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信仰的价值


   日期:2016/1/9 6:1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净土》杂志2015年第4期 文/释德一

  中国人的宗教信仰

  中国,大多数的人没有宗教信仰,缺乏精神食粮,导致近些年,出现了很多的社会乱象。有社会责任感的大众,都在持续关注这些问题,并试图寻找解决之道。央视主持人白岩松的一本书《幸福了吗》,就在探索幸福和信仰的关系问题,现将部分内容摘录如下:

  “又一天,翻阅与梁漱溟先生有关的一本书,就是《这个世界会好吗》,翻到后记,梁先生的一段话,突然让我心动。

  梁老认为,人类面临着有三大问题,顺序错不得。

  第一个,首先要解决人与物之间的问题,接下来要解决人与人之间的问题,最后一定要解决人和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

  是啊,从小求学到三十而立,不就是在解决让自己有立身之本的人与物之间的问题吗?没有学历、知识、工作、钱、房子、车这些物的东西,怎敢三十而立呢?而之后为人父为人母为人子女,为人夫妻,为人上级为人下级,为人友为人敌,人与人之间的问题,你又怎能不认真并辛苦地面对?

  ……

  中国三十余年的改革,最初的二十多年,目标很物化,小康、温饱、翻两番,解决人与物之间的问题,是生存的需求;而每一个个体,也把幸福寄托到物化的未来身上。

  这些物化的目标陆续实现,但中国人也逐渐发现,幸福并没有伴随着物质如约而来,整个人群中,充满着抱怨之声,官高的抱怨,位卑的抱怨,穷的抱怨,富的也抱怨,人们似乎更加焦虑,而且不知因何而存在的不安全感,像传染病,交叉感染。领导不安,怕下面闹事;下属也不安,怕上面总闹些大事,不顾小民感受;富人不安,怕财富有一天就不算数了;穷人也不安,自己与孩子的境遇会改变吗?就在这抱怨、焦虑和不安之中,幸福,终于成了一个大问题。

  ……

  在一个十三亿人的国度里,我们该如何解决与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我们人群中的核心价值观到底是什么?精神家园在哪里?我们的信仰是什么?

  都信人民币吗?

  我们的痛苦与焦虑,社会上的乱象与功利,是不是都与此有关?

  而我们除了幸福似乎什么都有,是不是也与此有关?

  幸福,成了眼下最大问题的同时,也成了未来最重要的目标。

  可是,幸福在哪里?

  幸福在哪里暂且不说,痛苦却是随时可以感受得到。

  整个社会的底线正不断地被突破,奶粉中可以有三聚氰胺;蔬菜中可以有伤人的农药;仅仅因为自己不舒服便可以夺走与自己无关人的性命;为了钱,可以随时欺骗,只要于己有利,别人,便只是一个可供踩踏的梯子。理想,是一个被嘲笑的词汇。

  ……

  没有办法,缺乏信仰的人,在一个缺乏信仰的社会里,便无所畏惧,便不会约束自己,就会忘记千百年来先人的古训,就会为了利益,让自己成为他人的地狱。

  ……

  随着人生脚步的前行,走着走着,便依稀看见生命终点的那一条线,什么都可以改变,生命是条单行道的局面无法改变。于是,不安、焦虑、怀疑、悲观……接踵而来,人该如何面对自己的内心,还是那一个老问题——我从何而来,又因何而去?去哪儿呢?

  时代纷繁复杂,忙碌的人们,终要面对自己的内心,而这种面对,在今天,变得更难,却也更急迫。我们都需要答案。

  走在人群中,我习惯看一看周围人的手腕,那里似乎藏着一个属于当代中国人的内心秘密,从不言说,却日益增多。

  越来越多的人,不分男女,会戴上一个手串,这其中,不乏有人仅仅是为了装饰;更多的却带有祈福与安心的意味,这手串停留在装饰与信仰之间,或左或右。这其中,是一种怎样的相信或怎样的一种抚慰?又或者,来自内心怎样的一种焦虑或不安?

  手串有助于平静吗?我们的内心,与这看似仅仅是装饰的东西有什么样的关系?人群中,又为什么几乎没有人谈论过它?

  沉默之中,埋藏着我们怎样的困惑?

  ……

  二〇〇六年的最后一天,我去301医院看望季羡林先生。到达时是上午,而很早就起床的季老,已经在桌前工作了很久,他在做的事情是:修改早已出版的《佛教十五讲》。他说:‘对这个问题,我似乎又明白了一些。’

  话题也就从这儿开始,没想到,一发不可收,并持续到整个聊天的结束。‘您信佛吗?’我问。‘如果说信,可能还不到;但我承认对佛教有亲近感,可能我们很多中国人都如此。’季老答。

  接下来,我好奇的是:快速前行的中国人,现在和将来,拿什么慰藉内心?

  ……假如人们一天解决不了对死亡的恐惧,怕还是主义先消失吧,也许早一天……

  白岩松的这部书,在社会上引起了一定的反响,下面是一篇有关此书的报道文章:

  “央视主持人白岩松新作《幸福了吗》正式面市,对于书中多次提到的‘信仰’一词,白岩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有信仰的人不一定都幸福,但是没有信仰一定不幸福。’对于现在谈‘信仰’这个词是不是为时过早了一点,白岩松并不这么认为,‘中国人真挺累的,你说信仰早吗?我说已经太晚了。’在谈及信仰之伦理价值,白岩松认为,今天社会道德风气的退步,‘根源在于,第一我们没有信仰,第二却具备强大的欲望。没有信仰就没有底线,底线之所以能够被不断地突破,就是因为人无所畏惧。而恰恰与此同时,我们这个社会又出现了欲望的巨大挑战:钱、权、利等种种因素混杂在一起。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这二者结合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所以他十分主张:‘应该是把中国人被摧毁掉的信仰链条重新接上,如果一个人活着没有任何畏惧,他会让整个社会感到不安。’ 白岩松最后讲的一个故事意味深长,他说:‘在墨西哥有这样一个故事:一群人一起赶路,突然有一个墨西哥人停了下来,旁边人问他为什么停下来,他说,我走得太快了,把灵魂扔在后面了,所以要等一等……”

  现代化的中国在高速发展,我们都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穿梭,但我们的灵魂是否也被扔在后面了呢?所以偶尔也该停停脚步,想想我们为何而快速奔跑?这一生的价值和意义到底是什么?

  西方心理学家马斯洛的五大需求层次理论,第一层次是生存的需求,第二层次是安全的需求。中国人现在大部分活在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而学佛的人,他的精神追求超越了生存、安全的需求,也超越了第三和第四层次的社交以及尊重的需求,到了第五层次自我实现的需求。人的自我实现就是价值、意义的问题。学佛的人,在考虑我这辈子为何而活,怎样才活得更有意义?怎样才能获得永久的安乐?所以有宗教信仰的人的生命质量是与一般人不同的。

  有篇文章讲到了姚明。

  “经历过多年NBA熬炼的姚明就特别体会到信仰的力量,在二〇一一年的博鳌论坛上姚明讲到,在NBA比赛前,牧师都会在球员的座位前放一个牌子,上面写着一起祈祷的地点。他深深感受到美国受到基督信仰文化的影响,面对博鳌论坛的听众,姚明感叹地说:‘信仰是我们现在缺失的东西,信仰中包含道德。’

  姚明说:‘当我拿到第一张NBA十万美金的支票时呢,我确实很幸福,但是幸福之后呢,你会有无止境的欲望,所以最重要的是要控制自己的欲望。’他认为,相比物质来讲,我们最缺失的是信仰,信仰中包含道德。‘在某个时候,我需要某种依靠,纯粹追求金钱就找不到依靠。’”

  佛教的信仰体系

  前面引用了一本书和一篇文章的内容,他们考虑的问题就是目前国内存在的现状。因为过于物质化,忽略了精神追求而产生了种种问题,最终反映到人的个体身上就是幸福指数下降,乃至于抑郁症患者的大幅增长。这个问题在佛门里有解决的方法。

  概要地说,佛教到底在讲些什么呢?佛教能够给我们什么利益呢?可以简要概括成八个字——离苦得乐,普度众生。离苦得乐是说学佛能够让我们获得世间的利益,比如家庭幸福、身心愉悦、诸事顺意,远离身心的痛苦;还能够让我们获得出世间的利益,比如说不再轮回,最终成就佛果。普度众生,是说当你发了菩提心之后,就能够随分随力地帮助众生离苦得乐。

  佛法是帮助我们离苦得乐的。但首先,我们要知道苦是什么?人生的苦一般讲有八苦、三苦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苦。对于这些苦,人们已经有了深切的感受,从而发出了“幸福在哪里”的感慨。

  苦从另一方面也可概括为三苦,那就是苦苦、坏苦和行苦。苦苦:四大成身……如箧盛四蛇。痈疮刺箭,常自是苦,有何可乐?加以饥渴寒热鞭打系缚生老病死,是为苦苦。坏苦:乐相坏时,生苦想,谓之坏苦。行苦:行者迁流之义,一切有为法,迁流三世,无刹那常住安稳之苦,谓之行苦。行苦一般人感受不到,但理解、领会或者体悟到行苦之后就会想修行,想跳出轮回。而感受到强烈的苦苦和坏苦后,有些人也会想要寻求解脱的途径从而离苦得乐。

  那么如何离苦得乐呢?这是现代的中国人急需了解的方法。要想离苦得乐,首先要知道业果的道理。《大宝积经》:“假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我们今天所有的一切,依正二报,包括有什么样的身体、财富、父母、兄弟、妻子、孩子都是我们的果报。我们这一生来到娑婆世界是来受报的,我们的身体叫业报身,就是我们以前种的因这一世结果了。业果的道理就是世间人常说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从佛教教理的角度说,应该是“善有乐报,恶有苦报。”因为造善业就会感召快乐的果报,造恶业就会感召痛苦的果报。想离苦得乐,就应改恶修善,遵从业果的规律,即能获得幸福快乐的果报。《了凡四训》这本书里,介绍了袁了凡先生如何通过做善事而改变自己命运的故事。

  按照世间业果的道理修行,能够获得人天的安乐,但不能摆脱轮回之苦。所以不够究竟。人天的福报享用完了,还会到三恶道受苦。要想不再轮回,就要如此修行: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这是释迦牟尼佛的前生,雪山童子舍身求法而求来的偈子。通途佛法的修行是按照这个偈子的方法修学的,最终达到不生不灭的涅槃境界,永远不再受轮回之苦。

  末法时期的众生,靠自力无法解脱生死,就要靠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阿弥陀佛的因地——法藏比丘发了四十八大愿,九法界众生信愿持名,就能在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到极乐世界,就永脱轮回,一生取办佛果,获得永久安乐。下面的两个偈子,“吾誓得佛,普行此愿,一切恐惧,为作大安”,“我若成正觉,立名无量寿,众生闻此号,具来我刹中”,就是在介绍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我们依教奉行,往生极乐,就能获得解脱的利益。

  那我们平时该怎样做才能临终蒙佛接引呢?印光大师要求我们: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简单地说就是要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更重要的是深信切愿,持佛名号。如此行持,信愿行三资粮具足,佛必接引。念佛行人,佛光摄受。平时吉祥安乐,临终取办往生,终获无上大利。

  皈依三宝的意义

  世间和出世间的无尽利益都因信佛、学佛而能够获得。而信佛、学佛的第一步,就要皈依三宝。皈是皈投、皈向;依是依托、依止。皈依是皈依佛、法、僧三宝。皈依三宝,以三宝为依托,就称为皈依。皈字,返白为皈。白是白业,也就是善业。奉行佛陀的教法,止恶修善,由黑返白。这就能获得安乐的果报,得到世间乃至未来出世间的利益。

  三宝就是佛、法、僧。佛,梵云佛陀,Buddha。译言觉者,或智者。觉有觉察、觉悟之二义,觉察烦恼,使不为害,如世人之觉知为贼者,故云觉察,是名一切智。觉知诸法之理,而了了分明,如睡梦之寤,谓之觉悟,是名一切种智。自觉复觉他,自他之觉行穷满,名为佛。

  法,梵云达磨,Dharma。为通于一切之义。小者大者,有形者,无形者,事物者,道理者,皆悉为法也。

  僧,梵云僧伽,Sangha。译曰和,或众。四人以上之比丘和合而为众。

  佛、法、僧为什么都称为宝呢?因为佛、法、僧和合而成的教团自利利他,度化众生,能够产生无量的功德,发挥无尽的妙用,取之不竭,用之不尽,无极无限,无边无际。世间常以金银珠宝的价值为高,功用为大,所以称之为宝;佛、法、僧的功德妙用,乃通于世出世间,所以更可称之为宝了。由于三宝的化导,可以使我们平安地在人间生活,更可使我们在人间离苦得乐。所以三宝是超出于众宝之上的宝中之精。

  学佛必须要皈依三宝,以三宝为依托,在三宝的引领下学习,而不是有些人认为学佛自己看看书就可以了。原因是,首先佛法的修学,不是单纯的理论学习,佛法是教、证二法,教法和证法。欲知山中路,需问过来人。修行需要有善知识指导,所以要依止善知识。其次,通过皈依的仪式能产生戒体、皈依体。戒体,是通过受戒羯磨产生的心行力量(阿赖耶识中的善种子),在内心能形成防非止恶的自制力。这个自制力在我们今后的修学过程中必不可少。

  皈依能获得八大利益:(1)入佛子数(成为佛的弟子);(2)诸戒之本(是受戒的基础);(3)减灭诸障(减轻业障);(4)集广大福(能积广大的福德);(5)不堕恶趣;(6)人与非人不能为灾(人与非人均不能娆乱);(7)随愿皆成(一切好事都会成功);(8)速得成佛(能成佛道)。

  《佛说希有校量功德经》中,佛陀谈到皈依三宝所得的福报:“阿难。如是合数总名三千大千世界。假使满三千大千世界中诸佛如来。譬如竹苇甘蔗稻麻。彼等诸佛世尊至真等正觉。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二万岁中。常以一切娱乐之具衣服饮食床卧汤药。种种奉施。乃至灭度之后。收其舍利起七宝塔。一一宝塔皆以华香伎乐缯盖幢幡香烛油灯。如是供养。于意云何。彼善男子及善女人。得福多不。阿难白佛。甚多世尊。佛告阿难。若复有人直能供养一佛世尊。满二万岁。四事具足供养恭敬。乃至灭度收其舍利。起七宝塔。一一宝塔。皆以华香伎乐幡盖香油灯烛。一切奉施其福尚多。无量无边不可称数。何况满三千大千世界诸佛如来。二万岁中常以四事供养供给。乃至灭度收其舍利起七宝塔。一一宝塔。各以华香伎乐幡盖及香油。种种所须悉皆供养。实得无量无边不可算不可数福德之聚。佛言。阿难犹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以淳净心作如是言。我今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所得功德胜前福德。百倍千倍万倍。不可算数言辞譬类所能知及。

  尔时世尊。复告阿难。若有人能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乃至一弹指顷能受十善。受已修行。以是因缘得无量无边功德。阿难。若复有人能一日一夜。受八戒斋已。如说修行。所得功德胜前福德。千倍万倍百千万倍。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阿难。若能受持五戒尽其形寿。如说修行。所得功德胜前福德。百倍千倍万倍千亿万倍。非算数譬喻所能知及。”

  《灌顶三皈五戒戴佩护身咒经》里面讲到,只要有人皈依三宝,有四天王派遣三十六位善神随身护持。把这三十六善神的名字写下来,随身佩带,可以避除邪恶,出入无畏。这三十六位善神是:弥栗头不罗婆(善光),主疾病。弥栗头婆呵娑(善明),主头痛。弥栗头婆逻波(善力),主寒热;弥栗头栴陀罗(善月),主腹满;弥栗头陀利奢(善见),主痈肿;弥栗头阿娄呵(善供),主颠狂……弥栗头波利那(善藏),主嫉妒;弥栗头固陀那(善音),主咒咀;弥栗头韦陀罗(善妙),主厌祷等。

  所以,在竞争激烈、物欲横流的世间,想要获得幸福、祥和的生活,乃至想要跳出三界,获得永久的安乐,我们就要皈依三宝,信佛、学佛。已传承了两千五百多年的佛教,而且是中国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佛教必将为现代的中国人提供心灵的慰藉,成为助益国人不断进取的强大精神力量。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信仰       价值)(五明学佛网:信仰       价值)  

 陈兵教授:佛教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价值 

 王雷泉教授:观音信仰与佛教慈悲精神——在普陀山观音文化论 

 惟觉法师:智慧的信仰─正信 

 李志夫教授:试论《俱舍论》在佛教思想史中之价值 

 周贵华博士:佛教信仰简论 

 吕澄居士:杜甫的佛教信仰 

 楼宇烈教授:《法华经》与观世音信仰 

 魏道儒教授:佛教和平传统及其现代价值 

 魏道儒教授:佛教和平主义传统及其现代价值 

 魏道儒教授:宗教融合与教化功能──以宋代两种华严净土信仰 

 徐文明教授:早期法华信仰与普贤感应 

 方立天教授:普贤的实践品格及其现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