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原创

 觉慧普弘:智慧


   日期:2016/3/16 5:2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何为智慧,清净心就是,平等心即是,不起心不动念即是,不被境界转就是,如如不动就是。智慧是觉悟,觉悟在念头上。从念头上就可以看出是否觉性、是否有真智慧。

  凡夫有智慧,凡夫的智慧与菩萨佛的无二无别,一模一样,因凡夫有诸多烦恼根之故,不得彰显,诸多烦恼根深心所著,结魔成网,绑缚其慧,障蔽其慧。所以凡夫的智慧不在其表,也就表现出没有智慧,做任何事都没有智慧。做任何事都有果报,凡夫不知有果。只管按己所需而作。当事后之时、或事后几年,几十年。乃至前世、前几生几世所作之果报到来之时,方感恐慌,内心无助,不知如何是好。当遇智者之时,受之指点迷津。方知果报不可思议。以致畏之。凡夫不知因,不畏因,只知果,所以畏果。

  所以凡夫觉悟要从事上觉,从事上开智慧,也就是因事而觉,因事觉性。从事上明白事之前因,没有了这个前因就没有了现在的某某事。没有了现在的果报。事的前因是想,有所想,就有了所做,因果关系就建立了。若没有了这个想,就没有了这个因,没有这个因也就没有了后来的果报,所以也就知道了这个想给自己带来的果报很大。从不知因而畏果,到明白有了想法就会按想法去做,就有果报,这一过程,就叫因事觉性,每件事都得到觉悟到产生做事的想法就是事事觉性。当然这距离觉悟到自性还有很高的一段距离。此时的境界与菩萨接近,近似菩萨的底线。再向上提升就是菩萨了。当然,达到万缘放下的时候,真正圆满的智慧自然显现,其智慧与佛的智慧无二无别。

  菩萨有智慧,菩萨的智慧与佛的无二无别,一模一样,因菩萨都有微细的念头在,所以障碍了真实智慧的显现,理通达而事不够通达。凡夫明白了祸起与因,结祸为果。觉悟到因,觉悟到想,也就是觉悟到念头上。最后达到坏念头,坏想法绝不敢起,只起好想法好念头。执著修善修福。这就是凡夫的高境界。菩萨的起点就是念头,高境界凡夫再继续向上修行就是菩萨。恶念不起了,只起善念、善愿、善行。以为很对了,很好了,很圆满了。殊不知,善念一起,善事必成,每件善事里面会有好多细微的事,细微的变化,甚至,每件善事做完了,因这件善事会衍生出无量事来,每件事都会有完美和不完美两个方面,或多个方面。也就是说不是绝对完美,也就不是很圆满,比如说,国家给贫困户每人一百元。有人会说,国家太好了,有人会说给的太少了。也就是说只要有事就不会很圆满,有事不如无事。恶事不如善事,善事不如无事。无事多好啊,清清净净。

  因为菩萨知道有善恶念头都不清净,都不圆满,一切事都是有念头产生的,念头是诸事之因。所以菩萨畏因,菩萨畏惧的是念头,菩萨知道,啥样的念头就有了啥样的果报。这些都明白了也就是看破了,菩萨放下的快,当下看破,当下放下。心越来越清净,念头越来越少,时刻看住念头,做到不起心不动念,因菩萨们具足了一定的清净心,也就证得了一定的第次,菩萨果位。证得菩萨果位之后,念头的畏惧性更强,因为此时菩萨有一定的神通道力,菩萨能够亲证每个念头周遍法界。凡夫修行后知道每个念头周遍法界,但不能证到。菩萨能,菩萨生起一个念头到地狱,地狱就现前,念头在人间,人间万象历历在目。这些不是菩萨所畏惧的,菩萨知道有念头就不是真智慧,智慧就没有达到圆满。在智慧没有达到圆满的同时,产生念头就非常可怕。也就是说,智慧不够圆满判断力一样不是很圆满。人间及地狱苦菩萨知道,他们不会退转至人间或地狱,但菩萨会向上起念头,菩萨的念头若在诸天中的某一层天,其天界就会现前,菩萨的念头若在他方无量亿佛国土中的每一个佛国土上,这个佛国土就会现前,诸天界及一切他方一切佛国土,一个比一个好,一个比一个完美。菩萨若起某念就极易落入某天界或某佛国土中,以为最好,修到位了。就是极乐世界了。所以菩萨必须做到不起心不动念,得到绝对清净心,圆满智慧,这样的事就不会发生了,不会发生的原因就是不起他念。菩萨都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了,为啥还会入他国境界?这是因为菩萨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但断不了起念的因,起念的因就是一念不觉,这个一念不觉之一念,不是粗念,是极细微的念头,念起之时根本无法察觉,所以叫一念不觉,当觉察到之时,往往都已变成了百千念、上亿念,当念头成型之时,就麻烦了。所以菩萨要在念头还未成型之前把念头断掉,不觉之念初起即断,虽然做不到把一念不觉之源断掉,但可以把一念不觉生起之念断掉。也就做到了不起心不动念。为啥菩萨还会有一念不觉?这个一念不觉就是多生多劫以来的习气,多生多劫以至今生,时时刻刻都在起心动念,起心动念是多生多劫养成的习惯,就是习气,这个习气很难改变,很难断掉,这个习气就是菩萨的烦恼,因为这个习气难以扑捉,没有原因,所以叫做无始无明,无始无明之烦恼,找不到开始,找不到原因。所以难以去掉。去掉习气需要很长时间,菩萨们去掉习气的速度快慢不一样,去掉习气的多与少不一样,也就形成了菩萨的第次,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不是四十一个,而是四十一个等级,也叫第次,习气重的位次就低,习气轻的位次就高。当菩萨把所有习气都去掉了,所有的智慧也就都显现了,菩萨的智慧和佛的智慧完全一样了。

  佛的智慧是圆满的,佛的智慧与凡夫、菩萨佛的无二无别,一模一样,凡夫根本不了解自己,智慧出不来,菩萨们智慧出来了,但不够圆满,因为菩萨还有不易察觉的微细念头的根,就是一念不觉的不觉。所以不够圆满。菩萨再向上提升就是佛,就是圆满智慧。菩萨通过久而久之的修习,去习气,习气越来越少、越来越淡,终归就没了习气,无有习气。本无习气。归为圆点,归为本我,归为清净自性,一念不觉之不觉不存在了,自然没有了,也就是说一念之源根本就没有。这才是自性清净,这才是如如不动、做到了心念俱灭,无生无灭,本就无生,何来有灭。心念俱空,即真空。此真空因用真实智慧修得圆满的,此真空就是圆满智慧。这才是圆满智慧。圆满智慧就是究竟清净,就是如如不动。看起来啥都没有,我空、性空、相空,性相一如,性相俱空。因空无我无性无相,入一切缘不会有染有著。就是随一切缘,随缘入缘,与缘中不显我及我性我相。也就绝不会障碍有缘。不是入缘,而是随缘而入,随缘入缘,绝不攀援,想入某缘中,起念头入某缘中就是攀援。这些绝不会。因无我无性无相,所以不会。无性非无性,性是个文字而已,用以说明而已,若达到了不执著了,自性二字一样不执著了,性字自然没有了,智慧的空性就是自性,自性就是空性,所以,自性无性。并无自性。

  随缘入缘是因为有缘成熟,有缘即将接近空性,就是接近自性,自然感得,因佛性即空性,空性即空,空即无处不在,处处皆为空性,也就是说佛无处不在,佛光无处不在。接近自性的缘,就是学佛人,就是修行人,,越学越接近自性,越修越接近自性,也就是越来越与佛性相合,就是越来越溶于佛性之中,佛性自然随缘融之。就是随缘。佛是随缘度化,凡夫是想度化谁,这就是佛与凡夫的差别。佛自在随缘而作,一切皆自在。凡夫强制要求而行。行行皆烦恼。只要凡夫和菩萨都做到究竟明理,就做到了究竟放下,究竟放下了就与佛无二无别了,一切皆一如,一切即本真,一切皆佛性,一切即佛,佛即一切。

  简单的举一个例子说明智慧圆满与否的差别。同样遇到一个大烦恼之事。

  第一种、知道烦恼之事要来了就开始烦恼了,烦恼之事到来之时,在烦恼事中就更加烦恼。事过几年几十年后还在烦恼。

  第二种、知烦恼之事即将来临当即来了烦恼,烦恼事到来了在烦恼事中更烦恼,烦恼事过后很快就没了烦恼,经过一段时间后,有人提及还会烦恼。

  第三种、烦恼之事到来时烦恼,烦恼事过去了,就不烦恼了。

  第四种、知烦恼之事即将来临若不知,与烦恼之事中若无事,事后更无其事。

  也就是清清净净,无有其事,绝无烦恼,随缘而已,随缘与烦恼事中,清净如始,于事中而无其事,此烦恼事过去了,一样无其事,不起于心,不著其事。不被境界转。始终如一,始终无事。这就是智慧。

  上面提及的一二三种或智慧欠缺或没智慧。我们做第四种,得真实智慧。用我们的真实修德感得广大清净居。自然进入极乐世界。清净居就是极乐世界。极乐世界就是阿弥陀佛圆满修习功德所感得的。就是阿弥陀佛圆满智慧所感得的,阿弥陀佛是我们自性德号,就是我们自己的德号,德号就是圆满功德的名号、名字。我们的功德圆满了,我们的名字就是阿弥陀佛。最圆满的功德所居就是极乐世界。就是常寂光净土。所以我们修行功德圆满之时,自然会感得广大清净居,感得极乐世界。当然必定到极乐世界,必定成佛。成佛就是智慧,真实智慧。阿弥陀佛!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清净       智慧)(五明学佛网:清净       智慧)  

 傅味琴居士:觉悟从智慧悲心来 

 傅味琴居士:以清净心为人说法,名为法施 

 普献法师:宝积经讲记 增长智慧的正行 

 普献法师:宝积经讲记 退失智慧的邪行 

 圣轮法师:山光水色尽演清净禅 溪河大地阐示微妙谛─「山河 

 果煜法师:力挽狂澜 智慧的修炼 

 果煜法师:破茧而出 智慧的修证 

 果煜法师:破茧而出 智慧解脱 

 郑石岩教授:禅——心的效能训练 第二章 禅行 笃实力行的 

 果煜法师:楞严新粹 三无漏学与四清净明诲 

 果煜法师:楞严新粹 从「无始无明」到「本来清净」 

 果煜法师:禅林风雨 25.离欲清净,无心可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