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大智度论》详论忍辱(二)


   日期:2016/1/25 18:1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大智度論卷第十五

  龍樹菩薩造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釋初品中羼提波羅蜜之餘

  云何名法忍?忍諸恭敬、供養眾生,及諸瞋惱、婬欲之人,是名生忍。忍其供養、恭敬法,及瞋惱、婬欲法,是為法忍。

  復次,法忍者,於內六情不著,於外六塵不受,能於此二不作分別。何以故?內相如外,外相如內,二相俱不可得故;一相故,因緣合故,其實空故,一切法相常清淨故,如真際法性相故,不二入故,雖無二亦不一。如是觀諸法,心信不轉;是名法忍。如毗摩羅詰經中,法作菩薩說:生、滅為二;不生、不滅是不二入法門。乃至文殊師利說:無聞、無見,一切心滅,無說、無語,是不二入法門。毗摩羅詰默然無言,諸菩薩讚言:善哉!善哉!是真不二入法門。

  復次,一切法有二種:一者、眾生;二者、諸法。菩薩於眾生中忍,如先說;今說法中忍。法有二種:心法,非心法。非心法中有內、有外:外有寒熱、風雨等;內有飢渴、老病死等。如是等種種,名為非心法。心法中有二種:一者、瞋恚、憂愁、疑等;二者、婬欲、憍慢等。是二名為心法。菩薩於此二法,能忍不動,是名法忍。

  問曰:於眾生中若瞋惱害命得罪,憐愍得福;寒熱、風雨,無有增損,云何而忍?答曰:雖無增損,自生惱亂憂苦,害菩薩道,以是故應當忍。

  復次,非但殺惱眾生故得罪,為惡心作因緣故有罪。所以者何?雖殺眾生而無記心,是便無罪;慈念眾生,雖無所與而大得福;寒熱、風雨,雖無增損,然以能生惡意故得罪。以是故,應當忍。

  復次,菩薩自知宿罪因緣,生此苦處,此我自作,我應自受。如是思惟,是故能忍。

  復次,菩薩思惟國土有二種:有淨,有不淨。菩薩若生不淨國中,受此辛苦、飢寒眾惱,自發淨願:我成佛時,國中無此眾苦;此雖不淨,乃是我利。

  復次,菩薩思惟:世間八法,賢聖所不能免,何況於我?以是故,應當忍。

  復次,菩薩思惟:知此人身無牢無彊,為老、病、死所逐;雖復天身清淨,無老、無病,耽著天樂,譬如醉人,不得修行道福,出家離欲。以是故,於此人身自忍修福,利益眾生。


我们自己饮水,现在我们知道,水,乃至于一切万物,都有见闻觉知,都能懂得人的意思,所以你给它善的讯息,它确实会变得很善很美,这是博士给我们做实验的。譬如比如我们平常喝的这杯水,你在水上贴个「感恩」,贴个「爱」字,这个水的质量就特别好,你要是相反的,贴个我「我讨厌你」、「我恨你」,那水的质量就特别不好,甚至于常常喝人会生病。然后你就懂得为什么大悲水能治病,就是这道理。

现在我们晓得水有见闻觉知,我们用大悲咒水晶杯,这就是大悲水。什么时候贴上去,一个小时以后你再喝,它确实就管用,你不会念也没关系,水会看,所以这个方法很好。

结缘 大悲咒水晶杯 敬请加微信18680571807  长期结缘 全年流通



  復次,菩薩思惟:我受此四大、五眾身,應有種種苦分,無有受身而不苦者;富貴、貧賤,出家、在家,愚智、明暗,無得免者。何以故?富貴之人,常有怖畏,守護財物,譬如肥羊,早就屠机;如烏銜肉,眾烏逐之。貧賤之人,有飢、寒之苦。出家之人,今世雖苦;後世受福得道。在家之人,今世雖樂;後世受苦。愚人先求今世樂;無常對至,後則受苦。智人先思惟無常苦;後則受樂。如是等受身之人,無不有苦,是故菩薩應當行忍。

  復次,菩薩思惟:一切世間皆苦,我當云何於中而欲求樂?

  復次,菩薩思惟:我於無量劫中常受眾苦,無所利益,未曾為法;今日為眾生求佛道,雖受此苦,當得大利。是故外、內諸苦,悉當忍受。

  復次,菩薩大心誓願:若阿鼻泥犁苦,我當忍之,何況小苦而不能忍?若小苦不忍,何能忍大?如是種種外法中忍,名曰法忍。

  問曰:云何內心法中能忍?答曰:菩薩思惟:我雖未得道,諸結未斷,若當不忍,與凡人不異,非為菩薩。復自思惟:若我得道,斷諸結使,則無法可忍。

  復次,飢渴、寒熱,是外魔軍;結使、煩惱,是內魔賊,當破此二軍以成佛道;若不爾者,佛道不成。如說佛苦行六年,魔王來言:剎利貴人,汝千分生中正有一分活耳!速起還國,布施修福,可得今世、後世,人中、天上之樂;道不可得,汝唐勤苦;汝若不受軟言,守迷不起,我當將大軍眾來擊破汝!菩薩言:我今當破汝大力內軍,何況外軍?魔言:何等是我內軍?答曰:

  欲是汝初軍,憂愁為第二,飢渴第三軍,渴愛為第四,

  睡眠第五軍,怖畏為第六,疑悔第七軍,瞋恚為第八,

  利養虛稱九,自高憍慢十。如是等軍眾,厭沒出家人,

  我以禪智力,破汝此諸軍。得成佛道已,度脫一切人!

  菩薩於此諸軍雖未能破,著忍辱鎧,捉智慧劍,執禪定盾,遮諸煩惱箭,是名內忍。

  復次,菩薩於諸煩惱中,應當修忍,不應斷結。何以故?若斷結者,所失甚多,墮阿羅漢道中,與根敗無異。是故遮而不斷,以修忍辱,不隨結使。

  問曰:云何結使未斷而能不隨?答曰:正思惟故,雖有煩惱而能不隨。

  復次,思惟觀空、無常相故,雖有妙好五欲,不生諸結。譬如國王有一大臣,自覆藏罪,人所不知。王言:取無脂肥羊來,汝若不得者,當與汝罪。大臣有智,繫一大羊,以草榖好養;日以三狼而畏怖之,羊雖得養,肥而無脂。牽羊與王,王遣人殺之,肥而無脂。王問:云何得爾?答以上事。菩薩亦如是,見無常、苦、空狼,令諸結使脂消,諸功德肉肥。

  復次,菩薩功德福報無量故,其心柔軟,諸結使薄,易修忍辱。譬如師子王,在林中吼,有人見之,叩頭求請,則放令去;虎豹小物,不能爾也。何以故?師子王貴獸,有智分別故;虎豹賤蟲,不知分別故。又如壞軍,得值大將則活;遇小兵則死。

  復次,菩薩智慧力,觀瞋恚有種種諸惡,觀忍辱有種種功德,是故能忍結使。

  復次,菩薩心有智力,能斷結使,為眾生故久住世間;知結使是賊,是故忍而不隨。菩薩繫此結賊,不令縱逸而行功德;譬如有賊,以因緣故不殺,堅閉一處而自修事業。

  復次,菩薩實知諸法相故,不以諸結使為惡,不以功德為妙;是故於結不瞋,功德不愛。以此智力故,能修忍辱。如偈說:

  菩薩斷除諸不善,乃至極微滅無餘;大功德福無有量,所造事業無不辦。

  菩薩大智慧力故,於諸結使不能惱;是故能知諸法相,生死涅槃一無二。

  如是種種因緣,雖未得道,於諸煩惱法中能忍,是名法忍。

  復次,菩薩於一切法,知一相無二;一切法可識相法,故言一。眼識識色,乃至意識識法,是可識相法,故言一。

  復次,一切法可知相,故言一。苦法智、苦比智,知苦諦;集法智、集比智,知集諦;滅法智、滅比智,知滅諦;道法智、道比智,知道諦。及善世智,亦知苦、集、滅、道,虛空非智緣滅,是可知相法,故言一。

  復次,一切法可緣相,故言一。眼識及眼識相應法緣色;耳識、鼻識、舌識、身識亦如是;意識及意識相應法,亦緣眼、亦緣色、亦緣眼識,乃至緣意、緣法、緣意識。一切法可緣相,故言一。

  復次,一切法各皆一,一復有一名為二,三一名為三,如是乃至千萬,皆是一而假名為千萬。

  復次,一切法中有相,故言一;一相故,名為一。一切物名為法;法相故名為一。如是等無量一門,破異相,不著一,是名法忍。

  復次,菩薩觀一切法為二。何等二?二名內、外相。內、外相故,內非外相,外非內相。

  復次,一切法有、無相故為二。空、不空,常、非常,我、非我,色、非色,可見、不可見,有對、非有對,有漏、無漏,有為、無為,心法、非心法,心數法、非心數法,心相應法、非心相應法。如是無量二門,破一不著二,是名為法忍。

  復次,菩薩觀一切法為三,何等為三?下、中、上;善、不善、無記;有、無、非有非無;見諦斷、思惟斷、無斷;學、無學、非學非無學;報、有報、非報非有報。如是無量三門,破一不著異,是名為法忍。

  復次,菩薩雖未得無漏道,結使未斷,能信無漏聖法,及三種法印:一者、一切有為生法無常等印;二者、一切法無我印;三者、涅槃實法印。得道賢聖人,自得自知;菩薩雖未得道,能信能受,是名法忍。

  復次,於十四難不答法中,有常、無常等,觀察無礙,不失中道,是法能忍,是為法忍。如一比丘:於此十四難思惟觀察,不能通達,心不能忍。持衣缽至佛所,白佛言:佛能為我解十四難,使我意了者,當作弟子;若不能解,我當更求餘道!佛告:癡人!汝本共我要誓,若答十四難,汝作我弟子耶?比丘言:不也!佛言:汝癡人今何以言,若不答我,不作弟子?我為老、病,死人說法濟度;此十四難是鬥諍法,於法無益,但是戲論,何用問為?若為汝答,汝心不了,至死不解,不能得脫生、老、病、死。譬如有人身被毒箭,親屬呼醫,欲為出箭塗藥。便言未可出箭,我先當知汝姓字、親里,父母、年歲;次欲知箭出在何山,何木、何羽,作箭鏃者為是何人,是何等鐵;復欲知弓何山木,何蟲角;復欲知藥是何處生,是何種名;如是等事,盡了了知之,然後聽汝出箭塗藥。佛問比丘此人可得知此眾事,然後出箭不?比丘言:不可得知!若待盡知,此則已死。佛言:汝亦如是!為邪見箭愛毒塗,已入汝心,欲拔此箭作我弟子。而不欲出箭,方欲求盡世間常、無常,邊、無邊等,求之未得,則失慧命,與畜生同死,自投黑暗!比丘慚愧,深識佛語。即得阿羅漢道。

  復次,菩薩欲作一切智人,應推求一切法,知其實相;於十四難中不滯、不礙,知其是心重病,能出、能忍,是名法忍。

  復次,佛法甚深,清淨微妙,演暢種種無量法門,能一心信受,不疑、不悔,是名法忍。如佛所言:諸法雖空,亦不斷,亦不滅;諸法因緣相續生,亦非常;諸法雖無神,亦不失罪福。心一念頃,身諸法、諸根、諸慧,轉滅不停,不至後念;新新生滅,亦不失無量世中因緣業。諸眾、界、入中皆空無神,而眾生輪轉五道中受生死。如是等種種甚深微妙法,雖未得佛道,能信受不疑、不悔,是為法忍。

  復次,阿羅漢、辟支佛,畏惡生死,早求入涅槃;菩薩未得成佛,而欲求一切智,憐愍眾生,欲了了分別知諸法實相,是中能忍,是名法忍。

  問曰:云何觀諸法得實相?答曰:觀知諸法無有瑕隙,不可破、不可壞;是為實相。

  問曰:一切語,皆可答、可破、可壞,云何言不可破壞是為實相?答曰:以諸法不可破故,佛法中一切言語道過,心行處滅,常不生不滅,如涅槃相。何以故?若諸法相實有,後不應無;若諸法先有今無,即是斷滅。

  復次,諸法不應是常,何以故?若常即無罪、無福,無所傷殺,亦無施命,亦無修行利益,亦無縛、無解,世間則是涅槃。如是等因緣故,諸法不應常。若諸法無常,則是斷滅,亦無罪、無福,亦無增損功業,因緣果報亦失,如是等因緣故,諸法不應無常。

  問曰:汝言佛法中常亦不實,無常亦不實,是事不然!何以故?佛法中常亦實,無常亦實。常者,數緣盡、非數緣盡,虛空,不生、不住、不滅故,是常相;無常相者,五眾生、住、滅故,無常相。汝何以言:常、無常皆不實?答曰:聖人有二種語:一者、方便語;二者、直語。方便語者,為人、為因緣故。為人者,為眾生說是常、是無常,如對治悉檀中說。若說無常,欲拔眾生三界著樂;佛思惟以何令眾生得離欲,是故說無常法。如偈說:

  若觀無生法,於生法得離:若觀無為法,於有為得離。

  云何生?生名因緣和合,無常,不自在,屬因緣有者;有老、病、死相,欺誑相,破壞相,是名生;生則是有為法。如對治悉檀說:常、無常,非實相,二俱過故。若諸法非有常、非無常,是為愚癡論。所以者何?若非有則破無,若非無則破有,若破此二事,更有何法可說?

  問曰:佛法常空相中,非有、非無;空以除有,空空遮無,是為非有、非無,何以言愚癡論?答曰:佛法實相,不受、不著。汝非有、非無受著故,是癡論。若言非有、非無,則可說、可破,是心生處,是鬥諍處。佛法則不然,雖因緣故說非有非無,不生著;不生著則不可壞、不可破。諸法若有邊,若無邊,若有無邊,若非有無邊;若死後有去,若死後無去,若死後有去無去,若死後非有去非無去;是身是神,身異神異,亦如是,皆不實。於六十二見中觀諸法,亦皆不實。如是一切除卻,信佛法清淨不壞相,心不悔、不轉,是名法忍。

  復次,有、無二邊,觀諸法生時、住時,則為有見相;觀諸法老時、壞時,則為無見相;三界眾生,多著此二見相。是二種法,虛誑不實。有相則不應無,何以故?今無先有,則墮斷中,若斷是則不然。

  復次,一切諸法,名字和合故,謂之為有;以是故,名字和合所生法不可得。

  問曰:名字所生法,雖不可得,則有名字和合!答曰:若無法,名字為誰而和合?是則無名字。

  復次,若諸法實有,不應以心識故知有;若以心識故有,是則非有。如地堅相,以身根、身識知故有,若無身根、身識知,則無堅相。

  問曰:身根,身識,若知、若不知,而地常是堅相?答曰:若先自知有堅相,若從他聞則知有堅相;若先不知、不聞,則無堅相。

  復次,地若常是堅相,不應捨其相,如凝酥、蠟蜜、樹膠,融則捨其堅相,墮溼相中;金、銀、銅、鐵等亦爾。如水為溼相,寒則轉為堅相。如是等種種,悉皆捨相。

  復次,諸論議師輩,有能令無,無能令有;諸賢聖人、坐禪人,能令地作水,水作地;如是等諸法皆可轉。如十一切入中說。

  復次,是有見,為貪欲、瞋恚、愚癡、結縛、鬥諍故生;若有生此欲、恚等處,是非佛法。何以故?佛法相善淨故,以是故非實。

  復次,一切有法二種:色法,無色法。色法分析乃至微塵,散滅無餘,如檀波羅蜜品破施物中說。無色法五情所不知故,意情生、住、滅時觀故,知心有分,有分故無常,無常故空,空故非有。彈指頃有六十時,一一時中,心有生、滅;相續生故,知是貪心,是瞋心,是癡心,是信心,清淨智慧禪定心。行者觀心生、滅,如流水、燈燄,此名入空智門。何以故?若一時生,餘時中滅者,此心應常。何以故?此極少時中無滅故;若一時中無滅者,應終始無滅。

  復次,佛說有為法,皆有三相。若極少時中生而無滅者,是為非有為法。若極少時中心生、住、滅者,何以但先生而後滅,不先滅而後生?

  復次,若先有心後有生,則心不待生;何以故?先以有心故。若先有生,則生無所生。又生、滅性相違,生則不應有滅,滅時不應有生。以是故,一時不可得,異亦不可得,是即無生。若無生,則無住、滅。若無生、住、滅,則無心數法。無心數法,則無心不相應諸行;色、無色法、無故,無為法亦無。何以故?因有為故有無為;若無有為,則亦無無為。

  復次,見作法無常故;知不作法常。若然者,今見作法是有法;不作法應是無法。以是故,常法不可得。

  復次,外道及佛弟子,說常法法有同、有異:同者,虛空、涅槃;外道言有神、時、方、微塵、冥初,如是等名為異。有佛弟子說;非數緣滅常。又言:因緣法常;因緣生法無常。摩訶衍中常法,法性、如、真際,如是種種,名為常法;虛空、涅槃,如先讚菩薩品中說。神及時、方、微塵,亦如上說。以是故,不應言諸法有。若諸法無者,有二種:一者、常無;二者斷滅故無。若先有今無,若今有後無,是則斷滅。若然者,則無因緣;無因緣者,應一物中出一切物,亦應一物中都無所出。後世中亦如是,若斷罪、福因緣,則不應有貧富、貴賤之異,及墮惡道、畜生中。若言常無,則無苦、集、盡、道。若無四諦,則無法寶,則無八賢聖道;若無法寶、僧寶,則無佛寶。若如是者,則破三寶。

  復次,若一切法實空者,則無罪福,亦無父母,亦無世間禮法,亦無善無惡。然則善、惡同門,是、非一貫,一切物盡無,如夢中所見。若言實無,有如是失,此言誰當信者!若言顛倒故見有者,當見一人時,何以不見二三?以其實無而顛倒見故。若不墮此有、無見,得中道實相。云何知實?如過去恒河沙等諸佛菩薩所知所說,未來恒河沙等諸佛菩薩所知所說,現在恒河沙等諸佛菩薩所知所說。信心大故,不疑、不悔;信力大故,能持、能受;是名法忍。

  復次,禪定力故,心柔軟清淨,聞諸法實相,應心與會,信著深入,無疑、無悔。所以者何?疑悔是欲界繫法,麤惡故不入柔軟心中,是名法忍。

  復次,智慧力故,於一切諸法中種種觀,無有一法可得者;是法能忍、能受,不疑、不悔,是名法忍。

  復次,菩薩思惟:凡夫人以無明毒故,於一切諸法中作轉相:非常作常想,苦作樂想,無我有我想,空謂有實,非有為有,有為非有;如是等種種法中作轉相。得聖實智慧,破無明毒,知諸法實相,得無常、苦、空、無我智慧,棄捨不著,是法能忍,是名法忍。

  復次,觀一切諸法,從本已來常空,今世亦空,是法能信、能受,是為法忍。

  問曰:若從本已來常空,今世亦空,是為惡邪,云何言法忍?答曰:若觀諸法畢竟空,取相心著,是為惡邪見;若觀空不著,不生邪見,是為法忍。如偈說:

  諸法性常空,心亦不著空;如是法能忍,是佛道初相。

  如是等種種入智慧門,觀諸法實相,心不退、不悔,不隨諸觀;亦無所憂,能得自利、利他,是名法忍。是法忍有三種行清淨:不見忍辱法,不見己身,不見罵辱人;不戲諸法,是時名清淨法忍。以是事故,說菩薩住般若波羅蜜中,能具足羼提波羅蜜,不動、不退故。云何名不動、不退?瞋恚不生,不出惡言,身不加惡,心無所疑。菩薩知般若波羅蜜實相,不見諸法,心無所著故;若人來罵,若加楚毒、殺害,一切能忍。以是故說住般若波羅蜜中,能具足羼提波羅蜜。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忍辱       大智度论)(五明学佛网:忍辱       大智度论)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二、布施圆满愿 ( 

 大寂尼师:佛教「学忍辱」的意义 

 惟觉法师:忍辱与忏悔 

 妙莲法师:转凡心修佛行 二、忍辱慈悲菩萨心 

 林国良教授:忍辱行与社会责任 

 其它法师:大智度论提要 

 大安法师:忍辱修福 

 圣凯法师:《大智度论》在南北朝的流传及其影响 

 慧光法师:修道瓶颈、勤修忍辱 

 慧光法师:布施、忍辱成就菩萨行门 

 慧光法师:忍辱是悲智圆满的前方便 

 宽运法师:柔和忍辱 慈悲一切(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