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南怀瑾:修行就是这样修,不这样不叫修行 |
||
|
||
“云何心一境性。谓数数随念,同分所缘流住无罪适悦相应,令心相续,名三摩地,亦名为善心一境性。” 如念佛专一,一心不乱,也就是“心一境性”。“谓数数随念同分所缘流住”,在《楞伽经》上有“流注住”的道理。法相学来讲,有妄想流注,凡夫一切众生业力都在流注。流注就是念头像一股流水一样,一念一念地接着流,中间切不断,“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一切众生业力流注,就是第六意识妄想不停的流注。流注也没有关系,只要是善得流注,就是佛菩萨所开示的一条基本修持之路。 说妄念顿断,断得了吗?断了就属于断见,偏空。但是你念念流注,把念头的前后切断,三际托空,这空的境界也是流注,也就是念念在空定中间流注。正“三摩地”是空、无相、无愿,前念不生,后念未起,中间当体即空,空相也是流注,流注空。所以法相很难讲。 譬如念各种咒语真言,念念流注,没有杂念,念念纯善,只有咒语。乃至“唵、阿、吽”,一念万年,万年一念,怎么会不成佛呢?“同分所缘流注,无罪适悦”,心中没有善恶是非之念,非常舒适。“令心相续”,一念万年,万年就是这一念,这叫三摩地、定境,也叫善的心一境性。修行就是这样修,不这样不叫修行。你们常讲:我念头空不了呀!你们是想把念头空掉,怎么空得了呢?那是压制。所以你们连法相唯识的道理也不通。要念念流注善,在善心流注上的心一境性,才是定的基本原则。 “何等名为数数随念。谓于正法听闻受持,从师获得教诫教授增上力故,令其定地诸相现前,缘此为境,流注无罪,适悦相应,所有正念随转安住。” 一念一念跟着来,就是“数数随念”。听闻了正法,听懂接受了,也得到善知识教诫的方法,就依此修持。这是“增上力故”,就是上师的相应,善知识的智慧功德力量加持你,因而懂了应该入哪一种定,那么定地的境界就摆在前面。譬如念佛的,就在佛境界上;修准提密法的就在准提境界上。“缘此为境”,依这个境界不变,“流注”,念念在此,一念万年,万念一念,“所有正念随转安住”,所有念头都转了,转成了这个正念境界,这才叫“安住”在定境上。 这是重要的大法,假如是密宗讲到这个地方,就是传密宗的基本大法,一定会说:传大法,大地震动。我也不是上师,不来这一套,只是你们要知道基本修持的道理,正式修行之路正是如此。(此时台湾忽有轻微地震)大地也震动一下,正好给我们碰上。所以你们要注意,这样修行才是正修行的路。 “云何名为同分所缘。谓诸定地所缘境界,非一众多种种品类,缘此为境,令心正行,说名为定,此即名为同分所缘。” 你或者念佛,进入定的境界,一句佛号三根普被,所缘是大家共同的,这就是“同分所缘”,不是属于哪一个人的,也不属于某一阶层人的。 “问:此所缘境是谁同分,说为同分。”同分所缘境界,是跟谁同分?是与哪个方法同分? “答:是所知事相似品类,故名同分。”这个修行的方法归纳起来,同一个归类叫“同分”。 “复由彼念于所缘境,无散乱行,无缺无间,无间殷重加行,适悦相应而转,故名流注适悦相应。” 譬如念佛,所缘境界是一句佛号,或者一个定境,没有散乱,当然也不昏沉。不散乱,不昏沉,就这一念,一晃就是两个钟头或半天过去了,而只觉得是一刹那之间,这种定境叫“无缺无间”。因为在这个定境上。“无间殷重加行,适悦相应而转”,这两句在修行上非常的重要,讲到这里,也应该是大地六种震动的。 定境是不散乱、不昏沉,这一念就定。当你在这定境界上不昏沉、不散乱,念佛的人真念到这个境界,佛号也念不起来了,也没有佛的观念了,一念一定,觉得只有一下下,实际上半天,一天过去了。这个时候“无间”,没有间歇性,“殷重”,诸佛菩萨同你一样非常诚敬。“加行”,煖、顶、忍、世第一法,都来了,自然一身发“煖”,身体就软了,自然就“顶”上下通了。“加行适悦相应而转”,身上业力也转了,心念也转了,因为心这一念都在定境界上,都懂了吧? 所谓“相应而转”,转个什么呢?不是临去秋波那一转,是身心业力都转了,故名“流注适悦相应”。流注什么呢?不要看到“流注”这个名词就想到妄念,这里不是妄念流注,此处就是念念清净流注,那就是佛境界。西方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观音菩萨的念念正念、相续力量流注而成的净土,所以流注就有如此重要。 “又由彼念于所缘境,无有染污,极安稳住,熟道适悦相应而转,故名无罪适悦相应,是故说言数数随念,同分所缘,流注无罪,适悦相应,令心相续,名三摩地,亦名为善心一境性。” 此心念念流注,一念万年,就叫入定,也就是三摩地境界,心一境性就是禅定的境界。 “复次如是心一境性,或是奢摩他品,或是毗钵舍那品。” 或者止,或者观,前念已去,后念不生,当体即空。空境界一止就是正止观,就在空念境界,知道此念自性体空,缘起性空,性空缘起。这一空也是中道观,这一观,了解清净就是毗钵舍那。 “若于九种心住中,心一境性,是名奢摩他品。” 佛说有九种住心,以九住心来讲,这个住就叫心一境性,就是止。 “若于四种慧行中,心一境性,是名毗钵舍那品。” 这个境界以慧学来讲,这心一境性就是观。这一段很重要,要搞清楚,也有大地震动的记录。你们出家修行,如果碰到这个因缘,将来修行能不能成功,就从这里开始,所以大家不要马马虎虎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