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礼旭:《弟子规》与佛法修学(第三十三集)


   日期:2010/6/16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弟子规》与佛法的修学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三十三集)  2005/3/12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52-118-33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同修,阿弥陀佛!我们早上提到了,在人与人当中要懂得舍、懂得让,处处能礼让、忍让、谦让。这些让的态度,我们都可以在五伦关系当中去观照、去落实。我们看到父子之间,也要以礼相待,彼此之间,比方说父母在训诫我们,「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也是忍让的态度。再来,父子之间也要懂得谦让、谦虚,假如父母在孩子面前很骄傲,孩子会学到不好的榜样。还有父母对孩子讲:这个世界上没有比你父亲更聪明的了!这样的话讲出去,孩子也会很傲慢。

  再来,君臣之间我们当然要礼让、要忍让,也要谦让,因为谦让也能够让属下对我们产生恭敬之心。而谦让的风气带动起来,整个团体气氛也会相当的好,彼此互相尊重,彼此互相肯定做事的价值,他的工作岗位,那样就会一团和气。再来,夫妻之间也是要做到礼让、忍让,还有谦让,兄弟、朋友亦如是。所以我们要时时观照自己,才能够提起正确的态度。我们接著看下一句经文:

  【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

  当我们不希望他人对我们言词上有毁谤、有批评,那我们也不应该去毁谤、批评他人;当我们不希望他人在行为当中冒犯我们、控制我们,我们也不应该去冒犯、控制他人。甚至於是起心动念,假如我们不希望别人有害我们之心,我们也不应该起害人之心。处处能这样去对待他人,自然我们就能够掌握做人的分寸。

  有只狗刚好跑进了一个空间里面,这个空间四面都是玻璃,它一进去就看到一只狗很凶,它就马上对著「它」狂吠。结果一狂吠,四周所有的狗都也对它狂吠,它更不甘示弱,就继续死命的在那里狂吠。到最后结果如何?到最后它累死了,那只狗就这样死掉了。从这个故事我们也可以反思到,当我们觉得周遭对我们都很不好,周遭的人都常常对我们发脾气,其实我们要反观回来,所有人所面对的人事物很可能都是自己心的反射。当我们常常以恶脸对人,这个镜子回照回来,绝对都是恶脸向我们;当我们时时以笑脸迎人,也将得到别人笑脸对待我们。这个时候我们要静下心来思考一下,到底周围的亲朋好友面对我们的时候是什么样的态度,什么样的脸孔?我们用这样去思惟、去观照,就知道如何再去修正自己,再去提升自己。

  我们到佛寺去,一进门,在天王殿看到弥勒菩萨,弥勒菩萨所表的意境是在教导我们什么?看到弥勒菩萨的脸孔,就知道要笑脸迎人,成喜悦相;又看到弥勒菩萨的肚皮相当的宽大,他也告诉我们,应该生平等心,应该大肚能容。所以我们也时时以笑脸迎人,将会有不同的人生产生。当然,那个笑不能皮笑肉不笑,这样会有反效果,要打从心里笑出来。我们学佛人应该都可以打从心里笑出来,因为这一生闻到当生成就的法门,这一生已经值回票价了,不求其他的事情,以后有的都是多的、都是捡到的,都会很欢喜。

  当我们以一颗宽恕的心对别人,人际关系一定会有很大的转变,所以『将加人,先问己』。我们时时能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事情,应该「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当我们能以宽恕自己的心去包容别人,一定会结交到非常多的朋友。诸位同修,我们一天宽恕自己几次?多少次?这是个很大的数字,N次。但是别人假如犯过失,我们可能就很生气,可能就跟他过不去,这样太不公平了。所以我们换个角度,以宽恕自己的心来宽恕别人,那就很容易包容,很容易接纳。进而我们再尽己的本分去帮助他、去引导他,那将会广结天下之士。「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假如我们以责备别人的这种心境,这种比较严苛的态度来对待自己,将使我们的过失可以不断减少,所谓「德日进,过日少」。

  其实很多的障碍不在外面,而在自己的一念之间。我们之所以会痛苦,往往都是求不得,只会要求别人,没有要求自己。当我们能宽恕别人,而只看到自己的本分,整个人生态度就会不一样。因为只要求,每天都患得患失,能看到本分就会天天尽心尽力;当我们天天尽心尽力,自己就会有所成长,就会有成长的喜悦。而在我们尽力的过程,爱人者人恒爱,敬人者人恒敬,依报马上就随著正报转过来。

  在孔夫子的教诲当中,常常会提到如何做个君子。在《中庸》里面就提到,「君子之道四」,君子有四个要去观照的重点,「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夫子很谦虚,他说他这四点还没有做到,其实夫子已经做到了。我们来看看,当我们要求孩子要做到的,我们首先先问自己,我们对父母有没有做到对孩子的要求;假如我们希望孩子孝顺我们,听我们的话,请问我们有没有做到听自己父母的话,有没有孝顺父母。当我们这么一想,就知道自己还缺少的是什么。

  「所求乎臣以事君」,当我们希望我们的下属能够听话、能够努力、能够尽忠职守;我们对於下属的要求,请问我们自己在事奉领导人的时候,自己做到了没有?所以时时能先看到自己的本分,这样就能自我提升,又可以给部属、给下一代当好榜样;确实君子之风就是「行有不得,反求诸己」,都是要求自己。接下来,「所求乎弟」,希望弟弟怎么样恭敬我们,我们自己也要先想到,我们有没有恭敬长者,恭敬长辈?「所求乎朋友」,我们希望朋友怎么样爱护我们,怎么样关怀我们,请问我们自己对朋友是不是已经先做到了?人事事可以这样去思考,将会把人生很多的缘分都能够圆满,所以不要去要求他人,因为再怎么要求,当求不得的时候只有自己痛苦。

  有个女士,她来听完课回去以后,她就对她男朋友说(因为两个人闹别扭,起冲突):那件事是我错了,对不起!结果她男朋友听到她讲对不起,整个脸色非常惊讶,然后对她说:明明就是我不对,你还跟我道歉,那我不就不是人了吗?所以我们不要常常看到别人过失,要反过头来反省,我还有哪些不足?反而这个态度一提起来,身旁人的惭愧心都会被调动起来。所以「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下一句:

  【恩欲报。怨欲忘。】

  恩德我们要时时能够记在心上,老祖宗给我们教诲到受人点滴,将涌泉相报。而我们每天也念著「回向偈」,「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每天念一定要每天努力去做到,假如没有努力做到,那就有口无心,有口无心就有罪过了。我们就是早上骗佛菩萨一次,晚上又骗佛菩萨一次,那不只没有报恩,可能还犯了一些小过失。诸位同修,我们如何「上报四重恩」?父母恩、师长恩、众生恩、国家恩。而这个国家的恩德不单指某个政权,更重要的是我们几千年承传下来的中国文化,那才是最真实的国家之恩。诸位同修,怎么报?唯有成就自己的德行,你就是圆满报答了四重恩。

  当我们在人生旅途上遇到了正法,很多爱护我们的人,不见得能够马上接受、马上认同你,这时候你一定要坚决的把这条路走下去,而且要走得很有成就。当你走得愈有成就,才能让身旁这些亲友、疼爱我们的人能够早一点因缘成熟,也能接受正法,接受佛法;因为他们必须透过我们的行持,才能感受到佛法的殊胜。所以在这个当中,我们也不要去苛求身旁这些亲友都要认同你,都要支持你,因为毕竟走在前面的人要能够忍受孤独。有朋友就会跟我说:蔡老师,你这样弘扬中国文化,会不会觉得很孤独?我每一次听到这里都会哈哈大笑。会孤独吗?经书上说将我们真心奉尘刹,我们假如真心要为佛法、为众生,可以与十方诸佛同一持名,十方诸佛跟我们就是同一个频道,同一个存心,我们就是与十方诸佛做良师益友,他们时时都会在冥冥当中加持我们。

  文天祥在他的文章当中也有提到,「哲人日已远,典型在夙昔,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当我们是跟古圣先贤、诸佛菩萨同一个存心,就可以去体会到,这些圣哲人的榜样我们时时要去效法,所以「哲人日已远,典型在夙昔」。「风檐展书读」,当我们在屋檐之下,看著圣贤的书籍、看著《德育故事》,我们也会觉得「古道照颜色」。圣哲人的这些风范就好像一道光芒一样,照著我们的容颜,照著我们的心灵。所以常常在看《德育故事》都会看得痛哭流涕。

  我记得这一次在看「祖逖避难」,祖逖为了协助所有这些亲党能够到安全的地方去避难,自己所有的家当统统拿出来,所有的车子都是供给这些老人家乘坐,自己是徒步行走。到了安全的地方,他马上致力於整个人民的生活,如何让他们安居立业;还把所有这些在荒郊野外的尸骨统统收集起来,一起来祭祀。这些做法都赢得这些亲友乡党的认同,也非常爱戴他。当有一次祖逖找这些亲党一起吃饭,这些老人家年纪一大把了,拉著他的手告诉他,他说:我们这么老了,能够在这么老的时间还遇到再生的父母,我们死都值得。你看一个人的真心让别人感受到这样的欢喜。

  假如我们的人生,都能真正让所有有缘的人觉得非常的受益,非常的感恩,人生就可以让所有的缘分都能够圆满。所以我们应该以这些圣哲人、跟佛菩萨当榜样,一起以他们的行持为自己的行持,所以这条路绝对不会孤独,但是我们也要有「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态度。只要我们这一生能够成就道业,那才是真正「上报四重恩」。

  在人生旅途当中,只要他人对我们有恩德、有关怀,我们一定要把它记下来,要把它放在心上,只要有机会就要好好回报亲友,因为我们要演出知恩报恩才行。我在大学时代遇到一个好朋友,他读的书很多,《孝经》、还有《地藏经》都可以背起来,所以长得非常书生相。我跟他认识以后,有一次在听他谈话,谈到最后他用一句偈做结尾,他说到「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我那时候都没有读过佛经,可是当这一句偈讲出来的时候,我突然非常的震撼;除了震撼以外,也搞不清楚是什么意思。后来他要下电梯,刚好跟我同时下去,下去的时候,我就很冲动的对他说:度众生成佛,你能我也能。我一讲完,因为太唐突了,我这个朋友不知道怎么回答我,他就有点尴尬,我怎么会接这样子的话。

  这个朋友对我的影响确实很大,我那时候只在念大四,他在一家大专教书。我去探望他的时候,刚好是晚上,刚好经过一个墓园,经过的过程他就告诉我,他说他可以感觉到,这些墓园里面的亡者统统站起来跟他敬礼,因为他是尽心尽力在教他们的后代。这也让我感觉教育很重要,教育很有价值。后来幸好佛菩萨加持,让我生意做不成,才有机会走上教育的路。也很顺利走了几年,后来又遇到杨老师,带我到海口开始推展中国文化。我也一直念著这个朋友的因缘,把那一句偈告诉我,后来我就亲自拿了一尊地藏王菩萨像,差不多这样而已,非常精美,我就亲自去送给我的朋友。当他拿到这尊地藏菩萨,他也非常欢喜,然后对我说:礼旭,你是一直往佛道上走,我都快要沈沦到五欲六尘之中了。所以朋友有缘要处处提醒,处处提携,当时候是他拉我一把,这时候我们也要拉他一把,互相提醒。

  所以恩一定要报,怨一定要忘,当我们时时念著别人的怨,其实最吃亏的人是谁?就是自己!念怨的人是癌症的高危险群,因为心情不好,整个经络都会受损,所以俗话说,原谅别人就是原谅自己。而且说实在话,这个世间有没有平白无故受的灾殃?有没有?一饮一啄,莫非前定。所以遇到逆境、遇到恶缘应该生欢喜心,因为我们正在还钱、正在消业障,能够这样去转念,怨就放下了。当我们不念怨,又以真诚对待对方,对方日子一久,不只不会再有怨,甚至於会愈来愈尊敬你;当他愈来愈尊敬我们,我们更有机会把当生成就的佛法介绍给他。

  我们要学习佛菩萨的态度,要做到「怨亲平等」。这句话很有意思,怨在前,亲在后,能够有这样的心境才能真正契入平等心,契入慈悲心。佛经里面也教诲我们,「不念旧恶,不憎恶人」,为什么不念旧恶?因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现在的人失教都已经三代之久,他们自己在错也是相当无奈,自己也不知道怎么转化习气。所以我面对我那个学生,他提到的那句话,「老师!我很想改,但是我改不了」!这句话对我影响很大,他告诉我们,我们真正慈悲要去帮助别人,一定要有相当的耐性,相当的包容。

  我有个长辈,他在公司里面表现的相当好,很多同事都很嫉妒他,他有没有生气?我这个长辈没有生气,他说:能够被别人嫉妒,代表我们很有能力,所以不要生气,要高兴。没有能力的人,还不会让人家嫉妒。这些嫉妒他的人也常常障碍他,不过他都没有放在心上。其中有一个对他障碍最多的人,后来遇到了一个困难,所有的同事都不愿意帮助他,但是我这个长辈,因为他有能力,他就主动去协助他。结果因为协助他以后,这位朋友马上就告诉他:我以前对你有哪些不是、哪些不好,请你原谅。后来两个人就变成非常好的朋友。

  其实当对方处处在嫉妒别人,对方是在哪个地方?在地狱之中。我们怎么忍心看他人在受地狱果报?当我们放宽心量,以德去感化,就能够让人从地狱到天堂,甚至於送佛要送上西天。当你以德去化人,我们就是给佛菩萨脸上贴金,这些朋友会说:学佛的人都这么好,我也要学佛。面对恶缘,我们能真心诚意去转化,相信成就了自己,也会成就了他人。所以「不念旧恶,不憎恶人」。佛陀给我们最好的示范,要透过教育让人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转凡成圣。面对恶人正是我们的职责所在,要尽心尽力,所以怨一定要忘,「恩欲报,怨欲忘」。

  【报怨短。报恩长。】

  恩德我们要长久去服务、去奉献,而怨要愈短愈好。『报怨短』,这个「短」不是你要把怨放一段时间,而是怨要赶快转化掉,赶快放下。师长也教诲我们,念念要「活在感恩的世界里」,转念就能把怨消除掉。我们复习一下,应该怎么样把念放下,转成感恩?「感谢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炼了你的心志」;「感谢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见识」,所谓不经一事,不长一智,被欺骗,帐也消了,智慧也长了。再来,「感谢鞭打你的人,因为他消除了我们的业障;感谢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能力;感谢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导了你应该自立」;最后,「感谢斥责你的人,因为他助长了你的定慧功夫」。所以要历事炼心,业也消了,道业也增长,能够转念就能转怨为恩。能够时时看到对方在成就我们,能够契入看一切人皆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

  诸位同修,我们冷静想想,你这一生当中进步最多的时候,是顺境还是逆境?逆境,对!所以我们应该感谢逆境、感谢恶缘。师长也期许我们,「处逆境,随恶缘,不起瞋恚,业障尽消;处顺境,随善缘,不起贪痴,福慧全现」。诸位同修,我们面对师长的这些教诲,这都是他老人家一生的精华,这些句子我们要时时拿起来观照,时时看看自己有没有落实。所以,「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我们看下一句经文:

  【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

  『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现在还有没有婢仆?比较少。其实这一句教诲最重要要以理服人,不能以强势待人,家庭如是,团体如是,国与国之间亦如是。

  我们曾经听一个小朋友讲到,他说:我妈妈打我,我都忘记了;我爸爸打我,我每次都记得;下次我爸爸假如再打我,我要打电话报警。为什么父母打,打出不同的结果出来?原因在哪里?母亲打,循著道理,是为了要教导他,所以『理服人,方无言』;但是父亲动不动不高兴了,叫过来骂一骂、叫过来打一打,所以『势服人,心不然』。这个儿子假如长大,以后可能会有逆反现象,所以我们在家庭当中也要循著道理教育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建立家规,而《弟子规》就是最好的家规,能够让我们教孩子省很多的气力。

  国与国之间绝对要以理服人,所以中国人强调的是「王天下」,这个「王」是表率的意思,当领导人应该爱护臣民,应该爱护所有的邻国来当榜样。当初在唐朝时候,很多的国家都跟我们非常密切的交往,中国也从来没有去打他们。所以唐太宗那个时候被称为「天可汗」,是不是唐太宗自己叫的?不是!是所有邻近的这些国家封的,他代表全天下的天子、君主绝对都是以德行来感化邻国。我们打开几千年的历史,所有用武力、用军事、用高压治理国家的朝代,长不长?都相当短。我们看到秦国只有十五年就灭亡了,而以德治天下的周朝绵延了八百多年。

  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可以从历史了解到如何做人,如何治理家、治理国,能够鉴往知来,所以我们读史书绝对不能等闲视之。人往往犯的错误都跟历史有没有相关?几乎都在重蹈覆辙,这是因为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从中国当中,我们了解到绝对要「理服人」。面对现今的世界,我们也可以冷静来观察,「势服人」绝对「心不然」,「理服人」才会「方无言」。这次中国在中东一带也有人被俘虏去,后来了解到是中国人把他放了,中东的人说了一句话,他说:中国人永远是我们的好朋友。因为几千年来我们从来没有对外发动过战争,而美国人所曾经打过的仗,当地的人对他们是什么态度?韩战、越战、阿富汗战争,还有伊拉克战争,他们有没有得到当地人民的爱戴?没有!甚至於愈搞愈糟。

  相信美国当初要出兵伊拉克的时候,他有没有想到会是这样的结果?没想到。我们现在常常翻开报纸,一个礼拜不知道伊拉克都有多少的抗争产生,所以美国的士兵可能在那里天天都有伤亡。不只是在伊拉克本地他们美国人有危险,现在是连美国本土都要提高警觉。因为这一仗以强欺弱,让所有的回教徒很内心不平,都起而要反抗它的强权。所以美国无形的敌人有多少?诸位同修,有多少?可能他们自己都算不出来。我们到餐馆吃饭,可以轻松自在,他们可能在很多公共场所,每天都要有大批的警力在那里侦查,在那里维持安全。所以确实以强势逼人绝对没有好结果。

  不只现在他们很辛苦,美国中学生八千多个人做了一项心理测验。测验结果有百分之七十一的孩子曾经作过弊,百分之六十八的孩子打过人,百分之三十四的孩子曾经在商场里面偷东西。然后这个测验后面有一条叫做「你觉得你的品德高尚吗」?测验结果,百分之九十六的中学生觉得他的品德高尚。诸位同修,有听清楚吗?百分之七十一作弊,百分之六十八打人,百分之三十四在商场偷过东西,但是测验结果百分之九十六的中学生觉得他品德很高尚。诸位同修,美国的下一代,他内心的道德标准是以谁为标准?「我」就是标准,上行下效!百分之六十八打过人,美国的下一代假如没有管好,往后这些拳头会打向哪里?打到自己的家里面去。所以中国人为什么这么重视家风?因为我们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学习的模样,不得不谨慎。

  中国人在这几千年的历史当中,从来没有对邻外的国家发动过战争,这也是归功於古圣先贤的教诲。《中庸》里面有提到,「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教诲到一个人治理国、治理天下,应该由这九个方向来努力、来著手。这个「九经」就提到,「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所以一个人能治理好天下,首要工作是什么?修养自己的道德、学问,而修养道德当中要先对治贪、瞋、痴。所以在四千五百年前,老祖宗的教诲就与佛陀的教诲完全相应。

  「修身」一开始要从惩忿、窒欲,不能因为欲望去掠夺别人,然后对脾气、瞋恚心要给予节制。所以古代的圣王是从这里开始下手的,怎么可能会去打人家。「尊贤」,懂得尊重贤能之人,为国举才,选贤举能。当一个领导者能够重视品德、重视贤人,就会带动整个国家向道德的风气,所以尊贤。「亲亲」,能够亲爱自己的父母跟家人,也做好齐家的模范给臣民看。「敬大臣,体群臣」,绝对不会压榨员工,虐待下属,要以德服人。「子庶民」,对於人民要像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戴。「来百工」,对於所有的行业给予尊敬,希望能够百业都能兴盛,多鼓励大家生产。

  「柔远人」,对於远方的人都是施予恩惠,欢迎大家来到我们国家作客。所以古代圣祖在世的时候,邻近国家都很喜欢来朝贡。他们带了十样东西献给皇上,皇上马上拿三十样东西让他们拿回去,所以他们都很喜欢来朝贡。当然除了礼物之外,更重要的,中国文化非常有包容心,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受益。所以韩国也好、日本也好、越南也好,这些邻近的国家都派大量的留学生到中国来,取这些宝贝,取这些圣贤的教诲。

  诸位同修,假如今天中国人正视、重视到自己的文化,自己的圣贤教诲,不只是韩国、日本跟越南会来学习,将会有什么样的情况?绝对是全世界的人都来学习。因为「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不是中国人适用,而是所有的人类都适用。可是问题现在外国人苦於这个「善」如何开显,「德」如何入门,他们现在找不到方法。诸位同修,方法在哪?《弟子规》!方法在孝道、在《弟子规》!只要他们了解到了,绝对会来中国学习。因为在古代交通不便,现在交通这么发达,整个地球就是一个地球村。所以我们在澳洲办的课程,也有相当多的当地人,还有其他国家的人来学,他们一听都生欢喜之心。诸位同修,我们有责任尽地球人的一分子,尽世界和平的一份力量,应该「柔远人」,以德来感化。

  再来,「怀诸侯」,对於这些封土的诸侯也都处处给予他们协助、关怀,这样就以和为贵,家和万事兴。我们在紫禁城里面看到三栋最重要的建筑物,哪三栋?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时时养一个和谐的一种人生态度,然后时时循中道而行,时时又能保持这样的德行。

  中国人因为有圣哲人这样教导,所以不可能去侵犯别人的国土。可是现在很奇怪,为什么西方人写说有「黄祸」?说中国人可能会强大起来,会侵害他人,请问他这个推论从哪里来的?从整个中国的历史根本不可能有这个推论。西方断章取义,因为元朝时代曾经有好几个汗国都打到欧洲那里去。所以我们要了解历史,才能够让西方对我们的误会能够化解掉。当所有西方的人民了解到中国人的存心,他就根本不愿意用武力来跟中国对抗;当人民了解到中国人的善良,自然而然他不愿意打,政府也不可能对中国有军事的对抗。这节课我们先讲到这里,谢谢!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弟子规》与佛法修学       弟子规)(五明学佛网:《弟子规》与佛法修学       弟子规)  

 蔡礼旭老师:《弟子规》当中「勿践阈」,以佛法来说,有没有 

 蔡礼旭老师:如何在大学、高中教导大学生和高中生学《弟子规 

 《弟子规》从头至尾都是修恭敬心 

 净土法门法师:《弟子规》怎么补救?最好是在无线电广播电台 

 大安法师:《弟子规》与往生之间的关系 

 这个孩子说:学了《弟子规》,才知道孝顺父母 

 净土法门法师:学习《弟子规》与往生西方有什么关系? 

 《弟子规》心得分享之二十七(专刊) 

 《弟子规》心得分享之二十六(专刊) 

 《弟子规》心得分享之二十五(专刊) 

 《弟子规》心得分享之二十四(专刊) 

 《弟子规》心得分享之二十二(专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