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礼旭:《弟子规》与佛法修学(第二十五集)


   日期:2010/6/14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弟子规》与佛法修学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二十五集)  2005/3/10  地点: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52-118-25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同修,阿弥陀佛!我们刚刚讲到《净土圣贤录》当中一位往生的菩萨王打铁,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最重要是当我们在听到一位圣哲他的行持的过程,要了解到他有哪些值得我们好好学习效法之处,把之间的差距找出来,我们就可以迎头赶上。刚刚讲到了,出家师父告诉他:反正你只要一边打铁一边念佛,这样就不会妨碍到你的工作。结果王打铁那一天以后,就开始边敲边念佛,敲一下念一声。他的太太就走过来跟他说:你有毛病!打铁都那么累了,还念什么佛?他自己念也感觉不会累,甚至於比之前只有打铁的时候还轻松,所以不管老婆怎么样不满,他也没有在乎,继续老老实实敲他的铁念他的佛。念了三年,他就跟他太太说:我要回家了。她太太说:跟你结婚那么久,你这个穷光蛋也没听过你有什么家可以回。也就不理他。结果那天王打铁就念了一首偈说到「叮叮当当,久炼成钢,太平将至,我往西方」,念完刚好敲下去就走了(我假如这样就走了,不知道多好),是站著走的。

  诸位同修,王打铁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在哪?老实念佛。第一个,他对於法师、对於老师恭敬,才会有这个因缘把法师接到家里来。再来,对於老师的话依教奉行,一点折扣都没有,法师有没有告诉他念佛以后有多大多大利益,没有。他对人很信任,法师这么讲一定不会错,连会怎么样也没问得很清楚,他就老老实实开始念;所以尊师又老实,依教奉行。再来,我们也看到,当别人给予他一些不同的意见,他也没有动摇,他还是很有信心。毕竟我们要了解到,念佛法门是难信之法。所以要让身旁的人各个都同意你做得是对的,容不容易?不容易!我们就不需要去强求,假如你跟每个人讲念佛可以往生作佛,他都相信的话,那就很不可思议;一般不能接受是很正常的。所以,我们老实念,也不需要他人来认同我们。

  再来,王打铁工作非常忙碌,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而他念了三年也能成就。也警惕我们,能不能找藉口说我自己太忙,都没时间念佛。其实从王打铁的事迹我们也了解到,再怎么忙也不能障碍我们念佛,因为你可以在心头默念就行,这个法门是完全不会受到工作、生活的障碍。跟这些有成就的人学习,一定要抓住一个原则,就是「宁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藉口」,当我们找藉口的时候,道心可能就点点滴滴流失掉了。所以要「圣与贤,可驯致」,看到好的榜样赶快就往那个方向走。

  王打铁也警惕我们,一个不识字的人,一个工作比较低阶层的人,都相当有机会当生成佛,所以我们面对任何的人都不可轻慢、都不可轻视。因为很可能你轻视的那个人这一生就要去作佛,那你这个罪业就结大了,所以我们要平等视众人。当我们看到每个《净土圣贤录》上的圣哲榜样,我们都应该好好从中领会、从中学习,这样我们每天生活都可以从书上、从处事待人接物当中提升自我。下一句是:

  【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

  见到人家不好之处,我们首先先想想自己有没有犯同样的过失,假如有,赶快修正;假如没有,那就自我勉励,不要跟他再犯同样的错。而面对恶人,我们也应该宽恕、体恤,所谓「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当一个人无知的时候,事实上是很痛苦的,不知道要造多少罪业。而「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个道理我们已经明白,就应该希望每个人都能够成佛。所以当我们面对恶人的时候,也不能起分别心。因为「本觉本有,不觉本无」,本有一定唤得醒,本无是刹那生灭,只要我们能够有所德行,当他的榜样,相信这段因缘也会有所转化,对他有所帮助。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这是六祖惠能大师给我们的教诲。诸位同修,这一点好不好做?很多时候觉得很有道理,但是真正看到的时候都会生闷气,自己也觉得很无奈,怎么闷气就是压不下去。曾经听师长在回答问题,有位长者他就提到,实在没有办法不看人家的过失。结果师长回答他:你从今天以后,只要看到别人的过失,马上就想说就是我的过失。比方说看到太太的过失,马上就想就是我做得不够好,所以我太太没有感动;假如看到朋友有过失,就想就是我做得不够好,所以没有感动他;假如看到社会上的过失,就想到因为我没有做好表率,所以社会才会乱。当我们看到所有的过失都回过头来看到自己的本分,那我们的力量会花在尽本分,会花在提升自己的德行,就不会耗在见人过失,在那里情绪打转。师长这个方法相当好,我们听了也心生欢喜。

  师长也教诲我们,他说:别人错的也是对的,我们对的也是错的。当别人是错的时候,我们把他当菩萨,他在告诉我「见人恶,即内省」,他也在告诉我们,现在的社会最缺乏什么、最需要什么。因为他们会造恶都是整个家庭社会所形成的问题,所以从他们的示现我们也了解到我们的本分,我们的责任。我们对的也是错的,当我们心里面生起我对你错,我高你低,当下我们的恭敬心、平等心已经失去了。师长很多的话语我们都要静静去领受、去领会,然后去历事炼心,常常观照自己的态度,自己的起心动念。当我们能够这样去下手,相信很多的态度会转得很快。我们看下一句经文:

  【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

  这一句经文提到『唯德学,唯才艺』,这是精神生活层面;『若衣服,若饮食』,是比较属於物质的层面。当我们为人长者对於人生的价值观是偏物质,还是注重精神生活,当长者的价值观是偏向精神生活,那孩子的人生方向就会往这里走;当为人长者是比较追求物质享受,那下一代可能就会也是往这个方向走。所以我们希望孩子往后注重德行,首先我们要勘验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对不对。

  我常常会问家长:你希望你的孩子以后是什么样的人生?诸位同修,你希望你的孩子以后是什么样的人生?应该会有满多答案说希望能像师父上人这样,假如你当父母从小就是这样的态度,那您的孩子应该会很有成就,我们也很欢喜,因为江山代有贤人出。我们去从历史上了解到,任何一个留名青史的圣哲都有好的父母、好的长辈调教,都不是偶然的。你们都没想过这个问题吗?每天忙著赚钱,一天过一天,哪还想这样?所以很多家长就回答:其实我也不希望他怎么样,只要他快乐就好了。我们要了解,当我们的目标都定得很低,那孩子的人生会到哪里?「取法乎下,了无所得」,所以父母要有志向,孩子才有志向。

  话又说回来,他说:我只希望他快乐就好。那我会反问他们:你快乐吗?诸位同修,你快乐吗?怎么诸位的表情看起来都不快乐。当我们都没有办法过得身心愉快,怎么又去期望我们带领的孩子身心愉快。很多人都说人生就是要过得快乐一点,到底什么样才是真正的快乐?佛家讲人生有八苦,三苦、八苦,其中三苦就是指苦苦、坏苦、行苦。而世间人追求的快乐都在哪个部分?坏苦。你看现在都很强调休闲活动,有没有?我们中国几千年历史,有没有强调休闲活动?很少!那为什么西方人要休闲活动?这很值得我们去思考。因为他工作很痛苦,是不是?所以要缓和一下。礼拜一上班的时候都有礼拜一症候群,为什么?很无奈,又要工作。但是我们古代这些读书人,他假如当官的时候,他会不会觉得很痛苦?当他在当官的时候可以为民服务,他觉得很充实。处理完事务之后,因为民风淳朴,又不用处理一大堆杂事,他就可以游山玩水,跟大自然在一起,身心轻安。

  而现在人的休闲活动是什么?我们带班,每次要去旅行,跟孩子提议几个地点,我们都希望他们能够多跟大自然在一起。结果孩子每次这些大自然都不考虑,都要去哪里?都要去什么游乐园,然后又贵得要死,好贵,门票实在太贵了。然后带去的时候,小孩就在那里玩那些从几百公尺然后掉下来,一路上在那里叫。人很可悲,自讨苦吃,花钱找罪受。为什么会这样?内心没有真正的喜悦,很空虚,喜欢找刺激,就好像在吸毒一样,吸一吸好像觉得舒服多了,结果过十分钟以后又觉得很空虚。我记得有一次我带学生出去,看他们这样玩我实在看不下去,我又想说真的有这么乐吗?我就上去坐了一下那个转盘,转下来我都快吐出来。我说人真是可悲,无法了解到内心的喜悦,那种「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他们都尝不到。所以父母、长者对於孩子人生价值观的引导至关重要,当他能够真正追求的是内在充实的快乐,往后他在遇到这些很虚浮、很没有价值的东西,他就不会生欢喜心。

  一般人在追求的是坏苦,比方说他去买一件衣服,很漂亮,他觉得很快乐。诸位同修,他可以快乐多久?买一件漂亮的衣服快乐多久?可能两、三天,每天都要穿出去看一下。但是因为这个卡刷下去,可能半个月、一个月的薪水都付出去了,所以这一个月后半十多天还要买方便面来吃,来过日子,这样的人有没有?有!你们怎么知道?我们看到很多年轻人确确实实这样过,有的撑不下去,饿坏了,回去跟他父亲讲:爸,我没钱了。他爸爸很生气:讲你都不听,气死我了,来,要多少钱自己讲。还是拿给他,害了他。为什么会追求物质?大人的榜样直接影响小孩。

  假如我们今天买一台汽车,快乐多久?买这个汽车是豪华跑车,可能快乐一个月,而且那个快乐会造成其他人的痛苦,因为你的太太从此变成从元配掉到哪里去?掉到小老婆去了,车子是大老婆,每天要擦得亮亮的。然后开出去,开了半年、一年,你突然又看到新的款式出来,你会心又开始痒了,你看我又被人家比下去,可能开没多少年又换一台新的,一台车的贷款要付多久?可能又要付很多年?所以快乐很短暂,痛苦一大段,这是现在人在追求的。

  还有人他在跟人家谈话、吃饭过程,假如他自己没有买一栋豪华的别墅,好像就觉得比不上别人。所以很多人买房子不是为了住,是干嘛?要告诉别人我也有。买了这个房子可能快乐一年,痛苦多久?可能要缴十年、十五年,甚至於更久。因为买了豪华别墅,也要找两个佣人去那里看,主人一年去个两、三次,这些佣人每天住在那里,诸位同修,到底谁有福报?人生都追求虚妄的,结果是佣人有福报,他们夫妻两个要在外面每天打拼,才能够来付这个房子的贷款。所以追求物质欲望是个无底洞,这样的人生就好像盖了一个房子,外面很漂亮,里面空空洞洞,连那个柱子都不稳定,迟早有一天会垮下来。以这样的人生态度,教出来的孩子绝对不可能会优秀的。

  西方的生涯规划里面有这样的趋向,少年的时候就像天堂一样,中年的时候像战场一样,老年像坟墓一样。我们来看看,少年的时候为什么像天堂?要什么给什么,说要顺应他的个性,不要限制他。这样讲有没有道理?因为现在西方的教育理论比较盛行,所以现在教出来的青少年不是一个地区的问题,而是全世界的问题,因为都是这样教。我们中国人都没有遵照老祖宗的教法,还是跟西方一样的教法,我们的下一代现在也很头痛,果相都出来。「苟不教,性乃迁」,他的整个欲望从小养成,就很难再遏止。

  现在孩子花钱,假如你去了解一下,你可能听了以后都快要吐血。很多高中生花钱花到妈妈都已经快要受不了,光是打个行动电话都不知道要多少钱,更何况是其他的消费。但是要怪谁?怪父母。孩子要什么你给什么,才让他养成这样的消费态度。很快乐,像天堂,买一大堆东西,把福分折掉了,把坏习惯养成。很多十多岁、二十多岁的学生都申请好几张信用卡,这一张刷爆了,然后再申请一张,这种情况也相当多。当初发明信用卡目的在哪里?我们都觉得好像新的东西是好的,其实不见得。因为这个商品的设计是为了让人的欲望能够不断的被引发出来,往往刷完以后自己就后悔。这些年轻人他还没有踏入社会开始赚钱,就已经有很多的债要还,甚至於连他的社会信用都还没有建立,已经开始在亏损。

  因为欲望增长,就必须赚钱来满足欲望,所以每天为了还钱就像战场一样,因为要跟别人竞争,要击败别人我才有钱赚。很多西方的家庭它都是从年轻到老都是负债状况,都是先买再说。往往当他的工作出现不稳定的时候,他所购买的这些东西都将要出现状况,有的房子就被收回去,甚至於很多大的开销到最后付不出来,把家庭都搞得一团乱,这样的事情也很多。中国的教育绝对不是这样去挥霍,是强调应该要勤俭持家,爱物惜物才对。

  他的中年像战场一般,老年,因为没有孝道,所以老年大半到老人院去居住。虽然有国家给予他们这些开销,但是我们回头想想,这些老人院的经费钱从哪里来?可能都已经花到往后第三代、第四代子孙的钱上面去了。所以我们不要只看到外面华丽的这些景象,要看到它内在本质上错误的地方。其实这些开销都已经花到往后子孙的钱,这样是不大恰当的行为。中国人会不会这样做?中国的老祖宗念念只想著如何利益下一代,我这个中国人要打括号,两百年前的中国人,我们这一代不见得。现在年轻人、年轻夫妻赚的钱要怎么样?自己花,都只想到自己,这些思想、态度都是受到整个环境的影响。为什么没有人去把这个制度改掉?因为他假如把老年福利改掉了,他可能就选不上。所以明明知道这样会损害到后代子孙的利益,但是为了当下自己的权力,他也不愿意更改。

  我们来思考一下,当这些老人到老人院去的生活到底是不是很好?因为西方没有孝道,所以孩子只要成年以后,跟父母的联系就愈来愈少,当他晚年的时候,几乎孩子都没什么联系。刚好孩子来看他一次,老人家会说:我好高兴,我的儿子还没有把我忘了。假如我们听到这样的话语,我们的内心会觉得很可悲,做人连孝道都忘了,而一生汲汲追求都只是物质上的享受,这样的人生就太空虚。很有可能他在老人院里面,常常还要听到一百零八号走了,二百一十六号走了,看著身旁的人一个一个去世,他每天要在那边想,什么时候轮到我,这样的精神生活相当的煎熬。

  假如能够在晚年有天伦之乐,这样的晚年才是真正的人生。所以,中国人经营人生就不是用这样的方式,中国人强调少年的时候要培福,中年的时候要造福,晚年的时候再享福;晚年享福才是真福报。有些话很难听,但是用在现在还满相应的,我们以前骂人都说「不得好死」,现在这个现象可能都变成很常见。诸位同修,您现在还有没有听说我们隔壁家的老人睡觉就走了,一点痛苦都没有?现在还有吗?他是不是念佛人?以前小时候还常听到,现在都听不到了,都是癌症,都是很多的慢性病去世的,所以老年都很难熬。

  应该从小让孩子节俭、培福,而福田从心耕。当孩子从小接受的是圣贤教诲,他念念替人著想、替人服务,那他从小就可以积福。一般的人对於生涯规划都会觉得二十岁以前比较没有贡献,六十岁以后太老又不能做,都把人生压缩在这四十年当中,其实只要小孩子从小就学《弟子规》,他的存心就已经在积累人生的福分、福报。

  有个孩子他才两岁,他第一次来教室上课,上完以后他回到家里,他的父母问他:今天你学到什么?这个孩子跟父母讲:我学到孝顺父母。一个三岁的孩子讲得非常字正腔圆。第二次他去上完课回来,因为那一堂课看到很多小朋友上台,把他在家里做的孝行讲出来,所以这个孩子学了以后,第二次上完课回到家里,他就马上去拿杯子端了温水给父母喝茶。两岁的孩子只要学习圣贤教诲,他从小就懂得孝顺、懂得尊敬长辈,由这样的存心,自然而然就会积累他的福分。因为有这样人生的态度,所以他出社会绝对不是为了自己的功名利禄,而是了解到我们取之社会要用之社会,应该尽自己一分能力造福人群。所以他会认真工作,积累他的人生智慧。

  当他到了晚年的时候,他会相当有人生的历练,愈老智慧愈高,愈老愈多的人需要他的协助,需要他的帮忙。就像师父上人一样,年近八十,走到任何的国家、任何的种族、宗教,都希望亲近老人家跟他学习。所以能够接受圣贤教诲,他的一生都会相当充实,相当有价值。而且当他离开这个世间的时候,他的影响性还会继续存在,因为他是真诚的去付出,真诚去造福社会,所以他的生命将会无限延长。诸位同修,孔老夫子死了吗?孔老夫子的精神、他的教诲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都还在影响著我们。当我们是这样去经营人生,将会让人生发光发热;当我们是用这样的态度经营人生,我们也引导孩子这样去经营人生,这样的价值观就会让家庭走向一个充实圆满的人生大道。

  『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对於这些物质的东西,我们当然也不是不需要,而是够用就好。世间人常说人生在追求富贵,诸位同修,什么是富?以前看书都说要过荣华富贵的生活,什么是富?假如是小孩子他会怎么回答?很有钱叫富。什么是贵?地位很高叫贵。这样的认知就有所偏颇。真正的富在知足,知足者富;真正的贵是他人打从心里尊敬你,人敬者贵。当人不知足,纵使他有再多的财富,比方说他有五千万,看到别人有一亿,他内心又不舒服了,《无量寿经》里面有提到「无田忧田,无宅忧宅,眷属财物,有无同忧」。人不知足的时候时时都觉得自己很穷,就一直在这里追求,所以「世人共争不急之务」,所有追求的东西都带不走,而且在追求的过程又造了一身罪业,相当冤枉。

  真正的富在知足,真正的贵不在於社会地位。很多的人他在工作上职称也都很高,后来退休以后,本来是常常很多人到家里来送礼,只要他的工作一退下来,马上以前的这些朋友都不见了;有官职的时候门庭若市,官职放下门可罗雀,假如是这样的贵那是很虚幻的。一般退休以后,好像都是女众比较长寿,因为女众退休,走到公园里面就跟人家很自然的就融在一起,看是打打拳、跳跳舞。男众因为都是总经理、经理、董事长,退休下来以后好像腰比较紧,都弯不下来,跟人家很难打成一片,常常都还要摆个姿态,这个名闻利养还放不下来,往往过得不快乐,所以寿命比较短。

  人生清清白白、自自在在来到这个世间,何苦来哉沾染了这些名闻利养,五欲六尘,那就太辛苦、太不值得。所以,我们要做就要做真正的富贵之人。诸位同修谁是真正的富贵之人?你们心目当中有没有答案?你们都通过考试了,我收到你们的电波,答案就是师父上人。既然师长已经做了这么好的榜样给我们,那我们也要「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

  我也曾经听到一则公案,就是一个禅宗的祖师,他母亲过世的时候,他把他母亲背在肩上,就到了一个地方,当场就要放一把火把母亲烧了。所有的这些邻居看了以后就对他非常不满意,觉得他很不孝顺,怎么这样草草就把母亲的尸体处理掉。结果这位禅师就讲到:一人得道,九族生天,否则诸佛妄语。一讲完就把母亲烧了,母亲马上现天人相,升天而去。当我们真正念念为众生,真正当个富贵之人,不止自己成就道业,还会让所有的祖宗都能得到利益。所以我们要以这样为人生的目标。我们接著看下一句经文:

  【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

  『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假如我们闻到自己的过失就不高兴,别人给我们称赞我们就很高兴,可能造成这些比较逢迎巴结的朋友就会亲近过来,反而这些肯指出我们缺点的朋友会慢慢的离我们而去,所以这个态度也要相当谨慎。毕竟人生的路上假如能够有很多的好友一起提携,一起帮我们指出我们的缺点,我们将减少相当多的过失。其实当我们脸上有污垢的时候,自己很可能看不到,而朋友一看到很欢喜帮我们擦掉,我们一定要深深的感谢。

  在宋朝时候,有个读书人叫苏轼,他跟佛印禅师很有交情。有一次他自己坐在蒲团上,觉得身心轻安很有境界,索性就写了一首诗,诗上写到「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他觉得他已经有相当的境界,也很欢喜,就把这首诗写好送过去给佛印。诸位同修,他为什么要送这首诗给佛印?他的内心在等著别人要称赞他,「闻誉乐」,希望别人给他肯定一下。结果拿过去,佛印禅师一看完,就给他写了一个字「屁」,就还给他了。他一看,离他心里的目标差这么多,他就当场很生气,马上就坐著船要去找佛印。一到寺院门口,看到佛印门没有开,但是在门口贴了两行字,写到「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所以真正的功夫要在境上练。我们也是常常念佛参禅似有悟,滚滚红尘又现形。有些同修就说,我在念佛的时候好清净,念了三天很想留在那样的境界里面,很怕回去跟家人一谈起话来,我的境界又不见了。这样对不对?境界要在境上练,要能历事炼心。所以这个八风吹不动,一屁就把他考验过来。

  什么是八风?利、衰、毁、誉、称、讥、苦、乐,我们在这八种境界当中去勘验自己的功夫。当然,平时如战时,平常这句佛号要常常能够提得起来,当我们在这些别人毁谤,别人称赞当中,心里面开始起波涛的时候,要赶快佛号把它伏下来。所以当我们有这样的警觉性,可以不怕念起只怕觉迟,那时时每天都在练功夫、都在提升境界。这样的态度我们也可以从家庭做起,假如今天我们犯了过失,太太帮你指出来,应该怎么办?你一定要走到太太面前给她鞠个躬:谢谢你指出我的缺点。这个躬鞠不鞠得下去?假如鞠得下去,家风一定马上变了。有没有道理?

  我们有个老师,上了几次课以后,回去跟她先生道歉:对不起,我哪件事情错了。那三个字「对不起」出来的时候,她的先生脸色大变,很惊讶,他说:「对不起」居然是从你嘴巴讲出来!他不相信!这个太太改变很多,她也把她的改变还有教孩子的一些收获,写了一篇文章放在「大方广」上面。她说本来跟先生的日子就好像搭伙吃饭,过一天算一天。其实她这样的叙述,还真是满真实的。当人不懂得爱人,只懂得看别人缺点的时候,每天又要相见,实在不是这么好熬。当我们能够转变态度、转变心念,将会带动整个家庭的大转变。每一句《弟子规》的教诲,都将是我们很好的家风,都要开始好好把它落实下去。当你这一条已经落实了,你就把它打勾,这一条做到了,在打勾的时候就会觉得格外的充实。你假如做了一个月一个勾都没打成,怎么办?这个时候一定是方法错了,要赶快加紧学习。

  『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事实上朋友对你直言不讳的态度,都是从我们一点一滴的表现,他们才慢慢会显露出来。当我们愈有雅量的时候,他们就会愈敢於告诉我们、指导我们,这些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诸位同修,你们不要明天遇到同修就说:来,我有什么缺点帮我指出来!那对方可能会不知所措,还是要自然一点。今天我们就要先讲到这边,谢谢!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弟子规》与佛法修学       弟子规)(五明学佛网:《弟子规》与佛法修学       弟子规)  

 蔡礼旭老师:《弟子规》当中「勿践阈」,以佛法来说,有没有 

 蔡礼旭老师:如何在大学、高中教导大学生和高中生学《弟子规 

 《弟子规》从头至尾都是修恭敬心 

 净土法门法师:《弟子规》怎么补救?最好是在无线电广播电台 

 大安法师:《弟子规》与往生之间的关系 

 这个孩子说:学了《弟子规》,才知道孝顺父母 

 净土法门法师:学习《弟子规》与往生西方有什么关系? 

 《弟子规》心得分享之二十七(专刊) 

 《弟子规》心得分享之二十六(专刊) 

 《弟子规》心得分享之二十五(专刊) 

 《弟子规》心得分享之二十四(专刊) 

 《弟子规》心得分享之二十二(专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