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妙祥法师:僧田是末法时期最重要的福田,供僧的福报能获得真正的吉祥


   日期:2016/2/1 9:1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种植八福田•僧福田

  下面讲能给我们带来吉祥的福田,哪个福田呢?僧田,就是僧人的“僧”,福田的“田”。什么叫僧田呢?就是“处众和同”,大众在一起能够有共同的理想,共同的目标。要“处众和同,敬顺无诤,互相恭敬”,顺着佛法一起去修,互相没有争执。不光嘴没有争执,内心也没有争执,因为他们的目标是一致的。

  由于“恭敬供养,即获福利,故名僧田”。这个恭敬供养很有说法,怎么来恭敬?因为在八福田中有佛田,有圣人田,还有僧田。僧田对我们来讲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末法时期僧田尤为重要。为什么呢?因为末法时期佛不在了,所以僧既代表佛去弘法,又要解说三藏十二部一切经典,包括佛法的戒律,并以身示法。所以僧田就成为我们末法时期最重要的一个福田了,因供僧的福报才能获得真正的吉祥。

  在佛陀时代,印度王舍城的地方,有一位商人的儿子。商人因为出海经商,遇难死于海上。他们一家仅靠他的母亲做苦工,并向邻居、亲属借些钱财维持生活。因为她家太穷了,所以大家都管她的孩子叫什么呢?叫贫生童子。

  这个贫生童子渐渐长大,并且学会了谋生的本领。有一天,他跟着同学偶然来到佛陀的竹林精舍,竹林精舍就和我们现在的寺院是一样的,那时候叫精舍。在竹林精舍门前的廊下,画着各式不同的画,包括天、人、地狱、鬼、畜生,种种的形态。有的使人害怕,有的使人恐怖,有的使人欢喜,有的使人向往。他就请问僧人,是什么原因会这样?僧人就给他讲解了为善生天,为恶堕落的因果道理。这个贫生童子看到画中的地狱、鬼、畜生都是受苦的,都是可怕的,只有天上的天人是快乐的,是逍遥自在的。

  贫生童子就问:“我想生天,怎样才能使我生天呢?”

  僧人说:“如果你能出家受戒并持戒的话,就可以断诸烦恼,了生脱死。即使没有证果,命终之后也可以生天。”

  贫生童子问:“那出家以后要做什么?”僧人说:“一生乃至命终无亏梵行。”什么叫梵行呢?就是持戒清净,叫梵行。

  贫生童子说:“我不能做,更有何业得以生天上?”他的意思是说:我这一生都要去持戒、去修行,这么受累,太苦了!我不能去做,也做不到。然后说:“还有什么原因可以生天?”僧人说:“如果受八戒或五戒,也可以生到天上。”

  贫生童子想了一阵:恐怕我现在也无法做到。“除了这些,还有另外的条件和方法使我生天吗?”因为他很谨慎,连五戒、八戒他都不敢受。

  僧人又说:“如果你能供养佛陀及此间的出家僧众,以此供养的功德,也可以使你生天的。”僧人就是一步一步地退着给他讲。贫生童子问:“供佛斋僧,那需要多少钱呢?”僧人说:“竹林精舍的出家人很多,备办一顿斋饭,需花费五百个金钱。”这是很多的,五百个金钱。

  五百个金钱对贫生童子来说,几乎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情。回家后,他想了一个办法,就告诉他的母亲:“从明天开始,我去帮有钱人做苦工,一直做到赚足够五百个金钱的工资时,就拿去供佛斋僧。”他母亲非常慈祥,就答应了。

  有一个大富人家为了起造房屋,要雇大批的工人,他就主动去了。富翁见他太小,本不想雇他,后来才勉强答应试用一天。但这一天的工做完之后,竟然大大地出乎富翁的意料。这个贫生童子不但善于做工,而且比其他的工人做得又快又好。尤其是他能讲故事,一边做一边讲,其他的工人为了要听他讲故事,就不得不跟他一起工作,一起进行。因此工作一天下来,同样多的工人,要比以往的工作成绩多一倍以上。

  因此那个富翁就说:“好孩子,你真会做,明天一定还要来,一直工作到全部做完。否则,你要是不能够干下来的话,我就不付你工钱。”富翁也跟他讲条件,怕他不来,就约束他——你必须得来,并每天领着工人去干。

  这样就做了许多日子,直到这个富翁家的工作做完了,结算工资,共计是四百五十个金钱,距离五百个金钱,尚差五十个。贫生童子非常伤心,就在那里哭泣起来。富翁说:“我也没有因为你年纪小而欺负你呀,已经把工资全部给你,难道你以为四百五十个金钱不够吗?”

  贫生童子就告诉他原因,说完他的心愿后,把那个富翁感动了。富翁想:“我这样富有,也不曾想到供佛斋僧。这个穷苦的孩子竟会以做苦工的代价,用来供佛、僧。”因此他慷慨地说:“你不用哭了,我给你补足五十个金钱就行了。”但是这对于贫生童子来说,他还不能放心,他不知道加上了别人的五十个金钱,是否能够生天?他就去问佛,佛跟他说:“孩子,你会生天的,当你最初发心要供佛斋僧的时候,已经决定你将生天。”

  这里说了一个很浅的道理。就是当他的心定下来的时候,这个生天的因已经形成了,因为这个孩子没有妄语。这里有个问题顺便讲一下,在戒律上也有这么一条。比如说答应供养寺院什么东西,有的供养一些物资,后来半道就改变了,不供了。实际上,这为犯什么?这为犯盗。虽然你的物资没拿到寺院去,但你答应了,这个东西就已经不是你的了,只不过是僧人的东西存放在你那儿。所以我们平时做事情一定要谨慎,在三宝前绝对不能妄语的。

  有的人就常常说,我答应完了,但我还没给你拿去呢,不算数。他不知因果的厉害。因为当你答应完了,你的决定心已经下了,供不供养那东西都不是你的了,你再用的话,就犯盗戒了。我们不光对三宝应该这么恭敬,世俗互相之间也应该言而有信,以免犯盗和妄语。

  贫生童子就把这个事情告诉了他的母亲,他母亲很高兴。但他家没有足够的房间,也没有足够的椅子和煮饭的灶,煮饭的锅等等,总之没有办法把这桩供佛斋僧的大事做好。最后贫生童子想到富翁造了新的房屋,就想在他家办。这个富翁也很高兴地答应了贫生童子的要求。头一天,贫生童子便去竹林精舍,顶礼佛足,请求佛陀慈悲哀愍,接受自己的供养。佛陀默默地答应了。过去请佛应供,佛不说“好”,佛只要是不吱声就是答应了。

  这个和我们不一样,我们有时候问师父:“你看看,我想供养这个行不行?”然后师父没吱声,就一个劲儿问:“我供养行不行?你倒是吱声啊,行不行?”就是不放心。实际上在佛教来讲,只要不吱声就属于同意了。以后我们供僧尽量往这个上面想。

  第二天一早,贫生童子就在富翁家忙碌着,一切准备妥当之后,贫生童子又去竹林精舍,再度请佛及僧,赴斋应供。因为佛在世的时候,经常受一些邀请,到人家去应供。过去咱们也有过这时候,是博洛铺(注:镇名,位于辽宁省营口市下辖大石桥市)的居士请我们,我们就去了。后来一看太麻烦了,咱有寺院,还不如到寺院,居士家的环境各方面都不行。

  但过斋的时候,六群比丘(专指佛在世时某六位比丘)只食用了一点儿。就是说在过斋的时候,僧人只简简单单地吃一点。贫生童子又怀疑了,又去问佛:“世尊,我见众中诸圣者不能美食,这样会不会影响我生天?”就是吃太少了,不能很好地吃,是不是我做得不好啊,或是对我有嫌弃等等,这样的话是不是会影响我生天?饭后佛陀就为贫生童子说法开示,也给他讲明了,说这样是不会影响你生天的。

  饭后,佛陀为贫生童子说法,讲了很多的法。但是,出现什么问题呢?剩饭剩菜特别多,又给贫生童子带来了烦恼,他不知应该如何处理。甚至怀疑自己的业障太重,致使佛及僧众未能将他的供养全部接受。贫生童子怀疑,这样一来,是否能达到生天的愿望?

  佛告诉他:“没有关系。”佛讲:“但施座褥定能生天。”就是你施一个座,咱们说的“褥”就是被的意思,垫的意思。你就施这么一点东西,都决定可以生天,“何况佛、僧现为受食”,何况现在已经吃你的食物了。就这个问题,我们平时感觉不到三宝的力量。特别是什么呢?就是家里有急难的时候,特别想找到一个办法来解决痛苦。最好的办法,其中一个就是供僧。

  九五年行脚的时候,走到一个村子里乞食,这家有一个妇女,乞食时,我们跟她说乞点食物。她说:“不是我不给,我现在特别闹心,我的儿子出车祸了,刚才来电话说住院了,我现在一点心情都没有,给你钱得了。”我说:“我们出家人不要钱。”她说:“我实在没有心情。”因为乞食时僧人是不允许叫人布施的。乞食就是你布施就布施,不布施就算了,从来不劝人布施。

  我非常能理解她说的这个情况,儿子开车走到半路的时候,突然出车祸了,住进医院。这时候他母亲也不知道儿子是死是活,因为正在抢救呢。我看到她这种情况,突然有一种慈悲之心,一下就涌上来了。我就跟她说:“你儿子出车祸了,你更应该供养僧人,再去礼拜佛陀这就更好了。”她说:“我上哪儿去拜佛?我们家也不信佛啊,我上哪儿去供僧啊?”我说:“佛呢,你邻居那就供佛呢,他有个佛像,你到那儿拜就可以。你供僧呢……”正说着,外面有一个卖干豆腐的。我说:“你到外面买半斤干豆腐就行,买一点儿就可以。”后来她买了半斤干豆腐供养给我们。当她买完干豆腐供养的时候,我看她的情绪就稳定多了。

  因为供僧的功德不可思议,什么抢救啊、大夫啊、医药啊……这只是次要问题。最主要的是因果能不能形成的问题,会不会有善业迅速来帮助她把因果扭转过来,这是第一等大事。所以说供僧以后,她的心情好多了,至于最后结果如何,我不太清楚,因为我们已经走了。我想佛菩萨一定会加持她,使她儿子转危为安,得到吉祥。

  咱们乞食的时候有规定,没有极特殊的情况,绝不允许劝人供养。像这种哀求、叫人供养,从来不这样做的。但在特殊情况下,可以帮助这些特别困难的、有病的人,让他们来供僧,别失去培福机会。但这也得看福报因缘。我们也有师父曾经在乞食时遇到岁数大的,七八十岁了,身体不好,乞食到他家时,他说:“我身体不好,你看我走道儿都不行,我没有吃的。”有时候我们看他非常可怜,很希望他能供僧,不在乎能供多少,哪怕一口剩的也行,这样的话也会给他带来福报。有的能听劝,有的不听劝,就失去了机会。我们也觉得很痛心,但没有办法,只能随着他的福报因缘。

  佛讲:你施一座褥定能生天。施一座就是给让个坐的地方,或是能给要坐下的地方垫一垫,垫块布,垫块褥子,都会生天的,何况佛、僧现在为受饮食。佛又为贫生童子说法,令他心生欢喜。然后与诸大弟子返回竹林精舍。

  当天正好有五百个贩宝的客商,也就是商客,从远处来到王舍城。那天适逢城中节日,所有饮食店全部停业休息。五百个商人,找遍了王舍城,也无法求得饮食。最后听说贫生童子供佛斋僧之后,尚有大批剩余饮食,他们便来要求贫生童子供给他们,并要给钱,照价收买。贫生童子是为了供佛、僧,自然不肯收钱。五百个商人饮食吃饱以后,为首的商人为了感谢贫生童子,便问他:“你是谁家的孩子?”他这一问才发现,原来这个商人头领竟是贫生童子父亲的朋友。

  于是商人带头,告诉另外五百商人,每人拿出一件珍宝赠送给贫生童子,表示敬意。顷刻之间贫生童子面前就堆着一大堆珠宝。贫生童子就更加惶恐了,他又害怕了,说:“我这又不是为了赚钱而办饮食,现在接受这些珠宝,能不能影响我生天?”这个商人说:“那我和你一起去问问佛。”然后商人也劝他,说:“这些珍宝是我诚心给你的,不是你要的,咱们一起去问佛吧!”

  后来他们就请问佛:“可不可以收珠宝?”佛言:“可以收取。”童子又问:“能不能因为收此宝物而障我生天?”佛言:“这是花报,果报在后。”就是说你现在所得的财物,只是你供僧立刻得到的花报,真正的果报——生天在后面呢。所以佛在世的时候,那果报来得非常迅速!因为人的善根、定力、发心程度都非常大。

  那现在我们如果做善事,是不是果报来得慢呢?也不是。由于我们的业障和诚心的缺乏,有时候造成善报的到位程度不同。所以果报现前可能要慢一些,比如花报要慢一些,但果报肯定是形成了。就像这个杯,大家看到杯在这个位置,我只要把杯拿起来,离开桌面,当下就有一个空间存在了。就是说当你做一件善事,或做一件供僧的善事的时候,这个果报就同移动这个杯一样。你的果报和这个供养是同时完成的,就是消除业障和获得福报是同时完成的,不会再在以后完成,不管什么时期都是同时完成的。差别在哪儿?差别就在于我们心是否虔诚。

  像这种供僧方法,我们有的人一看到商人给了这么多的好处,他不会考虑我这样能不能生天,或不可以接受,而是起了一个贪心,马上我就得要,这就影响了他的直接效果。要虔诚供养,虔诚供养也就是说恭敬供养。这种恭敬供养,从心里到外都要虔诚供养。

  所以佛讲,即使一个国王,对于一个乞食的人,来要饭的人,应该怎么样供养?不是说来到门前了,给他拿个馒头吧,告诉人家:“给你!”或是让别人拿走:“给你拿走吧!”这样不行。佛说应该怎么供养?要双手亲自递给这个乞食人。对要饭的人都这样,何况供僧呢?所以说我们的福报为什么打了折扣呢?就因为我们的供养有好几个步骤都缺乏诚心,所以我们的供养就缺少了果报的力量。国王都得双手亲自递给这个人,如果你不这么做,都是不正确的,何况我们还不是国王呢,是不是?所以我们更应该在这方面注意。

  佛说此是花报,果报在后。意思是说,这是你供佛斋僧现在获得的果报,以后生天的果报是你去世以后才能得的。因此,贫生童子在半日之间,变成王舍城第一大富翁。正好当时城里的第一长者去世了,贫生童子便被全城人民选为王舍城第一长者。就是说他的果报在半日之间全部形成。我们通过这个故事,知道了恭敬供养的力量,明白怎么样去供养,这个福田应该怎么种。

  皈依佛

  皈依法

  皈依僧

  弟子顶礼上妙下祥法师

  随喜诸位师兄闻法

  恭录于大悲寺上妙下祥法师讲述的《吉祥经讲义》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供僧       福田)(五明学佛网:供僧       福田)  

 妙莲法师:往生有 分第一集 出家现僧相就是良福田 

 宽运法师:清净供养 无上福田──东林念佛堂斋僧法会 

 卢志丹居士:把金钱种在“大福田”中 

 药师山·紫虚居士:《佛说诸德福田经》摘文说明 

 超定法师:供僧功德殊胜行──讲于盂兰盆法会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二 5 三种福田 

 传喜法师:恭敬三宝 无上福田——台湾树林菩提讲堂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三十)~B 二、福田经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三十五)~P 992经:本经 

 供僧和点灯的功德 

 能弘法师:为什么学佛 第六章 供佛 4.孝敬父母种福田 

 大安法师:佛门乃第一福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