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为什么富不过三代?


   日期:2016/1/30 21:3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为什么富不过三代?

  财富和财富能力如何传递下去,是个世界级难题,英文对此有一句俗话“Great men's sons seldom do well(意译为‘伟人或贵人的孩子难成器’)”,葡萄牙有“富裕农民—贵族儿子—穷孙子”的说法,西班牙也有“酒店老板—儿子富人—孙子讨饭”的说法,德国则用3个词“创造、继承、毁灭”来代表三代人的命运。中国则以“一代做、二代富、三代败”来勾勒富豪之家由盛而衰的轨迹。

  富由何来?

  为什么富不过三代?

  要搞清这个问题,首先必须明白富由何来。

  俗话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道就是宇宙人生的基本法则,对于人类而言就是应该遵循的生命、道德、法律等方面的规范。有道才有德,意即遵循生命、道德、法律等人生规则才是有德行。而德与得相通,有德必有得,有德行者一定能得到他应有的东西。人们如果希望富有,只要遵循相应的人生规则,就能心想事成、如愿以偿。由此观之,道乃德之母,德乃富之基。守道才有德,有德才有财。

  富有之道首先是天道,所谓不犯天规、不违天意、不悖天理、不乱天时、不逆天行道、不杀生害命;否则天地不容,哪来财富?纵有财富,岂可不耗?

  富有之道其次是人伦,所谓孝养父母、尊敬师长、忠于国家、利益大众;否则天不施恩、地不与惠、国不加持、众不助力,哪来财富?纵有财富,岂能长盈?

  富有之道再就是事理,即经营之道,在不违天道人伦的前提下,勤劳致富、把握天时、慎重投资、严格管理、坚守诚信、真诚服务。否则天不掉财、地不生金,哪来财富?纵有财富,岂可久长?

  富有之德

  富有之德,即遵天道、守人伦、依事理。

  一为敬德,即敬畏天地自然,不亵天地、不损自然、不污山川、不损草木,决不能为了私利无视天地、藐视自然、胆大妄为,乱掘乱挖、乱砍滥伐、乱排乱放。敬畏天地,天地护佑;爱护自然,自然回报:不想发财都难啊!

  二为慈德,即珍惜生命、爱护弱小。上天有好生之德,决不可为了攫取财富而杀生害命。一念善一切善,一份慈心一份功德。杀气腾腾之下、厮杀肉搏之侧、血流成河之后,哪来不破的钱囊、千年的金山?在慈爱和谐的阳光之下,才有不绝的祥瑞,才有滚滚的财源!

  三为施德,即乐善好施。财富乃天地所赐,取之于天地回报于四方大众,必然取之不绝。怜孤惜寡、赈灾救民、扶贫济困、助学施药等等,舍一而得万。当年陶朱公范蠡富甲天下,无非懂得一个“散”字。三聚三散,把所有财富用于救贫济苦,成就了他中华商祖的不朽地位与美名,也为他的子孙留下了享之不尽的物质与精神财富。不吝财物、乐于布施,财富及其他福报自然滚滚而来、滔滔不绝。

  四是勤德。勤劳是致富之本,懒惰与财富无缘。勤劳,才能从无到有;勤劳,才能抓住成功的机遇;勤劳,才能筑起财富的金桥;勤劳,才能卫护财富的安全。

  五是俭德。珍惜财物,才能福报绵绵、细水长流;节俭朴素,才能细土成山、家业不倒。而暴殄天物、奢侈浪费,必然年销月削、不可久长。败家子往往都是不惜天物,千金散尽为享乐,哪有散而复来的道理?

  六是忠德。忠于国家,是公民之本,更是行商要诀。离开国家的庇护,财由何来、财由何安?离开国家这个大市场,财由何来、财由何涨?所以,不偷国税、不违国制,是商家的基本道德,也是商家成功的法宝,还是商家代代昌荣的保证。

  七是诚德。诚信与财富同行。作为商家,不仅要与客户讲诚信,也要与消费者讲信用,还要与自己的劳动者以诚相待、诚实无欺。与客户耍手段,只会路越走越窄;与消费者玩猫腻,只会走投无路;与劳动者斗心眼,迟早要关门大吉。

  八是义德。对于国家、社会、客户、消费者与劳动者,履行职责、克尽本分,乃生财之始、固财之本、添财之源。

  九是廉德。不违国法、不违公序良俗,不助不义、不向邪恶、不走黑道、不染黄赌毒,坚守清白,做世间楷模。否则,所聚财物难免不净,难免成为他人觊觎的目标,难免被水火官盗并逆子分金、干干净净。

  十是耻德。家内家外、店内店外、厂内厂外,不违伦常、不破底线,做国家之栋梁、社会之表率、部属之依靠、家庭之柱石、父母之孝子、妻儿之骄傲。

  那么到底为什么富不过三代呢?答案是:因为缺乏上述十德,违背天道、人伦与事理。

  有的在攫取第一桶金时就充满着罪恶,此后不思悔改,甚至变本加厉,岂能不遭天谴?

  有的在发展过程中违法乱纪、不守道德,弱肉强食、坑蒙拐骗,罪行累累、恶迹斑斑,怎么能够家兴财旺、源远流长?

  有的无视员工的劳动安全、工资福利、社会保障等权益,挖空心思,盘剥员工,更有甚者拳脚刀斧,怎么能得善报、得享无尽福报?有的心胸狭窄、死守家财、吝于施舍,何来不绝财富?有的贪图享受、奢侈糜烂、欺男霸女,忘记了财富背后的生命意义,岂能门庭光彩、世世不衰?

  有的自己不端,怎能子孙良善、代代荣华?

  有的教子不严,放纵胡为,焉能传家久远、香火不绝?

  

  如何富过三代?德过三代!

  古有云:“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尽守;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尽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以为子孙无穷之计。”意思是说,遗财给予子孙,子孙未必能够善用,不知善用则造罪。遗经给予子孙,子孙未必都去阅读,等于废纸一堆。但遗德给予子孙,子孙必能得到护荫。

  遗财与遗德两相比较之下,我们可以知道遗德对子孙影响之殊胜,这正是所谓“心善则子孙盛,根固则枝叶荣”之理。

  经书云:“一切财产都是天灾、人祸、盗贼、官府及败家子五家所共有的。”所以遗财给子孙,子孙未必就能享用到,世上之一切财物,虽你现在所拥有的,但那也是暂时为你所保管使用而已,皆将有落转他人手中之时。有诗云:“一脉青山景色幽,前人种田后人收,后人收得休欢喜,尚有收人在后头。”又俗云:“千年田地八百主。”犹如坐车占座,到了站下车,座位就须让人。

  富贵之人,本是过去生中修积一定的德行才有今日。要想传家久远,惟有修积德行。先辈修德多厚,家业传承多久!若能胸怀宽广,不以家财为私有,时怀报国利民之心、时为报国利民之举;不以子孙为独有,以身示范、严格教导,劝其常怀报国利民之志、掌握报国利民之能,未来报效国家、利益大众:定能代代昌隆、世世不绝,何来子孙败家亡身、外人乘隙而入、横祸从天而降?孔孟曾颜圣贤之家,源远流长而不衰;陶朱子孙至今知书达理、兴旺发达,都说明了一个道理:量大福大啊!

  编后语:古人云: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在物质生活更加亮眼的当今社会,“富不过三代”的魔咒更是屡屡得到验证,也让更多的人心有余悸。究其原因,这些富起来的人似乎丢了一些东西,就像有人指责那些为富不仁的人所说的“五行缺德”——厚德才能载物。

  正如潘婷玮在《富不过三代”与“三代培养一个绅士”》一文中深刻指出的那样:所谓的“富不过三代”,究其根本原因,不外乎是物质财富的巨大跳跃而引起的精神断层。空有其高度的财富结构,是不能顺应社会与时代发展的,只有稳固的地基,扎实的内里,自下而上将物质与精神的砖块层叠累积,才能造就代代相传的财富契机。

  “不要把财富当成发泄的工具,只有懂得财富的内在与外在,精神与涵养,才能在富裕的道路上走得更长更久。所谓的富与贵,无非是在社会经济的流动中占有了更多的社会资源,而财富终将再分配,不论贫富贵贱,我们都应该秉持着回报世界而不是购买世界的财富观。因为这样,我们才能将自己的财富经久不衰地传递下去。”

  摘自 《弘化》(2015年第4期)原题“富过三代与德过三代”(文/佚名)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心想事成       如愿以偿)(五明学佛网:心想事成       如愿以偿)  

 嘎玛仁波切:令善根不断增长、财富具足、家庭美满、心想事成 

 自己读经的真实感应和心想事成的事情 

 坚持放生,心想事成 

 持地藏名号,念地藏经,心想事成 

 方海权:楞严咒是一切事如愿以偿、顺利、福慧、去病 

 嘎玛仁波切:学佛最大的好处,可不是升官发财、心想事成那么 

 放生一年半,心想事成的事特多 

 佛菩萨如果住在你心里,你就会心想事成 

 寂静法师:心想事成的原理是依报随着正报转 

 嘎玛仁波切:学佛最大的好处,可不是升官发财、心想事成那么 

 戒杀放生,凡有所求,无不如愿以偿 

 嘎玛仁波切:学佛最大的好处,可不是升官发财、心想事成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