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老人道:怎样做老人


   日期:2016/2/27 20:1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古人云:“五伦之外无大道”,五伦八德是做人的纲领,也是一个人道德的基础。《大学》曰:“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行德本是每一个人的本份,只有我们每一个人都能立身行道,进一步才能家和、国治、天下太平,从而实现中华的复兴。现今社会之所以出现一些乱相,就是因为人们忽视了传统伦理道德的缘故,所以弘扬传统道德教育是当务之急,也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所肩负的光荣使命。

  有道才有德,无道便无德;有德才有福,无德便无福。

  道德是天地的规律,本分是个人的规律,我们违背了规律,人就有灾难了。

  老人道

  1、老人是一家的天德星,以德为根。“德”是担当一家的过,和平一家的过。

  2、老人性如灰,温和无火气,少说话,不唠叨,不说家人长短,带头缘起一定互相看好处,还得要兜满家。

  3、福德具足、温和厚重叫做性如灰。

  4、知足常乐,在家颐养天命。宣扬家风,赞叹祖德,教育子孙懂得知恩、感恩、报恩。

  5、不要管闲事,不要过多牵挂子孙,“儿孙自有儿孙福”。

  6、子女的事不要干涉,放手让位给后辈来当家,不摆老资格。

  7、家里有问题,首先是老人行为有漏洞了。一是不守本分,二是过分。

  8、家里有问题,老人应生惭愧心:是我老人没做好,有缺德之处,没把家人教育好。

  9、家里不管谁有错,不管发生什么灾难和是非,都不外扬家丑。

  10、不造是非,不说是非,不传是非,不听是非,要担当是非,不怕是非。调和一家不生是非,不然老人就是缺德。

  11、一家是否发达,子孙是否兴旺,与堂上老人有无善根福德直接有关。老人有德,子孙兴旺;老人缺德,一家灾殃,家道不兴,香火衰败。

  12、老人如何使一家兴旺呢?就是要多行善事,广积阴德。一方面可修德免罪,一方面为子孙培德扎根,庇荫子孙。

  13、老人托起一家的福报,创造一家的福德。福德是一代比一代强,福报是一代比一代兴旺发达;子孙比你强,说明你有德,否则就是无德。

  14、老人如大地,默默地承载一切,包容一切,化育一切。老人胸怀宽大,家庭福报就大。

  15、老人爱人爱物,家庭子孙就兴旺。如果老人贪了,就将家庭的全部福报吃完了。

  16、老人有德是最好的风水,最高等的风水。

  积财不如积德

  宋朝的范文正公(范仲淹),他做穷秀才的时候,心中就念念在救济众人。后来做了宰相,便把俸禄全部拿出来购置义田,赡养一族的贫寒。先买了苏州的南园作为住宅,后来听见风水家说:“此屋风水极好,后代会出公卿。”他想,这屋子既然会兴发显贵,不如当作学堂,使苏州人的子弟,在此中受教育,那么多数人都兴发显贵,就更好了。所以就立刻将房子捐出来,作为学宫。他的儿子们曾经请他在京里购买园宅一所,以便退休养老时娱乐,他却说:“京中各大官家中的园林甚多,而园主人自己又无法时常地游园,那么谁还会不准我游呢!何必自己要有花园,才能享乐呢?”

  范先生的几位公子,平日在家,都是穿着布素衣服。范公出将入相几十年,所得的俸钱,也都做了布施救济之用,所以家用极为节俭,死的时候,连丧葬费都不够。四个儿子都做了公卿,而且能继承他父亲的意思,舍财救济众人。所以,范家的曾孙辈也极为发达,传到了数十代的子孙,直到现在,已经是八百年了,苏州的范坟一带,仍然有多数范氏的后人,并且还时常出优秀的分子。世人若是想替子孙打算,就请按照范文正公的存心行事,才是最好的方法。

  司马光说:“留钱给子孙,子孙未必能守得住;留书给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于冥冥之中留阴德,以为子孙长久之计。”德行就是最后的传家之宝。

  王善人说:老人怕子女受罪,多置房产地业,预备够下辈人生活的,这样的老人,不是慈爱子孙,正是欺负子孙,他以为子孙不能谋生,无力吃饭,所以大事准备。对外人刻薄悭吝,专为子孙积蓄,子孙们什么经验也没有,只能吃喝玩乐,到后来真落到没有饭吃不能生活了!这样的老人,可笑不可笑?这样的儿孙,可怜不可怜呢?

  王善人讲道:

  ○王善人说:伦常中人,互爱互敬,各尽其道,全是属于自动的,简单地说:道是尽的,不是要的。父母尽慈,子女尽孝,兄弟姊妹尽悌,全是属于自动的,才叫尽道。若是互相要道,那就错啦!自动尽道才是善,若是互相要道就变成恶啦!现今家庭所以不和,就因为要道的人多,尽道的人少,好象讨债的人多,还债的人少一样,哪能不争吵?

  ○做事不可亏人,亏人就是亏天;做事不可欺人,欺人就是欺天;做事不可疑人,疑人就是疑天。你不信天,天就不保佑你。

  ○人和天是通着的,合乎人道就合天道。顺天天就应,逆天就降灾。若以为天道不可靠,是不知天。

  ○道不远人,我天天讲道也就是天天讲人,若不讲人,哪里有道?学道不专,听的次数多了反而觉得没意思,没把做人当做一回事,不找自己的不是,专看别人的不对,把自己忘了!从小当孙子、当儿子,自己有了儿子当爹,有了孙子当爷爷,一辈子连一个人也没会当,连一条路也没会行,闹个空来白走!人是由这里丢的,世界也是从这里坏的。

  ○道是行的,德是做的,不行没有道,不做没有德。上天按天理命名,人要照本分行事,就合天道,本着天道所做的就是天德,也就能不思而得。现在的人只知求财,不知做德,那是舍本求末,等于开个谎花,没扎下根,哪能结果呢?德是根、财是果。所以要想发财,先要做德,那德就是摇钱树的种子。所以说:“大德者必得其禄”。

  王善人简介:

  王善人名树桐,字凤仪,生于一八六四年,辽宁省朝阳县人,幼时家贫失学,以牧牛做工为生,天性淳厚,颇知孝悌。三十五岁,闻大善士杨柏宣讲善书,(当时一些有德行的知识分子用“说书”的形式给老百姓讲解做善事的道理,使未进过学堂的人也能了解善法,以淳民风。)因悟“贤人争罪,愚人争理”(贤人自我反省,争认不是;愚人不反省,总认为自己有理没有过错),遂痛悔己过,身患十二年的疮痨,一夜之间,霍然痊愈。同年五月,感世人,男不忠孝,女不贤淑,世风难挽,乃萌厌世之念,绝食五日,突生灵感,认为徒死无益,应先尽孝,然后立志劝世化人。同年十月杨善士,误陷朝阳府狱,善人效法“羊角哀舍命全交”故事,誓死前往营救。途中夜间忽现光明,宛如白昼,豁然彻悟,明心见性。三十八岁十月,父死守墓三年,洞悉性理疗病法,讲病化人,颇著成效,创造了古今罕有之奇迹。之后,全力倡办男女义学,终其一生共创办六百多所男女义学,遍及三分之一个中国。当时均以“王善人”称之。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老人       伦理)(五明学佛网:老人       伦理)  

 陈兵教授:佛教的情爱观及婚姻伦理 

 其它:我国南传上座部佛教伦理的作用与影响(赵玲) 

 李志夫教授:三皈依与现代社会伦理 

 李志夫教授:从佛教之伦理精神对中国当代社会之反省 

 楼宇烈教授:楼宇烈教授为《元音老人》一书作序 

 净界法师:棺材是装死人的 不是装老人的 

 徐文明教授:佛教与当代社会道德伦理的相互撞击 

 徐文明教授:以生命伦理作为生态文明的指导思想——徐文明 

 方立天教授:中国佛教与伦理建设 

 方立天教授:佛教伦理中国化的方式与特色 

 方立天教授:佛教伦理推动和谐社会发展的三个向度 

 洪修平教授:中国佛学的伦理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