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亚偷情者戒


   日期:2010/6/19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亚偷情者戒       

关于亚偷情这一现象,是指男女双方发乎情而止于性的一种偷情行为,就是无性偷情。种种原因没上床,但却暧昧着,这种特殊的男女情感;游走在婚姻之外,悬浮于性与爱之间。在情感上呈现出一种亚状态。跟健康向疾病发展过度的那个叫做亚健康的名词一样。

    
网络时代无疑给“亚偷情”泛滥创造了便利的温床,而网恋自然是“亚偷情”最好的渲释。但是不可否认,在网络时代来临之前“亚偷情”已经广为泛滥了。调查显示;80%以上的男女都承认有婚姻以外亲密的异性朋友,他们之间的话题是从床下谈到床上,只是还没有发生过性关系而已。 “亚偷情”者们认为只要不跨越那最后一道防线,哪怕是拥抱、亲吻,都属正常,不算出轨,不算是对婚姻配偶的背叛。不算违反人伦道德。

    何谓道德?道德本身指的是人的一种思想,一种意识,一种精神境界。它不同于法律,法律必须有行为的具体实施才能构成。而“亚偷情”者在思想上,确是百分之百地都背叛了另一半。事实上,早已触犯了道德的诫命,构成了对婚姻的背叛,所以,“亚偷情”不可否认是一种出轨行为。

    
说到“亚偷情”,不禁想起《乱世佳人》;
    男主人公白瑞德自然是偷情的代表人物,而女主人公郝思嘉就是“亚偷情”的领军。白瑞德玩世不恭、风流倜傥、放荡不羁的形骸下,掩藏着一颗对郝思嘉近乎痴狂挚爱的心。无论天涯海角,也无论正跟哪个女人的床上嘿咻,他的心却始终停留在郝思嘉那里。说他是一只风筝,而那根线则握在郝思嘉手上,只要郝思嘉将手中线轻轻一拉,只要她轻声的一声招唤,哪怕是天边,他也会义无反顾飞奔到她身边。白瑞德说他是一个流氓,一个想什么就要什么的流氓,一个不折不扣的流氓。可就是这个流氓的坦诚,那么的真实,不带一丝一豪的虚假和做作。


    相反,郝思嘉就显得小器,虚荣的多。尽管白瑞德说郝思嘉跟他一样也是个流氓,正因为这点性格上的相似,才使白瑞德对郝思嘉迷恋和痴狂。但郝思嘉在性的问题上远没有白瑞德大方和坦承。郝思嘉爱的人是卫希礼,在她与白瑞德睡在一张床上时,想的梦的依然是卫希礼,也早就想为卫希礼奉上玉体,可那个意YIN对象却不想、也不敢接受,于是,她只能痛苦加无奈地对卫希礼实施着意YIN,她理直气壮地认为自己没有背叛;理由当然是没有肉体上的那一道工序。而白瑞德却对此并不领情,他绝望之时对郝思佳怒吼:“区区肉体算得了什么,我要的是你那颗心,是你那颗残忍的的心。”


    
由此看来“亚偷情”并不比偷情逊色,甚至更为严重。偷人者,更多的是注重性的享受,感情的投入却有待考证。“亚偷情”则纯粹是偷心,没有单纯的性成分。偷人者往往很洒脱,提起裤子就走人,转眼烟消云亦散。而偷心者却是偷到牵肠挂肚,卿卿我我的永无宁日。

    正如白瑞德所说:“区区肉体算得了什么?”没错,随便花两吊臭钱,就能买到一只“鸡”或 “鸭”来,完成一夜苟合。而一颗情真意切的心,却是多少钱也买不到的。 ——以上转载


   哪个男人希望自己的太太红杏出墙,给自己戴绿帽?哪个女人希望自己的丈夫在外搞婚外情?相信是人都不希望此种事发生在自己的身上,所以我们也不要破坏别人的家庭。


    
犯邪YIN:犯邪YIN戒的女人,将来她的丈夫会寻花问柳;如果是男人,将来他的妻子会红杏出墙,所以当我们受这种果报时,就不要埋怨妻子或丈夫,应该想这是前世造的业,应该如此的果报。另一方面,邪YIN者,一切众生见皆生疑,凡是发生不好的事,别人就会怀疑是他干的。又好像有些人,一有钱就去花天酒地、寻花问柳,那人家就很难相信他,怀疑他不是好东西。

    
正在、正准备、或者正游走于亚偷情边缘,愚昧无知的可怜的人啊,在你们自欺欺人的同时:地狱的大门已经为你打开,今世折福、损财、短寿、少子、不顺、所求不得、妻女子孙被人YIN的报应正在等着你们!
生于此世间,受此身体,而行YIN行,获得诸多烦恼,诸多苦痛。因邪YIN故自己感觉如下报应:
    
一、头发常肮脏油腻,暗淡而无光泽;
    
二、早起之时,头发卷翘、蓬松、不适意;
    
三、头皮常发痒,头屑众多且头屑块大;
    
四、心意烦躁,没有耐心;
    
五、常说错话,让人笑话;
    
六、常常因为琐碎小事无端生气,导致与别人的口舌之争;
    
七、与家庭成员多诸争吵(这一点是最为心烦的了);
    
八、因贪爱YIN行、YIN画、YIN影音而没有多的时间去求取正业,导致学业不成、求财不得;
    
九、钱财丧失非常快速,想存钱根本不可能;
    
十、心意常常流离失所,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进而可能再度YIN行、YIN念;
    
十一、口臭难闻,令接近的人生瞋恨、烦恼之心;
    
十二、全身酸痛,无力行善行;
    
十三、下体常痒难忍,无法获得轻安;
    
十四、疲态常显,不能让他人生喜心,致使众人见之,生出厌离之心;
    
十五、身上有臭味;
    
十六、恶运连连;
    
十七、因邪YIN而使恶鬼近身,导致家庭成员与自己一起受恶鬼的缠缚,从而造成诸多家庭悲剧(家中小孩常无来由哭泣、大人多病);
    
十八、诸事不顺,以心中多不顺的心思即可知晓;
    
十九、进入黑暗、阴湿的地方,心常怀恐怖,惟恐有鬼突然出现在某处;
    
二十、眼睛无神,难以集中注意力;
    
二十一、耳朵失聪,常常听不清别人说话,常被人误认为“耳背”;
    
二十二、常走神;
    
二十三、反应慢;
    
二十四、会错意,听不懂别人说话,或理解错别人的话,比如别人叫拿某物,结果拿错;
    
二十五、不能控制恶口、绮语,增加更多恶业;
    
二十六、常多恶梦,睡觉难得安稳。………………

     
邪YIN十二害
    1.
害人天伦--男女各有配偶,这是一定的伦常。如果好YIN而乱了他人夫妻之伦,致使人夫妻反目,情义破裂。这是披毛带角的禽兽行为,生为万物之灵的人,岂可有此罪行呢?
    2.
害人名节--妇女一生大事,最重名节,如被人YIN乱,必失节败名,而遗羞后世,永受人耻笑。
    3.
害名声--男女偷情,不管做得如何机密,总有被人发觉的一天,一旦传开,必臭名远播,受人谈笑辱骂。
    4.
害门风--妇女和人有私情,若被人发觉,不但自己受人耻笑,连父母公婆、丈夫及兄弟姐妹,甚至子女孙媳等一门也同感羞辱,永难抬头。
    5.
害生命--或妇女受骗以失节,羞愧气郁而死;或是丈夫因妻与人有染,气愤致死;或妇人恋奸而谋其夫;或奸情被丈夫或父母所知,因而怒杀其妻或其女;或奸夫为其追杀,或被不幸之众打死;或贫女被YIN,被妒妇发觉,百般用计折磨,致被置于死地。为贪片刻之欢而带来杀身之厄,思之令人惊惧!
    6.
害风俗--邻里中有廉耻丧尽、人面兽心的YIN徒,愚人看了引为榜样,而朋比为奸。故邪YIN一事,最足伤风败俗。这种恶习若不能转移,天灾之祸随时降临,奸YIN之徒定难逃劫数。
    7.
害心术--YIN念一生,种种恶念都生,以致恶行昭彰,身受恶报。
    8.
害阴骘--骘是定说,上帝冥冥中有安定人的道理,那就是本善的性,和做人的根源。
    
如YIN乱了伦常之道,败德丧行,伤天地,灭良心,截断了阴骘之理,便会使一生福分尽被天削,子夭孙绝,潦倒终生。
    9.
害名利--天地诸神,无时不随身察人善恶。若犯邪YIN,天地必不能容。即是命该富贵也要被削夺,何况那没有福分而犯YIN乱的人,恐将事发而祸随至。
    10.
害寿命--鬼神剥夺人寿命,以YIN恶为最。况因好YIN而欲火焚烧,精神耗损,骨髓枯竭。
    
又或YIN乱被发觉,致惊恐死,或YIN欲过度致患劳瘵死,或生毒疮而致死。故犯邪YIN者,必不能寿终正寝,而是死于意外的。
    11.
害祖先--祖先相传的血脉,因有不肖子孙的YIN恶,致使福分削尽。从此败家声,甚或绝后嗣,断了祖先的香火,致让阴间的祖先当作馁鬼。因犯YIN行而累及祖先,岂能令祖先不恨呢!
    12.
害妻子--佛经说:“无有子息,乱人妻故。妻女YIN乱,乱人女故。”因此冥冥中,上天总是安排YIN邪之徒的妻女去还债,并且又绝其后嗣。
    
因诸多恶业因缘,故而应当勇断邪YIN!多邪苦,当断YIN行!

 阿弥陀佛!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偷情者       )(五明学佛网:偷情者       )  

 大寂尼师:佛教「学戒」的意义 戒有世间戒与出世间戒之分 

 大寂尼师:佛教「学戒」的意义 菩萨优婆塞戒(在家菩萨戒) 

 大寂尼师:佛教「学戒」的意义 优婆塞五戒义 5、不饮酒戒 

 大寂尼师:佛教「学戒」的意义 优婆塞五戒义 4、不妄语戒 

 大寂尼师:佛教「学戒」的意义 优婆塞五戒义 3、不邪YIN戒 

 大寂尼师:佛教「学戒」的意义 优婆塞五戒义 2、不偷盗戒 

 大寂尼师:佛教「学戒」的意义 优婆塞五戒义 1、不杀生戒 

 大寂尼师:佛教「学戒」的意义 优婆塞五戒义 受持菩萨优婆 

 大寂尼师:佛教「学戒」的意义 优婆塞五戒义 不持五戒的果 

 傅味琴居士:观师持戒、多闻、解空功德 

 傅味琴居士: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90~95) 

 傅味琴居士: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8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