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索达吉堪布:正确人生观的因与果


   日期:2016/4/11 16:1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一、正确人生观的因

  各位老师、学者和智者:你们好!

  今天的主题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如果我能做些准备,发言的效果会好一些。可是,我一没有时间,二没有这样的习惯,只能抛砖引玉,与各位分享一下我的看法。

  一个人对人生目的、意义的看法,叫人生观;他在这个世界上的价值取向,就是他的价值观。

  比如说,有人以为钱很重要,只要有钱,他梦寐以求的快乐,就会滚滚而来;也有人相信,感情是人生中最珍贵的;还有人认为,地位高于一切。

  各位所学专业各不相同。有人选择某一专业是为了谋生;有人是出于爱好;有的是为了紧紧赶上社会发展的脚步,在你选择所学的专业时,事实上,已对你心目中的价值,做出了选择。

  在座的学者和智者,都有一定专业领域的知识,应该思考过这个问题:人生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是什么?如果没有真正具有意义的人生观,就和动物没有差别。

  去年,我看到这样一条新闻:一些新闻媒体在采访一位畅销书作家,记者问作家:“你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什么?”作家却一脸茫然,不知如何作答。

  我想,他创作过数量不菲的畅销书,人们都认为他思想深邃、境界高超,但如果连作者本人都对人生意义茫然无知,这个社会的价值潮流,究竟会变成什么样?

  当今社会,大多数人对自己的人生深感迷惘,由此,他们的价值取向,也一定没有方向。社会上流行的一些偶像和理念也是以盲导盲,人们的精神处于一种焦虑、无目的的状态。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西方多元化文化充斥人们的心,在他们本来贫瘠的心灵中,不仅没有吸取到更充实、更有意义的人生观,反而更加迷惑和混乱。

  昨天,有位博士论述了佛教经济学观点。他说:“社会口口声声说,要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可是,人的贪欲永无止境,何时,才能满足人类的物质追求?如果试图以物质来满足我们的欲望,那是欲壑难填。”

  人们常说:“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但是,现在社会上许多人都是享乐主义者、拜金主义者、自私自利主义者。他们认为,只有在“人人为我”的前提下,我才能偶尔为“人人”。

  现在世间上的很多人,真的很可怜!他们殚精极虑追求的目标:外在的物质、名声、内心虚无飘渺的情感,连芝麻许的利益都没有。但是,我们的感官,已经被迷幻药麻痹了,陶醉在虚假的快乐中,迷失了真正的方向。就这样不由自主地追逐,活了一辈子。

  我翻过一本小说,叫《活着》。据说,张艺谋把它改编成一部电影。但是,我没有从中找到“活着”的意义。也许在座的有些专业人士的看法和我不同。

  简而言之,如果我们目光短浅,就会无恶不作。大多数人在唯物论、进化论的教育下长大,信奉“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人死如灯灭”。如果是这样,那么,“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也就天经地义,“为自己而奋斗”就成为合情合理。

  这样,每个人、每个团体,在为自己利益奋斗的过程中,就会不择手段。昧着良心、损害众生的各种不道德行为,就会大量涌现。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我们应该怎样定位自己的人生呢?

  我认为,第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是:人生,真的只有短短的几十年吗?如果人真的没有后世,那么,为了短暂的今世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奋斗,终其一生也是值得的、无可厚非的。

  假如真的有后世,而且是无比漫长、久远的来世,今生所作的一切,都会对未来的快乐和痛苦,产生决定的作用。就像我们年轻时辛勤工作,积累资财,就会有一个安定的晚年一样。而我们却对此茫然无知、置之不理,这样的行为,是否合理呢?

  人类自称是智商最高的动物,具有高度辨析的智慧;有能力创造自然、改造自然。然而,这种智慧,却连自己有后世都不知道,所谓的万物之灵,究竟是聪明,还是愚蠢?

  因此,要建立一个正确的、符合自然规律的人生观,就必须思考这个最关键的问题:人是否存在前后世?如果存在的话,快乐的因是什么?这样,我们就不会鼠目寸光,而会以对今生来世有利的方式,来确立此生的意义和价值。

  社会上层出不穷的各类问题,归根结底,就是人生在世,应该以什么样的价值理念,来主导人生方向的问题。

  二、正确人生观的果

  人生观有世间、出世间之分;世间有东、西方之分;西方也有个人与社会群体、乃至专业领域之分。对个人来说,年轻与年老时也迥然不同。

  一个人年轻时,往往追求感情、财富、事业和地位,幻想精彩的人生。但是,到了一定的年龄,就会渐渐了解,所谓的感情、金钱都不能带来幸福。在一个人的人生中,只要有维持生存的基本条件就已经足够了,即使再多,也不能带来心灵的快乐。

  当然,如果没有一点生活资具和条件,一个人无法生存在这个世界上。但人对自己的欲望,应该有所节制。按照佛教的观点,人应该知足少欲。如果知足,即使没有丰裕的财富,也一样快乐地生活。

  从前,有一个乞丐对一位禅师说:

  “我一无所有,内心非常痛苦。”

  禅师说:“把你的双目给我,我给你一百两金子。”

  乞丐说:“我的双目远远不止一百两黄金!我决不会给你。”

  “把你的双臂给我,我给你一百两金子。”

  “不!”乞丐说,“没有双臂,我怎么生活?即使你给我一千两黄金,我也不会给你。”

  “那,把你的双腿给我吧,我给你一百两金子。”

  “不论你给我多少金子,我也不会把双腿给你!”

  禅师说:“想一想,其实,你并不穷。”

  乞丐想了想:“确实是这样,我不是世界上最穷的人。至少,我有三百两黄金。”

  后来,乞丐反省自己,对人生的价值重新定位,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美丽人生。

  在座的诸位,不知是否看过《假设给我三天的光明》?海伦凯勒在自传中说,人的价值观大不相同。作为一个盲人,她一生中,如果有三天光明,此生就已经足够了。可是,对双目俱全之人,每天的光明,却毫不足惜!

  在这个世界上,人人都希求幸福。但是,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它就是心灵的快乐。一个人可以一无所有,乃至双目失明,但只要能明瞭人生的真谛,那么,无论是什么人,都可以感受到内心的那一分欢乐。它充溢我们身心,令我们有限、短暂的生命,焕发出智慧和慈爱的光芒。

  这里所说的快乐,不是指空性、胜义谛的境界,而是指世俗的现象。所谓现象,是耳闻目睹之法,是物理学家研究的对象;而事物的本质,则非眼耳鼻舌身之对境,需要用另一种方式去衡量。

  在这个世界上,有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层次也各不相同。就像皈依,同是皈依佛门,目的却各不相同。有人是为了从轮回中解脱;有人是为了无量众生的安乐。如果你的人生价值,只是为了一己的快乐,是很低很低的层次;假如不论是何等众生,你都希望能利益他,则尚属中等;如果没有丝毫的自利之心,完全是“人不为他,天诛地灭”,这样的理念是最崇高的。

  各位学者,你们的人生才刚刚起步。也许你关心的只是自己的家庭、职业和爱好。对此,佛教也不会一概否认。无论你持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如何提升它、令它对你及你周边的人有利?这是问题的关键。但要做到这点,归根结底,就要了解前生后世是存在的、因果真实不虚。这是我今天想说的第一点。

  第二点,有人以为佛说四大皆空,就不敢接触、深入佛法的精髓,怕影响、破坏了他的快乐人生。其实,佛教的人生观,会让你更宽容,生活得更快乐,并从内心深处生起智慧和悲心。

  在所有的价值观中,最高、最有意义的价值观,就是利益众生。这不仅是佛教的观点,也是整个宇宙间,最至高无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它是最高的真理,没有一种意义和价值,能超过它。

  我的发言完了,谢谢大家。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人生观       索达吉堪布)(五明学佛网:人生观       索达吉堪布)  

 圣轮法师:「积极力行」的人生观 

 圣严法师:积极的人生观 

 陈兵教授:佛教人生观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十、依佛观念造世间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九、戒除烟酒修众善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八、信实不妄修善口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七、惭愧观苦得解脱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六、断欲不YIN了生死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五、学佛不盗世太平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四、戒杀素食慈悲根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三、己所不欲莫杀生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二、正觉观念修身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