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洛桑陀美仁波切:引业和满业,定业和不定业


   日期:2016/4/4 16:3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 第三显示业余差别中,引满差别者。引乐趣业是诸善法,引恶趣业是诸不善。诸能满者,则无决定。于乐趣中,亦有断支,关节残根,颜貌丑陋,短寿多疾,匮乏财等,是不善作。于诸旁生及饿鬼中,亦有富乐极圆满者,是善所作。】

业的其它差别当中,第一个是引业跟满业的差别。引是能够牵引下一世异熟果报的业。异熟分苦跟乐,因地当中造了善法,就牵引到乐趣,造了不善的恶法,就引到恶趣。善趣是指六道当中的天、人、修罗,或者五趣当中的天、人;恶趣指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这是引业。满业则不决定,就算引业是善业,感得的是乐趣,照理说乐趣都是好的,但是乐趣当中也有不理想的,譬如虽生为人,但却四肢残缺,或长得很丑陋,寿短多病或贫穷愚昧等。也就是说他的引业虽然善,满业却是不善,所以满业是不决定的。

反过来说,引业不善而生到旁生(就是畜生)以及饿鬼当中(地狱是纯苦之处,一定没有快乐,所以只说两种),但畜生、饿鬼当中也有很富乐、很好的。我们现在看得见,有很多动物,例如狗,我常常觉得人不如狗,当然牠的脑筋绝对比不上人,可是如果养狗的主人很有钱的话,不但给牠吃得好,还会特别为那条狗做很好的衣服给牠穿上去。当然这是以人来看牠,我想那条狗并不希望穿这件衣服。

佛世的时候也有这个公案,有人修了很大的福报,但是没有智慧,结果感得出生为象却戴璎珞。印度的象是很值钱的,所以国王的象挂了很多的璎珞,这种就是畜生当中富乐圆满的。饿鬼当中有一类叫作福德鬼,像民间信仰当中的什么公或者什么神,他们实际上是鬼道众生,由于不善业而引到恶趣,但是他的受用很好,这就是他的满业是善的。

【由如是故,共成四句:谓于能引善所引中,有由能满善所圆满及由不善圆满二类;于诸能引不善引中,有由能满不善圆满及由善法圆满二类。】

因此引业、满业之间,应该分成为四类差别:就是引业是善的当中,满业可能是善的,也可能是不善的,这是两类;另外,引业是不善的当中,也有不善的或善的满业,所以总共四种。这就是业余差别当中的引业跟满业。

【《集论》云:「应知善不善业,是能牵引及能圆满,于善恶趣受生之业,能牵引者谓能引异熟,能圆满者谓既生已,能令领纳爱与非爱。」】

善业及不善业可分成能牵引的引业跟能圆满的满业,能引的业是引生下一世的异熟果报的,能满的业则是决定下一世果报生起以后,一生当中所领受的好或不好,这是引满的差别。这也可以用总别关系来看,对整体的来说,那就是引,对它的个别来说是满。或者用简单的比喻,比如有一幢房子外表很庄严、很好,可是里面很破,脏东西一大堆,住进去很不舒服;反过来说也许外面看起来毫不起眼、很糟糕,可是里面却布置得非常好,让你感受很舒服。在这个比喻当中,房子就是整体,相当于引业所引的异熟。

佛法告诉我们业果丝毫无差,它的内容的确不是那么粗浅。学了以后要多去观察、思惟,而且这种观察、思惟并不是闭上眼睛凭空去想,必须在生活当中去感受,它是纵横交叉的。就像我们常常介绍的《了凡四训》中就说:有很多人恶心造善法,有很多人善心造恶法。以恶心造善法来说,恶心就是引业,造了善法就是满业,恶心使引业不好,造了善法所以满业是好的,诸如此类。

同样的,我们现在做很多事情之时并没有智慧,以自己的想法去做,可是倒很认真做得蛮好,这是一种。还有一种,他有智慧,可是做的内涵不好。现在世间上很多人以自己的想法去做,觉得好像尽心尽力,这种情况通常引业不一定好,满业可能好,所以真正的是非好坏,一定要以佛法来衡准。这有个根本原因,因为我们在无明当中,而无明的中心是我,平常我们总是以「我」来想事情,学了佛还是学「我」的佛,这点我们应该注意。以上是讲引满之间的关系,以下说明能引、能满的因与感来的果之间的关系。

【《俱舍论》云:「由一引一生,能满则众多。」谓由一业能引一生,非能引多,亦非众多共引一生;诸能满中,则有众多。】

《俱舍论》说,一个引业引来一生,满业则不是,一生当中有很多不同的满业,使得这一生过完,这是就领受方面来说。也就是说一个引业只引一生,「非能引多」,不能引很多生,也不是很多个引业共引一生,这是《俱舍》当中的说法。《集论》的讲法则不同。

p. 138

【《集论》则说:「颇有诸业,唯由一业牵引一生;又有诸业,唯由一业牵引多生;颇有诸业,由众多业牵引一生;亦有诸业,由众多业牵引多生。」释中说云:「有由一剎那业,唯能长养一世异熟种子;及由彼业而能长养多世异熟种子;有由多剎那业,唯能数数长养一世种子;及由众多互相观待,而能数数长养展转多生种子。」】

《集论》讲的就很广了,有些业是一个业只引一生,这与《俱舍》所说相同。但除了这个以外,还有一业可以引多生和很多业只引一生的,也有很多业引多生的,变成四句。这里不谈满业,一生中一定是很多满业,满业绝对不会一个业满一生,所以就不提它,这部分跟俱舍是一样的。我们若要真正了解业,不但要知道黑白业及其轻重,以及它感得什么果,还必须了解引满之间的关系。因为佛法最重要的根本就在业果,所以对业果的深忍信是一切善乐的根本。

【◎ 定不定受业者,如《本地分》云:「顺定受业者,谓故思已,若作若增长业。顺不定受业者,谓故思已,作而不增长业。」作与增长所有差别者,即前论云:「云何作业,谓若思业或思惟已身语所起。」又云:「增长业者,除十种业,谓一梦所作,二无知所作,三无故思所作,四不利不数所作,五狂乱所作,六失念所作,七非乐欲所作,八自性无记,九悔所损害,十对治所损。除此十种业所余诸业。不增长业者,谓即所说十种。」】

业余差别当中,第二点是定不定受。「定受业」就是你造了以后,一定会受报的业。一定要受的是「故思已,若作若增长」的业;不定受的就是「故思已,作而不增长」的业。「作」就是造作,主宰造作业的是我们的思,就是心理作用--思惟。平常我们脑筋的动作特别多,实际上这都在造业,这一点要特别注意。脑筋灵活是非常重要的,相当于你手上有一个最好的工具,这个工具可以作坏的用途,也可以作好的用途,造作的中心就是思。「思业」就是我们动脑筋,「思惟已身语所起」就是动了脑筋以后身语跟着去做,这个叫作。如果作了以后再去增长的话,那一定受。除了此处所说的十种以外都是增长业,也就是说做了以后不一定感果的,只有这十种,其余都是会增长的,如果是增长业的话,将来一定会感果。不定受是不一定,不是不感果,不一定跟不感果是不一样的。

「无知所作」是当我们做的时候,自己不知道。譬如平常不小心踩死了蚂蚁,的确自己不知道。还有一种情况,我无意伤人,但是胡里胡涂把有毒的东西放在某处,也许我有特殊用途,别人不知道而误食或碰触到,他就受了害,我完全无心伤害他。有很多业是我们在不知道的情况下所造的,此种情形虽然业是造下了,但是它不会增长。

「无故思所作」跟「无知所作」有什么差别呢?无知是自己不知道;至于无故思,业的特征是用思心所去造作的,但有时你做事情只是直觉的反应,或者人家叫你做,你听见了就去做,这是无故思所作,在这种状态当中所造之业是不增长的,不增长不是没有业而是不一定感果。假定是帮助人,譬如我说:「你拿这东西去帮助那位乞丐。」你就拿去给他了,你脑筋里面并没有去思惟这一件事情,并没有这个想法,人家告诉你,你就去做,你内心是知道的,所以不是「无知所作」,而是「无故思所作」。

一般我们所做的事情都是对自己有利益的,然后会不断地去做;「不利不数所作」则是既没有什么利益,也不是常常去作,这种情况我们实际上自己思惟观察一下就知道。「狂乱所作」是内心狂乱、不清楚的情况下所造的业。「失念所作」跟「无故思所作」之间有差别,譬如我刚才讲的有毒物品,你晓得它是有毒的,不能任意放置,所以你很注意这件事情,放得很好。可是有的时候你为了别的事情而忘记了,这种情况说不定会伤人;同样地,好事也是如此,这是失念所作。「非乐欲所作」是你并不想做,别人叫你去做,你实在不愿意但你还是做了。「自性无记」是指这个业本身就是无记的,没有善恶的,譬如走路,走路本身不会感苦乐果,诸如此类的。「悔所损害」是指造了业以后,你后悔、追悔,如果追悔的心比较强,本来定受的业可以变成不定受。这是世间共同的,不一定要懂得佛法,以世间的理也可以知道。「对治所损」是指经过对治所损害的业。假定不善法对治了就不感果,当然反过来,你如果造了善法也是这样。圣教当中告诉我们的都是对治不善法的,但是也有一些外道是以恶法去对治善法的。除了这十种以外,其它都是增长业。不增长业就是所说的这十种。上面是〈本地分〉所说。

【〈摄决择分〉亦说四句:一作杀生而非增长,谓无识别所作,梦中所作,非故思作,自无乐欲他逼令作,若有暂作,续即发起猛利追悔及厌患心,恳责厌离,正受律仪,令彼薄弱,未与异熟,便起世间所有离欲,损彼种子及起出世永断之道,害彼种子。】

〈摄决择分〉当中说到四种情况:以杀生为例,第一是作而不增长,就是不定受业。其中第一个无识别所作,就相当于前面的无知所作,梦中所作、非故思所作、非乐欲所作跟前面提过的都一样。暂时作了以后猛利追悔,就是前面的第九种,厌患心、恳责厌离、正受律仪等等,使以前所造的业渐渐减轻,或在尚未感果之前就能够生起对世间的离欲,使原来的种子受到损害乃至于完全断除,这个是作而非增长。

【二增长而非作者,为害生故,于长夜中,数随寻伺,然未杀生。三作而增长者,谓除前二句一切杀生。四非作非增长者,谓除前三。】

第二个反过来,是增长而不作。业包括脑筋去思惟,以及思惟后身语所作。譬如杀生,行为上并没有做,但他脑筋当中不断地去想。增长就是心里去随喜,或者去想这件事情。有很多人平常欢喜胡思乱想些莫名其妙的事情,但他行为上没有造作,这就是「增长而非作」。我们很多时候身口行为不一定造善恶业,譬如走路、坐着,这都不是善业或恶业,可是脑筋会不断地动,这已经在造业了。修学佛法的佛弟子如何才能够充分利用暇满人身,重点就在如理思惟;要想如理思惟,必须要正确了解听闻正法……,如此一步一步往前推,这些前面已经说过了。第三是又作又增长,就是除了前面二种以外所有的杀生业。「非作非增长」就是既不作也不增长。

【从不与取乃至绮语,随其所应如杀应知。于意三中,无第二句,于初句中,亦无不思而作,他逼令作。】

十业道当中,不与取、YIN乃至于语四支的最后一支绮语,可以依杀生之例而推知。意业就不太一样,贪瞋痴当中,没有第二句「增长而非作」,因为第二句本身并没有动作,纯粹是脑筋当中去造作。假定意业不去动的话,那纯粹动脑筋的第二句当然就没有。第一句是作而不增长,作有两种,一种是脑筋作,一种是身口作,意业本来就没有身口造作,不思而作是脑筋没动,意业当然不会是不思而作。不思而作的情况,比如叫你把东西送给别人,你没有动脑筋,拿了就跑过去送他;以意业而言,这是不可能的。

至于他逼令作,别人来逼你的话,只能逼你的身口,假定是你愿意去作,这就不是别人逼的。既然心里面不愿意,你的意就不会造作,所以意业也没有他逼令作的情形。前面我们讲的是业的善恶,此处辨别的是作业的形式,这是比较粗浅的,从这个地方我们可以细细地去思惟观察。业相非常细微,所以必须很认真地多去思惟,像我们平常多是粗心大意,这样离修学佛法还有很大的距离。平常应该尽可能多策励自己,把心用在这上面,使自己不断地净化改善。以上说明了何种业是定受,何种业是不定受。定受中还有差别,下面说明。

p. 139 (2)

【◎ 决定受中,依受果时分三。其中现法受者,谓即彼果现法成熟。《本地分》说此复有八:若由增上顾恋意乐,顾恋其身,财物诸有,造作不善,于现法受。若由增上不顾意乐,不顾彼等,作诸善法。如是若于诸有情所,增上损恼增上慈悲。又于三宝尊重等所,增上憎害,及于此所,增上净信,胜解意乐。又于父母诸尊重等恩造之所,由增上品,酷暴背恩,所有意乐,所作不善,于现法受。若由增上报恩意乐所作善法,于现法受。顺生受者,谓于二世当受其果。顺后受者,谓于三世以后成熟。】

决定受依受果的时间又分三种:现法受,造的业这一生就会受;顺生受,第二生一定受;顺后受,第三生以后受,那时间就很长了,感果可能是第三生、第四、第五乃至无量生以后,这都列入顺后受当中。

现法受,就是造了这个业以后在现世就会感果。〈本地分〉中说有八种现法受。第一、有增上顾恋意乐,也就是内心当中非常强烈地贪着。有很多人只顾自己,处处以「我」为出发,这是最难以观察、最难以拔除的。其实很多人有很好的脑筋,但是他的脑筋一天到晚在「我」的身上转,这个就是顾恋其身,还有对身外财物等诸有的顾恋。如果是增上的顾恋意乐,那么一定现法受,这是恶的。增上不顾意乐就是反过来,以很强烈的无贪无瞋无痴的意乐,处处不为自己而为了利益别人。这个跟第一种恰恰相反,第一种是恶法,这是善法,这个也是现生受。

前二种是对自己来说,增上顾恋自己的身体等,或不顾自身而助人,以下是从对象来说。如果以很强盛而且不断加强的心(增上就是不断地加强)来损害别人,就会现法受,这是恶的。反过来,增上慈悲也是现法受,而这是好的。另外一种是对功德田、敬田,就是三宝和尊重(就是师长)等等,对他们猛利损害,一定会感得现世的恶报;反过来,以猛利的净信、胜解意乐而供养等等,现世一定感善报。

最后一类是对父母诸尊重,这跟三宝不同之处是,他们是我们的恩田,对我们有恩。尊重是指父母、尊长,比如叔叔、伯伯、祖父母等等。对我们有恩的人,我们应该去报答他,而现在却对他增上酷暴背恩,这种情况之下造作的业一定现法受;反过来是增上报恩意乐,这也是现法受。了解这个道理之后,看看现在的世间实在是太糟了,绝大多数的人再得人身的机会少之又少,再上升的机会更少。知道要报恩的人已经很难找了,从小不听父母的话,长大了根本不管父母,而且对此视为当然,普遍都是这种现象,那对三宝就更谈不到了。但愿各位同学好好去注意,不但是自己如果犯了要去忏悔,还要尽心尽力想办法把教法留下来,这是唯一真正能利益人、对大家有用的珍宝。

现法受不是现生受完以后就好了,来生还是要受。比如我们对三宝、父母损害了以后,现世固然是马上感果,下一世一定堕落,所以除了现生以外,下一世还会受报。前面的结论说引、满业,一个业不一定只感得一生,会感得多生,经论上很多这种特别的例子。一般来说,大概是一个业感得一个果;可是有很多的情形会一业感多果,这是我们应该了解的。更何况感果之时往往又辗转地增上,造一个业的果还没有完,下面又不断地增长,所以说一堕恶道的话,要回来非常、非常难。

【◎ 于相续中,现有众多善不善业成熟理者,谓诸重业即先成熟。轻重若等,于临终时何者现前,彼即先熟。若此亦等,则何增上多串习者。若此复等,则先所作,彼即先熟。如《俱舍释》所引颂云:「诸业于生死,随重近串习,随先作其中,即前前成熟。」】

我们每个人身心相续中,都有无量无边的业,业感果的次第是这样的:重业一定最先感果,比如五无间业,在任何情况下一定先感果。假定没有重业,「轻重若等」,这时就要看临终的时候哪一个业先现起,「近」是靠近死的时候。重业比如说我们正在上课,忽然接到一通电话,告诉你发生了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此时我们心里面就被这个业绑住了,一下课你一定马上去做。平常我们做很多事情都是这样,如果不是正在上课,你一听见马上就去了。以一生来讲,我们感得的业报体,因为受到寿量的限制,所以引你到下一生的业不会马上感果,当然如果这个恶业的力量太强的话,寿命就减少了,所以我们要很清楚地重视这一点。近业例如平日下课有好几件事情可以去做,临近下课之时有人告诉你:「你下课没什么事吧?」「没有!」「跟我一起去!」你就跟着他去了。所以不但是生死如此,平常也是这样。

假定临死的时候或是下课的时候,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情,那就是随顺你平常的习惯,平常习惯做什么,自然而然就做这个,这点我们大概都可以感受得到。比如说下了课以后,假定你习惯背书,这时候你就背书,这个是习惯性。假定没有这个习惯,那就照着造业先后的次第来。以上就是业感果的次第。

了解了业感果的次第,就知道修行对我们绝端重要。无始以来造的业,善的、恶的都不知道,不过原则上,可以确定一点--我们宿世没有造下圣人之业;假定造了,那我们现在应该不是凡夫而是圣者,即使不像佛一样,至少像罗汉、缘觉,但我们都不是!我们都在生死轮回当中,造了无量无边的业。也许我们会认为应该不那么可怕吧,这是对业不了解,真正了解的话,会知道每一个人都可能造过非常可怕的业,只是眼前没有感果而已。今天我们住在寺院,大家一本正经地谈论佛法;假定换一个环境,你回家去了,周围的亲戚朋友都在看电视、聊天,也许你第一次、第二次还挡得住,过了几天以后,你大概就会跟他们一样了。以我自己来说,尽管在寺院里好像策励得很好,跑出去有的时候也可以挡得住,但通常挡住的时间很短。我曾经有过一次经验,刚刚学佛时心很猛利,人家叫我去看电影,绝对不去看,他们硬拉我去看,我进入电影院坐着,结果坐了两个小时像白痴一样,有时闭上眼睛不去看,有的时候张开眼睛也视而不见,自己还觉得蛮好;可是挡不了多久,到后来慢慢地不但电影也看,什么坏事情都跟着他们做,这是我亲自经验到的,你们也可以自己想想看。

所以只要还在生死轮回当中,我们根本不晓得过去曾造下什么样的业。怎么办呢?修行!而且要认真地修行,最好能够出家,因为出家有僧团的保护。在僧团,再怎么放肆也放肆不到哪里,所有外面的事情都跟我们绝缘了,电视、电影、报纸都没有,有的就是三宝,大家开起口就是讨论佛法;就算我们一时做不到的,还是以佛法来互相策励。因此恶缘都拿掉了,周围的环境中只有一样东西--策励增上的,这是非常重要的。然后自己也努力地提策,就算不能一口气造很重的善净之业,假定生前不断地串习佛法,临终时道友都在旁边提策,所以感果的会是第二顺位的近业。

近是跟串习有关,假定不串习,近也没有用。比如下了课有人找你一起去做某事,若是陌生人,你会不会跟他去?不会。你平常习惯做的可能有几样事情,这几样事情当中何者在那个时候现起,你才会跟它去;如果是从来没习惯的,就算它现起,你也不会跟它去。了解这个道理以后,所以即使没有重业,我们平常在这里串习的都是与法相应的善净之业,而且周围都是三宝、善友,这个又是近又是习,一定是这个业先感果。

因为这个业先感果,所以你来生就跟这个教法、这群人有关,在这里边不断地增长,增上生的特点就是这样。这样不断地增长,一直到见道以后,你就自由了,你自己可以完全作得了主。乃至于见道以后再去偿还业债之时,不是去还人家,而是去度人家,这一点我们要了解。了解这个特点以后,会很正确地认识到这是没退路的,真的要想离苦得乐,只有一条路--修行。而且只要真正修行了,一定有好的结果。到这里为止,思总业果的道理告一段落。

在共下士当中,正修下士意乐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要发生希求后世的心,之后是依止后世安乐的方便。依止后世安乐方便包括皈依和于业果发深忍信,深信业果又分为思总业果、思别业果,以及第三个思惟了以后照着这个道理去做。第一部分思惟总业果讲完了,现在讲思别业果。这里有个问题:思总业果当中分成两大部分:第一正明思总之理,第二分别思惟。请问思总业果当中的分别思惟,跟思别业果有什么差别?显然一定有差别,所以列为两科;但既然是两科,为什么都叫分别思惟,这有非常重要的根本原则,先简单讲一下。

我们不是要求离苦得乐吗?所有的苦乐都是业来决定的,业果是佛法的根本,世间的真相就是业果,只有佛才对这个内涵有究竟彻底圆满的了解,因此首先要对业果有个整体的认识。这个整体又分总别来谈:正明思总之理、分别思惟。首先说明业的整个内涵有四个特点:第一、一切都是业决定的,也就是说有这样的因一定感这样的果;反过来说,你希望要的果报都是根据你造的因来决定。因此,假定我们希望离苦得乐,那一定要了解什么是苦乐之因,造离苦之因、得乐之因,那才会得到所要的结果。

第二是业会增长广大。万一造了恶业,不但不能增长它,还要拿掉它,而善的造完了还可以增长它,这是业的特征。然后是业造了一定不会消失;不造一定碰不到。这对我们极端重要,如果了解了这个特点,就算遇见了坏事也不会抱怨。因为没什么好抱怨,完全是自己造的,要抱怨只有抱怨自己为什么造了这个业,这很清楚。以上是业的总原则。了解了总相,然后分别谈业的个别行相。首先显示业中最粗显、重大的,摄为十黑业道;断除它们有大好处,摄为十白业道。接着决择十业道及其果,恶善业〈黑白业〉一定感得苦乐果,造的时候又有轻重差别,还有其它的差别相。所以这个分别思惟还是使我们对业的整体有所认识。

我们今天来学因为内心有一个最究竟、崇高的大目标〈或说宗旨〉--成佛。为了要达到这个目标,一定要对业的整体有正确的认识,晓得业既然是这样,就会找到自己应该走的路,这就是思别业果。所以思总业果中的分别思惟与思别业果,在内涵上面有很大的差别。就像我要到某处,需要一部汽车,所以先把各种厂牌汽车的资料搜集以后作比对一下,了解为了达到目标,我要选什么样的车。所以这个科判对我们真正的价值在这里。下面就是思别业果,我们真正重要的是要修道,修道需要暇满人身,暇满不只是一个空洞的名词,这个人身有它的内涵。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定业       洛桑陀美仁波切)(五明学佛网:定业       洛桑陀美仁波切)  

 药师山·紫虚居士:定业是可转还是不可转? 

 传喜法师:拜忏能消除业障吗?定业能消除吗? 

 定业不可转吗? 

 定业不可以转吗? 

 梦参老和尚:定业是可以转的,暂时转不动,还要渐渐地转! 

 灭定业真言能除灭定业重罪 

 地藏菩萨灭定业真言神奇感应录 

 梦参老和尚:定业若可转,没有因​果了;定业若 

 净土法门法师:何谓定业,为何定业不可转? 

 受持《地藏菩萨灭定业真言》的好处及诵咒须知 

 信愿法师:善导大师开示念佛是往生西方的正定业(二) 

 信愿法师:善导大师开示念佛是往生西方的正定业(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