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信愿法师:弥陀教经论一心明指信心


   日期:2015/11/17 8:3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对净土三经一论的一致性,证明一心是指信心。

  净土三经就是《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一论就是《往生论》。《往生论》的注解就是昙鸾大师的著作《往生论注》。所以,以佛经和菩萨论来解释,是最正确、最标准的,无论哪一位祖师再怎样有道德、有学问、有修持、有名望,只要和佛经释迦世尊所说的不同,当然我们要听释迦世尊所说的。《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只有教一个法门,就是念佛法门,所以是一致的。

  来看第一部,《无量寿经》云:

  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

  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信心欢喜”,是不是在说信心?这段文就是第十八愿的成就文,就是释迦牟尼佛解释法藏菩萨所发的第十八愿。所以第十八愿在说信心一点都没错,因为释迦牟尼佛解释的,若没有释迦牟尼佛解释,我们怎么知道第十八愿在说信心!第二部,《观经》云:

  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

  《观经》三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归结在深心。深心,善导大师解释为深信之心,是不是在说信心?当然!第三部,《阿弥陀经》云:

  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至七日,一心不乱。

  既然《无量寿经》说信心,《观经》也说信心,到了《阿弥陀经》,突然说禅定之心,这样道理说不通。所以在《阿弥陀经》“一心不乱”解释为“信心不乱”,专念阿弥陀佛的圣号,这样三经才有相同一致性,这样道理才说得通。

  第四部是菩萨论,《往生论》云:

  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

  天亲菩萨《往生论》,经由昙鸾大师《往生论注》的解释,一心就是信心。看第五部,《往生论注》云:

  又有三种不相应,一者信心不淳,若存若亡故;二者信心不一,无决定故;三者信心不相续,余念间故。此三句辗转相成,以信心不淳,故无决定;无决定,故念不相续。亦可念不相续,故不得决定信;不得决定信,故心不淳。与此相违,名如实修行相应,是故论主建言我一心。

  “论主”就是天亲菩萨。这段文昙鸾大师将信心说得非常详尽,信心不淳、信心不一、信心不相续。

  所以,昙鸾大师说信心,天亲菩萨也说信心,释迦牟尼佛也说信心,《无量寿经》之“信心欢喜”是说信心;《观无量寿佛经》之“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也说信心;《往生论》之“世尊我一心”也说信心;《往生论注》之“信心不淳,信心不一,信心不相续”也说信心,没有理由在《阿弥陀经》“一心不乱”才说禅定之心。所以《阿弥陀经》一心不乱在说信心,这样就能够明白净土三经一致性的道理。

  3、诸师:信心不乱一心专念 一生不退

  下面引用二十五段经论法语,佐证一心不乱是信心不乱,也是专念阿弥陀佛圣号的意思。所以有很多佐证的法语,使我们安心念佛。

  善导大师:一心专念 弥陀佛名

  首先来看善导大师在《法事赞》所开示的。善导大师《法事赞》云:

  极乐无为涅槃界,随缘杂善恐难生,

  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

  七日七夜心无间,长时起行倍皆然,

  临终圣众持华现,身心踊跃坐金莲。

  这段文,是善导大师解释《阿弥陀经》往生因经文。一心不乱,善导大师在《法事赞》开示为“教念弥陀专复专”,两个“专”字,就是专念阿弥陀佛,所以,善导大师将一心不乱解释为专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专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就是建立在信心之上,说信当然就说信心,说行就说专念,所以说专念、说信心,就是说信和说行,意思都相通。

  第二段文,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玄义分》云:

  何故《阿弥陀经》云:佛告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即应执持名号,一日乃至七日,一心愿生。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迎接往生。

  从《观经四帖疏•玄义分》这段疏文,我们也可以明白,善导大师将一心不乱解释为“一心愿生”,并没有解释为念佛要念到入禅定。所以,当你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专念阿弥陀佛,愿生西方,这样就是做到《阿弥陀经》“一心不乱”这句经文的要求。所以善导大师的解释,让我们非常放心,因为善导大师所说的道理,是我们做得到的,我们只要一心念佛,愿生西方,有心人人都做得到。叫我们念佛念到没有妄想,入禅定,才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做不到,对不对?净土法门是易行道,易行道当然就是容易修行、容易往生,如果要念到没有妄念才往生,那易行道反而变成难行道。

  第三段文,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定善义》云:

  又如《弥陀经》中,一日七日,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专念就是一心不乱,善导大师又再一次说明一心不乱就是“专念”。

  第四段文,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散善义》云:

  即《弥陀经》中说,释迦赞叹极乐种种庄严,又劝一切凡夫,一日七日,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

  这段文,我们看了,心中更是安心,善导大师告诉我们,一日七日,一心专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一定往生。在《观经四帖疏•散善义》,善导大师也将一心不乱这句经文解释为“一心专念”。善导大师有解释为念佛要念到入禅定吗?没有!

  第五段文,善导大师《观念法门》云:

  又如《四纸弥陀经》中说,佛言:若有男子女人,或一日七日,一心专念弥陀佛名,其人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自来迎接,即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善导大师在《观念法门》这段开示的法语,同样也使我们看了内心非常的欢喜,因为“一日七日专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在临命终的时候,“阿弥陀佛与诸圣众,自来迎接”,主动而来,迎接我们这种平生一心专念阿弥陀佛圣号的行者。所以,在临命终,要跟阿弥陀佛拜托吗?“阿弥陀佛大慈大悲,弟子快要死了,要往生您的极乐世界,您赶紧来迎接我,阿弥陀佛,快来喔!”不必这样拜托,为什么?善导大师说,阿弥陀佛是“自来”,主动而来的,佛菩萨就是众生的不请之友。你会说:“不过,我就快要死了,阿弥陀佛还没来。”那就是你还没到往生的时刻。法缘成熟了,阿弥陀佛自然就会现前来迎接你。我们不知道何时会死,阿弥陀佛知道,所以某年某月某日某时某分,我们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不必打电话给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会在你断气之前,现前来迎接你。所以,将生命交给阿弥陀佛做主,诸位!你敢吗?若敢,表示你真正一心归命阿弥陀佛。

  第六段文,善导大师《往生礼赞》云:

  又如《弥陀经》云:若有众生,闻说阿弥陀佛,即应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一心称佛不乱;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此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彼国。

  善导大师在《往生礼赞》,引用《阿弥陀经》经文的意思,解释一心不乱为“一心称佛不乱”,加两个字“称佛”,称念阿弥陀佛的佛名。所以,一心称念阿弥陀佛的佛名,一生不退,这样就是一心不乱。这是你我人人都可以做到的。若要求我们念佛没有妄想、没有杂念,这是我们凡夫做不到的。

  第七段文,善导大师《般舟赞》云:

  观经弥陀经等说,即是顿教菩萨藏,

  一日七日专称佛,命断须臾生安乐。

  有一句“一日七日专称佛”,有吗?善导大师解释一心不乱,就是一心专称阿弥陀佛的佛名。

  同样的话说七遍,这七段文,都是善导大师所开示的,都是将一心不乱解释为“一心专念阿弥陀佛的圣号”,这是人人都做得到的。诸位菩萨!善导大师所开示的法语,你要相信吗?要!你就安心念佛了,你就放心念佛了。

  法然上人:一心专念 一向念佛

  第八段文,法然上人《阿弥陀经释》云:

  一心不乱者,修念佛时,心不散乱,至诚信心,专念佛名,是即往生之修因也。

  法然上人非常有智慧,被当时教界佛弟子尊称为“智慧第一法然师”。法然上人在《阿弥陀经释》解释一心不乱,说“修念佛时,心不散乱”,这句“心不散乱”,也许人家会误解内心没有妄念,可是下面才是解释“心不散乱”的意义,“至诚信心,专称佛名”,这是我们人人都可以做到的。所以法然上人的意思,和善导大师的意思,都是同样,一心不乱就是信心不乱,就是诸师解释一心不乱为“信心专念”。

  第九段文,法然上人“念佛法语”云:

  《观经》之三心,《小经》之一心不乱,《大经》愿成就文之信心欢喜,与流通文之欢喜踊跃,皆至心信乐之心也;以此等之心,释念佛之三心也。

  这段文法然上人就是将《观经》的“三心”,和《阿弥陀经》的“一心不乱”,和《无量寿经》的“信心欢喜”,和《无量寿经》的流通文这句“欢喜踊跃”,解释为本愿三心,至心、信乐、欲生,在说信心。所以《观经》说信心,《大经》说信心,当然《阿弥陀经》也说信心,法然上人就是要说这个道理。

  第十段文,法然上人“三心料简及法语”云:

  一心者,心一于何事乎?一向念佛者,阿弥陀佛心与我心,成为一体也。

  这样的开示实在太好了,跟法然上人赞叹。一心是心一于何事?心安住在什么事情?就是下面说的“一向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若一向专念阿弥陀佛的圣号,阿弥陀佛的佛心,就和我们凡夫的念佛心,成为一体,就是共命之鸟。阿弥陀佛的名号法体,和我们念佛的法身,相契相应,成为一体。阿弥陀佛用本愿名号要救我们的愿心,和我们念阿弥陀佛名号,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念佛心,相契一体。所以,法然上人这样的解释,最符合《阿弥陀经》一心不乱的意思,实在法然上人非常的了不起。一心专念、一向念佛,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若要念到没有妄念,是一般人不容易做到的。

  第十一段文,智者大师《阿弥陀经义记》云:

  若能七日一心不乱,其临命终,阿弥陀佛,以宿愿力,化佛迎接,心不颠倒,即得往生。

  智者大师是天台宗的开宗祖师,在《阿弥陀经义记》这段开示的话,虽然没有将一心不乱解释出来,但是说一句,“阿弥陀佛以宿愿力,化佛迎接”,我们就知道,往生完全是由阿弥陀佛的愿力来成就。既然临命终是仰靠阿弥陀佛的宿愿力化佛来迎接,可见就是佛力。那佛力要来接引我们,难道我们念佛打妄想,佛力就没有能力接引我们吗?如果我们在念佛的时候打妄想,阿弥陀佛接引不了我们,那阿弥陀佛有什么不可思议愿力可言?那十方的凡夫众生怎么可能有人往生极乐世界?因为十方众生,六凡的凡夫,根本就不可能念到没有妄想。所以,明知阿弥陀佛的本愿救度,就是不要求众生非念到进入禅定的一心不乱不可,智者大师就在说这个意思。

  第十二段文,窥基大师《阿弥陀经通赞疏》云:

  一日乃至七日,一心者,更无间隔,故名曰一心;不乱者,专注无散也。

  窥基大师是唯识学的祖师,这段开示的话也使我们明白,原来一心不乱就是一心专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不间隔,专注不散乱,也就是专心一致在念这句佛号南无阿弥陀佛。说个譬喻让诸位更能明白。诸位!现在在大殿听师父开示,你们专注一心听师父开示,没去想其它的事情,没去做其它的事情,这样就是一心不乱。如果你身上有带手机,手机又响了,你还拿起来听:“喂喂喂……”这样你就已经是二心了,二心就乱了,你在说手机的时候,你就没有听到师父说的法语,你就不知道师父在说什么了,你的心就已经纷乱了;也就是你心有旁鹜,你的心不是专注在听经闻法这一件事情上,你还听手机,还跟人家讲话,这样就叫做二心,二心就乱了。所以“专心一致”、“专注无散”,这样的解释,我们凡夫人人都可以做到。

  第十三段文,窥基大师《阿弥陀经疏》云:

  一心不乱者,专注无散也,故《十住毘婆沙》云:一心者用意,即是念佛。

  窥基大师引用《十住毘婆沙论》,说明“一心”就是“用意”。“用意”就是用心,就是好好用心在一件事,不要分心,这样就是一心,就是念佛。用心在哪里?念佛。诸位菩萨!你在大殿,你就专心念佛、用心念佛,这样就是一心。如果你没有专心念佛,一会儿跑厕所,一会儿听手机,一会儿走来走去,这样就是不用心,这样就是不专心,这样就是没有一心。

  第十四段文,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云:

  念念念佛,更无杂念,是名一心;一心念佛,又一心修余种种法门,是二心也。夫无杂念者,止得事之一心,今且未能,何况理一?故念佛者,守志不二,勿因三昧难成,而辄改修余行。

  莲池大师在《阿弥陀经疏钞》解释“一心不乱”解释很多,师父只不过是引用其中的一段。这段文,莲池大师将一心不乱就解释为两种,一种就是念佛的时候没有杂念,也就是圣道门的解释。另外一种解释,莲池大师说,“一心修余种种法门,是二心也”,所以,一心专念阿弥陀佛的圣号,专修净土法门,如果再修其它的法门就是二心。譬如念南无阿弥陀佛,又念药师佛,又念释迦牟尼佛,又念观世音菩萨,又念地藏王菩萨,又诵大悲咒,又持十小咒,又诵往生咒,又诵《金刚经》,这样已经二心三心好几心了,就是这样。同样一心,莲池大师解释就有这两种。

  而且莲池大师说,“无杂念者,止得事之一心,今且未能”,就是说,现代人怎么可能做得到?“何况理一?”事一心不乱都做不到了,何况做到理一心不乱?所以,下面莲池大师的劝勉,就是莲池大师认为,这样的一心不乱是凡夫人人可以做到的,应该是《阿弥陀经》一心不乱的真实意思。

  “故念佛者,守志不二,勿因三昧难成,而辄改修余行。”念佛守志不二,就专修念佛法门,不要因为念佛没有证悟念佛三昧,认为念佛三昧难成,所以改修其它的法门。可见,在此莲池大师是劝勉我们专修净土法门。所以,专修阿弥陀佛的法门,专念阿弥陀佛的圣号,就是一心不乱。

  第十五段文,蕅益大师《阿弥陀经要解》云:

  修净土人,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

  这段文是蕅益大师劝勉净业行者注重信愿,若有信愿,在临终一念十念也会往生;若无信愿,纵然将名号持到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就像银墙铁壁,也无往生的道理。所以,蕅益大师有注重在行要念到一心不乱吗?没有!注重信愿,所以信、愿、行三法,蕅益大师注重在信愿。

  第十六段文,蕅益大师《阿弥陀经要解》云:

  若执持名号,未断见思,随其或散或定,于同居土分三辈九品;若持至事一心不乱,见思任运先落,则生方便有余净土;若至理一心不乱,豁破无明一品,乃至四十一品,则生实报庄严净土,亦分证常寂光土;若无明断尽,则是上上实报究竟寂光也。

  这段文虽然是蕅益大师在说明,念佛念到断见思惑,不管是定心、散心,念到事一心不乱,见思惑断尽了,就生方便有余土了。念到理一心不乱,豁破一品无明,乃至四十一品的无明,就往生实报庄严净土,分证常寂光净土。所有一切见思、尘沙、无明烦恼断尽,就往生常寂光净土。这段文就在说这个意思。

  一心不乱,就是专念南无阿弥陀佛的圣号;如果将一心不乱,解释要念到入禅定伏断烦恼,是指往生西方之后,品位的高低差别而已,不是不会往生,因为在《弥陀要解》蕅益大师说一句话,“随其或散或定”,不管散乱心念佛或禅定心念佛,在当居净土里面。所以蕅益大师的开示,虽然将一心不乱解释为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这是指往生极乐世界之后品位的高低,不是说没念到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不能往生,蕅益大师并不是这个意思,不要误解。

  第十七段文,元照大师《阿弥陀经义疏》云:

  二中分三,初至不乱,专念持名;其人下二,临终感圣;是人下三,正念往生。

  元照大师在《阿弥陀经义疏》,将一心不乱解释为“专念持名”,和善导大师的解释是相同的。

  第十八段文,观彻大师《阿弥陀经合赞》云:

  问:凡夫之心,驰骋六尘,何缘七日,一心不乱?

  答:只是入道场时,劝励自心用心而已,非言全不杂起余心也。一心者,愿生一心,即是横三心也。故元祖云:本愿至心、信乐、欲生我国,《观经》三心,《小经》一心,皆三心也。

  观彻大师在《阿弥陀经合赞》,将一心不乱解释为劝励自心用心而已,就是进入道场,专心一意念佛,并不是说完全不杂起余念,并不是说念佛的时候,完全没有一丝的妄念,不是这样的意思。所以观彻大师的解释,也和善导大师的解释符合。

  第十九段文,印光大师复永嘉某居士书云:

  净土法门,犹如大海,长江大河亦入,杯水滴水亦入。证齐诸佛者,尚求往生;五逆十恶者,亦预末品,何得以得一心及三昧,而拒其未得者?但取法乎上,仅得其中,自己决志求生,唯当企及于此。若谓非此决不得生,是又自立科条,不依佛说矣。

  印光大师这段文的意思,不是说要得到一心不乱,或者要得到念佛三昧,才能往生极乐世界,不是!所以,印光大师的开示,也能让我们很放心念佛。

  第二十段文,印光大师复濮大凡书云:

  又无信愿,念至一心,无量无边之中,或可有一、二往生,决不可以此为训,以断天下后世一切人往生净土之善根。何以故?以能仗自力,念至业尽情空,证无生忍者,举世少有一、二;倘人各依此行持,置信愿而不从事,则芸芸众生永居苦海,无由出离,皆此一言为之作俑也。而其人犹洋洋得意,以为吾言甚高,而不知其为断佛慧命,疑误众生之狂言也。哀哉!

  从这一段文我们也可以明白,印光大师注重信愿,并没说念佛要念到一心不乱,才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念至一心,无量无边之中,或可有一、二往生,决不可以此为训”,印光大师说的很清楚,不可以叫人一定要念到一心不乱,才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样教导人修行,千万人当中一个两个能够做到往生,其他的人都没有办法,这样断所有天下一切人往生净土的善根,印光大师说,不可以这样教导。所以,信愿学习印光大师这样开示,师父都教大家认真念佛,建立坚固的信愿,这样就很圆满。

  第二十一段文,为霖大师《净土旨诀》云:

  一心不乱者,念佛之法,须不急不缓,务使字字分明,句句相续。不相续则意缘外境,是不一心也;不分明则昏昧,便纷乱也。

  这段开示,为霖大师将一心不乱解释为,清清楚楚、句句分明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一句一句相续称念下去,这样就是一心,这是你我大家都做得到的。

  第二十二段文,卍莲法师《净土证心集》云:

  同居浊世,久溺爱河,去圣时遥,障深习厚,所以今之人,欲望一心不乱,亦甚难矣;全承大悲,垂宥愍恕,十念可生。

  卍莲法师这段开示,说的真好。在这个五浊恶世,离开圣人已经非常遥远了,众生烦恼很重,现代人想要达到一心不乱,这是非常的难,完全仰承阿弥陀佛的大慈大悲怜愍,念佛十声可以往生。这样的开示是不是让我们非常的安心?难道有叫我们一定念到入禅定才能往生?没有!卍莲法师也没有这样开示。

  第二十三段文是圣严法师在《学佛群疑》所开示的。圣严法师很有学问,是农禅寺的住持。他老人家曾经到日本去留学。对一心不乱,解释的真好。这段文很白话,师父读一遍,然后说结论。有这么多古今大师,解释一心不乱就是专心念佛,对阿弥陀佛建立信心,我们如果肯听,当然就放心了。

  圣严法师《学佛群疑》云:

  何谓念佛至一心不乱?“一心不乱”这句话,出于《阿弥陀经》。在《遗教经》中,也说到“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一心不乱的意思,是属于修定的法门之一,又称念佛三昧,或称般舟三昧,或称一行三昧。在晋译《华严经》卷四十六入法界品中,列有二十一种念佛三昧。而《阿弥陀经》则说,若一日乃至七日,专持阿弥陀佛名号,能得一心不乱,临命终时,即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心是对散心说的,若一方面口中念佛名号,一方面心中还有种种妄想,那是散心念佛;如果念佛念到心口一致,没有杂乱妄想,只有佛号的相续,念念之间,只有佛号,不念而自念,这便与《楞严经》所说净念相继的功夫吻合。根据明末莲池大师的《阿弥陀经疏钞》所示,一心可分为事一心和理一心,所谓事一心也就是心无杂念,心口相应,念念是佛号,自己知道在念佛,而且有佛号可念,便是一心念佛,或称全心念佛。由于专心念佛,即能达成禅宗所谓功夫成片的层次了;再深一层说,才是三昧或定的程度,也就是忘我的觉受现前。所谓理一心,即是与理相应,亲见阿弥陀佛的法身,弥陀即是自性,西方不离方寸,那就是“自性弥陀,唯心净土”的境界现前。事一心属于禅观、禅定的层次,理一心则是禅悟的层次,这都是禅净双修的结果。

  以净土的念佛为入门,达成三昧及了悟解脱的目的,通常所说的一心不乱,应该是指专心一意的意思;于念佛时,心系佛号,口持其名,耳闻其声,心无二用,即为一心,则临命终时,即能往生。

  圣严法师这段开示,虽然引用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的道理,但是最后结论说,“通常所说的一心不乱,应该是指专心一意的意思”,这是你我人人都可以做到的;念佛的时候,“心系佛号,口持其名,耳闻其声,心无二用,这就是一心”,这是你我大家都做得到了。所以圣严法师的解释,和善导大师、法然上人、印光大师、元照大师等等大师的解释都相同,诸位!这样你就放心念佛了。

  最后引用沈善登居士在《报恩论》所开示的两段文,这很白话。这位沈善登居士所开示的道理,也使我们非常安心念佛。

  第二十四段文,沈善登《报恩论》云:

  《弥陀经》中“一心不乱”四字,今人错会不少,致念佛退息者多。经意只要专意持名,不被贪瞋等所乱,即是一心不乱,并不教人断尽妄想,方名一心不乱。若断尽妄想,判位已是大阿罗汉,千古以来诸大祖师,能有几人到此地位?然多有往生者,全仗平日信愿坚固,念念不退,合佛本愿,被蒙摄受故也。智者大师即其明证,位登五品,带惑可知,何况今时之人,业障越重,功行越浅,岂能断尽妄想?

  沈居士这段开示说的太好了,我们为他赞叹鼓掌。沈善登在《报恩论》所说的一心不乱的道理,并不是说要教人念佛念到断尽妄想才叫做一心不乱,不是!是念佛的时候“合佛本愿,蒙受阿弥陀佛摄受”。沈善登所说的道理,和善导大师完全一样。这是你我凡夫,人人都可以做得到的。

  第二十五段文,沈善登《报恩论》云: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云:“是善男子或善女人,临命终时,无量寿佛,与其声闻弟子、菩萨众俱,前后围绕,来住其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乱。”此临终佛力加被,令得正念往生之明文也。什师译作,“是人终时,心不颠倒”二句,省去“慈悲加佑”语意者,以既先说临终佛现于前,乃说心不颠倒于后,即其为佛力加被,显然可知,故略之。读疏钞者,参观此译,悉心体会,自不至泥执一心不乱之难,而生疑沮矣。

  这段话沈善登也开示的太好了。原来就是因为阿弥陀佛现前,慈悲加佑,使念佛人心不颠倒,这就是佛力的加被。所以,探讨《阿弥陀经》的一心不乱,要用《称赞净土佛摄受经》来做佐证,也就是一心不乱是佛现前,对这位念佛人的加持,使他正念分明,心不颠倒,往生西方,成就菩提。所以沈善登居士教我们,“不要泥执一心不乱之难”,不要将一心不乱解释要念到没有妄想,才能往生极乐世界,这样就非常困难了。然后,因为这样错误的解释,“生出疑沮”,“疑”就是怀疑,“沮”就是沮丧,将一心不乱解释为要念佛念到没有妄想,才会往生极乐世界,自然在心中就生出怀疑与沮丧,会认为往生极乐世界没希望,所以放弃念佛,因为我不可能念到入禅定、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这样我往生极乐世界,希望非常渺小,我干脆不念了,就会因疑生障、因障退道。

  结论:一心专念 一生不退

  所以,师父引用这二十五段经论法语,就是要让大家彻底无误明白一心不乱,就是一心专念阿弥陀佛的圣号,一生不退,对阿弥陀佛建立信心,自然你就不会被人动乱、扰乱,退失念阿弥陀佛,退失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就是一心不乱的真义。(选自《要义问答》)。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信心       念佛法门)(五明学佛网:信心       念佛法门)  

 净界法师:念佛之前所要具足的信心 

 净界法师:他力信心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培养信心 

 楼宇烈教授:略论印光大师的念佛法门 

 净界法师:你要生起三种信心,方能往生 

 净界法师:正确听闻的三要素:专心、信心、恭敬心 

 净界法师:你必须要对你的上师对你的祖师的传承有信心 

 洪修平教授:从“念佛禅”看弘一法师修习念佛法门思想 

 宋智明居士:佛教净土法要 第三卷 回归之路 体验与信心 

 宋智明居士:《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 附:宝王三昧念佛法 

 宋智明居士:禅悟的直指 《信心铭》浅讲 

 胡晓光教授:从唯识、中观角度看念佛法门所含摄的禅观理论与