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藏传密宗和藏传佛教不可混为一谈


   日期:2016/1/25 14:4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按:许多藏传佛教在家弟子在学了一些基本佛学知识,从五加行开始实修(包括学习《大圆满前行—普贤上师言教》)后,不知道如何进一步闻思佛法,本文将为此提供重要指导。不少显宗弟子错误地以为藏密就是男女双修加咒语神通,然后对之大肆诋毁,有的附佛外道也是恶毒攻击藏传佛教,造下堕金刚地狱之恶因,真是可悲可叹!但愿他们看了本文再看看《般若锋兮金刚焰》,能猛烈忏悔!

  特别提示:本文全文摘自《般若锋兮金刚焰》(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释智诚、秋吉彭措著作)

  不少人把藏传密宗和藏传佛教混为一谈,实际上,前者仅是后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密法,藏地盛行的佛法还含有极为庞大、周全的显教体系。因此可以说,藏传佛教是一个显密圆融的佛法宝库。下面就对藏传教法的基本常识做点概略介绍。

  释尊在印度圣地初中后三转法轮,其中初转谓四谛法轮,二转谓般若无相法轮,三转谓善抉择法轮,主要宣说光明如来藏。由于佛经深奥,难以悟入,为使后世学人能够善解佛意,许多印度圣祖遂谨承如来密意,造论释经。藏人极为推崇的瞻洲“二圣六庄严”(“二圣”指宏律大德释迦光和功德光;“六庄严”是:精通中观学的龙树、圣天论师,精通对法学的无著、世亲论师,精通因明学的陈那、法称论师),就是当时的代表人物。随着佛法传入西藏,印度大班智达和藏族大译师将印土流传的大量殊胜经论译成藏文,之后于不断讲闻抉择、善加弘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五部大论”为核心的显宗教法体系。

  名闻遐迩的“五部大论”,究竟何所指呢?它们是:戒律、俱舍、因明、中观和般若。此为总的分类,在每类之下还含有若干具体的教典。下面逐一介绍:

  一、戒律。总的来说,包含小乘别解脱戒、大乘菩萨戒和密乘三昧耶戒。藏地盛行的小乘戒为一切有部律,最重要的论着是功德光尊者的《戒律根本论》(另译名为《律经》),共九卷二千七百颂。尊者自幼善学一切明论,在根本说一切有部出家,曾师从世亲菩萨深入研习大小乘教法,通过勤奋修持生起胜妙证德,尤其饱餐世尊戒律甘露之精华,为上师四大心子之一。他造的《戒律根本论》总摄一切有部律学精要,依出离戒广释应止应行之学处,是声闻乘增上戒学的大珍宝藏。该论从生起出离心后如何求戒受戒讲起,次第述及受戒后如何防止犯戒、如何严格奉行出家人的生活行持等,条理井然谆谆教诲,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此外,释迦光尊者的《戒律三百颂》,萨嘎拉阿罗汉的《花鬘论》(汉译名《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颂》)等律学要典,也很受重视。通过对增上戒学的广闻博思和精严行持,使藏地出家僧众得以善护戒体,从而为证取出世无漏智慧提供了保障。

  益西彭措堪布仁波切在戒律学名着《走向解脱》中,介绍了藏地别解脱戒的传承情况:“律藏分经典和论典,经典有《杂阿含经》、《四分律》、《僧祗律》、根本说一切有部的《毗奈耶经》、《律本事》、《律上分》等等。按论典来说,《四分律》的论典首推唐朝道宣律师所著的《南山三大律》,在有部律中,当首推德光尊者(又称功德光尊者)所著的《戒律根本论》,在这部论中,德光尊者归纳了佛在世时所制戒律的全部学处,详细叙述了比丘戒、比丘尼戒的开遮持犯。德光尊者是世亲菩萨的四大弟子之一,约公元六世纪人,精通三藏,他的著作有《戒律根本论》及《自释》、《百一羯摩论》等,众多大德授记为三地菩萨,与释迦光共同列为印度二圣六庄严中的二圣。德光尊者最著名弟子是法友论师,他着有《戒律根本论大疏》,后代的智贤律师(又译为智慧妙)等主要引用法友律师观点。释迦光尊者是德光尊者同时代人,他的著作主要关于沙弥戒方面,有《戒律三百颂》等。虽然印度很多有关戒律的论典已译成藏文,但最为重要首推这两部论典。

  而在藏地所造的戒律论典中,最为推崇由智贤律师所造的关于《戒律根本论》的两部注疏 ——《戒律根本论善解日光教海疏》和《戒律根本论善解月光教海疏》(简称《日光疏》和《月光疏》)。佛在《华严经》中曾授记将来在雪山藏地有名为智贤的比丘广宏戒律,并授记了他的重要论着。在藏地,无论是哪个教派都共推这两部论,并视为与佛陀宣说无二,因这两部论典完全按照印度论师所造有关戒律的论典所造,而印度论师所造论典又完全追随佛陀的言教,且传承又从未中断过。

  智贤律师在《日光疏》中明确指出,讲解抉择戒律的时候,教证比理证更为重要,因凡夫无法衡量受持戒律的功德与破戒的过患,即使是菩萨,对因果的细微处也难以自力了知,只能凭借佛的一切智智的观察结果才能明了,这与因明、俱舍中教证和理证同等重要有所不同。”

  大乘菩萨戒方面,主要依止《虚空藏经》、《瑜珈师地论菩萨戒品》、《菩萨戒二十颂》等。受持菩萨戒的方法有龙树菩萨传下的甚深见派,和无著菩萨传下的广大行派两种。前者承许在菩提心生起后可直接受菩萨戒,而后者认为应先受持七种别解脱戒中的任一种,方可受菩萨戒。全知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中解释道:“其实,中观与唯识这两种观点也不相违。发心时虽然未命名别解脱戒,实际上都必须发誓不杀生等,从这一点来说所依身份是相同的。亦即谓具备不损害众生之心才能得到菩萨戒。如果(七种)别解脱戒中任何一(种)戒也不能受持,则无法获得菩萨戒,因为与发心学处相违。”菩萨戒含有禁恶行戒(摄律仪戒)、摄善法戒和饶益有情戒(摄众生戒),此三聚净戒全面规范了大乘学人的思想行为,是大乘显密佛子均应净心奉持之处。

  密宗的三昧耶戒,在相应续部论着中有详述。其性质的严厉、守持的难度、净持的功德等许多方面,都超过了显宗戒律。

  二、俱舍。在藏传佛教中,有“上下”俱舍之说。“上俱舍”是指无著菩萨的《大乘阿毗达磨集论》,此中有与小乘共通之处,也有大乘的不共观点;“下俱舍”即世亲论师的《阿毗达磨俱舍论》(含颂词及自释)。藏地大德于大乘俱舍多有阐扬,然小乘俱舍学的兴盛繁荣,则更胜一筹,几乎每座正规寺院,都将世亲俱舍定为必修课。该论述及的蕴界处、器情世间、业果随眠、道位智定等基本法理,不仅是小乘学人所应研习之处,对于大乘安立世俗名言、发展理论体系等来说,也具有重要意义。由于藏汉两地《俱舍论》译本都是颂词八品、自释九品,大同小异,故不赘述。

  三、因明。此是内道和外道共有的学科,然而严格来讲,二者之间有很大差异。其共通处为三相推理的量式(即宗法、同品周遍、异品周遍)等,不同处主要体现在各自欲成之法上。外道希望通过推理成立神我、大自在天等遍计法,而内道却以之证成:佛陀是量士夫;佛法是解脱正道;前生后世、因果轮回真实不虚……,同时兼破外道邪说。

  内道因明学,最早见于佛经,后于祖师论着(如《瑜珈师地论》)中也有述及。真正开宗立派、将其弘扬光大者,乃陈那、法称论师。陈那论师根据第三转法轮所述因果之能生所生关系及法的不变本性,撰写了一百余部短小精辟的因明论着,后得文殊菩萨加持摄受,将这些零散篇章辑为《集量论》一书,含现量品、自利品、观违碍品、他利品、观譬喻品、观能破品共六品内容。法称论师是陈那论师的再传弟子,为进一步阐发《集量论》深义,撰写了“因明七论”,其中《释量论》、《定量论》、《理滴论》为主论,《因滴论》、《关系论》、《悟他论》、《诤理论》为支分论。《释量论》专从句义两方面解释《集量论》,广破他宗,建立自宗,最高抉择到唯识见,被后人奉为随理唯识的根本论典。后来,藏地号为“第二法称”的大智者萨迦班智达将“因明七论”所有义理总摄一处,撰写了《量理宝藏论》。此论一经问世,便迅速传播开来,各教派争相传讲,成为通达因明学的一部要典。

  四、中观。佛陀于第二转般若无相法轮诸了义经部中,宣说了远离一切边执戏论、极为不住之大空性,圆满开显了现空双运大法界的胜义空分。在《楞伽经》等教典中,世尊还金口授记大车龙树当来应世,阐演般若经妙义。按藏传佛教观点,龙树菩萨有六部自空中观方面的代表论着(“龙树六论”),即《中观根本慧论》(简称《中论》)、《六十正理论》、《七十空性论》、《回诤论》、《细研磨论》、《名言成立论》。(此为自宗宁玛派讲法,格鲁派则以《中观宝鬘论》代替《名言成立论》)。龙树菩萨心子圣天(提婆)论师撰写了《中观四百论》,继续阐扬龙树自空中观妙义及修持方便。(玄奘法师译出的《广百论》仅为该论后八品,故《四百论》向无完整汉译本。近代高僧法尊法师入藏求法时,亲睹西藏佛教界对此论的高度重视,遂据藏文译出前八品以成完璧之美。)此时,还没有出现自续派和应成派的分流,因此龙树父子学说被称为“根本中观”。

  二派的出现,始于龙树高足佛护论师造《佛护论》解释《中论》义,强调只破不立无有承认的应成精神。由此引发了清辨论师的不同意见,他于《般若灯论》中认为,佛护论师抉择空性时“未分开二谛,未加胜义简别”不对。后代论师分别站在二人的立场,造论发挥,由此逐渐形成应成、自续两大流派。简要来讲,应成派主要抉择圣者菩萨入根本慧定时大空离戏的胜义境界,附述出定修法;而自续派则主要宣说菩萨出定位境界,最终仍述及入定实相。因此,二派仅于抉择的侧重点上有所不同,实际并无矛盾,对于相应根性的众生而言,皆是胜妙甘露。

  将应成见发扬光大的一位杰出祖师,是那烂陀寺大堪布月称菩萨。他造有《中论》的句释《显句论》和义释《入中论》,以及归摄中观实修窍诀的《入慧论》,无余开显了龙树中观妙义。此外,月称论师还着有《六十正理论广释》、《中观四百论广释》等大量论典,为阐扬中观应成派大空离戏的了义正见作出极大贡献。

  千百年来,藏地讲授自空中观时,普遍采用的教材即是《中论》、《中观四百论》和《入中论》。无数学人通过研习这些善说,生起清净的空性正见,证悟胜义实相。

  于此需要特别指出,第三转法轮的了义精髓——光明如来藏,在藏地一般称做“他空中观”,并且受到了极大重视。《宝性论》等阐显如来藏妙义的殊胜论典,被华智仁波切、麦彭仁波切等圣祖誉为连接显密教法的桥梁,广为弘扬。自空中观和他空中观的完美结合,为大乘佛子生起现空双运中道实相正见铺平了道路。

  五、般若。此处的“般若”,特指开显第二转法轮实际修证次第的《现观(证)庄严论》,由于此论内容与抉择空性见解的中观论典侧重点不同且相辅相成,故有必要专列一科加以阐扬。虽然般若经本身就含有现证空性的修道次第,然普通学人凭自力难以通达,所以弥勒菩萨就造了这部论着加以开显。

  《现观庄严论》把般若经的每一会都分作八大段来阐释:一、一切相(种)智;二、道相(种)智;三、一切智;四、圆满一切相现观加行;五、顶现观加行;六、渐渐次现观加行(或称次第现观加行);七、一刹那现观加行;八、法身。由此构成《现观庄严论》八品的主要内容,前三品讲境,次四品加行讲因,末一品法身事业讲果,共有七十种法义,此即藏地常说的“八品七十义”。其具体名目如法尊法师《现观庄严论八品七十义略解》中云:

  “第一段十事者:一、发心;二、教授;三、顺决择分;四、正行所依之法界,又叫能成之依;五、所缘;六、所为事;七、铠甲;八、趣入;九、资粮;十、出离。

  第二段十一事:一、映夺等;二、知声闻道;三、知麟喻道;四、菩萨见道;五、修道作用;六、胜解修道;七、赞事扬;八、回向修道;九、随喜修道;十、引发修道;十一、最清净修道。

  第三段九事者:一、由智不住生死;二、由悲不住寂灭;三、非方便遥远;四、正方便邻近;五、所治品;六、对治品;七、加行;八、彼平等性;九、声闻等见道。

  第四段中十一事:一、行相;二、加行;三、功德;四、过失;五、性相;六、顺解脱分;七、顺决择分;八、不退转众;九、生死涅槃平等性;十、无上清净刹土;十一、善巧方便。

  第五段有八事:一、暖位利根菩萨的十二种相;二、顶位的十六增长;三、忍位的坚稳;四、世第一法的心遍住;五、见道中的所治能治;六、修道中的能所治;七、无间定;八、邪执。

  第六段中十三事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静虑;六、般若;七、念佛;八、念法;九、念僧;十、念戒;十一、念天;十二、念舍;十三、无性自性渐次现观加行。

  第七段有四事:一、异熟刹那加行;二、非异熟刹那加行;三、无二刹那加行;四、无相刹那加行。

  第八段含四事:一、自性身;二、圆满报身;三、变化身;四、法身;附属着佛的利他事业。”

  对这部大论,藏地佛教界极其重视,各教派均列为必修课。民国四大高僧之一的太虚大师在《现观庄严论序》中,也对该论推崇备至:“闻西藏所传慈氏五论,以现观庄严为必习,因亟劝法尊译师出其颂并略释之。乍观一切相智中菩提心二十二喻,二十大乘僧,四加行分上中下(中略)四身差别及智身二十一聚与二十七事业等,玄旨稠迭,惊叹得未曾有。已而取大般若第一会第二会第四会对照之,则灿焉秩焉,皆经文固有之义层也。然直阅般若经者,易以繁复生厌!大智度宗实相以推辩诸法无不尽,虽汪洋恣肆哉,亦曾莫得其统诸。自非补处深智,安能以三智境、四加行行、一法身果,次第纶贯经义,若网之在纲,有条而不紊耶?运瑜伽巧分别相,彰般若无分别性,得斯论而般若之眉目朗,瑜伽之精髓充矣!”

  上面对五部大论作了一番简介,现在来谈它们的归属问题。俱舍与戒律,虽可与相关大乘教法结合讲授,但就主要内容而言,可摄于小乘法中。我们知道,小乘圣果来自正确的见解和清净的行为,而俱舍和戒律,恰好是二者之根本所依。《俱舍论》全面抉择了小乘正见——蕴界处、根、世间、业、随眠、贤圣、智、禅定以及人无我空性等,律部则详述护戒的意义与方法、受戒持戒应遣除的障碍及需具备的顺缘,严格规范了学人的行为。两方面内容结合起来,即是小乘教法的基础。倘若见解无误然戒律(行为)有亏,就像有眼无足的人一样,空睹远景却难积跬步。反之,若持戒清净然了无正见,则如何精勤也无法证得小乘圣果。因为人我执的直接对治法唯是人无我空性,其余功德都不能从根本上摧破我执烦恼。有戒无见,就像瞎眼健足者一样,如何盲走也无法到达目的地。若能见行俱净,则如人眼足俱全,可速至所欲之处。

  小乘佛法是大乘的基础,为了对世尊初转正法给予充分尊重,同时也是为了循序渐进融会贯通,藏地各教派都相当重视戒律和俱舍的修学。在格鲁派某些寺院里面,僧人们甚至被要求用七年时间专门研习《俱舍论》,其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另外三大论皆属大乘佛法,其中因明为世俗谛摄,中观和般若在究竟上属于胜义法门。这是因为,因明旨在抉择世间名言正理,其极致——随理唯识尚未舍离对内在心识的实执;而中观所抉择的双运大法界则是圣者入定及佛陀的境界,《现观庄严论》是宣说实证此境的道位次第,故均为胜义之法。

  藏地的显宗教法,并不能全都包纳在五部大论之中,但这些论着的确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也较全面地覆盖了显宗主要法义,所以将其列为学修重点是十分合理的。通达了五部大论、龙树六论、弥勒五论(《辨法法性论》、《辨中边论》、《大乘庄严经论》、《现观庄严论》、《究竟一乘宝性论》)等显宗要典,可以深刻领悟如来三转法轮的密意和现空双运实相,在此基础上修学(第四转)金刚密乘,就比较方便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藏传密宗       佛教)(五明学佛网:藏传密宗       佛教)  

 普献法师:佛教与人生哲学 

 普献法师:佛教徒的财富观 

 圣轮法师:有机农业保健康 有机佛法清心丹─ 佛教的「有机 

 洪启嵩居士:佛教的神通 

 其它:佛教中镜花水月的喻像(董良) 

 其它:论佛教的孝道思想(远尘) 

 其它:论佛教的财富观 

 唐思鹏居士:《佛教三字经》新注 附:佛教三字经(全文) 

 唐思鹏居士:《佛教三字经》新注 余韵 

 唐思鹏居士:《佛教三字经》新注 叙述古德 

 唐思鹏居士:《佛教三字经》新注 劝学 

 唐思鹏居士:《佛教三字经》新注 器世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