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其余宗派归净土,佛恩,黄打铁整理


   日期:2016/1/30 9:0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三、密宗归净土

  如来灭后七百年时,龙树菩萨开南天竺铁塔,遇金刚萨埵,受职灌顶,而传密宗法门。唐初 XE"密宗"由善无畏、金刚智、不空等从印度传入中国,依《大日经》《金刚顶经》建立三密瑜伽,事理观行,修本尊法。密法奥秘,不经灌顶、不经传授不得任意传习及显示别人,因此称为密宗。此宗曾经盛行一时,五代以后就衰微了。现在所称的密宗,是指藏传佛教中的密宗,又称藏密。而唐代流行的密宗称为唐密。

  藏地僧俗崇奉的清净刹土,有西方弥陀净土、兜率弥勒净土、香巴拉净土等等,尤以西方净土最为普遍。历代各宗祖师都作有各类极乐净土发愿文及论著等行世。莲花生大士,藏传佛教初兴之时的大阿阇黎,开创了藏传佛教。相传是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和释迦牟尼佛的身口意三密之应化身,为利益末法时期之众生而受生于人间。第一世达赖与班禅是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的两个得意弟子,相传达赖是观世音菩萨化身,班禅是阿弥陀佛化身。在《法王如意宝文殊大圆满》、无垢光尊者的《四心滴》等众多大圆满法中,都有具体的往生极乐世界的修法。密宗中还有破瓦捷径往生法。伏藏大师列绕朗巴等大成就者的著作中,就有许多不同种类的净土灌顶与修法仪轨。

  [清]恰美仁波切,约于公元十七世纪,将宁玛、噶举两大宗派的法源汇融成一支,创立内多噶举派,成了这一派系的开山祖师。撰写了最为广泛弘传的《极乐愿文》,无量众生依此趋向极乐彼岸。仁波切圆满人间的事业后,不舍肉身携母亲、家犬等一同往生西方净土。

  [清]麦彭仁波切(1846—1912),宁玛派大祖师,专门著作《净土教言》,论述极乐的珠胜,劝导世人往生极乐。

  [现代]诺那(1856—1936),继宁玛祖位。曾因政治原因,被囚禁于拉萨六年,1924年脱险,由印度至北平、商京等地灌顶传法,一时归依受学者甚众,开近代红密汉传之端,任蒙藏委员会委员、西康宣慰使,为民族团结而奔走,圆寂后民国政府赠“普佑法师”号。于佛法圆融教、禅、净、密,沟通汉藏,强调红教学人必须求生西方净士。曾说:“修任何本尊,皆必须兼修西方净土。”有语录及《诺门普传真言录》行世。

  [现代]贡噶呼图克图(1893—1957),与诺那上师在民国初年同为传藏密于汉地之大德,获政府所颁“辅教广觉禅师”封号。系西藏白教第四世贡噶呼图克图噶玛侧忍网波的转世灵童,后受诺那活佛的嘱托,继承红教弘法事业,在内地弘化,所以是白教兼红教的弘传者。曾说:“往生极乐世界即是密宗的即身成佛。”此句的密意,为宣说显宗的往生净土与密宗的即身成佛互不相违。

  [现代]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1933—2004),十三世达赖喇嘛之经师列绕朗巴尊者转世。显密并弘,平时一再强调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并以自己发愿往生而为表率。法王指出修密法者必须同时兼修净土,修大圆满的人应在大圆满的基础上往生西方,既可确保往生、了生脱死,同时又可获得极高品位。并倡导每位弟子念满一百万阿弥陀佛名号及三十万阿弥陀佛心咒。每年秋季在五明佛学院都要举行往生极乐大法会,促成广大众生的往生顺缘。

  四、三论宗归净土

  三论宗是中国隋唐时代创立的佛教宗派。因据《中论》《十二门论》(龙树著)和《百论》(提婆著、世亲译)三部论典创宗而得名。此宗文殊师利实为初祖,马鸣、龙树、提婆、清辨菩萨继之。鸠摩罗什至秦,盛宏此道。至唐之吉藏,集三论大成,完成三论宗的创立。此中,文殊菩萨有《愿生偈》,龙树菩萨往生净土,世亲即天亲,造《往生论》愿生安乐国,鸠摩罗什译《阿弥陀经》,吉藏大师作《无量寿经疏》及《观经疏》。此宗在中国的学统是:鸠摩罗什——僧肇——僧朗——僧诠——法朗——吉藏。三论宗在历史上不数传而止,故归净人数不多。

  [晋]昙顺,幼从罗什大师讲释群经。大师叹曰:“此子奇器也。”后入庐山修净业。时宁蛮校尉刘遵孝创寺江陵,延顺经始,盛弘念佛三昧。宋元嘉二年,别众坐逝,异香满室。

  [晋]僧睿,游学诸方,远历天竺。还关中,从罗什大师禀受经义,后预庐山莲社。宋元嘉十六年,忽告众曰“吾将行矣”,面西合掌而化。众见睿榻前一金莲花,倏尔而隐,五色香烟从其房出。

  [唐]吉藏(549—623),三论宗创始人。作《无量寿经义疏》《观经义疏》,述示净土往生之要。临命终时,侍者烧香,令称佛号。

  五、法相宗归净土

  法相宗传自弥勒菩萨,无著、天亲、护法等菩萨相继弘扬。唐朝玄奘大师(602—664)至中印度就学于戒贤论师,归国译传。大师与其弟子窥基(632—682)因常住慈恩寺,故亦称“慈恩宗”。弥勒菩萨在无量寿如来会中以身作则,听闻、信受、传承弥陀净土念佛法门;当来弥勒菩萨成佛,于龙华会上也必宣扬弥陀净土念佛法门。天亲菩萨在《往生论》中,明确表达一心归命阿弥陀佛,愿生安乐国。玄奘、窥基虽是弥勒净土的信仰者,但由于弥陀信仰风行,玄奘大师以直译的形式重译了《阿弥陀经》,名《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忠实于梵文经典,笔法谨严,与《阿弥陀经》相互参照,有助于理解经义;窥基大师对弥陀净土有更深入的研究,著有《弥陀经疏》一卷、《阿弥陀经通赞疏》三卷、《西方要决释疑通规》一卷,亦自行化他,同归弥陀净土。其实真欲亲近弥勒菩萨,念阿弥陀佛先往生极乐净土不失为一条稳当的捷径。因为临终时弥勒菩萨必随阿弥陀佛来接引;往生极乐净土后,亦可以随意到兜率内院亲闻弥勒菩萨讲经说法;将来弥勒菩萨下生成佛时更可以随弥勒菩萨龙华三会广度众生。法相宗在历史上不数传而止,故归净人数不多。

  [古印度]世亲菩萨,亦译天亲。著作丰富,早学小乘时,即撰五百部著作;改宗大乘后,又造五百论书,世人乃尊以“千部论师”。菩萨广造诸论,宏阐佛乘。复宗《无量寿经》,作《愿生偈论》,示五门修法,令毕竟得生,具显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之法。于观察门,详示净土庄严、如来法力、菩萨功德。凡见闻者,悉愿往生。

  [唐]窥基法师(632—682):玄奘大师回国后收弟子窥基,窥基翻译佛经达百部,被誉为唯识宗初祖;因常住长安慈恩寺,世称“慈恩大师”。法师著作颇多,《法华经玄赞》十卷,《弥勒上生经疏》二卷,《成唯识论述记》二十卷,《瑜伽论略纂》十六卷,《大乘法苑义林章》七卷等,总共数十部,时称“百部论主”。《印光法师文钞》中说:“溯自大教东来,远公创开莲社。嗣后宗教高人,无不弘赞。如智者、慈恩、清凉、永明等。以其为初机入道之第一要门,华严成佛之末后一著也。”又说,“夫净土一法,为一切诸法之所归趣。以故华严证齐诸佛之等觉菩萨,尚须以十大愿王回向往生,则文殊、普贤、马鸣、龙树、智者、慈恩、清凉、永明等,自行化他,同归净土者有由来矣。”此中的慈恩即窥基法师。有关净土之著作,现传有《弥陀经疏》《阿弥陀经通赞疏》《西方要决释疑通规》。

  [唐]智周(668—723),慈恩宗嫡传弟子。学成之后,各地弘化,名重一时。当时新罗(今朝鲜)和日本的智凤、智鸾、智雄、玄坊等入唐留学,都曾先后从智周受学,使玄奘传译唯识法相之学得以传到海外。智周在西方净土院内造弥陀及观音、势至等五十二菩萨像,心系西方,并得种种灵瑞。与其他法相诸师崇拜弥勒适巧相反,智周自信《观经》所说,而求生西方。

  [唐]端甫,才辩无碍,演经太原,倾都毕会。德宗征入,赐紫方袍。迄顺、宪两朝,俱见尊礼。讲涅槃、唯识,凡一百六十座。日持诸部,以净土为息肩之地。所得供施数十百万,悉以严饰殿宇。而方太单床,泊然自得。开成元年六月一日,西向右胁而灭,异香郁然。茶毗,得舍利三百余粒。

  [清]大真,武林东城周氏子,在襁褓即能合掌称南无佛陀,十五出家,游刃慈恩台岳宗旨,著《唯识合响》,兼授金刚宝戒;建大悲坛,兼修事理二忏。临终沐浴更衣,趺坐持珠,与众同称佛号。顷之,声息俱寂,鼻垂玉箸,过尺许,逾时顶犹热。先是优婆塞周氏,梦天乐迎真西逝,急偕戚属数人来受归戒;庵主道声,预以元日梦真坐莲台上云。

  [民国]太虚(1890—1947),近代唯识大家,但也提倡净土法门,著有《往生安乐土法门略说》《往生净土论讲要》《佛说阿弥陀佛经讲要》《佛说无量寿经要义》等。

  六、华严宗归净土

  华严宗依《华严经》立教,《华严经》末后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劝进善财及华藏海众,导归极乐。华严宗又极其重视《起信论》,诸祖有不少《起信论》的疏释,《起信论》末后马鸣菩萨示最胜方便,令人念佛求生西方,常侍弥陀,永不退转。总之,透过普贤之行愿、马鸣之起信,华严宗流行着弥陀净土信仰。

  [北齐]道凭,姓韩,平恩人,十二岁出家。通贯经论,遍叩讲席,日臻玄奥。弘法魏赵之间。讲《涅槃》《华严》、诸律论,目不寻文,洞中肯綮。居常福智双习。袒肩跣足,乞食自资。发愿回向,求生西方。齐天保十年三月十七日,卒于邺城西南宝山寺,年七十有二。临终,佛光满室,异香充庭。

  [唐]杜顺(557—640),华严初祖。著有彰显华严宗旨的《五教止观》《法界观门》。常勉人敬念阿弥陀佛,行普贤行愿。相传是文殊菩萨的化身。

  [唐]智俨(620—668),华严二祖。宣六相,演十玄,判五教,为华严奠基。临终告门人曰:“我将暂往西方。”不到一月,说法而逝。著作有《华严一乘十玄门》一卷、《大方广佛华严经搜玄记分齐通智方轨》十卷、《华严五十要问答》二卷、《华严经内章门等杂孔目章》四卷、《佛说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略疏》二卷。

  [唐]贤首(643—712),华严三祖,一生开讲《华严经》三十余遍,以讲经功德求雨、求雪、救灾、御侮,每以至诚,感召瑞应。数度参访译场,先后翻有《八十华严》《密严》《楞伽》等经。身为五帝门师,著作甚丰,主要有《华严经探玄记》《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华严经旨归》《华严经义海百门》《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华严经金狮子章》《华严经传记》《大乘起信论义记》等。在《大乘起信论义记》中判往生之人约有三位。

  [唐]清凉(737—838),华严四祖。身历九朝,为七帝师。疏《行愿品》,明不生华藏而生极乐,略有四意:一、有缘故;二、欲使众生归凭情一故;三、不离华藏故;四、即本师故。亦疏《观经》,弘扬净土。

  [唐]宗密(780—?)华严五祖。曾为清凉国师的《行愿品疏》作钞,解释不生华藏而生极乐略有四意时说:一、弥陀愿重,偏接娑婆界人;二、但闻十方皆妙,彼此融通,初心忙忙,无所依托,故方便引之,使归凭之情专一;三、华藏世界横竖交络,成世界网,故知阿弥陀佛国不离彼之华藏世界也;四、阿弥陀、观自在等皆表本师毗卢遮那之德,阿弥陀即不离本尊遮那。又说:欲违生死之恶缘,遂顺菩提之正路,必须念佛。然念佛总说有称名、观像、观相、实相四种之别。

  [唐]道昂,尝于寒陵山寺讲《华严》《地论》,昏夜无烛,昂举掌高示,便发异光,明照堂宇,众惊异。昂曰:“此光,手中恒有耳,何足怪耶?”平时志结西方,愿生安养。后在报应寺,自知时至,预告有缘:“八月初当来取别。”至期,无所患苦,问斋时至未,即升高座,炉发异香,引四众受菩萨戒,词理切要,听者神竦。昂举目高视,见天众缤纷,管弦繁会中,有清音远亮。告众曰:“兜率陀天迎我。然天道乃生死根本,非所愿也。常祈心净土,如何此愿不果遂耶?”言讫,天乐上腾,须臾远灭。便见西方香华伎乐,充塞如云,飞涌而来,旋环顶上,举众皆见。昂曰:“大众好住,今西方灵相来迎,吾往矣。”言讫,但见香炉坠手,即于高座而逝。年六十九,时贞观七年也。

  [宋]守真,先学《起信论》,传华严法界观。后授瑜伽教,并得心要。明达诸法,宣畅妙典,无少怠。常于中夜习西方无量寿观,修念佛三昧,期生净域。临终命众同唱佛名,久之令止,奄然归寂。

  [宋]师安,通华严宗旨。修弥陀忏,观想净土二十年,昕夕不废。一生多病,临终忽精爽异常时。谓弟子曰:“佛菩萨已降,吾将行矣。”即端坐而化。

  [元]盘谷,志气超迈,博通经史。讲《华严》大意于杭之慧因寺,辩才无碍,七众倾服。后勤修净业,日课弥陀佛号。年七十余,无疾,预为期,端坐而寂。

  [清]大勍(qíng),闻云栖声教,机缘契合,遂倾心净土。雅好《华严》,日诵一函。著《怀净土诗》108首。

  [清]续法(1641—1728),别号灌顶,华严宗中兴者。著述颇多,有《华严别行经圆谈疏钞记》十二卷、《贤首五教仪》六卷等,五十余部以上。平生慕庐山之遗风,私淑云栖而修净业,著有《观经直指疏》二卷、《阿弥陀经略注》一卷、《势至圆通章疏钞》二卷、《念佛异征记》《乐邦净土咏》《西贤归戒仪》各一卷等。

  [民国]慈舟(1877—1958),出家后,从剃度师照元法师学净土法门。后从月霞法师学《华严经》三年。四十三岁时受戒于归元寺,听德安法师讲《观经疏钞》。后亲近印光大师,蒙大师开示 “十念记数法”。并应印光大师之邀出任灵岩山住持,建立念佛堂,使灵岩山成为当时著名的净土道场。净土著述有《阿弥陀佛经讲记》《普贤行愿品闻记》等。

  七、律宗归净土

  律宗,因着重研习毗奈耶及传持佛教戒律、严肃佛教戒规而得名,为唐朝高僧道宣所创,因其理论依据《四分律》,也称“四分律宗”。也因道宣最后在终南山修行,也称“南山律宗”或“南山宗”。律为教、禅、净、密之基址,不持律,则教、禅、净、密之真益不得,如修万丈高楼,地基不坚固,则未成即坏。净为教、禅、律、密之归宿,不念佛求生西方,则教、禅、律、密皆难究竟。

  [北齐]慧光,地论师南道派的开创者,又是四分律宗的开祖。作《四分律疏》120纸,并删定《羯磨戒本》,遂为法侣所传诵。著《华严》《涅槃》《十地》等疏,妙尽权实之旨。一日有疾,见天众来迎,曰:“我所愿,归安养耳。”已而净土化佛充满虚空,曰:“唯愿我佛摄受,遂我本愿。”弹指而寂。

  [宋]元照(1048—1116),曾发大愿,常生五浊恶世,作大导师,教化群生。又读《高僧传》慧布“净土非吾所愿,与其十二劫之间于莲华中受乐,勿宁在三途极苦处救济众生”之语,产生共鸣,于是不信净土,轻谤求生西方之人。后罹重病,不知趋向,顿悔前非。读《十疑论》“初心菩萨,未得无生法忍,必须常不离佛”,深有所感。由此尽弃平生所学,专究净土教门。撰《观无量寿佛经义疏》《阿弥陀经义疏》,集《净业忏仪》。住西湖灵芝崇福寺三十年,教化道俗,修西方之业。常对人说“生弘毗尼,死归安养,能事斯毕”,终身从事律学与念佛。

  [宋]用钦,居钱塘七宝院,依元照大师学律,闻大师示众曰“生弘毗尼,死归安养,出家学道,能事斯毕”,即标心净土,一志不退,日课佛号三万。尝神游净土,见佛大士种种异相。谓侍者曰:“吾明日西行矣。”即集众唱佛,黎明合掌西向,跏趺而化。

  [宋]戒度,元照大师门人,受业栖心寺,学四分律。晚住余姚极乐寺,一意西归。和陶渊明《归去来辞》以见志。病中作书别士夫道旧,命众诵《观经》,至法身观,厉声唱佛,跏趺而化。

  [清]见月(?—1679),从寂光受具足戒,自此穷研诸律,后受寂光付嘱主持宝华山。修般舟三昧,不坐,不卧,不倚,九十日中昼夜壁立,不懈其行。缁素翕然归依,又乞授戒者,数千人以上。撰有《毗尼止持会集》十六卷等著作。

  [清]文海,宝华山第七世。雍正十二年召入北京,主大法源寺。乾隆二年(1737年)辞还宝华,率众昼夜念佛。乾隆四年,以八十岁高龄示寂。

  [清]实圆,往宝华山受具足戒。后至金山(江苏丹徒),修般舟三昧满一百日,乾隆二十五年住常州(江苏武进)天宁寺,于念佛堂励修净业,乾隆二十八年寂。

  [民国]寂光(?—1946),人称“三昧律师”,初习贤首之教观,后受戒于古心如馨,专究律宗。见庐山东林寺之废圮而复兴之,建立戒规,精修净业,僧俗来集者甚众,莲社一时颇盛。后又至金陵,重兴宝华山(江苏句容),为律宗道场,建梵宇二十余处。

  [民国]弘一(1880—1942),常居厦门南普陀及泉州承天寺、开元寺。弘扬南山戒律,创立南山律学院,提出“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的主张。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净土       创始人)(五明学佛网:净土       创始人)  

 会性法师:小净土文略说 

 果煜法师:涟珠甘露 弥陀净土的层次 

 果煜法师:涟珠甘露 念佛与十方净土 

 果煜法师:涟珠甘露 净土思想校正 

 唐思鹏居士:《佛教三字经》新注 净土宗 

 郑振煌居士:净土安心法门——弥陀大愿摄众往生 

 果煜法师:从禅的观点看净土 

 如本法师:净土法门 

 陈兵教授:净土法门实似论 

 妙莲法师:往生有分 第一集 人在净土打佛七 - 沉明进 

 其它:略论善导往生净土的境界“报土论”(谢路军) 

 圣严法师:念佛生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