的;年年有改变,年年有进步,这是下等修行人。如果自己能达到这个标准也行,也能成就;还有一种就是没有进步,没有改变的人,这种人就是木棍、石头,木棍拉不长,石头泡不开!若是自己是这种情况,就完了,这是最可怕的!

  学佛修行不能每天糊里糊涂,应该有个标准和目标啊!有的人根本没有标准,没有目标,每天唯有吃喝拉撒,想吃吃,想喝喝……真的,这就是混日子,这叫做虚度光阴!每天修法、打坐也是如此,没有什么标准,也没有什么目的。到时间了,就去上早课;到时间了,就去上晚课;到时间了,就在那儿坐坐;到时间了,就在那儿念念……这也叫混日子,这也叫虚度光阴!“我天天上课,天天打坐修法,怎么叫混日子呢?怎么叫虚度光阴呢?”是啊,因为你没有标准,没有目标。上早课的时候,一开始就打妄想,直到最后;上晚课的时候也是,一开始就打妄想,直到最后;上座也是,一上座就打嗑睡,一直到下座。早上是这样,晚上也是这样……这种人不会有进步的,这种人不会有改变的。

  真的,大家能不能不这样啊!你要克服和对治这些习气啊,若一点都不去克服和对治,你永远都会是这样的。即使你心里也想解脱,也想有所成就,但是如果你不去克服和对治这些习气,没有用!为什么无始劫以来到现在,我们还在六道中轮回?就是不肯克服自己的习气,不肯对治自己的习气啊!

  你现在已经学佛修行了,就不能随顺自己的烦恼和习气了!无论是上课,还是打坐修行的时候,应该思维:“昨天我是那样的,今天我一定要做到这样……”“上早课的时候,我打了很多妄想;但是做晚课的时候,我可不能这样……”

  有的人说:“学佛修行,难道不是要自由自在吗?”是要自由自在,但那是让你超越自己的烦恼和习气。只有完全降伏烦恼和习气的时候,才有自由自在,才是自由的,才是自在的。若是被这些烦恼束缚着,被这些习气控制着,哪有自由啊,哪有自在啊?!想自由自在是不可能的。修行是要自由自在,但什么叫自由,什么叫自在?该干的活不干,“不是要自由自在嘛”,不想干就不干了;今天要上课,“不是要自由自在嘛”,不想上就不上了……这不叫自由自在,这叫懈怠、懒惰。

  真的,我说的是实在话,若是真正想改变,真正想成就,就要克服这些习气。要做到这一点,没有那么容易。这些都是无始劫以来的习气,不是几十年的串习,而是无数劫中的串习。几十年的串习都很难改,更何况要改无数劫的串习,能不难吗?所以说,如果没有佛法,根本改变不了,如果没有智慧,根本就没有办法超越。但是,我们有幸遇到了佛法,我们有幸习得了智慧。尽管习气根深蒂固,尽管串习的时间很长,但是依佛法、依智慧,也可以彻底改变。难道大家不觉得自己幸运吗?!

  佛法太伟大了,这不是在嘴上说说而已,而是真正发自肺腑。虽然自己没有什么成就,但是现在知道佛法是不假的,佛法是真正伟大的,因为它能改变人的内心,这是很难的啊!金钱办不到,再大的权力和势力也没办法办到,包括有再大的神通、神变也没办法做到,只有佛法,只有智慧,才能改变人心,才能解决心灵上的这些问题!不用说真正有成就,真正有圆满的佛法,哪怕只是稍微了解和知道了其中的一点儿,内心也是快乐无比,充满欢喜,真的!

  所以,什么都不重要,佛法最重要;什么都不重要,修行最重要!若是有佛法,有修行,一切都OK了!若是没有佛法,没有修行,一切都是徒劳无益的!所以,我们真的有幸啊,得到了人身,闻到了佛法,还有这么好的学佛修行的机缘,大家要珍惜。不要想太多,不要搞这些没有用的,利用一切时间和一切精力去学佛法、修佛法。只有这样,今生会圆满,来世也会圆满,生生世世都会是圆满的!

  这种机缘不是谁都有,这种机缘不会长久!“没事,今年有事,明年开始;没事,今天有事,明天开始……”不要一拖再拖,拖就是错!拖就是懈怠。你拖到明天,明天还是如此,再拖到下一个明天,下一个明天仍然如此……这样永远拖下去,永远都是“明天”、“明年”……所以,大家要活在当下,要把握当下!能活在当下,能把握当下,那就行了。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达真堪布       入行论讲记)(五明学佛网:达真堪布       入行论讲记)  

 达真堪布:末法时期的众生有两个特点 

 达真堪布:六度新解(二)疫情期间如何修持安忍、静虑、智慧 

 达真堪布:若是你有智慧到处都是阿弥陀佛和观音菩萨 

 达真堪布:疫情期间如何修持佛法? 

 达真堪布:让隐身的化身佛切换到在线状态 

 达真堪布:拜财神灵验的关键是什么? 

 达真堪布:透过无常找到永恒 

 达真堪布:认真不是执着,放下不是放弃 

 达真堪布:为了平安幸福,不要吝惜你的祈祷 

 达真堪布:今年,你要集的福都在这儿 

 达真堪布:相爱何必要相伤 

 达真堪布:当下的美,你感受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