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香隆立嘉措仁波切:你被恐惧感俘虏过吗?


   日期:2016/3/7 9:2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360截图20160307091500462.jpg

  《你被恐惧感俘虏过吗? 》

  作者: 香隆立嘉措仁波切 Shang Longrik Gyatso Rinpoche

  只要是正常的人,以他一生当中诸多密不可分的人格特质元素当中,恐惧感应该是生活当中时时刻刻会无预警地闯出来的不速之客,我相信所有的人一定都会有很深的经验跟印象。如果人类没有恐惧感,就不会有这么多人去寻求宗教的力量或思想的力量,或对大自然不可知的世界不断地去探索。但其实历史告诉我们,再伟大的科学家、再崇高的思想家、再与世无争的宗教家,他们也都存在着他们生命中无法掌控的恐惧感,最多只能从历史的经验中寻找到一些对治恐惧的零星技巧罢了。大多数的人想到、碰到、遭遇到他生活中所不喜欢碰触或处理和面对的恐惧原点之时,人们通常最擅长的便是走为上策,或者是想办法跳脱,或者是用忙碌、逃避、换场景去面对和处理,但其实终归还是难逃成为恐惧的禁脔。

  前几天有一位在某大学任职的居士来访,她说她面临到生命中无法克服的困难。我看她满脸愁容,眉头深锁,两个大眼睛强噙着泪水不断在打转,她说:「我寻找了很多心理咨商师谈过,但都无效。他们最多就是建议我吃镇定剂或者是松弛剂,但我不想吃,我怕会有副作用,变成一种依赖。但这个问题已经变成我生活上极为困扰的大问题。」我问她:「妳有什么问题,妳就讲出来。」她说:「从去年开始,我在负责校对研究生的报名表和口试审查纪录表的一些资料的时候,发现在一份表格上面,重复看上七、八次,但还是觉得不安心。有时候我还会把已经交到主任那边的资料重新再抽回来,反覆再审查校对,问题是明明知道没有错啊!可是我就是不敢很放心地交出去。现在情形愈来愈严重,我连和同事讲话都会很担心刚刚所讲的话有没有问题,甚至于我很担心自己的穿着、动作和应对会不会影响到长官对自己的看法,进而影响到自己的升迁问题。」她寻求了很多方法,也有基督教的朋友带她去教会和牧师谈过,她也努力地祷告过,但情况仍然没有改善,她痛苦到用生不如死来形容自己目前的状态。

  前面所谈到的这位女士,其实以心理学的观点来看,这个已经有点接近轻微的强迫症。基本上人格特质的形成和她的个性有关系,有时候我会认为个性好强却又犹豫不决,自尊心很重但遇事却经常会患得患失,凡事很在意别人对他的看法或评语,有这些个性主因的人,其实他们是很辛苦的。因为这些个性会影响到他日常生活当中的判断力和决策,有时候甚至于会比个性鲁莽或冲动的人更难过,因为这些往往会让他失去很多好的契机,以及好的机会。所以其实偶尔错误的决定总是比你无法做决定来得强多了,但很多人由于长期的压力和个性的缘故,让自己生病了,这个真的是令人很难过的一件事情。

  其实在《消除障道修心口诀》里面其中有一段倒是蛮适合现代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有遭遇到任何困境,无论是身体上的或者是实务上的,我们自己应该自我暗示,并且去思考:「现在我所遭遇到的种种都是因为我执的习气所累积造成的,所以如果我无法下定决心放弃一切的执着,我终将会被它击倒。」

  「现有一切的欲望,出生至今有何饶益,它令我无时无刻必须受它限制而滋生诸多烦恼,所以一定要用冷静和智慧去转化它,并且让它逐渐地消失在我的生活中。」人之所以会被恐惧所俘虏,主要原因都来自于对自我的执着,和无穷尽的欲望所滋生出来的一切烦恼。如果能够坦然面对和转化,恐惧感反过来会皈依在祂的足下。

  此是我香隆立嘉措和一名女学生面谈后所写,愿回向给和她同样遭遇的众生。

  绿度母心咒:嗡 达列 都达列 都列 梭哈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恐惧       心理)(五明学佛网:恐惧       心理)  

 陈兵教授:修行者异常心理调治(节选) 

 陈兵教授:佛法对科学心理学及现代文明的启迪 

 王雷泉教授:《特异心理学纵横谈》译后记 

 李利安教授:当代人间佛教所面临的核心理论问题 

 成观法师:佛教心理学与弗洛依德心理学之比较 

 傅味琴居士:人格心理学--学佛智慧,圆满人格(50~55 

 傅味琴居士:人格心理学--学佛智慧,圆满人格(40~49 

 傅味琴居士:人格心理学--学佛智慧,圆满人格(30~39 

 傅味琴居士:人格心理学--学佛智慧,圆满人格(20~29 

 傅味琴居士:人格心理学--学佛智慧,圆满人格(10~19 

 傅味琴居士:人格心理学--学佛智慧,圆满人格(1~9) 

 傅味琴居士:心理导引——喜(7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