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信愿法师:善导大师法语(八)


   日期:2016/1/6 7:2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今天信愿继续向大家报告《善导大师法语》。

  上回我们看到第二点信弥陀本愿的第二段文。今天从第三段文接下去看:

  【生信无疑,乘佛愿力,悉得生也】

  这段文是出自《观经四帖疏·玄义分》,在上几回就已经向诸位报告过了。

  「乘佛愿力,悉得生也」,是三辈九品的每一品众生,都是依靠阿弥陀佛的愿力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对阿弥陀佛的救度没有怀疑,生出信心,无论是报土或化土的行者,无论是上品、中品、下品的行者,都是依靠阿弥陀佛的愿力。阿弥陀佛的愿力如果从四十八条大愿来说要救度众生有十八愿、十九愿、二十愿,专修念佛的十八愿行者是依靠十八愿的愿力往生西方;杂修十九愿的行者或二十愿的行者,是依靠十九愿、二十愿的愿力往生西方。

  所以每一个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行者,善导大师都认为是「乘佛愿力,悉得生也」,「悉」就是通通,九品的往生都是依靠阿弥陀佛的愿力。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其实非常的明确,往生是佛的愿力在成就,我们从善导大师一生所有的著作五部九卷可以看到这个事实。因为每一个众生无论是根据第十八愿、第十九愿、第二十愿修学,可以往生都是因为阿弥陀佛的救度。每一个修行的人,无论是专修、杂修,在临终都是因为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现前接引而往生。那么阿弥陀佛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何会现前接引修行的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因为这就是阿弥陀佛的第十九愿临终接引愿,所以每一个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没有一个不是仰靠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所以《观经四帖疏·玄义分》说:

  【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

  既然每一个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都是仰靠阿弥陀佛的愿力,那么在众生这边,就有执自力、执二力、与执他力的分别。阿弥陀佛要救度众生的心是平等没有差别的,那么众生被救度的心境当然千差万别。生有要完全靠阿弥陀佛救度的这就是他力的众生,生有要完全靠自力修行的这就是自力的众生,生也有要一半靠自己一半靠阿弥陀佛,就是二力的众生,所以众生有这三类。阿弥陀佛誓言以摄生三愿绝对的救度。

  佛法讲「因果」二字,既然阿弥陀佛的救度是平等无差别,众生被救度有千差万别,因不同果就不同,所以西方极乐世界有报土、有化土。我们从《无量寿经》的经义可以了知这个事实,明信佛智的人往生报土,疑惑佛智的人往生化土。天台开宗祖师智者大师将净土判为四土:

  【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净土】。

  但是善导大师、法然上人就判为报土、化土,在唐朝初年各宗祖师对净土的分判有相同也有不同,不论是说报土与化土或说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净土。我们从《无量寿经》、《观经》、《阿弥陀经》的经文,可以知道西方极乐世界投生的方法有胎生与化生,众生安心起行有信心、有疑心。《无量寿经》说:明信佛智的人与疑惑佛智的人往生西方的果报不同,所以从佛经祖论我们可以知道一个事实。无论世尊与祖师无不鼓励我们净业的行者断疑生信,如果带着疑心虽然可以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但是会在阿弥陀佛的方便化土九品莲苞之内。所以一定要生信无疑,乘佛愿力,悉得生也。我们在娑婆因地与阿弥陀佛在西方果地在事相而言,这距离是非常的遥远。

  《阿弥陀经》说: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

  在事相来说,确实娑婆世界与西方世界相差十万亿国土那么遥远,那我们与阿弥陀佛如果没有相契相应,要如何亲近呢?所以用南无阿弥陀佛来了解自己是什麽样的众生,深信机,用南无阿弥陀佛来了解阿弥陀佛是怎么的一位佛,所以从本愿名号认知机与法,将自己内心的疑心彻底打破,破疑生信,这样才会与阿弥陀佛亲近、相应。要不然在事相那么遥远的西方佛国,我们要如何与阿弥陀佛感应道交呢?心中有疑惑,自然就对阿弥陀佛的名号会使我们往生犹豫不决,到底我念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真的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吗?这就是疑心。疑心若没有打破要如何接受内外一切众缘的考验呢?要如何坚定不退一生老实念佛呢?要如何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呢?所以善导大师在

  《观经四帖疏》解释三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在深心的解释用了很多疏文,因为深心是一般净土的行者比较不具足,虽然念佛,但是对阿弥陀佛的信心很浅薄,浅信非是深信。

  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对深心的解释先讲前面的七信,然后才导归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所以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是因为心中建立了对阿弥陀佛本愿绝对真实的信心,所以专称有信心的内涵,如果没有信心的内涵,要如何专修呢?很多不了解阿弥陀佛本愿的行者,虽行念佛,心疑本愿,所以遇到考验就退失道心了,就不想念佛了,不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了。

  所以一向专称是建立在信心的基础之上,念南无阿弥陀佛,心中对阿弥陀佛的依靠有像一个婴儿完全倒靠在母亲的怀中吗?如果有当然就是真实的信心,婴儿倒靠在母亲的怀中,就是婴儿知道母亲对他无微不至的呵护,对他爱心的付出,所以婴儿可以安安心心倘佯在母亲的怀中。

  我们凡夫是阿弥陀佛慈悲怜愍要救度的对象,每天安心起行,我们与阿弥陀佛是亲近或疏远,念南无阿弥陀佛如果心中有诸多的怀疑与顾虑,当然就不会像婴儿这样安心倘佯在母亲的怀抱之中。

  念南无阿弥陀佛,诸位!你敢将你的身心生命交付给阿弥陀佛吗?如果敢,我全部都让阿弥陀佛为我做主,我的生命让阿弥陀佛为我主宰,阿弥陀佛叫我念佛我就念佛,阿弥陀佛叫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今天现前来接引我就今天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明天现前来接引我就明天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没有现前,就是我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因缘还没具足,我就每天过着称念南无阿弥陀佛的生活。

  一切生命因为有阿弥陀佛才有价值,没有阿弥陀佛就没有价值。将这六字南无阿弥陀佛拿掉,生命就非常的黑暗,因为将继续无止尽轮回在三界六道之中。人生因为有这句佛号南无阿弥陀佛而有光明,因为知道将来往生的因缘成熟,就可以业谢娑婆神登极乐。内心对这件事清楚、明白,内心对这件事非常的肯定、决定,这样怎么会不一生念佛?当然念佛是充满着欢喜、安心,「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内心所仰靠的是阿弥陀佛慈悲愿力,佛要救度我的誓愿是真实、是不虚,值得我生命完全的依靠。这就是一个真实信心的行者,生信无疑,乘佛愿力,悉得生也。

  佛的誓愿使我们安心,佛的名号给我们光明,我们如果没有因为世尊在净土三经告诉我们念佛能往生的道理,我们怎么会念佛?我们怎么会知道有一个西方净土?我们怎么会知道阿弥陀佛发愿要救度我们?所以世尊在此方发遣,弥陀在彼土来迎,二尊一致共同以本愿名号对我们众生的教化,当然我们身为一个佛弟子,相信世尊的话,相信弥陀的话。

  世尊的话就是净土三经,弥陀的话就是在四十八愿,佛是一位生生世世修行、断惑证真的果人,福慧圆满。我们凡夫众生就是还没断惑证真的因人,世尊的人格已经究竟圆满了,所说的话、所发的誓言,值得我们信用。

  一个人如果比较有人格,我们对他所说的话就会相信,一个人如果经常打妄语,他说的话我们就不会相信。一个人有信用与没有信用,就表示这个人有人格或没有人格,我们看教界很多了不起的高僧大德,修持非常的精严,我们对他就会肯定、就会产生信心,他的开示我们就会信用。阿弥陀佛在因地的法藏菩萨,发愿是以真心称性发愿,当然所发的誓愿值得我们众生的采信,所以一心念佛所依靠的是阿弥陀佛绝对救度的誓愿,生信无疑,乘佛愿力,悉得生也。

  接下来第四段文:

  【观者照也,常以净信心手,以持智慧之辉,照彼弥陀正依等事。】

  这段文是出自《观经四帖疏·玄义分》,《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在解释经题「观」这个字。

  「观」就是谛视的意思,观者照也。

  「照」有照知、照见,二层的意思,「照见」就是能观之心入定,观见所观之境,定境相应是亲眼所见叫做照见。「照知」是凡夫之心,信解弥陀愿力,知道念佛可以成佛。虽然没有亲眼目睹西方依正庄严,但对经文世尊的开示,明白念佛绝对可以成佛,所以这种了知是信心的了知,并非是观见的了知,所以叫做照知,观者照也。

  「常以净信心手」,净是清净,清净在这里是真实的意思,清净的信心就是真实的信心,信心流露出对佛法的谛信。信心是建立在佛法,不是建立在自我,所以一个修观行的行者,能观之心观见所观之境,他所建立的信心。也是在睹见殊胜的胜境所产生,譬如观西方极乐世界琉璃大地,能观之心入定了,观见西方极乐世界琉璃大地,清净、庄严、平坦。所以内心对阿弥陀佛愿力庄严而成的西方佛国生出真实的信心。

  「净信心手」,在这里这个字「手」,是譬喻信心。

  以信心譬如手持智慧之辉,以智慧譬如光辉,手可以执持东西,信心可以开显对西方极乐世界的观慧。观慧与信心是一体不二,如果有观慧,观见生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而没有信心,所观之境也不是真实成就,就有可能是照知不是照见,所以修持观行的行者,观见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同样要具足信心。

  「照彼弥陀正依等事」,这是观用,以净信心手,以持智慧之辉是观体,观想成就了,就可以亲眼目睹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照见极乐依正庄严,乃是观想成就而所起的作用。所以每一个观想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的行者,必须要具足智慧与信心,当然能观之心一定要入禅定。如果是妄念纷飞,当然就不能观见所观之境,那么观见与照见与照知,是《观经》十六观的修持,修持第一观到第十六观,可以观见西方之境,念佛与观佛同样都可以修成《观经》一部的教法,因为《观经》一经两宗,有观佛三昧与念佛三昧,所以观想成就与念佛成就,同样都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观经》这个「观」字,在显义虽然是指观想的意思,但是在隐义,是信知阿弥陀佛名号的救度,有隐义与显义这二层的道理。

  下面第五段文

  【释迦如来实是慈悲父母,种种方便发起我等无上信心】。

  这段文是出自《般舟赞》,前面还有二句,「敬白一切往生知识等,大须惭愧」,然后才接「释迦如来实是慈悲父母,种种方便发起我等无上信心」。善导大师在《般舟赞》一开始说这段话,就是在劝勉净业的行者,要感念世尊的佛恩。因为我们对净土法门会起无上的信心,实在是世尊这位大善知识的恩德,若不在净土的经典体会净土法门的修持,我们怎么会想要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若不在世尊开示的经教中了知念佛决定往生的道理,我们怎么会想要一生专念弥陀佛名?所以我们会想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生念佛,都是在净土的经典接受世尊的教化。所以《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乃至一切其他旁涉净土的经典,都是世尊为了要让我们发起对念佛往生西方的无上信心。因此殷切的开示,在诸经之中说到念佛的道理非常之多。

  信愿在藏经之中摘录了不少念佛的法语,以后若有因缘,信愿愿意向诸位四众弟子报告不只是净土三经,其他的经典说到念佛的修行非常之多。有的经典说到念佛能往生,令我们看了内心发起了无上的信心。

  所以我们对念南无阿弥陀佛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建立无上的信心,实在是释迦如来的慈悲恩德。我们凡夫众生不知道,所以要生出大惭愧的心。

  「敬白一切往生知识等」,善导大师是一位了不起的祖师,对一切想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善知识用「敬白」二字,这就是善导大师对每一位众生非常的恭敬。

  「大须惭愧」,就是因为众生不知道释迦佛祖的如来恩德,所以要生出惭愧的心。实在如果没有世尊为我们宣说净土三经,我们凡夫怎么会知道有一个清净、庄严、微妙快乐的西方佛国?如果没有在《无量寿经》世尊为我们说法藏菩萨的四十八愿,我们众生怎么会知道念佛可以成佛?所以释迦如来实是慈悲父母,这句话善导大师说得很妙。

  对於我们娑婆人间的凡夫众生,我们感受最深刻的就是父子之情,父子之情是刻骨铭心,那种感受非常的强烈,尤其是生离死别的时候,感受亲情就特别深刻。信愿在国小毕业的时候父亲过世,那时候内心非常的伤心,在人间最令人伤心难过的就是父母过世。

  在诸经之中,世尊经常为了要让佛弟子了知佛菩萨的慈悲。所以用父子譬喻,让众生来体会感受佛是我们众生的慈悲父母。

  【三界一切众生皆是我子,我即是父】。

  这是《妙法莲华经》的经文。世尊在《妙法莲华经》这样的开示,让我们众生感受非常的温暖,三界一切众生皆是我子,佛将我们众生当成他的孩子。佛在怜愍我们的心情就像父母在思念儿女,而且还更超越。

  所以在《无量寿经》说:「我哀愍汝等诸天人民,甚于父母念子」,世尊哀愍众生比父母在思念儿女还更超越。对我们众生来说我们看到经文世尊如此的开示,我们就知道,佛祖对我们众生很疼爱叫做慈悲,慈与乐,悲拔苦,要让我们众生得到涅盘大乐,拔除了我们众生的生死大苦。

  阿弥陀佛就是我们众生的大慈悲父,我们在佛经经常看到,世尊称呼佛弟子称呼「佛子」。「佛子」这两个字特别显示出佛陀与众生的关系非常的密切,令我们众生看到经文「佛子」二字,去体会佛祖怜愍我们的爱心。所以信愿了解,佛是一个很慈悲的人,对我们众生非常的疼爱,因此信愿也学习佛陀对众生的称呼佛子,所以信愿在讲席之中经常称呼大家四众佛子,确实你我在佛的心中,都是慈悲怜愍的爱子。

  诸位如果是在家菩萨为人父母,你可以体会到当父母的人,为了儿女牺牲、奉献、付出没有任何条件,甚至牺牲性命也在所不惜。我们看到很多灾难,无论是地震、水灾、火灾、风灾,父母为了要救护自己的儿女,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在所不惜。九二一大地震发生的时候,报纸曾经刊载一位十多岁的小姐,她虽然逃出室外,看到她的弟弟还在室内睡觉,非常的危急,地震发生,家里因为瓦斯管爆裂发生火灾,室内已经烈火冲天了,这位当姊姊的人,赶快用棉被披着冲入室内,将在睡眠中的弟弟救出来,为了要救护弟弟,她自己全身被烈火焚烧,烧伤百分之九十几,经过送医不治身亡。

  你看人间的凡情,不论是父子之情,或兄弟姊妹手足之情,有时在灾难的时候可以看出这份亲情的伟大。为了要救护自己的亲人,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凡情就这么伟大了,何况是法情呢?

  阿弥陀佛对十方众生的慈悲怜愍,就是用六字果号南无阿弥陀佛大悲不弃的救度。有时候发生火灾,我们看到很多救难人员对于火灾时困在室内的众生不惜一切想尽办法去救护,甚至救难人员因为要救护这些困在火灾现场的人,他竟然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我们从很多灾难的救护看到这种的故事真的不少。所以南无阿弥陀佛这六字对我们众生绝对的救度,我们如果站在阿弥陀佛慈悲救我们众生的心愿,来看待这六个字南无阿弥陀佛,怎么会不安心?一定会很安心称念南无阿弥陀佛。

  【释迦如来实是慈悲父母,种种方便发起我等无上信心】。

  为了要帮助诸位体会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十方诸佛是很慈悲的人,信愿来引用《申日本经》的一个公案来让大家参考,体会佛陀是一个很慈悲的人,我们将心安住在佛陀的慈悲心,当然就会安心念佛。

  在王舍城之内有一位极为富有的长者,一般的人叫他申日,申日家中有无数的珍宝,他也愿意施舍财物供养道人,但独独不愿意供佛与僧。

  有一天申日长者与这些嫉妒佛陀的道人闲谈是非,其中有一位道人如此抱怨:听说现今王臣诸公百姓最崇敬的就是佛陀,但独独对我们一点都不尊重,分明没有将我们放在眼里,真是不公平啊!听说佛常常说自己能知过去、未来之事,具有他心通,不如我们来试试他,看是不是真是如此,另一位忿忿不平的道人,就随后说出这一番话。申日长者说:那我们该怎么做呢?附耳过来,只见一群人鬼鬼祟祟交头接耳,听完之后申日长者说:嗯!这真是一个好办法,就这样办,我即刻去礼请佛陀。

  申日长者有一位儿子,叫做旃罗法,年纪才十六岁,聪明过人,善学佛法,已经具足宿命通,能知过去、未来之事。他一闻知父亲有此大逆不道的作为,连忙向父亲劝说:父亲!佛已经知道你的心念,请你悬崖勒马,千万不可相信那些恶人的毒计。旃罗法的诚心并没有感动一意孤行的父亲,佛陀接受了申日长者的礼请,并且对申日长者的心意大加赞叹。

  隔天佛陀便率领众弟子前往申日的家中接受供养,途中佛陀放大光明,整个大地沐浴在一片祥和的金色光芒之中。父亲!如今佛陀已经启程来我们家了,你看十方光明如日当空,旃罗法向父亲提醒,希望父亲能放弃阴毒的计划。哼!我已经设下陷阱了,天人也难以安然度过,执迷不悟的申日长者仍然坚持他的试验。当佛陀举足跨过门限进入城内,突然间整座大城为之震动,各种乐器不鼓自鸣,缠绵病床的人竟然不药而癒,佛陀来到申日长者的家中,申日长者先前设下五丈的火坑陷阱,突然变成大水池,开满了五色的莲华,一华千叶,一华生百华,华华相连,弟子们踏着莲华前行,丝毫不受火坑的威胁。此时申日长者心生恐怖,头面着地诚惶诚恐自白:今天所烹调的一切饭食,都放了毒,祈请慈悲的佛陀让我重新再煮一次吧!慈眉善目中透着威严的佛陀说:不用再重新的炊煮,就让我食用这些毒饭、毒菜。世尊并没有怪罪申日长者,当时转头对众弟子说:你们先不要食用,等候我的指示。佛陀手持毒饭持咒语说:天下有三毒:一贪、二瞋、三痴,佛无此三毒,一切毒药无处可入,若人至诚研读经法亦不受此毒,佛陀言毕,饭食之中的毒自然消去。佛说:大众可食,大众依言受供,安然无恙。惭愧到无地自容的申日长者,伏首在地向佛陀忏悔说:慈悲的世尊!容我无状之举,一时愚痴听恶人计欲加害於您,乞求您的宽恕。世尊扶起申日长者,并且为申日长者讲经说法,让他脱去害人的毒衣,换上求道的衣袍,后来申日长者精勤修行,不久便证得须陀洹果。

  这个公案记载在《申日本经》,从这个公案之中我们体会,佛陀是一个大慈大悲的人,知道对方用毒菜、毒饭要陷害他,佛陀不但没有怪罪对方,宽恕他、原谅他、还教导他,使他弃恶向善。佛陀就是这样具有大慈悲、大智慧、大道力的人。因为佛陀已经将内心的贪、瞋、痴三毒烦恼彻底净尽了,所以一切毒药、毒饭、毒菜不能毒害。

  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从六字洪名体会到法藏菩萨为了要救度我们牺牲、奉献、付出,修诸六度万行,完成了名号万善万行的总功德,使我们这种有贪、瞋、痴的三毒烦恼众生,可以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世尊对要陷害他的人尚且宽恕、教导,阿弥陀佛用名号要广度十方众生,会要求十方的凡夫要念他的名号念到没烦恼、没妄想、没执着才加以救度吗?绝对不会。因为佛的心是大慈大悲的心,对众生只有慈悲、怜愍、宽恕,不会去计较众生的烦恼、罪恶。

  申日长者为了要考验世尊,是不是真的具有他心通、具有宿命通,所以听到恶人所献的恶计,以毒饭、毒菜要毒害世尊,世尊并没有见怪他,佛就是这麽慈悲的一个人。南无阿弥陀佛也好,释迦牟尼佛也好,药师佛也好,十方诸佛都好,都是慈悲的人,所以我们念佛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将来现前来接引我们的就是大慈悲父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会一如释迦牟尼佛宽恕十方众生的罪业,原谅十方众生的过错,所以不用怕我们的烦恼恶业,怕我们不回心转意信靠佛陀,怕我们不念佛求生净土,我们凡夫看看自己是一个下劣的人,然后再看看这句佛号就是要救度我们这种下劣的众生,那一心念佛岂不就是机教相应吗?

  称念六字洪名「南无阿弥陀佛」,有机法二种深信的内涵,我们当然会安心称念、欢喜称念、感恩称念。因为我们知道佛陀是一个大慈悲心的人,跟佛陀无缘,佛陀都要想尽办法救度了,何况有缘?

  【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

  这是《观经》的经文,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跟阿弥陀佛就是最有缘,这缘是亲缘、是近缘、是增上缘,怎么会不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一心来探讨六字洪名的本愿妙义,阿弥陀佛最高兴。阿弥陀佛有他心通、有宿命通,知道我们众生想要对他多加了解,阿弥陀佛就会对我们威神加持,藉着我们念佛对我们普摄,使我们明白名号绝对可以往生的道理,所以念佛成佛真实不虚,不只是阿弥陀佛的誓愿,使我们肯定念佛成佛,真实不虚。世尊在《观经》的开示,十方诸佛出广长舌相证诚,实实在在都是使我们相信,是相信佛语,不是相信人语,念佛成佛,真实不虚。

  诸位四众佛子,我们精进用功称念吧!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信愿至诚祝福诸位四众佛子,当生成就,念佛成佛

  南无阿弥陀佛!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信愿法师       净土宗)(五明学佛网:信愿法师       净土宗)  

 唐思鹏居士:《佛教三字经》新注 净土宗 

 净界法师:圆修和专修--净土宗两大传承 

 宋智明居士:佛教净土法要 第二卷 净土持念法要 净土宗功 

 宋智明居士:佛教净土法要 第二卷 净土持念法要 净土宗行 

 宋智明居士:佛教净土法要 第二卷 净土持念法要 谈谈净土 

 宋智明居士:佛教净土法要 第一卷 净土白毫观修法 第二章 

 温金玉教授:玄中寺在中国净土宗史上地位的再检讨 

 蔡惠明居士:明代的净土宗 

 黄忏华居士:佛教各宗大意—净土宗大意 

 贾题韬居士:密宗与净土宗——学佛的思悟 

 贾题韬居士:修净土宗渐次触及实质 

 明奘法师:禅宗、净土宗、律宗……宗派各不相同,我个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