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悟道法师:安士全书 第5集


   日期:2016/1/30 20:2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诸位法师,诸位同修,大家下午好。请大家翻开《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卷上,第八页第五行。我们看:

  【敦睦亲族】

  这一段。

  【帝君曰。予在京周十年。久违桑梓。一日见周公鸱鴞诗。恻然有感。因告老乞骸。既归里。见族人多贫。遂兴义庄。困乏者。周急之。疾病者。疗治之。男女长成者。婚嫁之。子弟俊秀者。教养之。闻风者翕然相效。义庄滋广。】

  这一段文昌帝君讲,『予在京周十年,久违桑梓,一日见周公鸱鴞诗』。「鸱鴞诗」是《诗经.豳风》篇名,是周公居东所作的,这首诗是以鸟来做比喻,他念这首诗是表明自己对成王的关怀和培养的苦心,表明自己忠爱皇室之情。帝君见到这篇诗,『恻然有感』,有恻然感受。『因告老乞骸』,「告老」就是辞掉官职归到家乡故里。『见族人多贫,遂兴义庄』,归到故里之后,看到自己宗族的人大多数都很贫穷,所以他就兴起义庄。这个义庄就是救济帮助这些贫乏的族人。『困乏者,周急之』,家庭穷困、缺乏物质的族人,他就去协助他,「周急之」,他有紧急需要的,就去帮助他、去支援他。『疾病者,疗治之』,有疾病,没有钱看病,他来帮助他医治,我们现在讲义诊,这个不收费的,帮助族人治疗疾病。『男女长成者,婚嫁之』,男女有长大成人了,没有经济基础,他就帮助他们婚嫁,男婚女嫁,帮助他们成家。『子弟俊秀者,教养之』,子弟当中有比较杰出的人才,就给他们好的教育,「教养」就是教育,来培养这些子弟,这个就是办义学。『闻风者翕然相效,义庄滋广』,「闻风」就是这个风气很多人知道了,很多人也效法,效法义庄这样的做法,「翕然」是一致的样子。等於说他做一个点,现在像我们净老和尚常讲做一个示范点,做成功了,大家都互相去效法、去学习,其他地方也都各个兴起义庄,照这样来做,这样就可以影响到很多人了。下面是周安士先生他一段的补充:

  按【时帝君以岐黄之术济人。经理义庄。皆帝君之子也。】

  当时文昌帝君,『岐黄之术』就是医术,我们现在讲中医,来救济人。『经理义庄』就是经营管理义庄,都是帝君的子女。这是「敦睦亲族」。我们再看下面这一则:

  【初闻佛理】

  【帝君曰。予在朝时。闻方外之言曰。西方之国。】

  小字下面有注明,这里讲的『西方之国』:

  【是天竺国,非极乐国。】

  『天竺国』是在我们娑婆世界地球上的印度,不是经典上讲的西方极乐国。

  【有大圣人。】

  这个大圣人:

  【是释迦牟尼佛。非阿弥陀佛。】

  这个也给我们注明,这里讲的西方之国,有大圣人,是指释迦牟尼佛。

  【不言而自化。无为而自理。以慈悲为主。以方便为门。以斋戒为常。以寂灭为乐。视死生如朝暮。等恩仇如梦觉。无忧喜悲愤之情。盖知浮生不久。而求无生者也。予尝慕之。】

  到这里是一段。这一段是文昌帝君接触到佛法,最初听闻佛教的道理,这是帝君在朝廷做官的时候,他就有听闻。这个『闻』就是听说。『方外之言曰』,「方外」就是现在讲的外国,有一个西方之国。这个西方,印度在中国的西北方,从现在的陕西、甘肃、新疆往西北,我们现在称大西北,大西北过去,那个方向就可以到印度。这是讲西方之国,是我们中国地理位置的西方,不是极乐世界那个西方。「有大圣人」,这是讲释迦牟尼佛。下面讲,释迦牟尼佛,他有听说,『不言而自化,无为而自理。以慈悲为主,以方便为门。以斋戒为常,以寂灭为乐』,帝君他有听说。佛法就是讲了生死的,所以「以寂灭为乐」,寂灭就是涅盘,讲了生死的。

  所以『视死生如朝暮』,对於死跟生就好像早上跟晚上,人生死死生就是无常的,好像我们早上到晚上,晚上又到明天早上,人生就是无常的,就像朝暮一样。『等恩仇如梦觉』,「等恩仇」,我们人世间无非就是恩恩怨怨,就像作梦,有恶梦、有善梦,「如梦觉」,觉就是梦醒过来了,也是一场空。『无忧喜悲愤之情』,他心里没有像我们凡夫有忧悲苦恼这样的一种情形,他没有这种情况,也不会有这种心情。『盖知浮生不久』,「浮生」就是我们人生不是很长久,是很短暂的。学佛求什么?『求无生者也』。我们都知道,无生法忍,求无生,求不生不灭,大涅盘,那才是永恒的;世间这一切都是无常,不长久的。帝君听闻到这些佛法的道理,『予尝慕之』,「予」就是我,听到这些道理,很羡慕,也就非常欢喜来学习、来了解。

  【及辞荣归。道逢隐者。行歌於市。深契於衷。予乃下车拜恳。行歌子仰天而叹。指予以心印。授予以正诀曰。此西方圣人归寂法也。子能念而习之。可度生死。证无量寿。若得到於彼岸。则可成正觉。如中道而废。犹不失为神仙。予受教后。尘缘既毕。百虑俱灰。时值仲秋。会集亲朋。留颂而逝。】

  文昌帝君辞官归故里,他在路上遇到一个『隐者』,就是一个隐士,在中国一般讲隐士;唱歌,『行歌於市』,在市集里面。他听了,『深契於衷』,「衷」就是他的心,听了很契合他的心。所以,『予乃下车拜恳。行歌子仰天而叹,指予以心印,授予以正诀曰』,就传授他心法,跟他讲『此西方圣人归寂法』,归到寂灭的方法。他说『子能念而习之,可度生死』,如果你这样来念、来学习,就可以得度生死,『证无量寿,若得到於彼岸,则可成正觉』,就是成佛。『如中道而废』,就是修了一半就停止,『犹不失为神仙』,在六道里面还可以做神仙。所以文昌帝君接受隐者的教授之后,他的尘缘就了了。『尘缘既毕,百虑俱灰,时值仲秋,会召集亲友,留颂而逝』,「颂」就是歌颂。

  【颂载化书。】

  这个颂记载在《文昌化书》里面,颂文记载在《文昌化书》。这个也是我们平常讲的预知时至。帝君跟佛有缘,所以遇到佛法。下面是周安士先生一大段的补充。

  按【或疑佛教自汉明帝时。方传东土。帝君当日。何自而闻方外之言。然历观记载。乃知西周之时。此间已有佛法。周昭王二十六年四月初八。为释迦如来降诞之辰。其时但见日有重轮。五色祥光。入贯太微。遍照四方。宫殿震动。河井泛溢。王命太史苏由筮之。得干之九五。曰。此西方圣人降诞之相。却后千年。教法来此。】

  这一段,这是周安士怕人家看到这一段会有疑惑,什么疑惑?因为佛教传入中国,根据历史的记载是汉明帝永平十年,汉明帝派使者去请摩腾、竺法兰到中国洛阳来翻译佛经,那个时候才传到中国来。帝君在周朝那时候,他怎么会听到佛法?佛法还没有来,他怎么会听到?所以看到那一段记载难免会有疑惑,这个是周安士先生做一个补充解释。根据记载,在西周的时候,我们中国已经有佛法。这个我们应该也可以相信的,为什么说可以相信?因为汉明帝那个时候,是国家政府正式请大使去迎请印度的高僧摩腾、竺法兰到中国来翻译佛经弘扬佛法,是属於政府邀请,等於是国家正式的去请经。历史都是根据当时政府正式邀请的做一个记载。但是在这个之前,大家一定可以理解的,因为中国外国很早就有商业往来,虽然以前交通不便,但是在贸易(做生意)方面、文化交流方面都有往来,当然佛经也会透过这些商人,从民间流传到中国来。当时政府没有正式去邀请,我们可以理解的就是从民间,比如说中国的商人、印度的商人都有往来,有学佛的商人会附带把经书带到中国来,中国人看到也会来接触、来学习。所以民间在当时就有,这个我们也可以相信的。汉明帝时是政府正式聘请,在这个之前已经有佛法到中国,这个我们应该不会有怀疑。

  在周朝时代的记载,周昭王二十六年四月初八是释迦如来降诞的日子。释迦牟尼佛降生在古印度,当时的时间是中国周昭王二十六年四月初八。这个时候,『其时』就是那个时间。因为这个记载是属於官方记载的,不是民间记载的,所以周昭王那个时候的史官记载这个事情。『但见日有重轮』,日光外围有一重,像车轮一样,有『五色祥光,入贯太微,遍照四方』,当时佛出生的时候,天象就跟平常不一样。『宫殿震动,河井泛溢』,这个震动不是大地震,这个震动就是震撼,宫殿都有感受、感觉。这个震动跟大地震是不一样,我们在经典上常常看到六种震动,它在动,但是你不会有感觉,不是地震。地震就是灾难,圣人出世是带来吉祥,不会带来灾难,所以这个震动不是地震。「河井泛溢」,泛溢就是河水、井水上涨了,水就增加了。这些天象,自然界的景象有很多不寻常。当时的周昭王,『王命太史』,「史」就是记录历史的史官,官位的名称。「王命太史苏由筮之」,筮就是卜筮,在古时候国家有大事要卜卦、卜筮,用《易经》八卦来卜卦。卜了之后,『得干之九五』,干挂九五,九五是至尊,最尊贵的,卜到这个卦。所以古时候的帝王都有卜卦,这个卜卦不是迷信,他是求感应,我们人不明了,求神来指点,或者求祖宗来指点,我们现在讲心灵的感应。卜卦,卜了九五之卦,这是最好的一个卦。根据这个卦象的解释,太史苏由就跟周昭王讲,『此西方圣人降诞之相』,说在我们中国的西方,有圣人降生在这个地方,才有这样的瑞相。而且还说明,『却后千年,教法来此』,「却后」就是说再经过一千年之后,他这个西方的教法会传到我们中国来,就是汉明帝的那个时代正式传过来。

  按【王命镌石记之。】

  周昭王就命太史,这个『镌』就是镌刻,把这段卜卦的卦象用文字把它记录在石头上,刻在石头上。

  按【置南郊祠前。】

  这个是有根据的。

  【出周书异记。】

  这一段的记载是出自於《周书异记》。《周书》,我们在二十五史,这个资料都能查得到。

  【及金汤编。】

  这部书里面有记载。这是讲周朝时代(西周),佛降诞,我们中国也感受到这个瑞相。周昭王请太史苏由来卜卦,知道西方有圣人出世,而且一千年后,他的教法会传到我们这个国家来,把这个记录下来。

  按【至穆王时。】

  周穆王的时候。

  按【西极之国有化人来。】

  『化人』是变化的人,「化」是变化。「化人」,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出现,他离开了,也不知道去哪里,这叫化人,变化的人,来到中国有示现神通。

  按【入水火。贯金石。反山川。移城邑。穆王造中天台以居之。】

  周穆王造一个中天台给他住。这一段的记载是:

  【出列子。】

  《列子》这部书。

  按【故山西五台山。及终南山。苍颉造书台(在秦地都城南二十里)。檀台山(在唐时玉华宫南)。数处。皆有穆王所造佛寺古迹。而列子。仲尼篇。亦引孔子之言曰。吾闻西方有大圣人焉。不治而不乱。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荡荡乎。民无能名焉。】

  按【孔子又有一书。】

  也讲到这个事情,这本书小字有写:

  【名三备卜经。次篇几章。亦言西方圣人事。唐敬宗时。犹见有人引及此书。】

  孔子也有讲到这个事情。这是讲周穆王的时代有这些记载。

  按【又尝考秦缪公时。扶风得一石像。缪公不识。置马厩中。】

  『马厩』就是马房,马住的房子。

  按【公骤得疾。梦天神谪谴。问诸侍臣。由余答曰。臣闻周穆王时。有化人来。云是佛神。穆王信之。於终南山。作中天台。高千余尺。址基现在。又於仓颉台。造三会道场。君今所患。得毋此耶。】

  秦缪公他得到一尊『石像』,石头像,『缪公不识』,不知道这个石像到底是什么?就把它放在关马的马厩里面,结果他就得病了,梦到天神来责备他。他就『问诸侍臣』,在旁边服侍他的大臣,有一个大臣由余就回答:『臣闻周穆王时,有化人来』,在周穆王那个时代,有变化人来我们这个地方,说他是佛神。『穆王信之』,周穆王就相信,所以『於终南山,作中天台,高千余尺』,做一个台,高一千余尺,『址基现在』,那个遗址都还在。『又於仓颉台,造三会道场。君今所患,得毋此耶?』跟缪公讲,你得了这个病,是不是周穆王那个时候有变化人来,说他是佛,有造了石像,是不是就是那个佛神的像?佛神的像,你把它放在关马的地方,那是真的大不敬,所以你就生病了。

  按【缪公曰。近得一石人。衣冠非今所制。今在马坊。将非此欤。】

  缪公讲,最近我是有得到一尊石头人,他的衣服,『冠』就是帽子,好像不是我们现在所制造的,现在把它放在关马的马房,那是不是你讲的那个佛神的像?

  按【由余见之。骇曰。是矣。】

  由余这个大臣他就去看了,看了说:是!一看,他就大吃一惊,这个就是佛像,怎么把它放在马房?下面这个小字,我们念一念:

  按【高丽。日本。昔年佛法未至时。土中有祥云涌出。皆掘得阿育王塔。】

  高丽(是韩国)跟日本,当年佛法还没有到,他们那个地方也有感应,『土中有祥云涌出』,在土当中都能挖得到阿育王塔,这是一种感应,这个感应也就是说将来佛法会流传到那个地区去。所以在中国周边的越南、韩国、日本,卫星国都有佛法,还有中国传统文化。「由余」看到这个很惊讶,『骇』就是很惊讶,他一看,真的没错。

  按【公迎置净处。像忽放光。缪公以为瞋怒也。】

  秦缪公就把它迎请放在清净的地方。这个石像忽然就放光了,秦缪公以为佛像在生气,『瞋怒』,生气了。他就去:

  按【宰三牲祭之。】

  杀牛、杀羊、杀猪,『宰三牲祭之』。在南方民间拜神的三牲,就是有翅膀的,比如鸡、鸭,或者飞鸟,这一类的动物就是一牲;四只脚在地上走的,牛、羊、猪这一类的,有一种也算一牲;另外一种是水族类、鱼类,这是三牲。小时候看到父母拜拜用三牲,就是鱼;猪肉,这是地上的走兽;鸡就是飞禽类,有翅膀的,拜三牲。秦缪公以为这个佛像把它放在马房,现在才把它放在清净的地方,生气了,赶快宰三牲来拜祭它,因为他也不懂佛法。

  按【时有善神。擎掷远处。公大惧。】

  他杀生来拜佛,当时就有护法善神把这三牲拿到很远的地方去了,拿走了。『公大惧』,秦缪公就很害怕。

  按【以问由余。】

  他赶快问由余,这到底是什么原因?我拜三牲是对佛的一个恭敬,怎么被拿到很远的地方去?

  按【由余曰。臣闻佛好清净。不进酒肉。爱惜物命。如保赤子。君欲祠之。果饼而已。公大悦。】

  秦缪公听由余这个大臣跟他讲,佛喜欢清净,他不吃酒肉的,爱惜物命就好像爱惜自己的子女一样,如果你要祭拜他,水果糕饼就可以了。缪公听了就很欢喜,原来不是佛在生气。

  按【欲造佛像。而无其人。】

  他想造佛像,没有人。

  按【由余曰。昔穆王造寺之侧。应有工匠。】

  他想要再造佛像,但是没有造佛像的工匠。由余就跟他讲,当时周穆王造寺之侧,应该还有工匠。所以他们就去找。

  按【遂於仓颉台南村。得一老人名王安者。】

  找到一个老人,姓王,名安。

  按【年已一百八十。】

  年纪一百八十岁了。

  按【自言曾於三会道场。见人造之。今年老不能。】

  他说曾於周穆王三会道场看到人造佛像,现在他年纪这么大了,也没办法。

  按【於是复於他村。购得四人。造一铜像。公喜。】

  於是再到其他的乡村找到四个人,就造一尊铜像,缪公看了就很欢喜。

  按【於土台上建重阁,高三百尺,以供养之。时号为高四台。】

  他建的『重阁』,有三百尺这么高。这个记载:

  按【出天人感通记。及法苑珠林。】

  《法苑珠林》也是记载佛门里面很多奇异的一些感应公案。还有《天人感通记》,我们人跟天感通的一些记录。

  按【而扬雄刘向。寻觅藏书。往往见有佛经。然则孔子所语。及帝君所闻。有自来矣。惜教未东来。言之略耳。】

  这一段就是佛法还没有正式传到中国来就有人看到佛经了,往往都有见到佛经。『然则孔子所语,及帝君所闻,有自来矣』。所以孔子讲的、帝君所讲的,都有根据的,都有它的来处,不是凭空想像去说的。『惜教未东来,言之略耳。』当时佛教没有正式传入中国,应该就是民间的流传,所以讲得就比较简略、简单,没有讲得那么详细。到汉朝正式传过来,讲得就详细了。好,我们接著看下面一段:

  【情动入胎】

  【帝君曰。予既迁化。将往西方。适至洞庭君山。爱其胜境。因少留焉。予时上无君相临制之威。下无骨肉系累之念。超然物外。此乐何穷。】

  帝君他『迁化』,就是坐化,他神识离开身体。『将往西方』,往西方去找这个西方圣人,就像玄奘取经到天竺国去,往西方这个方向。『适至洞庭君山』,到了洞庭君山,他看到这个地方环境非常殊胜、非常好,他就喜欢这个地方,看风景这么美好,就在那里停留。『因少留焉』,「少留」就是在那边做短暂的停留,欣赏那个地方的风景名胜。『予时上无君相临制之威』,他当时上面没有管他的人,像当官上面还有高层的管制他,这个时候已经没有了。『下无骨肉系累之念』,也没有家亲眷属让他来挂念的。『超然物外,此乐何穷』,这时候他很自在、很快乐。

  【久之。】

  『久之』就是过了很久的时间。

  【有二仙童。自天而下。以予为君山主宰。兼洞庭水治。】

  在停留比较长久的时间,就有两个仙童,从天上下来,『有二仙童,自天而下』,就跟他讲,『以予为君山主宰』,就是洞庭君山、洞庭湖的水,请他当这座山的主宰,管理这座山;『兼』就是附带,来管『洞庭水治』,洞庭湖的水治,一个山、一个水,就请他在那边。帝君就留在洞庭君山这个地方,洞庭湖,还有君山,他来管理。我们再翻到十二页。

  【一日见一妇人。年三十余。呼号而来。祭且祝曰。良人不幸。得罪於君。窜死南荒。家乡万里。旅榇难归。痛念堂有二亲。身怀六甲。若山川神灵。察吾夫君。以忠获罪。怜吾姑嫜。暮景无依。使得诞生一男。以续张氏。纵妾命不保。亦无憾焉。】

  帝君留在洞庭君山当主宰,有一天看到一个妇人,三十几岁,『呼号而来』,来祭拜这座山,『祭且祝曰』,「祝」就是发愿。她的夫君,『得罪於君』,得罪皇帝,『窜死南荒,家乡万里』,非常遥远,『旅榇难归』,就是他的棺木很难能够送回到家乡。所以她痛念堂上还有『二亲』,还有公婆,她『身怀六甲』,又怀孕,她就到这座山来拜。『若山川神灵,察吾夫君,以忠获罪,怜吾姑嫜,暮景无依,使得诞生一男,以续张氏』。就求山川神灵来保佑她,她说你来观察我的夫君,他是没有罪的,他是以忠心去得罪皇帝,这样获罪的。请山川神灵,可怜她的姑嫜,「姑嫜」就是她的公婆。她的公婆,「暮景无依」,老年,儿子又死了,如果能够生一个男孩,「以续张氏」,就是传宗接代,让张家有传宗接代的人。『纵妾命不保,亦无憾焉』,就是说纵然她生命保不住,只要能够生一个男孩来接续张氏家族,她命没有了,她也不会有遗憾,只要让她能生一个男孩。

  【予在云路中。不胜其悲。涕泗从出。】

  帝君看到这个妇人来求,听到这么讲,他当然受她的感动,动了情感,悲从中来。『涕泗从出』,我们看这个小字:

  【谨按天人之身。无有涕泗。唯当命终之候。五衰相现。腋下始有微汗耳。帝君既有涕泗。尚在神道中可知。】

  这个小字是周安士居士再一个注解。按照佛经讲,天人的身体,他没有鼻涕,『涕泗』就是鼻涕眼泪。『唯当命终之候』,天人他寿命终的时候,有『五衰相现』,有五种衰相。五种衰相其中一个,『腋下始有微汗』,微微出汗。『帝君既有涕泗,尚在神道中可知』,还在鬼神道当中,不是天人,因为他还有涕泗。还有眼泪鼻涕,这是在神道,不是天道。因为他在这座山当山神,山川神灵,在洞庭湖当湖神。他动了情感:

  【忽身堕妇怀。懵然无觉。久之。闻人语曰。是男是男。予开目视之。身在浴盆中。盖已生世矣。】

  他动了这一念,就投胎到这个妇人的怀里。『懵然无觉』,一下就失去知觉。『久之』,经过很久的时间,他就听到人家讲:『是男是男』。就是出生了,是男孩,他出生了,帝君投胎进去出生了。『予开目视之』,张开眼睛一看,他的身体已经在浴盆当中了。以前接生小孩,生出来放在浴盆里面。『盖已生世矣』,已经投胎到人间来了。下面周安士居士再给我们做一个补充注解,说按,按照这段记载。

  按【生死海中。一经耽染。便成堕落。苟非大修行人。未有独往独来。不迷真性者。帝君宿生闻道。本欲为西方之行。特以一念恋著山水。遂被洞庭君山粘住。纵意中绝无作山灵河伯之想。不觉已堕血食之神矣。至於心怜张妇之祷。本一片善念。岂料遂为其子。然而情之所注。便堕其怀。迨见身在浴盆。即欲毅然跳出。不可得矣。帝君此际犹乃尔。何况茫茫业识人。】

  我们在生死海中,『一经耽染,便成堕落』。如果不是大修行人,『未有独来独往』,说来就来说走就走,不会迷失真性,不是大修行人也做不到。『帝君宿生闻道』,有听到佛法了,『本欲为西方之行』,他要到西方去寻求佛法,到西域去,但是他是在神道的身分往西方去的。玄奘法师、义净法师,他们是在人道去西域取经的。但是他走到洞庭君山,『特以一念恋著山水』,看到这里的山水这么美好,环境这么优美、这么殊胜。『遂被洞庭君山粘住』,被它粘住了,他就留在那个地方,就舍不得离开那里,这个地方环境太好了。

  所以我们净老和尚讲经,常常跟我们提醒,如果你爱上一座山,迷恋这座山的环境,死了之后投胎就到这座山来,可能去做山神、地神这一类的,迷恋这座山。寺院盖得很庄严,如果贪恋这个寺院,将来可能死了之后就投胎到这个寺院,做蟑螂、蚂蚁、老鼠这一类的。为什么?因为寺院里面的出家人没有结婚,不会生小孩,不会像帝君看到有一个妇人投胎进去,寺院里面,他不结婚的,你要投胎到人胎没得投,只有老鼠、蟑螂、蚂蚁这一类的,投到那边去了。所以有一次,在香港有一个寺院,佛像的底座都被老鼠吃光了,老和尚说,那一定是前世这个寺院的出家人又到这边投胎了。香港一个居士,送给我们老和尚六和园,一个小房子。有一只猫常常在那边,它不走,而且它都会去坐主人的位子。同修看到了,跟老和尚讲,那只猫都会去坐在主人的位子。老和尚说,这一定是这个房子不晓得哪一代的主人。它曾经是这个房子的主人,他舍不得离开这里,所以投胎做猫,它还在这个地方。还有,大概三十年前,我们老和尚在台湾讲经也讲到,高雄有一个寺庙的主持死了,投胎到他那个寺庙当一只狗,那只够当主持的习气还在,拜垫当中有一个最大的,主持在拜的,那只狗就站在那里。它一要做早晚课,它就去站在那里,因为那是主持站的位置。大家看了很奇怪,这只狗怎么都跑到主持的位置来站著不走?后来请问老和尚,老和尚说,那是你们去世的主持投胎当狗,所以它看到以前他站的位置,它现在还来站在那里。他说你要跟它讲:你现在是狗,不是主持,你现在不可以站那个位置。

  所以我们学习到这一段,我们有很好的环境不能贪恋,不能留恋那个地方。你看文昌帝君他修得这么好,他还会留恋一个地方,就当那个地方的山神,山灵河伯。所以帝君一念恋著山水,遂被洞庭君山粘住,被它粘住了,停留在那里,就没有继续往西走。『纵意中绝无作山灵河伯之想』,纵然他的意念当中,他没有意思要去那里做山灵河伯这样的想法,但是你只要对那个地方一有贪恋的念头,『不觉已堕血食之神』,就去当神道去了。这个《楞严经》也讲得很清楚。『至於心怜张妇之祷,本一片善念,岂料遂为其子』。心哀怜张妇的祈祷,怜悯她,本来是一片善念,怎么会料到就变成投胎去当他的儿子。『然而情之所注,便堕其怀』,你一动情就去投胎了。『迨见身在浴盆,即欲毅然跳出,不可得矣』。等到他发现已经投胎了,要跳出来也没办法。后面这两句讲,『帝君此际犹乃尔,何况茫茫业识人。』帝君他修得这么好,他都还是这样,何况没有像帝君修得那么好的人,茫茫业识的人,肯定随业流转。我们再看下面这一则:

  【不愧孝友】

  【帝君曰。予皇考姓张。讳无忌。事周厉王。为保氏。时王耻闻过失。至於监谤。怒皇考谏诤。窜死番阳。时予尚幼。从母黄氏。迎丧。归葬河朔。十岁就外学。名予曰忠嗣。追先志也。既冠。王父平子。字予曰仲。母氏慈祥明辨。笃於教训。】

  这一段,帝君一共有十七世,他讲了十七世,这一则是讲他这一世,也是姓张。『讳无忌』,「讳」就是内号一般人忌讳不能称的。也是在周朝,周厉王那个时候,『为保氏。时王耻闻过失,至於监谤,怒皇考谏诤,窜死番阳』。这是讲张无忌,『事周厉王』,周厉王他很不喜欢听到人家讲他的过失,张无忌给他劝谏,给他上奏的如果讲到他的过失,他就很生气,所以就『窜死番阳』,这是他的父亲死在番阳。『时予尚幼』,那个时候他年纪还小,『从母黄氏,迎丧,归葬河朔』,把他的父亲迎回来,葬在河朔这个地方。『十岁就外学,名予曰忠嗣』,他取一个名叫「忠嗣」。『追先志也』,就是追随先人的志业。『既冠』,「冠」就是成年。『王父平子,字予曰仲』。成年都会送他一个字,中国古人有名有字。他的名叫做忠嗣,他的字叫做仲,一个字仲,这是「王父平子」,送他一个字。『母氏慈祥明辨,笃於教训』。

  【帝君自言母氏】

  就是讲他的母亲

  【日诵观经。】

  就是《观无量寿经》。

  【晚年无疾坐化。益信此时已有佛法。】

  这个就是周朝那个时候佛法就已经来到中国了,只是民间传过来的,不是政府正式去聘请,民间已经过来了。

  【值宣王即位。诏先朝臣子。死於非辜者。咸录其后。予禀母命。诣京师。登肺石以自明。有诏复皇考官。諡曰献。仍以予为保氏。予先有兄允思。不幸早世。母氏痛之。遂以次子茂阳。承其后。以慰母心。王母赵氏终。王父寻亦不起。予以孙承子。服斩衰三年。哀毁闻於中外。时以孝友称予。字而不名。】

  下面,我们看周安士对这一段的一个解释。

  按【此即诗所谓张仲孝友也。帝君母夫人乃前日祷於君山之妇。】

  帝君他的母亲夫人就是之前在洞庭君山祈祷的妇人。

  按【未为母之时。帝君受其拜。既为母子后。彼复受帝君拜矣。】

  这个就是讲轮回这桩事情。帝君还没有投胎到他母亲的肚子,他在当山神,他母亲常常去拜山神,就是拜帝君,去拜他。他投胎到他母亲的怀里,做她的儿子,儿子要拜母亲。原来是母亲去拜他的,现在是他反过来要拜他母亲。所以『未为母之时,帝君受其拜;既为母子后,彼复受帝君拜矣。』原来他母亲去拜文昌帝君,现在文昌帝君投胎做她的儿子,文昌帝君变成要反过来拜他的母亲。

  按【然毕竟谁当拜。谁不当拜。】

  如果你知道三世因果,『谁当拜,谁不当拜』?

  按【是故观於儒。而后知五伦之方。通於释。而后知五伦之圆。】

  儒家讲五伦,我们学儒才知道五伦,『五伦之方』。『通於释』,就是通於佛法,『而后知五伦之圆』。五伦是圆满的,互为父子,互为母子,一轮回换一个身分。你知道轮回的事实真相之后,人生真的就像戏台演戏一样,演员一下子扮父亲,一下子扮儿子,一下子被拜,一下子去拜人。那不就跟演戏一样吗?就是一场戏。我们常常看到这些公案,有的人他往生了,他如果留恋他的家里,他会投胎再到他家去做子孙,原来在他家当爷爷的,如果他再投胎到他家就做他的孙子。原来是爷爷,现在变成孙子。所以一转世,换一个面目,换一个身分,又不一样了。所以五伦,互为五伦,事实是这样。儒家讲的只限於我们现前这一世,这个阶段的。这个阶段,你是父亲,他是儿子;你是母亲,他是儿子,是就这一世。但是再一转世,那就不一定了,可能再转生到你这个家族来做你的儿孙,这个也不一定的,这个事情都有。

  今天我们就提前一点下课,因为一直流鼻水,我想也会影响大家听课。所以我想明天跟大家请个假,我来治疗治疗,我们明年再开始讲。后天就是明年了,在这里跟大家拜个早年,祝大家新年快乐!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悟道法师       安士全书)(五明学佛网:悟道法师       安士全书)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重刻《安士全书》序二(周安士)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重刻《安士全书》序一(周安士) 

 曾琦云居士:论《安士全书》的思想内涵 

 其它法师:随谈因果(悟道法师) 

 悟道法师:身心世界什么东西是真的? 

 悟道法师:还没有来的事情,不要去想 

 悟道法师: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到最后果报它就自然现前 

 悟道法师:念佛能让你不老不病,但要懂怎么念法 

 悟道法师:意根摄住,身口二业亦摄在一处 

 悟道法师:即使是伤风感冒也障碍你念佛 

 悟道法师:业障重的,见不到佛明显的加持 

 悟道法师:身口意三业的行为,没有做,伏住也有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