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惠谦法师:我对“修改戒律”的一些看法


   日期:2016/3/21 10:1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前言

  在古今生活方式悬殊,及中印文化不同的情况下,常令人怀疑二千多年前释迦牟尼佛所制订的戒律,是否缺乏时代性及地缘性,而被提出应该加以修改,或是重新制定等等的说法。

  而本文却想试著就;壹、信佛智慧戒不虚制;贰、如来制戒本意;参、关于“随方毗尼”三个角度,提出(除佛以外)“不得修改戒律”之建议。

  既然不得修改戒律,那么对于戒律与现实生活该如何平衡、圆融呢?本文将在肆、持守戒法的标准及心态来加以说明,尚望诸贤不吝指正。

  壹、 信佛智慧戒不虚制

  一、佛智不可思议

  在《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九》(大正8,910b,19)慈氏(弥勒)菩萨以偈赞佛智慧曰:

  大雄世尊智无量    十力无畏真解脱

  神通广大无边际    一切无能测量者

  ……

  佛证自然一切智    住真寂灭难思议

  唯佛如来自证知    能现无边佛境界

  ……

  涅槃无比无能喻    凡夫二乘莫能测

  等觉菩萨不能知    唯佛世尊独明了

  佛会一切声闻众    逮得己利如来赞

  漏尽皆住最后身    此等不知佛境界

  一切辟支佛利智    遍满十方如稻麻

  百千万劫共思惟    不能测知佛智慧

  因此,我们可以确知,诸佛如来的菩提智慧及涅槃境界,唯有诸佛与诸佛了知

  ,二乘圣人乃至等觉菩萨尚不能知,更何况是我们具縳的生死凡夫呢?既然佛陀的智慧是如此的甚深不可思议,当然佛陀所制定的戒律亦是甚深不可思议,岂是我们以思议心所能体解的呢?所以我们一定要对佛陀所制定的戒法,要有绝对的信心,所谓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我想这是学佛的根本,应该不用多说了。

  二、戒唯佛制

  《戒本疏》云:

  “大圣垂教,通别乃殊;至于去滞,宗猷莫二。创随犯制,前后森罗;机教俱开,鲜能举要。穷神知化,唯佛一人;自余凡小,卒未明达。故别随戒,单出本文;依月再说,用清非境。”(《戒本疏行宗记》卷一?一五?三)

  这段文是说:“大圣”世尊慈悲“垂”化应世,施设戒学的“教”法虽有“通”机通教(泛指整个戒学),与“别”机别教(如特指比丘具足戒)的不同,但在无非是要断除众生惑业的角度来说,其“宗”旨义趣可说是完全一样的。

  今以比丘具足戒来说,佛陀制戒之广教,乃是“随犯”随“制”,制戒过程的前“前后”后,参差“森罗”篇聚不次,各种的根“机教”法“俱”有“开”立。当时的僧众虽然能谨守佛制,但很少有人“能”够掌握纲“要”深达义趣。于中能“穷神”尽物之性,随物所宜而“知化”,“唯”有“佛”陀“一人”而已。“自余”其他“凡”夫、“小”乘乃至等觉菩萨,“未”能“明达”穷尽业理,所以不堪制定设置任何的戒条。

  所以半月半月诵戒的“戒”本,唯录佛陀亲制的戒“文”,而去除广律中的缘起及解释等后人的述,就是因为唯有佛陀亲制的戒文,才堪比丘半“月”半月“依”文诵持,“用”以“清”除“非”法的过失。

  因此,我们一定要有基本而重要的观念─戒唯佛制。

  三、三世诸佛皆同此制

  事实上,不但是凡夫乃至等觉菩萨不能修改制定戒文,诸佛也不会去修改制定戒文,因为“三世诸佛皆同此制”,这是诸佛常法。

  例如在《四分僧戒本》(大正22,1023b,21)开始的归敬偈就说:

  毗婆尸式弃    毗舍拘留孙    拘那含牟尼

  迦叶释迦文    诸世尊大德    为我说是事

  我今欲善说    诸贤咸共听

  这段文很明显地告诉我们,比丘半月半月所诵的戒经,是过去七佛所同制同说的(《戒本疏行宗记》卷二?三七?三),当然未来诸佛亦如是同制同说。

  不但是声闻戒如此,菩萨戒也是一样。《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第十卷下〉(大正21009c,27)云:

  诸佛子谛听。此十重四十八轻戒。三世诸佛已诵当诵今诵。我今亦如是诵。

  三世诸佛所受持的菩萨戒,亦是同制同说的。

  所以我们要知道,如果我们要是擅自修改戒法,不只是违背释迦牟尼佛,而是违背了三世诸佛。诸佛皆依同一戒法而成佛,擅自修改戒法则与诸佛不同,恐怕不能成佛,而是成魔。甚而言之,我们可以这么说,修改戒法,即是“魔制”。

  贰、如来制戒本意

  一、大慈悲心故制戒

  《行事钞》云:

  夫至人兴世,益物有方,随机设教,理无虚授。论云,依大慈门,说于毗尼。故律云,世尊慈念故而为说法。

  《资持记》释云:

  言有方者,方谓方法。即明如来权巧之智,穷尽众生差别心行,故所立教,咸适机宜,皆令成益。故曰无虚。”(《行事钞资持记》卷一?三六?一)

  由此我们应该知道,诸佛乃依大慈悲心而制戒,吾人在受持修行戒法时,一定要深深地去体仰释迦如来制戒的澈底大慈悲心,才不会感觉戒律只是一条条冷冰冰,又不合时宜的规定,只是造成我们的不方便、不自在。如果我们能够深深地体仰佛陀制戒的慈悲本怀,以感恩的心,报恩的心来受持戒法,一定会非常地法喜充满,而不会动不动那里受持的不顺,就想要修改戒律。也就是说,要去修改我们的心,而不是去修改佛制的戒。我们可以套用古德的开示说:

  愚人改戒不改心,智者改心不改戒。

  二、为道制戒

  《戒本疏》:

  初教兴者。斯乃大圣降临,创开化本;将欲拯拔诸有,同登彼岸;为道制戒,本非世福。然烦惑难清,要由方便;致设三学,用为治元。故成论云,戒如捉贼,定缚慧杀;三行相因,斯须携济。故身口事业,动与理违。若不先防,妄随尘欲,则心路躁扰,静定何因?定既不修,于诸我倒,无心思择,明慧自隐 ,无由会正。故初行者,务先学戒,捡策非违。三业清净,正定正慧自然而立。故经云,依因此戒,得生后二;若无此戒,诸善不生。”(《戒本疏行宗记》 卷一?一一?七)

  由此段文吾人可以晓知,世尊制戒的目的,是为了要众生解脱生死,而不是求得人天福报。也就是说,世尊希望透过戒法的薰修,众生不但能对治身口的恶业之后,进一步还能缚住内心的妄想,乃至最后能破除生死之根------无明。而所谓的无明,我们用最浅近的方式来解说,就是我见、我爱、我痴、我慢,这也就是说,吾人持戒的最终目的,是要破除我见、我爱、我痴、我慢。

  如果我们对于佛陀这种“为道制戒”的本怀有深刻的认知,那么对于以相应于我见、我爱、我痴、我慢的知见,要来修改戒法,不觉得是十分可笑的事情吗?本来应以持戒来破除我见、我爱、我痴、我慢,现在反而以我见、我爱、我痴、我慢来修改戒律,这岂不是十分的颠倒吗!

  三、此戒特为令法久住而制

  《四分律》〈卷1〉云:

  “舍利弗白佛言。以何因缘毗婆尸佛式佛拘留孙佛迦叶佛 。修梵行法得久住。以何因缘故随迦叶佛拘那含牟尼佛。修梵行法不得久住耶。佛告舍利弗。拘那含牟尼佛随迦叶佛。不广为诸弟子说法。……不结戒亦不说戒。故诸弟子疲厌是以法不久住。……

  尔时世尊告舍利弗。毗婆尸佛式佛拘留孙佛迦叶佛。为诸弟子广说经法。从契经乃至优波提舍经。亦结戒亦说戒。……舍利弗以此因缘故。毗婆尸佛乃至迦叶佛佛法得久住。以此因缘故拘那含牟尼佛随叶佛佛法不得久住。

  尔时舍利弗从坐而起。偏露右臂右膝著地合掌白佛言。世尊。今正是时。唯愿大圣。与诸比丘结戒说戒。使修梵行法得久住。佛告舍利弗且止。佛自知。……若有漏法生。然后世尊当为结戒。欲使彼断有漏法故。舍利弗。汝且止。如来自知时。”

  由此可知,佛陀结戒说戒,有令正法久住的功德。也正因如此,虽然佛告阿难“吾般泥洹后,若欲除小小戒听除”,可是在结集律藏的时候,迦叶与五百罗汉拟定了结集律藏的最根本原则:“若佛所不制不应妄制,若已制不得有违”。因为谁都不希望把“令法久住”,变成“令法早灭”。

  大家想一想就知道,以正法时期五百大阿罗汉的神通智慧,尚不敢动“佛应允听除小小戒”的脑筋,何况是我们末法时期烦恼深重的业障凡夫,竟想妄自随意的修改!或许这也就是被称为末法的原因吧。

  叁、关于“随方毗尼”

  或许有人认为,戒律中不是有所谓“随方毗尼”吗?以下引《行事钞》对于随方毗尼之述,说明之。

  《行事钞》云:

  如五分,虽我所制,于余方不为清净者(资持云,彼疏释云:如手抟食,此方不为善;又如袒膊跣足之类。)则不应用。虽非我所制,于余方必应行者(资持云,如用匙【箸】及鞋履偏袖及依王制等。)不得不行。”(《行事钞资持记》卷1?46?2)

  从此段文看来,所谓随方毗尼,并不是所有戒皆可随方制宜。而是特指某些佛陀制定的法规,在当地习俗是被认为不清净的,例如佛依印度风俗所制定有关以手抟食、偏袒右肩、赤脚行走等规定,在中国的风俗会被认为不清净,所以可依随方毗尼的原则而不实行采用。或是佛陀虽然没有制定的规矩,可是当地的王法、民俗等认为必应行者,例如佛陀没有制定吃饭要用筷子汤匙,行走要穿鞋子及一切王法等等,可是这些在中国的国情郤是势在必行的,这也就须依著随方毗尼的原则而实行采用,如同佛陀亲自制定一样。

  而且可以随方毗尼不同开制者,乃指部分遮戒而言。若是性戒当体即恶,一切时处皆当遵守,不可随方改变〈1〉!在《资持记》中更有问答说明,唯有遮戒得随方不同,性戒则永定。今引文如下:

  “问,遮性中(指前文)亦明开制,与此(指随方毗尼)何别?答:前通遮性,此(指随方毗尼)唯在遮。若是性戒,不论时处,故了论中一切时处毗尼,谓YIN盗等是也。”(《行事钞资持记》卷一?四七?八)

  所以要真正地如法应用随方毗尼,必须合乎以上两大原则:一、本土认为不清净或必当行,二、属遮戒。因此随方毗尼绝对不是因为持起来不方便办事,或是难以成持,就依著自己的想法,而将佛制的戒律加以修改,而说这是“随方毗尼”。灵芝律师对于这种情形很不认同地说:

  今世愚僧,不知教相。破戒作恶,习俗成风。见持戒者,事与我违,便责不善随方,呵为显异。邪多正寡,孰可言之。法灭世衰,由来渐矣。又东南禅讲,半夜啖粥,过午方斋,木⿳纱衣,不殊外俗。循名昧实,并谓随方,不学愚痴,一至于此。慎之!(《行事钞资持记》卷1?46?16)”。

  看到此文,还好意思滥用随方毗尼,而全无惭愧吗?

  至于在现时状况下,个人有某些戒不能持守,应存惭愧、忏悔心,期将来因缘具足时必当持之;或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圆满戒行。万不可因为自己不能持守,便认为戒法不合时宜,而自创随方毗尼之说。

  肆、持守戒法的标准及心态

  既然不可修改戒律,又不能滥用随方毗尼,佛制的戒律在现法状况下,的确又有难以全部持守清净的情形,固然可如上文所述应存惭愧、忏悔心,期将来因缘具足时必当持之;或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圆满戒行。但是至少也应该达到某个标准,才像个住持僧宝,堪为世间福田的样子吧?关于此点,弘一大师慈悲,为障重凡夫提供持戒最低标准的参考:

  问:戒相繁多,具持非易,值兹末法,最低持戒者,以何而为标准?

  答:律藏五百结集法云〈2〉,佛涅槃后,诸阿罗汉集法之时,阿难白大迦叶言, 我亲从佛闻,忆持佛誽,自今已去,为诸比丘舍杂碎戒。当时阿难愁悲忘失,未问何者是杂碎戒,制限莫定。询诸比丘,言各不同。迦叶乃命,仍依佛旧制,而具学之,不复弃舍。当今之时,末法钝根,人畏其繁,具持非易。幸有舍微细戒遹教,犹可依行。制限多寡,人各随力。且约最低标准而言,止持之中,四弃、十三僧残、二不定法,悉应精持。作持之中,结僧界、受戒、忏罪、说戒、安居、自恣等,亦易行耳。”(《弘一大师法集?》p.1118)

  所以,对于僧伽持守戒法的标准及心态,我个人认为:一、一定要有戒唯佛制,余人不得修改的基本观念。二、至少于止持之中,四弃、十三僧残、二不定法,悉应精持。三、作持之中,结僧界、受戒、忏罪、说戒、安居、自恣等非甚难行,应勉力行之。四、自余诸法于现实生活难以行持者,亦应了解其开遮持犯,存惭愧、忏悔心,期将来因缘具足时必当持之;或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圆满戒行。若能如上所述勉力修学,庶几可以不枉出家一场了,愿共勉之。

  注释:

  〈1〉性、遮二戒,引《戒本疏》说明如下:“明遮性者,由恶缘境,不可随说。 以义收之,大分为二。言性恶者,如十不善,体是违理。无论大圣制与不制,若作违行,感得苦果,故言性恶。是故如来制戒防约;若不制者,业结三涂,不在人道,何能修善?故因过制,从本恶以标名,禁性恶故,名为性戒。言遮恶者,如伐斫草木、垦掘土地,威仪粗丑,不光俗信。圣未制前,造作无罪;由非正业,无妨福善。自制已后,尘染更深;妨乱修道,招世讥谤,故名遮也。所言遮者,能遮正道,故言遮恶;前之性恶,能遮福故。亦可此恶为教遮而生,故名遮也。有人解云,若论性戒,舍罪以求福;若论遮戒,舍福以求道。故智论云,十善十恶,名为旧戒;五篇七聚,名为客戒。前十善恶,不假制有;若论篇聚,必假圣制。又涅槃云,菩萨持性重戒,与息世讥戒,等无差别。文广如彼。明知篇聚,制约世讥。以义求之,如初篇YIN杀,名性重也;下篇所制,名性轻也。遮亦轻重,所以自明。”(《戒本疏行宗记》卷五?五七?四)

  〈2〉《四分律》〈集法毗尼五百人〉:“时阿难即从坐起,偏露右肩右膝著地, 合掌白大迦叶言,我亲从佛闻,忆持佛誽,自今已去为诸比丘舍杂碎戒。迦叶问言,阿难,汝问世尊不,何者是杂碎戒?阿难答言,时我愁忧无赖,失不问世尊何者是杂碎戒。时诸比丘皆言,来我当誽汝杂碎戒。中或有言除四波罗夷,余者是杂碎戒;或有言,除四波罗夷十三事,余者皆是杂碎戒;或有言,除四波罗夷十三事二不定法,余者皆是杂碎戒;或有言,除四波罗夷十三事二不定法三十事,余者皆是杂碎戒;或有言,除四波罗夷乃至九十事,余者皆是杂碎戒。时大迦叶告诸比丘言,诸长老,今者众人言各不定,不知何者是杂碎戒。自今已去,应共立制,若佛先所不制,今不应制。佛先所制,今不应去。应随佛所制而学。时即共立如此制限。”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戒律       智慧)(五明学佛网:戒律       智慧)  

 傅味琴居士:学习观世音菩萨,修悲心与智慧就是提高觉悟(观 

 傅味琴居士:要有智慧眼 才可与众生方便(观世音菩萨圣诞开 

 傅味琴居士:觉悟从智慧悲心来 

 普献法师:宝积经讲记 增长智慧的正行 

 普献法师:宝积经讲记 退失智慧的邪行 

 果煜法师:力挽狂澜 智慧的修炼 

 果煜法师:破茧而出 智慧的修证 

 果煜法师:破茧而出 智慧解脱 

 郑石岩教授:禅——心的效能训练 第二章 禅行 笃实力行的 

 洪启嵩居士:智慧──诸佛的母亲 

 洪启嵩居士:智慧年‧慈悲年 

 如本法师:智慧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