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佛教故事

 二十四孝的故事:曾参养志


   日期:2016/3/30 19:5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曾 参① 养 志②

  诗曰:曾子养志, 请与有余, 母啮其指, 负薪归庐。  

曾参养志

  曾子名参,字子舆③,是春秋时期鲁国人。他与父亲曾点都是孔子的优秀学生。曾子非常孝敬他的父母,尤其是他顺承亲意、养父母之志的孝行,成为后世普遍赞美和效仿的典范。

  在日常生活中,每到吃饭的时候,曾子一定都会细心观察和体会父母的饮食口味与习惯,并将父母最喜欢吃的食物牢牢记在心里。因此,一日三餐,曾子总能准备出父母最爱吃而又很丰盛的菜肴。

  父亲曾点深受圣贤教诲的熏陶,平常乐善好施,经常接济贫困的邻里乡亲。对于父亲的这个习惯,曾子也同样铭记在心,所以,每次父母用过饭后,他都会毕恭毕敬地向父亲请示,这一次余下的饭菜该送给谁。

  在曾子的心中,时刻想到的都是父母的需要,父母所喜爱的一切事物,他也都会放在自己的心里,以便随时可以满足父母的心愿。父亲平时很喜欢吃羊枣,曾子就会在外出时尽量给父亲多带回一些。待父亲过世之后,曾子睹物思情,看到羊枣,他就想到父亲在世的情景,心中不免勾起无限的伤痛。所以从那以后,他就再也不忍吃羊枣了。

  有一次,曾子到山里头去砍柴,只有母亲在家。不巧家里突然来了客人,母亲一时不知所措,惟恐因待客不周而失礼,情急之下,她就用力咬了自己的指头,希望曾子心中能有所感应,赶快回家。果然,母子连心,曾子正在山中砍柴,忽然感觉一阵心痛,他马上就想到了母亲,于是,就赶紧背着木柴赶回家中。

  还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蒸梨给年迈的婆婆吃。当时梨蒸得还不熟,她就端给婆婆吃。曾子看了非常生气,也很懊恼,就把妻子休出家门。从此,曾子没有再娶,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把儿子曾元从小就教得非常好,使他后来也成为了贤达之人。

  曾元长大成人之后,因为思念自己的母亲,向父亲请求是否可以把母亲接回来住,但是曾子并未答应。他告诉儿子说:“人一生最重要的无过于他的德行,而德行的根本在于孝道。一个女子嫁到丈夫家,最重要的是要使这个家能够承上启下,也就是能孝敬公婆、教导子女、辅佐丈夫。”

  由此可见,曾子极其重视孝道。他认为妻子连蒸梨这种小事都处理不好,又怎能承担起整个家庭的责任?怎能尽到一个儿媳、母亲和妻子的本分?如此身教会有损于家风,导致家门不修,也会影响到后世子孙。所以与妻子分离也实在是不得已之举。曾元听到父亲这番意义深远的话语,也理智地认同了父亲的看法。

  又有一次,曾子路过一个叫“胜母”的地方,他很避讳这个名字,所以就不肯踏入这个地方。

  孔子知道曾子是一个孝子,所以将“孝道”的学问传述给他。在《孝经》当中,孔子与曾子以一问一答的形式,把孝道表露开解无遗。他嘱托曾子一定要把孝道发扬光大。由此可见,曾子的为人和孝心孝行非同一般常人。

  曾子不但对于奉养父母的身体非常重视,即使在日常生活、言语行为当中,也非常谨慎,惟恐有辱父母养育之恩,担心因为自己表现不好而使父母蒙羞。

  同时,他更非常留意如何教导自己的学生,时刻以自己的修身来做学生们良好的行为典范。所以,他的学生“子思”继承了他“养志”的精神,不仅使自己成为了贤人,他的学生“孟子”后来则成为“亚圣”。

  曾子一生秉承孔子的教诲,依教奉行,专心致力于孝道,也用自己一生的行持来告诉我们,如何顺承亲意,如何将孝道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他不但做到了“入则孝,出则弟”,还做到了“谨而信”,并且把夫子所教的这些德行流传于后世,培育他的学生。而由他所传述的《孝经》,也流传千古,直至今日。期间不知造福和成就了多少的家族与朝代。

  纵观天下父母之心,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龙成凤,希望他们能有所成就。然而,成就“功名利禄”并不算真有成就,而成就“道德学问”才算真有成就。

  【注释】①参:shēn。②养志:养父母的志向。③舆:yú。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