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礼旭:《弟子规》与佛法修学(第三十九集)


   日期:2010/6/16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弟子规》与佛法的修学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三十九集)  2005/3/13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52-118-39

  尊敬的师父上人,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同修,阿弥陀佛!我们上一节课进入「余力学文」的部分,而学习首重「立志」,所以我们回去以后,一定要首先做个好儿子、好女儿。再来,还要做到哪些目标?诸位同修,还有什么目标要达成?好学生,做佛菩萨、古圣先贤的好学生。还有?好公民,我们「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当社会大众的好榜样。

  再来?好媳妇。太好了!这位同修抓到了一个学习的很重要的关键,学要从最难克的地方克下去,一克下去,平等心就现前。因为我也曾经遇过同修说到:老师,孝顺父母可以,但是婆婆…。其实能够有缘在同一个屋檐下都是希有难逢,只要我们放下分别执著,能够提起一种恭敬孝心,相信婆婆也会非常能够接受;甚至於因为你的表现,她说不定这一生还能够学佛,因为她说:我媳妇学佛以后变了一个人,所以佛法很好,我也应该来学。有一个老师她学了以后,回去每次都跟她婆婆问好、敬礼,有一次婆婆正要唠叨一下,她刚好顺手夹了菜给婆婆吃,婆婆那句话刚好吞回去,然后接著说:你学得不错!因为她常常跟婆婆鞠躬,她的孩子才一岁三个月,现在最会的动作就是鞠躬。她没有教他,所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还有什么样的目标要达成?好父母。还有没有?为什么「好先生」、「好太太」都排在最后?好,我们立定这个志向,勇猛精进去落实、去力行。第一句提到:

  【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

  我们都知道根本烦恼,贪、瞋、痴、慢、疑,我们一般都会觉得贪、瞋、痴很厉害,其实在修道的路途当中,这个「慢」也很有杀伤性,诸位同修有没有感觉?它好像不知不觉就出来。我们也想到汉朝时期有一则公案,当时晁错建议景帝,要能削弱这些诸侯的封地,结果诸侯群起叛乱,造成「七国之乱」。而晁错确实念念是为国家,他是「善谋国,不善谋生」,没有想到自己。后来七国就以要讨伐晁错的名义,要把他杀了,其实重点是要夺取国家的权利。那时候袁盎就建议汉景帝,只要把晁错杀了,问题就解决了,晁错是汉景帝的老师,景帝迫於无奈把晁错杀了。所以,晁错跟袁盎的冤仇结上了。

  袁盎之后,下一辈子是高僧,而且累世都是高僧,几百年后就是悟达国师。这悟达国师因为德行很好,所以皇帝赐给他一个沈香木做的宝座。修行那么高,得到这个沈香木的宝座,起了一念贡高我慢心,马上晁错的冤魂就跑到了他的腿上,长了一个人面疮。后来因为很严重,悟达国师想起了当初他年轻的时候,遇到的一个很可怜的老人,身上有些地方腐烂了,悟达国师还亲自帮他疗伤,也都不会嫌他脏。这个老人告诉他,假如你的人生遇到了很大的问题,你可以回到这个地方来找我。所以悟达国师又到这个地方去寻找这个长者,而这个长者就是迦诺迦尊者。迦诺迦尊者就带悟达国师去一个溪边,打算用这个水把它洗一洗,应该就可以痊愈。当要洗这个伤口的时候,突然这个人面疮就说话了,说到他就是晁错。所以这个冤仇结了几百年,怨气没消。

  诸位同修,从这个故事当中,给了我们相当多的警惕。第一个,当然要「广结善缘」,这样很多时候我们才有助缘进来,可以逢凶化吉;再来,也要警觉到,恶缘不可结,冤冤相报,没完没了。所以迦诺迦尊者就同时跟他们说法,晁错也放下了执著,不再互相这样酬偿了。当然悟达国师会遭这个难,起因在哪?也是有一念的傲慢,所以对治傲慢的习气,我们也时时要观照自己的念头。当别人给我们建议,跟我们的想法不同的时候,我们要察觉是不是有不耐烦的心起来,其实那都是傲慢的因子在里面。这个时候赶快调整自己的态度,要广纳雅言,自己才会得利益。

  所以唐太宗做皇帝的时候,有个臣子来给他谏言,谏言完以后退朝,旁边的臣子就说:皇上,刚刚他谏言的,根本很多都是不实的事件,你为什么都没有反驳他,都没有纠正他?唐太宗就说到:假如我反驳他,假如我制止他,这个消息传出去,人家都会说皇上不接受谏言,到时候这个进谏的风气被隔断了,我、还有国家就会有损失了。所以,纵使别人给我们的建议、批评可能有太过,甚至不实,我们也能够虚心包容,把确实提醒我们的缺点我们好好的去对治、去改正。

  我也曾经问过小朋友:大学毕业有没有文化?诸位同修,大学毕业有没有文化?不一定,有没有学佛差很多,诸位同修都知道不一定。我接著问学生:不孝父母有没有文化?没有。那大学毕业不孝父母有没有文化?当然也没有。一般人的认知,会觉得学历高叫有文化,这是不正确的认知。文化里面最重要的就是道德、伦理,当不孝顺的时候,根本就不知道伦理道德,怎么可能会有文化!所以现在学历愈高,只代表他对某项专业特别懂而已,大学以上是知识技能的传习所。

  我们也看到一些现象,现在高学历高离婚率。学历愈高,可能所产生的傲慢跟所知障会更深,所以跟太太、跟亲人无法相处得好。这也难怪,他们可能常常都是面对电脑,电脑很听话,叫它做什么它就做什么;但是人不一样,人需要沟通、需要交流、需要包容才行。有个朋友他是研究所毕业,有一天他母亲叫他帮忙做些家事。就在做家事当中,可能把一个东西弄不好,他的母亲就说到:这个事情这么简单,你怎么这么不小心,怎么这么笨!这位朋友一听妈妈骂他笨,马上很生气,就说到:我都已经研究所毕业了,你还骂我笨?诸位同修,研究所给他什么?给他傲慢,这么一点小事做不好,我们应该虚心学习才对。所以卢叔叔都说:假如是我的孩子,假如是我的晚辈,绝对不让他一读就读到博士。一读到博士,眼睛都长到哪里?头顶上。大学毕业先出来好好磨炼,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才对。

  所以真正学问绝对不是「记问之学」,一定要了解到,知到、悟到、做到,才能得到,就像我们修行也有信、解、行、证的境界提升。虽然说知到、悟到、做到、得到,而真正知到的人一定是体悟到了,体悟到的人一定会付诸行动,他就会去印证这个真相。诸位同修,当我们真正落实《弟子规》,我们也才了解到,为什么圣贤人这么重视根基的落实,当有根基的时候,我们整个道德、学问才会站得稳固。

  所以也有朋友反应到,他说:本来以前都读大乘经,在读的当中心里不踏实,后来开始学习《弟子规》,每天早晚念一遍,心里觉得很踏实;而且每一句每天都在对照,都在提升境界。所以很重要的信、解、行、证,当我们的「信解行」都融成一体,那才是真正能够契入境界。我们一般可能会回答「这个我知道了」,当我们根本没有做的时候,这个还差得太远。所以「不力行,但学文」,这样会「长浮华,成何人」,往后我们面对每一句经文一定是观照自己落实的程度。

  诸位同修,我们学习一定要长时薰修,现在诸位一天《弟子规》念几遍?我感觉大家勇猛精进,饭前也要念一遍,好像睡前也都快念一遍了。一定回去以后一天最少要念两遍,早上念的时候,提醒自己今天一定要把所学落实,你这样去做,警觉性就特别高。晚上回来观照一下,今天处事待人接物当中有没有做?假如没有做的,要反省一下,明天再努力;早上提醒一次,晚上反省一次,一天两次。诸位同修,这帖药是中药,治标又治本,我在海口有个老师真的念了三个月,三个月以后她就出来,回故乡教书了。下一句;

  【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

  我们可能知道的程度、理解的程度不够,随顺自己的认知去做,又没有好好听善知识讲经,很有可能就『任己见,昧理真』。比方说我们提到孝顺,很多人可能觉得什么都顺,那就误解了。当他能够读经典深入,又能听讲,他就了解到「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所以能听善知识讲经,我们才不会依文解义,那三世佛都喊冤枉。

  我们也常常听到教诲里面说到,「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也听到「佛不度无缘之人」,诸位同修,这两句话有没有矛盾?佛氏门中确实不舍一人,而诸佛菩萨都是众生的增上缘,缘有深有浅,所以虽是不舍一人,也要观机而行。当无缘的时候怎么办?当然要赶快结缘,有缘要让它增长,缘成熟了要帮助他成就。其实佛不度无缘之人,同时也提醒我们要广结善缘。我回台湾,因为比较有有机的食品,我就带了几包有机的饼干到了海口,很多家长是第一次来,我们就请他吃东西。吃人家的嘴软,最重要是修布施,让他生欢喜心,当他生欢喜心,自然缘就加深了。所以我们念念是要如何成就因缘,绝对不是去退缩。

  经典里面也有提到「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但是又听到「只闻来学,未闻往教」,这两句有没有矛盾?所以听善知识讲经很重要,因为师长一定会把它开显、圆融,这样我们才不至於在学当中有很多不明白,可能做就会有偏颇。「只闻来学,未闻往教」,最重要是要让人求学有恭敬之心,这样他才会得到利益。假如这个朋友确实对於诸佛菩萨、古圣先贤已经有恭敬心,但是他又不知道从何问起,而我们已经体会到他的恭敬、他的需要,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主动「为诸众生,作不请之友」,所以凡事要观机而行。当我们能够时时薰习,对於道理的理解,还有如何通权达变,就能够不断提升境界。

  《弟子规》每一句经文都有境界高下,我们之前也提到孟夫子的一段开示,「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这就有四个不同的境界,我们当然是往屹立不摇、往通权达变去迈进。比方说「凡出言,信为先」,所以不可以说谎。今天假如你遇到一个猎人,刚好之前跑过一只兔子,往东边去了。猎人气呼呼的跑过来,问你:兔子往哪里走?你要怎么说?西边!「凡出言,信为先」,你们已经过关了,往西边。很多人就会觉得,那我这样对这个猎人是不是结恶缘?其实刚好相反,结善缘。确实事事无碍,只要我们是从真诚心出来的,统统圆满。对兔子来讲,逃过一命;对这个猎人来讲,少造一个杀业;对我们来讲,我们的真诚、慈悲心都留住了,那是皆大欢喜!诸位同修,有佛法就有办法,而这个办法都是圆满,只是我们的境界还没到那里,但是一定要往这个方向努力。为什么戒律里面有开遮持犯?就是让我们懂得通权达变。

  孔夫子有一次也是刚好离开魏国,要前往另外一个国家的时候,看到一个魏国的大臣正在那里大兴兵工厂,要制作一些叛乱的武器。夫子一看到马上就联想到,假如他们叛乱会有什么结果?一定是民不聊生。这个叛臣看到夫子已经发现了,就把夫子包围起来,不让他走。他就对夫子讲,他说:你要对天立誓,不把我的事情说出去,我才放你走。夫子就说:好,我答应你。军队就撤掉了。撤掉以后,夫子马上对学生说:走,回魏国,告诉他的国君。子路就说:夫子,你怎么可以言而无信?夫子就跟子路说:在威胁之下的信用,可以不用遵守,而且纵使我去通告,我个人的信誉毁坏没有关系,只要千千万万的人民不免於灾难就好。所以夫子可以舍外在虚幻的东西,而去成就人民真实的利益,这都是懂得如何去通权达变。所以我们学《弟子规》,每一句也都要不断把境界向上提升。

  之前在「泛爱众」,我们也学到「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那每个人从今以后嘴巴都贴住了。话该说的时候也得说,我们只要抓住一个原则,对事不对人。在共同决策对团体重要的一些决定的时候,应该要把很多情况都反应出来,让这个决策能够做对,这也是懂得要权变。当我们是抱持著共同去完成这件事情,这分为公的心,这分真诚的心,相信对方纵使讲到他一些过失,他也能够接受。当离开会议以后,绝对不能再互相批评,而且离开以后,我们也要用平常心,你不要下次看到他就怪怪的,你怪怪的,他也会怪怪的。我们先把心平了,到时候有吃的、有喝的,第一个拿给谁?就拿给他。他就觉得你确实是为公,而不是为私在挑他的毛病。所以,这里处处我们也要懂得伺机而动去转化。

  在「入则孝」里面,我们也说到「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但是假如你爸爸拿起来是这么粗的木棍的时候,怎么办?赶快跑。「小杖则受,大杖则走」,这都是通权达变。我们看下一句经文,我们一起把它念一下: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

  『读书法』,这是读书的方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所以读书、读经典,甚至於听经,很重要的一定要专注,专注才能定得下来,因定也才能开慧。老和尚常说,我们不打妄想,静下心来读佛经,就是在修戒定慧三学,能够不散乱,能够句句分明。当然不只读佛经,我们在念《弟子规》、在念圣贤经典也都能信守这个原则,也都在修戒定慧。而小孩学习的态度一定要从小就是正确的,当他读经的时候,头会摇来摇去,看来看去,这不专心形成,往后就麻烦了。我们看到现在的孩子坐不坐得住?坐不住,这个根源在家长没有一开始就把正确的读书态度、方法告诉孩子。

  我们也很少看到父母带头念书,大半大学毕业,书都再见了,很可悲!这就是学习得不到乐趣,得不到成长,都觉得学习就是为了考试,反而对学习有距离感。人生只要不学习,那可麻烦!真正需要学习,往往都是大学毕业踏出社会的时候,那是更需要学习。所以孩子,我们要带头跟他一起读书,养成好的习惯,有不正确的态度、姿势要赶快修正、制止。诸位同修,修正、制止,我们也可以多多鼓励他,他有好的部分我们赶快称赞他,他就往这个好的部分来发展。

  早上就有同修问到:假如弟弟常常会欺负姐姐,对姐姐很凶,应该怎么办?诸位同修,应该怎么办?治家如治国,治国要怎么样?也要赏罚分明。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假如没有皇上的宠幸,他敢这么造次吗?所以我们要从源头开始下手。这个时候我们一定要想到「郑濂碎梨」,郑濂把两颗水梨砸碎了。所以治家最重要的要平等对待,孩子才不会恃宠而骄。

  当然现在已经出现状况了,我们要去根治、对治,其中有一点最重要,先要「见和同解」。没有家规当然没有遵循的法度,这个时候赶快全家一起吃饱饭,七点半,来,统统坐好,开始《弟子规》念五遍。念熟了,情况一发生马上,「读书法」,他就接「有三到」。你给他「凡是人」,他什么?「皆须爱」;「财物轻」,什么?「怨何生」,你看效果都出来了!一来,一定要见和同解,这是团体能不能够安和乐利一个根本原因。再来,有状况出现,我们就要机会教育。当弟弟表现出有友爱的行为,我们马上鼓励他;当他又对姐姐无礼,马上制止,要处罚。你不能两个人都处罚,两个人都处罚公不公平?不公平;两个都处罚,那姐姐搞不清楚对错,这个拿捏分寸很重要。

  很多行为的形成,也都必须要不厌其烦的提醒。我们读经教室,这些孩子也来自非常多的家庭,有些一开始念,这个脚都已经踏到前面同学的椅子上面;还有些在念的时候,比方说读经,「读书法,有三到」,看起来确实满专心的,结果两条腿在那里晃来晃去。这个都不专心,我们都要给他导正。当然一开始要让他先对经典、对书本恭敬,不可怠慢。虽然经本是送的,但是我们会告诉他,这是杨淑芬老师亲笔一笔一划写出来的,杨老师是四十多年书法的经验积累,所以我们要感谢。再来,是很多善心人士捐款来印,还要有印刷公司,还要远渡重洋几千里运过来,才到我们的手上;而且这又是几千年来圣哲人传承给我们的智慧,我们一定要好好爱惜这本书。当有引导,态度就会不一样。刚好一个同学走过去,把另外一个同学的《弟子规》弄掉下去,另外那个同学捡起来,马上拍干净,「你怎么把我弄掉下去」,也可以看出孩子他对这个书本很珍惜。

  在读诵过程,我们就提醒他要心在、眼在、口在,还有耳也要在。在念的时候,我们也教导孩子,手要指著念的地方,这样子会专心,而且你指在那个字上,那个印象一次一次在加深当中。有时候学生他背起来以后,他就不指、不看课本,当这样去念,假如他起了傲慢心,念到最后会是有口无心;念得很快,一行一行接一行,其实并没有深入内心里面。所以我们都告诉孩子,念书就是滴水穿石,做学问就是如此,这只手一点一滴的指清楚、指明白,就在提升学问。所以这只手叫做滴水穿石手,工夫到,滞塞就通。

  「信皆要」,我们在专注的领受圣贤教诲,信心特别重要,所以「信为道元功德母」。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也提到「六信」,要信己可以成佛,信阿弥陀佛跟释迦牟尼佛绝无虚言;也要信,也要深入了解西方极乐世界的理事因果。当我们了解了这个信心清净,效果就很好,所以《金刚经》也说到,「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当我们真的很坚信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您的依报一定会转得很快,因为依报随著正报转。

  当初我到海口去了两个月左右,打电话回家,也打给一些朋友,这些朋友也非常关心我,第一句话问什么?「你在那里好吗?」因为一般对海口的印象都觉得是蛮荒之地,以前都是流放用的。所以我见到我们中心一些很有心的老师,一开始我也跟他们说到:恭喜大家,我们在海口相见,这代表我们过去生都是被流放来的忠臣,今天才有因缘又相会,不是忠臣还放不出来!所以当我打电话回去,这些以前的朋友会关心我,我就跟他提到,我说:我用三句话来回答你的问题,第一句,德不孤,必有邻;第二句话,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他就说,那你应该混得不错);第三句话,责任的承担是成长的开始。这是我在那里两个月非常深刻的感受。所以经典所说都是真实不虚,而感应的深与浅决定在我们的信心问题,真信者必切愿,切愿者必真行,信愿行是一不是三。

  诸位同修,我们现在有没有信心?我们现在要对什么有信心?第一个要对阿弥陀佛有信心,因为阿弥陀佛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所以我们后台老板很硬,你们尽量去开分公司没有关系,只要能见和同解,阿弥陀佛的资源一定会源源不绝;而且我们的师长已经积累了非常多的智慧跟福报,来成就我们这些学生。杨老师带著我到大陆去,能够做得这么顺利,最重要还是师长在中国大陆的威德,我们才能得到这么多的助力。

  还要对什么有信心?要对经典、对《弟子规》有信心。再来?自己,对!你们真的是学通了,对自己有信心。再来?对他人有信心,人之初,性本善,假如我们对人无信心,自己就障碍自己。还有没有?对小孩有信心,要对家长有信心。因为我们也遇到一些老师,一开头都说:孩子可以沟通,大人一定很难。这样都是预设立场,因为老师跟家长的目标是一致的,只是现在缺乏了解,缺乏沟通而已。还有没有?我们在大陆也会告诉他们说:要对「大方广文化公益网」有信心,要对「海口孝廉国学启蒙中心」有信心。因为我们刚开始去的时候,演讲都免费的,他们都觉得是不是另有目的,很怕我们做一下就跑掉了。所以诸位同修,我们是同舟共济,也欢迎大家常常可以上大方广文化公益网,儒、释、道三教的教诲,我们会不断挂到网站上去,我们在网站都是同参道友。

  下一句,『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其实读书的态度,除了专注,也要一门深入,「方读此,勿慕彼」就是一门深入,一定把这本经学通了,再学第二部,我们不贪多。当然,你在学《弟子规》可不可以去翻《大学》?可不可以去翻《中庸》?可以!刚好相应的,我们在讲课当中有提到的,就去把这本书这个经句找出来,我们就可以把它完全融会贯通。但是这一门一定要掌握住,而这一门一定是要能够掌握圣贤教诲的纲领,因为纲举才能目张。

  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一门,掌握纲领,深入,诸位同修,如何深入?怎么样才能深入?关键在解行相应,解帮助行,行又解得更深,这样解行相应才能不断加深我们对於经典的领悟。所以一开头就讲到,「力行」加「学文」就是解行相应。所以在第一次讲《弟子规》和第五次讲《弟子规》,感受一不一样?截然不同,随著自己的领会,这个经文的深度跟广度都会加深加广,所以一定要落实才行。后来也有一种深刻感受,《弟子规》每一句经文只要我们消归自性,都是从性起修。诸位同修,「父母呼,应勿缓」修什么?修孝心,修恭敬心,修真诚心。你每一句时时从念头上去观照,就能够消归自性。「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我们是修什么?修「礼敬诸佛」,修真正的恭敬之心,这样才能「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是透过我们去解行才能够深入。

  长时薰修,这个「长」是指时时要提起,读经的时候是提起,处事待人的时候,也是要时时提起来观照,这样才能达到历事炼心。在历事炼心的过程,我们时时「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不要怕境界,只要常常能提起觉照,提起佛号,提起正思惟,就能够在境界当中长时薰修。而「修」是修正的意思,修正行为,在哪些行为当中修正?在我们的想法、看法、说法、做法当中去观照,其实就是身口意三业不断往纯净、纯善的方向迈进。所以「方读此,勿慕彼」,一定要把这一门好好学扎实。

  在学习的过程有两个忌讳,第一个贪快,第二个贪多,当我们顾此失彼的时候就是贪多。在宋朝初年的时候,有个宰相叫赵普,有一天晚上,赵匡胤来找他,他在看《论语》,皇帝就跟他说:你看的这个是我们小时候在学的东西。但是赵普回答皇上:我是用半部《论语》帮你得天下,往后我要用另外半部《论语》帮你治天下。所以我们不可小看一本经典,因为这一本就已经掌握所有圣学的纲领,只要深入了这一门,就能够真正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曾国藩先生也提到,「案上不可多书,心中不可无书」,所以学习不可以杂,但是心上要时时把这些教诲能够提起来。

  我们也会给孩子看些有意义的戏剧,还是卡通。我拿了一套戏剧叫做《牵手人生》,这是大陆拍出来的一个戏剧,拍得相当好。它是叙述到有个残疾之人,他完全没有办法行走,得了一个先天肌肉的问题。但是因为他很好学,又很希望当老师,所以他克服很多的困难,自己办起学校来。而且确实他的真诚心感动了他的太太,他的太太还从千里之外跑来嫁给他,而且他的太太每天背著他上课、下课,所有的生活细节都是他太太在帮忙。我看完那一片也真的感受到,诸佛菩萨确实在各行各业之中示现。

  因为他这么样的重视教育,也教出很多本来很坏的孩子,后来还有当医生的,还有在很多各行各业很杰出的。那个当医生的,当初是整个村落里面最会打人的孩子,后来被他感化以后,他就想:老师生病,我假如有能力医治他,不知道有多好!所以这个片子,我们就希望能给孩子薰习这种立志,这种决心,还有利益大众的悲心。刚好我要拿给他们看的时候,这个孩子正在看,他们晚上已经固定在看一个片子,当我们拿给他的时候,小孩就说了:老师,「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我们也很受教,你看孩子很会用。

  『宽为限,紧为功,工夫到,滞塞通』,学习要有耐性,要依教奉行。所以师长给我们开出来的两年打基础,我们一定要放在心上,一步一步扎扎实实走过去,所谓「行远必自迩」。好,这节课我们先讲到这边,谢谢。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弟子规》与佛法修学       弟子规)(五明学佛网:《弟子规》与佛法修学       弟子规)  

 蔡礼旭老师:《弟子规》当中「勿践阈」,以佛法来说,有没有 

 蔡礼旭老师:如何在大学、高中教导大学生和高中生学《弟子规 

 《弟子规》从头至尾都是修恭敬心 

 净土法门法师:《弟子规》怎么补救?最好是在无线电广播电台 

 大安法师:《弟子规》与往生之间的关系 

 这个孩子说:学了《弟子规》,才知道孝顺父母 

 净土法门法师:学习《弟子规》与往生西方有什么关系? 

 《弟子规》心得分享之二十七(专刊) 

 《弟子规》心得分享之二十六(专刊) 

 《弟子规》心得分享之二十五(专刊) 

 《弟子规》心得分享之二十四(专刊) 

 《弟子规》心得分享之二十二(专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