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浅解“弥勒菩萨偈”中的人生哲理


   日期:2016/3/31 8:5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曾经,有两个很有修行的出家人,其中一个叫寒山,另一个叫拾得。有一天,寒山问拾得: “世间滂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抬乎?”拾得回答道: “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寒山又问: “还有甚诀可以躲得?”

  拾得答: “我曾看过弥勒菩萨偈,你且听我念偈曰: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随它白干了,我也省气力,他也无烦恼。这样波罗密,便是妙中宝。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人弱心不弱,人贫道不贫,一心要修行,常在道中办。世人爱荣华,我不争场面;名利总成空,贪心无足厌。金银积如山,难买无常限;古今多少人,那个活几千。这个逞英雄,那个做好汉,看看两发白,年年容颜变, 日月像抛梭,光阴如射箭,不久病来侵,低头暗嗟叹, 自想年少时,不把修行办,得病想回头,阎王无转限。马上放下手,回头未为晚。也不论是非,也不把家办,也不争人我,也不做好汉,骂着也不觉,问着如哑汉,打着也不理,推着混身转,也不怕人笑,也不做脸面,几年儿女债,抛开不再见。好个 争名利,转眼荒郊伴。我看世上人,都是精扯淡。劝君即回头,单把修行干。做个大丈夫,一刀截两段;跳出红火坑,做个清凉汉。悟得真常理,日月为邻伴。”

  这即是著名的《寒山问拾得》,答问之中皆俚语村言,妙趣横生, 自成一体。同时其中深具佛家况味和人生哲理,意味深长,颇堪玩味。

  文中寒山、拾得第一次问答的内容, 旨在劝诫世人在世间要能够“忍让、宽容”,要禁得住别人的诽谤、欺辱、嘲笑、轻贱等种种世间的恶缘的考验,做到赞谤由人,不去计较,这样就不会心生烦恼。同时佛家的“逆来顺受”思想也在这里得到了体现,这也是人生处世的智慧,不是以怨抱怨,不是以牙还牙,不是以恶对恶,而是要你“忍他、让他、由他、躲他、敬他、不要理他”。所谓: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一切都报”,要相信这世间是有因果的,任何人都必须要为自己的行为买单,付出相应的代价。中国古圣先贤历来都教导我们做人要有涵养,要能够包容,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真正有水平的人,都是能忍得这种轻贱你的态度的,何况外人看来是忍,他们本身都不会觉得,这才是君子的境界,宰相的肚量。

  而寒山、拾得的第二次问答,其中拾得所言的“弥勒菩萨偈”则可看作是对这种思想的进一步阐释。由于内容涉及比较广,下面本文对此略作解析。

  “弥勒菩萨偈”是弥勒菩萨所作的偈语。弥勒菩萨即是弥勒佛,是中国民间信奉的佛祖之一。弥勒的梵名音译,意为慈悲。据说弥勒佛常怀慈悲之心,故以“慈”氏为姓。他名阿逸多,意为“无能胜”。佛典记载,弥勒出生于古代印度波罗奈国婆罗门家庭。与释迦佛是同时代人,随释迦出家,修行佛法,成为佛门弟子。他在释迦人灭之前,先行去世。释迦预言,他离开此世间后,将上升兜率天宫,与诸天演说佛法。直至释迦灭度后五十六亿七千万年时,才下天宫,来人间在华林园龙华树下三次说法,广渡众生。我国从西晋时就供奉弥勒佛。每年正月初一日是弥勒佛的圣诞日。

  浙江奉化为弥勒菩萨道场。据传五代时,奉化出一奇僧名契此,常荷一布袋自随,能预言人之吉凶,人皆莫测,咸以布袋和尚呼之,后于岳林寺东廊磐石上说偈坐化,偈云“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白不识。”后人尊其为弥勒化身。而相传宋仁宗因弥勒感应梦游雪窦山,理宗御书“应梦名山”以彰祖德。雪窦山即被称为应梦名山,弥勒道场。

  在“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随它自干了,我也省气力,他也无烦恼。这样波罗密,便是妙中宝。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一段偈文中,弥勒教给世人对治恶人的方法,不要生嗔怒之心,要能够忍辱,对于他人强加于自己的“坏事”不生恨、不怨怼,坦然自若地承当下来,让他的一切气恼和愤懑投过来如同打到了棉花团上,并被融消。一个巴掌拍不响,他就是再怎么挑衅,也都是无济于事,你这里仍是一派风和日丽,冲突自然也不会有所发生,于他于己都是有好处的。

  无独有偶,在《佛说四十二章经》中,释迦牟尼佛也曾教人以慈心来对待恶人,佛言: “汝自禁息,当无瞠责。彼来恶者,而自恶之。”说人以恶来反祸自身,如送礼不纳还自持归;说恶人害贤者,如仰天而唾,又如逆风以土坌人还污己身……

  而弥勒菩萨教人在逆境之中,被人骂时,说好,被人打时,自睡倒,涕唾吐在脸上,擦都不要去擦,让它自己干。这也是菩萨度人的法门之一:忍辱,在面对恶人之时,不要心生嗔恨。

  佛家认为嗔恨为修行人之大忌,无论在何时、遇何境、修何法,皆断断不可生嗔。嗔心一生,忍辱的修行即被破坏。但如果有人骂我,我忍耐住一时不还嘴,但心中气得不得了,这种强压制的办法并不是忍辱的真实义,因为心中还有嗔恨在。佛在金刚经中所说,被歌利王割截身体一段经文时,有“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嗔恨正与菩提相反。菩提,觉也、平等也,慈悲也。而嗔恨之生,由于事之不如己意,便有我相,何平等之有?要做如是想:一切冤家对头不可恨他,他是来成就我们忍辱度的,这对我是有益的增上缘。正是由于他的出现,才可检验出我现在修行的功力。

  普贤菩萨说:菩萨过失莫甚于嗔心,以前所积功德虽多如森林,嗔火若生,一齐烧尽。所以清净心中一丝一毫不能沾染,亲爱之人要放下,冤家对头也要放下。度一切众生,冤家对头也在内;菩萨没有一个冤家,冤亲平等是大无畏精神。

  偈语第二段“人弱心不弱,人贫道不贫,一心要修行,常在道中办”是弥勒菩萨在告诉世人,即便暂时身心处于困苦之境,也不要因此而放逸或者消极人生,而是应当积极地调整出一个良好的心态,安贫乐道,境随心转。

  这段文字强调出一个人在世上安身立命之时“心”的作用。

  早于孔子而生的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管仲曾在其《心术上下篇》中指出:“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窍之有职,官之分也。心处其道,九窍循理;嗜欲充益,目不见色,耳不闻声。故曰:上离其道,下失其事。”其意是说心对于人体,如同君主在国中处于主宰地位;九窍各有不同的功能,正如百官各有自己的职责一样。如果心能保持正常,九窍等各器官也就能有条不紊地发挥其作用;如果心里充满着各种嗜欲杂念,眼睛就看不见颜色,耳朵就听不见声音。所以说心要是违背了(清静寡欲的)基本规律,各个器官也就会失去各自应有的作用。由此可见拥有一个正常的心态的作用之大。

  医家也认为人身以心为主,心忿则热,心劳则汗,心恐则栗,心惊则颤,心忧则癖。人身以心理为主宰。心理上一忿怒,就会发热;心理上一疲劳,就会出汗;心理上一恐惧,就会瑟缩;心理上一惊吓,就会颤抖;心理上一忧虑,就会形成反常而固执的性格。

  所以不管你是处于怎样不利于自己的处境之中,即便再吃苦、再受迫,都要保护好自己的心态,切不可让它被外物所动,常陷人悲苦忧戚的氛围中,要知道,那样的人生是没有快乐可言的。

  传说,孔子有学生3000名,其中最出名的有72人,而颜回又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有一次,孔子对学生们说: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意指:颜回,真贤者啊!他住在荒僻的巷道里,过着极其艰苦的生活。他盛饭用的器皿是竹子做的箪,舀水用的器具是木头做的瓢。这要是落在别人头上,则是不堪忍受的了,但是颜回始终感到满足、快乐。孔子十分赞赏颜回的这种品德一一安于贫而乐于道。

  一个人如果坚定了自己正确的人生观,就会坚定自己的人生信念,追求崇高的精神生活,艰使再艰苦的生活也能泰然处之。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人生       哲理)(五明学佛网:人生       哲理)  

 唐仲容居士:佛法是彻底改造人生宇宙、实现人类最高理想的权 

 竺摩法师:淤泥不染 人生为何要念佛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素食与人生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佛教对於病人的看法 

 唐仲容居士:人生四相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人生疾病的疗治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爱语是人生和睦的要素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从佛教推广友爱和乐人生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菩萨的人生观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佛儒自力的人生观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为善最乐的人生观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人生佛教」摸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