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信愿法师:称其名号之人必得往生


   日期:2016/4/2 8:1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第四十九段文,仍然是法然上人所开示的法语。这段法语仍然是在说深心。深心就是深信之心,《观经》所说的三心之一,法然上人在《全集》里面,说到《观经》三心的第二深心,说的非常的多,因为这是我们对阿弥陀佛本愿名号一定要建立的,所以深信之心说的很多,是显示深心对我们念佛人而言,确实非常的重要。

  法然上人《答秀实书》:

  二者深心,即是深信之心也,深信何事乎?具诸烦恼、造多恶业、无余善根之凡夫,仰信阿弥陀佛大悲愿力,称念阿弥陀佛光明名号,若百年、若四五十年、若一二十年,乃至一二年,始自欲往生之时,直至临终不退转;若七日一日、十声一声,或多或少,称名念佛之人,决定往生,乃至一念无有疑心,名为深心也。

  然而,多有愿往生之人,虽称念本愿名号,因惧于内心妄念常起,外相亦少余善,而自觉卑下,以为往生不定,此已怀疑佛之本愿矣!

  是故善导和尚遥顾未来行者之留有此疑,为除此疑,而劝决定心故,详细解释“具足烦恼、造诸恶业、善根薄少、未能开悟之凡夫,乃至一声称念,必得往生”之理。

  纵有多佛,遍满空中,辉光吐舌,一一说言:“造罪凡夫之念佛往生,虚妄之事,不可信也。”亦不因此起一念惊疑之心。何以故?阿弥陀佛未成佛之昔,誓言:“若我成佛,称我名号,乃至十声一声,若不生者,我不成佛。”其愿不虚,今已成佛,应知,称其名号之人,必得往生。

  这段法语,法然上人首先解释“深心”两字的意思,然后说出不少念佛要往生极乐世界的人,虽然每天称念阿弥陀佛的圣号,但是心中害怕妄念障碍往生,最后再引用善导大师机法两种深信的意思,劝勉念佛人,纵然有很多诸佛如来遍满虚空,考验你念佛人,向你说,“造罪的凡夫,念佛往生这件事,是虚妄的,不可相信”,也不可因为如此就起惊惧怀疑的心,因为阿弥陀佛的本愿,乃至十念绝对的救度。

  在这段法语,法然上人说到“决定往生”,以及“必得往生”,短短几行的文字,将决定往生重复说两遍,就是要让念佛人,对阿弥陀佛的本愿名号,生起真实的信心。当然在佛要救度众生这方面,一定是没有问题,问题绝对在众生这方面。所以如果你心中对往生极乐世界这件事,有了决定往生的把握,相信往生三法信、愿、行你一定会做好,也就是信愿经常鼓励诸位菩萨修学净土法门,要做好深信、切愿、力行。将这六字做好了,那么往生极乐世界,你不必问别人,在你的心中一定是非常的笃定,往生极乐世界是绝对的。

  “二者深心,即是深信之心也”,这句话,事实上法然上人是引用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的解释。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对《观经》三心的解释,解释最多的也就是第二深心。在疏文善导大师用“就人立信、就行立信”这两方面来解释深心。就人立信善导大师又说七信四难,光是就人立信疏文就说了很多。其次就行立信,善导大师说五种正行。这五种正行,就是我们念佛人要实践起行的内容:第一读诵正行,第二观察正行,第三礼拜正行,第四称名正行,第五赞叹供养正行。所以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影响后来的法然上人实在非常的大。这段法语,法然上人回答秀实这个人一封书信。这封书信当然不只是这段法语而已。

  深心就是深信之心,那么深信的内容是什么?当然我们一定要了解,我们对深信何事清楚明白了,那当然信就决定真实。“深信何事乎?”下面就会说出深信何事:

  “具足烦恼,造众多恶业,无余善根之凡夫”,这样的凡夫就是诸位你我,就是在娑婆世界轮回六道的凡夫众生。自己反观自省,你我是不是“具诸烦恼、造多恶业、无余善根之凡夫”?如果是,那么机法两种深信的第一信机你就做到了。信机做到,信法就能做到,因为机法是一体不二的。

  这样的烦恼凡夫,“仰信阿弥陀佛大悲愿力”,这句话是说信,“称念阿弥陀佛光明名号”,这句话是说行。所以法然上人与善导大师,只要说到念佛教法,一定是信行并举,说信一定说行,说行一定说信,而且有一个原则,说信在前面,说行在后面,这段法语也不例外,“仰信阿弥陀佛大悲愿力”在前面,“称念阿弥陀佛光明名号”在后面。第十八愿的因愿文也是如此,说信在前面,说行在后面。第十八愿因愿文大家都很熟悉,法藏菩萨誓言: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至心信乐”,说信,在前面,“乃至十念”,说行,在后面。所以就因愿文的文字前后,法藏菩萨的誓言,确实也是先说信再说行。善导大师在说机法两种深信,疏文只要说到念佛往生极乐世界这件事,也是一样先说信再说行。从《观经四帖疏》的第二深心释,“就人立信”说七信,信说前面,后面说“就行立信”说五正行,也是信说在前面、行说在后面,法然上人也是如此。所以修学念佛法门,我们对这句佛号南无阿弥陀佛,每天虔诚的称念,你要了解,自己的心中是不是将信做好了?如果没有,你应该好好从净土经论,对阿弥陀佛更深入的了解,内心才会建立真实不变的信心。然后信心的流露就是行——念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就是你流露在口业对阿弥陀佛本愿名号的深信。所以信与行一体不二,信愿经常在譬喻,信犹如是手心行犹如是手背,手心与手背同样都是在手上,同一只手,一体两面,所以缺一不可,离开手心无手背可言,离开手背无手心可言。离开信无行可言,离开行无信可言。

  所以“仰信阿弥陀佛大悲愿力”,为什么要“仰信阿弥陀佛大悲愿力”?因为四十八愿度众生,四十八愿是能度之法,众生是被度之机。我们在寺院道场念佛共修,一开始一定先唱赞佛偈,然后再念佛。赞佛偈八句话,第七句话就是“四十八愿度众生”,既然四十八愿度众生,我们是被四十八愿教法所度的众生,我们当然要对四十八愿的教法有所了解,这样我们要被四十八愿的教法,度化前往极乐世界,内心才会有安心踏实的感受。有的人虽然至诚念佛好几年了,但是从来没有读过《无量寿经》,怎么可能会了解四十八愿的道理?因为四十八愿的因愿文记载在《无量寿经》的上卷,所以学习净土法门,与任何八万四千法门,都一定是要解行并进、行解相应。

  “仰信阿弥陀佛大悲愿力”,就果地来说,因愿产生了救度众生的力量,就是在六字洪名南无阿弥陀佛,所以因愿成就果号。米煮熟叫做饭,在因位叫做米,在果位叫做饭,指同样一种东西。说本愿、说名号也是如此,是指阿弥陀佛,在因位到果位的差别,所指的是同一件事,犹如在因位叫做米,在果位叫做饭。有人说“我要念南无阿弥陀佛,但是我不要相信本愿”,这就犹如我要吃饭,但是我不相信饭是米煮成的。这就是修学阿弥陀佛的净土教法,在解门对阿弥陀佛的净土经论还不是相当的了解,甚至阿弥陀佛的净土三经不曾读过,那念佛怎么可能会对阿弥陀佛产生一生不变的信心?念佛是一辈子的事情,不是念三年五年之后就不要念了。

  因为仰信阿弥陀佛大悲愿力一定要做到,然后如何去实践仰信阿弥陀佛大悲愿力?就是下面所说的这句话:

  “称念阿弥陀佛光明名号”,说到“称”一定是显示在口业,说到“念”也许显示在口业,也许显示在意业。说“念佛”可以口念也可以意念,如果说“称名”,那就只限定在口业称念,所以说“称”与“念”两字,那么当然就包括口业的念佛与意业的念佛。

  “阿弥陀佛光明名号”,在这里法然上人这句话说的真好。光明是用,名号实体 体用一如,有体必然有用。那么称念六字洪名,南无阿弥陀佛法体,就会起光明普摄妙用。所以,当我们念佛的时候,虽然我们凡夫肉眼看不见阿弥陀佛光明,对我们念佛人的照耀。有的人有很特殊的能力,有阴阳眼,能看见我们念佛人念佛的时候被佛光照耀,甚至我们念佛人的心光也会产生,有阴阳眼的人就能够看出。所以念南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对你的威神光明普摄。也许你会说:“我又没有看见阿弥陀佛的光明普摄。”源信大师说的很好:

  烦恼障眼虽不见,大悲无倦常照我。

  虽然我们的烦恼障眼,看不见佛的真身妙相,也看不见佛的光明普摄,但是阿弥陀佛的不断光明,对我们念佛人的时刻照耀,这是真实的。如果阿弥陀佛的光明普摄,我们凡夫的肉眼能够看见,大概也不需要有法师讲经说法;如果往生极乐世界这件事,是我们凡夫障眼可以目睹亲见,大概也不必法师说法了,大家一定会很认真念佛的。下午有某一个电台的主持人,到讲堂参访信愿。这位电台主持人,她的父亲在不久之前过世了,邀请我们本愿山弥陀助念团的莲友助念,念到她的父亲脸色粉红安详,身心柔软,她问我说:“请问师父!我爸爸这样,有往生极乐世界吗?”我说,我没有去助念我不知道,我没有看见亡者本人,也没有办法判断,不过印光大师在《文钞》说了很多往生的凭证,其中有一篇文,叫做念佛往生与不往生之证据,其中印光大师说到往生的凭证,说的很多,就是一个人在临命终,能够预知时至、说偈励众,或者合掌念佛,正念分明,端坐往生,那这些都可以判断,这个临终者舍报之后,往生极乐世界。或者从亡者平生的修持,除了念佛以外,符合《观经》所说的三福。也可以在亡者舍报之后,他身心柔软,头顶余温,脸色安详,甚至天乐鸣空,或者满室异香,都可以证明这位亡者往生极乐世界。这方面,在《文钞》印光大师说了很多。而且在《印光大师文钞》里面,印光大师也说了很多念佛往生的公案。印光大师在说念佛往生的公案,有一个模式,开头一定先说净土法门的大要,或者说每一位凡夫众生都有佛性的道理,然后再介绍亡者生平事迹,修行点滴,结论会将亡者的种种瑞相一一说出来,然后再下结论的话说,以上灵感瑞相数端,就可以证明这个念佛人往生极乐世界。

  下面是说,称念阿弥陀佛光明名号的时间,从多至少:

  “若百年”这就是多,人生百年,虽然说百年,但是不一定每一个人都能够活到一百岁。“若四五十年、若一二十年,乃至一二年,始自欲往生之时”,这是对开始发心念佛要往生极乐世界。

  “直至临终不退转”,这句话最重要,这句话你一生无论如何都要做到,这句话你如果做不到,你不要跟我说你要念佛修行,这时候就可以收起来了,不必再修了。这句话你非做到不可,念佛,从念第一句佛号开始,一直到将来临终不退转,就是印光大师经常在《文钞》所说的两句话,

  老实念佛,莫换题目。

  念佛老实非常的重要,昨天念佛,今天也念佛,明天也念佛;上个礼拜念佛,这个礼拜念佛,下个礼拜还是念佛;去年念佛,今年念佛,明年还是念佛,从平生念到临终,一句佛号永不改变,一念到底,就是念到临命终,阿弥陀佛现前,往生极乐世界为止。有人听到信愿这样说,问我一个问题:请问师父!那去到极乐世界还要再念吗?这个问题换我来问你们:往生到极乐世界,还要再念吗?要!念到往生极乐世界之后,再继续念,念到什么时候?念到成就妙音如来!

  所以念佛的要领就是这句话:每天认真念,千万不要碎碎念。每天认真念是认真念阿弥陀佛,不要碎碎念是不要碎碎念子孙、名利、财宝、五欲,因为念这些不会解脱增加烦恼,念阿弥陀佛会解脱减少烦恼。同样是你的心,你的心要安住在哪里?如果你是一颗石头(当然你不是石头,这是假设的话),你要把它安放在大海中,还是要把它安放在船上?安放在船上你就能渡过大海,船的力量可以乘载你这颗石头的重量。所以不是石头大颗小颗的问题,是石头放在什么地方的问题。意思就是说,你的心安住在这句佛号,就如同安住在船上,你的心安住在五欲、在妄想、在子孙、在金钱、在财宝,就犹如石头安住在海水之上,一定会沉入,你一定会沉入生死苦海。所以不是你的烦恼多重,业障多深的问题,是你的心念安住在哪里?你是安住在这句佛号正念,还是安住在五欲妄念?所以当然每天好好的认真念佛,你活一百年就念佛一百年,你活一年就念佛一年,换句话说,你活的越久就念的越多,不管活多久你就是念多久。

  佛号就是跟吃饭睡觉每天要做的事情,完全一样。信愿经常向诸位报告,每天要做的三件事,第一念佛,第二睡觉,第三吃饭,所以我们生生世世,对于这一句佛号念的太少,太生疏了,所以我们要将佛号很生疏的,透过每天认真的称念转熟了。生处转熟,熟处转生。我们对于五欲、对于感情、对于名利、对于金钱、对于财宝太熟了,生生世世就追求这一些,当然很熟了,我们慢慢的淡化放下,从熟处转生,修行就是如此。听经闻法,念佛共修,都是如此。

  “若七日一日、十声一声”,这是说少念,前面“若百年、若四五十年”是说多念,那么这段话就是在说,第十八愿因愿文的“乃至十念”这句。乃至十念是不定之词,长在一生短在十声一声的念佛,这就是乃至十念的意思。阿弥陀佛因地法藏菩萨,实在很慈悲,因为用本愿名号要救度的对象是十方众生。十方众生无量无边,得遇名号的法缘各人不同,印光大师在《文钞》里面讲,“各人入道因缘不同”,我们每一个人遇到阿弥陀佛的本愿名号的因缘也不同,有的人年纪轻轻遇到佛号,可能念佛四五十年;有的人只到了临终快要舍报了,才遇到善知识为他开示,引导他念佛,可能他念佛没有几句就断气了;有的人法缘是死了之后五十二天,才遇到这句佛号南无阿弥陀佛,各人与阿弥陀佛,在宿世所结的法缘、善缘、佛缘各有不同。诸位菩萨!你们都很有善根,现在在平生,得遇阿弥陀佛的名号,所以把握着殊胜的法缘,这就是惜缘。你珍不珍惜你现在就遇到六字洪名的法缘?你真正珍惜,你会把这句佛号当做钻石,如果你家有钻石黄金,你会像报纸看完了随便乱丢吗?不会吧!你一定会用珠宝盒把它安放好,一个锁、两个锁、三个锁,层层把它锁好,甚至把它寄放到银行的保险箱里,你才会觉得安心。那么这句佛号,比钻石黄金还要尊贵,还要名贵,你为什么不懂得珍惜?你要念不念的,不就是在展现出你不懂得珍惜这一句佛号的心态吗?

  你很认真的念,无时不刻的在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内心恐怕没有念这句佛号,犹如钻石被人家给抢走了。佛号被抢走就没得念了,所以把这一句名号当做摩尼宝珠、当做钻石,拳拳服膺的抱住——认真念,内心无形的抱住,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活一天念一天,活一百年念一百年,这样你就是做第十八愿因愿文的“乃至十念”的修因。第十八愿的修因“乃至十念”,你只要有修因就能感果,犹如春天有播种秋天就有收成,如果你行“乃至十念”的念佛,下面有两句话,“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就是法藏菩萨的誓言,这誓言产生了力量,因愿成就果号,所以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一心称念下去,不管长在一生的称念,或者短在临终一声十声的称念,都会让阿弥陀佛以“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愿力绝对接引,往生极乐世界。往生的道理就是这个样子。所以我们相信这一件事情,深信是深信这件事,那我们相信了,我们知道阿弥陀佛的愿力,可以让我们称念,绝对救我们往生到极乐世界,那当然你不会放弃这一句佛号不称念。

  今天我接到一封信,是苗栗有一位居士写信来问我,他妈妈在平生到临终死后的种种,这样是不是有往生极乐世界?因为没有留下电话,所以信愿还没有回他的信。在这封信当中,这位居士说到,他妈妈在要舍报之前几天,阿弥陀佛就现前了,这位居士的妈妈就跟她的子女说:“佛祖已经来了,你去舀一脸盆的水,让我洗脚洗手洗脸,这样对佛祖比较有礼貌。”这是要断气之前几天。然后,临终正念分明,身心柔软,这一定是往生极乐世界。所以念佛人念佛在平生,为何要对阿弥陀佛的本愿名号建立真实的信心不容易?就是因为我们凡夫众生没有亲眼目睹阿弥陀佛的真身妙相。那么这一件事情,将来在我们临终一定是会兑现的。所以《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说: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忆佛念佛”是因,“现前当来,必定见佛”是果。“现前”我们不一定能见佛,除非你有本事念到证悟念佛三昧,进入禅定,定中见佛,或者是有感应,在梦中见佛。如果没有能力在定中见佛,没有因缘在梦中见佛,将来在临终,阿弥陀佛一定会依临终接引愿,现前接引往生极乐世界,那个时候我们有禅定的工夫或没有禅定的工夫,都会以烦恼障眼亲眼目睹阿弥陀佛现前来接引,疑惑佛智,疑心念佛,杂行的行者,临终见阿弥陀佛化佛来迎;明信佛智,信心念佛,专修的行者,临终见阿弥陀佛报身来迎,就是如此。所以念南无阿弥陀佛,见佛是早晚的事情,所以你不必急于现在平生求要见佛,将来临终阿弥陀佛绝对不违本誓弘愿,现前接引念佛人,往生极乐世界。

  “或多或少”,不论是百年,或者是十声一声的念佛。“称名念佛之人,决定往生”,法然上人、善导大师、印光大师这些了不起的祖师,只要说到往生这件事,都是用很肯定的话,决定往生、必定往生、必得往生,都是用非常肯定的话来说,不会用疑问词,让你猜不透,让你模棱两可,不知道能不能往生,不会说应该往生、不会这样讲、大概往生、也许往生,不会这样讲。称名显示在口业,念佛显示在意业,所以在此法然上人回答秀实这位行者这封书信说,“称名念佛之人决定往生”。

  最后这一句话,是我们也要想尽各种办法做到的,因为你这一句话做到了,《观经》三心的第二深心,你就圆满的做到:

  “乃至一念无有疑心”,你可以心理这样反观自问,我某某人,对念阿弥陀佛这句名号往生极乐世界这件事,还有什么值得我怀疑的?你一一的自我检视,看看有哪一点你还需要担心、顾虑、怀疑的,你会害怕临终没有人助念吗?你会害怕临终家亲眷属来妨碍你吗?你会害怕临终成为植物人吗?你会害怕临终成为老年痴呆吗?你会害怕走在高速公路突然走山,瞬间山崩下来压死吗?如果这一次发生在北二高的走山坍方,当场因为山崩把你压死了,你是不是绝对往生极乐世界?你有把握百分之一百往生吗?如果有,你对阿弥陀佛本愿名号救你往生极乐世界这件事,做到“乃至一念无有疑心”。如果我们智觉寺,现在发生九二一大地震,芮氏七点三级,我们整栋的智觉寺大楼垮下来了,我们当场通通压死了,你把握百分之百往生极乐世界吗?

  “然而,多有愿往生之人,虽称念本愿名号,因惧于内心妄念常起,外相亦少余善,而自觉卑下,以为往生不定,此已怀疑佛之本愿矣。”这一种人确实很多,以往信愿个人也是这一种人其中之一。多,用“多”这一个字,不是用都是的“都”这一个字,那就是因为,念佛想要往生极乐世界的人,有很多人,虽然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但是内心害怕妄念会障碍。

  有一次我到彰化某一个道场去,一个老居士念佛二三十年了,他问我:“请问信愿师父!我们念佛心中打妄想,这样会往生极乐世界吗?”现在这个问题换我来问你们:如果你在念佛心中会打妄想,这样你会往生极乐世界吗?会!为什么?阿弥陀佛的无碍光明普摄,不因你心中妄想障碍阿弥陀佛对你的救度,你只要做好往生三法,念佛你想要往生极乐世界,有愿有行当然有信,那么你的心中妄念不会妨碍阿弥陀佛光明普摄,莲台接引;不会妨碍你业谢娑婆神登极乐,就是如此。所以不必惧怕内心妄念常起。

  “是故善导和尚,遥顾未来行者之留有此疑,为除此疑而劝决定心故。在这里说决定心,就是决定往生之心,也就是深信之心,因为深信之心才会是决定往生。

  “详细解释‘具足烦恼、造诸恶业、善根薄少、未能开悟之凡夫,乃至一声称念,必得往生’之理”,要了解这样的道理,如果没有建立机法两种深信,真的要相信念一句佛号就能往生,还不是那么容易。如果对阿弥陀佛本愿名号还不是相当了解的人,你跟他说,念一声南无阿弥陀佛,决定往生极乐世界,他绝对直接回答你说:“怎么可能?”这一种怀疑,很自然的回答,就会这样讲出来。

  “纵有多佛遍满空中,辉光吐舌,一一说言:造罪凡夫之念佛往生,虚妄之事,不可信也。”现在如果虚空中,不要说有很多佛菩萨,十个佛菩萨就好,跟你讲:你是一个造罪的凡夫,念阿弥陀佛的名号,要往生极乐世界,这是虚妄之事,并非真实,不可以相信,不可以相信,不可以相信……那么你会不会受这十个佛菩萨的影响?辉光吐舌就是说法。别说佛菩萨来考验你,一个比较有名的法师跟你讲:“哪有可能那么简单,念一句佛号就想往生?”我看很多人就倒了。

  以前台北有一位老菩萨,她念佛念了十几年,本来还念的很高兴,就是有人跟她说:“妳光是念南无阿弥陀佛,怎么可能往生?”她就很担心了,特地跑来问我:“请问信愿师父!有人说,念阿弥陀佛这句佛号,不可能往生,说念阿弥陀佛不够,还要诵经才够,还要持咒才够,还要朝山才够,还要拜忏才够,要修六度万行才够。”我说:大势至菩萨在因地,就是专一念佛,到了极乐世界,做大势至菩萨,无生法忍的菩萨。觉明妙行菩萨在东晋时代,也是念一句佛号,念到往生极乐世界,成为觉明妙行菩萨,这记载在《西方确指》。大势至菩萨在因地念佛,记载在《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净土圣贤录》《佛祖统纪》《往生集》《善女人往生传》,记载一生专一念佛,往生极乐世界,不计其数。有这么多实例,我们根本不用讲理论,事实胜于雄辩,那还需要再说吗?所以,这句佛号,确实能够使任何一位众生称念,往生到极乐世界。

  纵然有这么多诸佛如来遍满虚空在考验,“亦不因此起一念惊疑之心”,这就是任考不倒。我常常讲,念佛人要像不倒翁一样,让人怎么打都永远不倒,要让任何的考验都不放弃念佛。“惊”是惊惧,“疑”是怀疑,纵然有很多诸佛如来在考验你,念佛不会往生,你的内心也不会起惊怕、怀疑之心。“何以故?”为什么?因为下面就是在说阿弥陀佛的愿力。因为阿弥陀佛的愿力是真实,因为阿弥陀佛的救度是事实。

  “阿弥陀佛未成佛之昔,誓言:若我成佛,称我名号,乃至十声一声,若不生者,我不成佛。其愿不虚,今已成佛,”法藏菩萨已经成佛了,所以因愿产生力量叫做愿力,所以愿力在名号,使称念的人决定往生。所以,这句名号,有阿弥陀佛要救我们念佛人往生极乐世界的力量,那我们为什么要念南无阿弥陀佛?因为佛号有佛要救我们的愿力。如果念我们自己的名字能往生吗?我们自己的名字,没有救度自己的愿力,没有力量。

  “称其名号之人,必得往生。”结论的话再重复讲一遍:“称念阿弥陀佛名号的人,必得往生”。当然这是对阿弥陀佛名号建立真实信心的行者,也就是做好往生三法信、愿、行的念佛人。

  这段文,法然上人将深心说的很圆满,大家做早晚功课的时候,读一两遍,我相信你对阿弥陀佛名号,要救你往生极乐世界,能做到“乃至一念无有疑心”,我相信你将来临终,来接引你的阿弥陀佛,是他受用报身佛,迎接你往生极乐世界真实报土,往生当下,身相、光明、威神、功德、神通、智慧、道力,如诸菩萨具足成就。这样的利益,是你我凡夫都可以得到的。祝福大家,一心念佛,往生净土,南无阿弥陀佛。(选自《决定往生语录》)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信愿法师       往生)(五明学佛网:信愿法师       往生)  

 大寂尼师: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广释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下集) 

 大寂尼师: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广释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上集) 

 大寂尼师:如何证明临终往生净土? 

 大寂尼师:临终、中阴身、作七、度亡开示(如何对往生的亲友 

 大寂尼师:《佛说阿弥陀经》重点介绍 2.同诵阿弥陀经念佛 

 郑振煌居士:净土安心法门——弥陀大愿摄众往生 

 谈锡永居士:生与死的禅法 十六、“往生”的修习与实践—— 

 谈锡永居士:生与死的禅法 十四、临终的解脱与往生——说“ 

 杨云唐居士:无我与往生 

 妙莲法师:往生有分 第二集 朝向西方路 

 妙莲法师:往生有分 第二集 妙莲长老主持佛七弘法 

 妙莲法师:往生有分 第二集 特稿选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